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买卖 » 08年巴菲特买高盛股票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08年巴菲特买高盛股票

发布时间: 2022-05-09 15:44:04

1. 金融危机爆发时,巴菲特为什么选择投资高盛优先股而不是普通股股票

1.累计优先股
2.不参加分配的优先股
3.可转换的优先股
4.固定股息10%,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除了破产),那么必须支付投资额的10%的利息,50亿美元就是每年可以获得5亿美元的股息,相当于固定10%利率的无期债券了
补充:
这个就好像债券一样,不是说你亏了就可以不支付利息的,巴菲特就是看重这点和可转换股票的条件才会出手的

2. 巴菲特为什么选择高盛优先股股票

“(投资了高盛的优先股)高盛每秒钟给我们支付15美元,”巴菲特在201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会上这样说道:“滴答、滴答、滴答……手表的声音变得如此悦耳。”
那么,在A股的“优先股时代”开启之时,我们能从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案例中学习什么?巴菲特又是如何玩转优先股的?
秘诀一:退可守
事实上,巴菲特从未特意撰文表述自己投资优先股的“心得”,但通过其投资优先股的案例,以及他在各种场合发表的对于优先股投资的看法,我们仍能总结出一些思路和逻辑。“进可攻,退可守”可以比较好的归纳为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秘诀”。
以投资高盛优先股为例,当时的情况是高盛受次贷危机冲击,经营面临巨大压力。此时巴菲特与高盛达成协议,由巴菲特向高盛投入50亿美元,购买其股息率为10%的优先股。此外,巴菲特还获得“今后5年内任意时间购入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价格为每股115美元”。
不难看出的是,该笔投资首先就具有“退可守”的特征——高盛当时面临经营危机,令其前景被普遍看淡,巴菲特的资金注入可以缓解高盛的经营压力,但高盛能否就此扭转局面也是个未知数。不过,“优先股”的游戏规则设定可以保证巴菲特该笔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不会遭受损失:高盛在当年有盈利的情况下,必须首先按照10%的股息率向巴菲特支付股息,在分派了巴菲特的股息之后,高盛才能向其它普通股股东支付股息。而假设高盛若某个年度出现亏损,当年无法派发股息(包括优先股股息和普通股股息),那么在下一年如果实现盈利,高盛还会补足此前所欠的优先股股息并派发当年优先股股息之后,才能向其他普通股股东派发股息。
换言之,只要高盛能够在次贷危机中“缓过一口气”,巴菲特该笔投资就不会面临太多的风险,就“退可守”的特征而言,具有相当高的安全边际。
秘诀二:进可攻
那么,巴菲特在投资高盛的案例中是否仅仅是冲着10%的优先股股息率而去的呢?也不尽然。
我们再来看看“进可攻”的条款:以115美元购买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这是在高盛能够迅速恢复元气,实现经营扭转的情况下,巴菲特扩大盈利的一个条款。即假设高盛此后能够度过次贷危机,经营重归正轨(在此种情况下,高盛的股价势必也会上行),那么巴菲特直接行权就可以有高额的行权收益。
真实的情形是,到了2011年,高盛度过了次贷危机恢复元气,以10%的溢价,即55亿美元向巴菲特赎回了这批优先股。
而综合起来看,巴菲特在投资高盛优先股时充分考虑了两种情境:若高盛经营一时难以扭转局面,同时引发股价继续下跌,那么因为持有优先股,在股价下跌时优先股股息可以增加抄底的“弹药”;若高盛迅速扭转局面,同时股价上涨,那么就可以行使认股权坐享收益。这种投资优先股的逻辑充分体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原则。
投资标的与投资时间很重要
对高盛优先股的投资算得上是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经典案例,而巴菲特对优先股的“情有独钟”是由来已久:在1989年则是买入过吉利、所罗门、冠军国际三个公司的优先股;在次贷危机期间,巴菲特还买过箭牌口香糖、通用电气、道氏化学、瑞士在保险的优先股,加上投入高盛优先股的50亿美元,当时一共在优先股上投入了211亿美元。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市场上的“优先股”历史悠久,品种也很丰富,巴菲特也并不是逢优先股必买,在其多个投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选择优先股投资标的的特征,即仍然是购买具有“护城河”的公司,同时持股周期也相当的长,在这一点上,其“选股方式”和“持股时间”与投资普通股时是一致的。
以投资吉利(刀片)为例,1989年,巴菲特投资6亿美元买入吉列可转换优先股,起初每年可以分享8%的固定股息,同时还约定了一个可转换普通股的转换价格。直到1991年吉列公司的股价超过了约定转换价格时,巴菲特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此后一直持股不动,到了2004年底,其持股市值增长到43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6倍以上。
不管是吉利、箭牌口香糖,还是通用电气或者高盛,都是具有相当宽广的“护城河”的公司,并且在这些公司的经营历史中已经充分的表现出了市场竞争能力,这是这些公司的优先股“值得投资”的大前提,也是巴菲特的首要考虑。
其次是投资的时间,巴菲特在投资上述具有优秀市场竞争力的公司时,并不是这些公司经营的鼎盛时期,而通常是这些公司因为某种原因遭遇一定的市场困境时,这样的投资时机也意味着较低的买入价格,这也是巴菲特投资优先股时容易被形容为“趁火打劫”的原因。
可以预见的是,A股进入“优先股时代”后,优先股会带来很多的投资获利机会,也许A股的中小投资者并不能像巴菲特那样因为资金优势和头顶上的光环而获得很多投资优先股时的优厚对价条件,但巴菲特投资优先股的思路和逻辑才是其获利的根本核心,分析其经典案例,或为A股投资者把握“优先股时代”打下基础。

