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聯重科股票適合長期持有嗎
中聯重科是2018年從2.8開始啟動的,中聯重科正在大力發展農業機械+智慧農業以及中聯新材這兩大板塊。據了解,這兩個板塊都有巨大的市場規模,近年來發展迅速。如果看好中聯重科後期發展的話,是可以考慮繼續持有股票的。
【拓展資料】
中聯重科2020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51.09億元,同比增長50.34%;毛利額同比增長43.28%;實現歸母凈利潤72.81億元,同比增長66.55%;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75.23億元,同比增加13.04億元。公司強勁增長的營收和凈利,刷新紀錄並創歷史最好水平。
在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同時,中聯重科通過持續、穩定的現金分紅回報股東。根據2020年度利潤分配預案,公司擬以實施2020年度利潤分配時股權登記日的總股本為基數, 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3.2元(含稅),紅利實現穩步增長。
據了解,中聯重科2020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51.09億元,同比增長50.34%;毛利額同比增長43.28%;實現歸母凈利潤72.81億元,同比增長66.55%;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75.23億元,同比增加13.04億元。公司強勁增長的營收和凈利,刷新紀錄並創歷史最好水平。
在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同時,中聯重科通過持續、穩定的現金分紅回報股東。根據2020年度利潤分配預案,公司擬以實施2020年度利潤分配時股權登記日的總股本為基數, 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3.2元(含稅),紅利實現穩步增長。
據了解,自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以來,中聯重科已累計實施分紅22次,其中,2020年進行了兩次分紅,彰顯中聯重科以高分紅不斷回報股東。特別下半年以來,周期股趨勢拐點也已開始出現。
周期股,歷來都是低估值賣,高估值買!市場會有「市盈率陷阱」這種說法,說的是周期股,市盈率低的時候股價最高,看市盈率買周期股會虧損,要買周期股就要在高估值時買,因為往往此時處於行業低迷期,股價雙殺股價反而是最低點。
『貳』 中聯重科的老闆是誰
你好!我是中聯重科的A股股東,我可以回答的你的問題,他是A股上市公司所以他的老闆是所有買持中聯股票的投資者,我也是他的老闆之一,真真的第一大控股的是湖南國資委也算是國有控股,他的老闆代表就是湖南國資委提明的~詹純新任董事會董事長,博士學位,同時出任集團CEO兼任中聯重科研究院(該院為國家級研究實驗室)院長。不知道領你滿意不,我是中聯重科的戰略投資者,我想我能幫你回答,嘿嘿,
『叄』 中聯重科技術創新因素有哪些
2019年4月,中聯重科智能製造產品亮相全球工程機械展會——德國寶馬展。來源:中聯重科
從旱澇保收「吃皇糧」,到改制創新「三級跳」;從創業之初缺場地、缺設備一窮二白,到目前國內外19個工業園區齊頭並進;從當初靠著8名科研人員、50萬元借款創立起來的「摸著石頭過河的企業」,到發展成為當下主導產品覆蓋10個類別、55個產品系列、460多個品種的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企業……「改革永遠是進行時,創新永遠在路上。」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說。
記者近日調研了解到,近年來,中聯重科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深刻變化,重回持續上升的高質量發展通道。中聯重科2018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6.97億元,同比增長23.3%;凈利潤20.2億元,同比增長51.65%。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4.8億元,同比增長167%。
正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改革與創新,使得中聯重科在工程機械領域中,探索出了一條由體制創新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改制「三部曲」
搭建股權多元的公眾公司
借力資本市場,實現A股上市,中聯重科在改制的第一階段邁出了重要一步。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直屬原建設部,是工程機械行業科研開發和技術歸口管理的應用型研究院。1985年,國家開始科研體制改革,該研究院被列入第一批改制的國家級科研院所,由過去國家下達科研任務、下撥經費,轉變為逐年削減事業費,技術實行有償轉讓。在這種情況下,研究院難以適應市場環境,靠賣圖紙維持生計,舉步維艱。
為改變困境,1992年9月28日,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8名科技人員憑著借來的50萬元創立了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走科技產業化的發展道路。
