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滴滴的競爭對手擬上市,准「共享出行第一股」背後存兩大隱憂
文 | 楊萬里
近日,嘀嗒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若能成功實現上市,它將成為「共享出行第一股」。
時間先回到9月初。當時,外媒報道嘀嗒出行考慮在香港進行5億美元IPO。隨後,嘀嗒出行方面回應,「針對這則信息不予評論,沒有相關信息可以披露。」
然而,短短經過1個月後,嘀嗒出行就加快了向資本市場進軍的步伐。對此,有 財經 媒體發表觀點稱,上市的目的或是尋求增加市場份額,與對手滴滴出行展開競爭。
回顧嘀嗒出行發展歷程,該公司僅花了六年時間成長起來。該公司旗下的順風車業務最引人關注,2019年市場佔有率高達66.5%,位居順風車市場份額第一。
不過,嘀嗒出行也存在兩大隱憂,一是順風車行業競爭激烈,二是公司本身存在合規風險。
2014年,共享經濟開始預熱,創業者找到了新藍海,各路資本也不斷蜂擁而入。
那年9月,「嘀嗒拼車」(嘀嗒出行前身)被推出,主打1對1順路拼車模式。兩個月後,IDG資本向其投資了1000萬美元。本次融資是「嘀嗒拼車」的A輪融資。
到了2015年1月和5月,李斌系旗下的易車網、IDG資本以及其它投資機構,又分別向其投資2000萬美元和1億美元。在1年時間內,「嘀嗒拼車」成功進行了B輪和C輪融資。
2017年3月,蔚來資本向又參與了D輪融資,李斌本人後來也出現在「嘀嗒拼車」的董事名單中。
2017年9月,計程車業務上線,「嘀嗒拼車」的業務范圍增加。到了2018年,公司品牌升級為「嘀嗒出行」,成為兼具順風車和計程車的移動出行平台。
目前,嘀嗒出行已成為一匹「黑馬」,從創立至今,在6年時間內迅速成長,並開始闖關資本市場。
與競爭對手滴滴出行不同的是,嘀嗒出行的業務范圍並不大。滴滴出行已涵蓋計程車、專車、滴滴快車、順風車、代駕等多種出行服務,而滴答出行主要聚焦於順風車業務和計程車網約業務等。
公開資料顯示,嘀嗒出行已於去年實現扭虧為盈。2017年至2019年,嘀嗒出行經調整的凈利潤分別為-9702萬、-10.7億、1.7億元人民幣。
再看國內競爭對手,滴滴出行從2012年累計虧損超300億元,甚至還有媒體報道稱虧損500億元。國外方面,網約車兩巨頭Uber和Lyft去年依然未能實現盈利,分別虧損85.06億美元和26億美元。
嘀嗒出行為何能「一枝獨秀」,實現盈利?
經多方了解,嘀嗒出行是一家純信息服務提供商,平台不擁有或租賃車隊車輛,即不承擔任何擁車費用。因此,平台不需要提供大量補貼,甚至可以收取較低的服務費,從而增加公司盈利。相反,像滴滴出行這類企業,需要大量的補貼以持續留住用戶,最終陷入虧損泥潭。
正是嘀嗒出行是業內僅有實現盈利的公司,投資者才對這家公司重點關注。
除了上文提到的盈利為正,高市佔率也是嘀嗒出行的亮點。
自2018年滴滴出行接連出現 社會 事件後,滴滴的順風車業務一度被暫停。而在此期間,嘀嗒出行的順風車業務快速增長。2018年和2019年,嘀嗒順風車搭乘訂單分別為4820萬份和1.79億份,分別同比增長104.2%和270.5%。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的報告,若按2019年順風車搭乘次數計算,嘀嗒出行2019年市佔率為66.5%,占據國內順風車市場份額第一。
那麼,嘀嗒出行的「第一」含金量多高?我們關注到,由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服務過的輝山乳業、瑞幸咖啡等公司出現過財務造假現象。這些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後,要麼被摘牌,要麼股票長期停牌。
有機構預測,中國順風車行業的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140億元迅速增長至2025年的113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或達41.8%。
順風車行業是一個大生意,但並不意味著是好做的生意。嘀嗒出行存在的兩大隱憂一是行業競爭激烈,二是存在合規風險。
一方面,嘀嗒出行面臨著「前有狼,後有虎」的境遇。當嘀嗒出行准備IPO之際,滴滴出行、高德地圖等動作不斷。
今年9月份,滴滴出行對傳統計程車業務升級為「快的新出租」,同時宣布投入1億元專項補貼,為計程車乘客發放打車券拉動消費。另外,滴滴出行還推出了「青菜拼車」和「花小豬」兩個新平台,這一舉動被外界視為重返順風車市場的布局。
同樣在9月份,高德打車在北京上線「北汽出租」。此外,高德打車還與新月聯合、北方北創等北京多家大型計程車企業達成了巡遊車網約化合作,上線車輛將超過3萬輛,即北京市近50%計程車實現網約化。
另一方面,有市場人士擔憂嘀嗒出行存在合規問題。
自2019年5月至今年9月,嘀嗒出行運營主體北京暢行公司存在64條行政處罰記錄。
有互聯網分析師接受采訪表示,嘀嗒出行之所以多次被處罰,是因為嘀嗒出行不是正規的營運公司,至今未拿到《網路預約出租 汽車 經營許可證》。
這位分析師還表示,嘀嗒出行一開始是以共享經濟的名頭出現,做出行的色彩比較淡,更偏向於做撮合服務。待共享經濟概念熱度消退後,嘀嗒出行轉型成為出行平台。
