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好蔚來還是新能源汽車淺析騰訊增持蔚來股份
近日,騰訊斥1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070.7萬元)增持了蔚來汽車168萬股ADS(美國存托股份)。此次增持是通過騰訊旗下HuangRiver基金進行,目前騰訊共持有蔚來汽車15.1%的股票,為蔚來汽車第二大股東。
此外,今年6月10日,成立17年的新能源頭部車企特斯拉股價突破1000美元,市值突破1900億美元,一度超越「87歲」的豐田,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一度令外界吃驚,新能源汽車正在不斷追趕並逐步超越著傳統汽車。
責任編輯:陳曉霞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康弘葯業大股東增持公告的影響
康弘葯業實控人柯瀟計劃不超700萬股增持,處於公司股價相對低位。
年初至今,康弘葯業股價累計跌幅達19.64%,最大回撤46.48%,曾於4月27日錄得年內最低價11.87元/股,已跌破發行價13.62元。截至12月2日收盤,公司股價錄得16.24元/股。
對於股價大跌,曾有投資者表示,「公司股價從50多元跌至目前的15多元,投資者虧損累累,目前公司各項業務是否走入正軌,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否好轉?同時公司應該做好投資者服務,讓投資者看到企業的投資價值。」
公開資料顯示,康弘葯業全資子公司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於2018年5月啟動關於「一項多中心、雙盲、隨機、劑量范圍試驗,評估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療新生血管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臨床試驗項目(以下簡稱「PANDA試驗」、簡稱KH916項目)。
時隔不到三年,該項臨床試驗宣告終止,即上述康柏西普出海歐美宣告失敗。2021年4月9日,康弘葯業披露公告,稱公司認為臨床試驗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試驗結果受影響的因素較多。
KH916項目的停止,也意味著十多億元的研發費用打了水漂。
據康弘葯業《2020年度業績快報修正公告》,該事項屬於資產負債表日後調整事項,其截至2020年末累計資本化支出13.97億元轉入當期損益,相應減少2020年度利潤總額及營業利潤13.97億元,減少所得稅費用3.82億元,減少凈利潤約10.15億元。
截至2022年前三年季度,公司業績依舊承壓。
今年1-9月,公司主營收入26.32億元,同比下降7.49%;歸母凈利潤7.55億元,同比上升15.55%。其中,Q3單季度主營收入8.68億元,同比下降8.12%;單季度歸母凈利潤2.18億元,同比下降6.46%。
對此,11月7日有投資者在平台發問,「貴公司的未來業績有保障嗎? 能否從各品種公司的規劃和預期分享一下?」
康弘葯業回復稱,公司產品的質量和療效經過市場的長期驗證,有口皆碑。未來,公司將一如既往地加大研發投入,持續在眼科、腦科、腫瘤等領域深入研究、專業創新,不斷推出臨床迫切需要的高品質新產品,進一步鞏固公司在核心治療領域的優勢地位。
⑶ 雙塔食品股票為什麼從40多變成10元
2016年底,雙塔食品發布了一系列穩定股價的公告。先是發布董事長增持公告、繼而發布董事、監事、高管增持公告,隨後甚至發布了大股東增持並號召員工買入的公告。大家可以去查詢一下2016年底和2017年初雙塔食品的這些公告。
2017年1月23日,雙塔食品發布了《關於控股股東向公司全體職工發出增持股票倡議的公告》,明確表示大股東將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並號召員工買入,賺了算員工的,虧了大股東補償。
但可惜的是,事與願違,雙塔食品的股價並沒有出現如期的上漲,而是在當天短暫高開後,隨後便一路向下,截至2018年10月12日,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其股價已經從當初買入時的10塊左右,下跌至目前的不到3塊,跌幅70%以上,中間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彈。
