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股评 » 喜马拉雅股票股东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喜马拉雅股票股东

发布时间: 2022-05-06 17:12:06

A. 喜马拉雅上市成效好吗

日前,有喜马拉雅FM股东透露,喜马拉雅FM今年估值已达200亿元,明年希望能够在A股上市。针对这一消息,喜马拉雅FM5月25日作出回应。

针对此消息,喜马拉雅FM方面回应称,消息不属实。据报道,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也向媒体透露,公司没有任何IPO安排。

喜马拉雅FM于2013年3月上线,2014年和2015年先后完成了1150万美元A轮融资和5000万美元B轮融资。2016年,喜马拉雅FM获得城市传媒投资,被视作C轮融资完成。

来源:中国网科技

B. 喜马拉雅方面回应否认明年上市了吗

喜马拉雅FM已经多次传出即将上市的传闻,不过都遭到官方否认。

近日,有喜马拉雅FM第二大股东透露,喜马拉雅FM估值已达200亿元,有望明年在A股上市。针对这一消息,喜马拉雅FM回应称:消息不属实。

之前有传闻说喜马拉雅FM将重新搭建VIE架构在香港上市。但当时喜马拉雅FM公关人员表示:“不知情。”

喜马拉雅FM是国内音频分享平台,2013年3月上线。2018年1月中国在线音频渗透率(App活跃用户数/全网用户规模)显示,喜马拉雅FM的渗透率为5.12%排名第一,其后是蜻蜓FM和荔枝,渗透率分别为2.29%和2.18%。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也传出喜马拉雅将赴港上市,当时喜马拉雅同样回应表示,公司暂无IPO计划。

来源:网络

C. 怎样看喜马主播的FM号

科技唆麻(ID:techsuoma)原创
作者:科技唆麻
上市梦难圆的喜马拉雅继续着新一轮的“折腾”。
进入 2019,喜马拉雅开始了一轮力度极大的工商变更:2 月,上海喜内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等 9 家公司退出股东名单中;4 月,欣欣相融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退出喜马拉雅股东名单;5 月,小米副总裁洪峰等 12 名董事退出,仅剩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兼联席 CEO 余建军。
据相关行业人士表示,喜马拉雅寻求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国内架构存在制约。而喜马拉雅相关负责对外也回复为:
因为公司在搭建 VIE 结构,所有境内 VIE 公司的董事变更为境外母公司的股东,属于 VIE 标准结构。
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张,也从侧面印证喜马拉雅正在试图通过扩充业务线讲一个更大的故事:
继今年 2 月,与猎豹移动旗下猎户星空联合成立北京小雅星空科技有限公司,以 65% 占股推进硬件小雅AI音箱后;公开资料显示,喜马拉雅在本月 6 日成立的足求(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中作为第二大股东占股 30%;该公司经营范围则为机器人、电子产品、智能家居设备销售等。
喜马拉雅相关负责人也曾不止一次地在采访中表示:
“在下游,喜马拉雅也在加大对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的布局。希望通过布局智能硬件为声音从手机拓展更多便利性的场景,以扩大使用人群和商业机会。”
科技唆麻(ID:techsuoma)换言之,喜马拉雅的双线动作,正映射出网络音频行业不高的天花板,与盈利压力下资本市场对于其核心商业模式的质疑。
1.版权掣肘下的纠结与隐形天花板
抛开早年播客们基于个人网页的零星探索,把诞生网络音频平台潮的 2013 年作为“元年”,国内的网络音频行业已经迈过“五年小成”的行业“代际更替”,但直到现在依旧没有玩家在资本市场证明其价值。

