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定向增發成功與失敗案例
定向增發則因其低門檻、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受到了廣大企業的青睞,自2006年中國證監會出台《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以來,定向增發己成為上市公司進行外部融資的首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定向增發成功案例,歡迎閱讀!
一、什麼是定向增發?
定向增發是指上市公司向符合條件的少數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行為。
1.人數限制:規定要求發行物件不得超過10人
2.折價發行:發行價不得低於董事會預案公告日前20日均價的90%
3.鎖定期:發行股份12個月內認購後變成控股股東或擁有實際控制權的36個月內不得轉讓
4.高門檻:單個專案一般需要幾千萬甚至幾億資金。2013年定增專案平均參與起點1.31億元。
二、定增市場新趨勢
定向增發作為融資方式的一種,在資本市場的重要程度正逐漸增強。Wind資料統計顯示,2006-2013年,上市公司定向增發規模、家數、實際定增數量及規模均呈現快速上升。2014年,兩市定增募資金額超過6000億元,接近2013年3463億元的一倍。
讓我們再深入一些……
定向增發的收益來源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即折價率、市場波動收益β、個股成長性收益α,可以用如下公式來表示:
定向增發收益=折價率+市場波動收益β+個股成長性收益α
折價率:定增參與價格較二級市場一般有10%-30%的折價,具有一定的「安全墊」作用。
市場波動收益β:目前A股市場整體估值較低,各大機構預期未來市場上漲概率較大。根據歷史資料統計,在市場低位參與定增投資,可分享市場上漲帶來的β收益,定增盈利概率較大。
個股成長性收益α:從定向增發的成功案例來看,定向增發後公司股價上漲與其定增資金用途、對公司當前經營狀況的改善程度盈利增厚、單位盈利能力提升、財務健康等等息息相關。定向增發股的上漲邏輯,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1新入資產/新投專案改變了公司原有估值;2新入資產/新投專案提升公司單位盈利能力;3定向增發專案公布吸引市場關注。
定向增發成功案例:
東、西大眾定向發股。兩大眾公司初上市時,由上海國資控股西大眾大眾交通,再由西大眾控股東大眾大眾科創。後來,大眾公司職工持股會受讓了西大眾持有的東大眾股份,東大眾「國退民進」,而西大眾還是國有控股。為了改變西大眾的實際控制人身份,1999年西大眾向東大眾定向發行1.4億股法人股,東大眾則用1000輛營運車的實物資產認購增發股份,增發後,東大眾成為西大眾的第一大股東。這是通過定向增發引進新股東,且不動用一分錢現金的成功案例。
定向增發失敗案例:
萬科向華潤定向增發B股。2000年底,萬科擬向香港華潤集團定向增發4.5億股B股,希望以此引進控股股東,同時又可募集近20億資金。但終因B股價格過低、遭到A股股東的反對而作罷,這是定向增發流通股失敗的又一個經典案例。
定向增發——高階投資者的吸金石
在市場的大環境下,定向增發與股權激勵、員工持股都被視為利好行為,受到資金密集關注。為什麼定向增發如此受歡迎?主要是增發募集的資金往往被投入到新專案中,用於改善上市公司基本面,先不論新專案在A股往往是題材炒作的主線之一,統計資料表明,2009-2014年定增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率均值為805.54%,遠高於整體的166.16%,超越4倍有木有!
當然,從定向增發的成功案例來看,定向增發後公司股價上漲與其定增資金用途、對公司當前經營狀況的改善程度盈利增厚、單位盈利能力提升、財務健康等等息息相關。定向增發股的上漲邏輯,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1新入資產/新投專案改變了公司原有估值;2新入資產/新投專案提升公司單位盈利能力;3定向增發專案公布吸引市場關注。
但是普通投資者卻無法直接參與到定向增發中。
「定向」兩字表明增發是面向特定物件不超過10個人發行股票,具有高門檻 2014年近500個定增專案平均參與起點為1.4億元的特點。另外,定向增發參與價格較二級市場一般有20-40%的折價,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因此也一直是機構投資者角逐的熱點。根據申萬巨集源的報告,2月12日當周增發一年期專案有9宗,平均發行折價率達19.52%,當周有12個定增專案解禁,解禁資金規模達205.22億元,解禁絕對收益率均值為84.56%。
後定增專案呈現集中爆發
資料顯示,2016年春節前定增預案修訂曾出現集中爆發的現象。面對年初震盪的市場行情,定增預案多修改為下調預案價或募資額、延長有效期、或直接改變定價方式定價發行改為競價,反映上市公司較為謹慎的態度。
