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ofo有股票吗怎么买
ofo共享单车是阿里旗下事业部
目前阿里巴巴在美股上市
ofo还没有分拆上市
② 自行车上市公司有哪些
1、上海凤凰(600679):2017年5月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拟与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OFO共享单车运营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凤凰品牌宣传、自行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和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
2、澳洋顺昌(002245):子公司与速珂智能拟联合开发制造电动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电池
3、新日股份(603787):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电动自行车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
4、中路股份(600818):生产自行车及零部件、助力车(含燃气助力车)、手动轮椅车、电动轮椅车等各类特种车辆和自行车相关的其他配套产品,销售自产产品;从事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对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等进行参股投资,投资咨询,技术咨询等服务。
5、众泰(000980):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不含发动机),模具、电机产品、五金工具、家用电器、仪器仪表配件及电器件、电机系列产品、电子电器产品、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电动自行车产品。
6、凤凰B股(900916):生产销售自行车、助动车、两轮摩托车、童车、健身器材、自行车工业设备及模具,与上述产品有关的配套产品;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和绿化建设,旧区改造,商业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物业、仓储、物流经营管理。
7、航天彩虹(002389):锂离子电池隔膜应用于便携装置用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3C产品(即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航天航空、医疗等领域。
8、骆驼股份(601311):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农用车、船舶、叉车、高尔夫球车、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及工业和各种特殊用途,共计400多个品种与规格。
9、动力源(600405):公司充电桩产品涵盖丰富,包括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分体式一体式直流充电桩、大功率柔性充电站、光储充放一体站、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等。
③ 共享单车概念股有哪些
共享单车概念股有很多了,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只股票:主要龙头是603776永安行,属于经营共享单车;还有600679上海凤凰,600818中路股份,都是属于生产共享单车及零部件的厂商;600986科达股份,是为共享单车提供互联网软件服务的主要商家.
④ 共享单车的“大溃败”
在古埃及神话里,奥西里斯生前是一个开明的国王,死后成为冥界之王,执行人死后是否可得到永生的审判:如果心脏和羽毛一样重就说明亡灵生前品行端正;如果心脏重于正义的砝码,就说明亡灵生前是一个恶人,他的心脏就会被鳄鱼头怪兽阿姆特吃掉,那个亡灵就会遭到万劫不复的命运。
这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比附,而是在讲述一个显而易见的商业本质。
据说,共享单车“七彩虹”已经基本成型,留给新晋友商的颜色真的不多了。让人欣慰的是,颜色并非几大共享单车品牌唯一的区别:小橙喜欢聊情怀,小黄一言不合就出海,小白更有创意,在公关层面强行借势自来水网络...一种葫芦七兄弟各显神通战蛇精的既视感不免让人期待起他们的“大结局”。
可惜,商界鲜有动画片式的大团圆出现。
不知是出于惯性还是某些别有心机的炒作,业界一直在有意无意的将共享单车与早先的专车大战归为一类。诚然,在网约车规定出台之前,专车大战应该算是一个大团圆结局的写照:大部分参与者都得到了善终和体面的退出;普通用户也享受了一年之久的廉价专车;看似受了点委屈的资本方却也欣慰烧钱大战的戛然而止,大家终于可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谈上市了。
不过,我并不认为类似于网约车式的一刀切政策会成为共享单车七兄弟的最大敌人,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个“经不起的拷问”等待着前仆后继的共享单车们。
“动机”是我的质疑之一。
昔日身为地产大亨的特朗普曾用这样一句话点评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在强行收购伊利股票时遭遇到的恶意套现:“竞争变得白热化,没人知道其残酷程度,有时你甚至无法察觉,因为在你背后正上演着见不得人的阴谋”。
如果说小橙与小黄的出发点是始于情怀,那么跟风入局的后者当中,不可避免的混杂着许多“见不得人的阴谋”。毕竟商业的本质是逐利,从经营模式上来看共享单车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曾经以一句“现在不去想如何盈利”委婉的道破个中玄机。
这个结论其实不难推演,胡玮炜在设计制造出摩拜单车前手算了一笔账,预估了一辆四年免维护的传统自行车的大致成本。后来她在《一席》演讲中坦言这并不靠谱,因为后来的摩拜单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行车。
但我认为真正“不靠谱”的是:对于早早就被灰色产业链盯上的共享单车来说,四年免维护可能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假设。然而,各主要城市屡屡曝出摩拜与ofo遭恶意损毁的新闻似乎没能阻止他们兄弟姐妹的大胆进击。大举融资、闭门造车、开发移动应用,召开发布会宣布入局,一气呵成。
“图什么”?