一众选手中,优听、多听、凤凰FM、听听FM 等众多平台早已消失,仅有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 等平台尚在,其中仅喜马拉雅就占到了超过七成份额。
换言之,喜马拉雅的轨迹,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行业的发展。
与众多经历野蛮生长并最终跑出来的内容产品一样,喜马拉雅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玩家,但却是将市场规模吹大的功臣。
比如,蜻蜓其实早在 2011 年 9 月便已上线,但一直便旗帜鲜明力推 PGC,更加倾向于人文主义取向明显的精英化内容;这才被 2013 年 3 月才上线,以 UGC 承载大而全的喜马拉雅超车。
而这也预示着,版权将一直是悬在网络音频平台的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版权对于音频平台的掣肘体现在两方面,一为侵权,二为版权采买。
先说前者。UGC 模式下用户可以自行上传扒自其它平台的成品资源,或是自行录制有声读物赚取广告收入,丰富平台内容资源的同时,自然也成为侵权的温床。
科技唆麻(ID:techsuoma)以喜马拉雅为例,诞生多年来便先后因为侵权唐家三少、饶雪漫等人作品而对簿公堂;去年 3 月,知名大V 曾鹏宇更因为作品《世界有颗后悔药》被喜马拉雅侵权上线,牵扯出多宗侵权事件。裁判文书公开资料显示,涉及喜马拉雅的的多达 718 起诉讼中,大部分都为版权纠纷。
再说其二,版权采买。
之所以,UGC 模式的音频平台很难对于侵权内容挥下重锤,在于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平台获客和留存成本压力。
同是内容平台,仅以爱奇艺为例 2018 年亏损便高达 60 亿,主要压力便是来视频赛道的优爱腾三家早已攀升至百亿级别的版权投入;另一边的阅文集团,几乎垄断网文市场所有重点版权,但市值相较于其巅峰时的千亿已跌去三分之二。
音频平台也不例外,大IP、名人、人气衍生内容在竞争成为了平台间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以目前音频赛道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三分天下,内容产品纷纷半只踏进音频赛道的行业现状而言,版权合规与竞争势必将进一步走向白热化。
2.那些去掉“FM”的 FM 们
如上文提到的版权问题,以“去FM化”是网络音频玩家面对盈利压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谓“去FM化”,即基于音频生产-消费,在传统的内容-广告模式之外,寻求更丰富的变现手段。

比如,去年 1 月“荔枝FM”宣布更名为“荔枝”,主营业务切换为语音直播。彼时,荔枝透露,经过数月试水,语音直播月收入已经接近 1 亿规模,并已经实现规模化盈利。
换言之,以此为音频开辟打赏-分成的变现方式。
喜马拉雅与蜻蜓FM 则押宝于知识付费但打法各异,前者图谋“管道”,后者甘作“水源”。
喜马拉雅通直接拿出了覆盖家庭、车载等场景的各类 AI 音箱产品,试图以知识付费类产品的碎片化消费特征,搭乘这一波智能家居“入口争夺战”,为喜马拉雅的服务布局更多场景化的“触点”。
蜻蜓FM 官方则表示“未来着重布局全场景生态、串联上下游产业链”:通过与华为、VIVO、小米、网络、今日头条等企业合作,拿到了更高一级的流量入口,通过付费分成的方式提升盈利。
事实上,尽管“水源”或许会因为离用户太远,难以建立起自家的用户池,导致逐渐丢失话语权以及精耕用户的机会;但“管道”或许更难看到曙光。
AI 音箱本身不只是一个音频内容的输出口,更是基于语音交互的全屋智能家居中枢,考验的是家居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这对于喜马拉雅而言显然已经“超纲”。
不过,两家不同的思路似乎并不重要,因为整个知识付费行业正在起变化。
在第一波以“贩卖焦虑”作为核心思路的产品成功“割韭菜”后,整个知识付费行业在去年开始了明显的衰退。打开率、完课率、复购率等关键指标都开始了大幅走低。
以颇具代表性的得到为例,连续更新三年的《李翔知识内参》上月底宣布团队解散栏目停更,原因之一便是其不断下滑的数据已经很难作为免费产品实现引流。同时,万维钢、刘润、吴军等在得到连续开设 3 个专栏的头部大V,也面临着订阅量的大幅下滑。
在科技唆麻(ID:techsuoma)看来,知识付费类产品的碎片化、普适性以及非标准化,造成其很难交付给用户如同诞生之初营造出的“颠覆认知”的效果,更难以形成门槛与护城河。早年为其穿上的“培训”的外衣,也在泡沫破灭后被用脚投票的用户们一一扒下。
换句话说,知识付费并不能撑起百亿市值,以及音频平台未来的现象空间。
3.以及
对于音频平台而言,挑战并不只是来自于行业内部。
音频的消费增长其实并不是发掘了增量需求,而是从广播等形式手中抢来的存量市场。这源于音频有更好的“兼容性”。尤其是语音唤醒技术快速发展后,做菜、打扫、开车……各种场景下,音频内容随时都能够通过 AI音箱、AirPods 等以“背景音”形式出现。
这一新场景显然不会被科技巨头放过,它们正谋划一场供给侧改革正在上演。
比如,去年 12 月,Google 公布计划与《纽约时报》等内容源合作。通过算法和语音技术,实现音频形态的资讯分发。以话题为粒度将报道进行碎片化提供,以此进行算法重组并分发给潜在听众,新闻正在准备抢夺音频的已有阵地。
而语音合成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实际上将由下至上逐步替代有声读物类主播。UGC 土壤下的大批非职业主播将更早面临 AI 在效率上的碾压。手握技术与入口的网络、Google 们,将很快以巨大的内容池抢走用户。
届时,音频平台的故事,或许很难继续讲下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转载,请联系ID:spymagicv

