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股評 » amd股價實時行情股票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amd股價實時行情股票

發布時間: 2023-01-20 17:17:16

『壹』 道指跌458點,蘋果市值一夜蒸發8302億元,還有哪些股價受到了影響

道指跌458點,蘋果市值一夜蒸發8302億元,看到這樣龐大的數字,確實讓人瞠目結舌。但一向穩固上升的蘋果市值為什麼會突然間出現該現象,是否在其中預示著什麼?面對這樣的問題,還有哪些股價受到了影響?

蘋果市值帶來的效應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導致蘋果市值一夜蒸發8302億元之外,連帶著和蘋果有一定關系的股票同樣也會受挫,如大型科技股紛紛下挫,特斯拉、AMD跌超6%,蘋果跌近5%,英偉達跌超4%,亞馬遜、谷歌跌超2%。所以說一旦某一個環節的股票出現異常時,連帶著其他股票同樣也會受挫,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連帶反應。

『貳』 Intel市值被AMD超越!14代酷睿會逆轉這一局勢嗎

14代酷睿上市之後,很大可能會逆轉這一局勢,畢竟英特爾本身就有很多優勢。雖然出現被ADM超越的情況,但這在商業競爭中都是很正常的。畢竟英特爾業績暴雷來的突然,如果公司能夠及時做出業務調整,還是能夠重新回到巔峰。ADM股價上漲,而英特爾股價下跌近9%,這種情況是可控范圍內的,也說明P C跟伺服器晶元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

3.但14代酷睿的上市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AMD勢頭還是非常強勁的

AM D之所以能夠超過英特爾,還是因為無與倫比的性價比。但在使用性能方面還是英特爾略勝一籌。兩家晶元公司都遭遇著經濟下行跟消費滯澀,這也是AMD的銷售財報能夠完勝的原因。英特爾想要實現逆轉,看來還是要打價格戰。

『叄』 AMD營業突破60億美元,他們與英特爾有著怎樣的「恩怨」

AMD與英特爾先開始是出自一家企業。英特爾在大多數時間里占據了市場的統治地位。 AMD則一次一次發起挑戰。曾經也有過密切合作。

『肆』 AMD不再是「萬年老二」

(圖片源於網路 侵刪)


文 陳博


53歲的AMD和蘇姿豐,正在迎來屬於他們的黃金時代,同樣AMD收購賽靈思也將會形成「1+1>2」的雙贏模式。


「萬年老二」終於揚眉吐氣了。



在英偉達的老黃收購ARM失敗還倒賠了12.5億給孫正義的同時,AMD的蘇媽卻在情人節和賽靈思結了緣。


2月14日,AMD正式完成了對全球第一大FPGA公司賽靈思的收購, 而由於AMD的股價在過去一段時間的大幅增長,所以原本350億美元的收購價,最後竟然飆升到了490億美元,堪稱是天價收購。


不過,現在 科技 大廠之間的收購案,動不動都是上百億美金起步的,不然就顯得太沒誠意了。


AMD和英特爾可謂本是同根生的歡喜冤家,在半導體行業中一直對掐得很是焦灼,成立的時間也只不過相差一年。不過,在這長達50年的競合關系當中,AMD一直是一個活在「老大」陰影下的「萬年老二」。



早期的AMD一直是被英特爾降維打擊的對象,不僅創始人不如英特爾的創始人赫赫有名,而且產品在CPU領域也沒有什麼起色。可以說,在上世紀70-80年代,英特爾被認為是微處理器技術唯一的先驅者,而AMD則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弟。


到了2004-2006年,那段時間曾經是AMD和英特爾分庭抗禮、市場份額最接近的時期。 然而,2005年英特爾推出了「鍾擺計劃」,以此為標志,此後便拉開了AMD近10年衰落期的帷幕。從雅虎的故事,我們就能知道一家公司的衰落往往伴隨著CEO的頻繁更迭,還有市場份額的持續下降和股價的暴跌。


有數據顯示,在2006年,AMD的全球市場份額還能勉強與英特爾實現55開,到了2016年就下滑到不足10%。 尤其是在更強調性能的伺服器市場,英特爾巔峰時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99%,而AMD則不足1%。


這10年間,AMD股價的表現也一樣慘不忍睹。在2002年10月到2006年3月,AMD的股價曾累計上漲13倍之多。但2年半後就暴跌近96%,甚至到了2015年8月的時候,AMD的股價觸及到了最低點,股價竟然都不到1.6美元。



