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企業籌資風險的識別與防範主要寫什麼內容
意義:資金籌措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企業管理者必須拓展融資渠道,並權衡不同資金來源的可靠性、持續性、成本以及對公司經營風險的影響,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源源不斷的資金供應,才能夠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投資機會,提高企業發展潛力,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因此,籌資風險的管理就成為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和內容。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籌資活動越來越體現其重要性,當前,資金短缺是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企業能否健康良性地發展,籌資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企業籌資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資金的合理籌集和使用而獲取一定的收益,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要通過各種途徑籌集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以利於企業的發展,但是籌資又伴隨著各種各樣不同層次的風險,企業可以對籌資風險進行有效的預測和控制,以避免籌資失誤對企業產生不利的影響。我國籌資風險研究還不健全,尤其是在定量分析方面還是很薄弱,因此,正確分析企業籌資風險及其控制策略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規模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本課題結合國內外的研究狀況來探析企業籌資風險的成因及控制策略。
(一)國外研究現狀
由於產業革命,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得到飛速發展,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擴大了企業對資金的需求,許多以前的私營及合夥企業,由於其融資渠道的相對狹小,不能滿足大規模現代化生產的需要,由此產生了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把社會游閑散資金集合起來,拓寬了融資渠道,同時也給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理論帶來許多嶄新的研究內容。
美國的三位著名經濟學家Markowitz、Sharpe和Miller先後對財務風險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952年,Markowitz發表的關於理智投資行為的論文,他指出投資者自行引導自己進行明智的決策,這種決策方式首先反映投資者對風險的厭惡,即他們不願意承擔沒有相應預期收益加以補償的外加風險,隨後,他又提出了證券組合的效率邊界概念。60年代初,Sharpe繼承並發展了Markowitz的理論,提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1958年米勒在研究公司資本結構的策劃上,同Modigliani提出MM理論,MM理論論證了在不同的資本結構下,公司資本成本保持不變,從資本成本的角度論證了由於財務杠桿收益與財務杠桿風險同步漲落,公司價值不受資本結構的影響。後來Stiglitz等學者引入市場均衡理論和代理成本、財務拮據成本等因素,對MM理論進一步加以完善。資本結構理論為企業籌資決策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可以指導決策行為。
1976年,詹森和麥克林提出了「詹森—麥克林委託代理模型」,其已經成為經濟學界研究企業價值、股東風險偏好和管理者風險道德的財務規則。
Myers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公司在為新項目融資時,應首先考慮內部融資,其次是舉債,最後才是發行新股。同時,布瑞理和Myers指出,從1965到1982年,在美國非金融企業籌資總量中,平均內部積累籌資佔61%,債券籌資佔23%,新股發行籌資佔2.7%,顯然,Myers和Majluf的融資次序理論和美國企業的經驗統計相一致。
1987年Carl. M. Sandberg將財務戰略研究的焦點放到了籌資決策中的財務杠桿使用度上,他指出杠桿決策即是選擇公司的債務和資本總額的目標比率,也是財務和戰略相結合的關鍵點。
1990年James E. Walter在研究財務戰略關於籌資戰略的制定中,研究了負債政策、通貨膨脹的影響,也研究了財務杠桿的限度及其決定因素,同時還將租賃決策也納入到籌資戰略的決策內容中。
1998年Stephen指出風險管理與保險的研究應該從對純粹風險的研究轉向對投資風險的研究,從對人身和財產風險管理的研究轉向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
Janette Rutterford在2000年編輯的關於財務戰略的文集中,有關籌資戰略的內容主要由一篇關於最佳資本結構的研究文獻和三個分別關於資本結構、項目籌資、股利分割的案例研究構成。
