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道指跌458点,苹果市值一夜蒸发8302亿元,还有哪些股价受到了影响
道指跌458点,苹果市值一夜蒸发8302亿元,看到这样庞大的数字,确实让人瞠目结舌。但一向稳固上升的苹果市值为什么会突然间出现该现象,是否在其中预示着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还有哪些股价受到了影响?
苹果市值带来的效应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导致苹果市值一夜蒸发8302亿元之外,连带着和苹果有一定关系的股票同样也会受挫,如大型科技股纷纷下挫,特斯拉、AMD跌超6%,苹果跌近5%,英伟达跌超4%,亚马逊、谷歌跌超2%。所以说一旦某一个环节的股票出现异常时,连带着其他股票同样也会受挫,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连带反应。
‘贰’ Intel市值被AMD超越!14代酷睿会逆转这一局势吗
14代酷睿上市之后,很大可能会逆转这一局势,毕竟英特尔本身就有很多优势。虽然出现被ADM超越的情况,但这在商业竞争中都是很正常的。毕竟英特尔业绩暴雷来的突然,如果公司能够及时做出业务调整,还是能够重新回到巅峰。ADM股价上涨,而英特尔股价下跌近9%,这种情况是可控范围内的,也说明P C跟服务器芯片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
3.但14代酷睿的上市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AMD势头还是非常强劲的
AM D之所以能够超过英特尔,还是因为无与伦比的性价比。但在使用性能方面还是英特尔略胜一筹。两家芯片公司都遭遇着经济下行跟消费滞涩,这也是AMD的销售财报能够完胜的原因。英特尔想要实现逆转,看来还是要打价格战。
‘叁’ AMD营业突破60亿美元,他们与英特尔有着怎样的“恩怨”
AMD与英特尔先开始是出自一家企业。英特尔在大多数时间里占据了市场的统治地位。 AMD则一次一次发起挑战。曾经也有过密切合作。
‘肆’ AMD不再是“万年老二”
(图片源于网络 侵删)
文 陈博
53岁的AMD和苏姿丰,正在迎来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同样AMD收购赛灵思也将会形成“1+1>2”的双赢模式。
“万年老二”终于扬眉吐气了。
壹
在英伟达的老黄收购ARM失败还倒赔了12.5亿给孙正义的同时,AMD的苏妈却在情人节和赛灵思结了缘。
2月14日,AMD正式完成了对全球第一大FPGA公司赛灵思的收购, 而由于AMD的股价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大幅增长,所以原本350亿美元的收购价,最后竟然飙升到了490亿美元,堪称是天价收购。
不过,现在 科技 大厂之间的收购案,动不动都是上百亿美金起步的,不然就显得太没诚意了。
AMD和英特尔可谓本是同根生的欢喜冤家,在半导体行业中一直对掐得很是焦灼,成立的时间也只不过相差一年。不过,在这长达50年的竞合关系当中,AMD一直是一个活在“老大”阴影下的“万年老二”。
早期的AMD一直是被英特尔降维打击的对象,不仅创始人不如英特尔的创始人赫赫有名,而且产品在CPU领域也没有什么起色。可以说,在上世纪70-80年代,英特尔被认为是微处理器技术唯一的先驱者,而AMD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弟。
到了2004-2006年,那段时间曾经是AMD和英特尔分庭抗礼、市场份额最接近的时期。 然而,2005年英特尔推出了“钟摆计划”,以此为标志,此后便拉开了AMD近10年衰落期的帷幕。从雅虎的故事,我们就能知道一家公司的衰落往往伴随着CEO的频繁更迭,还有市场份额的持续下降和股价的暴跌。
有数据显示,在2006年,AMD的全球市场份额还能勉强与英特尔实现55开,到了2016年就下滑到不足10%。 尤其是在更强调性能的服务器市场,英特尔巅峰时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99%,而AMD则不足1%。
这10年间,AMD股价的表现也一样惨不忍睹。在2002年10月到2006年3月,AMD的股价曾累计上涨13倍之多。但2年半后就暴跌近96%,甚至到了2015年8月的时候,AMD的股价触及到了最低点,股价竟然都不到1.6美元。
