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球疫情下的優步該何去何從
5月18日,Uber公司繼上一輪的裁員計劃後,再次裁員3000人,並表示將在全世界范圍內關閉幾十家辦公室,以及多個附帶項目,包括其孵化器、AI實驗室和名為Uber Works的求職服務。
本月初,優步公司的客戶服務負責人魯芬·查韋洛女士,召開了一次視頻會議,雖然只有3分鍾的時間,但卻讓3500人瞬間丟掉了飯碗,成為了失業者。在會議中,查韋洛女士告訴員工們說:「沒有人想要接到這樣的電話,但今天將是您在優步工作的最後一天。」
很委婉,但也相當殘酷,一個月內,優步的兩輪裁員總數高達6700人,相當於員工總數的2%。更讓人心灰意冷的是,Uber發言人還表示,我們有可能在未來繼續裁員。
雪上加霜
可以很確切的說,優步的此番裁員,與當前全球嚴峻的疫情形勢不無關系。UBER管理層曾在2020年2月財報發布會的電話會上稱:「有望在今年年底首次實現季度盈利」,但恐怕他做夢也沒想到疫情的全球蔓延,會為之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5月20日6時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4,881,619例,累計死亡322,457例。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並對全球經濟造成沖擊,各國逐漸推進重啟,美國放鬆限制措施後,多個州上周新增病例現最大增幅。截至目前,美國累計確診1524107例,累計死亡91661例。與前一日數據相比,美國新增確診病例19721例,新增死亡病例1467例。
隨著美國多州開始放鬆為遏制新冠病毒傳播而在早前實施的限制措施,5個州的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在上周達到了疫情以來的最大增幅。盡管在美地區沒有嚴格的限制措施,但足不出戶的美國人仍然讓網約車業務近乎停滯。
2020年3月,UBER便承認,疫情可能對公司業務構成重大風險。同月,為了減少冠狀病毒的傳播,UBER暫停在美國和加拿大提供拼車服務。隨後,其「難兄難弟」LYFT來福網約車公司也宣布暫停北美地區的多人拼車服務。
根據IBM商業價值研究所今年4月對2.5萬美國成年人的調查數據顯示,其中超過一半的成年受訪者都表示,在疫情過後,他們也將減少或完全停用叫車服務。這一調查的數據顯示,一些城市4月的出行需求下降了80%。
UBER在美國的訂單量也是大幅下降,CEO達拉·科斯羅薩西表示:「訂單總量在一些疫情嚴峻的城市已經遭受了高達70%的損失。」
「我們正在考慮多種可能性,優化公司的每一項成本,包括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我們希望變得高效,行動迅速,盡可能多地留住我們的優秀人才,並以尊嚴、支持和尊重對待每一個員工。」這位CEO在備忘錄中承認了裁員計劃的痛苦:「像這樣的日子是殘酷的。」
由於疫情對業務影響的不確定性,優步已經撤回了全年業績目標,並擱置了在明年年底前實現首個經調整後盈利的承諾。
事實上,暫且拋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第一季度,優步已經連續虧損了7個季度,2018年優步虧損79億美元,2019年凈虧85億美元。疫情的影響對優步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
孫正義的心頭刺
持續虧損的優步讓投資人孫正義焦慮不已,優步已經從曾經的心頭肉成為了孫正義的心頭刺。
就在一年前,孫正義放出豪言:今後每隔2到3年,就完成一期新的規模在千億美元以上的基金募集。這位62歲的軟銀集團掌門人給這批基金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願景基金」 ,計劃中每一支千億美元的規模,承載了他對未來科技生活的偉大構想。
今年4月份,願景基金披露投資業績巨虧170億美元時,孫正義不得不承認:未來或許再也沒有願景基金了。
業績顯示,2019財年,軟銀旗下願景基金及其他所管理基金的投資收益為1.3萬億日元,2020財年投資收益為-1.8萬億日元,業績下滑238%。
從願景基金所投項目的具體行業來看,孫正義將重金押注在交通、物流以及前沿科技相關領域,共33筆投資,總投資額高達439億美元,佔到全部投資額的近60%,然而這些板塊也正是導致願景基金巨虧的最主要原因。
從具體的投資項目盈虧來看,對Uber和WeWork這兩家公司的投資損失,佔到了全部投資損失的一半有餘,其中願景基金持有的Uber的股權價值已經減少了5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0億。
一直以來,軟銀對於優步的發展可以說是「保駕護航」,優步能有如此大的精力和毅力持續不斷地開拓新市場,甚至布局未來空中出行,軟銀的投資功不可沒。
幾年時間,軟銀前後向優步投資逾百億美元,但是自從2019年5月優步IPO後,優步的市值和股價就在不斷下跌,讓孫正義頭疼不已。
優步在IPO首日,股價就下挫5%,而如今優步的股價更是僅為27.99美元,較45美元的上市價相差甚遠。孫正義期待的優步股票大漲特漲,沒有發生。值得一提的是,高管和創始人們的減持也讓孫正義心寒。
2020年5月19日,優步公告披露公司內部人交易情況,公司高管Ceremony Glen、Hazelbaker Jill、Krishnamurthy Nikki於2020年5月16日凈賣出2006.00股。
去年年底,Uber優步創始人兼前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在持續、密集的多次減持後,已經將手中的公司股票拋售一空,總共套現超過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5億元),從此徹底離去。而另一位創始人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也拋售了大約2000萬美元的股票。
