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奔驰市值多少
2020年的奔驰公司市值较2019年上升了四个百分点,市值估计为235亿美元。奔驰汽车公司目前拥有12个系列,百余种车型,年产量达到了近百万辆。
奔驰公司资产超过500亿美元,每年的净利润达12亿美元,雇员约40万人,奔驰公司年产汽车近百万辆,其中轿车只限量生产五十五万辆,这是为了保证高质量和“物以稀为贵”。
(1)奔驰公司股票下滑扩展阅读:
奔驰汽车公司的总部设在斯图加特,在总部内设有庞大周全的接待设施。“奔驰”已走过了百年的长路,从汽车的诞生直到今天,“奔驰”以它无限生命力,创造了汽车史上无数个第一。
从1926年至今,公司不追求汽车产量的扩大,而只追求生产出高质量、高性能的高级别汽车产品。在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中,奔驰公司产量最小,不到100万辆,但它的利润和销售额却名列前五名。
奔驰的最低级别汽车售价也有1.5万美元以上,而豪华汽车则在10万美元以上,中间车型也在4万美元左右。在香港市场,一辆奔驰500sl汽车,售价高达165万港币。
‘贰’ 奔驰是被克莱斯勒收购的吗
1926年 奔驰公司与戴姆勒公司合并。
无论如何,在德国企业史上,“施伦普”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施伦普现年60岁,16岁就进入公司,最初曾当过技工,已经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度过了整整44年沧桑寒暑。在1998年,他推动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从而开始了他所认为的戴姆勒走向世界的伟大事业。施伦普当年的宏伟构想是将德国和美国的两家知名汽车生产商融为一体,创建出全球最盈利的汽车生产企业。施伦普的逻辑十分完美:戴姆勒-奔驰的梅塞德斯是世界顶级豪华车生产商,而克莱斯勒当时在底特律虽然是三大车厂中最小的,但盈利能力却最好。两强结合产生规模效益,加上来自日本三菱的技术,还能不发?然而,施伦普实在是运气不济。自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后,问题就一直不断。要么是克莱斯勒业绩不佳,要么是与三菱或现代的合作不成功,总之,总公司的财务状况深受损害。用奥多证券(OddoSecurities)的分析师奥利弗·普托的话说,戴-克总是改革、改革,就是不能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上。“曾经是稳定的利润增长动力的梅塞德斯,如今完蛋了。”在去年,施伦普与梅塞德斯的工会签署了协议,保证该公司16万名工人的就业直至2012年。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的生产能力过剩了约30%。戴-克的一位高级经理说,这令公司雪上加霜。梅塞德斯的失败最终将施伦普拖下深渊。在2000年,梅塞德斯的豪华车品牌在美国市场上是“一哥”,但很快就被丰田的Lexus取代,如今,当年的“一哥”已经屈居第四。从全球范围来看,今年上半年,梅塞德斯的豪华车已被宝马所超越。为了扭转劣势,梅塞德斯不得不在其产品里加入更多的功能,而这是以牺牲质量和稳定性为代价的。由于质量问题,梅塞德斯今年发生了公司历史上最严重的召回事件,加上Smart微型车巨额亏损等原因,梅塞德斯出现了10年来的第一次季度亏损。在4月6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施伦普遭到机构股东的猛烈抨击。进军日本失利也给了施伦普沉重一击。与三菱成立合资公司是施伦普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然而,三菱早已经陷入困境,戴-克根本无法负担起这个沉重的包袱,去年,戴-克决定不再向三菱注资,而且出售其拥有的37%股份。相比之下,雷诺注资的日产也曾一度不景气,但雷诺通过派出杰出的经理人,终于使日产“死过翻生”。这不仅使人质疑施伦普的战略,也质疑其管理能力。
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后的新挑战
汽车巨人的一小步 全球市场的一大步
合并之风,正在全球陆续吹起,无论是新兴科技,还是传统产业,似乎都难抵“大者恒大”的合并风潮。合并虽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市场,但也因此迈向更大的挑战, 已合并近两年的汽车业巨人戴姆勒克莱斯勒( DaimlerChrysler ),便是最佳例证。
前年十一月中合并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虽名列《财星》杂志去年全球五百大企业的第二名,也在今年七月荣登《富士比》杂志所做美国以外最大企业的龙头宝座,然而,股价却自去年初一路下滑,从一○六美元的高点,到今年九月下旬,已跌破五十美元,跌幅之深,令人讶异。
撇开油价近期不断上涨,对汽车产业造成的影响不谈,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价不振,是投资人失去了信心,不愿买帐,还是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效益还未彰显,投资人不懂得“慧眼视英雄”?
