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股评 » 吉利股东抛售股票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吉利股东抛售股票

发布时间: 2023-01-08 19:59:05

‘壹’ 公司股东明知公司亏损抛售股票违法吗

内幕信息披露前大量减持
创业板上市公司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向日葵)总经理丁
国军、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潘卫标涉嫌违规被依法查处。
经查,潘卫标、丁国军二人知悉向日葵母公司2012年上半年毛利率大幅下降的事
实,经过合理推断公司上半年亏损已成定局。同时,丁国军个人还知悉公司原计划在
报告期内转让德国20MW电站股权的合同不具备生效条件,预期产生的5000万元收益不
能计入2012年中期报告,无法抵减2012年上半年亏损。
在此背景下,丁国军及潘卫标将持有的向日葵限售股解禁后相继卖出规避损失。
据悉,向日葵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重大亏损的信息系《证券法》规定的内幕信息
。丁国军作为总经理,潘卫标作为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属于第七十四条规定的法定
内幕信息知情人。丁国军、潘卫标在内幕信息公开前大量减持向日葵股票,违反了《
证券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六条规定,构成第二百零二条所述的内幕交易行为。
2013年12月,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丁国军、潘卫标在向日葵2012年上
半年净利润预计重大亏损的内幕信息公开前大量减持该股,构成内幕交易,对二人分
别没收违法所得89万元、12万元,并处同等金额罚款。

‘贰’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的股票可以卖吗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的股票是可以进行售卖的,但是在其抛售股票时,会导致该股票的股价下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三十七条证券交易当事人依法买卖的证券,必须是依法发行并交付的证券。非依法发行的证券,不得买卖。

第三十八条依法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法律对其转让期限有限制性规定的,在限定的期限内不得买卖。

第三十九条依法公开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应当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或者在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转让。

(2)吉利股东抛售股票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四十七条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证券公司因包销购入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卖出该股票不受六个月时间限制。

公司董事会不按照前款规定执行的,股东有权要求董事会在三十日内执行。公司董事会未在上述期限内执行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公司董事会不按照第一款的规定执行的,负有责任的董事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叁’ 股灾之下,曾高位入股戴姆勒的吉利到底亏了多少

2020年3月,我们与“股神”巴菲特一起见证了美股“10天4次熔断”的历史。与此同时,欧洲股市也发生了多起严重的波动状况,因为没有设置针对整个市场或与大盘指数挂钩的熔断机制,面对暴跌的股市,欧洲股民也只能靠祈祷度过此次危机。

进入3月以来,英国富实100指数、法国CAC40指数、德国DAX指数等主要的欧洲股指都可以用“断崖式”暴跌来形容,且这三大股指在本月产生了52周范围内最低值。

“覆巢之下无完卵”,仅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宝马和戴姆勒在此劫中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3月,这三大汽车制造商的股价都在52周范围内出现了最小值,分别为99.16欧元、36.595欧元、21.015欧元,一年跌幅分别为13.53%、31.16%和40.93%。可以看出,三者中,戴姆勒情况更甚。

在90亿美元这份“牵绊”出现之前,吉利与戴姆勒可以说泾渭分明,出现后,吉利与戴姆勒已打破这条线,出现了出行领域与运营smart“边缘化”的合作。虽然还没有更实质、更核心的合作内容,不过未来还很长,谁又清楚会发生什么?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90亿美元”成为了以后吉利与戴姆勒所有可能的“敲门砖”。而吉利走向全球化的愿景,也在李书福布局的吉利-沃尔沃-领克-戴姆勒协同联盟后日臻完善。同时,吉利也通过“协同”这一跳板,跳上更高的平台,展望更远的风景。

文/甘芳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肆’ 高盛为何高价入股吉利,成为第二大股东,原来竟与沃尔沃有关

