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炒股时做t是什么意思
在股市里,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做T,这里的做T指的是做差价的意思,通过低买高卖,把成本价降下来。正常情况下,在做T的过程中,要保持股票的总量不变,即是买卖的数量保持一致。目的就是为了把成本价降低。
从时间角度分
根据做T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T+0、1、2、N,意思就是可以当天完成一买一卖的交易、或者今天买,明天买;或者用更长时间来完成这一买一卖的这个过程。我们通过底仓,可以做到T+0交易,也就是当日T。比如昨天买入了茅台1000股,今天判断茅台还会涨的概率很大,但又不想加太多的仓位去博这个不确定性,我们就可以再买入1000股,如果涨了,就在一个满意的价格直接卖出去,这样原来1000股的成本价就被降低了,而茅台的仓位没有改变;如果判断今天会呈现单边下跌的趋势,在开盘时就先卖出一半,在股价跌下去后,再买回来,同样拉低了成本价。
在震荡市中,就无所谓了,缠论中的吸血模式就是在震荡模式中不断的做差价,如果做好了,不比单边上涨赚的少。做差价时要注意打价差的数量,一般应该控制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太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太少了起不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B. 今年有没有牛市
2020年不会有牛市,虽有千万人言牛,但吾往矣(大白话7.3)
星话大白
“大白话时事”公众号创建者,有假冒我的骗子出没,注意防骗。
来自专栏大白话时事
最近很多人问我,牛市是不是要来了。
所以今天干脆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单独分析这件事情。
我个人一直以来的很明确观点就是,今年不会有牛市。
纵然现在外面有千万人喊牛市,我也依然一如既往的坚定看空股市,认为这里风险是越来越大。
老实说,在这里看空是需要勇气的,大家要在满屏看多喊牛市的宣传里,看到我这样一篇看空提示风险的文章,其实还挺不容易的。
今天A股放出天量,达到了1.16万亿的量能,收盘站上了3150,创下去年4月份以来的新高。
而深证和创业板更是创下4年以来的新高。
这种情况下,市场的狂热气氛其实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即使没炒股,恐怕也听到不少关于牛市来了的传闻。
包括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各路媒体几乎每天都在刷屏喊牛市,为牛市造势宣传,我就想问一句,这些媒体是为散户服务,还是为机构服务?
股市本质上是个零和博弈的地方,有人赚钱就会有人亏钱。
现在各路媒体都赶鸭子一样忽悠散户进场炒股,如果他们真是好心想让散户赚钱,难不成机构和大资金去亏钱?
严格来说,当前大盘位置相比2015年的高点还有较大距离,如果真发动一波超级牛市,必然是要越过2015年高点的。
那么当前位置应该还算牛市底部,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各路媒体在牛市底部就这样极力刷屏牛市,赶鸭子一样催散户进场,那么岂不是让散户抄底,机构和大资金再去给散户抬轿子?那岂不是机构和大资金才成了韭菜?
散户和机构,谁是韭菜,大家心里应该很清楚。
当前所有媒体刷屏式为牛市造势,我认为是极其的不安好心的。
对此大家是一定要警惕。
这篇文章主要还是从各个角度来跟大家分析,今年为什么不会有牛市。
因为考虑到很多人并没有专业股票知识,本文主要从宏观经济基本面来分析今年为何不会有牛市。
(1)国家不允许在这里出现疯牛。
今天上涨拉到3150,就需要单日1.15万亿的量能。
股市的单边行情其实是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因为股票价格会随着持续拉涨,而水涨船高,这使得越往后拉升,所需要的资金就要越多。
现在拉到3150,就需要1.15万亿量能,后面如果要拉到3300,甚至3500,4000点,要多少量能?
起码得2万亿-3万亿的日均量能。
一旦出现这样的牛市,股市是会具备一个巨大的资金虹吸效应,会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全都蜂拥到股市里来了。
这就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脱实向虚”。
现在国家为了避免放出的水流到不该流的地方,一直在针对实体经济做精准滴灌放水,在这种情况下,一旦A股出现牛市,国家过去的这些努力就白费了。
到时候必然只会导致全民投机热潮出现,大量人拿着低息贷款,跑去炒股。
因为当前社会上,特别实体经济赚钱太难了。
一旦股市出现牛市带来巨大的赚钱效应,绝对会造成这样全民投机的一幕发生。
而这绝对不是国家所希望看到的。
并且,一旦疯牛出现,实际上会造成我们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牛市之后必然是有股灾。
2015年的股灾,让我们损失近万亿美元的宝贵外汇储备。
以我们当前的经济情况看,我们是绝对承受不起再一次股灾。
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考虑,这里应该是维护股市稳定,而不是去助推一波疯牛的发动。
说不好听点,如果牛市出现,那么再来一次股灾的时候,谁来负责?
