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東集中競價減持對股價的影響
集中競價減持不一定對股票有什麼影響。如果上市公司股票基本面較好,成長性較好,市場股票價格估值處於較低的階段,減持是因為分給企業員工股票進行激勵、或者是投入其他良性發展產業等。股票集中競價減持時,就會有市場看好該股的大資金進行接貨,這樣並不會使股票價格出現大幅下跌,不會造成利空性影響。
【拓展資料】
股價是指股票的交易價格,與股票的價值是相對的概念。股票價格的真實含義是企業資產的價值。而股價的價值就等於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
公式:
在當代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潮流中,匯率對一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任何一國的經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而且,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取決於該國的對外開放度程度,隨著各國開放度的不斷提高,股市受匯率的影響也日益擴大。但最直接的是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本國貨幣升值受益的多半是進口業,亦即依賴海外供給原料的企業;相反的,出口業由於競爭力降低,而導致虧損。可是當本國貨幣貶值時,情形恰恰相反。但不論是升值或是貶值,對公司業績以及經濟局勢的影響,都各有利弊,所以,不能單憑匯率的升降而買入或賣出股票,這樣做就會過於簡單化。
匯率變動對股價的影響,最直接的是那些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公司的股票。它通過對公司營業及利潤的影響,進而反映在股價上,其主要表現是:
⑴若公司的產品相當部分銷售海外市場,當匯率提高時,則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受到削弱,公司盈利情況下降,股票價格下跌。
⑵若公司的某些原料依賴進口,產品主要在國內銷售,那麼匯率提高,使公司進口原料成本降低,盈利上升,從而使公司的股價趨於上漲。
⑶如果預測到某國匯率將要上漲,那麼貨幣資金就會向上升轉移,而其中部分資金將進入股市,股票行情也可能因此而上漲。
因此,投資者可根據匯率變動對股價的上述一般影響,並參考其它因素的變化進行正確的投資選擇。
② 股票減持是什麼意思,股票會下跌嗎
會造成下跌。
股票減持是指減少持有股票的數量,一般專指大股東(即控股股東或持股5%以上股東)賣出手中的股票,降低持股比例的行為。這種行為對股票價格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中小散戶減倉,因此證監會對大股東減持股票做出了限制。
證監會要求大股東在任意連續90日內,通過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數量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通過大宗交易減持股份的數量不得超過總股本的2%,合計不得超過3%。並且要求在減持實施的15日前公告減持計劃,披露減持股份的數量、來源、原因、時間區間、價格區間等信息;在減持時間或數量過半時,公告減持進展;在減持實施完畢後,公告減持結果。
一般情況下,股票減持是利空的,通常意味著大股東不看好公司的發展前景,會造成股票下跌。當然,投資者也要正確的看待股票減持,比如減持之後轉讓的對象另外一家機構或者投資人的話,多半是利好信息,可以繼續持用,因為這說明股權結構有變更了,有利於提升公司業績。
股票減持的意義:
有關專家指出,《決定》首次明確提出「減持部分國有股」,作為國有經濟退出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舉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體現利用國有股調控經濟的政策手段。利用證券市場上資本流動配置的規律,對經濟進行調控,是世界各國(地區)政府採取經濟方式干預經濟運行的常用政策手段之一。通過對證券市場中一定規模國有股的吸納或減持,可以明顯地調節市場資本流向,適應地引導資源配置方向和結構,穩定股市大盤指數和股票價格,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果斷介入香港股市,投入大量資本吸納股票,阻擊國際游資的襲擊,以穩定股市乃至整個經濟局勢,就是一個經典範例。
2、增強國有資產存量的流動性。龐大的國有資產存量處於凝滯狀態,是國有資產配置和運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長期以來改革的重點內容。迄今為止,圍繞盤活國有資產而進行的眾多改革行動收效甚微,就在於在資本市場不夠發達的背景下,難以低成本地對龐大而復雜的資產存量定價,缺少使資產有序高效流動的機制,從而使國有資產在流動中不是流失就是重新陷入凝滯。利用證券市場靈敏的定價機制和有效的資本流動機制,是在一定程度上和適用范圍內滿足國有資產流動性需求的必然選擇。因此,國有股的減持和吸納,對於推動國有資產依照市場供求關系流動、交易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3、為公眾流通股、法人股、國有股走向統一奠定基礎。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證券市場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同時存在著三種不同性質的股票,即公眾流通股、法人股和國有股。後兩種佔有較大比重的股票不能在證券市場上流通。由此導致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種種怪異現象和運行弊端,影響著上市公司和社會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規范,嚴重阻礙了證券市場向著持續、規范、健康的方向發展。如何盡快使三種股票統一流通,又不至於影響股市的穩定成長,已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中最重大的問題。適當減持國有股,為逐步取消三種股票的差別,走向統一流通、同股同權、同股同價,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將減持國有股看作是中國證券市場規范、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4、真正實現國有控股企業股權多元化的功能,形成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從現階實情況來看,不少國有企業雖然經過股份制改造,成為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完成了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但是由於國有股比重過大,使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大小股東的權力嚴重不對等。一些股份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成為國有大股東的「一言堂」,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激勵、約束、信息功能並沒有真正得到體現,運行機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甚至出現向傳統國有企業回歸的現象。藉助國有股減持,可以進一步促進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改善股權結構,增強非國有股東在股份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化。
