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司股東明知公司虧損拋售股票違法嗎
內幕信息披露前大量減持
創業板上市公司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向日葵)總經理丁
國軍、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潘衛標涉嫌違規被依法查處。
經查,潘衛標、丁國軍二人知悉向日葵母公司2012年上半年毛利率大幅下降的事
實,經過合理推斷公司上半年虧損已成定局。同時,丁國軍個人還知悉公司原計劃在
報告期內轉讓德國20MW電站股權的合同不具備生效條件,預期產生的5000萬元收益不
能計入2012年中期報告,無法抵減2012年上半年虧損。
在此背景下,丁國軍及潘衛標將持有的向日葵限售股解禁後相繼賣出規避損失。
據悉,向日葵2012年上半年凈利潤預計重大虧損的信息系《證券法》規定的內幕信息
。丁國軍作為總經理,潘衛標作為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屬於第七十四條規定的法定
內幕信息知情人。丁國軍、潘衛標在內幕信息公開前大量減持向日葵股票,違反了《
證券法》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六條規定,構成第二百零二條所述的內幕交易行為。
2013年12月,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認定丁國軍、潘衛標在向日葵2012年上
半年凈利潤預計重大虧損的內幕信息公開前大量減持該股,構成內幕交易,對二人分
別沒收違法所得89萬元、12萬元,並處同等金額罰款。
『貳』 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的股票可以賣嗎
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的股票是可以進行售賣的,但是在其拋售股票時,會導致該股票的股價下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將其持有的該公司的股票在買入後六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後六個月內又買入,由此所得收益歸該公司所有,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其所得收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三十七條證券交易當事人依法買賣的證券,必須是依法發行並交付的證券。非依法發行的證券,不得買賣。
第三十八條依法發行的股票、公司債券及其他證券,法律對其轉讓期限有限制性規定的,在限定的期限內不得買賣。
第三十九條依法公開發行的股票、公司債券及其他證券,應當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或者在國務院批準的其他證券交易場所轉讓。
(2)吉利股東拋售股票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四十七條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將其持有的該公司的股票在買入後六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後六個月內又買入,由此所得收益歸該公司所有,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證券公司因包銷購入售後剩餘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賣出該股票不受六個月時間限制。
公司董事會不按照前款規定執行的,股東有權要求董事會在三十日內執行。公司董事會未在上述期限內執行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公司董事會不按照第一款的規定執行的,負有責任的董事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叄』 股災之下,曾高位入股戴姆勒的吉利到底虧了多少
2020年3月,我們與「股神」巴菲特一起見證了美股「10天4次熔斷」的歷史。與此同時,歐洲股市也發生了多起嚴重的波動狀況,因為沒有設置針對整個市場或與大盤指數掛鉤的熔斷機制,面對暴跌的股市,歐洲股民也只能靠祈禱度過此次危機。
進入3月以來,英國富實100指數、法國CAC40指數、德國DAX指數等主要的歐洲股指都可以用「斷崖式」暴跌來形容,且這三大股指在本月產生了52周范圍內最低值。
「覆巢之下無完卵」,僅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大眾集團、寶馬和戴姆勒在此劫中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3月,這三大汽車製造商的股價都在52周范圍內出現了最小值,分別為99.16歐元、36.595歐元、21.015歐元,一年跌幅分別為13.53%、31.16%和40.93%。可以看出,三者中,戴姆勒情況更甚。
在90億美元這份「牽絆」出現之前,吉利與戴姆勒可以說涇渭分明,出現後,吉利與戴姆勒已打破這條線,出現了出行領域與運營smart「邊緣化」的合作。雖然還沒有更實質、更核心的合作內容,不過未來還很長,誰又清楚會發生什麼?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90億美元」成為了以後吉利與戴姆勒所有可能的「敲門磚」。而吉利走向全球化的願景,也在李書福布局的吉利-沃爾沃-領克-戴姆勒協同聯盟後日臻完善。同時,吉利也通過「協同」這一跳板,跳上更高的平台,展望更遠的風景。
文/甘芳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肆』 高盛為何高價入股吉利,成為第二大股東,原來竟與沃爾沃有關
2005年5月,吉利成功實現香港上市,此後股票一直處在平穩上升的階段。
當年6月,吉利股價暴漲9.5%至0.8港元。到了2006年,吉利股價更是連續數月在1港元的高點震盪。2007年因並購錳銅的利好,吉利股價再次直線上漲,6月股價超過1.5港元,創上市以來的新高。
由於國家對資產的外流一直有所限制,此時的上市公司只裝有吉利 汽車 46.8%的資產。經過兩年多的運作,吉利終於將46.8%變成了99%。隨著上市公司的資產擴大了一倍,其股價到了當年最高的1.46港元,這讓李書福「冬泳」的信心更為充足。
然而,此前一直在平穩上升過程中的吉利股票,卻在2008年年底跌得一塌糊塗,從當年最高的1.46港元,到12月時一下子變成了0.15港元。這是怎麼回事?
