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医药股有哪些
医药股有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沃华医药。
1、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港交所股票代号:02607;上交所股票代号:601607)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全国性国有控股医药产业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全产业链。
根据2013年中国企业联合会评定的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公司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医药行业第二,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在医药产品和分销市场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医药上市公司,入选上证180指数、沪深300指数样本股,H股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摩根斯坦利中国指数(MSCI)。
2、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始建于1988年,股票代码为000518,简称“四环生物”,是我国最早从事基因工程药品和诊断试剂的研究、中试、生产和销售,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国最早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基地之一。
3、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以预防治疗和诊断护理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分销、零售、研发及生产为主业。
旗下拥有11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和国药控股、国药股份、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一致药业5家上市公司。2003-2011年,集团营业收入年平均增幅33%,利润总额年平均增幅44%,总资产年平均增幅35%。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600亿元,是中国唯一一家超千亿医药健康产业集团。
4、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制造和销售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及有机中间体的股份制医药企业,2003年3月4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A股股票2000万股,并于3月19日成功上市,股票简称:联环药业,股票代码:600513。
5、沃华医药于1959年1月在万和堂药庄中药加工部与山东省昌潍中心药材公司饮片加工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山东省潍坊中药厂。
2002年2月改制为潍坊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1月24日公司股票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潍坊市首家上市的医药企业,2008年8月8日,沃华医药股票成功定向增发。
❷ 2019年,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实现大幅增长,最“火”的中药材都是啥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药材市场规模为1018亿元,2018年达到近1246亿元,预计2022年有望达到1708亿元,中药材市场规模增长强劲,中药材行业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药材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方面,国家各项产业扶持、行业规范政策相继出台,《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为中药材发展提供有效引导与支持;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以及 健康 保健意识的增强,大大刺激了中药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了中药材行业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药材市场规模为1018亿元,2018年达到近1246亿元,预计2022年有望达到1708亿元,中药材市场规模增长强劲,中药材行业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在整个产业强力带动下,2019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贸易也走出“底部区间”,取得不错成绩,全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出口双双大幅增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量20.1万吨,同比增长1.7%,出口总额11.3亿美元,同比增长10.3%;中药材及饮片进口总量19.5万吨,同比增长62.7%,进口总额3.5亿美元,同比增长25.8%。
中药材出口市场
2019年中药材进口和出口均实现较快增速
2019年,中药材出口创出了两位数的增速,达10.3%,出口额 11.3亿美元。其中,亚洲是中药材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占中药材出口总额的85.7%,市场集中度非常高。
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美国、德国、新加坡、泰国等地区为中药材贸易的大市场。
排名第一的日本,全年出口额为2.4亿美元,受出口价格影响,出口额同比小幅下滑2.9%;韩国市场较为“抢眼”,全年量价额齐升,表现活跃,2019年对韩国中药材出口量为2.6万吨,同比增长13.3%,出口额为1.3亿美元,同比上涨18.6%。
除此之外,排名前十的市场中,对越南和新加坡的出口也实现了大幅增长,越南由于强化了非法边贸管控,正规渠道需求攀升至1.1亿美元,中药材对越出口额同比上涨90.7%;对新加坡的出口也同比上涨24.3%,出口额达2743万美元。
中药出口主要品种
中药材出口前十大品种为肉桂、人参、枸杞、红枣、西洋参、当归、鹿茸、半夏、黄芪、茯苓。
2019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前10大品种