我们并不能因为从2018年之后,已经有一年半没发生股灾了,就对股灾掉以轻心。
实际上,当前创业板相比2018年12月份的低点,已经有了翻倍的涨幅,隐约有发生股灾的潜在条件了。
也许你会问,如果全民投机炒股,资金涌入股市,国家再推动大量企业IPO,并且很多企业大股东如果实体经营困难,可以通过减持套现获得宝贵现金流,这难道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脱虚向实”吗?
这一点,我觉得有点太理想化。
一旦全民投机炒股,出现所谓的牛市,一般人性的贪婪,只会让更多的人加杠杆炒股,这其中甚至可能会有一些企业家利用低息贷款来炒股。
至于企业家会不会减持套现,这几乎是想都不用想的问题,肯定会。因为大股东的持股成本很低,股价相比其持股成本涨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他要是不减持那就怪了。
问题在于,这些大股东减持,极少会用于企业发展。
倒是看到不少大股东减持是用于“改善个人生活”,要不就是拿去投资其他东西。
大股东是大股东,企业是企业,这二者通常是非得很开的。
只看过大股东掏空了上市公司,极少看到大股东会减持套现把钱流回上市公司。
所以,一旦出现牛市,便宜的只是这些企业大股东,相当于再来一次这些富人阶层的财富暴增。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劫贫济富”。最终就是大量散户投资者充当韭菜接盘侠,大股东高位减持套现,最终留下一地鸡毛。
2015年的牛市和股灾,就是如此。
所以,牛市带来不了“脱虚向实”,只会导致“脱实向虚”,这是A股过去20多年来的铁律。
因此,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这里发动一波牛市,并不符合国家的利益。
(2)那么谁在发动当前行情
我在2月份写过一篇文章,大致是分析一种最糟糕的情况出现。
也就是外资为了做空我们,需要先进场买入大量股票,获得大量筹码。
在这个过程中,外资必将推动我们一部分优质资产的泡沫化问题。
只有这些资产泡沫化,才更加便于外资来做空我们金融市场。
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那就是在世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之前,我们的股市被外资拿着即将大幅度贬值的美元,不计成本的买买买,导致我们的优质资产出现严重泡沫化问题。
因为世界经济危机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在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去这样拉升股市,只会出现类似于2008年和2015年全面股灾的情形出现。
所以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全面释放回调风险之前,管理层一定要对此有清醒的认知,对当前外资别有用心的不计成本大量买买买,一定要提高警惕。
2015年的股灾,实际上就是一次外资和内鬼里应外合的恶意做空案例。
虽然目前还没有外资要开始做空的迹象,但我们不得不防。
实际上当前这波行情,应该就是外资,还有一部分内资合力发动的。
因为当前这波行情,是极其异常的冰火两重天行情。
我之前也跟大家举例过,今年有1800支股票上涨,但另外还有2000支股票是下跌的。
今年有470支股票涨幅超过50%,另外也有320支股票跌幅超过20%。
所以今年的行情基本就是冰火两重天。
那么今年涨幅超过50%的这470支股票,都是些什么股呢?