孫正義也不得不承認:「我在投資的判斷上出了問題,目前正在深刻地反省自己。」
優步的自救
與美國相比,隨著中國對疫情的有效防控,國內網約車市場呈現快速反彈態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相比去年同期,網約車市場已恢復至6成,且一線和超一線城市恢復較快,網約車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之一。
上述報告還顯示,用戶規模方面,截至2020年3月,國內網約車用戶規模達3.62億,占網民整體的40.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城市暫停了網約車運營服務。在疫區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停運,多家網約車平台組織司機為醫生病患接送和特殊服務保障提供運力支持。中長期來看,網約車用戶規模將恢復性增長。
沒有社會環境背書,在美國生長的優步除了裁員斷臂求生外,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
5月12日晚間,彭博報道稱優步計劃收購美國外賣平台GrubHub,消息傳出後兩家公司股價直線拉升,優步一度漲超7%,最終收漲約2%。而Grubhub則收漲29%。並且在大盤本周累計跌超2%的情況下,優步的股價仍保持穩定,當周跌幅不足1%。可以看出來資本市場十分看好這次的收購。
5月初,優步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營收35.4億美元,虧損達到29億美元(約合206億元)。出乎意料的是,其外賣平台優步Eats的業務量卻在疫情之下實現了逆勢增長,營收為8.19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53%。
由於疫情導致傳統叫車業務需求暴跌,Uber宣布將推出分別名為Uber Connect和Uber Direct的服務,都將專注於遞送物品。曾經的外賣業務Uber Eats,也開始從單純提供送餐,轉向同時向消費者供應超市代購服務。
這些年來國內興起的外賣配送服務,讓國內外的很多企業也是非常眼紅的,畢竟付出人力成本就能夠擁有更多的用戶增長,確實是可以接受。而我們都知道滴滴現如今也是推出了司機跑腿的業務,旨在為簽約司機提供更多的額外營收,也能夠進一步為滴滴籠絡到更多的用戶群體,優步目前同樣也是在效仿滴滴的這一做法的。
為了給自己贏得更多的自救時間,優步現如今正在和各地的商業以及超市合作開發外送業務。現如今大部分民眾都在家,自己隔離食品以及葯品和清潔產品,確實是比較稀缺的,在西班牙優步將會為15個城市的居民提供相應的送貨服務,而在法國,優步則直接和超市巨頭家樂福達成了相應的配送協議,在印度優步也有著多家合作商。
現在國外超市的線上訂單是在不斷增長過程當中的,優步的這一措施能夠解決配送員人力短缺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為優步贏得更多的營收,確實是一舉兩得。
曾經在中國市場潰敗後,面對滴滴在全球化市場上的布局和攻勢,優步網約車全球龍頭老大的地位正在搖搖欲墜,此番疫情是否會成為壓垮優步的最後一根稻草?
文/ALTTT
?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Ⅱ 上市156天後,滴滴宣布在美股退市,市值損失了多少
引言:其實滴滴公司本質就是一家被資本催熟的公司,因為滴滴先合並了快的打車,然後又合並了優步中國,這就讓滴滴公司花費了巨資,可是滴滴在上市156天之後就宣布在美股退市,那麼市值損失了多少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Ⅲ Uber正式遞交IPO文件:用戶和營收增速放緩 盈利遙遙無期
4月11日周四美股盤後,美國市場份額最大的網約車巨頭Uber(中國稱為優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S-1文件。
至此,這一備受期待、有望打入史上最大 科技 IPO行列的「獨角獸」巨獸招股書得以公開。路透社評價稱,盡管Uber之前幾個季度已經自行公布過未經審計的財報, 這次是給出了第一份全面的財務圖景。
招股書顯示,Uber尋求以代碼「UBER」在紐交所掛牌交易,不過為了計算注冊費用而登記的最高融資額僅為10億美元,遠遜於本周多家主流媒體揭露的擬募資額10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 ,Uber在招股書中沒有給出IPO每股定價和計劃發售股份數量,一般招股書給出的「最高融資額」只是一個估值,用來計算注冊費用,往往與實際募資額不符。
華爾街見聞曾提到,有鑒於競爭對手Lyft兩周前上市後股價表現不佳,Uber或尋求900億至1000億美元的估值。雖高於公司去年最後一次私募融資輪的估值760億美元,但低於市場普遍預期。其IPO主承銷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去年曾表示,Uber的IPO估值可能高達1200億美元。
4月10日周三《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證實,Uber近日向持有可轉債的投資者提供了一份文件,將潛在的IPO發行價區間設定在48-55美元,等於估值是900億-1000億美元;幾周後開啟投資者路演時,發行價指引區間可能會收窄或改動,Uber很有可能在5月第二周上市。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去年錄得營收112.7億美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42%;核心平台經調整後的凈營收為100億美元,較2017年的7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9%。