在AMD沉寂的這10年間,英特爾幾乎壟斷了高端處理器市場,而這種頹勢一直到2014年才有所緩解。那一年資深華裔女工程蘇姿豐接任了CEO職位,從此以後AMD一掃頹勢,越戰越勇。在2017年,AMD以「Zen」架構的EPYC霄龍伺服器處理器打了一個極度精彩的翻身仗。而「老大」英特爾卻陷入了研發的瓶頸。


自2011年英特爾推出了SandyBridge架構之後,這款架構在進一步奠定了其PC處理器霸主地位的同時,也讓英特爾進入了「擠牙膏」的開端。 因為其每次升級CPU時,僅僅就只是把CPU的頻率、核心數和線程等的性能稍微提升一點點,然後還把這樣的微小升級美名其曰為是新版本CPU,這樣極其緩慢的更新,也給AMD帶來了「老二掀翻老大」的機會。



近年來,AMD更是憑借多款性能出色的產品,成功晉升為晶元圈的流量大戶,凡其新訊出沒之處,總有其追隨者熱情的刷屏「AMD yes! 同樣,在這位女CEO的苦心經營下,AMD的股價也逐漸走回了正軌,很快就把曾經不到2美元的股價拉到了最高逾158美元,並向英特爾的CPU腹地發起了猛烈攻勢。





被AMD收購的賽靈思,成立於1984年,是全球最大的FPGA晶元廠商。它的主營業務為FPGA和高性能可編程SOC,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一半,中國市場佔有率更是超過55%。


賽靈思和Altera並稱為「FPGA雙雄」,後者曾在2015年被英特爾以167億美元收購。 FPGA是一種特殊的高性能晶元,就好比是數字世界的樂高,隨著5G通信、雲計算、物聯網以及軍工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FPGA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這就是為什麼英特爾和AMD都願意花大價錢收購FPGA大廠的原因。



曾經的AMD一直被稱作是「萬年老二」,不過在完成對賽靈思的收購後,AMD正式成為集CPU老二、GPU老二、FPGA老大等三大標簽於一身的晶元巨頭。可以說,收購賽靈思為AMD補上了最強的一環,綜合實力將會極大地提升。


未來AMD還有可能把FPGA和CPU做一定程度的技術整合,把兩個強勢的技術整合到同一個晶元當中,這就極有可能會在半導體行業帶來質的跨越。因為晶元技術是可以不斷演化的,GPU就是從CPU裡面分化出來的技術。因此,AMD收購賽靈思主要還是為了幫助自己拓寬更廣的市場,為雲計算時代做好充分的准備。


AMD這家公司特別有意思,在我20多年前剛接觸電腦的時候,他們就一直在扮演英特爾小弟的角色。產品總是比英特爾差一點點,價格也要比英特爾便宜一點點,綜合來說是一款性價比還算不錯的產品,但就是總被英特爾壓著一頭。甚至有很多消費者都開始對AMD產生一種充滿期待,又恨鐵不成鋼的復雜感情,因為但凡AMD能多點能耐,英特爾也不敢如此放肆地擠牙膏。


不過,還好奄奄一息的AMD遇到了蘇媽,在她的高端操作下AMD逐漸變得愈發元氣滿滿。 甚至在成功收購賽靈思的第二天之後,AMD的市值就首次超過了英特爾,迎來了 歷史 性時刻。2月15日,AMD以121.47美元的價格收盤,總市值成功突破1977.5億美元,比英特爾的1972.4億美元高出5.1億美元。


雖然「萬年老二」逆襲「老大」的戰績只持續了一天就結束了,但這對一個6年前還在破產邊緣徘徊,被許多業界人士看作是「爛攤子」的公司來說,這可是一個對比極其鮮明的轉變。如今在晶元圈烜赫一時AMD說是業界神話也不算誇張。




現在,AMD和英特爾的實力幾乎已經到了不相上下的時候。我個人非常看好這筆收購案。如今晶元行業已經到了規模取勝,越大越強的時代,不論是老大哥英特爾還是硬體巨頭英偉達,他們都已經成長為了市值過千億美元的公司。作為只比英特爾小一歲的AMD是時候該扳回一局了。 我個人判斷,在此次收購之後AMD和賽靈思將會共享技術和客戶,取長補短,讓這筆收購變成一個1+1>2的雙贏模式。