肉桂是中药材出口第一大品种,由于其既可以用作药材,降低“三高”和改善人体胰岛素,又可以作为食品调料、香料,所以受到广泛欢迎。2019年肉桂出口量达5.4万吨,同比增长5.0%;出口额为1.5亿美元,同比增长31.6%。肉桂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为越南,其占肉桂出口总额的25.6%。此外,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也是肉桂的主要出口市场。
人参全年出口量为2290吨,同比增长9.8%,但是受出口价格大幅下滑影响,全年出口额同比微降3.4个百分点,为1亿美元。人参出口的最大市场为日本,2019年中国对日本的人参出口量为1090吨,占中国人参出口总量的近50%。中国人参出口目前存在价格低、附加值低、缺乏品牌等问题,人参产业未来发展需要做好规划和创新。
枸杞“药食两用”,近年来广受人们喜爱和追捧,随着对枸杞研究的日益深入,枸杞多糖、枸杞色素提升免疫、抗衰老、抗肿瘤、清除自由基、抗辐射等作用得到广泛关注,国际市场对枸杞的兴趣也越来越浓。2019年,中国枸杞出口额为9446万美元,同比小幅增长2.9%。其中,德国、越南、新加坡对枸杞的需求量大幅增长,中国对德国枸杞出口量同比上涨67.3%,达1012吨;对越南和新加坡出口量分别增长682%和43.2%,分别达315吨和582吨。作为传统的主要目的地,对美国的出口量出现下滑。
当归是中医最常用的药材之一,也是中药材贸易中的一个大品种。2019年,当归出口显着增长,出口量同比增长22.6%,为3895吨;出口额同比增长19.7%,达3179万美元。当归主要出口至越南、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2019年,越南对当归的需求量同比增长213%,中国对越南的当归出口额占中国当归总出口额的近20%。
茯苓可以食用,如煲汤、熬粥、泡茶、泡酒,制作茯苓饼、茯苓膏、茯苓酥等。茯苓也是一味中药材,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2019年,茯苓出口大幅增长,出口量为4198吨,同比增长6.4%;出口额高达2148万美元,同比增长20.4%。日本使用茯苓 历史 悠久,食用和药用市场需求都比较大。2019年,日本对茯苓的需求出现猛烈增长,全年对日出口茯苓达1618吨,同比增长29.6%。此外,越南、新加坡对茯苓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同比增长分别达89.2%、65.8%。
中药材进口情况
2019年中药材进口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进口量同比增长62.7%,进口额同比增长25.8%,达3.5亿美元。中国进口的中药材以国内稀缺产品为主,西洋参、乳香、没药、血竭、鹿茸、甘草、加纳籽、姜黄、番红花及小茴香等。
乳香、没药主要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等地,具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之功效,中国没有相关资源,长期依赖进口。含有乳香、没药的中成药品种达几十种,如血痹片、接骨七厘片等。2019年中国乳香、没药进口量同比增长320.8%,达4631吨,进口额为3554万美元,同比增长102.8%,主要进口国为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苏丹。
进口的另外一大药材品种为西洋参,虽然中国也出产西洋参,但原产地美国和加拿大的西洋参更受欢迎。中国每年进口的西洋参以美国威斯康星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姆康地区的西洋参为主,2019年中国进口西洋参1496吨,同比增长102.5%,自加拿大进口量为1306吨,占比为87.3%,加拿大是西洋参进口的最主要国家。
中国还有一种重要的进口中药材——甘草。随着对甘草研究的不断深入,甘草的使用已扩展到药品、食品、饮料、饲料、化妆品等多个领域。中国是甘草及其制品的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生长在西北地区的甘草具有重要的防风固沙生态作用,不可能无限制采挖,进口甘草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尤为必要。2019年,中国甘草的进口量为1.8万吨,同比增长32.1%,进口额为1455万美元,同比增长30.3%。中国甘草的主要进口地为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2019年,中国自土库曼斯坦进口的甘草量同比增长103.3%。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未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全球,中医药在疫情防治防控中表现亮眼,一定程度也牵引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随着疫情发展,世界各国中医诊所问诊人数增加,中药饮片销售增长。抗流感和瘟疫类中药材需求将持续旺盛,此类中药材的出口表现或将强劲。
未来,饲料添加剂类和药食同源类中药材也将迎来发展商机。自今年1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停止除中药以外的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进口,作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中国对饲用中草药、植物提取物等所需中药材需求量巨大,必将为相关中药材(如黄芪、黄芩、金银花、甘草、山楂)生产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药食同源类中药材2008~2019年整体需求量增长42.9%,艾叶、三七、阿胶、决明子、桔梗、茯苓、火麻仁、广藿香、人参和枸杞子需求增长速度居前十。随着公众保健意识的增强,药食同源类中药材以食品、保健品等方式进入大众视野,消费量也将剧增。
尽管商机遍布,但从近两年来看,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也值得关注。不合格的药材主要有淡豆豉、山药、苍术等,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还需解决。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材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对于假冒伪劣药材有更严厉的处罚措施,行业整顿的大幕将拉开。
❸ 医药行业站在“新周期”前端——专访青侨阳光卢桂凤
红刊 财经 王飞
医药行业已步入新周期,mebetter(你有我优)的药将变成主流。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有前景的公司,是到了可以好好挑一挑的时候了。
2018年的医药板块表现颇不平静,上半年逆势大涨、一路高歌,下半年却在疫苗事件、医保带量采购的作用下偃旗息鼓。自12月6日集采靴子落地以来,医药板块已跌逾10%。医药股在2019年将向何处去?