答案是,基本都是外资重仓股、机构重仓股、绩优股。
其中大部分都是A股里为数不多的优质资产。
但这些优质资产,基本都在过去两年里涨幅超过五六倍,甚至还有十倍的。
已经存在很严重的核心资产泡沫化问题。
比如就以当前A股市值第一的茅台来说吧。
先不说茅台如何从2016年的150元,涨到2017年的750元。
但是茅台从2018年的500元涨到现在的1500元,也已经涨了3倍。
现在茅台市值1.93万亿,是两市市值第一股。
A股市值第一股是一家白酒企业,先不说这个讽刺不讽刺的问题,但至少估值泡沫化的问题是存在的。
茅台是这一批优质资产的龙头股,是最典型的代表。
这些优质资产从2015年以来的走势,大致都是一样的。
都是2015年经历股灾跌过一波腰斩的走势。
但在2016年~2017年的结构性行情里,这些优质资产基本都涨了2-3倍。
而这段时间,正是外资持续加仓这些优质资产的时间周期。
然后2018年经历了全年股灾,这些优质资产也回调了一波较大跌幅。
然后从2019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些优质资产大都涨了3-5倍。
这使得外资的绝大多数仓位,当前是获利极其丰厚的状态。
有人说,当前股市拉一波牛市,可以让外资接盘,割外资韭菜,这个其实不太现实。
因为外资的大部分仓位,都是在2016年~2018年加上去的。
特别是2018年全年下跌,但外资一直是全年加仓。
所以2016年~2018年可以视为外资的建仓周期。
2019~至今,可以视为外资的拉升周期。
那么现阶段,就需要面临外资的出货周期,甚至可能恶意做空的风险。
外资当前持有A股的总市值已经超过2万亿元,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资要集中出货,对股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这些优质资产,大都相比2016年涨了5倍,甚至10倍的涨幅。
即使是优质资产,也面临较大的估值泡沫化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衰退的前景明确的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必然会受到影响,未来业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使得这些基本透支未来2-3年股价空间的优质资产,存在较大的估值回落风险。
(3)注册制带来的海量IPO
上面两点分别介绍了,为何国家并不希望这里发动一波牛市,以及发动当前这波行情的是由外资主导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外资刻意想要制造A股局部估值泡沫化的问题,给我们金融市场增加不稳定因素,甚至可能做空我们的可能。
国家又如何应对?
从当前情况看,国家的侧重点在于增大再融资和IPO等直接朝股市抽血的手段,来避免股市脱实向虚的问题。
上面提到过,虽然大股东减持,不会用于企业发展,只是劫贫济富。
不过IPO和再融资,则是可以直接帮助企业的融资手段。
现在A股就好比是一个巨大的资金池,外面有很多资金要进来,而国家又怕这个资金池水位太高被挤爆了,那么解决办法就是多安排几台抽水机,来不断把资金池里的水位抽走,并且把这些抽走的水拿去给实体经济输血。
不管科创板注册制,还是创业板注册制都是为此而推出的。
包括最近随着行情火热,上面也是不断加快了IPO速度,来进行对冲。
从一开始每周只有2-3家IPO,到现在每周算上科创板有9家企业IPO。
但是,IPO大扩容,却同样带来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IPO大扩容某种程度上,加剧了A股当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首先是新股上市,基于当前的新股机制,新股是很容易被爆炒的。
这主要是因为新股的原始股东,小股东是要1年解禁,大股东是3年解禁。
所以,首发上市的股票,基本90%都是非流通股,只有10%的流通股。
这使得新股只需要用1/10的资金,就可以拉动大十倍的盘子。
这也是新股被爆炒的根本原因。
所以新股一般上市头一年爆炒之后,大都要在随后2-3年里随着大小非股东的解禁和减持最终一地鸡毛。
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股市是在被源源不断的被永久性失血。
因为大小非股东的解禁减持,是套现离开股市,而不会继续留在场里继续买股票。
最终苦的还是那些在一地鸡毛中接盘的散户。
今年上半年,A股融资总额达到了1393亿元,随着下半年创业板注册制要开始,全年融资规模肯定是要超过3000亿元。
C. 80年代90年代那批人赚钱
44年前,将1200元全部存入银行,今天可以变成2684.04元,可以买辆电动车;
44年前,1200元全买成黄金,放到现在价值超过百万;
44年前,1200元全买成可口可乐的股票,现在市值超过千万;