這比收購案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今年開年以來,國外大廠發起了好幾起高金額的收購案,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微軟收購動視暴雪。這筆收購案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部分功勞得頒發給前微軟副總裁Mike Ybarra,他2019年宣布加入暴雪,4年後暴雪就被收歸到了微軟旗下。這招屢試屢爽,因為微軟還在2010年指派企業部門總裁Stephen Elop去諾基亞「潛伏」,同樣也是4年後微軟就順利收購了諾基亞。


AMD能成功收購賽靈思,估計也是學習了微軟的這一招。2018年1月4日,賽靈思宣布任命Victor Peng為第四任CEO,屆時他已經在賽靈思工作了有10年。而很有意思的是,在加入賽靈思前,Victor Peng曾在AMD硅工程GPG(圖形產品事業部)部門任副總裁,同時也作為AMD核心硅工程團隊的重要領導者支持圖形和 游戲 機台產品,CPU晶元和消費事業部。你看,這就說明兩家大型的公司要結合,前期就必須要指派一個核心人物去做鋪墊工作。




通過這筆收購案我們還能看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


眾所周知,矽谷已經被印度人給拿下了。現今,三大矽谷IT公司:蘋果、谷歌、微軟,後兩個的CEO都是印度裔。除了谷歌與微軟外,摩托羅拉、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百事可樂、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准普爾……這些知名國際巨頭的CEO都已經成了印度人的天下。


有數據表明,從1999~2012年,雖然印度雇員只佔矽谷整體雇員人數的6%,可是印度人在矽谷創建的公司比例,卻從7%飆升到了15.5%。可以說,美國人的矽谷,已經變成了印度人的致富天堂。


然而,在另一個 科技 領域境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半導體領域,華裔正在國際上日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蘇姿豐、賽靈思CEOVictor Peng、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Marvell創始人、博通CEO陳福陽(Hock Tan)、Cadence全球CEO陳立武等全部都是華裔。


蘇媽現在領導的AMD正值春風得意時期,收購了賽靈思後他們的產品性能將會更加強悍,足以讓AMD的粉絲揚眉吐氣,又讓英特爾的追隨者捶胸頓足。


在未來,AMD與雙「英」的對決中,蘇媽將會與黃仁勛風頭一時無兩。這時就得問問身為老大的英特爾到底慌不慌了?要不你們也試試換個華裔CEO,看看能不能改掉「擠牙膏」的毛病。

『伍』 美國晶元巨頭AMD一夜暴跌近14%,與哪些因素有關

AMD一夜暴跌近14%和半導體整體的市場環境、AMD第三季度的財報、AMD產品競爭力有關。

現在整體的市場上對於晶元行業確實不太友好,比如PC端的用戶基本沒有新的裝機需求,PC端晶元的性能都足夠強,大部分人只是普通用戶,更換晶元也不會有太大的體驗提升,於是amd的產品銷售就迎來了一個小小的阻礙。而且AMD發布的新產品也沒有那麼強的統治力,雖然很不錯,但沒有滿足消費者的期待,市場即使再看好amd的未來,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可能對它特別有信心,畢竟AMD的競爭對手也是一個龐然大物,

『陸』 AMD股價一夜蒸發960億,晶元巨頭們的「寒冬」如何熬過去

晶元股潰不成軍,晶元巨頭AMD收跌14%。

行業巨頭的市場價值仍然穩定在相對平衡的位置,因為行業巨頭使用的是高端晶元,而不是技術含量較低的低端晶元。事實上,不僅AMD在下跌,整個美國股市也在下跌。特別是,科技股遭受了巨大損失,而中國的概率股也大幅下跌,因為晶元實際上面臨著一個小小的困境。盡管晶元仍有市場和未來,但在這段時間內,晶元市場總體上已接近飽和。對PC和移動終端的需求不大。

因為這些晶元的生產能力由於技術原因不夠,只是因為加工廠的裝配線位置不夠。如果裝配線這次有位置,價格自然會雪崩。當然,只有這些低端晶元崩潰了。高端晶元的價格僅略有下降,因為其他晶元仍存在技術壁壘。