但全年的運營虧損為30.33億美元,研發支出4.57億美元;歸屬於公司的凈收入為9.97億美元,扭轉了此前兩年大幅虧損的局面,不過調整後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仍為虧損18.5億美元。
彭博社指出,從2016年以來的三年內,Uber的運營虧損超過了100億美元。
在核心的用戶數據方面, 截至2018年底,平台月度活躍用戶數為9100萬,較2017年同期的6800萬同比增長33.8%。
Uber給出的指標叫做「月度活躍平台消費者 MAPC」,指的是一個月至少在平台上完成了一次共享出行,或者點餐並收到了一次Uber Eats外賣服務的消費者,並在每個季度結束計算單月的均值。
然而路透社指出,與兩年前的快速成長相比,2018年的Uber增速已經放緩。 平台月活用戶在2017年時的同比增速為51%,目前是33.8%;全年營收在2017年的同比增速曾高達106%,目前是42%:
在分項業務方面 ,去年打車業務的總預訂額為415億美元,占平台總預訂額497.99億美元的比例為83.3%;打車業務的全年總出行量為52.2億次,較2017年的37.4億次同比增長了39.6%。打車業務作為主營業度的營收為92億美元,佔全年營收112.7億美元的比例為81.6%。
Uber對總出行量的統計用「Trip」來表示,代表在給定時間內消費者完成的傳統打車和自行車、滑板車等新興出行方式,以及Uber Eats外賣的次數。如果UberPool是三個人拼車且每個人單獨交錢,算作3次Trip,而UberX專車如果是三個人同坐但只有一人交錢,屬於1次Trip。2018年四季度,Uber完成的Trip次數為14.9億次,較2017年同期的10.9億次增長36.7%。
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外賣服務Uber Eats的總預訂額為25.6億美元,較2017年四季度末的11.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28.6%;去年四季度打車業務的總預訂額為114.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91.9億美元同比增長24.9%。此外,去年四季度末的貨運服務Uber Freight收入為1.25億美元。
分地區來看 ,主戰場北美地區(美國和加拿大)年度營收61.5億美元,第二大市場拉美地區的營收為20億美元,歐洲、中東和非洲的營收為17.2億美元,亞太地區營收為10.3億美元。
2018年,公司CEO(首席執行官)的總薪酬為4530萬美元,COO(首席運營官)的總薪酬為4760萬美元。
這份招股書也披露了Uber的主要股東情況。最大股東是軟銀願景基金旗下的SB Cayman 2 Ltd.,持有Uber股份16.3%或逾2.22億股。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是第二大股東,持股11%或1.50億股。
已經被「踢」出管理層的聯合創始人Travis Kalanick仍持有公司8.6%的股權,持有1.175億股,是第三大股東。另據 財經 媒體CNBC分析,按照公司估值1000億美元計算,其持股價值接近90億美元。
此外,與Uber聯合創始人Garrett Camp旗下基金Expa-1關聯的實體持股6%或8160萬股。沙烏地阿拉伯的主權財富基金PIF持股5.3%或7280萬股。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持有大量股份,與該公司關聯的實體持股5.2%或超過7100萬股。
為了藉由上市回饋平台上的司機,Uber的IPO承銷商已經預定了一定比例的股票,將按照IPO發行價來出售給符合資質的美國司機,並將在全球為超過110萬名司機派發一次性的現金獎勵,總額是3億美元。
基於完成的旅行數,位於美國符合條件的司機每人可獲得100、500、1000或1萬美元不等的獎勵金額,預計將在2019年4月27日左右發放。Uber或於4月29日當周開啟對投資者的路演,並於5月初上市。
招股書顯示,此前困擾Uber的因素仍是未來重要風險,歸結起來可以分為商業模式、行業競爭和監管合規等幾大類:
受Uber即將上市的影響,其主要競爭對手、美國網約車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的Lyft周四收漲1.5%,勉強站上61美元,仍較兩周前72美元的IPO發行價下跌15%。盤後該股先漲0.3%,隨後掉頭轉跌0.9%,此後又跌幅收窄至0.2%。
(更多精彩 財經 資訊,請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Ⅳ 曝特斯拉加州自動駕駛部門數百員工遭解僱
曝特斯拉加州自動駕駛部門數百員工遭解僱
曝特斯拉加州自動駕駛部門數百員工遭解僱,據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裁員中受影響的員工均在特斯拉位於加州聖馬特奧的辦公室工作,曝特斯拉加州自動駕駛部門數百員工遭解僱。
曝特斯拉加州自動駕駛部門數百員工遭解僱1
據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特斯拉已關閉了加州一處研發設施,並裁掉了數百名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Autopilot) 團隊的員工。這是該公司大面積裁員中規模較大的一次。
消息人士稱,被裁員工周二已得到裁員通知。被裁團隊負責評估與自動駕駛汽車輔助功能有關的客戶車輛數據,並進行數據標記。
團隊所在的辦公室共有350名員工左右,本次約有200名工人被裁,其中許多都是數據標注專家,包括正式雇員和合同工,另有一些員工被轉移到附近的一處辦公室。