截长补短 合并一拍即合
事实上,若光从股价表现就来评断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案失败,未免操之过急,也显得眼光格局过小,毕竟,合并成效如何,应等到两、三年后,这两家公司携手共同发表新产品,再来论断也不迟。
但站在目前的转折点来看,各种资料显示,戴姆勒克莱斯勒想要说服投资人,让投资大众感兴趣,还得加把劲,才能达成当初合并的目标。
原先, 戴姆勒( Daimler - Benz )集团所打的算盘是,与克莱斯勒合并之后,可以互相截短补长,增加市场占有率,因为克莱斯勒称霸北美地区,瓜分了九三%的市场,戴姆勒则在欧洲称王,吃下六成以上的市场,且戴姆勒有克莱斯勒欠缺的高级轿车,克莱斯勒则有戴姆勒亟欲发展的小型车。
双方眼见未来广大的市场,一拍即合,成就了历史上最大宗的汽车合并案。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在在展现各种惊人的数据。全球员工人数超过四十四万人,去年营收一千四百亿美元, 比前年成长一二%,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九十二万辆突破到一百零七万辆, 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 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三百万辆增加了二十万辆。
一家公司一个愿意 一位执行长二种文化
今年上半年,同样交出不错的成绩单。第二季营收比去年同期增加一七%,特别是在北美市场,继续保有领先地位, 宾士车与 Smart 车系创下三十一万辆的新纪录,比去年同期成长一二%,整个集团则共卖出了八十五万一千辆汽车,比去年同期多出两千辆。
帐面上的数字,虽堪称佳作,比戴姆勒克莱斯勒原来所预估的成绩,还稍微好一些,但合并之路一路走来,背后却潜藏了不少问题,需要一一去克服。
首先,遭遇的最大问题,便是两家公司在文化上的差异。众所皆知,克莱斯勒原是美国公司,戴姆勒是德国公司,两家公司不仅作风迥异,就连薪资结构也大不相同。
德国人实事求是,无论是开会,还是研讨,都会准备很长的书面报告,反观美国人,做事讲求效率,很多事情,一张简单的纸就能搞定,两家公司都深知这样不同的文化,想在一朝一夕间有所改变,进而融合,无异天方夜谭,所以,新公司已确立了“一家公司、一个愿景、一位执行长,但两种文化”的目标。
两种文化并行,对身处同一家公司的员工来说,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所谓的“文化差异”问题。且由于美国在薪资结构上,中阶主管收入偏高,使得德国员工难免心生不平,甚至认为有浪费公司资产的嫌疑。
收购三菱股权 踢到铁板
不过,公司既然合并了,就应有勇气去面对一切的挑战。为了增加两家企业成员的沟通管道,戴姆勒克莱斯勒进行了一项“全球人才交换”的计画,上从高阶主管、经理,到工程师,全有职务调动,好让双方互相了解。
另一方面,戴姆勒克莱斯勒扩张的脚步并未停歇,今年三月十七日,斥资二十亿美元,购入日本三菱汽车三四%股份,六月二十六日,又花了四亿两千八百万美元,买下在南韩市占率高达七○%的现代汽车一○%股权,积极抢攻亚洲市场。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三菱汽车购买案一宣布,市场就传出三菱汽车刻意隐藏客户诉怨资料的丑闻,包括引擎缺失熄火或车厢发生火灾等多项案件,不但使三菱股价重挫,连带让戴姆勒克莱斯勒也遭池鱼之殃,产值缩水不少,更令外界质疑戴姆勒克莱斯勒收购汽车股权的眼光。九月二十三日第五十八届商用车展前,戴姆勒克莱斯勒面对亚洲记者直问有关三菱案件,便避重就轻,表示一切还要仔细评估。
戴姆勒克莱斯勒能否叱咤亚洲市场,三菱与现代的购买案,自是关键点,外加集团总部也原则上决定明年初在台湾成立分公司,不再以代理商方式出售宾士车,亚洲市场将更具规画能力。
虽有美林证券在今年中的背书,指出戴姆勒克莱斯勒未来五年之内,将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车厂,在轻型货卡与混合车款、新车款的推出效率上,更胜一筹,但汽车业新巨人戴姆勒克莱斯勒未来如何跨出脚步,与竞争者美国大厂福特、奇异一较高下,才是观察的重点。
参考资料:今周刊199期2000.10.1-10.7