在AMD沉寂的这10年间,英特尔几乎垄断了高端处理器市场,而这种颓势一直到2014年才有所缓解。那一年资深华裔女工程苏姿丰接任了CEO职位,从此以后AMD一扫颓势,越战越勇。在2017年,AMD以“Zen”架构的EPYC霄龙服务器处理器打了一个极度精彩的翻身仗。而“老大”英特尔却陷入了研发的瓶颈。
自2011年英特尔推出了SandyBridge架构之后,这款架构在进一步奠定了其PC处理器霸主地位的同时,也让英特尔进入了“挤牙膏”的开端。 因为其每次升级CPU时,仅仅就只是把CPU的频率、核心数和线程等的性能稍微提升一点点,然后还把这样的微小升级美名其曰为是新版本CPU,这样极其缓慢的更新,也给AMD带来了“老二掀翻老大”的机会。
近年来,AMD更是凭借多款性能出色的产品,成功晋升为芯片圈的流量大户,凡其新讯出没之处,总有其追随者热情的刷屏“AMD yes! 同样,在这位女CEO的苦心经营下,AMD的股价也逐渐走回了正轨,很快就把曾经不到2美元的股价拉到了最高逾158美元,并向英特尔的CPU腹地发起了猛烈攻势。
贰
被AMD收购的赛灵思,成立于1984年,是全球最大的FPGA芯片厂商。它的主营业务为FPGA和高性能可编程SOC,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中国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55%。
赛灵思和Altera并称为“FPGA双雄”,后者曾在2015年被英特尔以167亿美元收购。 FPGA是一种特殊的高性能芯片,就好比是数字世界的乐高,随着5G通信、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军工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FPGA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这就是为什么英特尔和AMD都愿意花大价钱收购FPGA大厂的原因。
曾经的AMD一直被称作是“万年老二”,不过在完成对赛灵思的收购后,AMD正式成为集CPU老二、GPU老二、FPGA老大等三大标签于一身的芯片巨头。可以说,收购赛灵思为AMD补上了最强的一环,综合实力将会极大地提升。
未来AMD还有可能把FPGA和CPU做一定程度的技术整合,把两个强势的技术整合到同一个芯片当中,这就极有可能会在半导体行业带来质的跨越。因为芯片技术是可以不断演化的,GPU就是从CPU里面分化出来的技术。因此,AMD收购赛灵思主要还是为了帮助自己拓宽更广的市场,为云计算时代做好充分的准备。
AMD这家公司特别有意思,在我20多年前刚接触电脑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在扮演英特尔小弟的角色。产品总是比英特尔差一点点,价格也要比英特尔便宜一点点,综合来说是一款性价比还算不错的产品,但就是总被英特尔压着一头。甚至有很多消费者都开始对AMD产生一种充满期待,又恨铁不成钢的复杂感情,因为但凡AMD能多点能耐,英特尔也不敢如此放肆地挤牙膏。
不过,还好奄奄一息的AMD遇到了苏妈,在她的高端操作下AMD逐渐变得愈发元气满满。 甚至在成功收购赛灵思的第二天之后,AMD的市值就首次超过了英特尔,迎来了 历史 性时刻。2月15日,AMD以121.47美元的价格收盘,总市值成功突破1977.5亿美元,比英特尔的1972.4亿美元高出5.1亿美元。
虽然“万年老二”逆袭“老大”的战绩只持续了一天就结束了,但这对一个6年前还在破产边缘徘徊,被许多业界人士看作是“烂摊子”的公司来说,这可是一个对比极其鲜明的转变。如今在芯片圈烜赫一时AMD说是业界神话也不算夸张。
叁
现在,AMD和英特尔的实力几乎已经到了不相上下的时候。我个人非常看好这笔收购案。如今芯片行业已经到了规模取胜,越大越强的时代,不论是老大哥英特尔还是硬件巨头英伟达,他们都已经成长为了市值过千亿美元的公司。作为只比英特尔小一岁的AMD是时候该扳回一局了。 我个人判断,在此次收购之后AMD和赛灵思将会共享技术和客户,取长补短,让这笔收购变成一个1+1>2的双赢模式。
这比收购案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今年开年以来,国外大厂发起了好几起高金额的收购案,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微软收购动视暴雪。这笔收购案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部分功劳得颁发给前微软副总裁Mike Ybarra,他2019年宣布加入暴雪,4年后暴雪就被收归到了微软旗下。这招屡试屡爽,因为微软还在2010年指派企业部门总裁Stephen Elop去诺基亚“潜伏”,同样也是4年后微软就顺利收购了诺基亚。
