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大的公司都会选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不是其他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呢
首先应该这样理解,纳斯达克是美国的创业板市场,并且是全球最着名的创业板市场,所以很多高科技企业都会选择去纳斯达克上市
由于大型国企发行股票融资的钱很多,原来国内的市场是不能承受这种大企业上市的,所以很多大型国企首选香港上市,现在国内的市场已经这样的承受力了,所以更多的在香港上市的国企都又回来国内上市
只要符合交易所和国内的法律规定可以同时在几个交易所上市,比如工商银行就是同时在国内和香港上市的
2. 中国工商银行在境外发行优先股获证监会审批是利好利空
我认为是利好,发行优先股,该行可以筹集到非常稳定的资金,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多的好处的,不过股价呢还是受很多综合因素的影响,建议您一定要慎重选择。
3. 网上流传是真的吗 工行的股票1元卖给美帝,3元卖给国人,....
扯淡的吧。这事儿是有,但不是这么简单的,也不能这么理解。
工行上市的比较早,是在香港和同地同时上市的,发行价都差不多,3.4元,香港是3.6港币。工行找的是高盛。原因嘛说不太清,好象是想给高盛分一份,然后让高盛以技术和管理入股,跟人家学怎么当一个象样的国际性公司,有没有其它的交易就说不好了。对于工行来说,只要能上市骗钱,那挣的钱大家都有份也不是不能接受的,毕竟高盛拿的只是小头,工行拿的才是大头。高盛是以战略投资人的身份持的股,应该是拿的原始股,也就是一级市场,估计你说的一元就是这么来的,占工行股份的好象不单单是高盛还有其它的人,好象还有美林和巴菲特,之所以给他们分一份估计也是有原因的,不会让他们空手套白狼。
工行上市之后市场溢价,大家自然皆大欢喜,都大发了一笔,而且他们拿的股权好象跟普通股不大一样,主要是分红这一块,每年现金分红很高的。国内二级市场的所谓分红其实就是把你20块的钞票给你换成两个10块的。好象是去年5月吧,这几家就把手里的工行股权全抛了。最后结果是总共弄了三倍多回报,挣了70多E美元的净利润。
中国自作聪明引进这些狗屁的战略投资者,好象除了让他们挣了不少钱以外,什么好处也没得住,什么引进管理经验了开辟外国市场了这了那了全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四大行在上市以后,中国玩的花样就更多了,跟着老外啥球好的也不学成,歪门儿阴招儿学全了。中国政府成立了个中投公司,专管涉外金融投资的,下边还有好几个全资子公司。这个公司掌握在现代商鞅老朱的儿子手里。上上下下全是老朱的人,铁桶一般针插不进。成立的时候发行了一批特别国债做资本金,又把外汇储备划拨进去一批也充做资本金。这些公司一项很大的业务就是买银行的股份,其实就是充当原来高盛的角色。他们可不是在二级市场上买(因为工行不是全部资产整体上市),可就算是买原始股仍然缺钱,怎么办呢?操了,耍出了一招人家英国200年以前就玩过的损招儿。借银行的钱去买银行的股份!这件事儿大概发生在11年吧,当时在证券市场上吵的沸沸扬扬,轰动的很,当时上海还有个比较有名儿的财经评论员好象是叫叶檀的,连写了好几篇分析文章抨击中金公司(现在叶檀被招安了,当了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拿人家的手短,不再写评论文章了)。纯就是胡球闹。
其它乱七八糟的事儿就更多了,简直是罄竹难书。比如08年两房债券事件,黑石公司事件,还有内外勾结忽悠胡总表态购买欧债和希腊债券(未遂),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索中金公司或涉外金融集团。
4. 工商银行在哪里上市
工商银行成功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步发行上市
工行银行logo中国工商银行,全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ICBC),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五大银行之一,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上市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上证A股:工商银行(601398)客户服务电话:95588。 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2006年,工商银行成功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步发行上市。公开发行上市后,工商银行共有A股250,962,348,064股,H股83,056,501,962股,总股本334,018,850,026股。
工行上市真正成功意义在哪里
工行上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大事件。但这是仅从规模上而言,而视其为中国银行业与证券市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还为时尚早。工行A股申购已经结束。据初步统计,A股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超过7000亿元,高于此前中国银行创下的A股发行冻结6600亿元的纪录;工行H股国际配售部分认购金额接近3000亿美元,香港公开发售冻结资金约3000亿港元。此次招股创下国际配售认购金额、公开发售冻结资金、公开发售认购人数等多项历史新高。这一结果是建行、中行等宏大上市叙事自然衍生的结果,对其规模之巨我们不必过于吃惊,尤其是在一个世界体量最大的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的零售业务之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上市改制路径,是历经争议之后的产物,也是在目前状态下各种力量平衡之后的结果。中国的国有银行必须改制,但类似城市商业银行的民企入股等方式,从资金量等各个约束条件而言,都难成为国有四大银行的主流。工行上市是一个折中的胜利。工行上市的成功,主要并不取决于给我们创下可以得意的世界第一指标,而是能否实现上市之后改变政府承担改革成本,并且制造改革成本的既定路径,起码,政府不再进行注资、剥离坏账之类的财务处置。到目前为止,除了农行以外,三大国有银行陆续上市,从理论上切断了动用财政资金为国有银行输血的主要管道。工行上市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国有银行业改制的政府补充手段几乎已经穷尽,接下来就是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建立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如果中国国有金融机构得不到本质改良,无法通过上市注入优质基因,那么,证券市场所起的作用对于工行而言,则仅仅止于一次融资机会,证券市场主要的任务仍是解困。反过来说,工行的上市成功也宣告国有银行改制是先内部改革再上市,还是先上市后内部改革讨论的结束。决策层显然认为,不借助上市之后国际市场规则的巨大压力,银行的改革可能很难从内部真正发轫。但A股市场仍然不足以承担这样的重任,借助香港市场接通与国际市场先进规则的地气,成为首选。别的不说,组建分级管理的内控合规部门、实行垂直的内部审计就是上市压力之下的产物。以往国有银行依赖垄断地位优游度日不再那么容易,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对上市并不那么热心。早在2002年,工行行长姜建清(姜建清新闻)在接受专访时,即对依靠工行自身积累解决资本金问题作出过分析——9年内解决所有历史包袱。