籌資風險作為財務風險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也隨著財務風險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由財務風險理論的發展來看,初期國外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保險金融業風險管理的研究,應付及擺脫財務危機的策略主要研究方向在財務危機發生後,很少對事前財務風險進行控制和研究,現在財務風險理論逐漸轉向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並涉及財務風險管理能夠帶來的價值。
(二)國內研究現狀
當前中國財務學界對有關籌資風險理論達成共識,認為籌資風險是由於企業負債經營而產生的因不能還本付息,是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的可能性。籌資風險的成因主要是投資收益不確定,即投資風險、利率變動和資本結構不合理等。
1987年郭仲偉編寫了《風險分析與決策》一書,書中全面系統的研究了風險分析與決策的方法。1989年劉思錄、湯古良第一次全面論述了財務風險的定義、特性及財務風險管理的步驟和方法。向德偉在1994年發表的《論財務風險》一文,全面細致的分析了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礎,他認為財務風險是一種微觀風險,是企業經營風險的集中體現,並且明確指出了財務風險的重要性,為財務風險理論向更深一層推進奠定了基礎。1995年張濤、侯紅兵也先後發表了關於樹立財務風險觀念,加強財務風險管理的文章。1999年於川等人所寫的《風險經濟學導論》對經濟風險尤其是我國所特有的經濟風險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
庄仁敏在2000年論述了籌資風險的分類和衡量方法,結合航空工業企業的現狀進行案例分析,最後針對國內企業籌資風險的現狀提出籌資風險的防範原則和具體措施。盛連東也在2000年指出籌資風險的定性分析主要從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本結構、資金分布和成長能力五個角度考慮,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杠桿系數法和概率分析法。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企業貸款籌資決策模型,針對國有企業資本結構的現狀和成因,給出了簡單的優化策略。吳長煜在2002年以風險與收益的關系為理論基石,圍繞著企業風險及風險經營這一核心,把企業財務決策作為風險決策的選擇過程加以研究,通過分析企業不同階段的風險狀況來科學的制定企業財務戰略,拓寬和深化了企業財務戰略管理的理論研究。2007年馬建威、盧秋實將籌資風險分為支付風險和財務杠桿風險,並提出籌資風險的綜合影響因素:負債率。因為支付風險是負債率的函數,財務杠桿風險也是負債率的函數,所以他們得出這一結論:企業籌資風險是負債率的函數。用函數關系表示即為:σ=C*f(D/V),式中,σ表示籌資風險;D/V 表示負債率;C 是一個常數,反映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對籌資風險的影響程度。2008年,王志忠、吳君民認為籌資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是籌資風險控制不容忽視的三個重要環節,以這三個環節為核心建立籌資風險控制的模型,對籌資風險進行控制,是提高籌資控制策略科學性和合理性的有效途徑。2009年李興剛將企業籌資風險分為三種即債務性資金風險、權益性資金風險、利潤分配風險,針對這三種籌資風險類型,他提出利率風險規避措施和外匯風險規避;分析企業資金需求量,合理確定籌資規模,分析籌資成本,確定最佳資本結構;正確的收益分配政策是降低收益分配風險的關鍵所在,企業的股利政策應一方面使所有者的財富最大化,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充足的融資。
我國的風險理論和風險管理研究只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傳統財務理論將企業籌資風險定義為「由於負債而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認為籌資風險就是負債風險,但是這種認識存在誤區,事實上,企業籌資風險既包括負債籌資風險,又包括權益籌資風險。對權益籌資風險的忽視,會導致權益資金的用資成本被人為降低,所有者獲得紅利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而企業管理者不需為此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因此,可以隨心所欲地、無償地使用這些資金,而風險卻最終由投資者承擔
② 股票籌資風險有哪些
「籌資風險」按照籌資風險的成因不同,負債籌資風險可以分為現金性籌資風險和收支性籌資風險。
(1)現金性籌資風險。現金性籌資風險指由於現金短缺、現金流入的期間結構與債務的期限結構不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種支付風險。現金性籌資風險對企業未來的籌資影響並不大。同時由於會計處理上受權責發生制的影響,即使企業當期投入大於支出也並不等於企業就有現金流入,即它與企業收支是否盈餘沒有直接的關系。現金性籌資風險產生的根源在於企業理財不當,使現金預算安排不妥或執行不力造成支付危機。此外,在資本結構安排不合理、債務期限結構搭配不好時也會引發企業在某一時點的償債高峰風險。
(2)收支性籌資風險。收支性籌資風險指企業在收不抵支的情況下出現的到期無力償還債務本息的風險。收支性籌資風險是一種整體風險,它會對企業債務的償還產生不利影響。從這一風險產生的原因看,一旦這種風險產生即意味著企業經營的失敗,或者正處於資不抵債的破產狀態。因此,它不僅是一種理財不當造成的支付風險,更主要是由於企業經營不當造成的凈產量總量減少所致。出現收支性籌資風險不僅將使債權人的權益受到威脅,而且將使企業所有者面臨更大的風險和壓力。因此它又是一種終極風險,其風險的進一步延伸會導致企業破產。
③ 關於投資ST股票的風險防範措施
、什麼是ST股票?