44年前,1200元全部买茅台,今天最低价格也要1亿;
44年前,1200元全部买瓷器,今天价值2亿,买书画,今天价值10亿……
第一次财富浪潮
80年代的艺术品收藏
任何东西都没有艺术品增值高。1981年,许化迟花20万买下9000张画,其中有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等作品,现在至少值几十亿。
当年45块钱,现在拍卖会上至少180万,当年60买的山水,现在至少拍500到1000万,翻了几万倍。改革前,黄金三块零四分一克,现在才涨一百多倍。
收画的利润千万倍、上万倍,就拿齐白石讲,零几年时才两万块钱一尺,现在卖多少钱了?几百万一尺。
王健林就说,他的书画收藏增值了1000倍。
第二次财富浪潮
80年代的投机倒把
这批人,当时人人所不齿,在社会上都认为“吃国家粮”最光荣的时候,他们被主流国营经济拒之门外。
这批人掀起袖子,走上个体经济的道路,被称为“投机倒把”,却率先成为中国第一批“万元户”。
这个财富机遇,在当时被人看不起,被愚昧的社会唾弃,然而当时敢去抓住、能去抓住这个机遇的人,不多,但都富了。
再看看今天,即使你敢去做,也毫无意义,机遇错过就是错过了。
第三次财富浪潮
90年代的股票认购证
当时股票刚发行,大部分人对这一新鲜事物不敢接触。为了推广股票,政府甚至以红头文件,按人头分配,要求各单位带头购买,但依然不被大家认可。
后来,几乎所有的股票一上市就疯涨,最先投资股市的那批人是真正的一夜暴富,莫名其妙就成了富翁。
看到有人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后,胆大的人纷纷来到深圳通宵排队购买股票,算是赶上了这次财富浪潮的尾巴,也赚到了很多钱。
如今很多叱咤商战的大富豪,都是那个时候赚到的第一桶金,为打下今天的成就奠了基,但当时,绝大部分“胆小者”还是不敢去碰的。
第四次财富浪潮
90年代的炒期货
继股票热潮短期退潮后,期货的出现给了“胆大的”又一次财富暴利的机会。
很多没学历、甚至只怀揣几百元的穷小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百万富豪,当然,也有人从百万富豪,一夜间变成了穷光蛋。
当时期货市场刚开始的时候,游戏规则不完善,给胆大的那批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却又让没有见好就收的人,结局很惨。
第五次财富浪潮
90年代的国退民进
为促进中国市场的良性发展,国有资本开始退出市场,鼓励民办企业,大量闲散资本就放在市场之上,胆大的能撑死,胆小的被饿死。这样的暴富机遇,在中国真的只有这唯一的一次,以后不可能再有了。
第六次财富浪潮
90年代的股票暴涨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股市大幅上涨,当时哪怕只买一支股票都能赚到一倍以上的钱。但那时,炒股票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能发现这一商机的人,有几个?
第七次财富浪潮
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公司、网络股、融资风投……每一个时代能抓住商机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然而互联网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眼里,不也是一个不务正业、引人沉迷的坏东西吗?
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刘强东的京东……别的不说,哪怕当时你就只是在当地开一家网吧,都能赚个盆满钵满!
第八次财富浪潮
房地产楼市的暴涨
如今谁要有一块地,几栋房,几辈子都吃不完。但当时第一批房市出现的时候,能有几个人看得到今天的市场?胆小的人永远都只会后知后觉,今天的你也只能望房兴叹。
第九次财富浪潮
股市股改
零几年的时候你有没有参与投资非流通股?当时很多人都想不到,随后几年这些股就全流通了。1块钱的股改,后来卖到十几块,半年就可以涨数十倍。
没有门槛,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机遇,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的到。现实的是,大多只会跟在别人后面跑的人,在股市6000点之后才疯狂进股,然后跌到1600点又大骂骗人。
第十次财富浪潮
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
那年国家4万亿投资的盛宴,你有看到机会吗?低息贷款,以钱赚钱,说起来甚至比捡钱还容易,但能想到这一层的人,却不多。
D. 公司营业3亿以上有茅台酒配额吗
公司营业3亿以上有茅台酒配额吗,这个的话,根据我查询到的信息以及小朋友的反馈来看的话是有的。
E. 为啥股市里会有这么多散户记忆承载
说白了,你是准备搭乘经济发展红利的列车。