但在2003年底工行就启动了改制,这表明,政府无法容忍再花费大量时间,让国有银行在没有上市约束作用的情况下,成为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如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所说,今我银行,不良资产亦乃肌肤之患,小恙也,我一扫可平之;体制之弊乃心腹之患,大祸也,平后又复生,奈若何?唯深化体制改革以根除,此乃改革成功之关键也;今我银行之改革,亦必需由治表而建立之形似,再达至深入人心,运行自如之神似,此乃改革成功之标志也——如果银行治理结构不能由上市走向健全,尤其是国有控股公司的花瓶董事会无法成为市场中坚,而只是行政政策的执行者,如果银行上市之后仍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行政等级制,那么,从长期来看,这样的公司不仅难以成为证券市场的定海神针,还会成为泄漏的核弹。中国的国有银行如果真想借证券市场创造历史,他们得学会在上市后与行政垄断诀别。而工行上市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而言,意味着拥有垄断资源的大型国有上市公司成为左右中国证券市场的基本因素,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取决于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旦失误,很难有挽回的可能。既然我国的银行与证券市场的改制主要依靠外在资源,那么,在A股与H股实行基本同步之后,更为接近资本市场真实含义的H股市场能否成为A股市场的领路者,而不是被有种种不良习气的A股市场所左右,成为中国股市发展的关键。
5. 工商银行业务优势
与国内同业相比,工行在服务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结合工行网点多、科技实力强、团队基础好等特点,从产品开发到具体的业务办理、客户咨询受理等均从方便客户、为客户服务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二、工行营业网点众多,覆盖客户群广泛。
截止2004年底,工行在全国各地拥有2万多个营业网点,覆盖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目前工行拥有个人客户约1亿户,企业客户300多万户。
与部分银行奉行的客户筛选策略不同,工行的服务对象包含了普通客户、中端客户和高端客户等各个阶层的客户群体,同时针对各客户群体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分层次、差别化的服务。
三、工行在客户服务方面的投入大。
近年来,工行一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收集客户反馈意见,分析客户需求,并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还依托业内领先的科技力量,拓展新的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目前工行为客户提供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等多种电子银行服务渠道,不仅满足了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咨询、办理银行业务的需要,而且延长了银行的服务时间,率先实现了7×24小时的银行服务。
在客户服务方面的投入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2005年,仅北方电话银行中心的月均受理咨询业务就达35.8万笔,接通率高达97%;webmaster信箱月均回复3723封,回复率高达98%;BBS论坛的发帖量也达到了14830帖。
四、工行拥有强大的团队基础。
首先,工行拥有30多万业务熟练的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以保证高水平的服务;其次,工行拥有在国内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科技力量,为优质金融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工商银行为什么要在国外发行股票扩展阅读:
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的规模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 工商银行为公司客户与个人客户提供了多元、专业的各项金融服务。其范围广,业务量大,业务品种丰富。
2003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4075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市场份额居国内第一;
牡丹卡发卡量9595万张,消费额973亿元左右,2003年累计实现票据交易16771亿元;
人民币结算市场份额达45%,在证券、期货市场上的清算份额保持在50% 以上;
中国工商银行还是国内最大的资产托管银行,托管基金共28只,托管总资产581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中国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在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基础上,2003年工商银行成功投产了全功能银行(NOVA)系统,加上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技术基础的数据仓库,共同构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为业务和管理的进步提供了强健的动力。
在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工商银行各项业务不断创新。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日益成熟,网上银行开通城市超过400个,2003年电子银行交易额达22.3万亿元,网上银行交易额19.4万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是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领导指挥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负责。
在授权和授信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分支机构管理模式,达到稳健经营,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工商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实现了多元、创新的发展。2008年,工商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人民币4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7%,银行卡、投资银行、资产托管、企业年金、现金管理、理财等新兴业务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指标均居国内同业的首位。
6. 为什么大家选择境外上市都选在美国上市或者香港上市,其他国家为什么不选
美国上市和香港上市的问题
第一:流动性问题,所有的市场都有流动性问题,比如一些新加坡等等国家的指数,整个国家的GDP不到美国的几十分之几,甚少有人交易,你在美国和香港上市,你想买多少股都可以,卖多少股也可以,方便二级市场增持和减持,参与人多。
第二:市场化问题,上市就是为了圈钱,美国和香港机构齐全,适合资本运作,上市就是为了圈钱,如果去犄角旮旯的地方上市,谁帮你来融通钱?
