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股評 » 華誼兄弟股票大股東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華誼兄弟股票大股東

發布時間: 2022-12-09 06:50:06

❶ 華誼兄弟實控人王忠軍、王忠磊被罰,評論叫好聲一片,到底發生了什麼

昔日影視龍頭華誼兄弟再次回到股民視野,原因是實控人王忠軍、王忠磊違規減持被證監局處罰,這倆兄弟是華誼兄弟的創始人,也是實際控制人,2009年10月在創業板上市,是創業板第一批上市的股票。

王忠軍兄弟倆違規減持被處罰

短時間內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減持又是什麼原因呢?從公告內容來看,是為了償還股票質押融資,降低質押風險。從質押情況來看,王忠軍持有的股份質押比例是非常高的,截止6月2日,質押比例高達98.8%。質押比例這么高,一般都說明很缺錢。

在過去9個月減持的時間里,華誼兄弟的股價跌去超過50%,股價越跌,質押的風險就越高,質押風險越高就越需要減持,越減持,股價越低,這似乎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但是股價下跌的根子還是企業的經營。

❷ 華誼兄弟實控人之一王忠磊計劃減持股本,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麼

獲得更多的現金流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網友朋友們都會開始關注到相關的股票市場問題,其中華誼兄弟近幾年出現了非常多的營業收入問題,華誼兄弟實控人之一王忠磊計劃減持股本的這一個事情更是引發了無數網友朋友們的廣泛討論。

在針對這次華誼兄弟實控人減持事件發表我自己的個人看法之前,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先去了解一下華誼兄弟的一些基本信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大陸一家知名綜合性民營娛樂集團,由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創立,1998年正式進入電影行業。”華誼兄弟才最近這幾年出現了非常多的營業收入問題,而且更有相關的消息報導華誼兄弟三年虧損的62個億。針對這樣的巨額虧損,作為股東的王忠磊肯定會採取一定的行動。其中他這次進行計劃性股票減持也是為了更好的緩解他自身的經濟壓力,而且他也想用股票套現更多的錢去完成他自己更多的其他計劃。以下是我個人對於這次股票減持的一些個人看法。

❸ 華誼兄弟股東都有誰

華誼兄弟的招股說明書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具明星味」的一份。據其招股書顯示,公司2008年1月21日發起設立,注冊資本為10008萬元,一共有18位發起人,其中包括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忠軍、總裁王忠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導演馮小剛、製片人張紀中、詞作家葛根塔娜、華誼兄弟藝術總監陳國富,演員李冰冰、任泉、羅海瓊等。有股民在網上調侃,華誼兄弟的股東大會必定會爆棚,除了股民以外,不少追星族也會抓住這次免費見明星的機會。當然,這些明星出席股東大會的可能性並不大。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1月至7月四次股本變動後,華誼兄弟簽約的諸多明星紛紛入股,他們包括演員黃曉明、張涵予、李琳、何琢言、任斯璐、陳思成,導演康洪雷。
王中軍 4390萬股

王中磊 1389萬股

馬雲 1382萬股

江南春 590萬股

馮小剛 288萬股

張紀中 216萬股

黃曉明 180萬股

詞作家葛根塔娜 72萬股

羅海瓊 54萬股

李冰冰 36萬股

張涵予 36萬股

胡可 36萬股

任振泉(即任泉) 36萬股

康洪雷 36萬股

袁春 3萬股

❹ 華誼兄弟從當初的龍頭公司,到如今的債台高築,究竟經歷了什麼

截至2018年年底,華誼兄弟的總資產為185.4億元,與初期相比下降了8%,凈資產為87.03億元,比初期下降了9.92%。對比華誼兄弟巔峰時期的市值,目前已出現了斷崖式的額下跌。

這是華誼兄弟子上市以來的第一次巨額虧損。盈利能力下滑和信譽減值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華誼兄弟在1月23日跟阿里簽署協議,向阿里借款7億元,還款期限5年,每年支付利息。上市公司借款度日,可想而知華誼現在的資金問題有多緊張。