AMD能成功收购赛灵思,估计也是学习了微软的这一招。2018年1月4日,赛灵思宣布任命Victor Peng为第四任CEO,届时他已经在赛灵思工作了有10年。而很有意思的是,在加入赛灵思前,Victor Peng曾在AMD硅工程GPG(图形产品事业部)部门任副总裁,同时也作为AMD核心硅工程团队的重要领导者支持图形和 游戏 机台产品,CPU芯片和消费事业部。你看,这就说明两家大型的公司要结合,前期就必须要指派一个核心人物去做铺垫工作。
肆
通过这笔收购案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众所周知,硅谷已经被印度人给拿下了。现今,三大硅谷IT公司:苹果、谷歌、微软,后两个的CEO都是印度裔。除了谷歌与微软外,摩托罗拉、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百事可乐、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这些知名国际巨头的CEO都已经成了印度人的天下。
有数据表明,从1999~2012年,虽然印度雇员只占硅谷整体雇员人数的6%,可是印度人在硅谷创建的公司比例,却从7%飙升到了15.5%。可以说,美国人的硅谷,已经变成了印度人的致富天堂。
然而,在另一个 科技 领域境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半导体领域,华裔正在国际上日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苏姿丰、赛灵思CEOVictor Peng、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Marvell创始人、博通CEO陈福阳(Hock Tan)、Cadence全球CEO陈立武等全部都是华裔。
苏妈现在领导的AMD正值春风得意时期,收购了赛灵思后他们的产品性能将会更加强悍,足以让AMD的粉丝扬眉吐气,又让英特尔的追随者捶胸顿足。
在未来,AMD与双“英”的对决中,苏妈将会与黄仁勋风头一时无两。这时就得问问身为老大的英特尔到底慌不慌了?要不你们也试试换个华裔CEO,看看能不能改掉“挤牙膏”的毛病。
‘伍’ 美国芯片巨头AMD一夜暴跌近14%,与哪些因素有关
AMD一夜暴跌近14%和半导体整体的市场环境、AMD第三季度的财报、AMD产品竞争力有关。
现在整体的市场上对于芯片行业确实不太友好,比如PC端的用户基本没有新的装机需求,PC端芯片的性能都足够强,大部分人只是普通用户,更换芯片也不会有太大的体验提升,于是amd的产品销售就迎来了一个小小的阻碍。而且AMD发布的新产品也没有那么强的统治力,虽然很不错,但没有满足消费者的期待,市场即使再看好amd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对它特别有信心,毕竟AMD的竞争对手也是一个庞然大物,
‘陆’ AMD股价一夜蒸发960亿,芯片巨头们的“寒冬”如何熬过去
芯片股溃不成军,芯片巨头AMD收跌14%。
行业巨头的市场价值仍然稳定在相对平衡的位置,因为行业巨头使用的是高端芯片,而不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芯片。事实上,不仅AMD在下跌,整个美国股市也在下跌。特别是,科技股遭受了巨大损失,而中国的概率股也大幅下跌,因为芯片实际上面临着一个小小的困境。尽管芯片仍有市场和未来,但在这段时间内,芯片市场总体上已接近饱和。对PC和移动终端的需求不大。
因为这些芯片的生产能力由于技术原因不够,只是因为加工厂的装配线位置不够。如果装配线这次有位置,价格自然会雪崩。当然,只有这些低端芯片崩溃了。高端芯片的价格仅略有下降,因为其他芯片仍存在技术壁垒。
‘柒’ 翻身无望老黄刀法太稳,AMD已经看不见“尾灯”了
最近这几年AMD发展得可谓是顺风顺水,公司的股价已经从2018年10美元左右涨到了现在的80美元高位,总市值也超过了1000亿美元,AMD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策略上的落实。
过去几年里,AMD一直将 打造伟大的产品 视为公司的目标,所以在这样的驱动之下,AMD打造出了可以改写企业 历史 的Ryzen架构PC芯片和Epyc服务器芯片,在实际的表现中,锐龙系列芯片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英特尔的酷睿。
