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股评 » lyft股票股价实时行情uber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lyft股票股价实时行情uber

发布时间: 2023-02-27 16:03:10

‘壹’ 滴滴的竞争对手拟上市,准“共享出行第一股”背后存两大隐忧

文 | 杨万里

近日,嘀嗒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若能成功实现上市,它将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

时间先回到9月初。当时,外媒报道嘀嗒出行考虑在香港进行5亿美元IPO。随后,嘀嗒出行方面回应,“针对这则信息不予评论,没有相关信息可以披露。”

然而,短短经过1个月后,嘀嗒出行就加快了向资本市场进军的步伐。对此,有 财经 媒体发表观点称,上市的目的或是寻求增加市场份额,与对手滴滴出行展开竞争。

回顾嘀嗒出行发展历程,该公司仅花了六年时间成长起来。该公司旗下的顺风车业务最引人关注,2019年市场占有率高达66.5%,位居顺风车市场份额第一。

不过,嘀嗒出行也存在两大隐忧,一是顺风车行业竞争激烈,二是公司本身存在合规风险。

2014年,共享经济开始预热,创业者找到了新蓝海,各路资本也不断蜂拥而入。

那年9月,“嘀嗒拼车”(嘀嗒出行前身)被推出,主打1对1顺路拼车模式。两个月后,IDG资本向其投资了1000万美元。本次融资是“嘀嗒拼车”的A轮融资。

到了2015年1月和5月,李斌系旗下的易车网、IDG资本以及其它投资机构,又分别向其投资2000万美元和1亿美元。在1年时间内,“嘀嗒拼车”成功进行了B轮和C轮融资。

2017年3月,蔚来资本向又参与了D轮融资,李斌本人后来也出现在“嘀嗒拼车”的董事名单中。

2017年9月,出租车业务上线,“嘀嗒拼车”的业务范围增加。到了2018年,公司品牌升级为“嘀嗒出行”,成为兼具顺风车和出租车的移动出行平台。

目前,嘀嗒出行已成为一匹“黑马”,从创立至今,在6年时间内迅速成长,并开始闯关资本市场。

与竞争对手滴滴出行不同的是,嘀嗒出行的业务范围并不大。滴滴出行已涵盖出租车、专车、滴滴快车、顺风车、代驾等多种出行服务,而滴答出行主要聚焦于顺风车业务和出租车网约业务等。

公开资料显示,嘀嗒出行已于去年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至2019年,嘀嗒出行经调整的净利润分别为-9702万、-10.7亿、1.7亿元人民币。

再看国内竞争对手,滴滴出行从2012年累计亏损超300亿元,甚至还有媒体报道称亏损500亿元。国外方面,网约车两巨头Uber和Lyft去年依然未能实现盈利,分别亏损85.06亿美元和26亿美元。

嘀嗒出行为何能“一枝独秀”,实现盈利?

经多方了解,嘀嗒出行是一家纯信息服务提供商,平台不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即不承担任何拥车费用。因此,平台不需要提供大量补贴,甚至可以收取较低的服务费,从而增加公司盈利。相反,像滴滴出行这类企业,需要大量的补贴以持续留住用户,最终陷入亏损泥潭。

正是嘀嗒出行是业内仅有实现盈利的公司,投资者才对这家公司重点关注。

除了上文提到的盈利为正,高市占率也是嘀嗒出行的亮点。

自2018年滴滴出行接连出现 社会 事件后,滴滴的顺风车业务一度被暂停。而在此期间,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快速增长。2018年和2019年,嘀嗒顺风车搭乘订单分别为4820万份和1.79亿份,分别同比增长104.2%和270.5%。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报告,若按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2019年市占率为66.5%,占据国内顺风车市场份额第一。

那么,嘀嗒出行的“第一”含金量多高?我们关注到,由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服务过的辉山乳业、瑞幸咖啡等公司出现过财务造假现象。这些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要么被摘牌,要么股票长期停牌。

有机构预测,中国顺风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40亿元迅速增长至2025年的11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或达41.8%。

顺风车行业是一个大生意,但并不意味着是好做的生意。嘀嗒出行存在的两大隐忧一是行业竞争激烈,二是存在合规风险。

一方面,嘀嗒出行面临着“前有狼,后有虎”的境遇。当嘀嗒出行准备IPO之际,滴滴出行、高德地图等动作不断。

今年9月份,滴滴出行对传统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同时宣布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为出租车乘客发放打车券拉动消费。另外,滴滴出行还推出了“青菜拼车”和“花小猪”两个新平台,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重返顺风车市场的布局。