这显而易见:为了在共享单车事业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分一杯羹。
不妨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共享单车里的路人甲乙丙们最想成为专车大战里的谁?
是滴滴吗?他们知道不可能。
是快的吗?好像也差点意思。
是Uber吗?他们惭愧一笑:对不起,我们还要点儿脸。
大黄蜂,应该是多数人期待扮演的角色。
大黄蜂何许人也?
在上一届出行大战中曾经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中,就有它的身影:
2013年底,快的打车宣布与大黄蜂签订合并协议;
2014年4月,快的打车完成C轮融资;
2014年12月,滴滴打车获得超过7亿美元的D轮融资;
2015年1月,快的打车完成6亿美元D轮融资;
2015年2月,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宣布合并;
2015年2月之后,我们开始自发卸载掉手机里的快的打车;
在合并之前,快的与滴滴的融资节奏非常接近。在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打车APP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2014年底双方累计账户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6.5%和43.3%,“势均力敌”大概是二者能不断吸引融资的关键所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势均力敌是建立在“快的收购了排名第三的大黄蜂打车”之后。吸纳了大黄蜂的用户量,快的打车才真正拥有了与滴滴一决雌雄的战力,以及谈判桌上的筹码。
层出不穷的单车兄弟们,或许也期待着变成大黄蜂这样的筹码,最终迎来一个符合自身期待的溢价。
在商业大战中,动机不纯无可厚非,但尴尬的是,有人动机不纯却又缺乏支撑起这个不良动机的产品壁垒。
“产品壁垒”就是我的第二个质疑
从快的和滴滴长达一年之久的博弈可以看出,并购并非双方的初衷。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更愿意通过几轮密集的资本压制让对手从出行市场上自行消失。
可惜事与愿违。
前车之鉴其实不少,曾经富可敌国的J.P.摩根、卡内基、洛克菲勒都是不计后果的绝对垄断主义者。就是这三个财富总值可以比拟当今世界财富榜前40的人,也最终不得不在不同的市场下相互妥协。
所有基于商业原则的妥协本质上却如出一辙:无法短时间彻底摧毁对手。
如果可能的话他们都愿意在竞争开始前摧毁对手。事实证明,专车领域不存在这样“完全击溃”的可能性。专车大战的主要产品壁垒有四个:奖励机制、司机数量、售后体验、软件使用体验。不能免俗的是,这些壁垒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资本层面的竞争。哪家平台融资能力强,补贴力度大,就能在短期看到用户的明显倾斜。在双方融资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快速夺取对方市场这件事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反观共享单车,局势却是截然不同的。在橙黄二者占据大半个市场后,跟风入局者能做的仅仅是造车、造更多的车、造不同颜色的车。“造车”本身无法在短期产生一个引爆式的用户积累过程,来阻碍到对手的市场投放节奏。
同时另外一个先发优势也在显现出来,押金。
押金本身并不足以成为一个产品壁垒。现阶段押金沉淀所带来的现金流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但是在同质化且单次使用费率极低的共享单车市场里,押金在心智层面和用户习惯层面的作用力却被无限放大:想象一下,让那些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吃瓜群众们“自发经过繁琐的流程取回押金,然后转投入其他平台”是多么的不切实际。
“我就找个代步工具,真没多大追求”应该是大部分共享单车用户的心声。与专车所对应的长途出行场景相比,单车出行本身就有很多替代出行方式,这就导致用户手机里根本容不下两个以上的共享单车应用。
我认为,依靠改善用户骑行体验、跨界营销活动很难改变现有的橙黄格局。建议还想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们想想堆积如山无处安放的单车,再想想软件里那少得可怜的押金,终了“被收购”这个梦吧。
对了,除非有不怕死的创业者玩玩类似于乐视的硬件免费或是零押金策略,但愿这样的荒诞场景不要被我不幸言中。
“多余者的归宿”,是我第三个质疑
据统计,共享单车领域整体投入资本已经超过30亿元人民币。我不知道30亿人民币刨除人员成本和软件开发成本外能换算成多少辆自行车,总之,那应该是个很夸张的数字。我不确定的是,2016年12月共享单车概念股大涨后,又会有多少自行车生产厂商因为共享单车这个概念而放量造车。但我确定的是,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13亿人口中,78%的家庭拥有自行车,我国拥有的自行车总数达4.5亿辆。另一个数据则显示,十年以前我国自行车作为中国家庭的“老三件”总量曾达4.87亿辆。换言之,在汽车快速普及后到共享单车概念井喷前的这段时间里,我国自行车产业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从总量来看,这个世界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自行车了。
我个人的观察来显示,在北京各区域静置在投放点的单车数量远远超过了行驶在路上的单车,这说明橙黄二车的体量已经绰绰有余,相信类似的使用与静置比例在其他一线城市也大致相同。那么,多出来的小绿、小粉、小白、小蓝们该何去何从呢?