前些时候AMD又发布了 锐龙5000系列产品,最强的锐龙9 5950X频率从4.7GHz来到了4.9GHz, 但热设计功耗仍然保持在105W,如果对比竞品i9-10900K,创作性能高出最多59%, 游戏 性能高出最多11%,几乎是力压英特尔的优势。
在这样的表现之下,AMD的CPU芯片已经明显威胁到英特尔的地位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AMD芯片,因为AMD能够做到更低成本和更高性能,性价比明显高很多。比如鲁大师公布的PC硬件排行榜,就能明显反映出这个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AMD无论是在桌面电脑还是笔记本处理器方面,表现都是占据前四的, 势头已经大大盖过了英特尔,市场份额差距虽然还是很大,但增长幅度足以让英特尔感到恐慌。不过对于GPU芯片,AMD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因为它面对的是英伟达。
同样是来自鲁大师的榜单,相比在CPU上肆意欺负英特尔的现象,在显卡榜单上AMD面对英伟达就显得有些没有招架之力了, 在显卡性能榜单中,30个产品英伟达一口气拿下了22个,而且前6名都是自家产品,前十名中共拿下了7个名次。
而在热门显卡名单中,AMD只有RX 580一棵独苗硬撑,英伟达旗下爆款显然多太多,而在份额上,英伟达71.07%遥遥领先,比上季度还高了2.61%,不得不让人佩服老黄的刀法,实在是太稳了,AMD根本都看不到“尾灯”。
前不久发布锐龙5000系列的时候,苏妈还拿出了一块RX 6900,并透露了三个跑分数据,看上去似乎可以追平RTX 3080,但实际上落后可能会上两位数,最终的表现应该会高于RTX 3070,可见AMD确实落后英伟达挺多的。
当然有很多AMD粉丝非常希望能够像CPU一样,GPU也可以YES,现在二者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只能期待未来有朝一日,AMD在显卡这块也能够全面发力,争取让英伟达也感受到一些威胁,这样消费者也能够受益。
事实上现在英伟达已经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据悉RX 6000的性能会比RTX 3070好很多,正因为如此, RTX 3070也突然跳票,解禁上市从本月7日一路推迟到了29日,也就是RX 6000发布的第二天, 估计一场好戏又要开始了吧!
‘捌’ AMD,没有丝毫喘息
AMD与英特尔的价格大战
AMD是美国一家专门设计和制造CPU的半导体公司,与英特尔并列为全球CPU双雄。
对于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更熟悉的是英特尔这个品牌。其实,熟悉电脑配置的人很清楚,AMD和英特尔一样,也是CPU产业中的佼佼者。两家公司都具有强劲的实力,二十年来,竞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2006年7月24日,AMD宣布以54亿美金价格收购显卡双雄之一的ATI(Array Technology Instry)。这在当时是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因为ATI在显示芯片方面独霸一方。关于显卡,人们所言的A卡、N卡就分别来自ATI和英伟达。AMD早年和英伟达是密切的合作伙伴,在当时却一举收购其竞争对手ATI,令人大跌眼镜。而后,AMD顺势成为唯一一家集CPU与显卡业务于一体的公司。
不过,急功近利之下的AMD将大量资金分给显卡业务,却并没有如愿在显卡市场上有一番作为。2006年底,英伟达推出的8800GTX震撼了整个图形业界,然而AMD的产品却始终不见踪影。N卡具有领先的工艺水平,在2012年以后,英伟达和AMD在显卡的市场份额逐渐从五五分演变为三七分,更有英伟达一家独大的趋势。
同时,AMD忽略了老本行CPU的研发。AMD靠戴尔的订单取得了短暂的优势,但英特尔通过削减利润压低价格的方式又进一步抢夺了市场。陷入资金困境AMD,又面临来自英特尔的强压。从销量上来看,AMD的2016年的销量同比有很大的增长幅度,但因为与竞争对手英特尔大打价格战,产品的平均价格反而不断下跌。在2006年第四季度的财政报告中,AMD净亏损达5.7亿美元,平均每支股票的亏损就达到了1.08美元。一边是收购ATI的巨额支出,另一边是CPU价格的持续下滑,彼时AMD可谓腹背受敌。