要說華誼兄弟的興起,就離不開馮小剛這個人。1994年王中軍和王中磊兄弟兩人合夥成立了華誼兄弟。1997年因為馮小剛的賀歲片《甲方乙方》成功打入電影行業,混得風生水起。隨後華誼兄弟開展了電影電視、藝人經紀、音樂、 娛樂 等領域的業務。九年後成立了華誼兄弟傳媒集團,開始了華誼最巔峰的時代。

2006年到2008年之間,國產電影票房排行前十的收入中,華誼佔了15.57%,僅次於中影集團。2009年華誼兄弟在深交所上市,股票開盤即大漲。截至收盤當天,華誼兄弟的股價為70.81元,上漲了147.8%。

然而風光背後總是暗藏著危機。隨著華誼兄弟股票的上漲,就有專家指出華誼兄弟提前透支了三年的股價。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當初的風光也抵不過現實,華誼兄弟早就不是那個市值超800億的影視巨頭了。

其實華誼的危機早就有了端倪。最早出現問題的就是明星業務這一塊。曾經的華誼兄弟擁有這影視圈的半壁江山,明星藝人包括黃曉明、李冰冰、周迅、鄧超等76位明星,在 娛樂 圈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然而好景不長。先是著名經紀人王軍花合約期滿帶著一批藝人離開了華誼,包括陳道明、夏雨、梁家輝等人。接著在2010年左右,章子怡、李冰冰、周迅等人又紛紛離開華誼自立門戶。當家明星的接連離去,給華誼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畢竟藝人經紀和相關的業務收入佔到了華誼兄弟總收入的31.1%。將近三分之一的佔比,確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提到華誼的關鍵人物就不得不提到馮小剛。王中磊說過:「華誼的天下,有一半是馮小剛打下的。」影視方面也是華誼兄弟最重要的一部分的收入。2012年,馮小剛的電影《1942》電影票房不理想,華誼兄弟的市值兩天內就蒸發了13個億。隨後發行的多部電影都沒有出現亮眼的票房成績。

電影投資本身就有很大的風險,拍好了賺得盆滿缽滿;拍不好就血本無歸。隨著電影票房的不理想和眾多明星的離開,華誼兄弟開始打算改變過度依賴電影票房的局面。

2013年,華誼兄弟開始推出了自己新的戰略計劃:去電影單一化。開始發展互聯網、實景 娛樂 等業務。實景業務的代表就是華誼兄弟電影世界。但是文旅項目並不好做,而且佔用巨資,短期內都不會有顯著的收益。

華誼兄弟的去電影化並不成功,電影方面的發展也陷入困境。2014年華誼的電影發行份額僅有2%,十部電影中最高的一部電影票房只有2.3億。2015年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好轉,僅有一部《尋龍訣》表現較好。同年年底,華誼兄弟開始回歸電影行業。

想要重新開始電影,首先要有演員有導演。鑒於華誼之前的當家明星都離開了,華誼開始著手解決演員的問題。首先華誼兄弟以7.56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浙江東陽浩瀚 娛樂 有限公司。華誼花了百倍溢價收購這家公司,主要是因為這家公司有多位明星股東,包括李晨、楊穎、馮紹峰、杜淳等。

重新發展電影之後,華誼兄弟在電影方面有了一些起色。《芳華》、《前任3》等電影給華誼帶來了幾十億的票房收入。2017年華誼的全年營收達38.7億元,同比上漲了10.49%。

除了影視、藝人方面,華誼兄弟的股價情況也不容樂觀。去年6月開始,華誼兄弟的股價就出現了低迷狀態,市值跌了110億元左右。

此前多方面發展不利,2019年華誼兄弟將著手進行資產處置。逐漸剝離發展不良的板塊,回籠資金,重新回到影視製作方面,提高作品的內容。

這個問題,給你看張圖吧。

10年,華誼的負債從1.62億增加到100億,增加了60多倍!

