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股評 » jp摩根新興市場風險股票今天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jp摩根新興市場風險股票今天

發布時間: 2022-05-27 12:10:10

1. 上投摩根和美國摩根斯坦利投資公司有什麼關聯么還是只是名字相似

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China International Fund Management Co., Ltd.)由上海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 (Shanghai International Trust & Investment Co., Ltd.)和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英國)有限公司 (J.P.Morgan Fleming Asset Management (UK) Limited )共同組建,注冊資本高達1.5億元人民幣,為國內注冊資本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其中上海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持股67%,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英國)有限公司持股33%。

公司現階段主要致力於設立和管理證券投資基金,今後將在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提供多元化的資產管理服務,包括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以及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理財服務。

傲視本土的中方股東

成立於1981年7月,上海國際信託投資憑借其雄厚的融資能力和本地化經營的專屬優勢蜚聲海內外。2001年根據國務院和人民銀行的要求,上海國際信託申請重新登記,成為全國首批獲得《信託機構法人許可證》的信託公司之一。注冊資本為25億元人民幣,截止2003年12月總資產達105.87億元人民幣,居全國地方性信託投資機構之首。

迄今,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得到了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的廣泛認可:

* 1995年被專業評級機構穆迪公司評為Baa2信用級別,為我國地方金融機構獲得的最高級別
* 1995年被國際權威評級機構標准普爾公司評為BBB-信用級別
* 1994年被JBR(日本債券研究所)評為A+信用級別

同時,上海國際信託投資也是國內基金行業的先行者:

* 1998年6月,發起成立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1993年11月,發起並管理上海第一個在境外注冊和上市的共同基金"滬光基金"
* 1993年9月,發行 "上投金龍基金",為央行首批批準的人民幣基金(後合並為"安瑞基金")

中方股東的雄厚背景

上海國際信託投資的控股方為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於2000年4月20日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現為63億元人民幣,集團以金融產業為主體,具有投資控股、資本經營和國有資產管理三大功能,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授權,經營國有資產和國有股權,進行投資、資本運作、資產管理和咨詢、招標服務。

所屬控股企業:

* 資產管理類:上海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
* 證券業務類:上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 投資銀行類:上海國際集團資產經營公司/上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市政基礎設施類:上海同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 實業投資類:上投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華東實業有限公司
* 房地產投資類 :上投房地產有限公司/通達房地產有限公司
* 進出口及國際招投標類:申信進出口有限公司/上海市上投招標公司

其他重要投資:

*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 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中日合資上海海際大和投資咨詢公司
* 上海磁懸浮交通發展有限公司
* 北京昆侖飯店、上海東郊賓館、海侖賓館、東錦江大酒店
* 上海松江新城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 上海國際汽車城新安亭聯合發展有限公司等

極富傳奇的外方股東

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隸屬於摩根大通集團,摩根大通集團是全球最大金融服務集團之一,旗下包括五大主營業務:投資銀行 、投資管理及私人銀行、財資及證券服務、私人股本服務、商業銀行,是目前綜合實力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全球性金融集團之一。

2000年原大通銀行、JP摩根和富林明集團的強強合並,合並後的摩根大通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2004年1月,摩根大通集團與美國第六大銀行BANK ONE達成合並協議,合並後集團總資產將接近1.1萬億美元,管理資產總規模高達1.15萬億美元。

回望過去的150年,背負著全球投資者的信任,摩根富林明始終如一的為客戶悉心理財,這一傳奇傳承至今。

JP摩根的悠久歷史和成功經驗可以追溯至19世紀,當時的JP摩根作為政府和美國知名企業的財務顧問而聲名鵲起。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中介,JP摩根將發行人和投資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為機構客戶提供專業的資產管理服務。除此之外,在過去的一個世紀,JP摩根還為許多顯赫的個人和家族打理過資產。

JP摩根的傳統與價值的確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有賴於數代的金融巨子的不懈努力。1890年J.Pierpont Morgan繼承了他父親的產業,奠定了日後這享譽全球的品牌。在他的帶領下,JP摩根為美國在20世紀的現代工業化進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富林明集團於1873年成立於英國。創始人Robert Fleming在當時集資成立投資於美國新興股票和鐵路的債券"Scottish American Investment Trust",成為世界基金業的鼻祖之一。 1970年,富林明集團與香港怡和集團創建了亞洲最早的合資金融服務集團--怡富集團(現稱"JF"),今天的JF已經成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資產管理公司。

是這樣的,在今年5月中美第二次戰略經濟對話之後,出於對國家利益的考慮,我國證券業的開放被定義為「只開放投行業務,三年後才發給全牌照」。而在此前,獲得全牌照進行證券行業的合資券商只有兩家---高盛高華和瑞銀。隨著券商綜合治理的結束,花錢買牌照的大門徹底關閉,唯一能走的就是正常合資,這也是上投摩根等名字的由來。

2. 世界最著名的三大投資銀行是哪三家

三大投資銀行

1.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Co.)