斷崖式的直降,無疑給吉利人潑了一盆徹骨的涼水。0.15港元的股價,甚至還沒剛上市時的高,就連桂生悅自己都覺得有些慘不忍睹。
歸根到底,當年消費者對整個市場都普遍信心不足,最終也殃及吉利。
要命的是,上市公司在自身的上升期時,有一家著名的外資銀行建議發CB(可轉換債券),還可以溢價。
當桂生悅開始著手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這家外資銀行竟然組織人手將吉利的股票給打下來了,從當時的0.9港元,一直打壓到0.72港元,盡管有溢價25%,到頭來還是0.2港元,依舊等於沒有溢價。
「後來上市公司又搞了兩次重置,」桂生悅有些感嘆地說,「現在就連一次我都不會同意的,只是當時我也不太懂。另外,公司說話剛開始也沒有太多底氣。」
這種狀況一直拖到了股票升到1.46港元的那段日子。
在這段日子裡,桂生悅記得有不少人賺了錢,「但是也有一些人沒有出手」,於是就不幸地遇到了這次斷崖式的直降。
眼看到期日就要到來,擺在桂生悅面前的是兩個選擇:如果股價能重新回到0.9港元以上,自己就不用著急還錢,畢竟投資者更願意持有股票;如果股價持續走低,他就必須按照投資者的重置意見,將錢還給人家。
為此,吉利曾跟多家投行談過,包括南非商業銀行的投資基金,但是它們大多不看好吉利的未來。盡管此時的股價已經自2009年1月開始慢慢回升,但他們還是拒絕了吉利的方案。
終於,吉利遇見了高盛的直投部門。
讓市場有些大跌眼鏡的是,高盛對吉利選擇了直接支持的方式。他們不僅很看好吉利,而且覺得桂生悅跟他們談的股價——當時為0.6港元——不是太高,而是太劃算了。
問題是,要做投資就得對公司做全面的盡職調查和評估,這需要有一個過程,前前後後高盛一做就是5個多月,這也就意味著高盛的投資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為了解決CB到期的問題,桂生悅還是得到處借錢,李書福也想盡各種辦法,甚至動用了私人腰包,最終讓吉利沒有因為這幾億港元而違約。
曾有一段時間,國內媒體都緊盯吉利,認為吉利的資金鏈變得緊張,質疑李書福「冬泳」是否是虛張聲勢。但它們不知道的是,吉利當時的壓力主要就來自這幾億港元,但對其自身的發展更並無大礙。
更重要的是,此事的解決,也讓很多人看到吉利是有還錢能力的,能撐得住,並沒有因金融危機而變得極度虛弱。
在吉利的股價繼續回暖的過程中,高盛也做完了盡職調查。
此時吉利 汽車 的股價已經從當初的0.6港元多,飈升到1.6港元,前後漲了將近三倍。如果換成其他投行,或許還會猶豫,都這么高了,再投的話還能賺什麼?