D. 戴志康自首、证大集团或面临倒闭,喜马拉雅FM是否会被殃及

喜马拉雅FM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肯定不会给喜马拉雅公司带来毁灭性的伤害。毕竟,这并不全是属于戴志康的。所以说喜马拉雅FM会受到殃及,但并不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毕竟喜马拉雅FM很多人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服务好,而不是因为其他的。

戴志康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他身为喜马拉雅FM的第2大股东,其实对喜马拉雅的一些更新或者是投资什么的,确实是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一些用户对喜马拉雅的热爱是没有影响的。很多用户喜欢是因为喜马拉雅的这个软件足够好。

虽然戴志康出了这样的事情,但是对喜马拉雅的总体影响来说其实并不大。

E. 喜马拉雅承认赴港上市了吗

近日,有消息称,从接近摩根士丹利投行人士处确认,喜马拉雅已重拾VIE架构,拟上市地点为香港,摩根士丹利已确定参与保荐。

喜马拉雅回应称:完全不属实,既没有IPO计划,也没有确定保荐人。

戴志康在演讲时说,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今年估值已经达到200亿元,明年希望能够在A股上市。他表示:“2011年,我们投资了喜马拉雅FM,(是)我们投资孵化互联网的独角兽,今年已经估值200亿,明年希望能够进入国家A股上市,正在做这样的准备。”

半个月前,有媒体报道喜马拉雅FM将重新搭建VIE架构在香港上市。但当时喜马拉雅FM公关人员表示:“不知情。”

喜马拉雅FM是国内音频分享平台,2013年3月上线。根据艾媒咨询在4月发布的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研究报告,2018年1月中国在线音频渗透率(App活跃用户数/全网用户规模)显示,喜马拉雅FM的渗透率为5.12%排名第一,其后是蜻蜓FM和荔枝,渗透率分别为2.29%和2.18%。

F. 喜马拉雅如何回应融资的

喜马拉雅再融40亿元赴港上市?官方:传闻消息不实。

根据喜马拉雅官网提供的数据,目前,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手机用户已超过4.7亿,汽车、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用户超过3000万。同时,喜马拉雅FM还拥有超过3500万的海外用户。目前,喜马拉雅公司估值已超过200亿人民币,5年市值增长了1000倍。

来源:腾讯新闻一线

G. 喜马拉雅fm属于腾讯的一部分吗

严格说不能算,不过喜马拉雅C轮是阅文集团投的,而阅文集团是统一管理和运营腾讯旗下的网络原创与阅读品牌、图书出版及数字发行品牌、以及音频听书品牌的平台,是目前引领行业的正版数字阅读平台和文学IP培育平台。所以腾讯算是喜马拉雅的一个大股东吧。

H. 喜马拉雅究竟上不上市

多次传出即将上市的喜马拉雅FM最终走到了关键性的一步,难道移动音频第一股或许很快就要诞生?

5月25日,在私享桥主办的中国新时代企业家论坛上,证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戴志康在演讲时表示:“2011年,我们投资了喜马拉雅FM,(是)我们投资孵化互联网的独角兽,今年已经估值200亿,明年希望能够进入国家A股上市,正在做这样的准备。”

喜马拉雅方面虽明确否认暂无IPO计划,但其有关股东投资美元基金、重新搭建VIE架构的信息并未给出明确信息。而如果城市传媒投资美元基金的举动确为投资喜马拉雅,或意味着已于2015年底拆除VIE架构的喜马拉雅正再次重新规划自己的上市路径。