特斯拉正從近年來的快速招聘中抽身。過去幾年,特斯拉在奧斯汀和柏林等地建立了好幾家新工廠,快速擴張下,公司在全球的員工數量已增至大約10萬人。
經濟衰退預期下 特斯拉轉向「節流」
本月初,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特斯拉高管,他對經濟有一種「非常糟糕的感覺」,公司需要裁員約10%,並「暫停全球所有招聘」。
此話不僅讓員工們大驚失色,也出乎外界意料。
不過,馬斯克後來澄清稱,特斯拉將在未來三個月削減10%的受薪(正式)員工,同時僱傭更多小時工。他表示,這意味著特斯拉裁員計劃將影響整體員工數量的約3.5%,實際裁員數並「不是超級龐大」。
在近日的一場活動中,當被問及經濟陷入衰退的前景時,馬斯克表示,這「在某個時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在於這種情況何時會發生。
他強調稱,近期發生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要比不發生經濟衰退「更大」。
近幾年特斯拉的銷量和收入不斷增長,已穩坐電動汽車領域的`頭把交椅。截至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已連續五個季度營收超過100億美元大關,連續三個季度營收創單季歷史新高,連續11個季度實現正盈利。
但是隨著全球供應鏈壓力持續,原材料成本飆升,以及美聯儲激進加息下經濟衰退擔憂加劇,特斯拉想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保持亮眼成績存在挑戰。馬斯克今年曾多次抱怨,該公司面臨巨大的通脹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近期的裁員行動主要集中在增長過快的領域。例如一些人力資源員工和軟體工程師已被裁員。在某些情況下,裁員也波及到一些剛剛在該公司工作幾周的新員工。
曝特斯拉加州自動駕駛部門數百員工遭解僱2
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關閉位於加州的一處辦公場所,裁掉Autopilot團隊的數百名員工。這也是迄今為止該公司已知規模較大的一次裁員。
據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裁員中受影響的員工均在特斯拉位於加州聖馬特奧的辦公室工作,他們已經於當地時間周二收到公司通知。據悉,這里的團隊主要負責評估與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相關的客戶車輛數據,並為數據添加標簽。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說,大約有200名員工被解僱,其中許多都是數據注釋專家。特斯拉加州聖馬特奧辦公室約有350名員工,其中一些留用員工被轉到附近的一家辦公場所繼續工作。
特斯拉沒有立即回復置評請求。
此次裁員也是特斯拉在削減拿固定工資的受薪員工隊伍。特斯拉現在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隨著公司在奧斯汀和柏林相繼建立新工廠,特斯拉在全球的員工數量已增至約10萬人。
本月早些時候,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鑒於日益不穩定的經濟環境,有必要進行裁員,這讓員工頗感意外。他隨後在接受采訪時澄清稱,未來3個月約有10%的受薪員工將失去工作。不過馬斯克還強調,一年後公司整體員工數量可能會更高。
特斯拉的裁員動作主要集中在薪酬開支增長過快的領域。據悉,一些人力資源員工和軟體工程師已經被解僱。在某些情況下,裁員還影響到入職公司剛剛幾周時間的員工。
在特斯拉最新一輪裁員中,很多被裁員工都在從事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工作,這也是特斯拉電動汽車非常引人注目的功能。特斯拉在招聘廣告中表示,對數據進行標記是「訓練強大深度神經網路的關鍵組成部分,能幫助特斯拉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的功能」。在紐約布法羅和聖馬特奧工作的特斯拉員工每天要花很長時間為電動汽車和它們所處的交通環境標記圖像。
美股周二,特斯拉收於每股697.99美元,下跌5%。今年以來特斯拉股票累計下跌34%,而標准普爾500指數同期累計下跌20%。
曝特斯拉加州自動駕駛部門數百員工遭解僱3
彭博社美東時間周二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特斯拉(TSLA,股價697.99美元,市值7231億美元)在關閉其位於加州的一家工廠的同時,解僱了公司位於加州聖馬特奧市(San Mateo)自動駕駛(Autopilot)團隊的近200名員工,這也是特斯拉此前公布的大規模裁員中,已知的較大規模裁員行動之一。
截至美東時間周二收盤,特斯拉收跌5%報697.99美元。
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上述自動駕駛團隊的員工於周二收到了解僱通知。特斯拉位於加州聖馬特奧市辦公室的團隊負責評估與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相關的客戶車輛數據,並執行所謂的數據標簽。其中一名知情人士稱,此次被解僱的包括正式員工及合同工。
彭博社報道截圖
而據路透社報道,聖馬特奧市的團隊總共約有350名員工,部分員工已被安置到附近的一個工作地點。
特斯拉並未立即回復媒體的置評請求。
特斯拉目前總部設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隨著公司在奧斯汀和柏林新建工廠,特斯拉在今年2月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年度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公司全球員工人數為99290人,同比大幅增加了40% 。