10年,華誼的凈利潤從5800多萬增長到12.18億,增長了僅20倍,但在近幾年開始出現嚴重下滑, 特別是伴隨著負債的進一步降低,凈利潤竟然就出現了虧損 。

所以, 基本可以得出,前10年的高利潤增長是通過高負債、高財務杠桿換來的 。在宏觀經濟全面去杠桿的環境下,只要一動杠桿,利潤必然出現崩跌。

這一點也可以從華誼連年高企的財務費用得到佐證。10年,華誼財務費用從300多萬,增長到了3個多億,增長了100倍。

在這么高的財務杠桿的作用下,華誼仍然沒有保持一個穩定的凈資產收益率水平,反而呈現的是連年下滑的凈資產收益率。也就是說,華誼這些年,當財務杠桿越加越大的時候,它的賺錢能力反而下降了。

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稱它是一家好公司嗎?還是行業的龍頭嗎?

以上是華誼在財務上,自己給自己挖的坑。

另一方面,會看華誼的 歷史 ,也就只有那麼幾部經典作品,《士兵突擊》、《集結號》、《天下無賊》,後來的作品還有幾部能達到這幾部高度的?

影視業開始剛開放時一窩蜂虛假繁榮景象。現在影視開始回落了。就算你是神仙也無法挽回這種局面。政府穩定壓倒一切。自然影響到影視業的投資生存環境。國產片每年幾百部都是虧損的。投資 娛樂 公司又有多少錢虧呢?

當下是中國影視業的寒冬,據說曾經幾百個項目同時拍攝的橫店,現在不到十個項目還在拍攝,好似「死」城一般。

曾經有2萬多個影視傳媒公司,這一年多來,倒閉了三分之一,而且還在繼續不斷地倒閉之中。

上市的30來家影視傳媒公司之中,除了歡瑞世紀,大多在虧損之中,華誼是中國民營影視公司的老大,目前情況的確很不樂觀,特別《八佰》的撤檔,真可謂雪上加霜。

3月28日,華誼兄弟(300027.SZ)發布的2016年財報顯示,營收35億,同比下降9.55%;凈利潤8.08億,同比下降17.21%。

上市八年以來,華誼兄弟首次出現業績下降。是偶然的「馬失前蹄」,還是積弊終於「顯山露水」?

失去「王座」

想要知道誰是電影領域的王者非常簡單,只要看當下票房、口碑最旺的幾部影片是誰家出品的即可,比如拍出《甲方乙方》、《非誠勿擾》的華誼兄弟。

從2014年開始,華誼兄弟逐漸失去王者地位,集中表現為兩點:寄予厚望的大作一而再、再而三地沒能「一炮打響」,比如《搖滾藏獒》、《我不是潘金蓮》;在產業鏈中的角色時常顯得無足輕重,比如《尋龍訣》、《魔獸》。

2013年

回過頭來看,2013年竟然是華誼電影事業的巔峰。《2013年度報告》提到的影片有《十二生肖》、《西遊降魔篇》、《大明猩》、《忠烈楊家將》、《海嘯奇跡》、《控制》、《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私人訂制》等8部。除《海嘯奇跡》之外,7部影片總票房為31.2億(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

2013年,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的總票房分別為31.2億和23.2億元,華誼兄弟領先34.5%。

2014年

2014年,華誼兄弟的電影事業出現斷崖式下跌。《2014年度報告》提到《私人訂制》、《前任攻略》、《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人間小團圓》、《白日焰火》、《整容日記》、《有一天》、《一個人的武林》、《撒嬌女人最好命》、《微愛之漸入佳境》等7部「主要影片」。此外,華誼兄弟還參與了《整容日記》和《死亡派對》的發行。

2013年7部片子31.2億票房,2014年10部片子還不到9.9億。其中,一手包辦出品及發行的《有一天》上映15天僅獲199.6萬票房。

2014年,光線傳媒投資發行的12部影片總票房達31.4億,相當於華誼兄弟的三倍。其中《爸爸去哪兒》、《分手大師》、《匆匆那年》分別為6.97億、6.65億和5.89億,而華誼兄弟全年只拿出一部票房超過2億的片子。

沒想到光線傳媒會超越華誼兄弟,更沒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

2015年

2014年,華誼丟掉票房冠軍而且輸得很難看,或許是「大意失荊州」吧。

2015年初,王中磊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翻篇兒,趕緊翻篇兒!2015年對我來說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年。」

在《2015年度報告》中,華誼兄弟提到的影片有13部之多:《微愛之漸入佳境》、《功夫3D》、《奔跑吧兄弟》、《天降雄師》、《失孤》、《少年班》、《梔子花開》、《命中註定》、《三城記》、《前任2備胎反擊戰》《壞蛋必須死》、《尋龍訣》、《老炮兒》。

13部影片的總票房約為43億,算是打了個「翻身仗」。

在王中磊期待的2015年,華誼兄弟打的是帶引號的「翻身仗」?