回答者:天空之城四 - 经理 四级 11-22 23:11
为了保留上面的回答所以复制
无论如何,在德国企业史上,“施伦普”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施伦普现年60岁,16岁就进入公司,最初曾当过技工,已经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度过了整整44年沧桑寒暑。在1998年,他推动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从而开始了他所认为的戴姆勒走向世界的伟大事业。施伦普当年的宏伟构想是将德国和美国的两家知名汽车生产商融为一体,创建出全球最盈利的汽车生产企业。施伦普的逻辑十分完美:戴姆勒-奔驰的梅塞德斯是世界顶级豪华车生产商,而克莱斯勒当时在底特律虽然是三大车厂中最小的,但盈利能力却最好。两强结合产生规模效益,加上来自日本三菱的技术,还能不发?然而,施伦普实在是运气不济。自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后,问题就一直不断。要么是克莱斯勒业绩不佳,要么是与三菱或现代的合作不成功,总之,总公司的财务状况深受损害。用奥多证券(OddoSecurities)的分析师奥利弗·普托的话说,戴-克总是改革、改革,就是不能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上。“曾经是稳定的利润增长动力的梅塞德斯,如今完蛋了。”在去年,施伦普与梅塞德斯的工会签署了协议,保证该公司16万名工人的就业直至2012年。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的生产能力过剩了约30%。戴-克的一位高级经理说,这令公司雪上加霜。梅塞德斯的失败最终将施伦普拖下深渊。在2000年,梅塞德斯的豪华车品牌在美国市场上是“一哥”,但很快就被丰田的Lexus取代,如今,当年的“一哥”已经屈居第四。从全球范围来看,今年上半年,梅塞德斯的豪华车已被宝马所超越。为了扭转劣势,梅塞德斯不得不在其产品里加入更多的功能,而这是以牺牲质量和稳定性为代价的。由于质量问题,梅塞德斯今年发生了公司历史上最严重的召回事件,加上Smart微型车巨额亏损等原因,梅塞德斯出现了10年来的第一次季度亏损。在4月6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施伦普遭到机构股东的猛烈抨击。进军日本失利也给了施伦普沉重一击。与三菱成立合资公司是施伦普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然而,三菱早已经陷入困境,戴-克根本无法负担起这个沉重的包袱,去年,戴-克决定不再向三菱注资,而且出售其拥有的37%股份。相比之下,雷诺注资的日产也曾一度不景气,但雷诺通过派出杰出的经理人,终于使日产“死过翻生”。这不仅使人质疑施伦普的战略,也质疑其管理能力。
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后的新挑战
汽车巨人的一小步 全球市场的一大步
合并之风,正在全球陆续吹起,无论是新兴科技,还是传统产业,似乎都难抵“大者恒大”的合并风潮。合并虽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市场,但也因此迈向更大的挑战, 已合并近两年的汽车业巨人戴姆勒克莱斯勒( DaimlerChrysler ),便是最佳例证。
前年十一月中合并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虽名列《财星》杂志去年全球五百大企业的第二名,也在今年七月荣登《富士比》杂志所做美国以外最大企业的龙头宝座,然而,股价却自去年初一路下滑,从一○六美元的高点,到今年九月下旬,已跌破五十美元,跌幅之深,令人讶异。
撇开油价近期不断上涨,对汽车产业造成的影响不谈,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价不振,是投资人失去了信心,不愿买帐,还是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效益还未彰显,投资人不懂得“慧眼视英雄”?