来源:网络

I. 喜马拉雅预计上市时间

2021年9月13日。
喜马拉雅,中国领先的音频分享平台。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用声音服务美好生活,做一家人一辈子的精神食粮,是平台的使命和初心。
喜马拉雅拥有丰富的音频内容生态。包括最头部的PGC专业内容、PUGC及UGC内容;涵盖泛知识领域的金融、文化、历史类专辑,泛娱乐领域的小说和娱乐类专辑;适合少儿的教育内容,适合中老年的经典内容;内容上既有音频播客的形式,也有音频直播的形式。
喜马拉雅用声音连接了全中国数亿人,为内容创作者和用户搭建了共同成长的平一方面,创作者用声音分享自己的故事、观点、知识,并因此收获粉丝、成就感或IP增值、商业变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丰富的音频内容陪伴用户的每日生活。截至2021年6月30日,平台上已经累积了包含98个品类的2.9亿条音频内容。
【拓展资料】
喜马拉雅发展历程:
2013.2喜马拉雅iOS上线,AppStore好评率高达95%
2014.3A轮融资1150万美元,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2014.10B轮融资5000万美元,获KPCB、SIG等资本投资,创造国内行业最高融资额
2014.12用户破亿,成为国内最大移动音频分享平台
2016.6首个付费节目马东《好好说话》上线,当天销售额破500万
2016.12举办首届“123知识狂欢节”,24小时知识消费破5000万元
2017.6小雅AI音箱上市,首日销量50000台,成功打造多场景内容消费体验
2018.5,喜马拉雅FM的第二大股东、证大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戴志康曾透露,喜马拉雅FM估值已达200亿元,有望2019年在A股上市[。
2018.8,针对改善青少年近视的指示,呵护孩子的眼睛。“喜猫儿故事”APP因此应运而生,它由国内知名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目前正式推出的面向0-12岁儿童的故事音频平台。定位于“唯一一个平台式儿童内容APP”,旨为孩子们呈现一个故事的世界,帮助塑造孩子面向未来的视野和格局。
2019.12第四届123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破8.28亿
2020.9.2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上海考察,首站喜马拉雅
2020.12喜马拉雅123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突破10.8亿,再破新纪录。
2021.12.23SensorTower发布报告称:喜马拉雅全球收入第五。

J. 喜马拉雅拟上市、荔枝股价大涨,“音频热”是否是个伪命题

海外Clubhouse以名人效应与近乎古典的语音聊天室功用掀起语音社交高潮;国内巨头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传出赴美上市音讯,拟募资至多10亿美圆,同时“国内音频第一股”荔枝发布2020年全年财报,公司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原则(NON-GAAP)下连续两季度完成盈利,全年营收到达15亿元。

但是盈利数据与Clubhouse效应带来的利好,并不能处理荔枝存在的问题。财报数据显现,荔枝的用户增长速度与付费用户增长速度都不算快速,“盈利”脱离了一定的计算规范,就是一个伪命题。

数据显现,2020年Q4荔枝MAU到达5840万,相比之下2019年同期增加12.52%;月均总付费用户为42.24万,同比去年的43.41万则有所降落。而从2017年至2020年,荔枝累计亏损到达3.7亿元。

而从收入状况来看,荔枝的收入主要依托音频收入。2020年荔枝的收入中,音频收入到达14.81亿元,播客、广告和其他收入为2180万元。

音频收入占比到达了98%以上,这难免让人诟病收入过于单一。假如音频收入江河日下,可以成为公司现金奶牛,那么问题也不算大。可是音频平台不断普遍存在用户付费率低的问题,而音频收入大局部依赖用户付费,2020年下半年,荔枝付费用户占比还在降落,这就意味着荔枝的营收并不高。


言论市场关于荔枝的商业变现愈加焦虑,喜马拉雅、蜻蜓同样存在用户付费率低的问题,但是头部平台曾经在音频收入之外开端探索广告、直播、游戏、学问付费等多元变现方式,而荔枝变现方式照旧以主播UGC内容为中心,经过免费内容吸收用户,经过用户虚拟消费完成营收变现。

2020年年底,荔枝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车载音频方向协作,这被以为是荔枝品牌营销变现的新途径,但是品牌跨界协作推进双方消费的理想能否真正完成,谁也不能保证。

同时,热浪总有散去的一天。Clubhouse吸收国内一批互联网大厂跟风打造语音社交产品,但是真正在国内APP市场上活下来并产生生命力的产品目前尚未呈现,而Clubhouse这股热潮在美股市场为荔枝带来的关注同样有限,固然公众与产业扯起了语音社交、耳朵经济等大旗,但是挥舞旗子的人精神用完之后,看繁华的人就会散去。

资本围城里,围墙外的喜马拉雅,和围墙里的荔枝,考虑的或许是同样一件事,如何在波涛汹涌的红海市场里,稳定持久地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