在AMD收购ATI后的第三天,英特尔发布了基于65纳米制造工艺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全新微架构酷睿结合了Netburst架构和Pentium M架构的优点,以双核和低功耗为人所知。酷睿2一经登场即取代了已有13年 历史 的奔腾,着名评测网站Anandtech评价其为“半导体有史以来最振奋人心的产品”。AMD当时最高级别的桌面级CPU Athlon(速龙)64 FX-62,也相形见绌。
英特尔凭借着强大的资金优势,在产品的宣传上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如此,英特尔还提出了名为“Tick-Tock”的产品更新策略,一年用来提升工艺,次年则推出新架构,即遵循着“制程-架构”的钟摆节奏,交替进行的研发周期保障英特尔产品的稳步发展。在更强调性能的服务器市场,英特尔巅峰时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99%,AMD则不足1%。
但到了14纳米制程更新的节点上,英特尔的这一循环被打乱了。人们所期待的更高性能一再延期,新版本CPU的价格却照涨不误。那几年,英特尔落下了“挤牙膏”的坏名声,AMD则坐收高性价比的渔翁之利,扳回一局。英特尔不再“挤牙膏”而推出酷睿i9的同时,AMD即发布ThreadRipper线程撕裂者二代予以回应。
“AMD, YES”:更换代工厂,重夺市场
混战之际,AMD的晶圆厂便成为负担。
为了继续发展下去,AMD改变生产策略,把芯片设计和晶圆制造拆分,剥离的生产业务成立为格罗方德代工厂。
AMD在格罗方德成立之初,签订了将所有CPU和GPU都交给格罗方德制造的协议,并且专门采用了模块化设计,陆续推出了“推土机(Bulldozer)”架构和“打桩机(Piledriver)”架构。
按说,代工厂格罗方德有了更强大的资金注入,AMD的制造业务也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理应是皆大欢喜的结果。不料,当AMD把大笔订单交由格罗方德完成,后者在32纳米、28纳米等制程的工艺却没能达到要求,存在诸如漏电和温控等问题,造成“推土机”和“打桩机”两个架构的CPU发热量过高,客户都不买账。
但是尽管格罗方德工艺上存在各种问题,双方的合作没有间断,合作的那几年里,格罗方德不仅良率有问题,产能还很不稳定,产品不能如期交付的情况时有发生。成都22纳米的FDX-SOI项目实质性停摆就是一例。
因此,AMD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调整方案,降低性能,很快在与英特尔的对决中逐渐败下阵来。2018年8月28日,格罗方德宣布暂停7纳米LP(Leading Performance)工艺开发,专注于14/12纳米的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节点。该技术研发效法三星,但等格罗方德掌握先进的工艺的时候,市场所剩无几,又造成连年亏损。
后来,AMD果断做出决定,撕毁与格罗方德的合同,不惜赔偿了3.2亿美元,从而转向与台积电合作。掉头投奔台积电的AMD在生产工艺上很快就有了突破。
AMD推出了Zen架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高性能CPU市场有了一定话语权。AMD还在核心数上大做文章,很快,6核和8核成为市场的主流,AMD甚至推出了多达32核心的线程撕裂者CPU投放于高端市场。
2019年1月30日,AMD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和全年财报,财报显示,当年总营收为64.8亿美元、净利润为3.37亿美元,季度营收为14.2亿美元,净利润达到3800万美元。财报发布后,AMD股价也有所上扬。
2020年初,陆续推出Zen 2和Zen 3架构CPU的全新产品,由于全部采用台积电7纳米及7+纳米制程,AMD得以趁着英特尔CPU供应短缺之际,成功抢占市场。成为台积电7纳米第一大客户的AMD,未来在5纳米制程上,还将会发布第一款移动芯片,命名为“AMD锐龙C7”,采用的是ARM芯片架构。AMD锐龙C7最快将会在明年上半年发布亮相。
扭转干坤后的AMD,终于可以自信地喊出“AMD, YES”,苦于10纳米到14纳米制程的英特尔则倍感煎熬。由于英特尔CPU团队人手不足,设计开始落后,许多人离开团队。在向7纳米制程过渡的时候,英特尔还试图与台积电达成协议,找台积电代工。