當地時間6月21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證實,該公司將在未來三個月裁減10%的正式員工,並預計會增加小時工的數量。據馬斯克稱,特斯拉正式員工佔比僅為33%,因此這一裁員相當於削減全公司員工總數的3%至3.5%。
有報道稱,自本月初發布裁員計劃的內部郵件以來,特斯拉已經開始陸續解僱員工,其中包括新加坡區域經理高管、CGI動畫師、維修技術人員以及門店銷售人員等。
就在特斯拉宣布解僱自動駕駛團隊近200名員工的同日,網約車公司優步(UBER,股價22.08美元,市值433.6億美元)的1.5萬名司機將開始享受特斯拉的租賃計劃。
據悉,優步此次是與美國租車公司赫茲合作,雙方的目標是到2023年將多達5萬輛的特斯拉投入出租市場,目前全美的優步司機可以在30多個城市從赫茲租賃特斯拉。
Ⅳ 剛在納斯達克高調上市,怪獸充電就要打怪獸
共享充電寶行業的領頭羊在第一天交易日股價漲了18%,但在兩個競爭對手宣布合並計劃後,隨即跌破發行價
重點:
歐加德
怪獸充電(Energy Monster,納斯達克:EM)去年才從無序生長的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脫穎而出,成為新的領軍者,上周它以其國外控股公司Smart Share Global Ltd.的名義在紐約上市,在同行中拔得頭籌。不過,對於這家總部位於上海、成立4年的行業領軍企業來說,快活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
4月1日,就在怪獸充電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漲幅高達18%的同一天,它收到來自街電和搜電的一份不那麼令人高興的賀禮,這兩家公司宣布了合並計劃。合並後的公司將擁有3.6億用戶,比怪獸充電多了三分之二。搜電表示,它通過兩輪新的融資籌集了8億元人民幣(1.22億美元),為這個合並後新出現的行業領導者擴張提供了資金,這無異於給怪獸充電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這種信號對投資者的打擊可謂立竿見影,在第二個交易日收盤時,怪獸充電的股價比上市價低了5%。
對於這個巨大市場中這場最新的圈地運動,僅僅用「競爭激烈的市場」遠不足以形容。這個市場由中國數以億計需要電源的智能手機用戶所推動。在共享充電寶行業短暫的發展歷程中,頭領的地位已幾易其主。
共享充電寶解決了智能手機用戶最常見的一個煩心事:外出期間充電的問題。這種設備已經成為中國多數大城市的一件常見物品,通過便利店、餐廳、會議中心、 娛樂 場所、酒吧、酒店和交通樞紐等公共場所的櫃台站提供充電服務。
投資者和運營商都對市場的巨大潛力感到興奮,收入通常來自每次幾元錢的充電累計。怪獸充電在上市前委託艾瑞咨詢(iResearch)做了一份看好市場前景的報告,這份報告顯示,去年該市場價值約90億元,但預計2028年將猛增至1063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6.2%。
短視頻、 游戲 、電商等高耗電應用的蓬勃興起,以及最終高耗電的5G智能手機的使用,都推動了充電的需求。
事實證明,充電寶的出租服務,比製造和銷售充電設備的商品市場更有利可圖,後者越來越多地被三星、小米、華為、索尼、富士康的貝爾金(Belkin)和微軟等領先的電器製造商所壟斷。
消費者可以掃描二維碼從充電站解鎖一個充電寶,每使用30分鍾最低只需支付1元錢,然後將其歸還到任何一個服務亭。如果他們沒有歸還充電寶,則會從其賬戶中收取通常100元左右的押金。
日趨集中
根據艾瑞咨詢的報告,中國智能手機共享充電寶市場目前由四家公司主導,占總收入的83.1%。怪獸充電以34.4%的份額排名第一,較2018年僅9%的份額大幅上升,當時它兩個最大的競爭對手分別占據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市場份額。
怪獸充電表示,截至去年年底注冊用戶數為2.194億,高於2019年底的1.491億。在怪獸充電之後,是小電和規劃中的搜電和AnkerBox的合體。第四大是美團,佔比約為15%。美團深知充電寶租賃市場的競爭有多殘酷,它2017年試水,然後退出,2019年重新進入。
怪獸充電的誕生始於2017年上一次的行業崩潰,當時一些曾經的行業大咖只得以清算收場。包括小寶、河馬、PP充電等當時的市場領軍企業隨後紛紛離場。
怪獸充電在短短數年間獲得了六輪融資,轟轟烈烈地站上了行業的頂峰,其募集的私人資本比它身後幾大玩家的總和還要多。募資總額達到了3.65億美元,包括阿里巴巴、高瓴資本、順為資本(Shunwei Capital)、軟銀亞洲(SoftBank Asia)和小米在內的 科技 和金融巨頭均有出資。
在3月底提交的IPO招股說明書中,怪獸充電稱其2020年年營收增長38.9%,達到28.1億元,即便業務在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封城和公眾避免使用共享電子產品的壓力。盡管如此,它去年仍努力取得了7540萬元的微利,比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下降了55%。
怪獸充電的母公司Smart Share Global有著復雜的外資所有權結構,新投資者在入手該公司的股票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
Smart Share Global三分之二有表決權的股份掌握在三名高管手裡。38歲的董事長兼CEO蔡光淵持有33.9%的投票權股份,之前他是優步(Uber)上海業務的負責人,更早的時候,曾經在聯合利華(Unilever)擔任品牌經理。33歲的首席運營官和聯合創始人徐培峰,持有另外23.6%的股份,此前他是美團團購業務的區域經理。