同样在9月份,高德打车在北京上线“北汽出租”。此外,高德打车还与新月联合、北方北创等北京多家大型出租车企业达成了巡游车网约化合作,上线车辆将超过3万辆,即北京市近50%出租车实现网约化。

另一方面,有市场人士担忧嘀嗒出行存在合规问题。

自2019年5月至今年9月,嘀嗒出行运营主体北京畅行公司存在64条行政处罚记录。

有互联网分析师接受采访表示,嘀嗒出行之所以多次被处罚,是因为嘀嗒出行不是正规的营运公司,至今未拿到《网络预约出租 汽车 经营许可证》。

这位分析师还表示,嘀嗒出行一开始是以共享经济的名头出现,做出行的色彩比较淡,更偏向于做撮合服务。待共享经济概念热度消退后,嘀嗒出行转型成为出行平台。

嘀嗒出行也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面临与顺风车市场法规有关的不确定因素。不遵守法规或发牌制度或其变动可能对该公司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截至今年二季度,顺风车业务给嘀嗒出行带来的收益占总收益比重高达87.8%,而从2017年至今该业务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不难发现,如果顺风车业务板块出现幺蛾子,或将对嘀嗒出行业绩造成较大冲击。

值得关注的是,网上曾有市场人士称嘀嗒出行整体估值超过百亿人民币,但与滴滴出行800亿美元(约超5000亿人民币)的估值相比,前者的估值远远不及后者。

嘀嗒出行能否上市以及后市表现如何,我们将继续保持关注!

‘贰’ Uber正式递交IPO文件:用户和营收增速放缓 盈利遥遥无期

4月11日周四美股盘后,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网约车巨头Uber(中国称为优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S-1文件。

至此,这一备受期待、有望打入史上最大 科技 IPO行列的“独角兽”巨兽招股书得以公开。路透社评价称,尽管Uber之前几个季度已经自行公布过未经审计的财报, 这次是给出了第一份全面的财务图景。

招股书显示,Uber寻求以代码“UBER”在纽交所挂牌交易,不过为了计算注册费用而登记的最高融资额仅为10亿美元,远逊于本周多家主流媒体揭露的拟募资额1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 ,Uber在招股书中没有给出IPO每股定价和计划发售股份数量,一般招股书给出的“最高融资额”只是一个估值,用来计算注册费用,往往与实际募资额不符。

华尔街见闻曾提到,有鉴于竞争对手Lyft两周前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Uber或寻求900亿至1000亿美元的估值。虽高于公司去年最后一次私募融资轮的估值760亿美元,但低于市场普遍预期。其IPO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去年曾表示,Uber的IPO估值可能高达1200亿美元。

4月10日周三《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证实,Uber近日向持有可转债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份文件,将潜在的IPO发行价区间设定在48-55美元,等于估值是900亿-1000亿美元;几周后开启投资者路演时,发行价指引区间可能会收窄或改动,Uber很有可能在5月第二周上市。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去年录得营收112.7亿美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42%;核心平台经调整后的净营收为100亿美元,较2017年的7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9%。

但全年的运营亏损为30.33亿美元,研发支出4.57亿美元;归属于公司的净收入为9.97亿美元,扭转了此前两年大幅亏损的局面,不过调整后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仍为亏损18.5亿美元。

彭博社指出,从2016年以来的三年内,Uber的运营亏损超过了100亿美元。

在核心的用户数据方面, 截至2018年底,平台月度活跃用户数为9100万,较2017年同期的6800万同比增长33.8%。

Uber给出的指标叫做“月度活跃平台消费者 MAPC”,指的是一个月至少在平台上完成了一次共享出行,或者点餐并收到了一次Uber Eats外卖服务的消费者,并在每个季度结束计算单月的均值。

然而路透社指出,与两年前的快速成长相比,2018年的Uber增速已经放缓。 平台月活用户在2017年时的同比增速为51%,目前是33.8%;全年营收在2017年的同比增速曾高达106%,目前是42%:

在分项业务方面 ,去年打车业务的总预订额为415亿美元,占平台总预订额497.99亿美元的比例为83.3%;打车业务的全年总出行量为52.2亿次,较2017年的37.4亿次同比增长了39.6%。打车业务作为主营业度的营收为92亿美元,占全年营收112.7亿美元的比例为81.6%。