合纵连横,在仅有的投放空间内与友商下围棋?
剑走偏锋,在非公共自行车投放区域打打擦边球?
趁夜黑风高,使出一手干坤大挪移让友商的单车消失?
......
在类似的揣摩中,我看不到发展空间,却只能看到人性的弱点。
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单车领域里的另一股势力:市政自行车。当单车兄弟们瞄准一线城市出行问题这一痛点,并把这一痛点的解决方案落地为五颜六色的海量城市单车时,有没有考虑过这一举动打了谁的脸?
要知道,当七色单车铺满北上广所有角落时,有关部门的一句“乱糟糟的像什么样子”就能把七兄弟打回原形。
彼时,当类似于网约车的“特许投放权”出台,文笔再好的“致有关部门一封信”也只能成为吃瓜群众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留给跟风者的最大问题或许是,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把这些堆积如山的“违规设施”运走。
比起这些创业者,我更心疼那些无处可投的七彩单车们和二手GPS们,因为它们或许将以难以描述的方式和渠道进入某些原材料的灰色产业链当中,最终与它们的诞生初衷南辕北辙。
外界关于共享单车大溃败的猜想和耳语从未间断,只不过尚没有人明目张胆的用“大溃败”三字来定义这场商业竞赛,我就冒天下人之大不违吧。
在我看来,橙黄二车之后的各类跟风者,都躲不开这场迟早到来的大溃败。用哈耶克的理论来讲,这是市场对于领先者的短期奖赏,同时解决了过剩生产的效率浪费。用我的理论来讲,这是市场对“初心”纯粹度的一场奥西里斯式审判。
⑤ 近期ofo共享单车的运作模式算不算非法集资是否有侵权嫌疑
您好,
共享单车押金前置,并且与充值并行,申请退还时,退还具有滞后性和不主动退还性,如此巨大的押金资本,缺乏有效的第三方监管,收取押金如果一开始就具有非法占有的融资目的,即触犯了刑事犯罪非法集资,共享单车押金缴纳模式的法律风险不可不察。
(一)什么是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主要特征为:一是未经批准,不具有融资资质。二是承诺回报,特别是高额回报。三是面向不特定公众,区别于行业及人合互助组织。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它是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重要构成要件,两罪都是非法集资行为,区别只在于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得,从而进一步区分量刑。
取押金是否有资质要求,是否需要相关机构批准?