節後2月12日當周增發日共有24宗定增專案,募資總額為394.02億元,相比之前一周翻了兩倍有餘。其中一年期專案有9宗,募資總額為187.16億元,平均發行折價率19.52%,三年期專案募資總額為394.02億元,平均發行折價率為30.75%。
定增也有投資風險,但相對可控
定增市場目前的風險主要來源於三方面: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個股風險。
首先,從市場風險角度看,應盡量選取合適的投資時點,避免在市場高估值的水平下參與。
其次,因參與增發獲配股票數量較多,可能造成解禁後短期內無法拋售,給定向增發資金帶來流動性壓力。參與機構應評估整體增發股份占流通股本比例過高的增發專案,同時分批選擇合理價位出售,以規避相應的流動性風險;
最後,定增個股有可能出現「黑天鵝」事件,對於只有幾個億的機構而言,一般只能參與一兩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但這樣過度集中投資,存在較大的「踩雷」風險,規模較大的基金平台能幫助投資者進行組合投資,使得本來只能參與1個定增專案的有限資金參與到10-15個定增專案,降低定增參與門檻,有效平滑個股風險。
借道定增基金 普通投資者也能成「玩家」
門檻那麼高,那麼是不是普通投資者就與定增徹底無緣了呢?NoNoNo,目前市場就有專做定增專案的公募基金產品,門檻較低一般1000元起投,能幫助投資者獲取上市公司定增專案的豐厚收益。需要提醒的是,定增類公募基金產品一般設有18個月的封閉期,投資者需要注意開放認購時間進行積極參與,若錯過開放時間,就需要等下一個開放周期。
㈡ 股票市場對增發往表現為負面反應,你對此現象給予怎樣的解釋。
樓主:
人的記性往往是很差的,還記去年的情形嗎?無論什麼樣的公司,只要一跟增發沾邊,不管是公開的,還是定向的增發,股價都會大漲,那時候,人們對增發可不是這樣認為的唷!他們認為增發是大大的利好.
人性是脆弱的,善變的,而且容易走極端,從盲目的樂觀,一下子轉為盲目的悲觀,這正是人性的可悲之處,怪不得股市的鐵律:70%虧損,20%保本,10%益利,難道真理真的只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嗎?我看不見得吧.
首先,要從增發對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來看,不要老跟著市場心理走,一致看多或看空.
其次,要看增發的價格,總的來說,如果是定向增發,價格是越高越好,這樣對原有的,不能參與配售的股東有利;如果是公開增發我也認為是越高越好,我們散戶如果認可其價格,我們可以參與,如果不認可就放棄,沒人敢說我們的不是,但是大股東就不同了,它如果不參與,就有圈錢之嫌,如果參與了,價格越高,公司的股東權益就增加得越多,我們散戶就越受益.
給你舉個例子,萬科去年8月公開增發超過3億股,籌集資金近100億,大股東華潤集團,管理層里的王石,郁亮,丁福源,孫建一等是全額配售,我也參與了,萬科的現在跌破了發行價,但我卻也從來沒抱怨過萬科,首先,萬科的這次增發,我認為是有利於公司抓住機會做大做強的,是公司了展所必須的;其次,管理層選擇全額配售,這讓人很放心,我們一些散戶看見股價不對頭還可以拋掉,但是管理層卻是不能隨意拋售,他們配售的金額比我們散戶大多了,他們都不怕,我們怕什麼? 管理層全額配售其實也傳達了他們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
看待事情應該多用逆向思維,現在這種市場的過度悲觀也許正是可以低價買進好公司的最好時機呢.當然前提是你做的是價值投資長線持有,否則,結果可能只會更慘.
㈢ 別了萬科董事長王石是怎麼回事
寶萬之爭結束了,王石走了。
在寶萬之爭的風波中,面對寶能罷免提議,王石曾回應,「人生就是一個大舞台,出場了,就有謝幕的一天。但還不到時候,著啥子雞(急)嘛。」
如今,在股權紛爭落幕,深圳地鐵最終入主萬科塵埃落定之後,王石謝幕的時候終於到了。從1988年出任改制後的萬科董事長兼總經理,30年間萬科已經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毫無爭議的龍頭公司,而王石也已經成為標桿性的企業家,正如他的好友秦朔講的那樣,在中國房地產業王石贏得了「他說第二,無人稱首」的大哥大地位。
通過這一提名名單可以看出,在非獨立董事的提名人選中無寶能人選,無安邦人選,而深圳地鐵已經「一家獨大」。
深圳地鐵表示:
深圳地鐵集團將依法、依規履行基石股東職責,繼續支持萬科的混合所有制結構,支持萬科城市配套服務商戰略和事業合夥人機制,支持萬科管理團隊按照既定戰略目標,實施運營和管理,深化「軌道+物業」發展模式,與各方股東共同推動萬科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對於此次董事會改選,萬科董秘朱旭回應記者稱,目前沒有收到寶能及其他股東的提名方案。而根據萬科的公司章程,新一屆董事會提名名單應該在股東大會至少十天前提出。記者問到,此份提名名單是否有與寶能進行溝通,朱旭回應,「深圳地鐵集團作為萬科的基石股東,在向萬科提交臨時提案前,徵求了萬科現有主要股東等各方意見。」
對於王石的去留,王石自己曾直言,「公司我是創立者之一,我的去留不重要,只要文化能延續下去。」
所以王石就算選擇退出,只要文化能繼續延續,相信他也就無憾了!