青侨阳光经理卢桂凤在接受《红周刊》专访时明确表示,医药行业已步入新周期,“当需要更高的效率的时候,高价仿制药系统性回归是必然的。在长期政策明朗的情况下,可以优选有前景的公司,而且它们当前的估值也不高。”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s0.pstatp.com/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医药行业步入新周期 me better药将变成主流
《红周刊》:医药体制改革这么多年,您认为当前走到了怎样的节点,将会给医药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卢桂凤:在1998年,中国推行了城镇职工医保,而后十几年是医保扩围的周期。这个阶段的核心逻辑是“很多人看不起病到都能看得起病”,这也是医保慢慢的从几千万人到几亿人再到全民医保逐渐扩围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医药行业的医保扩围红利,由于医保扩围的雨露均沾属性,医药行业整体出现大幅增长,牛股遍地。随后医保扩围的红利周期过去,进入摸索期,其中“三明模式”等都是当时的 探索 产物。再到2015年-2017年之间,医药行业进入了新的周期,这个新周期的核心主线是“普遍都看得起病到更好的看病”,这也是从医保扩围到升级的过程。同时,我认为这个过程将会贯穿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而我们现在正处于新周期的前端部分。所以,很多的政策都是沿着“优质看病”这个主线慢慢展开(比如从一方独大到三方制衡,确立医保局的地位,加速审评,集采等),这个趋势也会越来越清晰。
除此之外,我认为未来的逻辑主要围绕“扶持创新,提升效率”展开。首先,因为更好的看病亟需创新,所以创新在不断地得到政策扶持。国内原来的治疗水平非常落后,国内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只有30%多,美国则高达50%-60%。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疗效的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就成了急需品,我们也可以看到,2015-2017年之间政策对创新的扶持不断加码。其次,扶持创新很费钱,这个钱的压力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出口。因为医保扩围的红利期已经走完,医保增速回落到了不可逆的相对稳态水平,这时扶持创新就会对原来整个医疗体系的效率提升做出更高的要求,倒逼原来的体系提升效率。比如集采降价就是高价仿制药的回归,仿制药本质上应该是to B的业务,原来中国的仿制药企享受了过多的阶段性红利,还有鼓励民营医院、三方服务,鼓励药房剥离,分级诊疗等都是有效提高效率的途径。
未来医药行业会有越来越多的政策推出,这个推出的过程就是对创新的扶持,对效率提升的挖掘,现在看到的集采降价只是政策的一部分。
《红周刊》:您刚提到集采降价,有观点认为集采靴子落地将会带来仿制药的“末日”和创新药的“新机”,您怎么看?
卢桂凤:关于集采降价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 游戏 规则的重塑,随着规则的改变竞争点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品牌、渠道的竞争,现在演变成成本、质量、效率的竞争。前面已经提到,仿制药企享受了过渡期的红利,而为了更好的扶持创新,仿制药会是一个重要挤压水分的地方。所以,仿制药未来整体景气下行是相对确定的,但“仿制药的末日”这个说法却有点过,毕竟符合新的 游戏 规则的仿制药企也会受益。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上一轮医保扩围期快结束的时候,一些高价仿制药企有一个“高度一致”的动作就是转型创新,比如科伦药业、丽珠集团、海正药业、中国生物制药(港)、石药集团(港),包括恒瑞医药在2011年之后也开始大幅加码创新药。这从侧面说明部分一线药企在用行动来给出它们自己的判断:未来走高价仿制药这条路可能是会受损的,而走创新药的路是会受益的。
至于说集采靴子落地带来创新药的“新机”,我不是很认同。其实在2015-2017年间,创新药的逻辑就在不断地展现,而本次集采只展现了过程中的一隅,这是一贯的延续,并不是一个“新机”。
《红周刊》:哪些创新药企会成为市场主流?
卢桂凤:创新药可以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me too(你有我也有)的药,其本质是改结构避专利、提前上市,比如说贝达的埃克替尼。国内头部的药企基本都具备这个能力,而且中国的临床成本、人力成本具有相对优势,有可能做得更好。第二类是me better(你有我优)的药,其本质是在别人已经创新完成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以更好的疗效在原来的市场战胜竞争对手,比如恒瑞医药的吡咯替尼和百济神州的赞布替尼,这两种药物都比原研药好。同时这一类药物对科学的理解、对高端人才的要求以及对产品的疗效都有更高的要求,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药企可以做到。第三类是first in class(首创)新药,其本质是从无到有,即药物的开拓者。这类药的不确定风险非常大,但是 探索 成功后的前景也非常大,目前可能会有一些小企业在 探索 first in class药,但国内绝大多数药企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我认为现阶段me too药是主流,但因为医保对效率的追求以及更多原研仿制药的更快上市,慢慢的me too药的压力会越来越大,mebetter药会变成主流,这也是创新药的主流。
无需回避调整 趁势选个股
《红周刊》:您认同最近医药板块的大幅回调的“原罪”是集采政策吗?