高盛公司 (Goldman Sachs & Co.) 成立於 1869 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高盛公司是世界領先的投資銀行,歷史悠久、規模龐大、實力雄厚。高盛公司目前總資產 3 千多億美元,全球 2 萬多名員工,在世界 24 個國家設有 42 個分公司或辦事處。

高盛公司主要業務包括企業融資、收購兼並顧問、證券交易、資產管理、直接投資等。高盛公司以卓越的服務一直保持著市場的領導地位。 2000 年,高盛公司在全球股票首次公開發行、後續股票發行、可轉換證券發行、收購兼並顧問等領域都排名世界第一;特別的,高盛公司在亞洲的股票發行和收購兼並顧問領域也排名第一。為此,高盛公司獲得了眾多的媒體榮譽,包括權威雜志《國際金融評論》(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view )將高盛評選為過去 25 年全球最佳股票證券行;《全球金融》( Global Finance )將高盛評為 2000 年全球最佳並購行;路透社( Reuters )將高盛評選為 2000 年財務總監推選的最佳投資銀行。
高盛公司非常重視中國這一新興的市場,香港地區總部直接負責中國業務的發展,而且於 1994 年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代表處。多年以來,高盛公司一直致力於協助中國企業積極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同時提供世界一流的財務顧問服務。以過去十年總計,在中國股票發行和中國並購顧問領域,高盛公司都名列外資投資銀行的首位。高盛公司為南方航空、中國移動、中國石油、中國銀行等眾多客戶在國際市場融資;也為中國移動收購各省資產、 BP Amoco 收購中國石油股權、聯想分拆神州數碼等並購業務提供財務顧問服務。除了投資銀行業務之外,高盛公司還在中國進行直接投資,投資項目包括平安保險、新浪、證券之星等。

2.美林銀行

美林 Merrill Lynch 是一個領導性的國際金融管理及咨詢公司。它遍及世界六大洲 43 個國家。為個人及組織性客戶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其中包括:
● 個人金融計劃
● 證券承銷
● 貿易與經紀業
● 投資銀行與咨詢服務
● 外匯交易
● 期貨與金融衍生品
● 保險
● 研發

Merrill Lynch 的總體客戶資產超過一萬億美元,在為個人與小型企業提供金融咨詢與管理服務中處於領導地位。作為一個投資銀行,八年以來它已成為國際上最大的股票和債券承銷人。也是企業,政府,機關,個人的戰略性咨詢者。通過 Merrill Lynch 資產管理,公司運作著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集團之一。

經營原則

ML 承諾在經營原則的規范下進行個人及組織行為。這一承諾幫助 Merrill Lynch 成為世界上一流的公司。任何體系和經營原則都被容入其業務中。

客戶利益

通過參與和滿足客戶願望理解客戶。
在不違背 ML 的誠實原則的前提下實現客戶的願望。
通過分析客戶需求和解決客戶問題的方式來提供有價值的咨詢。
提供最廣闊和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使客戶便於使用。
通過積極聽取客戶的反饋信息發展和保持與客戶的長期關系,建立自己的信譽。
提供個人服務。
運用專業技能,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
通過團結協作,平衡能力和資源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一流的證券承銷與交易專家

證券市場

ML 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資產能力。 Merrill Lynch 的國際力量來自其提供給客戶服務的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以及在世界 40 多個國家的代表機構。 ML 一直是統一的世界一流的金融服務公司。它從事資產研究,銷售,貿易與策劃。 它的全球性的資產能力已經贏得舉世公認。

負債市場的世界領袖

ML 在世界負債市場中佔主導地位。 在過去的 7 年中,公司在世界負債中排名第一。在國際市場中擁有的權利與所處的姿態主要是對世界區域時常的改革性研究: 通過 2000 多個銷售與貿易的專業人員的努力,研究能迎合客戶口味的產品,提供能滿足客戶需求的分析研究,以及分配與貿易中的國際力量。