2005年5月,吉利成功实现香港上市,此后股票一直处在平稳上升的阶段。

当年6月,吉利股价暴涨9.5%至0.8港元。到了2006年,吉利股价更是连续数月在1港元的高点震荡。2007年因并购锰铜的利好,吉利股价再次直线上涨,6月股价超过1.5港元,创上市以来的新高。

由于国家对资产的外流一直有所限制,此时的上市公司只装有吉利 汽车 46.8%的资产。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吉利终于将46.8%变成了99%。随着上市公司的资产扩大了一倍,其股价到了当年最高的1.46港元,这让李书福“冬泳”的信心更为充足。

然而,此前一直在平稳上升过程中的吉利股票,却在2008年年底跌得一塌糊涂,从当年最高的1.46港元,到12月时一下子变成了0.15港元。这是怎么回事?

断崖式的直降,无疑给吉利人泼了一盆彻骨的凉水。0.15港元的股价,甚至还没刚上市时的高,就连桂生悦自己都觉得有些惨不忍睹。

归根到底,当年消费者对整个市场都普遍信心不足,最终也殃及吉利。

要命的是,上市公司在自身的上升期时,有一家着名的外资银行建议发CB(可转换债券),还可以溢价。

当桂生悦开始着手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这家外资银行竟然组织人手将吉利的股票给打下来了,从当时的0.9港元,一直打压到0.72港元,尽管有溢价25%,到头来还是0.2港元,依旧等于没有溢价。

“后来上市公司又搞了两次重置,”桂生悦有些感叹地说,“现在就连一次我都不会同意的,只是当时我也不太懂。另外,公司说话刚开始也没有太多底气。”

这种状况一直拖到了股票升到1.46港元的那段日子。

在这段日子里,桂生悦记得有不少人赚了钱,“但是也有一些人没有出手”,于是就不幸地遇到了这次断崖式的直降。

眼看到期日就要到来,摆在桂生悦面前的是两个选择:如果股价能重新回到0.9港元以上,自己就不用着急还钱,毕竟投资者更愿意持有股票;如果股价持续走低,他就必须按照投资者的重置意见,将钱还给人家。

为此,吉利曾跟多家投行谈过,包括南非商业银行的投资基金,但是它们大多不看好吉利的未来。尽管此时的股价已经自2009年1月开始慢慢回升,但他们还是拒绝了吉利的方案。

终于,吉利遇见了高盛的直投部门。

让市场有些大跌眼镜的是,高盛对吉利选择了直接支持的方式。他们不仅很看好吉利,而且觉得桂生悦跟他们谈的股价——当时为0.6港元——不是太高,而是太划算了。

问题是,要做投资就得对公司做全面的尽职调查和评估,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前前后后高盛一做就是5个多月,这也就意味着高盛的投资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为了解决CB到期的问题,桂生悦还是得到处借钱,李书福也想尽各种办法,甚至动用了私人腰包,最终让吉利没有因为这几亿港元而违约。

曾有一段时间,国内媒体都紧盯吉利,认为吉利的资金链变得紧张,质疑李书福“冬泳”是否是虚张声势。但它们不知道的是,吉利当时的压力主要就来自这几亿港元,但对其自身的发展更并无大碍。

更重要的是,此事的解决,也让很多人看到吉利是有还钱能力的,能撑得住,并没有因金融危机而变得极度虚弱。

在吉利的股价继续回暖的过程中,高盛也做完了尽职调查。

此时吉利 汽车 的股价已经从当初的0.6港元多,飚升到1.6港元,前后涨了将近三倍。如果换成其他投行,或许还会犹豫,都这么高了,再投的话还能赚什么?