滬深證券交易所在1998年4月22日宣布,根據1998年實施的股票上市規則,將對財務狀況或其它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進行特
別處理,由於 「特別處理」的英文是Special treatment(縮寫是「ST」),因此這些股票就簡稱為ST股。
財務狀況異常指:
1、最近兩個會計年度的審計結果顯示的凈利潤均為負值;
2、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審計結果顯示其股東權益低於注冊資本,即每股凈資產低於股票面值;
3、注冊會計師對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財務報告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4、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股東權益扣除注冊會計師、有關部門不予確認的部分,低於注冊資本;
5、最近一份經審計的財務報告對上年度利潤進行調整,導致連續兩個會計年度虧損;
6、經交易所或中國證監會認定為財務狀況異常的。
其他異常狀況指:
1、由於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等導致上市公司主要經營設施遭受損失,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基本中止,在三個月以內不能恢復的;
2、公司涉及負有賠償責任的訴訟或仲裁案件,按照法院或仲裁機構的法律文書,賠償金額累計超過上市公司最近經審計的凈資產值的50%的;
3、公司主要銀行賬號被凍結,影響上市公司正常經營活動的;
4、公司出現其他異常情況,董事會認為有必要對股票交易實行特別處理的;
5、人民法院受理公司破產案件,可能依法宣告上市公司破產的;
6、公司董事會無法正常召開會議並形成董事會決議的;
7、公司的主要債務人被法院宣告進入破產程序,而公司相應債權未能計提足額壞賬准備,公司面臨重大財務風險的;
8、中國證監會或交易所認定為狀況異常的其他情形。
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被實行特別處理期間,其股票交易應遵循下列規則:
(1)股票報價日漲跌幅限制為5%;
(2)股票名稱改為原股票名前加「ST」,例如「ST銀廣夏(000557)」;
(3)上市公司的中期報告必須審計。
④ 股票的籌資風險小於債券的籌資風險 對還是錯
債券的籌資風險大於股票。
籌資風險是從企業角度來看,而資本成本是從投資人角度來看。
債券有固定利息,所以籌資風險大於股票。
而股票風險大,所以資本成本大於債券。
一定要弄明白從誰的角度看!