市政市場

ML 在美國的市政債務市場中有很長的領導歷史了,在機構貿易,零售分銷,研發,市政衍生品,以及債務保險領域中不斷取得驕人的成績。由於 Merrill Lynch 將精力主要集中在區域權利與投資客戶的需要上,所以能夠平衡其咨詢經驗和資本承擔能力之間的力量。

Merrill Lynch 的能力體現在 ML 對提高公共服務的承諾。自 1980 年以來,他們一直是免稅證券的首席高級經理。 1996 年一年的時間,長期債券的保險額達 2200 億美元。通過 ML 發行證券的客戶不但可與市政方面的工業領導保持聯系,還可以與跨越債務種類的領導保持聯系。 1996 年, 13 億美元免稅保險的突出成績說明經驗在一級、二級市場中占重要地位。幾十年來 ML 一直將資產投入到二級市場中。在過去的幾年中, Merrill Lynch 的機構貿易處贏得機構投資者的最高票。

主要業務

.投資銀行

ML是為企業,機關,政府提供全球咨詢與金融服務的市場主導者。強大的關系網管理,創新,產品開發,持久而不可逾越的道德標准已推動ML在投資銀行產業中首屈一指。國內與國際業務容量超過其所有競爭對手。ML作為領先的證券承銷人和交易人的經驗提高了的其洞察力並給予其為客戶提供精確並有創造性的金融策略所必備的市場知識。

.並購(M&A)

通過並購集團,ML是並購交易中的領導性咨詢公司,是在美國和全球完成並購的西方頂尖級顧問公司之一。 自 1995 年以來, ML 已為 1100 樁交易提供咨詢服務,交易值超過 1.2 萬億美元。 ML 為客戶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戰略性服務,其中包括預先反並購策略,銷售,收購,剝離財產,使母公司收回子公司全部股本使之脫離,以及合資企業的服務。 ML 的並購專家可根據客戶的戰略性需要提供不同的專家建議。他們與 ML 的其他行業專家密切合作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1998 年是破記錄的一年, ML 為 40 個最大的交易中的 14 個交易做咨詢服務,其中包括前 15 名中的 6 個。

.金融期貨與選擇權

ML 金融期貨與選擇權部通過運用利率,股票和金融衍生品幫助機關客戶進行風險管理與投資決策。不斷完善公司在世界范圍的資本市場資源以便為其的客戶提供綜合策略。

.企業銷售

ML通過850多種行業組成的國際化銷售力量,提供給機構投資人廣泛的產品與服務。

機構客戶部門負責ML與機構投資人的業務關系,其中包括最大的企業,養老基金,金融機構,政府機關以及在國際上持有主要投資資產的商人。

ML為客戶:
具體分析每一位客戶的資產組合,以便作出對市場及投資決定。
提供最廣泛的產品,包括開發綜合創造行產品。
通過最近的兼並與辦公網,加強國際接觸。

3.JP Morgan

JP Morgan 是一家領先性的國際金融公司,能夠滿足商業、企業、政府和個人的緊急金融需求。它為公司策略提供咨詢服務,集資,開拓金融市場工具,管理投資財產。同時 Morgan 為抓住市場機遇,將自己的資產承諾於知名企業、好的投資和交易項目。

公司分成 5 個主要部門:

● 金融與咨詢
● 市場拓展
● 資產管理咨詢
● 股票投資
● 資產權投資與經營
● 前沿變化

在以前的美國, Glass-Steagall 法案中的結構缺陷充分的體現出來。大公司開始尋找比從銀行借錢更合算的方法。於是銀行被迫尋找新的生意機會。 Morgan 開始了它的前沿變化。

1989 年,聯邦儲備給予 Morgan 特權來承銷公司債務證券。一年後,特權擴大到承銷股票。隨著在歐洲國家的經驗的豐富, Morgan 已在美國積蓄了新的力量。

今天, JP Morgan 給全世界的客戶提供強大的綜合能力, 其中包括: 集資、戰略咨詢、市場拓展方法和資產管理等。盡管公司目前的經營環境比它剛創立的時候更復雜、變化更迅速,但它的經營原則卻始終保持不便,其 3 個宗旨是:正直、客觀、正確。

.國際市場研究

JP Morgan 國際市場研究集團的建立是為了能提供專業分析、全球服務。 JP Morgan 的 75 名分析專家分散在世界 20 個城市與咨詢機構。其中大多數人已獨立出來成為各自領域中的領導者。包括:

經濟分析與預測
對股票發行者的資信分析
金融衍生品的研究
國內與國際市場中的可對同種物品在不同市場中進行交易的市場的分析
提供給政府及公司的債券指數
對外債、國內債務與外匯兌換的新興市場分析
提供關於債務與金融衍生品方面的專業技術
我們的研究團體是一個市場領導者,並運用先進的科技,如國際互聯網來提高對客戶的服務質量。

主要業務

.金融咨詢

為客戶提供戰略和結構咨詢,並幫助他們通過負債和資產承銷以及籌劃信貸業務來籌集資金。 JP Morgan 提供並購、剝離資產、私有化、和重組的咨詢服務,同時還進行交易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實現他們的願望。我們的金融和咨詢包括以下幾種服務:

並購 / 咨詢 不動產 資產

負債承銷 信貸 市政金融

個人金融

.做市

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便使客戶能夠進入全世界的金融市場。對市場環境和機遇的綜合分析能幫助客戶滿足投資、貿易和金融管理的需求。同時在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中進行證券、貨幣、商品和衍生工具的經營。做市包括以下幾種服務: 商品 研發 固定收入

新興市場 金融衍生品 外匯交易

.資產管理服務

JP Morgan 通過運用獨立管理的有價證券和投資基金來管理機構和個人信託的資產。為公眾和個人的養老金計劃、政府、社會捐款和基金會管理資產。提供投資、咨詢、銀行業務、保險和信託等全方位服務,並且以金融期貨和選擇權的身份,進行全球外匯交易,在合同允許的范圍內經營著歐洲票據清算體系——世界上最大的用於國際證券交易的清算和結算體系。 JP Morgan 的資產管理和服務包括以下幾種服務: 資產管理 金融期貨和選擇權 歐洲票據清算所體系運作。

3. 上投摩根新興動力股票,這幾天怎麼突然這么弱是不是前一陣子那麼猛有偽造數據的嫌疑。前一段比大盤強那

最近創業板調整,他的重倉股跌的多吧,現在割肉晚了,還是拿著吧。

4. 上投摩根新興動力現在值得定投嗎

上投摩根新興動力(377240)值得定投,理由如下:
1.管理團隊強大:外方管理層摩根大通集團是全球最大金融服務集團之一,旗下包括六大業務:資產管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信用卡、消費金融、外匯與證券商品業務,是目前綜合實力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全球性金融集團之一。資產管理實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毋庸置疑。
2.投資方向:本基金在把握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發展趨勢基礎上,充分挖掘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投資機會,重點關注新興產業中的優質上市公司,並兼顧傳統產業中具備新成長動力的上市公司進行投資,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追求基金資產的穩定增值。
3.投資業績:該基金新成立3個月取得收益12%的驕人戰績,在同類基金中名列前茅,而且是在大盤低迷之時取得實屬不易,說明該基金能夠把握市場機遇,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契合市場投資理念,可見其管理團隊難得的投資眼光和研發實力,相信循此思路會為投資者帶來持續回報。
4.總體評價:從基金的持股分析,該基金嚴格按其設定的投資思路操作,不是違背操作風格隨意投機獲得的業績,後市還需要繼續經歷市場考驗,定投可以分散攤低投資成本,為投資者博取長期可觀利潤打下良好基礎。

5. jp摩根買入的股票會翻倍嗎

不一定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風險

6. 判斷題求原因: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在2017年6月21日宣布,從2018年6月開始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

中國投資市場的高收益就不對了,哈哈

7. 968003摩根債基為什麼暴跌

流動性危機,很多機構為了應對眼前的流動性問題,拋售債券,導致債券價格大幅下跌。
大跌的原因首先是要看背景,全球經濟出現流動性危機,這是主因,沒有什麼產品能夠獨善其身。具體到細節,則需要去查看這支債券的持倉結構,持倉的內容決定了這支債券的具體表現,大跌還是小跌就是看這個了。
所以要好好規劃自己理財的資金,這筆資金打算多久不動,如果投資時間在半年以內,最好不要買債券型基金,因為這樣一筆半年後可能就要用的資金,是絕對不能冒任何風險的

8. 金融危機前,美國3大銀行,5大投行的強項

金融債券銀行都是他們的強項哈,這些都是資本世界的寡頭,他們是做很多業務哈,所以都是強項哈,以下是這些公司的網址:
華旗http://www.citibank.com.cn/homepage/cn/cn_homepage.htm(大中華地區的)
摩根大通http://www.jpmorgan.com/
boa,https://www.bankofamerica.com/
高盛集團官方網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 英文