英特尔名誉董事长戈登·摩尔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着名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这一归纳在周期上有相应的修正,日后不仅成为一个精准的预测,而且有力敦促计算机芯片研发的进程。摩尔定律问世55年,人们不无惊奇地看到计算机芯片工艺水平的提高。而Google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相应提出“反摩尔定律”的局面,也时时刻刻威逼着英特尔、AMD等公司:“一个IT公司即使当前卖掉和18个月前同样多的同一种产品,它的营业收入却会下降一半。”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可能有公司永远地倒下。
在半导体芯片制造技术创新方面,对于实力并没有远超英特尔的AMD来说,是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的。瓶颈突破、业绩冲浪的那一刻固然令人艳羡,但战线总在持续拉长,胜败并不明朗。
无论是追逐摩尔定律还是推动摩尔定律,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巨额的资金投入。晶圆厂每年的支出都是一笔巨款,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运营成本、研发费用等,因此要求晶圆厂的产能、良率、工艺水平,必须保持在极高的水平,否则就是巨额亏损。硅材料寿命终结的原因在于高温和漏电,这也正是格罗方德曾经一再耽误AMD生产的重要因素。
AMD这些年的发展,与代工厂的深度合作至关重要。AMD规划下一代产品发展将进入7纳米制程节点之际,也决定7纳米制程将会同时使用台积电及格罗方德两家的技术。比如,Zen 2使用台积电7纳米制程来制造,I/O控制芯片由格罗方德制造。
格罗方德正在继续扩大AMD产品的产能。比如12纳米LP工艺制造的Zen+,该制程工艺实际上是14纳米LPP工艺的改良版。以及格罗方德从32纳米SOI、28纳米升级到14纳米的FinFET LPP工艺,让AMD锐龙与Intel处于同一水平线。AMD跟格罗方德的合作显然还会持续下去。
“抢夺台积电”再思考
相比AMD有台积电和格罗方德二者的保驾护航,华为的境况可谓堪忧,丢了台积电事小,丢了经营话语权事大。
作为华为笔记本电脑CPU的主要供应商之一,AMD锐龙系列CPU被华为多款笔记本电脑所采用。有消息称,英特尔也已经获得了美国政府的许可证,可以正常供货给华为。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在9月21日还发表了署名文章,明确表示“英特尔不会撤出中国”。
美国下禁令后又松口,逐步且缓慢地放开美国半导体公司对华为的出货限制,于是,当前局势下,华为的高端芯片仅能获得来自美国企业的供货。因此,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未来华为所有上游供应链都将受到美国芯片公司的钳制,而走上了联想的老路。
AMD之所以在美国首先获得许可证,与其在CPU业务方面的领先地位不无相关。尽管从长远来看,开放许可对于中国华为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但我们仍能从AMD的发展中获得启示。
在半导体行业,技术的制约招招致命。如上所述,AMD也曾因为代工厂格罗方德的工艺瓶颈而萎靡不振,台积电7纳米技术的加持,则使其顺利渡过难关。被关键技术“卡脖子”的滋味众所周知,甚至我们提到的摩尔定律,也因为技术而有了失效的迹象:按照摩尔定律推算,英特尔早在2015年就应该生产出10纳米制程的芯片,然而事实是,直到2019年,英特尔才努力将芯片的电路尺寸减小到10纳米。在此期间,AMD推出的Zen架构CPU抓住机遇,赢得了市场。
再先进的研发技术,都需要市场的迭代,投入市场加速资金流动和技术升级,才是企业得以长远经营的王道。左右台积电等技术持有者做出相应决策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正在于资本和市场。台积电的身份暧昧的如今,不仅是AMD和英特尔,全球多家企业都在争取台积电的订单,华为当然也在其中。有消息称,台积电已经获得了对华为的出货许可,不过只限于成熟制程,如华为电视、相机、机顶盒等产品采用的28纳米以上的制程,台积电先进制程芯片出货依然不在允许范围内,继而目前各大半导体厂商奋力追逐的10纳米、7纳米、5纳米等。台积电方面对此的表态则是“不回应毫无根据的市场传闻”。这是一场技术的抢夺,也是资本的较量,对于入局者而言,翻身的契机正暗藏于绝境中。