首先,《尋龍訣》、《奔跑吧!兄弟》均由萬達影視主導,華誼躋身「聯合出品」、「聯合發行」之列(當時華誼與萬達尚未交惡),兩部影片對華誼2015年的票房貢獻達18.47億。《微愛之漸入佳境》的8900萬票房是2014年的「長尾」。剔除這三部影片,2015年華誼兄弟總票房僅為23.2億。

其次,光線傳媒2015年票房達56億。雖然光線也有「水分」,但「摻水VS摻水」、43億對56億,華誼未能奪回電影票房冠軍。

最後,華誼兄弟佔主導地位且票房較佳的只有《前任2》和《老炮兒》,兩部影片票房分別為2.52億和9.03億。而光線傳媒一部《港囧》的票房就超過16億。

2016年

2016年,華誼的幾部「重頭戲」——《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羅曼蒂克消亡史》取得較好的口碑,票房卻不及預期。《我不是潘金蓮》未突破5億、《羅曼蒂克消亡史》僅為1.23億(跨年放映)。

《2016年度報告》提到的影片有:《尋龍訣》、《老炮兒》、《紐約紐約》、《靈偶契約》、《奔愛》、《魔獸》、《搖滾藏獒》、《陸垚知馬俐》、《我不是潘金蓮》、《羅曼蒂克消亡史》等10部,總票房31億。

在一些媒體上,華誼兄弟號稱「全球總票房65億」。#比光線傳媒多1個億#

華誼兄弟沒敢在財報里提這個65億,因31億國內票房中,《魔獸》已經佔了47.5%,而34億海外票房基本全是《魔獸》。

剔除這部由環球影業、傳奇影業、暴雪 娛樂 們主導的美國大片,華誼兄弟的全球票房還不到17億。「蹭大片」的粉飾能力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事不過三,華誼已經失去曾經的江湖地位而且看不到翻盤的跡象。

財務數據折射出「去電影化」

2014年之前,華誼兄弟的自身定位是「影視 娛樂 」公司,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和影院都是一級主營業務,財報會披露每項業務的收入、成本。

2014年之後,華誼兄弟不想只做影視,要擴大自己的業務版圖,改變公司內外對華誼的認知。於是影視 娛樂 、互聯網 娛樂 、品牌授權成為並駕齊驅的「三大主業」。電影及衍生、電視劇及衍生、藝人經紀、電影院成為「影視 娛樂 」的子項,不再單獨披露營收和成本。

2011年到2013年:電影板塊舉足輕重

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是華誼兄弟的「三駕馬車」(後來被統統歸入「影視 娛樂 」板塊)。

電影業務不僅帶來豐厚收入還為華誼贏得巨大聲譽,成為支撐上市公司數百億市值的核心因素。

藝人經紀業務收益不高,且逐年下降。其實,華誼涉足此項業務不為賺錢,而是想在藝人培養、管理上插一手,多少借鑒了香港TVB(邵逸夫開培訓班、辦選美、搞藝人經紀)。盡管藝人成長過程中需要大量幫助、指導,但「家長制」藝人管理模式不一定適於個人利益最大化訴求——華誼的經紀公司能幫助藝人與華誼博弈?