『柒』 翻身無望老黃刀法太穩,AMD已經看不見「尾燈」了

最近這幾年AMD發展得可謂是順風順水,公司的股價已經從2018年10美元左右漲到了現在的80美元高位,總市值也超過了1000億美元,AMD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增長,其根本原因在於產品策略上的落實。

過去幾年裡,AMD一直將 打造偉大的產品 視為公司的目標,所以在這樣的驅動之下,AMD打造出了可以改寫企業 歷史 的Ryzen架構PC晶元和Epyc伺服器晶元,在實際的表現中,銳龍系列晶元的綜合實力已經超過了英特爾的酷睿。

前些時候AMD又發布了 銳龍5000系列產品,最強的銳龍9 5950X頻率從4.7GHz來到了4.9GHz, 但熱設計功耗仍然保持在105W,如果對比競品i9-10900K,創作性能高出最多59%, 游戲 性能高出最多11%,幾乎是力壓英特爾的優勢。

在這樣的表現之下,AMD的CPU晶元已經明顯威脅到英特爾的地位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購買AMD晶元,因為AMD能夠做到更低成本和更高性能,性價比明顯高很多。比如魯大師公布的PC硬體排行榜,就能明顯反映出這個問題。

從圖中可以看出, AMD無論是在桌面電腦還是筆記本處理器方面,表現都是占據前四的, 勢頭已經大大蓋過了英特爾,市場份額差距雖然還是很大,但增長幅度足以讓英特爾感到恐慌。不過對於GPU晶元,AMD就沒有這么好運了,因為它面對的是英偉達。

同樣是來自魯大師的榜單,相比在CPU上肆意欺負英特爾的現象,在顯卡榜單上AMD面對英偉達就顯得有些沒有招架之力了, 在顯卡性能榜單中,30個產品英偉達一口氣拿下了22個,而且前6名都是自家產品,前十名中共拿下了7個名次。

而在熱門顯卡名單中,AMD只有RX 580一棵獨苗硬撐,英偉達旗下爆款顯然多太多,而在份額上,英偉達71.07%遙遙領先,比上季度還高了2.61%,不得不讓人佩服老黃的刀法,實在是太穩了,AMD根本都看不到「尾燈」。

前不久發布銳龍5000系列的時候,蘇媽還拿出了一塊RX 6900,並透露了三個跑分數據,看上去似乎可以追平RTX 3080,但實際上落後可能會上兩位數,最終的表現應該會高於RTX 3070,可見AMD確實落後英偉達挺多的。

當然有很多AMD粉絲非常希望能夠像CPU一樣,GPU也可以YES,現在二者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只能期待未來有朝一日,AMD在顯卡這塊也能夠全面發力,爭取讓英偉達也感受到一些威脅,這樣消費者也能夠受益。

事實上現在英偉達已經嗅到了一絲「危險」的氣息。據悉RX 6000的性能會比RTX 3070好很多,正因為如此, RTX 3070也突然跳票,解禁上市從本月7日一路推遲到了29日,也就是RX 6000發布的第二天, 估計一場好戲又要開始了吧!

『捌』 AMD,沒有絲毫喘息


AMD與英特爾的價格大戰

AMD是美國一家專門設計和製造CPU的半導體公司,與英特爾並列為全球CPU雙雄。

對於廣大的普通消費者來說,更熟悉的是英特爾這個品牌。其實,熟悉電腦配置的人很清楚,AMD和英特爾一樣,也是CPU產業中的佼佼者。兩家公司都具有強勁的實力,二十年來,競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2006年7月24日,AMD宣布以54億美金價格收購顯卡雙雄之一的ATI(Array Technology Instry)。這在當時是一條爆炸性的消息,因為ATI在顯示晶元方面獨霸一方。關於顯卡,人們所言的A卡、N卡就分別來自ATI和英偉達。AMD早年和英偉達是密切的合作夥伴,在當時卻一舉收購其競爭對手ATI,令人大跌眼鏡。而後,AMD順勢成為唯一一家集CPU與顯卡業務於一體的公司。

不過,急功近利之下的AMD將大量資金分給顯卡業務,卻並沒有如願在顯卡市場上有一番作為。2006年底,英偉達推出的8800GTX震撼了整個圖形業界,然而AMD的產品卻始終不見蹤影。N卡具有領先的工藝水平,在2012年以後,英偉達和AMD在顯卡的市場份額逐漸從五五分演變為三七分,更有英偉達一家獨大的趨勢。