㈣ 萬科剛上市時,有人花了300萬元購買萬科股票,這人是誰
劉元生,香港人,現定居加拿大,他的投資經歷,也經常被做為在中國做價值投資的正面教材.
㈤ 企業上市會面臨哪些風險-股城經驗
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司上市也稱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是指公司首次在公開市場掛牌交易。在中國內地來說就是通過向上交所,深交所申請,把公司的股票在這兩個股票交易所進行交易。其他知名的交易所包括香港股票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和紐約交易所以及倫敦交易所等。雖然說企業上市好處很多,但是風險也不少,那企業上市會面臨哪些風險呢?
1、花費巨大。最重要的是企業為達到上市條件進行的企業重組的成本,具體包括企業資產債務重組的成本、僱傭職業經理人的成本、為了滿足企業業績要求而增加的前期財務成本、規范公司治理結構的成本。還有企業為了上市,還要花費各種各樣的中介費用。為了獲得更好的發行價格,所花費的路演等費用。
2、敏感問題會曝光。出於保護投資者的目的,監管機構要求上市企業對企業的重大信息進行定期或臨時的披露,這些信息包括重要的財富數據、重大交易、股本變化、贏利和預算等。這樣一來,一些不便公布的敏感商業信息也不得不公開,而這些信息一旦被競爭對手知道,可能也會給企業造成不利的影響。由此可見,敏感信息的紕漏確實會成為企業拒絕上市的理由。
3、削弱控制權。企業上市,實質上就是將企業的股權賣給投資人以獲得他們的資本投入,這可能使原始股東持股比例出現或多或少的下降,導致其對企業的控制地位從單純控制或絕對控制轉化為相對控制,更為極端的情況是,原始股東的控制權會被奪走。隨著控制權市場的發展,股票公開發行上市後,對企業虎視眈眈的收購方就可能通過二級市場收購獲得企業的股份,從而與原控股東爭奪控制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萬科和寶能股權爭奪戰。
4、嚴管之下提高了企業成本。為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官方出台了《企業被捕控制指引》,內容涉及企業總體組織架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社會責任、企業文化、資金活動、采購業務、資產管理、銷售業務、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擔保業務、業務外包、財務報告、全面預算、合同管理、內部信息傳遞和信息系統等各個方面的規范條例,這些條例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建立起復雜的公司治理機構,構建規范的內部審計架構和審計委員會,進行詳細的信息披露,成立這些規范化的機構,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5、股價波動。為了維持股價,企業不得不採用各種手段維持業績,這種壓力很容易導致企業經營行為的短期化,給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股價波動直接影響了企業的運營決策,很多上市公司,為了迎合媒體和投資者的口味,有時候會做出錯誤的運營決策,結果往往會配了夫人折了兵。
以上就是企業上市會面臨哪些風險的介紹。簡單而言,上市就是將公司的所有權分成若干份,放在公開市場上流通,機構或個人投資者如果看好公司的發展,就會買入該公司的股票,為此公司可以募集到資本金。同時公司上市有利有弊。
㈥ 萬科籌資案例分析中用了那些籌資方式
1.吸收直接投資: 金額 884346 54578 1486474 2425398
2.發行股票:1099521
3.留存收益: 金額 1364873 1893462 3258335
4.金融機構貸款: 金額 172445 2097196 項目 短期借款 長期借款 項目 盈餘公積 未分配利潤 合計 項目 資本公積 外幣報表折算差額 少數股東權益 合計 2184582 1180 4455403 長期借款。
5.商業信用: 金額 2974581 3125 11110172 169035 407862 27230 3021679 1704 77891 3868 17797147 註:交易性金融負債為利率互換契約。
6.發行公司債券:585040 籌資方式匯總 金額 2425398 1099521 3258334 4455404 17797147 585040 29620844 項目 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其他非流動負債 合計
註明: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主要是:銀行借款,其他借款,一年內到期的 項目 應付賬款 應付票據 預收款項 應付職工薪酬 應交稅費 應付利息 其他應付款 交易性金融負債 遞延所得稅負債 預計負債 合計 比例 8% 4% 11% 15% 60% 2% 100% 吸收直接投資 發行股票 留存收益 金融機構貸款 商業信用 發行公司債券 總計.
㈦ 寶萬之爭後,萬科股票是跌了,王石能留在萬科嗎
我的判斷是寶能成功控股萬科,王石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