2013年,電影板塊營收突破10億,同比增幅達76.4%。電視劇與電影業務相得益彰。2013年,電視劇板塊營收突破5億,同比增幅36.1%。

在電影業務達到「巔峰」的這一年,華誼兄弟市值於9月創下368億新高,距創業板第一僅一步之遙。

按照後來的劃分,2011年、2012年、2013年「影視 娛樂 」板塊營收佔比分別為91.4%、97.5%、97.6%。

電影產業鏈很長,電影公司可選擇參與一個或多個環節,如出品、製作、發行。出品還是聯合出品、發行還是聯合發行,顯示參與者充當的是主角還是配角。

角色不同,經濟效益自然大不相同。

因此,給華誼帶來聲望和營收的電影業務,在利潤方面卻有些起伏不定:

2011年,電影業務毛利潤僅為6800萬,而電視劇業務毛利高達2.37億;

2012年,電影、電視劇毛利潤分別為2.16億、2.13億,幾乎相等;

2013年,電影業務異軍突起,實現毛利潤5.94億。

2012年,華誼兄弟「電影及衍生」業務毛利潤率為35.3%,2013年為54.9%。一般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毛利潤率升降一二個百分點都是大事兒,電影公司卻一下子波動了20個百分點!

感到影視業務「靠天吃飯」或許是華誼多元化的緣由之一,殊不知其它行業也要靠天吃飯,比如網路 游戲 。

2014年到2016年:影視板塊權重下降

重新劃分後,「影視 娛樂 」板塊的佳作少、票房不理想,與行業影響力下降對應的是營收增長緩慢。

早在2013年,電影、電視劇、經紀、影院四項業務營收合計已達19.67億。從2013年到2016年,華誼兄弟影視業務營收增長了30.6%,年復合增長率僅9.3%。

「互聯網 娛樂 」曾被寄予厚望,這個板塊主要包括以「華誼創星」為平台的多屏互動業務和「廣州銀漢 科技 」的手游業務。2014年,華誼兄弟「互聯網 娛樂 」一飛沖天,取得7.78億營收,同比增長3222%。表現最搶眼的是銀漢 科技 ,5月份開始並表,半年報顯示收入近7500萬元。

2014年11月,華誼兄弟完成36億元的定向增發,認購者包括阿里(8.08%)、騰訊(8.08%)及中國平安(2%)。

雖然電影業務被光線傳媒搶了風頭,卻同時獲得「AT」認可,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2015年,互聯網 娛樂 板塊營收進一步增至8.61億,同比增幅收窄至32.57%。2016年,營收只有6.76億,同比下降21.47%。#不知AT投資華誼是看上了電影還是 游戲 ?#

「品牌授權」本質上是影視產品的「長尾」收入,「影視 娛樂 」板塊黯淡,品牌授權業務的想像空間有限。

2016年報顯示,「影視 娛樂 板塊」收入25.69億,同比下降9.3%。

2014年、2015年、2016年,「影視 娛樂 」板塊營收佔比分別為50.3%、73.1%、74.0%。

概括地說,多元化努力取得的進展就是將影視 娛樂 營收佔比從95%以上降至75%以下。

三大主營業務增長乏力,盈利能力也出現下滑。

2016年「影視 娛樂 」板塊毛利潤為10億元,毛利潤率39%。而合並前的2013年,電影及衍生、電視劇及衍生、藝人經紀、電影院等四項業務毛利潤共計10.7億,毛利潤率為54.8%。

除了拍電影,在其它領域都是「跑龍套」

1)20次減持掌趣 科技

2010年6月,華誼兄弟以1.485億元代價獲得掌趣 科技 22%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2013年5月13日,華誼兄弟所持掌趣 科技 15.73%股權解禁。當天華誼兄弟就減持套現9280萬,隔日又套現1.925億。#完全不顧吃相#

截至2016年末,華誼兄弟累計持減掌趣 科技 20次,合共套現23.77億元。其中2016年套現12.76億,確認「投資收益」7.45億,相當於2016財年凈利潤的92.2%!