同時,AMD忽略了老本行CPU的研發。AMD靠戴爾的訂單取得了短暫的優勢,但英特爾通過削減利潤壓低價格的方式又進一步搶奪了市場。陷入資金困境AMD,又面臨來自英特爾的強壓。從銷量上來看,AMD的2016年的銷量同比有很大的增長幅度,但因為與競爭對手英特爾大打價格戰,產品的平均價格反而不斷下跌。在2006年第四季度的財政報告中,AMD凈虧損達5.7億美元,平均每支股票的虧損就達到了1.08美元。一邊是收購ATI的巨額支出,另一邊是CPU價格的持續下滑,彼時AMD可謂腹背受敵。

在AMD收購ATI後的第三天,英特爾發布了基於65納米製造工藝的酷睿2雙核處理器。全新微架構酷睿結合了Netburst架構和Pentium M架構的優點,以雙核和低功耗為人所知。酷睿2一經登場即取代了已有13年 歷史 的奔騰,著名評測網站Anandtech評價其為「半導體有史以來最振奮人心的產品」。AMD當時最高級別的桌面級CPU Athlon(速龍)64 FX-62,也相形見絀。

英特爾憑借著強大的資金優勢,在產品的宣傳上占據主導地位。不僅如此,英特爾還提出了名為「Tick-Tock」的產品更新策略,一年用來提升工藝,次年則推出新架構,即遵循著「製程-架構」的鍾擺節奏,交替進行的研發周期保障英特爾產品的穩步發展。在更強調性能的伺服器市場,英特爾巔峰時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99%,AMD則不足1%。

但到了14納米製程更新的節點上,英特爾的這一循環被打亂了。人們所期待的更高性能一再延期,新版本CPU的價格卻照漲不誤。那幾年,英特爾落下了「擠牙膏」的壞名聲,AMD則坐收高性價比的漁翁之利,扳回一局。英特爾不再「擠牙膏」而推出酷睿i9的同時,AMD即發布ThreadRipper線程撕裂者二代予以回應。

「AMD, YES」:更換代工廠,重奪市場

混戰之際,AMD的晶圓廠便成為負擔。

為了繼續發展下去,AMD改變生產策略,把晶元設計和晶圓製造拆分,剝離的生產業務成立為格羅方德代工廠。

AMD在格羅方德成立之初,簽訂了將所有CPU和GPU都交給格羅方德製造的協議,並且專門採用了模塊化設計,陸續推出了「推土機(Bulldozer)」架構和「打樁機(Piledriver)」架構。

按說,代工廠格羅方德有了更強大的資金注入,AMD的製造業務也有了更多選擇的餘地,理應是皆大歡喜的結果。不料,當AMD把大筆訂單交由格羅方德完成,後者在32納米、28納米等製程的工藝卻沒能達到要求,存在諸如漏電和溫控等問題,造成「推土機」和「打樁機」兩個架構的CPU發熱量過高,客戶都不買賬。

但是盡管格羅方德工藝上存在各種問題,雙方的合作沒有間斷,合作的那幾年裡,格羅方德不僅良率有問題,產能還很不穩定,產品不能如期交付的情況時有發生。成都22納米的FDX-SOI項目實質性停擺就是一例。

因此,AMD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調整方案,降低性能,很快在與英特爾的對決中逐漸敗下陣來。2018年8月28日,格羅方德宣布暫停7納米LP(Leading Performance)工藝開發,專注於14/12納米的FinFET(鰭式場效應晶體管)節點。該技術研發效法三星,但等格羅方德掌握先進的工藝的時候,市場所剩無幾,又造成連年虧損。

後來,AMD果斷做出決定,撕毀與格羅方德的合同,不惜賠償了3.2億美元,從而轉向與台積電合作。掉頭投奔台積電的AMD在生產工藝上很快就有了突破。

AMD推出了Zen架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高性能CPU市場有了一定話語權。AMD還在核心數上大做文章,很快,6核和8核成為市場的主流,AMD甚至推出了多達32核心的線程撕裂者CPU投放於高端市場。

2019年1月30日,AMD發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財報和全年財報,財報顯示,當年總營收為64.8億美元、凈利潤為3.37億美元,季度營收為14.2億美元,凈利潤達到3800萬美元。財報發布後,AMD股價也有所上揚。