高盛集團中國網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hkchina/ 中文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是控股和被控股的關系:組成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的J·P·摩根公司建於1860年,以J·皮爾龐特·摩根名字命名。創建之初,該公司只是一家個人經營的辦事處,專門買賣外匯。爾後業務不斷發展。1864年更名達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改稱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1895年改為J·P·摩根公司。該公司從早期開始,就同美國金融界發生的歷史事件有著密切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公司包攬美國對西歐的金融業務,大發其財。根據1933年銀行法,摩根公司改為商業銀行,把原來經營的投資銀行業務交付給摩根斯坦利。1940年以後,摩根公司由合夥公司改為股份有限公司,並開始經營信託業務。
美林:http://www.ml.com/index.asp?id=7695_15125_17454
其他的不清楚哈。

具體說下高盛,這幾年和中國政府合作密切,以下是簡介和發展歷程:高盛集團簡介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2008年9月21日晚間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轉型,意味著「長久以來世人熟知的華爾街的終結」。[1]

2008年09月24日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布,計劃對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資50億美元。[2]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

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高盛集團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公司亦持續不斷地發展變化以幫助客戶無論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銳地發現和抓住投資的機會
高盛公司的創立
高盛公司成立於1869年,在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資銀行業務開始形成,但與商業銀行沒有區分。高盛公司在此階段最初從事商業票據交易,創業時只有一個辦公人員和一個兼職記賬員。創始人馬可斯·戈德門每天沿街打折收購商人們的本票,然後在某個約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額支付現金,其中差額便是馬可斯的收入。

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成為真正的投資銀行,公司從迅速膨脹到瀕臨倒閉

後來高盛增加貸款、外匯兌換及新興的股票包銷業務,規模雖小,卻是已具雛形。而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變成了真正的投資銀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還是一個很保守的家族企業,當時公司領袖威迪奧·凱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單一的票據業務發展成一個全面的投資銀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業務,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熱的推動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託投資公司的速度,進入並迅速擴張類似今天互助基金的業務,股票發行量短期膨脹1億美元。公司一度發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幾美元,快速漲到100多美元,最後漲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長,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股市大崩盤,使得股價一落千丈,跌到一塊多錢,使公司損失了92%的原始投資,公司的聲譽也在華爾街一落千丈,成為華爾街的笑柄、錯誤的代名詞,公司瀕臨倒閉。這之後,繼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著保守、穩健的經營作風,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機」慘敗的高盛恢復了元氣。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帶來的新的增長。

反惡意收購業務使高盛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個大商機,從而在投資銀行界異軍突起。當時資本市場上興起「惡意收購」,惡意收購的出現使投資行業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催發了新的行業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購顧問」的旗幟,幫助那些遭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競價者參與競價、抬高收購價格或採取反托拉斯訴訟,用以狙擊惡意收購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惡意收購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級合夥人萊文去世後,公司管理委員會決定由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兩人共同作為高盛產業的繼承者。剛開始,華爾街的人們都懷疑這種兩人共掌大權的領導結構會引發公司內部的混亂,很快他們發現他們錯了,因為兩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邁進了世界最頂尖級的投資銀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懷特黑特早就認為公司管理混亂,表現為責權界定不清晰,缺乏紀律約束,支出費用巨大。比如多年來,每天下午4:30,都會有一輛高級轎車專門負責接送合夥人。新領導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貼出了一條簡明的公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慣例——4:30由轎車接送——將不再繼續,即日生效。」 自此以後,合夥人的等級特權將不復存在,費用支出也受到監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終結,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時間。盡管起步緩慢,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兼並和收購業務的發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購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會盡量吸引或說服對方同意,絕不會公開地強行兼並。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規范的投資銀行業在突然間走到了盡頭,一些主要的美國公司和投資銀行拋棄了這個行業傳統。1974年7月投資銀行界信譽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參與了惡意收購活動。當時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戶國際鎳鉻公司(INCO)參與了企圖惡意收購當時世界最大的電池製造商電儲電池公司(ESB)的行動。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敵對意圖後,打電話給當時掌管高盛公司兼並收購部的弗里曼德,請求幫忙。第二天上午9點,弗里曼德便坐在位於費城的ESB公司老闆的辦公室。

當他得知競購價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個交易日上漲9美元)時,建議ESB用「白衣騎士」(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的競價者參與競價,以抬高收購價格)的辦法對付INCO,或進行反托拉斯訴訟,在高盛公司和「白衣騎士」聯合飛機製造公司的協助下,INCO最終付出了41美元的高價,ESB 的股東們手中的股票則上漲了100%。從這件事開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購與反收購斗爭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後是第一波士頓都充當了收購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則是反惡意收購的支柱。