1993年,公司開發生產了第一代混凝土輸送泵,當年完成銷售額500萬元,實現利稅230萬元;1994年,公司不斷夯實研發和生產基礎,同年,公司完成營銷及技術收入4000萬元,創利稅1200萬元……以中聯重科為平台,科技成果實現快速轉化,到1996年公司已具備上市條件。
1997年,中聯重科獲得原建設部上市指標,1999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0年10月12日,中聯重科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碼「000157」。由此,中聯重科從國有獨資公司,成為國有控股、股權相對多元的公眾公司。上市之後,國有股佔49.83%,其他發起人和流通股東佔50.17%。
「上市是中聯重科改制的重要一步,引進了戰略投資者,也有了流通股。」孫昌軍表示,這是一次成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聯重科已經變成市場主體。
改制的第二階段,中聯重科回歸了屬地管理,並推進母公司改制實現了整體上市。在2000年上市前,由於職能機構與科研院所「脫鉤」的關系,中聯重科劃歸到某中央企業。但中聯重科總部在長沙,而決策經營的機構卻在北京,無形之中,增加了溝通決策的成本,不利於企業高效運營。因此,改變現有管理體制勢在必行。
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孫昌軍表示,國資委的成立,無疑讓中聯重科一下找到了「婆家」。與此同時,中聯重科也成為湖南省國資委成立後受理的第一家企業。
2005年,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進行改制,從科研事業單位變為融入戰略投資者和員工股權的國有控股企業。2007年,長沙建機院實現整體上市,中聯重科成為一家沒有母公司絕對控股的上市公司。原建機院所持中聯重科股權,由建機院股東按比例承接。
2010年12月23日,中聯重科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首次公開發行H股10億股,募集資金達150億港幣。通過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中聯重科邁向了改制後的又一新階段,混合所有制股權結構更趨多元、合理。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當時我國的城鎮化率來看,中國工程機械市場還有很大空間。作為行業龍頭的中聯重科,將被投資者長期看好。來自中聯重科財務數據表明,至2019年9月30日,中聯重科股權結構為:湖南省國資委持股15.93%,H股佔17.65%,管理團隊持股7.29%,弘毅投資2.14%,其他A股股東56.99%。
構建多方利益共同體
將混改進行到底
國資委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8年期間,各省區市實施混改企業超過5000家,引入的非公有資本超過6000億元。
2019年10月17日,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混改不僅僅是變成混合所有制企業,「混」是第一步,真正要使得混改發揮它的有效作用,還要進一步突出「改」。比如上市公司,推動上市公司進一步改革也是混改的重要內容。
記者了解到,多年來,靠著不斷深化改革,中聯重科從一個國有科研院所發展為多方參與、共生共榮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通過中聯重科這一「混改樣本」不難發現,混改不僅在於實現企業股權結構多元化,還需科學的治理、高效的運行和正確的政治方向,重點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構建多元制衡的利益共同體,國有資本保證對企業的基本控制力,讓企業發展有主心骨;外資和社會資本具有極強的市場嗅覺和資源整合能力,是最具活力的變數;深度綁定個人和企業的利益,個人價值與企業長遠經營掛鉤。
二是公司治理注重董事會、監事會建設。公司董事會成員7名,其中獨立董事4名,擁有充分的話語權,且獨立董事分別為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和戰略方面的專家,使得董事會成為資本意志表達和決策的平台。同時,在公司三名監事中,國資委提名監事擔任監事會主席,代表國資委行使國有資產監督職能,股東提名監事作為技術專家參與公司日常監督,職工監事代表職工行使監督職能。
三是打造「戰略牽引+內部市場化」的高效機制。公司產業布局已由單純的工程機械拓展升級為高端裝備製造,並形成了「2+2+2」戰略,即立足產品和資本兩個市場,推進製造業和互聯網兩個融合,聚焦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兩大板塊,打造高端裝備製造企業。
四是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上級黨委把方向、管大局,基層黨組織保落實,把黨的領導融入企業改革的各環節,嵌入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
混合所有制是實現企業體制機制改革、盤活現有資源、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徑。中聯重科的國有股東、戰略投資者、公眾投資者、管理層和骨幹員工,在混合所有制的上市公司平台上,實現按資分配,同股同權,共生共贏。