你长线买股票,比如你逢低持有茅台(600519),长期这么做,这个背后的本质是你看好国民的某种特殊的消费习惯不会改变,或者你长线持有BAT的股票,这意味着你看好互联网,而龙头企业往往代表的是行业。
投资企业,项目,这就更明确了。
这三件事的背后都是有支撑的,这个支撑就是你看好经济的长期发展。
你用巴菲特的理念来解释就很清楚,他做的一切都基于他长期看好美国经济。
在这个经济活动的大背景下,实际上,他做的事情是把资金提供给别人以分享收益,他认为长期来看,经济活动会让他的资金增加。
说白了,这种行为就是买大盘,或者你可以认为是一种放贷的行为。
等于你把钱贷给了城市,贷给了公司,回头,收到了红利。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很清楚,这三种情况下,能让你大幅度改变自己经济状况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很多人都会感慨郑渊洁在当年房价1000块钱的时候买十几套房子专门用来存放孩子们寄给他的信,结果没想到几十年后都变成了学区房。
但问题在于,当年就算1000块,你也买不起十几套。
郑渊洁这一行为的背后是因为他属于高收入群体,他是作家。就像马未都收藏的起源也是因为他拍过《海马歌舞厅》,他在万元户的年代里,就有一百万了。
其实巴菲特的故事也是如此,他在三十岁之前不是后来的玩法,他实际上早期也是投机者,钻了很多空子赚到了第一个一百万美金,你要知道那是六十年代的一百万美金。
之后通过开保险公司,低息获取大量别人的资金,然后通过股票市场的长线投资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所以,实际上,他引人注目的是30岁赚到一百万美金,而不是后来的故事。
实际上,上世纪六十时代里,如果他把那笔钱都拿来买中国的艺术品,那么他会比今天更有钱。
我说的这句话就是告诉你,如果拿中国的艺术品,也就是所谓的古董作为价值锚,那么实际上,他当年100万美金的购买力和今天的几百亿,是一回事。
回到我们的话题,所有的赌徒,之所以会沉迷于这个游戏,一定不是因为看重了长期、缓慢的押宝经济增长的放贷模式。
他们想要的,是快速的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
所以我们看到散户的交易是很频繁的,也就所谓的追涨杀跌。
追到一个涨停板是很吸引人的,100万就是10万块,顶一个普通白领好几个月的工资了。
也许他一年也抓不了几个,但是,抓住的那几次留给他的印象是深刻的,就是所谓的一日顶了好几个月的感觉。
虽然也许亏的比赚的还多,但大部分人对时间是不敏感的。
也就是说,赢的那几次留给他的印象很深,而输的,他会选择性的遗忘。
所以,盈亏同源这件事,我说了一百遍,但听的人,多半还是听不懂。
所谓盈亏同源,是指你的操作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你赚钱、赔钱,都来自同一件事。
你可以不下单,你会回避风险,但你也失去了盈利的机会,或者讲有踏空的概率。
你可以下单,你有盈利的可能,但你同时也得冒风险,这就是亏损的来源。
我知道大部分散户们迷信什么,迷信的就是所谓的通过学习增加自己的眼光。
其实眼光的本质就是预测,预测的本质就是算命,虽然大部分人不肯承认这一点。
所谓的通过学习提高眼光和你用电脑去算命没啥区别,当然,有人非要认为电脑算命比瞎子准,这个认知我也没法纠正。
有人问我是采取哪种交易模式。
我不是做长线,长线就是我一开始说的三种模式,它背后的本质就是放贷,你收取的经济红利实际上就是贷款利息。
我也不是做波段,或者叫做中线,因为我不相信预测,就如同我不相信电脑算命。
我也不是做短线,短线实际上最接近德州或者赌球,虽然做短线的人有无数种理由。
我是做超短线的。
所以,我就不可能是做A股的,因为A股不允许这么操作。
超短线在很多国家,很多品种上都可以做,这也就是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三个人联名痛斥的,所谓的“技术派老鼠仓”。
他们三个说的是对的,超短线的本质就是钱没有借出去。
长线把钱借给了企业(买股),城市(买房),实际上你为经济活动作出了贡献,收取红利是应当的,这就是你的钱的利息,这个行为也是对经济有贡献的;
中短线的本质实际上是赌命,所有赌眼光的本质都是赌命,命好的人会赚取命不好的人的一部分钱,然后有另外的一部分被缴纳给了收取佣金,手续费的平台。这个行为实际上对经济也是有利的,因为本质上,你们等于是在变相的纳税。
但是超短线本质上,就是贼。你实际上从来没有把钱借出去,你把钱刚出示,别人还没拿到手,又被你抽回去了。它始终攥在你手里,就像牛的鼻子前悬挂着一根草,牛看得到,却吃不到。
超短线意味着你要缴纳大量的手续费,所以你不可能是亏损的。没有人会这么傻,自己急速的交易,不停的缴纳手续费,他又不可能天生爱交税。
所以,敢长期超短线的,几乎都是稳定盈利的。就像如果收入不稳定,那小偷们也就金盆洗手不干了。他既然肯偷,说明一定有的赚。
又要缴纳大量的手续费,又要自己赚,那这个钱是哪里来的呢?