③ 股東減持對股價有什麼影響散戶如何應對
在股票市場中,投資者購買的股票可能會遇到利好的消息:派息分紅,同時也可能遇到一些不好的消息:股東減持。今天跟大家談談股東減持對股價有什麼影響,以及散戶如何操作。對股價
產生不好的影響
。
股東減持主要是大股東的減持,這意味著大股東的出逃,大量的資金流出證券市場,導致股票二級市場的交易資金總量減少,眾所周知,在股票市場上,資金量的流動也是影響股票價格的重要因素。散戶是盲目的跟風者,當看見大批量的資金出逃,他們也會選擇落地為安,而不會選擇苦苦的支撐,從而導致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下跌。
股東減持影響股價的下跌,這個下跌並不會立即下跌,在不同的市場周期中,有所不同。
大股東一般是該公司的經營者或者高層管理者,他們對公司的業績,發展前景比較了解,實行減持意味著該公司經營出現一些問題,會影響股票價格的走勢,影響股票價格眾多,在牛市中,該公司的股票前期可能會受它所在的行業拉升,帶動它的上漲,等上漲到一定的高度時,受減持的消息進行漫長的下跌模式。
如果減持出現在熊市中,這將是一個雪上加霜的消息。在熊市中,投資者一直處於恐慌的狀態,一旦出現不好的消息,加劇他們的拋壓股票,導致股票的單邊下跌,甚至可能出現跌停的現象。
不管在牛市中,還是熊市中,股東減持都可能會影響股價的下跌,作為一個散戶應該遠離股東減持的股票。
本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時應審慎評估。
④ 大股東減持股份對股票是好還是不好
通常情況下,股東減持會對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有所影響,一旦出現股東減持,在該公司的股價極有可能會下跌。但是大股東減持後,股價是漲是跌並不是絕對的,對股票是好還是壞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大多數情況下,大股東減持是短線利空,畢竟大股東減持增加了空頭的力量,不過這也是要看情況來的。因為大股東減持有各方面的具體原因,不能一概歸結為大股東不看好企業的發展。
個人生活需要、或者需要歸集資金進行新的投資等等,都可能促成大股東的減持決策。歸根結底是要看大股東們的減持是不是和公司未來的發展有關系,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大股東減持時,主力因為不願意拉高股價,一般會以橫盤震盪來應對。這才是大家一般把大股東減持當利空對待的原因。但是如果市場環境好,正處於主升浪,大股東減持的負面影響就會降低。
⑤ 減持的股票一定跌嗎
減持的股票不一定會跌。如果主力是因為需要資金周轉或者有更好的投資機會、項目等進行的減持操作,則這樣的減持是不會出現股價下跌的情況。股票減持只是增加了市場的供給,但如果需求大於供給,那麼股價還是會繼續上漲。
當公司基本面優秀、估值合理、成長穩定,同時市場對公司預期偏向樂觀的時候,大股東減持會帶來拋壓,但對股價實際造成的影響是短暫的。但是,減持可能會影響市場的做多情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壓制需求,導致股價開始下跌。
總的來說,股票減持不一定會出現下跌的情況,投資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減持前股價已經拉升至高位,此時股東減持代表獲取的收益更多,則股價就會下跌。一般小非減持對市場的影響不大,因此可能不會下跌。
【拓展資料】
股票減持:
在創建股票市場伊始,中國擔心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過高會使國家失去企業控股權,故精心設計了國家股、法人股、公眾股和外資股並行的股權結構。
其中公眾股、外資股為流通股,國家股、法人股為非流通股,這種股權結構曾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股市的形成和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股權結構已顯露出其弊端。在中共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上,黨中央首次明確提出了「選擇一些信譽好、發展潛力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響國家控股的前提下,適當減持部分國有股,所得資金用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
背景介紹:
國有股減持,是在中共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關於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若乾重大問題決定》中提出來的。全會確定了國有經濟調整戰略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指導性方針,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作出了正確而現實的選擇。而對於股權回購或股權轉讓,《公司法》、《證券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都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但是,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和股票計劃額度管理原因,我國現行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普遍存在國有股、法人股、流通股。但國有股、法人股在總股本中所佔比重過大的問題日趨突出,因此國有股減持也是勢在必行。
從一般意義上講,國企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微觀的、宏觀的、內部的、外部的各項配套改革。但是,改革必須抓住核心問題,而這一核心問題就是「產權」。因此,國有股減持不再是以往僅僅局限於國有企業的內部經營機制轉換方面,否則便毫無改革的時代價值。國有股減持的實質就是從產權制度上實行非國有化改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指出:產權的市場化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與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從國際經驗看,投資業早已脫出了從屬於產業資本,為產業擴張提供融資服務的地位,發展了專門從事產權交易和產權優化重組的一個獨立領域;從我國的情況看,產業結構升級、國企業改革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促進間接投資向直接投資轉化等發展與改革目標,也迫切需要有專業化市場主體承擔產業再組合的職能。國有資產轉變為國有資本並實現為可交易,這本身就意味著產權交易的金融化。
因為市場經濟的本身就是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交換關系,沒有獨立分散的產權主體,也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又是以民營經濟為主體,而不是政府經濟為主體。因此,有種觀點認為,產權改革是國企改革的「綱」。造成國企困難的原因,除了政企不分,責權不明,關鍵不在國企過於龐大,包羅萬象,戰線過長。所以,只有通過減持來改變國字型大小,「降格以求生存」,才有可能解決國有企業投入大產出少的現象。不難想像,通過國有股比重降低及社會公眾股上升,可逐步實現充分發揮和利用非國有股權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弱化國有產權代表的不利作用,使公司治理結構得到實質意義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