⑤ 股權融資法律風險防範
由於股權融資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所以存在很多風險,具體情況如下:1、股權結構設置不當的風險公司由於急於誇大規模,在引人投資者時往往會忽略股權轉讓的比例結構,導致股權比例被逐步稀釋,原來的投資人在公司中話語權逐步喪失,致使控制權落空。如果控制權過於分散,往往使公司缺乏最終話語權人,內耗嚴重,影響發展。同時,企業也更容易遭遇並購威脅,影響企業長期的持續經營。2、商業秘密泄露的法律風險公司在股權融資時,不得不將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有關情況告知投資者,這就使商業秘密存在著泄露的風險。3、控制權稀釋風險投資方獲得企業的一部分股份,必然導致企業原有股東的控制權被稀釋,甚至有可能喪失實際控制權。4、機會風險由於企業選擇了股權融資,從而可能會失去其他融資方式可能帶來的機會。5、經營風險創始股東在公司戰略、經營管理方式等方面與投資方股東產生重大分歧,導致企業經營決策困難。該種風險主要體現在以董事會為治理核心的法人治理機構中,且投資方股東要求公司保證投資方在公司董事會中佔有一定席位。
⑥ 股權融資存在什麼風險,怎麼防範股權融資的風險
一般而言,股權融資中融資方有以下風險:
1、控制權稀釋風險。投資方獲得企業的一部分股份,必然導致企業原有股東的控制權被稀釋,甚至有可能喪失實際控制權。
2、機會風險。由於企業選擇了股權融資,從而可能會失去其他融資方式可能帶來的機會。建議融資方應在了解股權融資風險及應對策略後再進行股權融資。
⑦ 籌資風險具體概念是什麼
老師會問1什麼是籌資風險概念2如何規避股票籌資風險3如何防範4方法5風險的認識
以上都有可能會問到
籌資風險是指由於負債籌資引起、且僅由主權資本承擔的附加風險。企業承擔風險程度因負債方式、期限及資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臨的償債壓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籌資決策除規劃資主需要數量,並以合適的方式籌措到所需資金以外,還必須正確權衡不同籌資方式下的風險程度,並提出現避和防範風險的措施。
一、籌資風險成因分析
籌資風險按成因不同,可以分為現金性籌資風險和收支性籌資風險兩種。
(一)現金性籌資風險。現金性籌資風險是指企業在特定時點上由於現金流量出現負數而造成的不能按期支付債務本息的風險。由於現金短缺、現金流入的期間結構與債務的期限結構不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種支付風險,它對企業未來的籌資影響並不大。同時,由於會計處理上權責發生制的影響,即使企業當期投入大於支出,也並不等於企業就有現金流入,即它與企業收支是否盈餘無直接關系。由此可以看出,此種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企業理財不當所致,從而表現為現金預算的安排不當或執行不力所造成的支付危機,或是由於資本結構的安排不當所致,以及債務的期限結構不盡合理而引發了企業在某一時點的償債高峰等。
(二)收支性籌資風險。收支性籌資風險是指企業在收不抵支的情況下出現的到期無力償還債務本息的風險。企業經營中的收不抵支即意味著經營虧損和凈資產總量的減少,從而對企業按期償還債務造成影響。據此可知,收支性籌資風險是一種整體風險,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可能對企業債務的償還產生不利影響,絕非某一項或某一時點債務的償還與否問題。同時從這種風險產生的原因來看,一旦這種風險產生即意味著企業經營的失敗,或者正處於資不抵債的破產狀態,因此,它不僅是一種理財不當造成的支付風險,更主要是由於企業經營不當造成的凈資產總量減少所致。此外,從風險產生成因來看,不僅將使債權人的權益受到威脅,而且將使企業所有者面臨更大的風險和壓力。因此,它不是一種暫時性風險,而是一種終極風險,其風險的進一步延伸就將導致企業的破產,而且這種風險如不及時得到控制,將會給企業未來籌資和經營產生影響。
二、規避和防範籌資風險的措施
分析籌資風險成因的目的,就是要在明確其發生規律和程度的基礎上,採取科學的應對措施及時加以規避或防範,從而確保企業經營過程中理財的安全性。由於企業籌資風險的類別不同,產生成因對企業財務的影響也有差別,為此,實務中應根據不同類別的籌資風險提出不同的規避和防範對策。
(一)對於現金性籌資風險,從其產生的根源著手,應側重資金運用與負債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學安排企業的現金流量。如果企業的負債期限與負債周期做到與生產經營周期相匹配的話,則企業總能利用借款來滿足其資金的需要。所以,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企業如果能做到此點,不但可以產生適宜的現金流量,而且還可以在規避風險的同時,提高企業的利潤。當然要想科學合理地達到上述要求,企業就必須採取適當的籌資政策,即盡量用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來滿足企業永久性流動資產及固定資產的需要,而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要則通過短期負債,由此既避免了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避免了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當然,在實際工作中,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面臨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決策人員在總的原則指導下,選擇更適合於當時條件下的對策。