20輪減持過後,華誼兄弟僅持有掌趣 科技 1.4%股權。按掌趣 科技 目前股價,華誼兄弟所持股票市值約為3.4億,最多還能吃一年老本兒。

除了每年賣些掌趣 科技 換錢,華誼兄弟還於2014年8月出清耀萊影城股權(對價4.64億)。

發展了N多年,華誼旗下影院才不過19家。飽嘗渠道之苦後,華誼兄弟開始加大終端布局力度,計劃5年內躋身院線前列並一口氣成立「華誼」、「華影「兩家電影發行公司。#早干什麼去了#

2016年參與10部電影的製作、出品或者發行,整個公司忙了一年才獲得10億毛利潤,而12次減持掌趣 科技 卻賺到7.45億凈利潤。但人們對華誼的尊重、市值對華誼的估值還要看10部片子,而不是12次減持掌趣 科技 。

2)副業不能挑大樑

除了收獲,華誼兄弟倒是沒有忘忘記耕耘,僅2015年新增投資就有孚惠成長資管中心(投資2億)、北京華遠嘉利房地產開發(投資4億)、上海刃游網路 科技 發展(增資3000萬)、東陽美拉傳媒(以1.05億元收購)、東陽浩瀚影視 娛樂 (以7.56億元收購)、北京英雄互娛 科技 (1.9億)。#不知收成如何#

王氏兄弟有商人的精明。收購的華誼浩瀚時與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等明星股東簽下對賭協議。明星們保證五年內每年凈利潤9000萬和15%的年增長,不足部分需自掏腰包補上。對馮小剛與東陽美拉,則要求每年一億元凈利潤和15%的年增長。

失去「影視 娛樂 」領域龍頭地位,憑資金規模和行業經驗,華誼兄弟在資管、網游、房地產領域只能充當無足輕重的「小龍套」。

以 游戲 為例,2015 年全產業收入達 1400 億,其中騰訊、網易分別為 400 億、150億,華誼只有不到 10 億。

即便僥幸獲得高於「影視 娛樂 」的收入,華誼兄弟憑副業也難以贏得尊重及估值上的加分。

洗錢勝利,留下一地雞毛,佩服

實際上華誼用錯了人,冰冰,其實解釋一下就是涼涼,何況兩個冰冰!不涼才怪!!!!!

❺ 華誼兄弟是誰的(華誼兄弟究竟怎麼了)

欲達高峰,必忍其痛;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2011年7月,有人曝光了華誼老總王中軍的豪宅照片:

一棟2層的歐式別墅,內部不但擁有豪華的裝修,還自帶古希臘風格的室內泳池和隨處可見的藝術藏品,處處彰顯著它的財力。

2014年,用一句話來形容華誼大老闆王中軍的狀況,大概就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繼3.77億高價拿下梵·高真跡《罌粟與雛菊花》當收藏後,他又在同月公布了與阿里馬雲、騰訊馬化騰、平安集團馬明哲「聯姻」,將三大巨頭一並納入華誼兄弟旗下,並且自己持股份最多。

一年後,他又在同一拍賣會上,花費1.85億拿下了畢加索的油畫《盤發髻女子坐像》。那時的華誼兄弟如日中天,王氏兄弟也揮金如土,狂妄到隨時可以為自己的情懷買單。

只是,王中軍怎麼也沒想到,不過幾年時間,揮金如土無比輝煌的他就跌下了雲端,會落魄到賣畫的地步,好好品嘗了一次「世態炎涼」的滋味。

昔日電影巨擘,何以至此?

總有調侃的聲音稱,華誼兄弟的電影都是老男人拍給中年人看的。

沒錯,華誼老了,王中軍也老了,年過六旬的他想退也退不下來,因為公司負債,他與王中磊被強制執行,金額超3億元。

這對於輝煌時期的華誼兄弟來說,也許並沒有什麼,但對於現在的華誼兄弟來說卻是一筆巨款。

畢竟,除了兄弟,華誼可能也沒剩下什麼了。

近年來,華誼兄弟遭遇了連續的滑鐵盧,業績連續三年虧損讓華誼兄弟的創始人王中軍不得不開啟賣賣賣的模式。就連自己最心愛的字畫,王中軍都拿了出來變賣,由此可見現在都華誼兄弟有多麼困難。

據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華誼兄弟歸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虧損11.69億元、虧損39.78億元和虧損10.48億元,連續3年虧損了近62億元!

