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權證與股票的風險有什麼區別
權證(share warrant),是指基礎證券發行人或其以外的第三人發行的,約定持有人在規定期間內或特定到期日,有權按約定價格向發行人購買或出售標的證券,或以現金結算方式收取結算差價的有價證券。
風險:
國內外權證的炒作周期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是黃金階段---價格脫離大盤、脫離正股非理性暴漲,投資者在上升趨勢中獲利;第二是白銀階段---價格見頂回落,震盪加大,投資者在波動中獲利;第三是破銅階段---價格向下趨勢明朗,投資者"生產自救",風險增大;第四是爛鐵階段---由恐慌而至跌停,直到交易價格小於0.10元。有跡象表明,目前兩市權證已經進入黃金階段末期,即將進入白銀階段,風險逐漸加大。不過,由於眾多基金、券商已經大舉介入權證,後市權證震盪的機會會非常多,只要把握好節奏,充分利用T+0交易制度的優越性,仍然能夠成為市場贏家。
股票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支股票背後都有一家上市公司。同時,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的。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B. 權證是什麼風險很大嗎
你好,權證是基礎證券發行人或其以外的第三人(以下簡稱「發行人」)發行的,約定持有人在規定期間內或特定到期日,有權按約定價格向發行人購買或出售標的證券,或以現金結算方式收取結算差價的有價證券。從產品屬性看,權證是一種期權類金融衍生產品。權證與交易所交易期權的主要區別在於,交易所掛牌交易的期權是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具有同一基礎資產、不同行權價格和行權時間的多個期權形成期權系列進行交易;而權證則是權證發行人發行的合約,發行人作為權利的授予者承擔全部責任。
權證的風險:
(1)價格劇烈波動風險:權證是一種高杠桿投資工具,標的證券市價的微小變化可能會引起權證價格的劇烈波動。
(2)價格誤判風險:權證價格受到標的證券的價格走勢、行權價格、到期時間、利率、權益分派和權證市場供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權證持有人對此等因素的判斷失誤也可能導致投資損失。
(3)時效性風險:權證與股票不同,有一定的存續期間,且其時間價值會隨著到期日的臨近而迅速遞減。
(4)履約風險:如果發行人發生財務風險,投資者有可能面臨發行人不能履約的風險。
C. 權證是什麼,比股票風險大嗎
權證是發行人與持有人之間的一種契約關系,持有人有權利在某一約定時期或約定時間段內,以約定價格向權證發行人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的資產(如股票)或權利。購買股票的權證稱為認購權證,出售股票的權證叫作認售權證(或認沽權證)。權證分為歐式權證和美式權證兩種。所謂歐式權證:就是只有到了到期日才能行權的權證。所謂美式權證:就是在到期日之前隨時都可以行權的權證。
權證價值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內在價值,即標的股票與行權價格的差價;二是時間價值,代表持有者對未來股價波動帶來的期望與機會。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權證的存續期越長,權證的價格越高;美式權證由於在存續期可以隨時行權,比歐式權證的相對價格要高。
風險大很多 但收益也大很多!
D. 權證投資的如何防範風險
權證投資高收益的同時也伴隨著高風險。本文談權證投資風險防範的問題。
清楚認識權證的風險源
首先,投資者需要對權證的風險源要有清楚的認識。權證的風險跟股票的風險不盡相同。股票的風險僅來自股價下跌,而權證的風險還包括技術風險因素。即正股相同,不同的權證也可能有不同的風險,使得投資者面臨不同的潛在損失。通常,權證的技術風險主要源自三個方面:對正股變化的敏感度、對引伸波幅的敏感度和時間值損耗。投資者在投資權證之前應該對權證的這三個指標要有一定了解。
適當控制倉位
其次,投資權證應適當控制倉位。這里的倉位是指投資者投資權證資金占總資金的比例。由於權證的杠桿性,投資者很容易投資過度。因此,適當控制倉位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於不同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不同,投資者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一個合適的權證投資比例。如果倉位過重,一旦投資者看錯正股方向,造成的損失會非常大。
及時止損
第三,看錯正股方向應及時止損。投資者一般是根據對正股走勢的判斷來選擇權證,以獲取杠桿收益。然而,權證的杠桿效應是把「雙刃劍」,放大潛在收益的同時也放大潛在的虧損,當投資者看錯正股方向的時候造成的損失也較投資正股大得多。此外,跟正股相比,權證的走勢受市場情緒的影響更大,比如在下跌行情中認購證的跌幅往往遠較正股大。因此,及時止損就成為保護投資者免受更大損失的重要措施。通常,投資者在買入權證之後可以設置一個止損點,一旦權證價格下跌超過止損點就及時賣出,以免損失擴大。
