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股評 » 儲蓄保險股票哪個風險大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儲蓄保險股票哪個風險大

發布時間: 2022-11-16 08:12:26

⑴ 股票、期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黃金、國債(債券)等等理財產品那個風險最大

風險:國債<存款<銀行理財(低風險產品)<黃金(波動風險)<基金(分散投資規避單個產品風險)<股票<期貨

國債一般被稱為「無風險收益率」,目前三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8%左右;

定期存款: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制度,即50萬以內100%賠付。目前銀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約為3.5%左右(中小型銀行利率上浮後可在3.5%左右,大型銀行一般執行2.75%的基準利率);

貨幣基金:目前收益率已經跌破2.5%,安全性和流動性相對較高。根據監管規定,單個貨幣基金每日「快贖」額度為1萬元,即1萬元以內的贖回可實時到賬。隨著貨幣基金收益率的下跌,及1萬元快贖額度的限制,適合小額資金配置。

銀行理財: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主要還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一般情況下不能提前贖回,目前收益率大約在3.5%-4%左右。

股票投資:股票風險很高,潛在獲得高收益的概率也比較大,前提是需要能夠承擔股市的波動風險。

也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利率」在4%-5.5%左右,具有流動性高(可提前支取)、利率高於一般存款的優點。

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以及收益目標的產品即可。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⑵ 銀行儲蓄、保險和股票哪個更好

銀行、保險、股票是現代社會的三種金融工具,每種工具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是另外兩種所無法替代的。

銀行儲蓄的特點是存取靈活,使用方便。

股票的特點是「富貴險中求」,高回報,高風險。而從中國股市這十年的表現來看,大多數投資者的回報還不如存銀行或買保險。

保險既不能和股票比回報,也不能和儲蓄比靈活,但它的保障功能又是前兩者所不能相比的。下面我們就不同的險種做些具體的說明:
1. 健康保險:高昂的醫療費讓每個家庭都會有所准備,比如,要准備20萬元的醫療費,用銀行儲蓄的方式是一筆一筆地存,而用保險,當交了第一筆幾千元的保險費後,就有了20萬元的保障。這有些像貸款買房一樣,交了第一筆錢後,房子你就可以享用了,剩下的錢慢慢還。

2. 孩子的教育金保險:孩子未來的教育支出是必須提早准備的,比如,未來需要50萬元的教育金,如果用銀行儲蓄的方式一筆一筆存款,在存款的過程中,如果家庭經濟支柱突然發生意外,那麼,必然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教育。而用保險的方式准備孩子的教育金,鎖定好50萬元的儲蓄目標後,在保險公司存款,如果投保人(家長)發生意外,保險公司會豁免未繳納的保險費,孩子的教育就不會受到影響。如果險種組合得當,甚至還會得到巨額的理賠,為家人安排好未來的生活。

像養老金、年金保險等都是這個原理,用保險來保證未來的生活目標。

⑶ 儲蓄、國債、保險、股票的優缺點

儲蓄:收益少,變現能力最強,風險小,不能專款專用,安全等級為AAA-

國債:收益較儲蓄多,風險很小,變現能力稍遜儲蓄。安全等級為AAA

保險:收益高,變現能力最弱,風險最小。在特殊情況下,能夠支持和穩定家庭財務不受影響,是專款專用的。現在還推出分紅保險、萬能保險、和投資連結保險。安全等級為AAA+

股票:收益多,風險大。變現能力教強安全等級為A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可以看看我空間的文章)

⑷ 按風險等級從低到高對國債、儲蓄、基金、股票以及人民幣理財產品中的具體類別進行排列

風險:國債<存款<銀行理財(低風險產品)<黃金(波動風險)<基金(分散投資規避單個產品風險)<股票<期貨

國債一般被稱為「無風險收益率」,目前三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8%左右;

定期存款: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制度,即50萬以內100%賠付。目前銀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約為3.5%左右(中小型銀行利率上浮後可在3.5%左右,大型銀行一般執行2.75%的基準利率);

貨幣基金:目前收益率已經跌破2.5%,安全性和流動性相對較高。根據監管規定,單個貨幣基金每日「快贖」額度為1萬元,即1萬元以內的贖回可實時到賬。隨著貨幣基金收益率的下跌,及1萬元快贖額度的限制,適合小額資金配置。