卢桂凤:我觉得集采降价对于医药股的回调应该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不是核心的“原罪”。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点,之所以年初医药股有较大涨幅是因为医药企业业绩较好以及多重利好政策的推行,导致市场误认为医药股即将进入牛市,但这具有一体两面属性。2017年的新版医保目录对创新升级加大了扶持力度,使得医药企业的业绩完成阶段性释放的同时也导致医保结余率下降很快,叠加随后的医保穿底风险的发生,控费的压力逐渐显现。其实这是一个连环嵌套的因果效应,可能大家对集采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第二点,当市场不断走熊,未来走向不是很清楚,这时候所谓的防御板块就成为了聚焦点。 历史 上,每当到了熊市的特定阶段,防御板块都会相对走强,但在熊市的偏末尾阶段防御板块也会有大幅补跌效应。很有可能年初医药股上涨就是抱团取暖效应的体现,后半年又像是到了偏末尾阶段开始补跌杀估值,当然现在是不是熊末还有待验证。
第三点,对医药行业周期阶段的误判。原来很多人会觉得医药进入了一个景气的业绩持续高增长的新周期,这是不切实际的。原来的医药行业普惠式的医保扩围红利期已经结束,未来的阶段整个行业的增速不可能太高,借鉴欧美的经验来看,只可能比GDP高一点点。而下半年市场对行业周期产生了新的认知,所以医药板块出现大幅回调。
《红周刊》: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当前只有一部分医药股具有防御品种属性,大多数已经变得不值一看?
卢桂凤:以前医药行业处于医保扩围红利期,绝大多数的药企的业绩都在增长,区别只在于增长的多少而已。而医保扩围红利期过去,的确有很多医药股会出现业绩萎缩。所以,只有一部分医药股称得上防御品种,但不是说其它的企业不值得一看,这里面还是会有很多的机会。比如部分处于利基市场的企业,它们趁着上一轮牛市做了很多收购、有很多商誉,现金流也不太好,在今年的下杀非常剧烈。但底层的竞争优势还会继续存在、盈利还会很强,成长也很乐观,三五年后再回头看这些企业,现在看到的问题可能都不是问题。
《红周刊》:从操作上来说,选择短期回避是否明智?
卢桂凤:首先,我认为短期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变量很正常,长期来看政策走向很明朗。从大方向上来说,医药行业会在走向效率提升。当需要更高的效率的时候,高价仿制药系统性回归是必然的。其次,分析医药股的估值需要分两个维度。第一,从 历史 角度看,2008年、2012年医药股估值最低在27倍,而现在只有25-26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医药股已经处于最低点了。第二,对标港股的估值,剔除一些新兴的医药公司,港股医药股估值可能只有16倍左右,A股又处于相对高位。但是回归本质,即使港股整体估值在16倍,前景好的公司的估值依然会跟着高,前景不好的公司的估值依然会比较低。A股也有很多前景很一般的公司,估值体系远没到底,但是对于一些有前景的公司,医药股目前的估值并不高。我觉得是到了可以好好挑一挑的时候了,没必要回避。
“新”“强”“特”“逆”四字主线 2019年医药股值得期待
《红周刊》:您认为投资中药和化学药公司时最主要关注它们的哪些特点?
卢桂凤:在谈中药前首先要提一点,中药理论其实有很深的东方整体论思维的痕迹,不像西药是在西方的还原论思维框架下发展壮大,这就会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中药跟东方文化更贴合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占领消费者心智,包括同仁堂、片仔癀等品牌中药都会受益于这种认可;但另一方面,因为缺乏还原思维中药普遍存在分子成分不明确、临床疗效不确切的问题,在新医改逻辑下这个问题又被进一步扩大,导致中恒集团、步长制药等药企股价下滑幅度很大。所以,我觉得投资中药企业最需要关注的是品牌力和渠道,如果是直接卖给消费者,那么需要判断企业的品牌力是否足够优秀;如果是走医院渠道,那就需要留意在新医改思路下,是否有疗效不确切而被监管的风险。
化学药是西方文化的还原论思维的产物,在逻辑上那就应该是个标准品。在一个足够高效的化药行业体系里,竞争方向是两类:一类是创新药靠专利保护获得超额收益,一类是仿制药比拼质量、价格、效率。所以,我觉得投资化学药企业最需要关注的是企业所走的路线,如果是走创新药路线,那就需要看在产品的临床效果方面是否有强劲的竞争力;如果是走仿制药路线,那就需要看质量是否可靠、成本是否占优、效率是否够高。
《红周刊》:您觉得哪些中药龙头值得关注,他们的护城河是什么?
卢桂凤:前面已经提到了中药的特性,我觉得直接针对消费者的以“品牌”为主要竞争点的消费型中药值得关注,比如同仁堂、片仔癀等,其不可替代的 历史 传承和文化层面的品牌认同是很强的护城河,当然现在的价格是否有足够吸引力还需自己判断。除此之外,进入新周期,所有卖给医院、依靠医保来买单的药品都会面临一个格局重构。由于中药普遍存在疗效不确定的问题,中药注射剂压力很大,而且这种压力未来可能只增不减,适度谨慎是必要的。
《红周刊》:总体来说,您现在的医药投资逻辑是怎样的?