保持謹慎
最後,投資臨近到期權證應該保持謹慎,特別是對於權證臨近到期並且溢價率較高的權證,投資者應盡量遠離。臨近到期權證溢價率較高有兩種情況,一是權證處於深度價外,這樣的權證行權的可能性很小,到期很可能一文不值。另一種是權證雖然處於價內,但權證的市價遠高於其內在價值。這類權證的走勢可能與正股走勢不一致,不確定性很大。此外,對於價內權證,投資者還應注意不要錯過了行權期,因為權證過了存續期就會予以注銷。如果投資者買了臨近到期的價內權證,因錯過行權造成巨大損失,就會後悔莫及。
E. 投資權證時應該注意哪些風險
(1)價格劇烈波動風險:權證是一種高杠桿投資工具,標的證券市價的微小變化可能會引起權證價格的劇烈波動。
(2)價格誤判風險:權證價格受到標的證券的價格走勢、行權價格、到期時間、利率、權益分派和權證市場供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權證持有人對此等因素的判斷失誤也可能導致投資損失。
(3)時效性風險:權證與股票不同,有一定的存續期間,且其時間價值會隨著到期日的臨近而迅速遞減。
(4)履約風險:如果發行人發生財務風險,投資者有可能面臨發行人不能履約的風險。
F. 什麼是權證股票
權證是一種股票期權,在港交所叫「渦輪」(warrant)。權證是持有人在規定期間內或特定到期日,有權按約定價格(行權價)向發行人購買或出售標的股票,或以現金結算方式收取結算差價的有價證券。權證可分為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
權證投資是一種以小博大的投資工具,購買時只需花費少量的權利金,但有可能收益會很大。例如:投資者李先生投資1000股A公司股票,王先生投資10000份A公司的認股權證,行權價格為18元。假定兩人同時入市,入市時A公司股票價格為15元,權證到期時,A公司股價上升到20元,則李先生和王先生的盈利如下(見附表:李先生、王先生盈利情況對比)。 權證投資具有很高的杠桿性。
投資者在選擇權證投資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一定要仔細分析各對價方案中權證所包涵的深層次含義。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全面鋪開,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在股改方案中包含權證這個衍生產品,由於各上市公司的千差萬別,所以股改方案也不盡相同,這其中引申的權證含義也有差別,這就意味著行使權證所導致結果的性質各不一致。投資者應准確把握各對價方案中的含義,對投資者控制風險和增加收益會有幫助。
(2)應避免把全部資金都投資於權證,權證屬於較高風險品種,不能把權證倉位等同於股票倉位來看待,尤其應避免把全部資金都投資於權證。否則,運氣好時獲利固然可觀,但若方向判斷錯誤,損失也會相對較大。
(3)注意權證的時效性風險。權證的投資價值包括內在價值和時間價值,時間價值會隨著權證到期日逐漸接近而遞減,長期持有的結果很可能是最終損失全部權利金。所以權證具有時效性,具有存續期間,一般為三個月到兩年不等,權證在到期時如不具有行使價值,投資人將損失其全部權利金。
(4)投資權證應嚴格遵循止損原則,一旦跌破止損位應及時退出,不應等待解套,或試圖通過低位補倉攤低成本。嚴守止損原則的原因在於:首先,當權證處於深度價外時,其價格敏感度會大大降低,除非標的證券大幅反彈,否則幾無解套可能;其次,權證價值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少,因此被動持倉等待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5)投資權證時不能貪圖一時的便宜。不要僅因為一個權證的價格極低而去買入。對於一些價格僅為幾分錢的權證,通常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因為權證過了期限之後,權證的價值將為零,投資者會損失全部本金。
(6)不能時常關注大盤變化則不要投資權證。權證較適合作為短線投資品種,持倉時間一般不應過長。由於它和股票投資有本質的不同,它不適合於買到手之後的捂,由於權證價格容易出現急劇波動,因此買入權證後需要密切關注標的證券以及權證本身的價格動向,如果投資者不能經常盯盤,則應盡量避免投資權證。
權證投資的主要風險:
1.杠桿效應風險
權證是一種高杠桿投資工具,其價格只佔標的資產價格的較小比例。投資者投資於權證,有機會以有限的成本獲取較大的收益,一旦判斷失誤,投資者也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蒙受全額或巨額的損失。
2.時間風險
與其他一些有價證券不同,權證有一定的存續期限,且其時間價值會隨著時間消逝而快速遞減。到期以後(不含到期日),權證將成為一張廢紙。
3.錯過到期日風險
除了現金結算型權證,交易所在到期日會自動將有執行價值的權證進行結算外,其它權證均必須由投資者主動提出執行要求,因此投資者必須留意所投資權證的到期日期。
G. 權證為什麼有風險啊