Uber对总出行量的统计用“Trip”来表示,代表在给定时间内消费者完成的传统打车和自行车、滑板车等新兴出行方式,以及Uber Eats外卖的次数。如果UberPool是三个人拼车且每个人单独交钱,算作3次Trip,而UberX专车如果是三个人同坐但只有一人交钱,属于1次Trip。2018年四季度,Uber完成的Trip次数为14.9亿次,较2017年同期的10.9亿次增长36.7%。

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外卖服务Uber Eats的总预订额为25.6亿美元,较2017年四季度末的1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8.6%;去年四季度打车业务的总预订额为114.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91.9亿美元同比增长24.9%。此外,去年四季度末的货运服务Uber Freight收入为1.25亿美元。

分地区来看 ,主战场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年度营收61.5亿美元,第二大市场拉美地区的营收为20亿美元,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营收为17.2亿美元,亚太地区营收为10.3亿美元。

2018年,公司CEO(首席执行官)的总薪酬为4530万美元,COO(首席运营官)的总薪酬为4760万美元。

这份招股书也披露了Uber的主要股东情况。最大股东是软银愿景基金旗下的SB Cayman 2 Ltd.,持有Uber股份16.3%或逾2.22亿股。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是第二大股东,持股11%或1.50亿股。

已经被“踢”出管理层的联合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仍持有公司8.6%的股权,持有1.175亿股,是第三大股东。另据 财经 媒体CNBC分析,按照公司估值1000亿美元计算,其持股价值接近90亿美元。

此外,与Uber联合创始人Garrett Camp旗下基金Expa-1关联的实体持股6%或8160万股。沙特阿拉伯的主权财富基金PIF持股5.3%或7280万股。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持有大量股份,与该公司关联的实体持股5.2%或超过7100万股。

为了借由上市回馈平台上的司机,Uber的IPO承销商已经预定了一定比例的股票,将按照IPO发行价来出售给符合资质的美国司机,并将在全球为超过110万名司机派发一次性的现金奖励,总额是3亿美元。

基于完成的旅行数,位于美国符合条件的司机每人可获得100、500、1000或1万美元不等的奖励金额,预计将在2019年4月27日左右发放。Uber或于4月29日当周开启对投资者的路演,并于5月初上市。

招股书显示,此前困扰Uber的因素仍是未来重要风险,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商业模式、行业竞争和监管合规等几大类:

受Uber即将上市的影响,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网约车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Lyft周四收涨1.5%,勉强站上61美元,仍较两周前72美元的IPO发行价下跌15%。盘后该股先涨0.3%,随后掉头转跌0.9%,此后又跌幅收窄至0.2%。

(更多精彩 财经 资讯,请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叁’ 股票中的独角兽概念是什么意思

是指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市场中比较稀缺、甚至独此一家的企业,一般来说这类企业具有很美好的未来成长性预期,企业的社会价值巨大,能推动某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且具有稀缺性。

独角兽判定标准为两点:一是时间;二是估值。

1、按时间点2年内达成标准的称为新生独角兽或初生独角兽,超过10年的被剔出榜单。

2、按估值来分,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尚未上市的企业;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五年内实现1亿美元估值被称为潜在独角兽企业、在三年内实现1亿人民币估值的被称为种子独角兽企业。

(3)lyft股票股价实时行情uber扩展阅读:

独角兽市场规模:

2017年12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胡润研究院通过搜集近800家高成长型非上市企业数据,结合资本市场独角兽定义筛选出有外部融资且估值超十亿美金的新兴行业优秀企业,筛选出120家独角兽企业,其中北京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占45%。

根据胡润研究院数据,上述120家独角兽公司有22家是属于互联网服务、22家公司是电子商务公司、17家是互联网金融公司、10家是文化娱乐公司,还有部分近来较为受关注的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企业。

按照市值榜单,蚂蚁金服以4000亿人民币的估值位列第一,滴滴出行、小米、新美大分别以3000亿元、2000亿元、2000亿元的估值位列第2名和并列第3名。

今日头条、宁德时代、陆金所三家公司均以1000亿的估值并列第5名;大疆以800亿估值位列第6名;口碑、菜鸟网络、京东金融、饿了么均以超过500亿元的估值同时位列第9名。

在上述120家企业的基础上,A股市场上衍生出大量的“独角兽概念股”。其中,“蚂蚁金服概念股”就有20家、“小米概念股”有21家、参股“宁德时代概念股”有12家、“菜鸟网络概念股”有7家。

根据上述不完全统计,中国市场中的独角兽公司、独角兽概念股之和超过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