INCO和ESB之間的斗爭給了高盛公司在這一方面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是好運來臨的良好徵兆。人們認為高盛公司是具備實力的,呈上升狀態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進入《財富》500強的大公司並肩戰斗的企業。因為突然之間,美國各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對惡意並購恐懼到了極點,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覺得難以抵擋惡意並購,於是高盛成為了他們的合作夥伴。當然,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高盛經常要幾度登門拜訪,對方才願意接受高盛的服務。 1976年7月,阿茲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敵對性攻擊,但是他們對高盛的服務絲毫不感興趣,他們請來了律師,並初步控制了事態。弗里德曼建議重新考慮一下自已的決定,並告訴對方高盛的工作小組正在前往機場的路上,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和他們進行私下協商。弗里德曼後來說:「我們火速趕到機場,直飛達拉斯,但對方仍然不願會見我們,於是我們就在他們公司附近住了下來,然後進去告訴對方一些他們沒有考慮透徹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需要你們的服務』。我們說:『明天我們還會回來』。以後我們每天到附近的商店買一些東西,讓他們知道我們堅持留下來等待消息。」最後阿茲合克公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執著精神,同意高盛公司為其提供服務。

參與惡意並購使摩根斯坦利獲得了破紀錄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採取了與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絕為惡意收購者提供服務,相反,高盛會保護受害者。許多同行競爭對手認為高盛這一舉動是偽善行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籠絡人心,而高盛卻認為他們是公司對自己和客戶的長期利益負責。反惡意收購業務給高盛投資銀行部帶來的好處是難以估量的。在1966年並購部門的業務收入是60萬美元,到了1980年並購部門的收入已升至大約9000萬美元。1989年,並購部門的年收入是3.5億美元,僅僅8年之後,這一指標再度上升至10億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高盛公司推陳出新,把「先起一步」與「率先模仿」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

1981年,高盛公司收購J·阿朗公司,進入外匯交易、咖啡交易、貴金屬交易的新領域,標志著高盛多元化開始,超越傳統的投資銀行代理、顧問范圍,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億美元的總利潤中,阿朗公司貢獻了30%。

90年代,高盛高層意識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詢顧問,公司不會持久繁榮。於是他們又開設資本投資業務,成立GS資本合作投資基金,依靠股權包銷、債券包銷或公司自身基金,進行5年至7年的長期投資,然後出售獲利。高盛在1994年投資13.5億美元換取一家從事服裝業的拉夫·勞倫公司28%的股份,並自派總裁。三年後,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現到4.87億美元。其餘股份升值到53億多美元。短短三年內,高盛的資本投資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業務投資銀行部只翻了兩番。

投資銀行業與其他產業一樣,一項業務創新並敢冒風險,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債券使德雷塞爾公司迅速發跡,而抵押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大量家庭貸款的打包及轉信業務的出現,使羅門兄弟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盛公司嘗到推陳出新的甜頭後,把「先起一步」與「率先模仿」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高盛的公開發行風波

華爾街最後一家大型合夥人公司股票公開發行的擱淺,給我們一次難得的機會去洞悉盈利頗豐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一、公開發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氣大傷。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夥人聚首在公司紐約總部舉行神聖的儀式----兩年一度的華爾街最高成就:高盛合夥人授勛典禮。今年的聚會也許是高盛129年歷史中最奇特的,這是因為:該年的聚會本不該舉行。兩個月前,已不會再有人能成為高盛合夥人----因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開發行,這意味著有50至60位本來即將任命的合夥人,相反卻僅成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祿不菲的雇員。

但是6月份由合夥人表決同意的高盛首次公開發行,於9月末擱淺,並正式「撤回」。此項首次公開發行,本應成為牛蹄聲聲90年代的里程碑,卻不幸淪為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的犧牲品。高盛推遲發行是由於一旦股市下跌(華爾街大型證券公司的股價下跌更大),股價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價在4倍帳面值左右,那麼公開發行會將高盛定價為280億美元。9月之後,高盛股票僅較帳面值有少許溢價,將公司估價為70億美元,遠遠達不到將公司財富分配給合夥人、有限合夥人及其他員工的公開發行的目的。