3. 巴菲特抄底“被套”带来的反思

没有人会怀疑巴菲特过往投资的成功,除了暂时还没有发生奇迹的这一次投资。

伴随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三季度净利润下跌77%,原本被顶礼膜拜的 股神 开始遭遇了众多的质疑。在质疑者看来,巴菲特的抄底行为,在美股乃至全球股市均单边下跌的趋势下,显得如此的 不合时宜

质疑者声称,巴菲特抄底后已经惨遭 腰斩 ,其理由是股神在股灾中主要的两笔投资:高盛股价已跌至55.18美元,相比巴菲特注资时的115美元股价,暴跌了近55%;通用电气股价已跌至14.45美元,创下11年新低,相比巴菲特注资时的22.25美元也损失了超过35%。而在高盛和通用电气,巴菲特所持有的是优先股。

巴菲特的 交割单

那么细究巴菲特在二级市场抄底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收益情况?

暂不提上述较为争议的两笔投资,如果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公司发布的三季度报告所公布的全部为增持或新买进的股票而言,按照12月4日的美国收盘价计算,以 腰斩 来形容,恐怕也并不太过分。

康辉能源(ConocoPhillips),一家在全世界49个国家拥有办事机构的国际能源公司,三季度,伯克希尔公司增持了其40.66%,约2427万股的股份,占伯克希尔公司三季度组合的2.54%。以ConocoPhillips (COP)三季度72.74美元-90.46美元的区间价计算,则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约在80.2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ConocoPhillips收盘价报49.76美元,较平均增持成本价下跌了38%。

美国合众银行(U.S.Bancorp),全美排名前五的大型银行,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6.27%,约430万股,占其三季度组合的0.22%。以U.S.Bancorp(USB)三季度25.43美元-37.53美元的区间价计算,则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约在3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U.S.Bancorp收盘价报27.91美元,较平均增持成本价下跌了10%。

NRG能源企业(NRG Energy Inc),得克萨斯州第二大电力生产商,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54.41%,约176万股,占其三季度组合的0.06%。以三季度,NRG Energy Inc.(NRG)26.41美元-46.97美元的区间价计算,则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约在35.5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NRG能源企业收盘价报23美元,较平均增持成本价下跌了35%。

伊顿公司(EatonCor.),一家燃油液压系统的美国制造商,三季度巴菲特买入其290万股,占其三季度组合的0.23%。以三季度(NRG)57.41美元-81.71美元的区间价计算,则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约在7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伊顿公司收盘价报43.46美元,较平均增持成本价下跌了39%。

从上面的投资成绩单看出,以三季度巴菲特在美国市场的抄底的股票来计算,他可谓是深度套牢,总亏损额约在8亿美金左右。但在唯一一笔与中国有关的投资 比亚迪上面,却是账面收益颇丰。

9月2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与中国最大的充电电池制造商比亚迪电子公司达成协议,以2.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9.9%的股份,约合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其2.25亿股。截至12月4日,比亚迪每股报11.72港元,较巴菲特买入价已经上涨了 46.5%,账面盈利1亿美金。

今时不同往日?