數據顯示,自改制上市以來,中聯重科共向股東累計送股37.61億股和轉增股本24.97億股,現金派息分紅高達136.57億元;國有資本作為第一大股東,獲送股9.87億股、轉增股本6.32億股,現金派息紅利24.24億元。
不斷創新企業內部機制,一方面,增強了廣大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了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實現了價值共創、利益共享和多方共贏。
持續創新發展
確保企業行穩致遠
國企改革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其中所面臨的問題,也需要通過創新加以解決。例如通過優化薪酬體系,激發員工幹事創業的積極性,這已成為增強國有資本活力的關鍵。
「混改的本質就是將單一的利益主體發展成為多方參與的利益共享平台,既符合市場和資本的規律,也有利於人的發展。」孫昌軍表示,從企業的經營管理來看,混改主要傾向於管理層和骨幹員工,因為他們是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將混改與民生結合起來,大多數員工是支持的。
11月15日,中聯重科發布了《核心經營管理層持股計劃(草案)》公告。該計劃覆蓋公司管理層和核心員工約1200人,旨在進一步激發員工能效、增強企業活力和員工凝聚力,為公司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內生動力。
構建科學的、市場化的薪酬與考核體系,突出崗位因素,以崗定薪、崗變薪變,以德、能、績、效為考核依據,並做到兩個「能增能減」,即企業整體工資水平根據效益狀況能增能減,員工個人工資水平根據其勞動貢獻大小能增能減,形成多元多層次的利益分配體系。
對骨幹員工實施「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激勵。2017年11月,中聯重科實施了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1000多名激勵對象拿出了真金白銀購買公司股票,公司業績越好,股價越高,激勵的力度就越大;而且只有在公司整體業績達標和個人業績考核達標的前提下,個人才能按比例行權,個人和企業由此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對科研技術人員實施「模擬股份」激勵。讓技術人員擁有產品的「模擬股份」,收入與產品銷售直接掛鉤;只要產品還在市場創造利潤,就能按產品毛利分紅。研發產品就像經營果園:結果多,分紅多;結果時間長,分紅期長;種的樹多,分紅來源多。
對技術工人實施「計時制」薪酬激勵。對技術工人薪酬改革回歸計時制,技工薪酬與技能等級、關鍵工種、出勤時間、質量行為等因素關聯,消除了計件工資制下追求速度產量忽視質量的弊端,營造了「打造精品、培育工匠」的制度環境。
對市場人員實施「底薪+提成」薪酬激勵。底薪保障基本收入,提成取決於銷售考核指標完成情況,業績考核越高提成力度越大,收入水平越高,由此形成業績導向的彈性工資制,對市場人員激勵效果顯著。
與此同時,中聯重科一直注重科技創新驅動企業發展。公司自2014年以來持續深化產品4.0專項工作,聚焦產品智能化;著力推進智能製造、物聯互聯技術運用。截至今年3月,公司累計申請專利9742件,其中發明專利3606件。
此外,中聯重科在產品走出去的基礎上,通過海外並購、綠地建廠等方式持續走出去。從2001年開始,中聯重科先後收購英國Powermole、義大利CIFA、德國M-TEC等企業,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市場網路、服務體系遍布全球,產品覆蓋七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兩橫兩縱」的海外格局。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麗莎表示,中聯重科的成功在於推進企業市場化改革,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效益。與此同時,企業薪酬體系完全市場化,對員工激勵效果顯著。
「中聯重科的快速發展,是持續深化改革的結果。其成功發展的經驗,為其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了寶貴借鑒。」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認為,中聯重科的成功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引入非公資本,構建多元化股權制衡與共生機制。通過混改,公司引入了非公資本的戰略投資者,並持續完善公司治理機制,藉助混改實現股權分散化,達到股權有效制衡;二是完善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公司採用了多種激勵機制,對普通生產員工、銷售人員、創新研發人員、管理人員進行激勵,極大提升了各類人員的創造性與積極性;三是以創新作為驅動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既包括體制機制創新,也包括技術與產品創新,正是在持續創新的驅動下,公司站上了全球工程機械領域技術制高點;四是建立規范運行的董事會,並有效發揮了董事會的作用。五是通過戰略與管控,確保了公司沿著正確方向持續發展。
『肆』 分析中聯重科(000157) 後期走勢能否長期持股
你按F10看它的前十大股東就知道了,全部都是機構和QFII基金席位,說明很多機構都看好它。機構是做什麼的,是專門研究股票和投資股票的,既然那麼多機構都不約而同的買進這支股票,就說明是好股,可長期拿。