據公司的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說,推遲首次公開發行是實用主義的決定。柯賽說:「適當的時候我們會重新考慮公開發行,但目前我們只能往前走。」但據高盛的合夥人、員工、客戶及華爾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開發行而進行的大辯論及發行的夭折,對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它使高盛的資本結構及業務組合曝光並公諸於眾。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的矛盾,並證實了華爾街上盛傳的謠言----高盛投資銀行家與交易員的競爭關系及兩位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之間的不和。

二、公開發行的最初目的。

高盛公開發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資本結構與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認,許多合夥人,尤其年輕人,與其說是關心高盛的未來,不如說更關心自己資本帳戶上儲蓄的驚人數目。資本的問題依然存在。實際上,高盛的股本基礎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為66億,摩根士丹利為138億,美林為117億)。但目前的行政總裁柯賽和前行政總裁懷特德都說較少的資本只會使公司能更好地決策,競爭對手也認為高盛並沒有由於資本缺乏而受到限制。 DLJ證券公司的行政總裁萊比說:「我希望能找到由於資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業務。」

實際上,問題不在於高盛資本的數額,而在於資本結構和資本的穩定性。當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他們可以抽回資本;若大批的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可撤回大量資本。這就是為什麼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惡夢的原因。當時債券市場的波動損毀了高盛的盈利,合夥人紛紛逃之夭夭。 (而公開發行的主要倡導者柯賽,於1994年成為行政總裁,並不是巧合)。目前對於這方面的限制更為嚴厲:當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時,他們僅僅能撤走一部分資本,其餘的可在至少5年後撤回。但資本還是可以逃離。

另一問題是高盛資本的成本。有兩家外部機構,日本的住友銀行和夏威夷的畢舍普地產公司,在高盛投資了相當大的數目----1998年中期為 15億美元,占總資本的23%。由於高盛稅前利潤的一大部分為這些外部股東佔有,因此很難從留存收益中擴大資本,尤其是當股市不好時。以帳面值幾倍的價格公開發行籌集的股本本應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礎。」

三、公開發行所暴露出的高盛的弱點:

1、業務組合過分依賴交易運作,導致盈利不穩定。

甚至連高盛為准備公開發行而進行的最小限度的財務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業務組合並不理想。有一些報表甚至顯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像的更加脆弱。在華爾街最能贏利的收購兼並業務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對手盈利強。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項目金額幾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擔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組合比對手更不穩定,因為它更依賴交易運作。1998年前兩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來自交易,美林為23%,摩根士丹利為28%。年中,高盛的總資產是公司股權的36倍,比對手負債率高。如果將高盛比作一家鋼廠的話,若以100%的生產能力計,可賺大筆錢;若以 60%的生產能力計,就會虧大筆錢。這些事實使華爾街人士將高盛比作對沖基金。因此,一些人認為高盛可能不得不將其公開發行定價為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續以折扣價格交易。

高盛對交易的依賴性在1994年已成為問題,在今天仍為問題。雖然高盛最初的招股書不遺餘力地指出公司的風險管理自1994年以來改進了許多,但也不可能改進到足以抵抗前幾個月波及全球市場的動盪的地步。顯然很少投資銀行能為這樣的慘淡市況作好准備。高盛和華爾街的其他投資銀行一樣,在最近的業績數據報告中,體現出不利市況的影響。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業績還非常顯著。凈收入從1995年的45億美元升至去年的74億美元。稅前利潤(由於高盛是合夥人制,稅項由合夥人支付)從14億增至30億。今年前兩季度,收入增長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過40億美元。但目前每況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稅前盈利從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傳說公司可能損失高達9億美元。毫無疑問,公司對於交易的依賴是高盛的利潤象單擺一樣波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高盛的管理層根本不必擔心,因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辦法淡化虧損程度。一些有限合夥人認為這是堅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開發行則需要高盛放棄目前擁有的多報或少報盈利的靈活性。

2、資產管理業務的不足。

高盛業務組合中的另一弱點是其提供抵擋市場波動緩沖的資產管理業務。雖然資產管理增長很快,但卻並不象其他對手那樣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資產的1/3。高盛4.58億美元的資產管理收入比摩根4億的資產管理凈收入高不了多少。

資產管理可能不象聲勢浩大的成千上萬億金額的投資銀行交易那麼驚心動魄和有利可圖,但它能產生理論上比交易利潤更穩定的以費用為基礎的收入。高盛的資產管理業務起步較晚,為贏得業務而收費低廉,由於定位不明和人員流動而出師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其中40%來自低費用的貨幣市場基金。