卢桂凤:我的投资思路简单概括就是4个字:新、强、特、逆。投新是因为“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在新的长周期里会是确定受益的类别;投强是因为在行业的“平原地带”、可以充分竞争的领域、在行业规范后还是会有洗牌集中的过程;投特是因为医药行业里有大量的不适合集中的“山区”,这里会有一大批盈利强劲前景乐观的小而美的“隐形冠军”;投逆是很多事件冲击会给我们带来逆境反转型的投资机会。如果这4个字多重组合共同作用,尤其是“新、强、特”如果能够和“逆”共振,可能会是比较好的机会。
《红周刊》:对于即将到来的2019年,您对医药股的走势有怎样的预期?
卢桂凤:从长远看,我认为市场会越来越充分的认识新周期。首先,创新型的药企在未来很可能有超预期的表现,但这个表现又取决于产品的表现。有真正的好产品驱动,药企的估值才可以不断地爬坡,市值也可以不断地上行。
其次,受损的医药股可能会得到修复,但估值还是会长期承压。
最后,因为医保上一轮的结余率下滑得比较严重,叠加医保的控费压力会贯穿明年一整年,所以我认为医药行业整体的大牛市概率不大,但是依然有很多药企的表现值得期待。
❹ 股票中药和中药ll区别
网络知道
股票中药和中药ll区别
成长ing91
贡献了超过174个回答
关注
成为第1位粉丝
中药概念股主要是对于我国独有的一个板块进行的汇总,中药稀缺性和白酒是一样的,A股国际化提升的情况下,对于这一板块会有更多的外资进入,因此会更受到投资者关注。除此之外就是在2020年的新冠大流行情况下,重要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进行了出口。市场中对于中药概念股出现了极大的关注,在世界上闻名。中药的概念主要是从事生产和加工行业,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人体功能的药物。大多数是草本植物,也有动物药材。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和中草药。由于中药的质地和性质往往有显着差异,所以煎煮的方法或时间也往往不同,包括初煎、后煎和包煎。中药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重视。
❺ “药王”谢幕:MBO起家到全身而退,恒瑞能否继续飘扬
历史 的进程和个人的努力,他留下的背影,后人还会评说
1月16日晚,孙飘扬宣布卸任恒瑞医药董事长一职。
这个和哪咤一样,宣誓“要把命运抓在自己手中”的“药界一哥”,终于从执掌了30年的恒瑞医药中抽身而退,留下的是一个庞大的恒瑞帝国,带走的是自己1824.3亿元的身价。
恒瑞几乎可以看作是中国医药行业的缩影,从起步到改制,从壮大到转型,无不贴合医药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当已经62岁的孙飘扬挥别这个行业的同时,医药行业的高光也正在转换另外一种亮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医药行业正在向一个时代做告别。
往者不谏,来者也不见得可追。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孙飘扬和他所代表的一批中国医药人,或许是不公正的。同这40多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一样,孙飘扬和他的同行们在从来没有人走过的地方开辟出道路,成功和失败,身价千亿和重新来过,从来就只在一线之间。
孙飘扬,只不过是走的最顺的那一个。
1
1970年的一天,几个工人坐在一间小砖房外,徒手灌装药水。
这样一幅画面被定格在某家药企的博物馆里。那天阳光还不错,工人们就穿着日常衣服,小心翼翼的往瓶子里灌着什么。他们身旁是一口大缸,缸里舀出来的红药水直接灌到小瓶里,就可以对外卖了。
楼房和大烟囱那是华北制药、新华制药那些大的制药基地才有的,流水线那时也只有上海的大药厂独有。很多小地方所谓的“制药厂”就只能生产红药水、紫药水这样的药品,连云港制药厂也不例外。
孙飘扬1982年刚到厂里时看到的样子,大概和10年前差不多。作为中国药科大学文革后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孙飘扬所学的技术在这样的工厂里根本无法施展。没过多久,孙飘扬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
这个人就是连云港制药厂的上级单位:连云港医药工业公司的总经理徐维钰。作为66年毕业的老大学生,徐维钰的风格是“先做后说,没做的不说,做到以后再说”。徐维钰十分赏识孙飘扬,提拔他到医药工业公司当了科研处副科长。
在副科长的岗位上做了几年之后,徐维钰决定让小孙回到企业去历练历练。当时孙飘扬的第一个单位连云港制药厂已经走入经营绝境,这家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中型二类企业”即将迎来转变。
孙飘扬应当一直是个勤奋的人,善于搜集各类医药情报。当时国际上有一种治疗肺癌、白血病的特效药“依托泊苷”,是瑞士山德士原研的,国外研究代号为Vp16-213。孙飘扬认为这个品种药厂可以做,而且就仿百时美施贵宝的软胶囊剂型。1990年,连云港制药厂做出了这个品种。
等到2002年日本的依托泊苷软胶囊首次在中国获批时,国内已经有两家企业在卖了,日本人都看傻了眼。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同时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方式。
据说,将恒瑞做大后的孙飘扬依然保持了当年爱研究的习惯,他手下有一个十多人的团队专门搜集各种文献,以掌握最新的医药技术,供企业发展做参考。