投票權集中在少數創始人手裡,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初創企業當中並不少見,而且這也並沒有令投資者猶豫。不過,對於一家尚未提供前瞻性財務指引的年輕公司來說,在股市尋找參照企業不大容易。去年夏天,小電向深交所提交了IPO申請,但尚無進一步動作。
Ⅵ 美股盤後價會影響第二天開盤價嗎
美股交易時間分為正常交易時間以及非正常交易時間,非正常交易時間為盤前交易時間以及盤後交易時間,其中盤前交易時間段為美國東部上午4:00-9:30;盤後交易時間為下午4:00-8:00。
盤前盤後的交易價,對股票的開盤價具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在盤前或者盤後,上市公司公告重大的利好消息,將會刺激投資者在盤前或者盤後,進行大量的買入操作,導致股票上漲,則有可能會導致股票高開,而在盤前,或者盤後上市公司公告重大的利空消息,則會導致投資者拋出該股票,或者進行做空操作,則這有可能會導致該股低開。
需要注意的是,美股與A股存在一些不同。美股交易單位沒有限制,以1股為單位,而A股買入時必須是100股的整數倍,賣出時,不足100股的應一次性全部賣出。
Ⅶ 再見,燒錢時代
「為沒有實現盈利的企業提供慷慨資金的日子已經結束了。」在WeWork宣布中止IPO計劃以後,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邁克-威爾遜(Mike Wilson)發布這一觀點,並迅速廣為傳播。
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在朋友圈截圖分享,易凱資本王冉更是在新婚之時依然發布長篇微博,稱非常同意, 「這個正在被結束的時代是一個什麼時代?簡單來說,就是一級市場胡亂估值並且可以不受懲罰的時代。」
在前兩年的移動互聯網創投大潮中,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人,成長性都被視為重中之重,許多沒有找到商業模式,持續虧損的公司,只要能對外講述一個高速增長的故事,都不難從市場上獲得資金支持。
當面對如何掙錢的疑問時,他們的回答通常模糊不清:騰訊一開始也不掙錢,但你看現在。其中深意不言而喻:騰訊初期通過QQ獲取大批用戶但沒有建立商業模式,如今卻成為互聯網巨頭,市值躋身全球前列,這確實是一個能夠說服提問者的絕佳例子——只是巨頭們在獲得大批用戶後艱難尋求盈利模式的過程,通常被大多數人忽略。
但風向顯然已經轉變,在經歷了狂歡般的移動互聯網創投熱潮後,一切正在回歸理性。 而回顧 歷史 ,相同的故事總是重復上演,只是披上了不同的外衣。
很難有人能夠忘記,五年前,在分別獲得騰訊和阿里的資本扶持後,滴滴與快的掀起的補貼大戰,這是中國互聯網史上最瘋狂的燒錢戰爭,它們甚至擁有自己的網路——打車軟體補貼戰。
雙方近身纏斗,戰況膠著,簡單回顧,一切仍顯瘋狂。
2014年1月10日,嘀嘀宣布在32個城市開通微信支付,使用微信支付,乘客車費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十天後,「快的打車」和支付寶宣布跟進。此後,補貼策略逐漸演進為限定出行單數進行補貼,到該年3月底,嘀嘀打車公布,自補貼開始,其用戶數從2200萬增至1億,日均訂單數從35萬增至521.83萬,補貼達14億元。 雖然每單補貼已從最高峰時下降了三分之二,但每個月依然得砸下數億元。
補貼大戰為雙方都帶來大量資金消耗,2015年情人節,滴滴快的宣布合並,但補貼大戰並未結束,Uber中國的大肆進攻讓戰火轉移到了本土巨頭滴滴與全球巨頭Uber之間。
燒錢大戰二度開啟,資本持續提供彈葯。
2015 年 7 月,滴滴快的宣布完成 20 億美元 F 輪融資,而這距離其 1.42 億美元 E 輪融資僅過去兩個月。9月,滴滴快的再次宣布,F 輪融資加入了新的投資者,20 億美元變成了 30 億美元,估值上升至 165 億美元。同一個月,Uber 在中國的獨立注冊公司霧博也完成了 12 億美元 A 輪融資。2016年 1 月,中國優步又完成了約 20 億美元 B 輪融資。
面對激烈的戰況,滴滴CEO程維在一封內部郵件中這樣寫道: 「Uber 是美國 歷史 上融資能力最強的公司,攜巨資進入中國,要支持多業務線打贏,融資戰役是生死時速。」
而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則表示,「我希望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的。我更喜歡創造(Building),而不是一直拚命融資(fundraising) 。但如果我不參與到大規模融資裡面來,就會被其他花錢買份額的競爭對手擠出市場。」
就像坐上了一趟高速奔跑的過山車,盡管身為企業創始人,但無論程維還是Travis Kalanick,沒有誰能夠控制事情接下來的走向。
打車軟體補貼大戰打開了中國互聯網市場競爭的新局面,由此開始,燒錢補貼成為初創企業獲取用戶的主流方式。
2014年暑期檔《變形金剛4》拉開了線上售票平台對電影票價進行大規模補貼的序幕。《變形金剛4》內地首周末票房超過6億,其中貓眼以美團作為導流入口,出票達到450萬,貢獻30%以上的票房,燒錢模式效果顯著,補貼大戰迅速引爆,高峰時期,貓眼、淘票票、微影、網路糯米四個有巨頭扶持的玩家同時奮戰,9.9元、19.9元一張的電影票成為了市場主流。
同樣的情節在外賣、在線 旅遊 等領域不斷上演。當補貼能夠輕而易舉俘獲用戶心意的時候,心無旁騖通過改善產品、改進體驗獲取認可的老辦法就顯得不再那麼性感。
資本入場迅速催熟帶來的成果顯而易見,成立僅兩年但燒掉15億之後,滴滴的估值在2014年便被快速推高至100億美元。但吊詭的是,打車軟體補貼大戰的三位參與者,如今處境都不算好過。
Uber的估值高峰接近900億美元,而在今年5月份上市後,Uber首日破發,市值跌破700億美元,如今Uber股價在30美元上下徘徊,市值為500億美元出頭,與巔峰時期的估值相較接近腰斬。後期入場Uber資本局的玩家,顯然無法拿到可觀的回報。