無論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關於資產管理是「醜陋的義子」的看法正在改變。在過去的兩年半中,資產增長了3倍多,高達1650億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貨幣市場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態度已改變。高盛的資產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員工,而幾年前僅有250人,高盛不僅向聘用的外來人才許諾他們會成為合夥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內部其他部門的明星也轉至資產管理公司。美國金融研究公司說「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評高盛在營銷方面遠勝於投資方面,高盛要成為巨人還長路漫漫。沒有公開交易的股票作為貨幣用來收購,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嶇。

3、公司內部矛盾公諸於眾。

公開發行的舉措加劇並揭露了公司內部的分歧,並將高盛的業務前所未有地公諸於媒體。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夥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權的所有者 ---及有限合夥人之間的矛盾。雖然高盛管理層喜歡用「一邊倒」來形容高盛人對公開發行的支持,但這種說法可能有些過頭。這一舉動使高盛的一些當今合夥人和108位有限合夥人憤憤不平或持有異見。

有限合夥人中的異見最甚,這是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對於合夥制的信念及對交易條件的不滿。最初,他們本將接受超過其股權帳面值25%的溢價,但一般合夥人期望得到將近300%的溢價。發行重組就如何處理有限合夥人的資本這一問題給予他們幾種選擇,其中之一是他們將得到目前股票股權的55%的溢價。若公開發行達到300%溢價,目前的合夥人將得到絕大部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導致發行擱淺的是當市場下跌,300%的溢價下降,乃至有限合夥人與一般合夥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發行依然繼續進行時,已有關於高盛兩位行政總裁保羅森和柯賽的傳言。1997年末的營運總監保羅森,本已否決公開發行但卻最終同意,條件是要坐上行政總裁的交椅。甚至傳言公開發行的支持者柯賽,由於公開發行擱淺而受到攻擊。

高盛嘗試的公開發行使「公平」這一詞和公司中層員工的薪酬成為焦點問題。高盛並不一定給中流砥柱的初級行政官支付高額薪酬,雖然這些人埋頭苦幹,並為能加入合夥人以及可能有8位數收入的機會所吸引。憑借公開發行,高盛著重保證將薪酬向中下層員工傾斜。但公開發行的擱淺,令高盛高級合夥人必須馬上重整合夥人制度。這可以解釋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幾位合夥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萬中層員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開發行 ,並問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級官員說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員工尋找工作的電話。

高盛一貫是其他人樂於憎恨的公司,這多半是由於高盛如此出色。那麼為何該公司與其他華爾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眾之處多半在於華爾街上廣為流傳卻少有公司真正擁有的一種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員工步入曼哈頓下區布羅德大街 85號那一刻起,高盛的優越及其對手的平庸即給人以刻骨銘心的印象。高盛警誡新員工永不能讓公司蒙辱或出現在媒體中。他們一天工作14、16、18小時,明顯是為了獲得加入合夥人這誘人的獨一無二的獎賞而奮斗。

首要問題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沒有進行公開發行,是否錯過了黃金機會,抑或倖免於難?也許答案是後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價現在會大大低於發行價---這對於華爾街的頭號公司來說是恥辱的開端。其實,許多合夥人認為公司躲過了子彈。另一問題:高盛在不遠的將來是否會上市?公司高層依然堅持發行上市的路線。但許多其他人,包括長期的華爾街人士以及現在和以前的合夥人,都認為不可能。目前不僅有一大群新的合夥人----星期一會議後有 25%的新合夥人-----需要被說服,但公開發行擱淺後,那些上次投「贊成」票的人會重新考慮。華爾街極度投機的最近一輪之後,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資者再次相信這些股票會賣成4倍帳面值。

9. JP摩根的JP是什麼意思

JP摩根是個人名-J. P. Morgan,全名是John Pierpont Morgan (1837/4/17–1913/3/31) ,是美國的大銀行家 。JP摩根同樣是個銀行名,1933年美國大蕭條,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管制的惡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teagall)》,正式名稱叫《1933年銀行法案(The Banking Act of 1933)》。該法案禁止金融混業經營,於是「摩根家的(House of Morgan)」一分為三,J.P. Morgan and Co(即JP摩根). 做商業銀行,Morgan Stanley做投資銀行,還有一家Morgan, Grenfell在倫敦,負責海外業務,1990年被德國銀行收購了。

10. 哪裡可以看到JP摩根對A股的評級

機構都是忽悠我們散戶的.是兩個不同的利益團體,你認為他們會真的想幫助你嗎?
別以為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他們比國內機構更老奸巨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