銀行理財: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主要還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一般情況下不能提前贖回,目前收益率大約在3.5%-4%左右。

股票投資:股票風險很高,潛在獲得高收益的概率也比較大,前提是需要能夠承擔股市的波動風險。

也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利率」在4%-5.5%左右,具有流動性高(可提前支取)、利率高於一般存款的優點。

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以及收益目標的產品即可。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⑸ 投資國債,保險,儲蓄,股票的利與弊

1、國債是國家發行的,零風險,收益高於銀行定期存款,但是不能提前贖回
2、保險我只知道終身的,一般是到60歲的時候可以取出養老金,如果是理賠的話,就是死亡或傷殘
3、儲蓄的話,應該是銀行定期吧,可以提前贖回(損失未到期的利息)利率固定,比較低,各大銀行營業廳都有利率表,
4、股票,這里股票是最有不確定因素的,高風險,高收益
總結:國債不一定能買到,如果有富餘的錢,可以買,畢竟不能提前贖回,保險的話,是專款專用,比如養老,保病,子女教育什麼的,保險屬於保障,不建議當投資用,銀行定期的話,可以短期3個月轉存,當臨時備用金,或者5年定期,畢竟什麼時候能有啥事,誰也說不好,這個可以提前贖回,股票的話也,是你問的這幾個里唯一有可能損失本金的,你要是錢多,可以玩玩,沒經驗的話,不建議重金買入
純手打,望採納

⑹ 國債、期貨、股票、儲蓄四個中哪個風險大

儲蓄國債股票期貨,一個比一個風險大。儲蓄保本保息,但是收益較低,國債收益較高,但是取款不太靈活,股票收益較高,但是風險比較大,期貨由於有杠桿風險更大,一定要注意投資,需謹慎。

⑺ 買商業保險,到銀行存錢,購買股票,這些行為哪個風險最大

做投資最忌諱的就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風險太大,所以就要規避風險,可以選擇分門別類的投資,既可以確保投資的安全性又能保證利益最大化,那麼在眾多投資項目中,我們應該選擇商業保險還是購買股票呢,或者直接把錢存入銀行吃利息呢?

大多數投資者會把錢放在銀行中,如果生活中沒有風險是最好的,一旦發生意外,這些存在銀行的錢根本無法度過難關,家庭就會背負上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銀行的儲蓄年限一般是五十多年,承擔的利率風險都是單利計算,所以不具備保障增值和保值作用,甚至還會貶值。

股票更不用說了,只要是接觸過股票的人都知道這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一般人根本操作不了,稍有不慎就會血本無歸,連最基本的保本就做不到談何利潤。

⑻ 投資理財選擇風險排序(債券,股票,保險,儲蓄)從大到小

如果你是學術探討,我無話可說,因為很多大學的教科書一定認為儲蓄和債券毫無風險。
如果是從投資的角度而言,我個人認為從大到小的排序為儲蓄、債券、保險、股票。為什麼將很多人認為萬無一失的儲蓄和債券排在前面、而將人們談虎色變的股票排在最後呢?這是因為從長期(10年以上)來說,由於物價指數的侵吞,儲蓄的收益為負增長,而債券的收益幾乎為零,實際就是零。而股票的年平均收益率為9.5%左右,扣掉年均物價指數3.5%的侵吞,年均收益率還有6%左右,遠遠高於儲蓄和債券。

⑼ 儲蓄和買保險,哪個抗風險更好

儲蓄和保險,哪個抗風險更好?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思考下面幾個問題:假如未來某一天一個人需要30萬醫療費,有以下三種方式准備這筆錢,你會選擇哪一種?

1. 一次在銀行存夠30萬現金,准備生病用。

2. 每年存入銀行1.5萬,必須堅持存夠20年以後才可以生病。

3. 每年強制儲蓄1萬元,但可以在需要時擁有至少30萬生活費用,只需要存20年時間,終身都有至少30萬醫療費。

就拿這次全球爆發的冠狀病毒肺炎來說,看到有關武漢肺科Icu主任的一篇報道:一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從住院到能基本出院,用EcMO治療,大致要花近四十萬左右的成本,不用EcMO也要二十萬左右,況且還有後期治療,並且還不保證這個病人存活幾率多高?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這次的醫療費由政府承擔,哪以後呢,誰能保證沒有其它的疾病發生,沒有高額的醫療費發生,重疾不一定要命,但一定要錢,我們的社保是廣覆蓋的基礎保障,有自負和自費部分,這些都是要自己承擔的,除了醫療費,還有生活費、收入損失、護理費等等社保都解決不了,所以說,一場大病影響的不僅僅是身體 健康 ,還有我們的財務 健康 。