高盛为了这个尽职调查,前后花了200多万美元,不仅请专业的财务顾问,还请了 汽车 行业的很多专家来评估,做得非常正规也尽心尽力。在吉利股价上升之后,高盛还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吉利,追着桂生悦赶紧谈条件。

为了对吉利负责,对李书福负责,更要对投资者负责,桂生悦也希望能谈个好价钱。尽管当时的股价已是1.6港元,但他还是希望能溢价卖给高盛,同时能将票息谈到最低。

一开始,高盛开的条件是票息6%,给出的理由是吉利 汽车 的股价已经升了三倍,但桂生悦并没有轻易答应,谈判暂时搁置。

这让高盛有些骑虎难下。

到这个地步,票息到底是多少,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在一天的凌晨3点,吉利与高盛紧急召开会议,不歇气地一直谈到早晨,最终达成共识,那就是票息3%。同时,高盛以1.9港元的价格入股吉利,相比当时的股价,吉利 汽车 实现了溢价。

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对吉利而言,它从高盛手中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当时一下子拿了它3.5亿美元,这是我们在 历史 上拿的最大的一笔钱”。对高盛而言,尽管以相对较高的价位进入吉利 汽车 ,但当它最终从吉利 汽车 身上套现离开时,还是赚得盆满钵满。

李书福坦言:“高盛为吉利注入了额外资本,为长期策略提供了资金支持。”其实,高盛入股吉利,或与吉利下一步的重大战略密切相关,那就是收购沃尔沃。吉利的公告明确称,资金用途包括潜在收购事项。

写在最后:

对高盛来说,投资吉利当然不是为了扶持中国的自主品牌,而是看好中国 汽车 市场的未来,看好吉利的未来。对吉利来说,高盛的入股,显然不只是拿了几亿美元资金那么简单,更大的影响还在于给市场和投资者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吉利的发展已经真正步入正轨。

‘伍’ 大股东减持是利好还是利空

大股东的减持对于股民来说是一个风险信号,但是利好还是利空还要看股东减持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关注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股票减持时的位置,高位套现还是低位减持,是为了企业发展还是个人发展。

股票减持数量,通常来讲股东一般不会出现大量的减持行为,如果一旦出现了超过1%的股本减持,那么是十分危险的,这样大量的股票减持很有可能带来的就是利空的风险。

股票减持的次数,一般情况下减持次数少多数为股东个人行为,如果出现多个股东纷纷减持的现象,那么可能是因为公司股价处于高位或者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此时则建议逢高卖出以规避风险。

所以,其实在分辨真假消息之后,最重要的是分辨其股东增持、减持的背景是什么;其次要对股东增减持进行分析;最后观察股东和庄家动向。

‘陆’ 公司一上市股民就卖出股票, 对上市公司有影响吗

影响是有的,但是要看涉及的股民多不多,金额数量大不大,一些散户,资料又不是很大数目,影响会比较小,甚至不影响。

‘柒’ 法人大量抛售股票意味着什么

法人(能独立承担……的经济组织)不能抛售股票。


应该是问股东大量抛售股票:


首先,集中抛售大量股票必然要拉低市场的股价。


第二、后期影响和抛售大量股票的股东数量和种类有关,

  1. 限期股(高管股、职工股、激励股),在解禁后被集中抛售,虽然会拉低股价,但后期影响较小(需和企业和市场的其他状况结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2. 庄家(在股市以盈利为第一目标的大股东)抛售大量股票,可能是逃跑套现(市场动荡不明的情况下),也可能是技术操作需求(倒庄、降低成本、做曲线、吸引散户……)

  3. 本身股东,特别是主要股东、大股东(必须经证交所批准)集中抛售大量股票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企业的存活。除非股价异常高位需要大股东抛售股票平抑股价外,这些不会集中大量抛售的。

  4. 个别股东的抛售,和限期股相似有影响但不大。

  5. 股东抛售的作用,对市场的影响力按散户、高管、股东、主要股东、庄家、大股东的次序,逐步递增。

‘捌’ 股东减持是什么意思

股东减持就是指持股比例较高的股东,包括大股东卖出手中股票,降低持股比例就称之为减持,这种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中小散户减仓。