(3)2018年大股東增持的股票擴展閱讀:
1、從企業經營看,雙塔食品所經營的龍口粉絲是我國著名品牌,銷路不錯,同時企業還經營了蘑菇種植等生意,銷路也都不錯。企業每年有相對穩定的利潤。當然,相對於當初的市值,雙塔食品的估值是比較高的。但是,重點是但是,就是第二條。
2、但是,企業的董事長、高管、大股東頻頻開始增持了。如果你查閱雙塔食品的公告,會發現2016年底至今,企業的董事長、高管、大股東頻頻增持或回購,且增持金額動輒1億元以上。
對於這樣一家市值不過幾十億的企業,連續億元以上的回購或增持,已經充分體現了大股東或高管對企業的信心。考慮到這個因素,可以忽略了估值較高的缺點。而且當時正在復讀彼得林奇的書,記得彼得林奇就說過,如果大股東回購或高管增持,就是重大利好。
⑷ 華訊財經推薦股票准嗎
一般來說都不怎麼準的,僅供參考而已,買股票要有自己的主見,獨立思考才可能賺錢。
⑸ 北汽集團超越吉利成戴姆勒第一大股東 股權至9.98%
易車訊 12月13日,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其已通過繼續投資在2019年持有戴姆勒股份公司股份9.98%;雙方充分認可過去長期合作的成功,並重視未來的發展。同時,戴姆勒集團持有北汽集團在香港上市公司9.55%的股份,以及持有北汽集團在A股上市公司2.46%的股份。
通過此次增持,北汽將超越吉利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2018年2月,吉利集團有限公司宣布,通過旗下海外企業主體收購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
信息顯示,交叉持股將助力雙方在中國市場的高質量發展與長期成功。根據雙方的協議,北汽集團沒有進一步增持戴姆勒集團股票的計劃。
此前的20年間,戴姆勒集團是北汽集團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之一,北汽集團與戴姆勒集團的夥伴關系一直是合作典範,為推動兩國的產業合作、技術創新甚至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到2021年年底,賓士在華將引入四款純電車型:EQA、EQB、EQC以及EQS。其中,賓士EQA、EQB、EQC已實現本土化生產銷售,賓士EQE將於2022年國產。
⑹ 漂亮100行業表現超市場同期 超半數個股獲外資增持
7月份以來受市場影響,中國上市公司研究院編制的漂亮100榜盡管有一定幅度的回調,但與大盤相比,其綜合表現仍然經受得住市場考驗。據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7月滬深300上升0.19%、上證綜指上升1.02%、深證成指下跌2.14%,漂亮100指數7月份盡管下跌1.12%,但仍然跑贏深證成指。
從7月份行業表現來看,漂亮100榜單中11個行業上漲,其中鋼鐵上漲15.29%,居於首位;通信緊隨其後,上漲9.60%。跌幅最大的有休閑服務、公用事業、電氣設備,7月份平均下跌12.85%、10.03%、8.12%。
從年初至7月的累計表現來看,榜單有8個行業上漲,其中計算機行業以27.17%的漲幅拔得行業頭籌,緊跟其後的是鋼鐵和休閑服務行業,上半年分別上漲12.28%和7.65%。
與A股同期(年初至7月)漲跌幅相比,榜單有18個行業表現優於A股同行業,佔比66.66%。其中計算機行業跑贏A股同行業34%,排在首位;紡織服飾行業緊隨其後,跑贏A股同行業22.78%。通信、房地產、食品飲料三大行業則表現較差,均跑輸A股同行業超10個百分點,分別跑輸16.75%、12.76%、11.55%。
資金偏愛金融及基礎建設板塊
從7月份的主力資金流向來看,榜單主力資金凈流出共203.55億元,流出較多,有8個行業的主力資金呈凈流入狀態。從資金偏好來看,金融、基礎建設、科技及公共事業板塊更受資金偏愛。
具體來看,銀行股7月份平均資金凈流入5.05億元,排行居首位;公共事業股緊隨其後,平均資金凈流入4.64億元;再次為醫葯生物股,平均資金凈流入4.31億元。從凈流出額來看,通信股7月份流出額最大,平均凈流出達16.58億元;其次為家用電器股與食品飲料股,分別平均凈流出10.64億元、8.31億元。
逾半成分股獲北上資金增持
市場不佳的表現並不影響北上資金對漂亮100榜的大力增持。據數據寶統計,7月份有52股獲北上資金增持,佔比達54.17%。