而滴滴在去年遭遇樂清順風車司機殺人案後,不僅在輿論上被多方討伐,更是因此下線了其利潤最高的順風車業務線,並且重新上線遙遙無期。這一黑天鵝事件打亂了滴滴IPO計劃的同時,還加劇了滴滴盈利難的困境,而在Uber上市表現不佳的背景下,滴滴要在二級市場取得好成績可謂難上加難。
2018年4月,美團收購摩拜,為燒錢的共享單車戰事劃下句號,也為從2014年開啟的互聯網燒錢大戰劃下句號。
多重因素助推下,2018年互聯網公司上演IPO潮,一級市場的瘋狂迎來了二級市場的檢驗,從結果來看,大多數並沒有那麼如意,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成為常態。
寒意向許多人襲來,那輛曾經無法被控制的過山車,就這樣漸漸放慢了速度。
「 (如果股價) 好,則大家繼續做爆炸成長夢想;不好,則風險投資的一個泡沫時代結束。」 2018年,在小米、美團赴港上市前夕,著名投資人王功權在社交網路立下Flag,並不幸應驗。
2018年7月,小米終於在港交所敲鑼上市,然而開盤便跌2.53%,報價16.6港元。在今年年初發布首份年報之後,資本市場繼續釋放不看好的信號, 財報發布次日,小米收盤於11.66港元,下跌了4.43%;當天恆生指數下跌了0.38%。 近段時間以來,小米股價持續在低位徘徊,這家曾經引領風口的公司,正在承受陣痛。
朱嘯虎在年初的一次演講中用數據揭露了殘酷的真相:「去年可能是中國過去10年IPO最大的年份,但這些公司市值加在一起也差不多是 1200億美金,一級市場的私募基金投資人,80%都占不到。 上市公司一般給公開市場的投資者15%以上,創業者至少20%以上,私募資金佔比不到70%,1200億*70%,也就800億美金,全年投資1000億美金,全行業 (指風險投資) 同樣是虧損的。」
互聯網公司的最大吸引力在於高成長性, 納斯達克的成功便在於能夠吸引優秀的公司在市值很小的時候上市,此後讓投資者不斷分享其高速成長的紅利,產生財富效應。
然而,過去十年互聯網創投領域發生了大變化,朱嘯虎將此總結為: 聰明人太多了,大家都知道要賺企業價值增長的錢。而抓住企業價值,最好的是在一級市場的時候就投進去。 這是過去幾年中,資本為何扎堆為高速成長但暫未找到商業模式的企業持續輸血的重要原因。
新的創投環境中,軟銀願景基金是最具代表性的玩家。軟銀的投資策略被外界總結為: 以規模為中心,秉承贏家通吃的戰略,瞄準市場份額在50%至80%之間的公司,並通過巨額投資使這些公司新的業務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增長。 願景基金投資的下限是1億美元,但大多數都在5億至幾十億美元之間,通常是公司20%至40%的股份。
孫正義壓中雅虎和阿里巴巴的故事讓其在中國創業者中具有極高的聲望,在此前的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投浪潮中,軟銀也是一位活躍的參與者,滴滴的投資者名單中便有軟銀的身影,在全球范圍內,WeWork、OYO等風口公司,都被軟銀收入囊中。
軟銀的投資策略是風險投資偏好的代表,而這些投資偏好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創投圈形成泡沫,甚至催生了TO VC模式——通過促銷帶來用戶,做大交易量,再拿著好看的數據去融資,用融來的錢繼續大促帶來用戶,循環往復,實際並未建立 健康 的商業模式,基本上需要靠VC的輸血才能活下來。以至於出現了創業團隊投廣告、軟文,是以投資人平常在朋友圈轉什麼號、看什麼號為準的現象。
在資本 游戲 能夠順利運轉的時候,孫正義及軟銀被捧上神壇,但當泡沫破裂,他們則會被人用放大鏡檢視過失。
「孫正義先生的軟銀基金,1000億美金代表了現在風險投資的頂點, 所有聰明人都希望更早期地抓住一些優秀的企業,能夠和它們成長。 1000億美金投資那些初創型企業,造成了上市時間的推遲。本來可能3、4年上市的企業,現在要5、6年才上市。」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演講中,朱嘯虎做出如上評價。
王冉則更直白的將過去幾年互聯網創投出現過熱現象的原因歸結為瘋狂的資本:只要有一個瘋子跳出來給了一個高估值(特別是如果這個瘋子還有很響亮的名字和很令人羨艷的成功案例),所有的投資人都會覺得這就是一個現實中的「可比」標桿,所有的創業者都覺得你要不給我同樣甚至更高的估值你就是占我便宜。
「沒有人去想,那個瘋子可能真的就是個瘋子。也沒有人去想,這些年整個一級市場建立在一兩家可比公司和一兩個大牌投資人基礎上的估值方法論可能真的就是錯的。」
對此,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對「深響」表示, 單個公司可能是由不理性的資本給高估值,但是整個市場的估值還是合理博弈的過程,不可能只是不理性的資本造成泡沫。
「繁榮的曲線沒有看到衰落的時候,大家都對未來比較樂觀,給的估值都按照繁榮能夠延續的方式去給,但一旦有各種因素造成繁榮崩塌,整個估值就會受到很大的挑戰和影響,所以泡沫就破滅了。」
多方合謀造就狂歡,但泡沫還是迎來了破滅的時刻。
無論中外,小米、Uber等明星公司上市後的表現,都引發了市場對過去互聯網創投模式的反思。
在吳世春看來,代表性的公司估值崩塌,意味著新一輪互聯網泡沫破裂,「和1995-2001的互聯網泡沫一樣。」
互聯網泡沫,又稱科網泡沫或dot-com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間的投機泡沫。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與 科技 及新興的互聯網相關企業股價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數到達5048.62的最高點時到達頂峰。
初心資本曾以與攜程模式類似的Priceline(現已更名為Booking)為例,展示了上一輪互聯網泡沫的瘋狂。