高盛為了這個盡職調查,前後花了200多萬美元,不僅請專業的財務顧問,還請了 汽車 行業的很多專家來評估,做得非常正規也盡心盡力。在吉利股價上升之後,高盛還是堅定不移地支持吉利,追著桂生悅趕緊談條件。
為了對吉利負責,對李書福負責,更要對投資者負責,桂生悅也希望能談個好價錢。盡管當時的股價已是1.6港元,但他還是希望能溢價賣給高盛,同時能將票息談到最低。
一開始,高盛開的條件是票息6%,給出的理由是吉利 汽車 的股價已經升了三倍,但桂生悅並沒有輕易答應,談判暫時擱置。
這讓高盛有些騎虎難下。
到這個地步,票息到底是多少,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
在一天的凌晨3點,吉利與高盛緊急召開會議,不歇氣地一直談到早晨,最終達成共識,那就是票息3%。同時,高盛以1.9港元的價格入股吉利,相比當時的股價,吉利 汽車 實現了溢價。
這無疑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對吉利而言,它從高盛手中獲得了大量的資金,「當時一下子拿了它3.5億美元,這是我們在 歷史 上拿的最大的一筆錢」。對高盛而言,盡管以相對較高的價位進入吉利 汽車 ,但當它最終從吉利 汽車 身上套現離開時,還是賺得盆滿缽滿。
李書福坦言:「高盛為吉利注入了額外資本,為長期策略提供了資金支持。」其實,高盛入股吉利,或與吉利下一步的重大戰略密切相關,那就是收購沃爾沃。吉利的公告明確稱,資金用途包括潛在收購事項。
寫在最後:
對高盛來說,投資吉利當然不是為了扶持中國的自主品牌,而是看好中國 汽車 市場的未來,看好吉利的未來。對吉利來說,高盛的入股,顯然不只是拿了幾億美元資金那麼簡單,更大的影響還在於給市場和投資者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那就是吉利的發展已經真正步入正軌。
『伍』 大股東減持是利好還是利空
大股東的減持對於股民來說是一個風險信號,但是利好還是利空還要看股東減持的背景是什麼,主要關注點在以下三個方面。
股票減持時的位置,高位套現還是低位減持,是為了企業發展還是個人發展。
股票減持數量,通常來講股東一般不會出現大量的減持行為,如果一旦出現了超過1%的股本減持,那麼是十分危險的,這樣大量的股票減持很有可能帶來的就是利空的風險。
股票減持的次數,一般情況下減持次數少多數為股東個人行為,如果出現多個股東紛紛減持的現象,那麼可能是因為公司股價處於高位或者經營狀況出現問題此時則建議逢高賣出以規避風險。
所以,其實在分辨真假消息之後,最重要的是分辨其股東增持、減持的背景是什麼;其次要對股東增減持進行分析;最後觀察股東和莊家動向。
『陸』 公司一上市股民就賣出股票, 對上市公司有影響嗎
影響是有的,但是要看涉及的股民多不多,金額數量大不大,一些散戶,資料又不是很大數目,影響會比較小,甚至不影響。
『柒』 法人大量拋售股票意味著什麼
法人(能獨立承擔……的經濟組織)不能拋售股票。
應該是問股東大量拋售股票:
首先,集中拋售大量股票必然要拉低市場的股價。
第二、後期影響和拋售大量股票的股東數量和種類有關,
限期股(高管股、職工股、激勵股),在解禁後被集中拋售,雖然會拉低股價,但後期影響較小(需和企業和市場的其他狀況結合),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莊家(在股市以盈利為第一目標的大股東)拋售大量股票,可能是逃跑套現(市場動盪不明的情況下),也可能是技術操作需求(倒庄、降低成本、做曲線、吸引散戶……)
本身股東,特別是主要股東、大股東(必須經證交所批准)集中拋售大量股票將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是企業的存活。除非股價異常高位需要大股東拋售股票平抑股價外,這些不會集中大量拋售的。
個別股東的拋售,和限期股相似有影響但不大。
股東拋售的作用,對市場的影響力按散戶、高管、股東、主要股東、莊家、大股東的次序,逐步遞增。
『捌』 股東減持是什麼意思
股東減持就是指持股比例較高的股東,包括大股東賣出手中股票,降低持股比例就稱之為減持,這種行為對股票價格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中小散戶減倉。
通常情況下,大股東出現減持行為會對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會有所影響,首先會出現稀釋交易中的資金,因為在股票市場上一旦出現大股東減持1%,往往會有大量的人會跟風減持,這樣就會造成大量資金外流。
(8)吉利股東拋售股票擴展閱讀:
甚至對該上市公司的股價帶來很大的影響,一旦出現股東減持,在近期該公司的股價可能一直在低位震盪,也就是大幅度下跌。
當然,還要看看股東減持的目的是什麼,有的是為了盤活資金,而有的則是為了套利,畢竟目的不同,導致的結果也可能不同。
『玖』 高位入股戴姆勒,吉利做「賠本買賣」
[億歐導讀]?高位買入,兩年腰斬,吉利入股戴姆勒這波虧嗎?