人這一輩子,有些問題是一直都存在的,也必須解決,比如醫療費問題。如果選擇購買保險,需要解決每年幾千元、幾萬元保費的問題。這對許多人也許會有些壓力。但如果不願意承擔這個壓力,就必須面對沒有保險,將來某一天獨自承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醫療費問題。

想想看:一年幾千、幾萬容易承擔呢?還是將來在生病的時候,承擔十幾萬,幾十萬容易呢?儲蓄和保險,你覺得哪個抗風險更好?肯定是保險。但是一定要合理規劃,不同的險種對應的是不同的保障。

這個問題很好,亦證明你是擔心將來身體狀況帶來的風險。處理方法有很多,我不在此贅述,我直接回答你的問題吧。

從身體情況的風險下,只有買不到或是愚蠢的人才會利用儲蓄抗風險:

假設你每個月儲3000塊,1年是$36000,20年便儲了72萬。若不幸遇上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費用需要72萬或以上的話,不但把你20年儲下的錢煙消雲散,更甚的是背上一身負債,要在人生餘下時間追回來,殊不容易。

而保險是每個月付1000塊,遇上重病的時候不但給你報銷醫療費用,還會給你一筆生活費直至你康復為止,而你儲下來的48萬(2000月 x 20年)亦力保不失。更重要的這個承諾並不是20年後才給你,而是由今天開始,直到將來。

當然有人說我會拿這筆錢投資,把這個錢滾大。沒錯,這個方式是可以的,但沒有風險?如果大病是明天來,這筆錢的回報能足夠支付治療費用嗎?

除了保險,試問世上有什麼產品能做到相似功能?

這兩個金融工具,本質並不是解決相同的問題。

一、保險解決的是風險問題

1、養老,這跟社保一樣,講求長期性,10年,15年,20年。

2、傳承,指定受益,防止後人之間的糾紛。

3、增值,確定性,目前僅存的剛兌工具。

4、安全,只有保險公司的倒閉機制里會有兜底。

5、資產保全,防範企業債務、婚姻、財產分配風險

二、銀行解決的是錢放在哪的問題和借你的錢去賺錢,功能單一性。

1、銀行的增值講究短期性。

2、靈活性,隨存隨取,只是利息變化。

所以,銀行講究儲蓄性,保險公司講究的是功能性與安全性。

你如果想抗風險,自然是保險最合適。而且保險的增值也不會很差,很多產品的預定利率能達到3.5%復利。

完畢。[大笑][大笑]

1)第一種錢,不會變少也不會變很多

2)第二種錢,有時變很多,有時變很少

3)第三種錢,不會變少,有時變很多

從單純對抗風險來說,保險肯定比儲蓄的對抗風險能力要強。保險本身就是通過杠桿作用,以小博大,用保費來換取保額,用現在的錢換將來的錢。對於目前一個普通的中產家庭來說,不可能拿著一筆30萬的儲蓄來抵抗風險吧?而花幾千塊錢,在90天後就有一筆30萬的應急基金,你會怎麼選擇呢?

在了解到保險的時候,可能都會想存錢和買保險到底哪個好,畢竟存錢是把錢放在自己手裡,踏實好多,可是保險就不一樣了。

在我看來,儲蓄是有一下幾個優點的:

1、支配自由,想怎麼投資就怎麼投資

2、領取自由,想用的時候就可以直接使用

3、不管存多少,放在自己兜里看得見

買保險呢?每個月/每年都要交保費。

1、錢在保險公司,看不見

2、要達到某個程度,才能用

3、投保後,每個年度保費一樣,保額也是一樣的,比如每年交1萬左右保費,保額50萬。那麼不管是第一年還是第三年,保額都是50萬。

4、保險責任范圍廣,不僅僅是包含重疾,還包含輕症、中症,假比賠付一次,輕症賠付25%,中症50%,重疾100%,那麼總保障就是87.5萬不等,更何況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多次賠付的產品。所以保障更全。

5、如果選擇產品中有輕症豁免責任的,確診輕症就能豁免之後的保費,保險責任繼續。

在綜合考量後,預防風險,我還是選擇了買保險,畢竟風險什麼時候到來,我們並不清楚,選擇具有杠桿的保險,實現以小博大。儲蓄雖然靈活,可是可變性也很大,能不能存下來也是一個問題,那為什麼我們不把可變換成確定呢?