中聯重科是機械製造業的龍頭老大地位,行業排名第一,買股就要買龍頭,而且你看它的業績,每年都保持增長的勢頭,拿個幾年的會給你帶來回報的。
『伍』 有了解中聯重科的嗎 請進來看下 謝謝啦
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1992年,是在原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基礎上孵化出來的新型高科技上市公司,中國工程機械裝備製造龍頭企業,全國首批103家創新型試點企業之一。公司注冊資本19.71億元,主要從事建築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所需重大高新技術裝備的研發製造,其混凝土機械產銷量居全球市場第一,中大型塔式起重機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1,環衛機械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1,工程起重機市場佔有率全國第2位,而且,是全球產業鏈最為齊全的工程機械企業[1]。在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主辦的2009年中國機械500強評選中,中聯重科排在第34位,比2008年上升了6位,位列湖南省機械企業第一[2]。2008年公司年產值、銷售收入達到243億元,員工20000多人。
最新財務指標
主要指標(元) 10-06-30 每股收益 1.1767 每股凈資產 7.3321 每股資本公積金 2.6451 每股未分配利潤 3.2811 凈資產收益率(%) 15.2400
生產經營基地
中聯重科在國內的生產經營基地跨湖南長沙、常德、益陽、上海、陝西以及義大利米蘭等地,現已形成十一大產業園區:中聯科技園、麓谷工業園、泉塘工業園、常德灌溪工業園、望城工業園、益陽沅江工業園、上海松江工業園、陝西華陰工業園、義大利CIFA工業園等,總面積近300萬平方米。擁有國際一流的超大型鋼結構廠房、現代化的加工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擁有覆蓋全國、延伸海外的完備的銷售網路,強大的服務體系。公司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獲得德國萊茵TÜV認證,在國內建築機械行業率先按照歐盟標准推行產品CE認證,並獲得俄羅斯GOST認證、韓國安全認證。
增長速度
中聯重科自成立以來以每年平均60%以上的增長速度發展,生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3大系列、450多個品種的主導產品、產品類別超過同行業任何一家國際知名企業,「中聯」商標被認定「中國馳名商標」,多個系列產品獲為中國免檢產品、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暢銷包含港澳地區的國內市場,並遠銷海外,深受用戶青睞。中聯重科在2008年全球工程機械排名第17位;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利潤排名第一位,上海、深圳上市公司綜合績效排名前列;進入「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機械工業50強」;連續多年被評為「最具成長性」企業、最具影響力企業、全國用戶滿意企業;被評為中國機械工業現代化管理進步示範企業;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十強、中國最具影響力品牌等獎項和榮譽。
技術
中聯重科繼承了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技術優勢,建有國家級技術中心,是中國工程機械協會8個專業分會會長及秘書長單位,混凝土機械標准化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單位。科研和技術攻關力量十分雄厚,設計、試驗手段先進。先後完成重大科研課題670多項,負責制(修)訂國家行業標准300多項,目前是187項有效標準的制、修訂歸口單位,行業技術覆蓋率75%以上。中聯重科先後完成了90多項國家「九五」、「十五」、 「863」等國家重大裝備開發、科技攻關課題和專項,被科技部確定為「十一五」三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承擔單位。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投票P成員單位(ParticipatingMember),每年銷售收入的40%左右來自於新品開發。
產品系列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中聯重科以產品系列分類,形成混凝土機械、工程起重機械、城市環衛機械、建築起重機械、路面施工養護機械、基礎施工機械、土方機械、專用車輛、液壓元器件、工程機械薄板覆蓋件、消防設備、電梯產品、專用車橋等多個專業分、子公司,正在構建一個國際工程機械的精品集合,打造一個國際化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成就
中聯重科由「科技產業化」到「產業科技化」的發展思路和模式,被國家科技部兩任部長朱麗蘭、徐冠華評價為: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樣板,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典範,為傳統產業領域院所和企業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成功經驗和深刻啟示。