(二)對於收支性籌資風險,必須從其產生的根源出發來尋求其具體對策,一般而言,應主要從兩方面來設計應對措施:1.從財務上看,資本結構狀況是產生收支性籌資風險的前提,因此,要想從總體上規避和防範風險,首先應從優化資本結構入手,因為,資本結構安排不當是形成收支性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資本結構的優化應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入手。從靜態角度而言,應主要是增加主權資本與負債的比率,從而達到降低總體風險的目的。從動態角度出發,應以資產利潤率和負債率二者的比較出發,強化財務杠桿的約束機制,自覺地調節資本結構中主權資本與負債的比例關系,即在資產利潤率上升時,調高負債率,提高杠桿系數,充分發揮杠桿效益;當資產利潤率下降時,適時調低負債比率,以防範其風險。當然,通過調整結構來規避和防範風險,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上,既不可以為了規避風險而喪失杠桿效益,也不可以為了追求杠桿效益而提高杠桿系數加劇風險;2.債務重組。在實際工作中,一旦企業面臨風險,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都將面臨風險,如果處理不當,雙方均將受到損失,因此,在此種情況下,企業應採取積極措施做好債權人的工作,避免其採取不當措施,使其明確企業持續經營是保護其權益的最佳選擇,從而動員債權人將企業部分債務轉作投資或降低利率,即進行債務重組,適時進行債務重組是降低企業籌資風險,避免債權人因企業破產而造成損失的較好對策。當然重組計劃能否實施,關鍵取決於對重組和破產的理解,及對企業重組後持續經營的信心。
綜上所述,籌資風險是企業債務到期償還的不確定性和經營風險延伸造成的結果。因此,研究籌資風險與企業經營風險應綜合考慮,並由此探尋其規避和防範措施,是現代企業理財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⑧ 企業籌資風險的防範措施有哪些
企業融資風險:債務融資風險、、股權融資風險、國家政策和外部市場環境的影響、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陷阱。
防範融資風險的主要策略: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和分析模式、合理確定資金需求量,控制資金投放時間、認真選擇融資模式,努力降低資金成本、健全企業融資風險防範機制、提高中小企業自身實力和管理、防止騙貸,落入陷阱、建立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企業需增強法律意識。
融資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適合你的就是好的。判斷融資平台靠不靠譜,多去看他們的過往業績以及團隊成員,在業內口碑怎麼樣。 只要是正規的融資平台、投資機構,基本都是靠譜的,所以不用太擔心。
如果你實在把握不準,可以去了解下明德資本生態圈。明德資本本身就是做投資的,這跟很多平台不一樣,很多平台只是做中介的。另外,明德還有2400多家合作基金資源,線下活動的對接率比較高,每一期活動都有幾百人參加,近百位投資人會到現場,不少企業獲得了融資。融資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能幫助到你。
如果你還有有關融資的問題,可以點擊下方的在線咨詢按鈕,直接跟老師對話交流。
⑨ 阿里巴巴上市的股票籌資風險分析
阿里巴巴上市股票籌資風險分析阿里巴巴所以你是電商平台公司?它的股票上市暫時是沒有風險的。
⑩ 股票融資應該注意哪些風險
首先當然是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
第二,股票融資是針對手上資金不足的投資者展開的融資業務,所以當你的資金放大,收益放大的同時,風險也成倍的放大,這一點是做融資前首先要考慮到的,操作不好就有可能被平倉的可能。
第三,信用風險,現在騙子很多,要融資的話,一定要去正規的公司融資。我知道的目前有一家叫 廈門君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就是專門做股票融資業務的。在業內算是較有知名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