要買保險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買,一個是便宜,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添負擔,如果真的老了,逆來順受,又如何!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任何資產都有三種屬性,分別為: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

您說的抗風險能力對應的是安全性。

儲蓄和保險如果在資本三性上做全面的比較,那麼可能是這樣:

第一,在流動性上,儲蓄分為短期和長期,自由選擇的餘地很大,另外就算提前支取不會損失本金,所以流動性較好,保險流動性相對差,如果未滿期,提前進行支取一般按現金價值計算,會有不同程度的本金損失,而且期繳方式的產品每年還要進行供款。所以,這一點,儲蓄完勝。

第二,在收益性上,短期(以低於五年為例)來看,由於保險較少提供短期產品,所以沒有可比性,短期是儲蓄完勝。長期(以超十年為例)來看,保險具有鎖定利率的優勢,而儲蓄則要面臨市場利率的波動。保險勝出。我再用一個例子進行佐證,例如90年代的儲蓄利率與保險年金產品,約定的收益率均在10%以上,而到了今天,儲蓄利率已經跌至2%,當年鎖定的保單利率仍然是10%以上。

第三,在安全性上,這個要分別資金本身的安全性考慮以及權益歸屬的安全性考慮兩個方面。

在資金安全性上,兩者不分上下,都很安全。

儲蓄方面:如果僅僅是儲蓄,不參與到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中,那麼儲蓄本金是安全的。

保險方面:雖然保險的收益一般會根據高中低檔而變化,但是本金也是安全的,前提是不提前支取或者退保。

在權益歸屬的安全性上,兩者就有分化。

保險方面:保險牽涉到三種權益人,分別是投保人,被保人和受益人,在權益歸屬問題上是非常確定的,這是屬於無風險的資產。

儲蓄方面:儲蓄存款的權益一般來說只屬於儲戶本人,最終的歸屬有不確定性。

我身邊的例子就有一個朋友的父親給朋友准備了一筆創業資金,但是不幸意外去世後,朋友拿不到這筆錢,最後做為遺產進行分割,參與分割包括爺爺奶奶,母親以及兄妹四人。經過漫長的等待,才拿到極少一部分。

所以,在權益的安全性上,保險勝出。

以上是我對您問題的回答,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採納,謝謝![呲牙]

儲蓄和買保險,哪個抗風險更好?你說的抗風險指的是什麼風險呢?是疾病、身故等的人生風險?還是抵禦通脹風險?

那我從幾個方面分別來說吧。

首先從保障型重疾產品來說,假設35歲男,50萬保額,每年保費14400元。如果萬一被保險人在保單生效90天後發生重疾或身故,保險公司賠付50萬保額,即使最極端的情況第一年投保後就發生風險。但是如果每年14400的現金存到銀行,按照2%的復利利率的話,只有到72歲的時候,本息和才達到50萬。儲蓄和重疾類產品比較,保險不僅有保障的功能,儲蓄功能也不比銀行儲蓄差,所以當然保險的抗風險更好。

其次,從抵禦通脹風險來說,目前銀行的存款的一年利率一般在2%左右,短期理財產品在4%以下。保險產品,這個還真要看保險公司和產品,目前一般的年金型產品的復利回報率在3.5%左右,比儲蓄高。從長期來看,理財的收益還是會逐步降低,所以這類保險產品比理財也要好。

但注意,這里講的鎖定復利3.5%,是寫在合同內確定的利益,不是分紅險,不是萬能險這些不確定的產品。選擇保險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銀行儲蓄存款和買保險,哪個抗風險更好,其實兩者沒有太多的對於性,畢竟一款是銀行儲蓄存款一款是保險產品。

從理財角度以及收益率上來看雖說部分保險理財產品,收益率上比各銀行存款收益率略高些,但是我們廣大儲戶一定要記住,自2018年4月資管新規的落地與實施後,打破各類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任何理財產品均不在承諾保本收益,也就是說保險理財產品風險即便是很低,但也是有一定風險存在的,而銀行一般性儲蓄存款產品就不同了,是目前唯一受存款保險條例本息50萬元保障,從理財角度來看選擇銀行儲蓄存款,可以說抗風性更高些發生虧損概率較低。