显而易见的是,在巴菲特频频出手之后,至少在美国市场上,并没有成为引领投资者风向标。

美国投资策略有限公司投资部、上海鑫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迈克吴认为,由巴菲特鼓吹的 抄底风 没有使得标的股票从所谓的底部摆脱出来,反而是进一步创下新低,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量持有这些标的股票的机构们基本上没有认同巴菲特的价值理念,反而是作出了卖出的选择。

对此,有 中国版巴菲特 之称的同威资产管理公司的李驰不以为然。

全世界永远都与巴菲特不一样,去年卖中石油时的一切情形尚历历在目,熊市让人们迅速知道了要真正拿自己的真金白银重仓去实践‘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何其不易!

而从 股神 投资的历史来看,公众对其被套乃至长期套牢的评论是其一直无法回避的话题。

1973年审慎评估过才出手的华盛顿邮报也不乐观,买入后不久便跌二成左右;1987年买入所罗门兄弟公司优先股,而买入两年后几乎因公司丑闻而全部亏光;1988年股灾后买入的可口可乐,在买入之后不久就下滑了30%;即便是为中国投资者津津乐道的中国石油H股,其初期的账面亏损也达3年之久。

可也正是上述几只被 套牢 的股票,在数年后带给了巴菲特的丰厚回报,为其投资经历增添了传奇色彩。

问题在于,历史的经验能否在今日照搬?

细数巴菲特历经的两次危机, 1987年股灾 ,从现在看来更多是一次偶然事件,当时的美国实体经济根本就没有出现危机。事实上,美国股指在1988年就已经恢复到股灾以前水平,并开始了90年代的一段黄金岁月。

2000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但在格林斯潘的持续降息的调控下,美国实体经济反而是迎来了繁荣(即使现在对持续降息政策已经有所质疑), 但此次的金融危机已经是渗透到实体经济,并将持续影响美国的消费体系,而恢复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而当遭遇真正意义上的、类似1929年的经济衰退时,即使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那次股市持续低迷中,也遭遇了几乎破产的危机。

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则并不愿意将如今的金融危机与1929类比。

他说: 1929 年没有凯恩斯主义,当时危机是建立在市场万能的理论上,过分相信市场的自我修复功能。但现在形势已经不同了,发达国家政府平抑经济波动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现在去评论巴菲特看对看错为时过早,因为股市从历史的角度看永远都是上升的。

追随者的反思

慢即快,少即多。

打开李驰的博客,跃然纸上的除了其一贯的投资相对论的论调,还有巴菲特的新书《滚雪球》的特大封面。

对于巴菲特价值投资,李驰没有掩饰其作为信徒的虔诚。在11月27日,李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记者所提出的针对巴菲特一系列的质疑不以为然。

在李驰看来,巴菲特的投资不存在 抄底 的概念。 如果符合安全边际和自己的价值评断标准,如果可以用4毛钱买1块钱的东西,为什么不投资?

早在8月初,上证综指接近2700点左右时,李驰就开始大举建仓A股,尤其对金融股青睐有加。

它们业绩透明,穿着得太暴露了。

我们所建仓的公司,永远的都是蓝筹,永远的都是最优秀的公司。因为只有这样,即使是被套,也还是安全的。 当时的李驰,回答记者时仍是表现得意气风发。

但在12月2日,李驰的博文更像是对其一直所坚持的理念的反思: 等待是价值投资的精髓,但如何等待何时出手真需要终身学习!

今天回头看,在去年下半年绝对贵的市场买相对便宜的资产一样形成巨大潜在风险。飞逝的时间是让一切风险释放的催化剂。绝对高的安全边际,是一切投资的绝对生命线。现在这一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一份资产究竟多少价格算是便宜?

在博文中,李驰对于前期暴跌的海通证券感慨良多。 热闹的市场大大打折卖的东西有人抢,海通增发,钱少还买不到,但事后证明它们一点也不便宜;冷清的市场,优质资产在市场已经打折卖了,但更多的人依然在等更便宜更安全时再出手。而且市场冷清时出手被套几乎是没有人幸免。

而在博文结尾,李驰更是少见的透露出其在当前熊市中的谨慎。 不断犯错,也似乎已经成为市场与我们自己的常态。但在市场上永远不要犯致命的错误,留得青山在,一定有柴烧。

在另一私募名家李振宁眼中,巴菲特的操作模式则不是其他人能够模拟的。 从他的资本来源上说多为自由资金,伯克希尔本身是上市的投资公司,不存在其他机构时刻要面对的赎回问题,所以再长时间的等待都并非完全不可接受的。