1991年,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开始与连云港制药厂联合开发抗癌药异环磷酰胺,药研所做出小样之后,以120万元的价格将技术转让给了连云港制药厂。这个品种最终在1995年获批上市,连云港制药厂奠定了“抗癌药物领军企业”的地位。
到1996年时,连云港制药厂营收已经突破1亿元。
如果光看数字,可能会觉得连云港制药厂在孙飘扬的带领下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绩。但站在医药行业的角度来看。1993年开始医药代表不再是外资药企的专利。国企和民营企业学会了杨森、施贵宝们带进中国的新鲜玩意儿,并很快将之发扬光大为“带金销售”模式。
(图为影视作品中的医药代表)
1996年,是我国医药行业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药品短缺的压力很大,促使药企大干快上,年均药品消费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1996年之后,医保基金开始承受不住压力,国家开展行业检查,发现了“带金销售”的秘密。此后20多年,国家一直在与这股邪风作斗争,至今仍未完成。
外企讲合规,将行业水浑的责任抛给国内企业;国内企业讲特色,把问题的源头扔还给外企。谁也不愿背这个黑锅,但每个人都在黑锅底下负重“钱”行。这就是20多年来孙飘扬带领恒瑞医药异军突起的行业大背景。
2
孙飘扬的人生“康波”,正是从1996年药厂步入正轨开始的。
1997年,连云港制药厂改制成为恒瑞医药股份公司。这是一家国有控股企业,主要发起人是连云港医药工业公司,其他股东包括国药集团旗下的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连云港市医药工业公司工会、连云港市医药采购供应站、连云港康缘制药有限公司。连云港医药工业公司后更名为连云港恒瑞集团有限公司,实际上成为国资平台。
顺便提一下,康缘制药前身是连云港中药厂,也归连云港恒瑞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康缘药业在上市之前,恒瑞集团是占股最多的发起人。徐维钰扶起来了两个下属孙飘扬和肖伟,并一路扶他们的公司上市。
2000年,恒瑞医药上市。至此,孙飘扬作为公司总经理、国企的职业经理人,优异的完成了他的工作职责。
但孙飘扬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早在恒瑞医药还叫连云港制药厂的1996年,他就已经筹划好了如何将国有的恒瑞医药纳入到自己名下。
2003年,孙飘扬正式启动MBO。但为了演好这出大戏,孙飘扬需要得到自己人的鼎力支持。1996年,连云港制药厂的供销经理蒋新华辞职,创办了连云港天宇医药。很多恒瑞的老员工都知道,这家公司是商业企业,最初的业务是卖药。
天宇医药经过多轮股权变更后,拥有一个极为分散的股权结构。蒋新华作为董事长兼控股股东,只占天宇医药14%的股份,其他86%的股份则分散在19个自然人和两个法人手中。
这还不够,孙飘扬还找到了1995年曾在连云港制药厂工作过的董伟。董伟2002年时在天津一家外贸公司,为了配合孙飘扬,董伟2002年成立了连云港恒创医药。
另外,孙飘扬还拉上了中泰信托。信托作为出资方,大约以年化8.8%的收益为孙飘扬MBO提供给融资。这部分股权在2年后,由孙飘扬妻子钟慧娟所在的豪森医药几位高管成立的公司购回。
就这样,三家出资方在2003年3月24日同恒瑞医药大股东恒瑞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共收购了恒瑞医药56.15%的股份,国有控股部分只剩下6%。
但这件事情不是孙飘扬一厢情愿就能完成的,还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同意,至少也得过老领导徐维钰的一关。
孙飘扬用的还是下属这一招。2002年,恒瑞医药高管等6人出资成立了威尔 科技 。威尔 科技 在2005年收购了德源药业部分股份,并在2015年将德源药业推上新三板。德源药业是2004年国资平台恒瑞集团和11名自然人股东共同成立的公司,这11个人里面就包括徐维钰。
投桃报李的结果就是,2003年国资转让给三家民资机构之后,2006年孙飘扬控股了天宇医药,顺手收拢了其他两家,借道实际控制了上市公司恒瑞医药。
有的人MBO搞得动静太大,钱没挣到还把自己搭进去,一辈子翻不了身,比如伊利的郑俊怀,三九药业的赵新先。有的人就做的巧妙,关联公司是怎么拿出几个亿来收购国有股份的,根本没人知道,也不会有人追查。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充当“白手套”天宇医药有个法人股东是恒邦医药,岑均达持有恒邦医药50%股份,自然也是为孙飘扬MBO出力的。15年后的2018年,岑均达成为豪森医药IPO时的第二大股东。
知恩图报,看来一向是孙飘扬的做人原则。
3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
完成股改后的恒瑞医药一飞冲天,在新药研发领域不断加大投入,成为国内创新药物的标杆龙头。其核心的抗肿瘤药物更是恒瑞的招牌,公司走上了“研发、创收、研发”的正向循环。
和很多同时期的药企老板不同,孙飘扬并不满足于依靠一两个重磅药物包打天下的局面。在长达20年的企业发展 历史 中,恒瑞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占到销售费用的10%左右,2018年为15.32%。
尽管与外资制药巨头相比,恒瑞的研发占比还是低了点,不过这已经是国内药企中最佳水平。这使得恒瑞在2018年排在全球制药企业第25位,在它之前的,全是外资企业。