如果從保障上對比無可厚非的是保險產品更加合適,因為保險產品在投保人發生某些意外或疾病住院後,可以獲得保險公司相應的賠償,可大幅度的減輕投保人的因住院所產生的高額醫療費用;銀行儲蓄存款產品在這方面是沒有任何可比性的,因為銀行一般性儲蓄存款產品,只是一款儲蓄存款產品約定的存期內獲得固定的利息收益率,是沒有任何住院醫療或意外等醫療保障,所以說儲戶醫療意外等保障上來看,保險產品坑風險能高些,畢竟現在的各大醫院大樓越建越高醫療費也是日益增長!很多家庭因為某些疾病從小康一落千丈到貧困家庭。。。

有些人群會說保險公司抗風性更高些,因為保險公司不允許倒閉只允許合並或並購,而銀行可以宣布破產或倒閉,這點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人群來說可以忽略的,因為我國對於銀行業的管理是非常嚴格,各銀行業每月每季度每年均是需要向,央行以及銀監會提交響應的財務報表與經營報表等資料,央行與銀監會在審閱各銀行提交的報表當中,如發現某家銀行存在信用風險的情況下是會,第一時間下令整改如不能自身解決或存在的信用風險較高,央行以及銀監會為了維護廣大儲戶的儲蓄存款權益,是會依照響應的法律法規對存在信用風險銀行,進行接管與整治直至信用信消除 (簡單來說我國銀行業有央行以及銀監會與國家的管理,我國銀行業破產倒閉概率幾乎為零) 。

綜上:銀行儲蓄存款與保險產品從不用的角度來看,兩者之間抗風性能力各不相同,主要是兩款產品其主要目標各不相同,只能說各有各的優點與缺點, (不過個人建議:廣大儲戶在沒有人身保險的情況下根據自身情況適當的搭配些,保險產品預防未來發生疾病產生高昂的醫療費用很有必要) 如果單純的是為了理財沒有必要選擇保險理財產品。

抗風險能力強,也是說增長率高。

銀行、保險、股市。是我們老百姓常用的三種方式。

按增長率來說:銀行<保險<股市

按安全率來說:股市<保險<銀行

我個人覺得保險好一些。保險的作用樓上的各位大神已經說了。

股市現在就更不要說了,今日美股熔斷,影響著全球的股市,而我們A股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十抄九虧的,建議不要去碰

而保險就不同,就拿保險的年金險來說,都會以合同形式規定下來,利率是參照這個保險公司近幾年的增長利率來算的,但都會規定有一個保底利率。譬如中國平安的財富人生20,參照平安近幾十年都是以5%的速度增長,所以他的年金險的利率也是5%。而他的保底也是百分之一點幾以上。當然保險的弊端就是年限比較長。

如要以保險抗風險的話,也要看是保險公司的發展速度。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風險,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主要的是無法預知的疾病、意外風險以及退休養老金不足的風險。

生了病急需要一大筆錢,我們拿不出來,這是風險。

發生意外需要救治花錢,如果殘疾了未來生活也得花錢,這是風險。

退休了如果養老金只夠花10年,但是我們卻活了20年,這也是一種風險。

儲蓄當然也是能夠對抗這些風險的。而且,如果我們未來三四十年都不發生任何風險的情況下,個人儲蓄投資理財積累的資金可能比買保險的理賠款還更多。從這個角度來說,儲蓄還更好一些。

但是,這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客觀問題,就是風險的不可預知性。儲蓄的抗風險價值需要長期的積累後才能體現。

但是風險會給我們這個積累期嗎?不知道。

風險會讓我們儲蓄多久才發生呢?不知道。

儲蓄期間你會不會因為有其它需要就把這筆錢挪用了呢?也不知道。

所以,儲蓄雖然有抗風險的價值,但是在實際情況下,儲蓄本身就有很多不確定性,導致發生風險的時候,可能儲蓄根本無法很好解決問題。

所以,最佳的方式是,合理規劃保險的同時,做好儲蓄。這兩種方式並非排他性選擇,相輔相成才是更合理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