第三:国际化市场,更容易得到合理判断,如果人少,很容易股价被操控。
资本市场有个很经典的形式,人总是喜欢去人多的地方,没人怎么做投资和融资。
7.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历史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恢复建立和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民银行)既承担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职能,又从事具体业务经营的矛盾,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组建中国工商银行,承接原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紧张筹备,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
二、国家专业银行时期的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间处在国家专业银行时期,企业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了融资主渠道作用;坚持“择优扶植”信贷原则,以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积极开拓,存、贷、汇等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成长为中国第一大银行;信用卡、国际业务等新兴业务从无到有,电子化建设初见成效,经营效益不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宏观调控任务和政策性贷款任务,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
三、国有商业银行时期的工商银行
1994-2004年间,工商银行处于国有商业银行时期。在渡过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调整发展期之后,自2000年起,工商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目标的改革步伐,提出并坚持“效益、质量、发展、管理、创新”的“十字方针”,狠抓质量效益,全面加强管理,从严治行,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全行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以质量和效益两大类指标为中心的新型经营管理体系,促进了全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的根本性好转,在资金实力、业务创新、跨国经营、信息化建设、机构改革、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性转变
为顺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金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2002年起,工商银行为实施股份制改革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5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工商银行财务重组随之启动。10月,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10月,工商银行股票开始面向海内外公开发售,并实现了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步上市,由此完成了工商银行发展史上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彻底转变。
五、股改上市以后的十年“黄金发展期”
2005-2014年是工商银行改制上市后第一个十年转型期。通过转型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工商银行实现了经营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创造了自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黄金十年”,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工商银行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8. 中国工商银行为什么要在香港和上海同时上市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中国建设银行只在香港上市
据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了确立A股市场的主板地位,二是避免先发H股可能拉低A股的发行价格。言下之意是,当初中行发行H股超额认购达70倍,A股市场热情更高,这就是说,如果让A股先发(至少同时发),说不定价格还可以更高些。前些时,汇金公司总经理已经兴高采烈地谈到,一次中行IPO,汇金公司出资1元变3元,1800多亿资本金已经赚进3600多亿,现在看来如此厚利还不够,还要乘市场好时再狠狠赚上一笔。也正因为此,就有了先发A股、再发H股的动议,即让H股往A股靠。问题是,按照相关法律,上市公司公众股至少需达10%,对发股前总股本2480亿股的工行来说,如果先发A股,至少得发行275亿股,若按3元发行价,A股市场一下子就将被抽走825亿元,相当于正常年景A股市场一年IPO的融资额。只是因为800多亿的A股融资额实在太大,才不得已退居其次,A+H股同步发行。
如果我们在来看上海证券交易所某权威人士一篇题为“中行上市开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新时代”的文章,也许可以看得更清楚。该权威人士首先分析了大量公司海外上市,使我国内地的证券化率不过28%,而香港市场高达650%,“两地市场发展的这种极端不平衡,既不利于香港这一小型开放式经济体的金融安全,也不利于中国这一大型经济体的平衡发展和金融安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迄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践表明,力图通过牺牲发展和创新去维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只能是镜花水月,徒劳无效,甚至适得其反。”读到这里,人们终于明白,所谓“中行上市开启新时代”,就是让足够多的大型蓝筹股尽快登陆A股市场,因为不这样做,就会危害香港和中国的金融安全。
9. 中国内地银行为什么把自己股票低价给外资银行
这个问题就是权利与资本的问题了。
给你一篇文章,里面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猴王的博客 (资本与权利) 链接http://www.sh-antong.com/h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43
我们的央企不断对外输送利益对内盘剥,为什么?因为他们需要引入外来的力量维系他们的正统性,因为当权力垄断资本体系后,其实这个权力的合法性已经丧失,民众在反对这个垄断资本的时候自然而然开始怀疑这个权力或者说政权的合法性,为什么我们买的东西比在美国买的东西要贵?为什么我们的油价要比美国的油价要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国外势力的配合,国外势力会通过控制的媒体来解释央企的这个做法是合适的,价格高是有理由的,这个就是我国左派人士的天天在嚷嚷的口号: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实质是各种势力策划的这种口号,目的是保护权力对于资本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