而对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李振宁表示, 巴菲特的神话诞生在一个属于美国的世纪,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这个时代也许正在发生变化。我同意索罗斯的判断,二战后60年的全球牛市已经结束。而随着企业生命周期在缩短,股市波动也将加大,投资者也将面对新的问题与困难。

4. 怎样理解价值投资的理念

价值投资理念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是最简单的东西,但大道至简,最简单的理念往往是最正确实用,同时也是最难坚持的。投资你要克服的,就是要克服你的偏见,你的不客观。如果心里事先有很多杂念,非得把事情做成,有情绪性的影响,投资不够冷静就会出错。


比如有时候很多股票投得很好,但退出的时候退得不好,前面一半的功劳就没有了。

其实,生意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持续的挣钱,挣钱的基础就是你要给别人创造价值,你才能持续。

因此,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第一要有很强的逻辑研判能力,就是判断一个产业未来的趋势。第二个是判断人,判断人是需要有社会阅历的,比如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及其他能力。如果丧失了判断能力,你投得越多,反而可能死得越快。

以下是某私募公司经理分享的价值投资理念、投资原则与投资方法——

一、投资理念

1、保本很重要:首先不亏钱,然后挣钱

关于投资理念可借用投资界两位大师的话来表述:

沃伦巴菲特:投资法则一:永远不要赔钱;投资法则二:永远不要忘记法则一。

乔治索罗斯:先生存,再赚钱。

2、投资中的概率论:追求确定性

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做投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比如炒题材的人,炒对了就会翻一番。但是实际的收益率要看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比如有两种投资,第一种可能回报率为50%,第二种可能回报率为20%,很多人会毫不犹豫选择第一种,但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发生的概率。

比如第一种发生的概率只有20%,而第二种发生的概率有80%,那么实际上第一种的期望收益率只有10%,而第二种有16%,超过第一种。

散户为什么经常会亏钱,一个方面是不能坚持,另一个方面是不考虑概率。因此我对研究员的态度是推荐最有把握、且确定性最高的几个股票,而不是推荐一堆股票或是推荐潜在涨幅大但确定性不高的股票。

我们首先要追求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再追求盈利最大化。这又回到我刚才所讲的,保本才是最重要的。

5. 什么是价值投资

资本市场的各类投资者浩如烟海,各种投资秘笈也多如牛毛,但是,股市的“二八定律”依然没有改变。那么,价值投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跟随者如此之多但执行者少之又少?

当然,赚钱那20%的人或许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资本大佬,但其中更多的是那些坚守投资信条的人。他们不一定在大涨后躺着数钱,但却一定能笑到最后。

私募基金信奉的价值投资是什么?价值投资的误区有哪些?


价值投资——透过现象看本质

巴菲特的精神导师格雷厄姆曾经对价值投资这样定义过:股票价格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长期来看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这与咱们读书时学的马克思的价格理论一样,商品的价格始终会在商品价值附近波动。

在投资领域,市值几乎可以认定为一家上市公司价值的计量器,也就是私募大佬们经常说的EV(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这也是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股价则是EV最直接的体现,可以用两张图来说明:


来源:新全球配置 彭博

因为在几十年的长期持股过程中,大盘涨得好的时候,你没有大盘涨得多;大盘跌的时候,你比大盘跌得多的情况很常见,很多人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毅力坚守价值投资信仰,而是短期内无法承受较大的跟踪误差,对价值投资失去信心,最后不得已割肉离场,最终以投资失败告终。

所以,想要做到价值投资,除了拥有足够好的投资心态和承压能力外,长寿也是必要条件。如果想要做到价值投资,选择专业的私募基金进行财富管理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不收认购费的私募排排网,上面就有很多做价值投资的私募基金。


价值投资的误区有哪些?

1、价值投资的时间越长越好。很多人印象中的巴菲特就是买入伟大的企业,并长期持有。但其实,巴菲特很注重资产的动态平衡,他从60年代开始至08年差不多投了200多家公司,但持有超过3年的只有22家。持续经营、企业价值、行业门槛等等都是需要经常评估的,不满足条件的自然要卖出,比如巴菲特在07年卖出中石油就是一个好的案例(一是行业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二是估值太贵)。价值投资最大的陷阱在于:坚守了那些不该坚守的!