通常情况下,大股东出现减持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会有所影响,首先会出现稀释交易中的资金,因为在股票市场上一旦出现大股东减持1%,往往会有大量的人会跟风减持,这样就会造成大量资金外流。

(8)吉利股东抛售股票扩展阅读:

甚至对该上市公司的股价带来很大的影响,一旦出现股东减持,在近期该公司的股价可能一直在低位震荡,也就是大幅度下跌。

当然,还要看看股东减持的目的是什么,有的是为了盘活资金,而有的则是为了套利,毕竟目的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玖’ 高位入股戴姆勒,吉利做“赔本买卖”

[亿欧导读]?高位买入,两年腰斩,吉利入股戴姆勒这波亏吗?

作者丨钱漪

编辑丨郝秋慧

吉利持有的1.036亿股戴姆勒股票,“亏损”过半已是事实。

疫情在海外的失控蔓延,让全球金融市场深陷史无前例的“黑色三月”,全球各大股指断崖式暴跌,不光是10个交易日经历4次熔断的美股,欧洲主要股指均大幅震荡、接连“跳水”,英国富实100指数、法国CAC40指数、德国DAX指数均重挫至52周内的最低点。

股灾中,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无一幸免。其中戴姆勒情况尤甚,一年跌幅达42.39%,3月27日29.59欧元每股的收盘价相较于吉利2018年的买入价,账面蚀本近六成。

吉利从2016年就开始传出吉利欲收购戴姆勒股份的消息,但对戴姆勒来说,定向增发将稀释老股东的股份,从保障股东权益的角度考虑,戴姆勒欲拒还迎,暧昧表示“欢迎新投资者透过二级市场购买的方式加入”。

2018年2月,吉利终于通过对二级市场股权收购的方式,以70欧元每股的价格、花费90亿美元高价收购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戴姆勒事实上的第一大股东。这笔折合人民币569.7亿元的收购成本,是整个吉利汽车集团2018年全年净利润的4.5倍。

吉利耗时耗力、费劲周折成为了戴姆勒股东,能眼睁睁看着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蒸发吗?

当时吉利所持的股权价值约为90亿美元,从戴姆勒最新的股价来看,拥有戴姆勒1.036亿股的吉利,目前所持股权总价值仅剩约29亿欧元,浮亏超50亿欧元。

纵观戴姆勒自吉利购入至今的盘面,整体股价一路波动下跌,2018年过后再未回归70欧元高位。2019年初戴姆勒股价一度跌破50欧元时,曾有传言称吉利将减持一半戴姆勒股份,吉利随后言简意赅发布声明辟谣:“作为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和单一最大股东,没有减持戴姆勒股份的计划,所持有的戴姆勒股份不变。”

仅过了一年,如今戴姆勒股价相较2019年初的彼时“底价”再度腰斩,吉利减持的传言又喧嚣起来。

亿欧汽车认为,即便戴姆勒股价低迷,短时间内难见起色,吉利减持或抛售股票的可能性不大。吉利一开始入股戴姆勒便不是奔着分红去的,更是服务于吉利全球化布局和进军高端科技出行的战略目的。

早在入股完成之际,吉利便表示持有戴姆勒股票是集团的长期战略投资,希望助力戴姆勒成为电动出行和线上技术服务领域的佼佼者。

除了股权交易,吉利显然更重视资源的置换与协同,通过入股戴姆勒建立“友谊”,获得更多业务合作机会。事实上,自入股之后双方的联系便日益密切起来。

2018年10月,戴姆勒出行正式与吉利达成协议,双方在华组建合资公司,各持股50%,共同开发在华开展业务所需的软件基础设施,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使用高端车型将包括但不限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

紧接着,2019年3月,吉利与戴姆勒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计划将戴姆勒旗下smart品牌打造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入股戴姆勒所花的90亿美元,不仅给吉利与世界一流车企搭了架云梯,也是吉利为成为一家真正的跨国车企提前买的一份保险。

由此看来,李书福也不算做了赔本买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