事實上,除了業績虧損,巨額債務壓頂、實控人賣畫、賣房求生……這家曾經的影視行業巨頭近年來一直負面纏身。

先是4月下旬華誼兄弟董事長王忠軍因20多萬的財務糾紛被限制高消費,5月在繼王中軍被限制消費後,華誼也被強制執行,這次不是前一次欠23萬的「小事」,而是3億元的大事。

5月7日,華誼兄弟(天津)投資有限公司新增一條被執行人信息,案號(2021)京02執679號,執行標的304464544元,執行法院為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被執行人包括華誼兄弟(天津)投資有限公司、王忠磊(王中磊)。

業績尚未扭虧,定增前途未卜,華誼兄弟還在掙扎中求生……

要知道,在大陸影視行業野蠻生長的十年,影視作品的短周期、高回報特點,使早期入局的華誼趕上了第一撥影視紅利。

2009年,華誼兄弟通過證監會創業板審核,成為了國內首家上市發行的影視行業股票。

作為A股影視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老大哥」華誼兄弟市值一度超過800億元。

曾經的「華誼兄弟」代表著娛樂圈的重量級公司,簽下的明星無一不是大腕,每年投資出品的影視作品更是高票房,然而這些年資金問題不斷,從頂端墜落。

從風光無兩的「A股影視第一股」,到如今頻頻爆出資金問題,甚至成為被執行人,華誼兄弟到底經歷了什麼?

回顧華誼兄弟風雨20多年的歷程,可謂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說起來,這兩兄弟,就跟雷軍名言「站在風口上的豬」一樣,在人生上半場把握住了時代賦予的機遇。

王氏兄弟,生於軍人家庭,長於部隊大院,而1960年出生的王中軍自小酷愛繪畫藝術。

不過,16歲的他最終還是帶著對繪畫的遺憾應征入伍了。出人意料的是,王中軍軍事造詣也頗深,服役期間軍事技術考核位列全軍第一;

恢復高考後,王中軍為了延續「繪畫夢」去了夜大,畢業後當上了公務員,閑不住的他搞出了一本叫《購物指南》的雜志,從此王中軍找到了下半生為之奮斗的行業——傳媒行業。

工作3年之後,王中軍辭了「鐵飯碗」進入永樂文化,任職廣告部經理。於此同時,弟弟王中磊考入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課余愛好是看電影,兩個相差10歲的兄弟就此找到了事業上的共同點。

1994年,34歲的王中軍結束了自己的留學生涯,拿著打工掙來的10萬美金決定回國發展。回國後,王中軍和弟弟王中磊一起買下了一家廣告公司,開啟了創業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年,同樣是「大院子弟」的王朔與馮小剛成立好夢電影公司,期望在剛剛開始騰飛的國內影視行業中,闖出一番天地。

介於當時國內廣告公司的稀缺,以及王中軍此前工作中積累的人脈,華誼兄弟開張不久,便拿下了中國銀行、國家電力及中石化等大客戶,成功積累下公司發展的第一桶金。

王中軍涉足電影圈可謂是「無心插柳」,起因是1998年幫朋友解決電影拍攝中資金短缺的問題。

同年,華誼又投拍了三部電影,但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姜文的《鬼子來了》均未得到理想的收益,唯獨馮小剛的《沒完沒了》收回了投資。「如果不是馮小剛,也許華誼就不會再入電影圈了。」王中軍曾如是說道。

再往後,華誼搭上了馮小剛這條線。2000年,王中軍王中磊兄弟成立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並接連推出《大腕》《手機》《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等一部部創下內地票房佳績的電影作品。

2005年,華誼兄弟從單純的廣告公司轉型到利潤更雄厚的影視公司,華誼兄弟傳媒集團正式誕生。

隨著投資的電影一部又一部的成功,華誼兄弟在圈子內的名聲也越來越高漲,資本力量更是越來越強勁。

2009年10月,烽火正盛的華誼兄弟成功地登上創業板,成為了「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

憑借華誼兄弟的上市,王中軍和王中磊兩兄弟也身價大漲,分別達到了10.98億和3.97億,一時風光無限!