Priceline成立於1997年,於199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是從互聯網泡沫中倖存的「活化石」(另一家是亞馬遜)。作為互聯網泡沫期間的明星公司之一,Priceline在發展初期通過大量補貼來留住與獲取用戶:當時Priceline平均每賣出一張機票,就要虧損30美元——就如同當下瑞幸的補貼模式一樣。
1999年,Priceline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發行價為每股16美元,當天最高一度漲到了每股88美元,最後的收盤價為69美元。這讓Priceline的市值達到了98億美元,創造了當時IPO首日市值記錄。
但彼時,Priceline的虧損遠超其營收,然而無論普通投資者還是專業投資機構都並不在意虧損,因為 與虧損但快速增長相比,平穩發展看上去太沒有吸引力了。
瘋狂並沒有持續太久,泡沫隨著1999年、2000年美聯儲連續上調利率,並採取措施抑制過高的股市價格措施出現而破裂。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到達5048.62點的頂峰,隨後股市持續暴跌,Priceline股價跌去了94%。
這輪風暴中,中概股也被波及:新浪股價從60元跌至1美元,網易股價一度跌到13美分,遭遇退市危機,成為丁磊的至暗時刻。
度過危機的方法很簡單:減少虧損,尋求盈利。
為Priceline創造了「Name your own price」的創始人Jay Walker,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後被證明,相較於幫投資人創造利潤,他更善於融資。在Priceline尚未盈利之時,Jay Walker將「Name your own price」的模式擴展到了加油站服務、雜貨、保險、抵押貸款、長途電話服務以及 汽車 銷售等領域。
2001年10月,Jeffery Boyd接任CEO職位,其做了如下幾個決定:
這些動作雖然飽受爭議,卻讓Priceline在2003年首次實現盈利,在進入歐洲市場,通過收購booking.com在在線酒店預訂業務上站穩腳跟後,Priceline迎來高速發展期,如今,booking已成為了全球最大的OTA玩家,目前市值超過800億美元,一度還曾觸及1000億美元的里程碑。
同樣,網易度過危機的方法並沒有什麼不同。
2001年,網易通過無線增值業務從門戶廣告的陰影中走出,此後,丁磊大舉開拓 游戲 業務,2001年底,《大話西遊Online》問世,網易快速躋身 游戲 巨頭行列;2004年,網易推出《夢幻西遊Online》,被認為是中國民族網游標桿。
靠郵箱和無線增值業務作為基本盤,通過 游戲 ,網易從此走上快車道。2003年開始,網易股價在納斯達克節節攀升,並助推丁磊成為福布斯和胡潤兩大富豪榜的中國首富。
諸多信號已經顯示,互聯網的寒意已經襲來,而前輩們的經歷已經指示,走出低谷的方法沒有那麼復雜。正如吳世春所說,「 歷史 都是不斷重復的,只是當前的節奏是更看重造血能力和現金流。」
當絢麗的外衣褪去,曾被鄙夷的平穩發展、謀求盈利等常識就到了需要歸位的時候。
Ⅷ Uber第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11%,為何會出現大幅下跌
主要還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出行人數減少,優步的營收才出現下降的。這段時間知名網約車平台公司優步公布了其最新財報,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大幅下降,利潤也是持續虧損。而營收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疫情對全球市場的沖擊,出行人數大幅減少,雖然今年以來,環境已經比去年要好很多,但由於部分國家存在疫情反復,所以網約車市場依然不樂觀。營收大跌也是在預料之中,而盈利方式,因為有業務出售,所以導致虧損額度減少,但實際業務虧損比去年更多。
Ⅸ 滴滴上市後市值蒸發400億美元,崩盤的結局已經不可避免,你怎麼看
滴滴出行因為安全原因多款APP被下架,市值也蒸發了很多,有人認為,這個崩盤的結局,是不可避免的。真的是如此嗎?個人感覺未必,原因如下:
有人說,沒有誰能大而不倒!滴滴出行的確大,不會倒的原因在他們有護城河,有好的管理方式,可以實現市場份額的增加,大家覺得滴滴出行會倒嗎?
Ⅹ 滴滴收購了優步嗎
是的。
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這一里程碑式的交易標志著中國共享出行行業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
據悉,雙方達成戰略協議後,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優步中國的其餘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
滴滴也因此成為了唯一一家騰訊、阿里巴巴和網路共同投資的企業。同時,滴滴出行創始人兼董事長程維將加入Uber全球董事會。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將加入滴滴出行董事會。
(10)優步股票股價擴展閱讀
媒體報道,優步(全球)創始人卡蘭尼克日前發布內部信指出,滴滴出行和優步中國合並後,優步中國將取得新公司20%的股權,而優步(全球)將成為滴滴最大的股東。專家分析認為,兩巨頭合並後不僅佔有絕對優勢市場份額,而且有通過壟斷大數據取得巨大利益的可能性。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給予網約車合法地位的國家,更是全球最大的網約車市場。目前,超過1500萬司機和3億注冊用戶已經加入滴滴社群。權威報告顯示,2015年滴滴出行訂單總量達到14.3億,相當於美國2015年所有計程車訂單量的近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