这也是我们在国际形势更为复杂的情况下,更加强调国产自主研发的重要性的原因。
过去几十年来,国内涌现出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国防 科技 大学、国家高性能集成电路(上海)设计中心和苏州国芯等一批研究单位,研发龙芯(Loongson)系列、飞腾(FT)系列、申威(SW)系列等CPU产品。推动对自主计算芯片的研究,并加快攻破设计技术壁垒的进程,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CPU的脚步正在加快。国产CPU厂商的市场份额虽远不及英特尔、AMD,但在国产化浪潮的推动下正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在国产芯片中,龙芯的自主程度相对较高,这款芯片诞生之初就主张源代码自己写,CPU核独立设计,以拥有自主发展权。龙芯曾支撑2015年中国发射的北斗卫星,如今宣布放弃所有美国技术,转而研发一套完全采用中国技术的指令集LoongArch,离自主可控也更进了一步。
禁令之下,培育国内的自主产业链的生态体系更加迫在眉睫。龙芯这种从下到上都是自主设计的芯片,虽然整体技术相对市场主流有点落后,作为国家战略的技术储备也一直不断推进研发,而其他如国产的芯片,电脑,服务器,办公软件,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更大范围的测试与使用。CPU生态结构一般需要一到两个核心企业,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在国内,各处理器设计企业在指令集选择上五花八门,尚未能够形成领导行业生态的力量。而就基于MIPS架构的龙芯而言,打破桌面平台X86+Win的生态垄断并非易事,但十几年来CPU研发积累的宝贵经验、培养出一大批的人才,都为日后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后续的推进,仍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员投入,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持续支持。
AMD在与英特尔的竞争中成长,在低谷里积蓄力量,成为半导体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有赖于多方合作形成的完整生态。而如今,在市场更具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做好迎战冲击的预案,尤其是在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生态培育方面,既有政府的支持,更要同心协力加速研发和迭代,积极迎接竞争和挑战。
‘玖’ 英特尔市值被AMD超越,他们存在着怎样的竞争关系
他们二者是处理器行业最大的两家公司,彼此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此次股市收盘之后,英特尔的股价市值竟然比AMD公司要低,这可以说是在20多年的竞争之中从未出现过的情况。在以往AMD公司的市场市值明显不敌英特尔一直处于下风,甚至还有很多的专家一直调侃英特尔让AMD成为了处理器行业的万年老二。
再加上英特尔在其传统的PC领域并未能够持续创新,保持住其传统优势,所以说AMD公司才能够拥有此次反超的机会。原来的英特尔由于其制作工艺技术水平高,因此所生产的处理器工艺一直不错,但是近些年来起工艺水平明显改进不强,所以其所生产的处理器和AMD公司所生产的处理器差距也是在不断的降低,因此才会出现此次的局面。
‘拾’ 一夜间蒸发了960亿,芯片巨头暴雷传递出了什么信号呢
美国这回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老拜登公布出口管制新措施,进一步加剧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消息一出,美国芯片巨头amd股价却应声暴跌,千亿市值顷刻间灰飞烟灭。
随后,英特尔和台积电首当其冲,纷纷创下年底股价新低,瞬间就把老美科技板块的股价按到地板上,此时,中国芯片行业的股价却悄悄逆势上涨。本该制裁中国芯片的措施,为何反倒让老美自己吃了大亏?芯片巨头爆雷的背后,又有哪些更深的含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