其中分眾傳媒獲深股通增持1.21億股;工商銀行獲增持1.12億股緊隨其後;中國銀行、中國平安、寶鋼股份、伊利股份等也獲較大幅度的增持。
分行業看,榜單7月份累計獲增持的行業有18個,佔比超六成。具體來看,白馬股及防禦板塊股票仍然是北上資金增持重點對象,銀行、鋼鐵、傳媒這3個行業7月份獲北上資金增持,分別達2.75億股、1.25億股和1.19億股。北上資金減持數量較大的行業有電氣設備、建築裝飾、輕工製造。
27股中期業績同比增長
2018年上半年,漂亮100榜累計上漲的股票佔比為31%,而A股上漲股佔比僅為前者一半,為15.5%。這主要與榜單成分股多為白馬藍籌股、績優股等有關。
截至8月17日,從已經披露的半年報業績來看,榜單中31家披露半年報的公司中,僅牧原股份、永輝超市、神火股份、華意壓縮4家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其餘27家均為同比上升。其中,牧原股份凈利潤同比下降106.55%,排在首位。公司主營業務為生豬的養殖與銷售,由於生豬價格比去年同期明顯下降,導致凈利潤虧損。
個股異動分析
自身因素。梳理發現,異動股中受自身利好利空因素影響的股票有10隻。下跌股中,華帝股份受「奪冠退全款」影響頗深,雖有法國冠軍隊的加持,華帝「奪冠套餐」退全款活動並未使公司走上營銷「巔峰」,陷入經銷商跑路、退款遇阻、退款為退卡的輿論風波之中。
凱撒旅遊則是重組失敗,股東質押較多。1月19日,凱撒旅遊停牌。2月2日,凱撒旅遊轉入重大資產重組程序並繼續停牌。凱撒旅遊於7月19日上午復牌,並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此外,一季報顯示,凱撒旅遊的前十大股東中,有八名股東質押股份,合計質押4.56億股。
市場環境。據數據寶統計,異動股中有5隻股票股價受市場影響。包括華菱鋼鐵、龍元建設、南鋼股份等。唐山限產和「藍天保衛戰」強化督察將繼續壓縮鋼材供給。庫存仍在低位,需求韌性持續超預期,三季度有望出現供需錯配,驅動鋼價上漲。此外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板塊影響。受板塊影響的股票主要有5隻。資管新規帶動金融板塊上升,保險行業、銀行行業均受提振,申萬銀行行業7月指數上漲4.17%,非銀金融行業上漲2.47%。此外,受基礎建設政策影響,申萬鋼鐵、建築材料、建築裝飾三個行業同樣漲勢喜人,7月分別上漲9.65%、8.84%、4.8%。
中國上市公司研究院編制的漂亮100榜單中,多個行業個股表現優於A股同行,同時有52隻股票獲北上資金增持,佔比達54.17%。
⑺ 回購增持齊上陣,產業資本釋放積極信號,會帶來哪些利好
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料顯示,4月份至今,產業資本頻出增持、回購上市公司個股行為。增持就是指上市公司公司股東從二級市場選購上市公司,由於自然人股東較為認識自己企業的經營狀況,增持自己家上市公司,可向外部傳送積極主動數據信號,有益於維護保養股票價格平穩。以滬市電腦主板為例子。4月份滬市電腦主板披露增持有關公示總共33家次,涉及到中國中鐵集團、中國石油化工、中遠海控、國投電力等大中小型企業。一共有14家企業在4月份公布新增加增持方案,在其中10家擬增持額度總共不低於7.5億人民幣,4家擬增持股權總數不低於1975萬。
不斷助推金融市場平穩,除開標准減持,還要進一步完善在我國金融市場回購規章制度。現階段A股市場回購經營規模仍顯著偏小,上市公司回購作用的激發及其應用推廣與完善銷售市場對比,還具有比較大發展趨勢室內空間。2018年11月,中國證監會、財政部、國資委公布《關於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適用各種上市公司回購股權用以執行股權激勵計劃及員工持股計劃,並擴寬回購自有資金、適度簡單化執行程序流程、正確引導健全整治分配。
專業人士提議,進一步調節回購體制。產業資本進入市場關鍵以增持為主導,回購相對性較少,關鍵和「標准嚴禁,除外容許」現行政策有關。中證金融業研究所提議,進一步放開個股回購標准與佔比,加強對信息內容披露和買賣手段的管控,正確引導、標准上市公司回購個人行為,與此同時搞好預期管理,加強上市公司回購正臉宣傳引導。
⑻ 平安增持匯豐是什麼意思
就是平安增持了匯豐股票。
股票增持是控制上市公司股份的部門或機構買入控股的上市公司流通股股票,來增加其股份比例的一種行為。股票增持是上市公司股東從二級市場購買股票,增加持有的股票數量,是上市公司股東的行為。