2、价值投资无需择时。价值投资教导我们,投资者要把重点放在基本面研究上,不要受短期因素变动的影响。以对冲基金为例,对冲基金的收益主要是由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构成,相对收益是你承担系统性风险而获得的收益,而绝对收益却依然需要择时。但这种择时,“择”的是宏观趋势,并不是短期买点和卖点。因此,价值投资要想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绝对收益,择时的思维很重要。巴菲特一直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美国这个不断向上的宏观环境,如果要这么说的话,至少国内投资者应该比巴菲特多3倍的信心,因为中国的GDP年增速是美国的3倍以上!

6. 巴菲特投资股票都不卖的话,他靠什么赚钱

其实巴菲特赚钱的途径有以下几点(个人分析):
1、靠老生常谈的长期持有股票闻名。可是他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普遍与民生相关的,饮料、剃须刀、超市、报纸这些本身就与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再加上某些产品处于垄断地位,利润本来就高,记得看过一本书,巴菲特并不是这些公司的最大股东,却是大股东之一,召开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需要分红或者听取其它意见的时候巴菲特的发言权还是很重的,所以他不单单买进了这些股票就一无所获,反而获得了丰厚的分红,这点与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每股送几分是有极大差别的,仔细看看港交所就可以知道每股派1.5、2元其实相对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2、靠做差价。伯克希尔哈撒韦同样是投资集团,单靠吃利息不可能维持庞大的资本运营,中国石油是最大的例子,低价时买入,高价时卖出,低迷时买入,疯狂时卖出,这里的前提是,这还是一只被低估的绩优股。
3、借名气拉升股价,从容出货。私募经理赵丹阳深谙此道,跟巴菲特推荐物美商业,股价拉升后所获取的利润跟与巴菲特吃餐饭所花的钱不过九牛一毛,想想巴菲特是如何高调宣传比亚迪的,据说巴菲特买入比亚迪的成本仅仅8港元还不到,然而消息放出后,以及巴菲特实地调研,比亚迪股价更是一路飙升,受益的不单单是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更是他这个世界级股神;
4、购买优先股,这点上与分红不同,优先股是在分配公司收益和剩余资产方面比普通股票具有优先权的股票,优先股持有者与上市是约定股息率的,较少受公司利润变动的影响,只要有盈利,必须分红。唯一的不足就是享受不了公司高增长带来的高利润。不过既然买了优先股,应该是从保值增值的角度考虑,不必承担高成长带来的高风险。
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个全方位的投资集团,涉及面相关广,维持每年的增长率不赚钱不可能办到的。
希望这些能帮到你。

7. 巴菲特2008年投资高盛银行优先股的案例极具参照意义

假定优先股1元1股,固定股息率10%,即0.1元

等价于1元的优先股,股息EPS0.1元

P/E=1/0.1=10

8. 股神巴菲特是如何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

当代最伟大的投资大师非股神沃伦巴菲特莫属!

区别于别的金融投资家,我认为巴菲特最伟大之处在于:经历美国史上三次重大股灾,非但没被重创,反而财富不断刷新记录!“股神”之名当之无愧!

巴菲特经历的最近一次重大股灾,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最后演化为全球的金融危机,但他依然毫发无损,创造了财富不降反升的奇迹,来看下他是如何应对这次次贷危机的:

”反向市场情绪思维“,”独立思考和内心的平静“,正是股神巴菲特是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制胜法宝!

9. 高盛事件怎么回事

高盛于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而保尔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国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债务债券谋利。但高盛在向投资者推销时没有说明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有关,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这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很复杂,但其中的欺诈和利益冲突却是简单和老旧的。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位能深刻影响其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客户对抵押贷款市场做空,高盛还向其他投资者提供了虚假陈述:该证券的投资内容由一家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择。”

SEC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扎米在起诉书中作出上述表示,称高盛允许意在做空的委托人参与决定“投资组合中纳入何种抵押债务债券产品”,推销时却声称这一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误导投资者。

与此同时,遭到起诉的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托尔雷,SEC指控他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位高管设计了上述交易,负责营销材料的准备工作,而且负责与投资者进行直接沟通。SEC相信,托尔雷清楚保尔森公司对外隐瞒的卖空部位,也知道该公司在资产选择中扮演的角色。