仿制药业务一直是恒瑞医药的核心。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国际知识产权的规范无法约束国内企业,大部分专利药品几乎处于随便仿制的蛮荒状态。恒瑞等一批企业在这其中抢到了市场先机。但入世之后,这些 历史 问题开始逐步受到外资原研药生产企业的关注,针对国内企业的专利诉讼一个接一个。
恒瑞和大批国内企业挺过了专利诉讼最集中的那几年。一方面法律环境里保护国内企业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对于知识产权,国人最初普遍不重视。当年的媒体还摆出这样的标题:
《面对艾滋病人,要人权还是知识产权?》
正因为恒瑞在国内医药界里打出了自己的套路,与同时代的药企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所以上市之初,恒瑞医药就成为各家基金热捧的股票。而且20年来白马成色一直不改,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上难得一见的奇观。
与此同时,孙飘扬还试图复制另一个恒瑞。1995年,孙飘扬的妻子钟慧娟从连云港市药监局辞职,参与创办了豪森药业。
豪森的商业模式与恒瑞一般无二,最初强仿美国礼来公司的原研药奥氮平片一举成名。在发展 历史 上,恒瑞还与豪森有大量的关联交易,外界一致认为两家公司将合并为一家国内制药巨无霸。但最终,豪森药业在2018年单独在港IPO。
仿制药领域的钱虽然好赚,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恒瑞一直自诩为“创新药企”,对标的是辉瑞,但实际参照的一直是以色列梯瓦和瑞士山德士这类的仿制药巨头。而且孙飘扬敏锐地发现:市面上有销售价值的原研药,恒瑞居然已经仿制的都差不多了!
把全班尖子生的考卷都抄了一遍,分数要还是没及格怎么办?
2019年10月,孙飘扬公开宣布:2018年年中已经叫停大量仿制药的研发,转向市面上热门的生物制剂。2019年5月,投入数亿元研发的PD-1品种卡瑞利珠单抗获批上市,恒瑞从此走上另一条竞争赛道。
在新药研发领域“脱虚向实”的恒瑞医药,能否真正像辉瑞一样,引领中国制药业界迈上新的高峰,还是会在弃易求难之后泯然众人?这一切,重仓恒瑞医药的机构不会告诉你。
孙飘扬已经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那个后面还有一班天才在追赶”,中国的医药行业还将继续精彩。
祝福孙飘扬!
❻ 医药的龙头企业除了恒瑞医药还有哪些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股市中,我们所接触和了解的药企屈指可数,像云南白药、九芝堂这类媒体上经常播放广告的企业,或者是像恒瑞医药在股市大放异彩的股票,才能为人所知。事实上,我国优秀的药企不胜枚举,并且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处于领先水平,只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和散户不了解罢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做一个详细的列举。
一、生物药双鹭药业,主要涉及基因工程及相关药物,涉及肿瘤、肝病、心脑血管、肾病等,自主研发的生物技术新药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关键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入选G20工程;
海王生物,具备完善的医药商业、医药工业及医药研发全产业链,心脑和肿瘤产品为主,在抗肿瘤、心血管、海洋药物、呼吸系统、抗感染等疾病领域均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产品;
智飞生物,主要提供疫苗、生物制品、核心竞争力是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与美年健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莱茵生物,主要从事植物提取相关业务,国内少数几家能够通过改进和调整提取技术使提取物达到国际市场要求企业之一,坐标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控制优势。
在这个领域,有独角兽药明康德,也有十年十倍股恒瑞医药,同样牛气冲天的智飞生物,和次新股贝达药业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潜力股。
❼ 漱玉平民市场前景漱玉平民算不算低价股漱玉平民实时情况,是利空还是利好
医药行业在市场上长期都是热点,虽然最近走势不太好,不过此时反而对发掘投资标的有很大帮助。今天就来和大伙谈谈医药行业中,作为专注药品零售优质企业的漱玉平民。
在开始分析漱玉平民前,我整理好的医药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医药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济南漱玉保健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月21日。公司立足于医药流通领域,主营业务为医药零售连锁业务。包括中西成药、保健食品、中药饮片、健康器械等产品的经营销售,主要收入来源为直营连锁门店医药产品的销售。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知名度不断提升。2019年,公司的商标"漱玉平民"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简单介绍了漱玉平民的公司情况后,我们来看下漱玉平民有什么亮点,值不值得我们投资?