2020年初,陸續推出Zen 2和Zen 3架構CPU的全新產品,由於全部採用台積電7納米及7+納米製程,AMD得以趁著英特爾CPU供應短缺之際,成功搶占市場。成為台積電7納米第一大客戶的AMD,未來在5納米製程上,還將會發布第一款移動晶元,命名為「AMD銳龍C7」,採用的是ARM晶元架構。AMD銳龍C7最快將會在明年上半年發布亮相。

扭轉乾坤後的AMD,終於可以自信地喊出「AMD, YES」,苦於10納米到14納米製程的英特爾則倍感煎熬。由於英特爾CPU團隊人手不足,設計開始落後,許多人離開團隊。在向7納米製程過渡的時候,英特爾還試圖與台積電達成協議,找台積電代工。

英特爾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經過長期觀察,總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這一歸納在周期上有相應的修正,日後不僅成為一個精準的預測,而且有力敦促計算機晶元研發的進程。摩爾定律問世55年,人們不無驚奇地看到計算機晶元工藝水平的提高。而Google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相應提出「反摩爾定律」的局面,也時時刻刻威逼著英特爾、AMD等公司:「一個IT公司即使當前賣掉和18個月前同樣多的同一種產品,它的營業收入卻會下降一半。」每一次的技術變革都可能有公司永遠地倒下。

在半導體晶元製造技術創新方面,對於實力並沒有遠超英特爾的AMD來說,是沒有一絲喘息的機會的。瓶頸突破、業績沖浪的那一刻固然令人艷羨,但戰線總在持續拉長,勝敗並不明朗。

無論是追逐摩爾定律還是推動摩爾定律,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巨額的資金投入。晶圓廠每年的支出都是一筆巨款,包括固定資產折舊、運營成本、研發費用等,因此要求晶圓廠的產能、良率、工藝水平,必須保持在極高的水平,否則就是巨額虧損。硅材料壽命終結的原因在於高溫和漏電,這也正是格羅方德曾經一再耽誤AMD生產的重要因素。

AMD這些年的發展,與代工廠的深度合作至關重要。AMD規劃下一代產品發展將進入7納米製程節點之際,也決定7納米製程將會同時使用台積電及格羅方德兩家的技術。比如,Zen 2使用台積電7納米製程來製造,I/O控制晶元由格羅方德製造。

格羅方德正在繼續擴大AMD產品的產能。比如12納米LP工藝製造的Zen+,該製程工藝實際上是14納米LPP工藝的改良版。以及格羅方德從32納米SOI、28納米升級到14納米的FinFET LPP工藝,讓AMD銳龍與Intel處於同一水平線。AMD跟格羅方德的合作顯然還會持續下去。

「搶奪台積電」再思考

相比AMD有台積電和格羅方德二者的保駕護航,華為的境況可謂堪憂,丟了台積電事小,丟了經營話語權事大。

作為華為筆記本電腦CPU的主要供應商之一,AMD銳龍系列CPU被華為多款筆記本電腦所採用。有消息稱,英特爾也已經獲得了美國政府的許可證,可以正常供貨給華為。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在9月21日還發表了署名文章,明確表示「英特爾不會撤出中國」。

美國下禁令後又鬆口,逐步且緩慢地放開美國半導體公司對華為的出貨限制,於是,當前局勢下,華為的高端晶元僅能獲得來自美國企業的供貨。因此,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未來華為所有上游供應鏈都將受到美國晶元公司的鉗制,而走上了聯想的老路。

AMD之所以在美國首先獲得許可證,與其在CPU業務方面的領先地位不無相關。盡管從長遠來看,開放許可對於中國華為並不一定是件好事,但我們仍能從AMD的發展中獲得啟示。

在半導體行業,技術的制約招招致命。如上所述,AMD也曾因為代工廠格羅方德的工藝瓶頸而萎靡不振,台積電7納米技術的加持,則使其順利渡過難關。被關鍵技術「卡脖子」的滋味眾所周知,甚至我們提到的摩爾定律,也因為技術而有了失效的跡象:按照摩爾定律推算,英特爾早在2015年就應該生產出10納米製程的晶元,然而事實是,直到2019年,英特爾才努力將晶元的電路尺寸減小到10納米。在此期間,AMD推出的Zen架構CPU抓住機遇,贏得了市場。