不过,SEC起诉书中未指控保尔森公司负责人约翰·保尔森违规违法,后者被认为是金融危机中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由于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坚持看空抵押债务债券市场,使其在2008年个人获益37亿美元,一时名声大噪,但是SEC的起诉却让外界开始怀疑这位“空军司令”的成功是否另有隐情。

反响 华尔街股市和期市暴跌

针对SEC方面的指控,高盛随即做出了反击。该行在一份声明中否认涉嫌欺诈,称SEC的指控“毫无根据”。声明同时还强调,高盛自己在相关交易中就损失了9000万美元之多,而且其本来就“没有义务”向金融产品买卖双方交代对方身份。

虽然高盛方面坚决否认了相关指控,但是该股股价当天依然受到强烈冲击,至收盘时下挫23.57美元,至160.7美元的水平,全日暴跌12.8%,市值一夜之间蒸发120亿美元。同时,华尔街银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现大幅下跌,其中曾与保尔森公司有过业务往来的德意志银行股票下跌9.2%,花旗、美银、摩根士丹利等其他重要银行股跌幅也均超过5%。而受银行股集体大幅走低影响,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一度跌破11000点,最后收于11018点,下跌1.13%。

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诈的消息还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纽约主力原油(80.91,-2.33,-2.80%)期货合约当天大跌2.4%,创两个多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纽约主力黄金(1132.90,-4.00,-0.35%)期货合约也下挫2%,收于1137美元/盎司。

高盛“欺诈门”事件之所以造成市场强烈反应,在于此前该行一直没有透露其正受到SEC调查一事。据美国媒体报道,高盛早在9个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关人士有关将对其起诉的警告,但是该投行没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资者公布该信息。此外,高盛“欺诈门”事件还引发了华尔街地震,因为市场开始相信,SEC正在对金融危机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因为有迹象表明它们在房市显出下滑迹象时仍设计并销售与房市有关的金融产品。“本委员会将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有关的运作方式。”SEC结构化新产品部门的主管肯尼斯·伦奇在起诉书中的表态加剧了市场的担心。

美国当地分析师认为,高盛“欺诈门”事件对高盛乃至华尔街的影响很大。虽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高盛与SEC达成和解,并支付数亿美元了事,但是这样的事例或许会不止一起——因为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早有声音指责高盛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但这些指责没有过硬的依据,也从来没有导致调查或起诉。而这就意味着,美国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更加严格,而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同时,随着对金融危机“秋后算账”的继续进行,将来或将有更多银行面临类似起诉。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六的表态也与这一市场预期吻合。奥巴马在讲话中督促美国国会通过更为严格的金融业监管措施,以免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

“现在我们不采取行动,导致金融危机的系统就会带着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继续运行。”奥巴马的语气颇为强硬,“如果我们不试图改变招致危机的原因,我们注定将重蹈覆辙。”

连累 巴菲特一夜间损失10亿美元

高盛涉嫌欺诈还将引发投资者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信用产生怀疑,因为就在本月初高盛发表的年报中,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曾经撰写了一封长达8页的致股东信。在信中,他反复强调了高盛“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事准则。很明显,SEC的指控和高盛的自我标榜完全相反,这样的矛盾将进一步动摇投资者对高盛的信心,促使他们怀疑高盛同时也在其他方面隐瞒事实。

除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以外,高盛涉嫌欺诈还让很多该行一直以来的支持者感到难堪,其中就包括股神巴菲特。

实际上,就在高盛欺诈门事件爆发不久前,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罗纳德·奥尔森还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对高盛青睐有加,称当年对高盛50亿美元的投资非常有力地表明他们不仅相信高盛的实力也相信其完整性。

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9月份,就在雷曼兄弟破产和美国银行紧急接管美林以后,高盛集团同意向巴菲特出售50亿美元的认股权证,同意后者在未来四年内任何时候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认购高盛股票,并为这些认股权证支付10%的年息。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内,高盛股价在触底反弹后节节走高,巴菲特当年的投资得到了巨大回报,这让许多人开始对巴菲特当年的投资投以赞赏的目光。不过,出乎股神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次高盛却因为涉嫌证券欺诈而被SEC告上了法庭,其股价也瞬间大幅缩水——按高盛的最新收盘价计算,巴菲特手中的认股权证价值大约为20.6亿美元,一夜之间损失达到了9.5亿美元。而更令巴菲特恼火的是,高盛“欺诈门”事件对其声誉也构成了挑战——是股神看走了眼还是高盛伪装得实在太好?对于这一切,巴菲特将会在下月初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