嘀嗒出行也在招股書中提到,「公司面臨與順風車市場法規有關的不確定因素。不遵守法規或發牌制度或其變動可能對該公司的業務、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截至今年二季度,順風車業務給嘀嗒出行帶來的收益占總收益比重高達87.8%,而從2017年至今該業務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不難發現,如果順風車業務板塊出現幺蛾子,或將對嘀嗒出行業績造成較大沖擊。
值得關注的是,網上曾有市場人士稱嘀嗒出行整體估值超過百億人民幣,但與滴滴出行800億美元(約超5000億人民幣)的估值相比,前者的估值遠遠不及後者。
嘀嗒出行能否上市以及後市表現如何,我們將繼續保持關注!
『貳』 Uber正式遞交IPO文件:用戶和營收增速放緩 盈利遙遙無期
4月11日周四美股盤後,美國市場份額最大的網約車巨頭Uber(中國稱為優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S-1文件。
至此,這一備受期待、有望打入史上最大 科技 IPO行列的「獨角獸」巨獸招股書得以公開。路透社評價稱,盡管Uber之前幾個季度已經自行公布過未經審計的財報, 這次是給出了第一份全面的財務圖景。
招股書顯示,Uber尋求以代碼「UBER」在紐交所掛牌交易,不過為了計算注冊費用而登記的最高融資額僅為10億美元,遠遜於本周多家主流媒體揭露的擬募資額10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 ,Uber在招股書中沒有給出IPO每股定價和計劃發售股份數量,一般招股書給出的「最高融資額」只是一個估值,用來計算注冊費用,往往與實際募資額不符。
華爾街見聞曾提到,有鑒於競爭對手Lyft兩周前上市後股價表現不佳,Uber或尋求900億至1000億美元的估值。雖高於公司去年最後一次私募融資輪的估值760億美元,但低於市場普遍預期。其IPO主承銷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去年曾表示,Uber的IPO估值可能高達1200億美元。
4月10日周三《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證實,Uber近日向持有可轉債的投資者提供了一份文件,將潛在的IPO發行價區間設定在48-55美元,等於估值是900億-1000億美元;幾周後開啟投資者路演時,發行價指引區間可能會收窄或改動,Uber很有可能在5月第二周上市。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去年錄得營收112.7億美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42%;核心平台經調整後的凈營收為100億美元,較2017年的7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9%。
但全年的運營虧損為30.33億美元,研發支出4.57億美元;歸屬於公司的凈收入為9.97億美元,扭轉了此前兩年大幅虧損的局面,不過調整後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仍為虧損18.5億美元。
彭博社指出,從2016年以來的三年內,Uber的運營虧損超過了100億美元。
在核心的用戶數據方面, 截至2018年底,平台月度活躍用戶數為9100萬,較2017年同期的6800萬同比增長33.8%。
Uber給出的指標叫做「月度活躍平台消費者 MAPC」,指的是一個月至少在平台上完成了一次共享出行,或者點餐並收到了一次Uber Eats外賣服務的消費者,並在每個季度結束計算單月的均值。
然而路透社指出,與兩年前的快速成長相比,2018年的Uber增速已經放緩。 平台月活用戶在2017年時的同比增速為51%,目前是33.8%;全年營收在2017年的同比增速曾高達106%,目前是42%:
在分項業務方面 ,去年打車業務的總預訂額為415億美元,占平台總預訂額497.99億美元的比例為83.3%;打車業務的全年總出行量為52.2億次,較2017年的37.4億次同比增長了39.6%。打車業務作為主營業度的營收為92億美元,佔全年營收112.7億美元的比例為81.6%。
Uber對總出行量的統計用「Trip」來表示,代表在給定時間內消費者完成的傳統打車和自行車、滑板車等新興出行方式,以及Uber Eats外賣的次數。如果UberPool是三個人拼車且每個人單獨交錢,算作3次Trip,而UberX專車如果是三個人同坐但只有一人交錢,屬於1次Trip。2018年四季度,Uber完成的Trip次數為14.9億次,較2017年同期的10.9億次增長36.7%。
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外賣服務Uber Eats的總預訂額為25.6億美元,較2017年四季度末的11.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28.6%;去年四季度打車業務的總預訂額為114.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91.9億美元同比增長24.9%。此外,去年四季度末的貨運服務Uber Freight收入為1.25億美元。