亮点一:高效完善的物流配送优势
以贴近市场、注重效率原则为基础,公司按照业务分布情况,已全面建立了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在烟台、聊城、临沂、济南、东营、枣庄等地区创办物流仓库,工作任务就是对各自区域门店进行日常配送,对配送路线完美规划,能使门店的配送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公司的智能仓储物流整体解决方案也很新颖,而这种方案的目的就是建立了货到人拣选、自动补货系统等作业模式的智能化现代医药物流中心,该医药物流中心具体采取模块化管理有效体系,涵盖了高效、准确、高度智能化这些特点,为公司物流配送的高效执行提供有力的支持。

亮点二:客户群体稳定,会员体系优势明显
公司通过多年的拼搏,拥有了一种忠诚度高、客户发展稳定的会员体系,培育了一大批的稳定客户群体,拥有的会员人数早已超过了1,150万人。通过会员年龄结构、会员品类复购率、消费频度、病种分类、核心商圈会员渗透率等多维度分析,方便锁定目标会员,不断提高营销的精准度。除此之外,对会员能够进行分类分级维护,建立电子档案,并定期回访,及时的做好健康跟踪提醒,公司会员的忠诚度也变得非常好。
由于篇幅受限,更多关于漱玉平民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漱玉平民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医药制造、医药流通和医药消费这三个主要环节都是构成我国医药产业链必不可少的环节。医药批发市场和医药零售市场一起组成了医药流通环节。互联网的更新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目前零售药店已经逐渐拓展到以医药电商平台为主的B2C业务和在线消费+线下药店的O2O业务,传统零售药房也在不断向DTP专业药房、慢病管理药房等创新模式转型,零售药店产业链得以优化升级。
综上所述,我非常看好漱玉平民公司在医药零售行业的成长前景。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客户群体的平价药店企业,漱玉平民非常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在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不过,文章多少有一些滞后性,要是想研究漱玉平民未来行情,建议戳这个链接,有专业的投资顾问帮你分析股票,看下漱玉平民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漱玉平民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1-14,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❽ 漱玉平民为什么利润低漱玉平民三季度财报预告301017 漱玉平民是做什么的
长期以来,医药行业一直是市场的热点,虽然近期走势跌宕起伏,不过此时反而是发掘投资标的的好机会。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下医药行业中,作为专注药品零售行业中龙头的漱玉平民。
在开始分析漱玉平民前,我整理好的医药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医药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济南漱玉保健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月21日。公司立足于医药流通领域,主营业务为医药零售连锁业务。包括中西成药、保健食品、中药饮片、健康器械等产品的经营销售,主要收入来源为直营连锁门店医药产品的销售。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知名度不断提升。2019年,公司的商标"漱玉平民"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简单介绍了漱玉平民的公司情况后,我们来看下漱玉平民有什么亮点,值不值得我们投资?
亮点一:高效完善的物流配送优势
以贴近市场、注重效率原则为基础,公司依据业务布局情况,逐渐形成了齐全的物流配送体系,在济南、东营、枣庄、烟台、聊城、临沂等地区建设物流仓库,负责的内容包含对各自区域门店进行日常配送,对配送路线完美规划,可以加快对门店配送需求的响应速度。要特别介绍公司引入的智能仓储物流整体解决方案,而该方案明确设置了了货到人拣选、自动补货系统等作业模式的智能化现代医药物流中心,该医药物流中心全体选用模块化管理,具有高效、准确、高度智能化等特点,帮助公司实现物流配送的高效执行。
亮点二:客户群体稳定,会员体系优势明显
公司通过多年经营,建立的会员体系具有客户忠诚度高、客流发展稳定的特点,培育了规模较大的稳定客户群体,拥有的会员人数早已超过了1,150万人。通过会员年龄结构、会员品类复购率、消费频度、病种分类、核心商圈会员渗透率等多维度分析,将目标会员更好的锁定,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营销。在这同时可以更好的对会员进行分类分级维护,不仅要建立起电子档案,还要做好回访工作,及时的做好健康跟踪提醒,公司会员的忠诚度也变得非常好。
由于篇幅受限,更多关于漱玉平民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漱玉平民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医药制造、医药流通和医药消费这三个主要环节都是构成我国医药产业链必不可少的环节。当中医药流通市场是由医药批发市场和医药零售市场两部分构成。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不断转型升级,目前情况在,零售药店也开始逐渐发展由医药电商平台为主的B2C业务和在线消费+线下药店的O2O业务,此外传统的零售药房目前也在向慢病管理药房、DTP专业药房等创新模式转型,使零售药店产业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我非常看好漱玉平民公司在医药零售行业的成长前景。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客户群体的平价药店企业,可以预见漱玉平民将不断提升在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但是,一般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漱玉平民未来行情感兴趣的朋友,戳下方链接即可,有专业的投资顾问帮你分析股票,看下漱玉平民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漱玉平民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1-16,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