截长补短 合并一拍即合
事实上,若光从股价表现就来评断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案失败,未免操之过急,也显得眼光格局过小,毕竟,合并成效如何,应等到两、三年后,这两家公司携手共同发表新产品,再来论断也不迟。
但站在目前的转折点来看,各种资料显示,戴姆勒克莱斯勒想要说服投资人,让投资大众感兴趣,还得加把劲,才能达成当初合并的目标。
原先, 戴姆勒( Daimler - Benz )集团所打的算盘是,与克莱斯勒合并之后,可以互相截短补长,增加市场占有率,因为克莱斯勒称霸北美地区,瓜分了九三%的市场,戴姆勒则在欧洲称王,吃下六成以上的市场,且戴姆勒有克莱斯勒欠缺的高级轿车,克莱斯勒则有戴姆勒亟欲发展的小型车。
双方眼见未来广大的市场,一拍即合,成就了历史上最大宗的汽车合并案。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在在展现各种惊人的数据。全球员工人数超过四十四万人,去年营收一千四百亿美元, 比前年成长一二%,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九十二万辆突破到一百零七万辆, 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 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三百万辆增加了二十万辆。
一家公司一个愿意 一位执行长二种文化
今年上半年,同样交出不错的成绩单。第二季营收比去年同期增加一七%,特别是在北美市场,继续保有领先地位, 宾士车与 Smart 车系创下三十一万辆的新纪录,比去年同期成长一二%,整个集团则共卖出了八十五万一千辆汽车,比去年同期多出两千辆。
帐面上的数字,虽堪称佳作,比戴姆勒克莱斯勒原来所预估的成绩,还稍微好一些,但合并之路一路走来,背后却潜藏了不少问题,需要一一去克服。
首先,遭遇的最大问题,便是两家公司在文化上的差异。众所皆知,克莱斯勒原是美国公司,戴姆勒是德国公司,两家公司不仅作风迥异,就连薪资结构也大不相同。
德国人实事求是,无论是开会,还是研讨,都会准备很长的书面报告,反观美国人,做事讲求效率,很多事情,一张简单的纸就能搞定,两家公司都深知这样不同的文化,想在一朝一夕间有所改变,进而融合,无异天方夜谭,所以,新公司已确立了“一家公司、一个愿景、一位执行长,但两种文化”的目标。
两种文化并行,对身处同一家公司的员工来说,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所谓的“文化差异”问题。且由于美国在薪资结构上,中阶主管收入偏高,使得德国员工难免心生不平,甚至认为有浪费公司资产的嫌疑。
收购三菱股权 踢到铁板
不过,公司既然合并了,就应有勇气去面对一切的挑战。为了增加两家企业成员的沟通管道,戴姆勒克莱斯勒进行了一项“全球人才交换”的计画,上从高阶主管、经理,到工程师,全有职务调动,好让双方互相了解。
另一方面,戴姆勒克莱斯勒扩张的脚步并未停歇,今年三月十七日,斥资二十亿美元,购入日本三菱汽车三四%股份,六月二十六日,又花了四亿两千八百万美元,买下在南韩市占率高达七○%的现代汽车一○%股权,积极抢攻亚洲市场。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三菱汽车购买案一宣布,市场就传出三菱汽车刻意隐藏客户诉怨资料的丑闻,包括引擎缺失熄火或车厢发生火灾等多项案件,不但使三菱股价重挫,连带让戴姆勒克莱斯勒也遭池鱼之殃,产值缩水不少,更令外界质疑戴姆勒克莱斯勒收购汽车股权的眼光。九月二十三日第五十八届商用车展前,戴姆勒克莱斯勒面对亚洲记者直问有关三菱案件,便避重就轻,表示一切还要仔细评估。
戴姆勒克莱斯勒能否叱咤亚洲市场,三菱与现代的购买案,自是关键点,外加集团总部也原则上决定明年初在台湾成立分公司,不再以代理商方式出售宾士车,亚洲市场将更具规画能力。
虽有美林证券在今年中的背书,指出戴姆勒克莱斯勒未来五年之内,将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车厂,在轻型货卡与混合车款、新车款的推出效率上,更胜一筹,但汽车业新巨人戴姆勒克莱斯勒未来如何跨出脚步,与竞争者美国大厂福特、奇异一较高下,才是观察的重点。
‘叁’ 为何阿斯顿马丁上半年会运营亏损且股价会暴跌