風險在於權證的投機氣氛很嚴重,尤其是認沽權證,沒有任何價值,但是由於絕對價格低,所以都喜歡炒作 權證,是指標的證券發行人或其以外的第三人發行的,約定持有人在規定期間內或特定到期日,有權按約定價格向發行人購買或出售標的證券,或以現金結算方式收取結算差價的有價證券。 權證實質反映的是發行人與持有人之間的一種契約關系,持有人向權證發行人支付一定數量的價金之後,就從發行人那獲取了一個權利。這種權利使得持有人可以在未來某一特定日期或特定期間內,以約定的價格向權證發行人購買/出售一定數量的資產。購買股票的權證稱為認購權證,出售股票的權證叫作認售權證(或認沽權證)。權證分為歐式權證和美式權證兩種。所謂歐式權證:就是只有到了到期日才能行權的權證。所謂美式權證:就是在到期日之前隨時都可以行權的權證。持有人獲取的是一個權利而不是責任,其有權決定是否履行契約,而發行者僅有被執行的義務,因此為獲得這項權利,投資者需付出一定的代價(權利金)。權證(實際上所有期權)與遠期或期貨的分別在於前者持有人所獲得的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權利,後者持有人需有責任執行雙方簽訂的買賣合約,即必須以一個指定的價格,在指定的未來時間,交易指定的相關資產。 從上面的定義就容易看出,根據權利的行使方向,權證可以分為認購權證和認售權證,認購權證屬於期權當中的"看漲期權",認售權證屬於"看跌期權"。 權證價值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內在價值,即標的股票與行權價格的差價;二是時間價值,代表持有者對未來股價波動帶來的期望與機會。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權證的存續期越長,權證的價格越高;美式權證由於在存續期可以隨時行權,比歐式權證的相對價格要高。 認購權證價值=(正股股價-行權價)X行權比例 認沽權證價值=(行權價-正股股價)X行權比例
H. 權證投資的風險類型
由於權證在我國證券市場中屬於相對新生的交易產品,不少投資者對權證的潛在風險了解並不透徹,甚至部分投資者簡單地認為,權證投資只需看資金動向,只要有大資金買入,就可放心參與。實際上,正因為這些投資者的誤解和部分資金的不良動機,導致權證投資的風險進一步加大。
一般來說,權證投資主要存在五大風險:
風險一: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
權證是一種帶有杠桿效應的證券產品,何以言此?《權證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權證跌幅價格=權證前一日收盤價格-(標的證券前一日收盤價-標的證券當日跌幅價格)×125%×行權比例,依此式可推出,權證跌幅=10%×125%×行權比例×(標的證券前一日收盤價/權證前一日收盤價)。一般來說,行權比例為1,標的證券的價格遠高於權證價格,所以,權證跌幅一般都會大於10%。例如,T-1日權證的收盤價是2元,標的股票的收盤價是10元。T日,標的股票跌停至9元,如果權證也跌停,則權證的跌幅將達到10%×125%×1×(10/2)=62.5%,該權證投資者的最大損失將達到股票投資損失的6.25倍。
風險二:價外風險
按權證的內在價值,權證分為價內權證和價外權證,內在價值大於零的為價內權證,內在價值為零即無行權可能的為價外權證。對於認購權證而言,價內權證指行權價格與行權費用之和低於標的證券結算價格;對於認沽權證而言,則指行權費用與標的證券結算價格之和低於權證行權價格。例如,鉀肥認沽權證將於2007年 6月25日進入行權期,行權價為15.1元,截至2007年5月31日收盤,鹽湖鉀肥收報41.18元,權證當日最高達6.5元, 鹽湖鉀肥至少跌至8.6元(=15.1-6.5),權證才可能行權,顯然這種可能性極小,因而鉀肥認沽權證行權的可能性極小。
在權證內在價值為0的情況下,尤其是臨近行權期時,投資價外權證的風險非常大。例如,萬科認沽權證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權證全日單邊下跌,最終跌幅達95%,倒數第二個交易日的跌幅達44.44%,部分投資者的損失超過100萬元。
風險三:T+0風險
權證交易實行T+0交易,因為可以當天買賣,蘊含的投機氣氛更濃,權證單個交易日可以被來回買賣N次,導致投資者對於資金動向及買賣市場實況更加難以判斷,市場風險因而進一步加大。例如,某些炒作權證的短線資金大量交易、頻繁回轉,而導致散戶盲目跟風以至於虧損。
風險四:行權風險
目前,一部分投資者由於對權證的行權原理不太熟悉,未及時對價內權證行權或者對價外權證誤行權,導致了巨大的損失。如,有1661萬份包鋼價內認購權證未及時行權,投資者為此損失了5735萬元;38060份大冶特鋼價外認沽權利誤行權,投資者為此損失了20.63萬元。
風險五:市價委託風險
除以上風險外,權證交易中還存在因市價委託方式導致的風險,雖然出現這種風險的概率很低,但投資者也應加以注意。例如,2007年2月28日,投資者A 以市價委託賣出收盤價0.699元的海爾認沽權證82萬份(實際成交價為每份0.001元),56萬變成820元,損失慘重。由於權證的漲跌幅區間巨大,因此,投資者在買賣權證時,務請注意謹慎使用市價委託方式,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