分地區來看 ,主戰場北美地區(美國和加拿大)年度營收61.5億美元,第二大市場拉美地區的營收為20億美元,歐洲、中東和非洲的營收為17.2億美元,亞太地區營收為10.3億美元。
2018年,公司CEO(首席執行官)的總薪酬為4530萬美元,COO(首席運營官)的總薪酬為4760萬美元。
這份招股書也披露了Uber的主要股東情況。最大股東是軟銀願景基金旗下的SB Cayman 2 Ltd.,持有Uber股份16.3%或逾2.22億股。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是第二大股東,持股11%或1.50億股。
已經被「踢」出管理層的聯合創始人Travis Kalanick仍持有公司8.6%的股權,持有1.175億股,是第三大股東。另據 財經 媒體CNBC分析,按照公司估值1000億美元計算,其持股價值接近90億美元。
此外,與Uber聯合創始人Garrett Camp旗下基金Expa-1關聯的實體持股6%或8160萬股。沙烏地阿拉伯的主權財富基金PIF持股5.3%或7280萬股。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持有大量股份,與該公司關聯的實體持股5.2%或超過7100萬股。
為了藉由上市回饋平台上的司機,Uber的IPO承銷商已經預定了一定比例的股票,將按照IPO發行價來出售給符合資質的美國司機,並將在全球為超過110萬名司機派發一次性的現金獎勵,總額是3億美元。
基於完成的旅行數,位於美國符合條件的司機每人可獲得100、500、1000或1萬美元不等的獎勵金額,預計將在2019年4月27日左右發放。Uber或於4月29日當周開啟對投資者的路演,並於5月初上市。
招股書顯示,此前困擾Uber的因素仍是未來重要風險,歸結起來可以分為商業模式、行業競爭和監管合規等幾大類:
受Uber即將上市的影響,其主要競爭對手、美國網約車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的Lyft周四收漲1.5%,勉強站上61美元,仍較兩周前72美元的IPO發行價下跌15%。盤後該股先漲0.3%,隨後掉頭轉跌0.9%,此後又跌幅收窄至0.2%。
(更多精彩 財經 資訊,請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叄』 股票中的獨角獸概念是什麼意思
是指在某一領域或行業,具有很強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市場中比較稀缺、甚至獨此一家的企業,一般來說這類企業具有很美好的未來成長性預期,企業的社會價值巨大,能推動某個行業、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且具有稀缺性。
獨角獸判定標准為兩點:一是時間;二是估值。
1、按時間點2年內達成標準的稱為新生獨角獸或初生獨角獸,超過10年的被剔出榜單。
2、按估值來分,標準是創業十年左右,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尚未上市的企業;其中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企業被稱為超級獨角獸、五年內實現1億美元估值被稱為潛在獨角獸企業、在三年內實現1億人民幣估值的被稱為種子獨角獸企業。
(3)lyft股票股價實時行情uber擴展閱讀:
獨角獸市場規模:
2017年12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7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胡潤研究院通過搜集近800家高成長型非上市企業數據,結合資本市場獨角獸定義篩選出有外部融資且估值超十億美金的新興行業優秀企業,篩選出120家獨角獸企業,其中北京的獨角獸企業數量佔45%。
根據胡潤研究院數據,上述120家獨角獸公司有22家是屬於互聯網服務、22家公司是電子商務公司、17家是互聯網金融公司、10家是文化娛樂公司,還有部分近來較為受關注的大數據與雲計算、人工智慧、機器人等企業。
按照市值榜單,螞蟻金服以4000億人民幣的估值位列第一,滴滴出行、小米、新美大分別以3000億元、2000億元、2000億元的估值位列第2名和並列第3名。
今日頭條、寧德時代、陸金所三家公司均以1000億的估值並列第5名;大疆以800億估值位列第6名;口碑、菜鳥網路、京東金融、餓了么均以超過500億元的估值同時位列第9名。
在上述120家企業的基礎上,A股市場上衍生出大量的「獨角獸概念股」。其中,「螞蟻金服概念股」就有20家、「小米概念股」有21家、參股「寧德時代概念股」有12家、「菜鳥網路概念股」有7家。
根據上述不完全統計,中國市場中的獨角獸公司、獨角獸概念股之和超過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