㈠ 在1929年10月24日,美国的股票市场发生了什么
在1929年10月24日,发生了人们怎么都不会相信的事实。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盘锣刚刚敲过,就有人大量抛售股票,一天之内转手的股票超过了1300万股,超过了平常的100万股。随着股票的大量抛出,股票的价格也迅速降低。整个交易所大厅内好像成了疯人院,一大批绝望的投资者在看到自己的财富一天之内化为乌有而发出了绝望的吼声。
㈡ "1929年大崩盘"具体指什么事件
世界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中文名:世界经济大危机
外文名:The Great Depression
时 间:1929年-1933年
起源地:美国
开始标志:“黑色星期四”
表 现: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等
影 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范 围:由美国向全世界蔓延
概论
世界经济大危机又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间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爆发原因
具体原因
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导火线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危机表现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世界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1928年水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机进一步表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美、德、英、法等国为了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危机特点
特点:
世界经济大危机
编辑 锁定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中文名
世界经济大危机
外文名
The Great Depression
时 间
1929年-1933年
起源地
美国
开始标志
“黑色星期四”
表 现
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等
影 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范 围
由美国向全世界蔓延
目录
1 危机概论
2 危机背景
3 爆发原因
▪ 具体原因
▪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 政策原因
4 导火线
5 爆发标志
6 危机表现
7 危机特点
8 危机影响
9 新政救治
▪ 背景
▪ 阶段
▪ 内容
▪ 实质
▪ 评价
危机概论编辑
世界经济大危机又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间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大危机 (6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危机背景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爆发原因编辑
具体原因
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导火线编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爆发标志编辑
1929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危机表现编辑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世界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1928年水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机进一步表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美、德、英、法等国为了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危机特点编辑
特点
具体表现
涉及范围特别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持续时间比较长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破坏性特别大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成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危机影响编辑
(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
罗斯福
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新政救治编辑
背景
(1)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更加严重。
(2)罗斯福当选总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对经济干预,获得支持。
阶段
(1)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恢复经济。
(2)1935年以后为第二个阶段,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全过程。
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规,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计划)。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评价
(1)新政使美国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着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像德国、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4)新政只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涉及范围特别广,涉及范围特别广
具体表现:
1、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2、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3、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危机影响
(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新政救治
背景
(1)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更加严重。
(2)罗斯福当选总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对经济干预,获得支持。
阶段
(1)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恢复经济。
(2)1935年以后为第二个阶段,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全过程。
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规,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计划)。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评价
(1)新政使美国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着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像德国、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4)新政只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㈢ 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股指从363最高点跌至1932年7月40.56点,才宣告见底,最大跌幅超过90%,金融危机逐渐转化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首先是美国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1919年时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8.8%,农场主纷纷破产。此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挣扎在仅够温饱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1920年,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离任。继威尔逊后的3届共和党总统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后执政。有美国史学家认为,“这3届政府在美国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在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连负责公众利益的影子也说不上了。”
“美国往地狱里冲”
1929年上台的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当年10月24日,一场经济危机风暴席卷美国。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意在讽刺胡佛总统。除此之外,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经济危机终究导演世界性大萧条
美国: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降幅高达30%。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德国: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
日本:从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大批银行和工商企业破产倒闭,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32.9%,农业总产值也下降了40%。
