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类别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摊余成本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摊余成本

发布时间: 2022-10-16 02:27:19

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怎么会有摊余成本

2000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实际利率为10%。
以上述折价销售为例看待摊余成本:购买5年期债券折价购买后,实际支付价款与票面金额之间形成了一个250元的差价。从理论上来讲本次投资购买债券除每年的利息外还盈利250元,但是这250元数额初期产生时,不能立刻将其纳入到投资收益中去,即使理论上他也是投资收益,但他不是本期(本年度)的投资收益数额,而是跨度5年时间的投资收益总额(只针对250元而言,不含利息等收益)体现。因此只能先把250元找个科目存起来(因为数额已经产生,你不得不在会计账目中体现出来,但又必须体现年度会计账目的真实情况。这就好比返还话费,说是一次性返你100话费,结果分5个月给你,每个月20元,难道你能说你这个月收入了100的话费。),于是只好放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中。然后在每年把250元按一定的比例转到投资收益中去。整个过程就称之为摊余成本。至于按什么比例来算每期的摊余成本,基本上按下面的公式,最后一期用总额250减去每期的摊余成本数额即可,基本上就是把利息调整科目整平就可以了。
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4.72%=59
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00×10%=100
利息调整摊销=投资收益-应收利息=100-59=41(这就是本期从250元中应该计算到本期的差价收益)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及摊余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需要减去减值准备 (报表列示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在没有减值时等于账面价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只有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才存在这个,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就是和摊余成本比较,差额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摊余成本扩展阅读: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

一、日常核算科目

本科目应当按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有类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具体而言:

⑴初始确认时,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

⑵资产负债表日,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通常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怎么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的处理类似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股票投资的处理类似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债券投资要根据减值后的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指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

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怎么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的处理类似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股票投资的处理类似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债券投资要根据减值后的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指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

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什么不等于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变动为什么不加入摊余成本呢

这是由于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公允价值暂时性的变动不会影响摊余成本,但是会影响账面价值,所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工具的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是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属于权益类科目,不计影响摊余成本。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没有暂时性的公允价值变动,所以其摊余成本等于账面价值。

6.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为什么有摊余成本,而股票

“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目前债券基金的估值方法主要有三种可以选择:成本法、市价法和摊余成本法。成本法主要为用于银行间债券投资的估值,但该方法可能导致基金净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市价法则主要用于交易所债券,不过,由于收盘价格可能异常且波动频繁,该方法容易降低基金净值的稳定性,不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理性的投资。
通用公式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本期摊余价值=上期摊余价值+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现金流出或流出[应付性质的为减已付或应付,应收性质的为减已收或应收,到期一次还息的为0]]-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注意:
①分期付款时,如题目要求计算“还本额”,本期还本额=本期付款额-实际利率计算的损益(该损益即“借: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贷:未确认融资费用”的金额)。
②分期收款时,如题目要求计算“收款额”,本期收款额=本期收款-实际利率计算的损益(该损益即“借:未实现融资费用,货:财务费用”的金额)。

7. 这句话怎么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公允价值变动)的摊余成本不等于其账面价值”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是说,他的期末价值是按照市价来定的,与摊余成本的差额,就计入公允价值变动。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就是直接按摊余成本计量,不用考虑公允价值。所以两者这个小差别。

二、对于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债券投资,每期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而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三、计算投资收益时,摊余成本不能考虑公允价值的暂时性变动;而计算公允价值变动时,则比较的是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大小,而不是摊余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大小。摊余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7)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摊余成本扩展阅读:

企业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时,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则其形成的汇兑差额也应计入当期损益。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可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现金股利,应当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

3、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损益。

8.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是按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么,为什么好像又有采用摊余成本计量的情况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所谓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就是在期末,要根据期末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你仔细看一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它在各期期末都是要根据期末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的,所以它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只不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果是债券类的话,它在期末需要计算利息收入,计算利息收入,就需要用到实际利率法,要用实际利率法,就需要用到摊余成本,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它是采用摊余成本进行计量,这是不对的。
再说,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果时股票类的话,根本就不存在摊余成本的这一说,所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是错的。
一定要记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用到摊余成本,只是为了计算利息收入,不能因此而认为他是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有问题欢迎来我空间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