上市後最初的幾年,華誼兄弟經歷了一段「甜蜜時期」,公司營收、凈利潤不斷增長,旗下屢有爆款電影誕生,華誼兄弟成了名副其實的「娛樂一哥」!

在2015年,華誼兄弟達到了市值頂點,接近900億元,離千億市值的大關,看起來也似乎只是一步之遙。

作為內地影視圈的大佬,此時兩位風頭可謂無人能及。除了圈內人都得對大佬恭恭敬敬,女明星也得小心伺候。自然而然,他們的生活也越發奢侈。

眾所周知,王中軍對於藝術品的收藏在業界也是出了名的。

揮金如土時有多輝煌,如今落魄時就有多凄涼!

誰又能料到,曾經的「娛樂一哥」華誼兄弟也走上面臨退市的風口浪尖。

王中軍一直有個想法,那就是要打造一個中國的「迪士尼」,於是2018年王中軍提出了一個去電影化,實景娛樂等新的投資項目。開始投資包括長沙電影小鎮在內的各種影視城。但最終這些影視城都紛紛虧損,王中軍投進去了很多錢也因此打了水漂。

為了彌補這些虧損,王中軍開始了一系列的資本騰挪之術,讓華誼兄弟的現金流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

債務危機之下,華誼兄弟也被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為3.04億元。

為了維護公司的運轉,王忠軍賣掉字畫、豪宅,更對外說出「為了公司的安全,我什麼都可以賣掉」,透著一種山窮水盡的悲涼感。

7月5日,有媒體披露,華誼兄弟向銀行提出申請,請求將2019年的7億借款延續到2022年1月。這足以說明,目前的華誼兄弟手上沒錢,一直在尋求爆發的機會,但卻苦無結果,只能做垂死的掙扎。

老天是公平的,能讓兩個對影視行業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做到行業翹楚,自然也能讓他們摔得很慘。

既然享受了高光時刻的快樂,那麼到了危機襲來時,苦頭也必須得受著。

苦盡甘來,甘盡苦來!

對王氏兄弟來說,只不過是換了個順序而已罷了。

參考資料:

首席人物觀《華誼兄弟只剩兄弟了》、

雷達財經《華誼兄弟押寶馮小剛「敗北」》、

艾問人物《負債68億,從大佬到失信,華誼兄弟失去了什麼?》、

葉公子《起底華誼兄弟:從行業巨頭到負債累累,他們經歷了什麼?》、

蓋飯娛樂《華誼王氏兩兄弟,揮金如土時有多輝煌,人走茶涼後就有多落魄》、

國際金融報《華誼兄弟去年虧損逾10億,一季度靠賣股權扭虧!定增事項仍處問詢中……》

❻ 華誼兄弟實控人被罰,該公司近來的經營狀況如何

因未按照規定高管增持股權,華誼兄弟實控人王忠軍、王忠磊被浙江證監局懲罰。近些年,華誼兄弟銷售業績承擔極大工作壓力,2018年至今,其純利潤持續四年虧本,總共虧本超64億人民幣。現如今總的市值僅為74億人民幣,與2015年頂峰時近900億人民幣的總的市值對比,下滑近九成。

公司(華策影視)2021年創立元宇宙新各個部門,根據影視劇具體內容素材內容數據平台搭建、影視作品電影宣傳連動、數據藏品發售等方法積極推進。元宇宙業務流程精英團隊將根據技術性協作與數據藏品服務平台產生高度捆縛並推動商品開售,完成影視劇具體內容行業表現的與此同時,推動高品質資源精準推送觀眾們。公司有著中國規模領跑的影視劇永久性著作權庫,具有對信息材料開展智能化貯備的基本,有希望以數據藏品、虛似財產以及經營等新運營模式,完成原來沉積財產的使用價值預轉固。

有項目投資人員對證券公司中國新聞記者表明,影視劇公司涉足「元宇宙」屬於長期性整體規劃,現階段看來,在絕大多數公司中,有關業務流程還無法奉獻業務流程盈利。僅從影視劇公司具體內容製做本職看來,「爆品」的發生具備較強的可變性,項目投資的時候會較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