編輯本段發展簡史
1992 年 9 月 28 日,中聯重科的前身——長沙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成立。 2000 年,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中聯重科,代碼 000157 ) A 股股票在深交所隆重上市。 2001 年,中聯重科正式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這是中國入世後國內企業首次成功並購國際知名企業。 2002 年,中聯重科承債式收購湖南機床廠,由此開啟企業間重組並購的「中聯模式」。 2003 年,長沙建機院、中聯重科、浦沅集團、浦沅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實現四方重組並購。行業內兩大強勢品牌——「中聯」、「浦沅」攜手並進,融合發展。 2004 年,中聯重科入選深證 100 指數成份股。 同年7月,中聯重科以 30.54 億元的品牌價值名列「中國 500 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第 200 位。 2007年3月,中聯重科出資4億多元,採取一攬子收購模式,把一直在上市公司體外循環的土地、設備、建築物、長沙市商業銀行股權和中旺實業、中宸鋼品製造工程、特力液壓經營性資產、常德武陵結構廠、浦沅工程機械總廠上海分廠、浦沅集團專用車輛分公司等經營性資產,納入麾下,實現集團整體上市。 2008年3月,中聯重科重組並購陝西新黃工,標志著公司正式進軍土方機械產品領域。 2008年04月,中聯重科將湖南汽車車橋廠改制重組為公司控股子公司。 2008年6月,中聯重科攜手弘毅投資、高盛公司和曼達林基金,以1.626億歐元,收購世界三大混凝土機械製造商之一義大利CIFA公司60%的股權,弘毅投資、高盛公司和曼達林基金出資1.084億歐元,佔CIFA另外40%的股權[3]。 中聯重科2009年度業績預告公告。2009年度,受益於市場需求增加,主營產品協同效應顯著,公司銷售收入較2008年同期有較大幅度提升,凈利潤達到23.55億元~26.68億元,同比增長50%~70%,基本每股收益約1.40元~1.59元,同比增長約35.92%~54.37%(基本每股收益2008年按總股本152,100萬股計算,2009年按總股本167,310萬股計算)。 2月5日,從長沙高新區2010年經濟工作暨2009年度企業總結表彰大會上傳來喜訊,中聯重科獲「稅收先進企業、發明專利實施獎、自主品牌獎、企業標准化獎、國家級技術創新平台獎、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工作先進單位」等6個獎項;詹純新董事長榮獲「自主創新效益貢獻獎」;王春陽、萬鈞、何文進等公司高管榮獲「優秀企業家」,何文進同時榮獲「優秀海外高層次人才」;劉志軍、銀友國、曾楊等獲「優秀科技人才」榮譽。 據悉,長沙高新區「一區四園」2009年共完成技工貿總收入1500億元,其中嶽麓山高科技園完成總收入752億元,均增長20%。以中聯重科為核心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強勁發展,有效帶動了高新區產值的快速增長。 2010年2月,中聯重科面向包括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弘毅投資產業一期基金在內的9名股東非公開發行2.98億股,發行價為18.70元/股,募集資金總額55.7億元,公司總股本增加為19.71億股[4]。
編輯本段品牌核心理念
思想構築未來
2009年4月10日,中聯重科正式推出公司品牌核心理念——「思想構築未來」。同時由著名導演孫周圍繞這一核心理念執導的中聯重科電視廣告片將於4月11日起在鳳凰衛視中文台每周六上午10:05-10:55、周日21:40-22:30的《我的中國心》欄目具名播出。
不張揚的企業形象
運營穩健的中聯重科,在公眾面前始終保持著不張揚的企業形象,在品牌傳播方面更是尤顯低調、內斂。經濟危機肆虐、行業景氣度尚未觸底回升,中聯重科逆勢推出全新的包裝形象,對「思想構築未來」的解讀,一時吸引了公眾關注的目光。
編輯本段國際化
CIFA供應鏈中國基地建成投產
2009年12月17日下午,CIFA供應鏈中國基地在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正式建成投產。CIFA將其80年經驗的供應鏈體系根植於中國,「原汁原味」的歐洲品質混凝土機械產品將有更多的機會投身於高速發展的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此舉標志著中聯重科繼收購義大利CIFA實施國際化戰略以來,雙方協同整合再結碩果,中聯重科國際化進程再邁堅實一步。
全面優化CIFA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經統計,2009年以來,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已超過全球市場的35%,產能也已佔據了世界的25%以上,但關鍵零部件的發展滯後制約著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向強國行列邁進。中聯重科高級總裁、混凝土機械國際公司總經理張建國先生表示,作為全球工程機械一流品牌的義大利CIFA,擁有行業領先的技術水平及製造工藝,CIFA中國基地的建立,將全面優化CIFA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降低全球采購與運營成本,提升CIFA產品的全球競爭能力,並實現CIFA先進工藝製造技術向中國的輸出。CIFA中國基地將移植CIFA在歐洲的全套生產工藝,完全按照CIFA的質量標准進行零部件的試制、生產、檢測,並在中國范圍內甄選優秀的供應商合作,實現CIFA零部件的中國化製造。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實現CIFA產品的中國生產,提高CIFA產品在中國市場的性價比;另一方面,將中國製造的零部件融入CIFA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大幅提升客戶價值。