在英国豪华汽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宣布受欧洲需求降低影响,其上半年亏损之后,该公司的股价于7月31日暴跌17%,达到了上市以来的最低点。自2014年Andy Palmer接任公司CEO以后,阿斯顿马丁一直在践行扭亏为盈的计划,旨在更新和提升该公司的车型阵容,并且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在这个计划的引领下,该公司于2018年秋季完成上市。但是在上市之后,该公司的股价一路下滑,相比上市初期的19英镑每股下滑到了5英镑以下,跌幅将近四分之三。不久前,该公司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疲软表现更是让其股价遭遇了重创。在上述市场上,该公司上半年的需求下降了将近五分之一。
受到中国市场需求下降、欧洲柴油车辆需求下降以及电动化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的汽车行业都受到了冲击。日产上周也公布其利润遭遇了大幅下滑,并且表示他们将会进行该公司近10年以来幅度最大的重组计划,未来他们将会取消旗下接近10%的车型。
‘肆’ 戴姆勒股价降至五年最低,吉利北汽浮亏近50亿美元
“排放门”危机依然身缠戴姆勒。
据外媒消息称,当地时间内2月21日,戴姆勒集团指出,德国当局可能会发现,除了已经被认定超标排放的车型外,其他梅赛德斯-奔驰柴油发动机车型的排放水平可能也被软件操控。
报告中写道:“在正在进行以及未来进一步的调查过程中,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KBA)可能会发布额外的行政命令,要求召回其他安装未经许可的作弊设备的柴油车。”尽管戴姆勒用了“可能”这样的词汇,但这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事。
?
遗憾的是,PA咨询的一份报告预测,戴姆勒在2021年的排放量将是114g/km。那也就是说,戴姆勒将在未来两年里面对超过15亿欧元的罚款,或者就按照相关机构估计的在欧洲电动车交付量占比达到10%。但这看起来也不太可能,源于欧洲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支持态度一直不够明朗,甚至老对手宝马也曾表态,“在欧洲没人购买电动车”,等等因素这也将进一步导致占比提高受阻的可能性,目前在戴姆勒的产品谱系里,电动车的占比还不到3%。
与此同时,这样的挑战,恐怕也很难在戴姆勒自己所述的降低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行政成本上面抠得出太多得利润率,这也就意味着戴姆勒的股价还有很大的持续下跌风险。“可怜”吉利的股票价值估计还要缩水。
文/郑文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伍’ 梅赛德斯-奔驰上半年将裁员4% 含百名外籍专家
知情人士称,为了可以节约成本,以快速实现自动化和电动化的转型。戴姆勒计划削减旗下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部门的员工数量,在2020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戴姆勒在华将分别裁员4%,其中将包括近百名外籍专家。
戴姆勒集团也在《2019年年度报告》中表示,“最近在中国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甚至经济下滑。戴姆勒集团也将面临销售业绩下降,还有可能对制造、采购和供应链市场造成威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陆’ 戴姆勒:疫情对集团产生多方影响,奔驰销量将下滑
▲戴姆勒集团近5年来息税前利润走势
与此同时,戴姆勒也正在积极调整公司架构,保障公司以更高效率发展。2019年11月1日,戴姆勒正式启动了新的公司架构。戴姆勒也将在2020年削减支出,同时大力转向电气化,使公司能够在汽车行业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柒’ 戴姆勒股价一年下跌20% ,北汽此时接盘是为了什么
北汽集团掌门人徐和谊终于赶在退休之前了却“北戴合”心头大事。
7月23日,北汽宣布购入戴姆勒5%股份,成为后者第三大股东,持股仅次于吉利集团(9.69%)和科威特主权基金(6.84%)。
北汽为何坚决入股戴姆勒?