实际上,就是整个金融系统里损失的。
我们说,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
如果你家里有个唐三彩,或者鸡缸杯什么的,也许会去银行租个保险柜,存放起来,甚至为它买巨额的保险。
但我不相信你把平日里超市买来吃饭的饭碗,也去银行租个保险柜,存放起来。
这不是厚此薄彼,而是成本导致的。
你一定核算过成本,你不会为了保护一个价值1块钱的东西而去花费10块钱的保护费。
金融市场也是如此。
保护一切交易实际上是有成本的,但成本不是无限的。
如果金融市场要防止一切小偷,山贼来打劫,那么花费是巨大的,大到不可承受。
这就像一千多年前宋辽之间的关系。
我们很多愤青会说大宋签订澶渊之盟是懦弱的表现,是绥靖之举。
但实际上,拿三十万岁币买平安是非常划算的一笔买卖,实际上你要用军事的模式维持和平,比这个贵十倍都不止。
六百年后的明朝,就犯了这个错误。
大明为了面子,死活不肯和后金和谈,于是只好不停的征税,以至于民穷财尽,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纷纷揭竿而起。
实际上,如果他们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就知道,与后金和谈,先去剿灭内部叛乱,才是正经。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超短线会始终存在,而且还非常普遍,甚至有大量机构,投行都在从事。
因为无法剿灭,剿灭的成本太高了,高到无法承受之重,于是乎,那不如让你们抢点就抢点。只要你抢的,比剿灭你的代价小,那就不值得剿灭。
所有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一笔账,是个人就有价格,谁都不例外。任何一件事,也有价格,哪件事都不例外。
我们只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就可以解决自己所有的疑惑。
这个问题就是,价格。
假如真的有办法预测,或者说眼光是可以确定的,那它一定属于出价高的。
这个道理非常容易理解,你说你努力学习,我可以招聘一百个哈佛的去学习,你说你非常努力,我可以招聘二百个耶鲁的去努力。
没可能你可以掌握,而资本不可以掌握。
因为不管你怎么努力,怎么学习,足够的资本都可以找二百个比你更努力的来取代你。
所以,假如大资本无法做到预测未来,无法做到把握每个波段,那你就不可能做到。
如果你觉得你做到了,没啥奇怪的,你运气好而已。
运气,没法购买,无法确定,所以大资本也就没兴趣了。
对于超短线,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旦它是确定性的盈利机会,一定有资本不停的去购买它。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散户,你也可以从这种抢劫模式里分得一杯羹,无它,因为你是个人才,你原本就值这个价,仅此而已。
能理解这意思么?
你能抢来一百块,说明人家本来就肯花一百块雇佣你去抢或者雇佣你防止别人来抢。
你抢来的,本来就属于你,这就是一个人才本来的价值,仅此而已。你本不需要去抢,你可以去给人家大公司做风控系统,一样会给你和你能抢来差不多的高薪。
这就像一个神偷,其实他不出手更赚钱,他可以去做安防系统,一样会得到股份,得到高薪,未必比他出手偷钱少。因为神偷和锁王,本来就是一回事。
这就是我们说的,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人才本身的价格。
你得到的一切,都是你原本就应该得到的,仅此而已。
如果今天我说的这些,你都能彻底想明白。
再回过头去看昨天小号关于赌博的文章,就会发现企图以赌博发财的人是被游戏迷了双眼。
文中那个连三千块的工作也找不到的主人公总指望着靠赌博发财,这让我想起曾经的一本情景喜剧,里面有个大儿子三十多岁无所事事,忽然有一天看到报纸上说只要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就能领取三十万奖金,于是沉迷于此。据说数学组的人每年都要给大量没有数学基础的人回信劝阻他们不要再异想天开了。
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要么你相信自己的命够好,运够足,要么,你就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
你赚到的,原本就是属于你的。
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F. 券商配股当天下跌要卖吗
券商配股当天下跌要卖吗!
卖不卖,需要自己综合评估长期收益。
配股大概率是下跌,配股到账时投资者的成本价会摊薄,因为配股后股票需要进行除权除息,就跟股票分红之后除权除息股价会下跌是一样的道理,当然这种下跌不是股票本身的下跌。
配股后成本价=(原先成本价*原先股数+配股价*配股股数)/总股数。具体还请以账户实际为准。
除权除息参考价公式如下:除权(息)参考价=(前收盘价+配股价格×股份变动比例)÷(1+股份变动比例)。
配股后获得的股票什么时候可以卖出?
配股上市日即可查询配股股份,并可交易。可以及时登录交易所网站查询上市公司公告了解配股上市日期。如配股发行成功,一般在上市交易日当天开盘前或者前一天收盘清算结束后,配股股份会入账,具体配股股份入账时间请以实际账户为准。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若是不参与配股的话,投资者的总资产会变成,参与配股的话,总资产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若是不想参与配股,就需要在其公告里面标明的股权登记日之前卖出该公司的所有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