價值
在CIFA供應鏈中國基地投產儀式現場,CIFA研發技術總監DavideCipolla對CIFA中國基地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講解。中聯重科麓谷園區內的CIFA基地將由義大利團隊直接管理,沿用整套CIFA義大利工廠管理模式,在對歐洲供應零部件的同時,對CIFA產品進行適應性提升,以更進一步滿足中國市場高端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並為中國市場用戶提供最為專業的檢測、維修以及便捷的配件支持。中聯重科強大的售後服務平台也將為CIFA國內用戶創造更大附加價值。 Davide還表示,未來,中國基地製造的零部件,將在義大利本土工廠組裝,以滿足歐洲及全球市場,從而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市場資源整合、優勢互補。 同時,中聯重科將以CIFA供應鏈作為模板與標准,消化吸收來自歐洲的先進的研發、製造、管理經驗,逐步向中聯重科產品鏈滲透、延伸,著力提升自身產品技術及製造裝配工藝水平,最終實現中聯重科的跨越式提升。 據了解,中聯重科與CIFA協同效應顯著,在全球經濟低迷的2009年,CIFA仍然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業績,主要指標遠遠超過國際同行。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國際公司副總經理StefanoMarcon先生指出,此次CIFA供應鏈中國基地順利投產,是雙方更深層次的融合與協同。CIFA產品也將藉助這個平台,全面服務於中國的施工與建設,中國客戶能夠全無後顧之憂地享受CIFA高端產品所帶來的快樂和價值,真正體驗與世界零距離的高端品質和服務。
編輯本段技術創新
作為從國家科研院所改制而來的企業,中聯重科力求在制約公司和行業技術發展的難題上獲得突破,探索和引領新技術在工程機械上的應用。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公司平均每3天就有一項新產品誕生,年申請專利200多項。
代表性新產品
2009年4月成功研發出國內首台六節臂50米泵車,之後又相繼研發出52米、54米、56米六節臂泵車,創造了國內臂架最齊全的六節臂系列泵車[5]。
所獲榮譽
近年來,公司因技術創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獲得如下榮譽: 1、2009年12月3日,中聯重科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第四批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試點單位。 2、2009年11月7日,在天津召開的第三屆中國產學研合作(濱海)高峰論壇暨2009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年會上,中聯重科榮獲首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 3、在2009 年9 月21 日至23日在北京舉辦的2009年度國際電工委員會機械安全電工方面技術委員會IEC/TC44 年會上,中聯重科代表中國代表團向大會提交了《混凝土機械電控系統安全》國際標准提案並獲得採納,這標志著我國工業機械電氣系統國際標准化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
編輯本段企業遠景——打造國際化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信心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撲面而來的 21世紀,中聯重科通過技術、市場和資本的紐帶,聯結行業內骨幹企業,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大規模、高起點地推進和振興中國機械裝備行業的科技進步。積極培育以高新技術為優勢特徵的核心競爭能力,全面改造傳統工程機械產業,全面提升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整體實力,最終形成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強勢品牌。
國際合作
同時,通過國際合作,實現企業技術、市場和資本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全面接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不僅總量進入全球前5的位置,而且,50%以上的產品和銷售均是非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