作者丨錢漪
編輯丨郝秋慧
吉利持有的1.036億股戴姆勒股票,「虧損」過半已是事實。
疫情在海外的失控蔓延,讓全球金融市場深陷史無前例的「黑色三月」,全球各大股指斷崖式暴跌,不光是10個交易日經歷4次熔斷的美股,歐洲主要股指均大幅震盪、接連「跳水」,英國富實100指數、法國CAC40指數、德國DAX指數均重挫至52周內的最低點。
股災中,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無一倖免。其中戴姆勒情況尤甚,一年跌幅達42.39%,3月27日29.59歐元每股的收盤價相較於吉利2018年的買入價,賬面蝕本近六成。
吉利從2016年就開始傳出吉利慾收購戴姆勒股份的消息,但對戴姆勒來說,定向增發將稀釋老股東的股份,從保障股東權益的角度考慮,戴姆勒欲拒還迎,曖昧表示「歡迎新投資者透過二級市場購買的方式加入」。
2018年2月,吉利終於通過對二級市場股權收購的方式,以70歐元每股的價格、花費90億美元高價收購戴姆勒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成為戴姆勒事實上的第一大股東。這筆摺合人民幣569.7億元的收購成本,是整個吉利汽車集團2018年全年凈利潤的4.5倍。
吉利耗時耗力、費勁周折成為了戴姆勒股東,能眼睜睜看著口袋裡的真金白銀蒸發嗎?
當時吉利所持的股權價值約為90億美元,從戴姆勒最新的股價來看,擁有戴姆勒1.036億股的吉利,目前所持股權總價值僅剩約29億歐元,浮虧超50億歐元。
縱觀戴姆勒自吉利購入至今的盤面,整體股價一路波動下跌,2018年過後再未回歸70歐元高位。2019年初戴姆勒股價一度跌破50歐元時,曾有傳言稱吉利將減持一半戴姆勒股份,吉利隨後言簡意賅發布聲明辟謠:「作為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的長期戰略投資者和單一最大股東,沒有減持戴姆勒股份的計劃,所持有的戴姆勒股份不變。」
僅過了一年,如今戴姆勒股價相較2019年初的彼時「底價」再度腰斬,吉利減持的傳言又喧囂起來。
億歐汽車認為,即便戴姆勒股價低迷,短時間內難見起色,吉利減持或拋售股票的可能性不大。吉利一開始入股戴姆勒便不是奔著分紅去的,更是服務於吉利全球化布局和進軍高端科技出行的戰略目的。
早在入股完成之際,吉利便表示持有戴姆勒股票是集團的長期戰略投資,希望助力戴姆勒成為電動出行和線上技術服務領域的佼佼者。
除了股權交易,吉利顯然更重視資源的置換與協同,通過入股戴姆勒建立「友誼」,獲得更多業務合作機會。事實上,自入股之後雙方的聯系便日益密切起來。
2018年10月,戴姆勒出行正式與吉利達成協議,雙方在華組建合資公司,各持股50%,共同開發在華開展業務所需的軟體基礎設施,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使用高端車型將包括但不限於梅賽德斯-賓士品牌。
緊接著,2019年3月,吉利與戴姆勒簽約成立合資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聯合運營和推動smart品牌轉型,計劃將戴姆勒旗下smart品牌打造為全球領先的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合資公司總部設在中國,雙方各持股50%。
入股戴姆勒所花的90億美元,不僅給吉利與世界一流車企搭了架雲梯,也是吉利為成為一家真正的跨國車企提前買的一份保險。
由此看來,李書福也不算做了賠本買賣。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