以上市民的反应,可以清楚看到,共享单车已经泛滥,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布满了它们的身影,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它随意占用公共设施和资源,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混乱。笔者认为其是否需要批准,要看其押金收取是否具有融资性质,国家打击非法集资类犯罪的立法本意在于保护金融市场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如果其押金收取不具有金融属性,则不应被过度干预,但是任然需要引入第三方平台,有便于对资金的风险把控和监管
(1)单纯从押金角度讲,其收取押金是合法合理的。押金在民法中属于一种特殊的动产质权,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出质给债权人占有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共享单车向用户收取一定数额的押金,保障单车租赁协议的的有效履行,无可厚非,是完全合法、正当的。
(2)押金是否具有融资性质要通过其使用目的判断。其创新性得押金退还流程是否导致押金成为变相融资的手段,笔者认为要从其使用目得判断。如果单车企业将收取来的押金只作为押金使用,那不存在其他问题。如果其将之用作自身经营或者偿还外债、对外投资等,则具有融资性质无疑,必须予以规范,需要相关部门批准。
2、收取押金是否承诺有回报
尚律律师在做调查发现,很多市民反应押金充值前置,退还押金的程序冗长一般要在1-7天完成,如此巨大的资本累积,同时针对每名用户来讲,金额有限,即共享单车企业通过增加押金退还成本的方式,变相沉淀资金,也可以说是利用后续单车使用的持续性和便利性诱惑用户不去主动申请押金退还,有一定利诱性和承诺回报性。
3.是否面向不特定公众
共享单车的用户是面向符合法律规定的可以骑乘单车的人群,不限性别、民族、户籍与已婚未婚等,面向不特定公众是毫无疑问的。
4.是否具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是否具有非法目的要从客观行为入手,结合主客观目的进行判定,就押金收取来讲,其押金存管方式及使用政策,是辨析其合法非法目的的关键,如果其收取押金后,只是作为押金使用,不存在问题,如果用作自身经营、偿还债务或者对外投资,皆是超出了押金的功能范围,已然名不副实。如果积累到一定规模后,经营者携款潜逃或者进行挥霍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则完全符合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要件。
⑥ ofo曾是共享单车的老大,它是怎样把自己给作没的
ofo 共享单车质量感觉一般,还没投入市场多久就是缺胳膊少腿的,骑着它有种快要散架的感觉,本来是老大,谁知道最后就这么被作没了,投入的单车越来越少,车的损坏程度特别高。去垃圾场看看,很多它们的尸体。
现在的单车很多,你去街道看看,各种颜色各种类型的都有,很多人都不爱护共享单车,随处一扔。磕坏碰坏了也不在意。时间久了到处都是破坏的单车。也算是质量比较差吧,一点小磕碰就会出现问题。就这样把自己作没了。
⑦ 概念股:共享单车概念股有哪些
共享单车龙头中路股份、深中华A,上海凤凰、信隆健康、姚记扑克等
共享汽车概念,力帆股份、海马汽车,中电鑫龙、万安科技、纳川股份、
共享办公的锦江股份、世联行、上实发展等,
共享停车的捷顺科技等
⑧ 摩拜单车和小黄车等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共享单车的出现确实给一座城市带来了方便的出行度。作为一款互联网产品,共享单车拥有所有互联网产品的特性:烧钱。不只是共享单是在烧钱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是。所以前期靠烧钱发展起来的共享单车其后期的盈利方式是什么?而盈利方式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命运,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一下,当然真正的盈利方式应该是属于内部机密,局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⑨ ofo和摩拜同一天宣布开放共享单车数据,这2家企业可能合并吗
共享单车大战打到现在已经渐渐出现了一些疲态,尽管在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各家公司的跑马圈地进入了白热化,但无法掩饰增长率的一路下滑。截止2017年6月份,ofo的环比增长率仅3.1%,而摩拜则只有可怜的1.5%。因此,ofo和摩拜着两家企业合并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合并,摩拜或许会失去掌控权,也会使两家企业的现金流大幅度削减。
首先,我认为,摩拜和ofo合并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两家公司并购其他小公司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比如其中比较优质的小蓝单车,后续一些运营优秀,或者与摩拜和ofo有互补性的中小单车企业被并购就成为了大概率事件。事实上,摩拜已经收购了由你单车,有意思的是,与摩拜站在微信一端而不支持芝麻信用不同的是,由你单车支持芝麻信用。
可以说,摩拜和ofo的大数据生意才刚刚开始起步,未来的大数据、智慧城市的蓝海中,只要他们能坚持住,估值仍然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这时候谈合并的可能性不大。
⑩ 曾经被炒的沸沸扬扬的OFO共享单车,为什么现在却“人走楼空”
共享单车人去楼空,我想说现在是不是有点早,这股寒潮来得确实比较匆忙,在我看来应该像官方说的,只是租期到了,而不是真正的人去楼空了,如果现在就发展到这步田地,那么共享单车也太衰了吧。
在共享单车竞争这么激烈的环境下,ofo能够脱颖而出,自然也有它的生存之道,当然这也跟ofo背后巨大的财政支持的离不开的。但是用过ofo共享单车的人,应该都知道小黄车的弊端实在是太多了,那么也就是说共享单车如果真的人去楼空,彻底退市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