再先進的研發技術,都需要市場的迭代,投入市場加速資金流動和技術升級,才是企業得以長遠經營的王道。左右台積電等技術持有者做出相應決策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正在於資本和市場。台積電的身份曖昧的如今,不僅是AMD和英特爾,全球多家企業都在爭取台積電的訂單,華為當然也在其中。有消息稱,台積電已經獲得了對華為的出貨許可,不過只限於成熟製程,如華為電視、相機、機頂盒等產品採用的28納米以上的製程,台積電先進製程晶元出貨依然不在允許范圍內,繼而目前各大半導體廠商奮力追逐的10納米、7納米、5納米等。台積電方面對此的表態則是「不回應毫無根據的市場傳聞」。這是一場技術的搶奪,也是資本的較量,對於入局者而言,翻身的契機正暗藏於絕境中。

這也是我們在國際形勢更為復雜的情況下,更加強調國產自主研發的重要性的原因。

過去幾十年來,國內涌現出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國防 科技 大學、國家高性能集成電路(上海)設計中心和蘇州國芯等一批研究單位,研發龍芯(Loongson)系列、飛騰(FT)系列、申威(SW)系列等CPU產品。推動對自主計算晶元的研究,並加快攻破設計技術壁壘的進程,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CPU的腳步正在加快。國產CPU廠商的市場份額雖遠不及英特爾、AMD,但在國產化浪潮的推動下正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在國產晶元中,龍芯的自主程度相對較高,這款晶元誕生之初就主張源代碼自己寫,CPU核獨立設計,以擁有自主發展權。龍芯曾支撐2015年中國發射的北斗衛星,如今宣布放棄所有美國技術,轉而研發一套完全採用中國技術的指令集LoongArch,離自主可控也更進了一步。

禁令之下,培育國內的自主產業鏈的生態體系更加迫在眉睫。龍芯這種從下到上都是自主設計的晶元,雖然整體技術相對市場主流有點落後,作為國家戰略的技術儲備也一直不斷推進研發,而其他如國產的晶元,電腦,伺服器,辦公軟體,都需要相應的資金投入和更大范圍的測試與使用。CPU生態結構一般需要一到兩個核心企業,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但是在國內,各處理器設計企業在指令集選擇上五花八門,尚未能夠形成領導行業生態的力量。而就基於MIPS架構的龍芯而言,打破桌面平台X86+Win的生態壟斷並非易事,但十幾年來CPU研發積累的寶貴經驗、培養出一大批的人才,都為日後的爆發奠定了基礎。後續的推進,仍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員投入,以及國家產業政策的持續支持。

AMD在與英特爾的競爭中成長,在低谷里積蓄力量,成為半導體行業中的佼佼者,也有賴於多方合作形成的完整生態。而如今,在市場更具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企業應該做好迎戰沖擊的預案,尤其是在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和產業生態培育方面,既有政府的支持,更要同心協力加速研發和迭代,積極迎接競爭和挑戰。

『玖』 英特爾市值被AMD超越,他們存在著怎樣的競爭關系

他們二者是處理器行業最大的兩家公司,彼此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在此次股市收盤之後,英特爾的股價市值竟然比AMD公司要低,這可以說是在20多年的競爭之中從未出現過的情況。在以往AMD公司的市場市值明顯不敵英特爾一直處於下風,甚至還有很多的專家一直調侃英特爾讓AMD成為了處理器行業的萬年老二。

再加上英特爾在其傳統的PC領域並未能夠持續創新,保持住其傳統優勢,所以說AMD公司才能夠擁有此次反超的機會。原來的英特爾由於其製作工藝技術水平高,因此所生產的處理器工藝一直不錯,但是近些年來起工藝水平明顯改進不強,所以其所生產的處理器和AMD公司所生產的處理器差距也是在不斷的降低,因此才會出現此次的局面。

『拾』 一夜間蒸發了960億,晶元巨頭暴雷傳遞出了什麼信號呢

美國這回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老拜登公布出口管制新措施,進一步加劇對華晶元出口限制。消息一出,美國晶元巨頭amd股價卻應聲暴跌,千億市值頃刻間灰飛煙滅。

隨後,英特爾和台積電首當其沖,紛紛創下年底股價新低,瞬間就把老美科技板塊的股價按到地板上,此時,中國晶元行業的股價卻悄悄逆勢上漲。本該制裁中國晶元的措施,為何反倒讓老美自己吃了大虧?晶元巨頭爆雷的背後,又有哪些更深的含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