英国:危机相对缓和一些。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2年的最低点,英国工业生产仅下降了32%。但主要工业部门也受严重冲击。危机促使英国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也促使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大幅度贬值。
法国:以1929年危机前的最高点与1932年危机时的最低点相比,法国工业生产下降了36.2%。由于法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力,法国的危机持续时间最长。
从1929年到1941年,世界经济进入了噩梦般的长达10余年的大萧条时期。
㈣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为什么突然暴跌有什么背景吗股市暴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3、政策原因
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4、具体原因
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危机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4)1920年美国股票暴降过吗扩展阅读
危机表现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
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
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
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
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
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
㈤ 1907美股崩盘根本原因
1.贫富差距过大,全球的消费潜力难以继续挖掘;
2.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互联网经济)进入尾声,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产业革命远未到来;
3.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调控工具均接近透支,利率几乎已经没有下降空间,政府债务巨大;
4.美股涨得太高,流动性是否能持续存疑,接盘侠快没有资金接盘了。
而导致直接泡沫破裂、甚至崩盘的原因就多了,从美股研究社那里简单列举两个我觉得最可能出现的原因:
一个是美国的企业债务风险。次贷危机的房地产次级贷款可以看做是个人债务,而目前的问题则是企业债务处于历史高位。更关键的问题是虽然市场已经很早就看出这个风险点,但目前似乎无法可解。特朗普的减税等新政以及美联储降息更将泡沫继续吹大。早前高盛已经警告,未来可能会出现金融危机时的“违约潮”。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则可能引发类似2008年的危机。
另一个是总统大选。我一直认为特朗普行情是美股涨幅最快的“最后一浪”,明年的美国大选正处于全球经济衰退这么个节点,大选前努力维持的“盛世”很有可能在靴子落地之后土崩瓦解。
另外还有一个可能是外部环境传导,比如说欧洲、日本,甚至中国(当然我认为中国发生危机的情况比美国低很多)发生了经济危机,美国无法和之前一样坐收渔利薅羊毛,反而是被拖下水。
㈥ 美国发生过几次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至于战后究竟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严格说来,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战前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 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以后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重大发展。 由于2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的发展包含着局限性和不稳固性,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发生后,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致命危机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坏性。危机对全世界影响巨大,并给世界经济发展留下深刻的教训。
㈦ 1929年纽约大崩盘的原因是什么
1929年纽约大崩盘,主要原因是投机导致股市泡沫严重。由于经济向好股市不断走高,爆发了全民炒股的狂潮,而大多数股民都是炒短线,并非为了长期投资。在疯狂的投机热潮刺激下,纽约股市一涨再涨。所有投身其中的人们都未曾想到,泡沫终究有破灭的一天。当时股市的行情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很多炒股者都是以股票作为抵押,进行信用交易,一旦投机人信心下降,就必然要增加更多的保证金,而缺乏资金的投机者就只能抛售更多的股票来弥补,其结果就是股价进一步下跌。 1929年9、10月间,投机者的信心开始下降,股市崩盘开始于10月24日星期四的抛售狂潮,到10月29日,股市彻底崩溃。
㈧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华尔街股市为何突然下跌
原因:
1、1929年,在世界贸易中,美国的份额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资本输出额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但在浮华背后,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剧,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出现严重失衡,因而股市下跌。
2、由于市场萎缩,大量工厂倒闭,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人心惶惶,大量股票持有者都抛售股票,结果所有股票都成垃圾了,只有卖家而没有买家。
3、证券市场出现了畸形发展,从投资到投机,市场泡沫越来越多。缺乏监管的银行却还在不断鼓励人们超前消费,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奢侈品,乃至抵押房产去购买股票,从而进一步助长了股市的投机行为,也使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不断堆积。
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8)1920年美国股票暴降过吗扩展阅读: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表现: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
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
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㈨ 美国在20世纪共经历了多少次经济危机具体原因是什么
1、1929——1933经济危机
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2、1987年经济危机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道·琼斯工业股票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6%。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原因:造成美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振荡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机,导致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美国连年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是引发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祸首。
3、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原因: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这个本来很自然的问题,却由于美国在过去的6、7年间以来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有的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的扩大,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㈩ 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崩溃
1929年10月29日,这个被随后的历史所铭记的“黑色星期二”,开启了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着名的金融危机。从那天开始,美国股市在历经了10年的大牛市后,几天内从顶巅跌入深渊。股指从363最高点跌至1932年7月的40.56点,最大跌幅超过90%。此后,美国和全球也随后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危机从纽约股市开始
1929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市场就出现了抛售股票浪潮,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到10月24日,举国上下谣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稳,被吓坏了的投资者命令经纪人抛售股票,导致美国股市崩溃。到这天结束时,已经有11个金融家自*。
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胡佛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费了。
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时,纽约证券交易所刚一开市,猛烈的抛单就席卷而来,所有股票成了烫手山芋,只要抛掉就好。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股指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为发端,美国乃至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11月,股市跌势不止,滑至198点,跌幅高达48%。翌年,股市凭借残存的一丝牛气,在1~3月大幅反弹,于4月重新登上297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