2020年9月26日,平安在9月23日以平均每股28.2859港元的價格,增持1080萬股匯豐控股股份。增持完成後,平安對匯控的持股數量達16.55億股,持股比例升至8%,取代貝萊德重新成為匯豐第一大股東。
(8)2018年大股東增持的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平安與匯豐的首次「牽手」,發生在2002年。幾年後,平安又反身買入匯豐控股股票。2015年12月起,滬港通南下資金持續買入匯豐控股,有投資人士分析,其中可能有不少是平安所謂。
到2017年12月5日,平安在增持1000萬股匯豐控股後,持股數量已升至10.18億股,成為匯豐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也突破5%,構成舉牌。
此後,平安繼續增持匯豐。2018年2月,平安對匯豐的股權佔比突破6%;11月,佔比又突破7%,超越貝萊德成為匯豐控股單一大股東。
期間,平安對匯豐控股的持股數量也從2017年12月5日的10.18億股增至2018年11月1日收市後的14.19億股。
⑼ 北汽官宣德奔棄股「無礙大局」,外資增持股比或現新模式
不可否認的是,北汽在這場合資股比戰中,會全力爭取更多的股權,這也讓外界產生更多的好奇,如果北汽不走華晨和江準的「老路」,是否會打造出一種股比放寬後中外合資的新模式?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未來雙方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這一場關於合資股比之爭的暴風雨只會更加猛烈。
文/趙嘉佳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⑽ 京東的大股東是誰
騰訊是京東的最大股東。
京東集團2018年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2月28日,京東股權結構是,騰訊持股17.8%,為第一大股東,投票權4.5%。接著是劉強東持股15.4%,為第二大股東,擁有79%的投票權。沃爾瑪持股9.9%,為第三大股東,投票權為6.1%。
騰訊的創始人馬化騰作為馬雲的對手,一直在找著非常有潛力的電商企業合作,好讓馬雲的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淘寶不能在肆無忌憚的發展了。
於是馬化騰看中了劉強東的京東,他認為京東是最為有成長潛力的一個電商企業。於是馬化騰的騰訊開始投資劉強東的京東,獲得了京東15%股份,成為了京東的股東。劉強東的京東有了馬化騰的支持後,業績開始了瘋狂的上漲了。
(10)2018年大股東增持的股票擴展閱讀
雖然騰訊的持股數就是京東的最大股東了,但其投票權佔比不高,所以增持並不會影響劉強東對京東的實際控制權。「文件是騰訊按照SEC要求提交的,股票也是從公開市場買入,就只是投資而已,對京東沒有什麼影響。」這位內部人士表示。由於特殊的股權制度設置,劉強東仍掌握京東實際控制權。
劉強東曾經在錄制央視《對話》欄目時說過一句話,「如果不能控制這家企業,我寧願把它賣掉。」這被外界認為是其強勢作風的直接表現。那麼,劉強東手裡到底有多少控制權?對此京東官方一直沒有明確說法,但從以往的報道中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從京東IPO時的資料看,劉強東通過位於英屬維京群島的公司MaxSmartLimited持有京東18.4%的普通股,與此同時。
以劉強東為唯一股東的FortuneRisingHoldingsLimited持股比例為5.3%,這意味著劉強東本人持有京東的股份,至少有23.7%。通過A/B股不同投票權設置,劉強東及京東高管的投票權約為86%,以保持控制地位及戰略經營的持續性。
京東提交給SEC的文件顯示,截至2016年2月29日,京東集團CEO劉強東通過MaxSmartLimited直接持有449,444,989股,占股16.2%。其中,MaxSmartLimited持有投票權為71.5%;
FortuneRisingHoldingsLimited持股2%,有約9.3%的投票權,這部分投票權歸劉強東所有。這使得劉強東共擁有80.9%的投票權。當時,騰訊持有京東股票498,850,435股,佔比約18%,但只擁有4.2%的投票權。
也就是說,如果京東的A/B股投票權設置不變,即使騰訊持有京東股票比例升至21.25%,超過劉強東,但對投票權的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