虽然北汽与戴姆勒从2003年开始就缔结姻缘,双方的不离不弃和默契合作让彼此尝到了许多甜头,但戴姆勒的境况显然今不如昔。
始于大众的“排放门”席卷整个德国汽车工业,戴姆勒未能独善其身。由于涉嫌排放违规、在车辆中安装非法软件以操控排放测试,戴姆勒虽然迄今为止尚未被罚款,但被勒令在德国召回约6万辆奔驰柴油车,这为戴姆勒带来了数亿欧元的额外成本。
戴姆勒最近一年时间股价下挫20%,股票投资者的总体思路是买涨不买跌,这样的股票K线显然让不少投资商失去兴趣,北汽为何如此坚决做“接盘侠”?因为这是唯一出路。
作为北汽最亲密的战友,戴姆勒很重要。从2003年开始,双方在中国市场展开合作,先是成立了合资企业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随后又成立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联合销售汽车。对于戴姆勒这一伴侣,北汽可谓相当依赖,因为其利润目前主要来自北京奔驰。
财报显示,北汽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1519.2亿元,有1354.2亿元出自北京奔驰,占比接近九成。另一大合资公司北京现代,在2017年萨德事件爆发后,当年销量锐减三分之一,此后节节下跌,今年1-5月累计销量同比下降24.6%至22.1万辆,曾经轻松年销百万的品牌如今风光不再。
再看北汽的自由品牌,北汽新能源(北汽蓝谷)近两年势头不俗,2017年开始扭亏为盈,但2018年净利润只有1.55亿,若减去44.5亿的政府补贴,亏损约达43亿。新能源补贴逐渐退坡,2020年全部取消,将让北汽新能源的经营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稳定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合作关系,是北汽的首要大事。
‘捌’ 北京奔驰如被增持成功,北汽集团躺着赚钱的日子也将结束
阿贵看车从头部车企活得怎样之特别策划推出后,已先后推出了《上汽集团:危机沉浮,机大于危!》、《一汽集团:逆风局里的奋力前行》、《吉利汽车:向上之路,任重道远》、《特斯拉:新能源领域的独狼?!》、《东风汽车:漩涡之中的坚守和挑战》、《“活得怎样”之丰田汽车:危机下的主动变革》、《奇瑞汽车:在不断挣扎中迷失自己?》、《广汽集团:是破局还是出局?》……今天,阿贵看车将推出特别策划《北汽集团:敢问路在何方?》!
如果说,在国内哪个汽车集团比掌舵人低调,或许除了北汽集团就是北汽集团了。与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2020年7月的最后一天卸任)相比北汽集团堪称低调的前行者。
贵言堂:
毫无疑问,中国车市闷声发大财的年代已过去。2020年,可能是汽车行业里最坏的一年,但谁又知道,若干年回首发现2020年会是这些年里最好的一年呢?
作为曾经的中国第四大汽车集团——北汽集团近几年来,除了北京奔驰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越来越式微……随着新掌舵人姜德义的上位,其能否给式微中的北汽集团带来新鲜活力,救出陷于水深火热中的北汽大自主呢?能否带领北汽新能源走出“蓝谷”?能否在与戴姆勒的博弈中取得主动……
太多太多棘手的问题需要姜德义来处理,北汽的未来在哪里?答案或许会很快,也许需要更为漫长的等待,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