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爱彼迎总市值超5600亿,股票飙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有两点:1.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民宿业独树一帜。2.尊重习俗和享受热情的民宿行业快速成为热点。
⑵ 在去哪儿去了
去哪儿
中文在线旅行网站
去哪儿是中国领先的旅游搜索引擎,去哪儿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行网站,创立于2005年2月,总部在北京。去哪儿网为消费者提供机票、酒店、会场、度假产品的实时搜索,并提供旅游产品团购以及其他旅游信息服务,为旅游行业合作伙伴提供在线技术、移动技术解决方案。[1]
去哪儿与全球超过100家航空公司、9000家旅行代理商达成深度合作,搜索预订范围涵盖68万条国际国内航线、200万家酒店和特色民宿,以及超过120万条度假线路、2万余个目的地门票等玩乐项目。[30]
2020年6月去哪儿平台实现了当月盈亏平衡;8月份国内机票预订量为疫情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9月份国内酒店预定量反超2019年同期[25]。
2021年10月,加入鸿蒙生态,推出在线旅游原子化服务。[24]
网站名称
去哪儿
别名
Qunar
创始人
纪源资本,梅菲尔德、金沙江创投和特纳亚资本
总部地点
北京
上线时间
2005年2月
相关星图
《汇桔网·2019胡润品牌榜》生活服务品牌价值排名
共16个词条
9227阅读
微信
品牌价值: 2300亿元人民币
QQ
品牌价值: 1200亿元人民币
滴滴出行
品牌价值: 830亿元人民币
查看更多
常见的旅行攻略平台
共14个词条
4924阅读
在路上
“在路上” 是一款移动旅行社区App,已经开发iOS和Android版本。使用“在路上”记录行程就像发微博一样,它可以帮助用户按照记录图文的时间和位置(坐标)进行系统的排列,在旅程结束时你就已经有一份按时间轴和地图轨迹的图文游记。发送的每条记录都可以同步到微信、微博、豆瓣、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在路上用户2000万,产生图片超过5000万张,用户足迹遍布全球113个国家, 3800座城市。
面包旅行
面包旅行(Breadtrip)是一款记录旅行轨迹、图文并茂分享旅行见闻、完整生成游记的旅行社交APP。致力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帮助人们更便捷地探索世界、发现精彩,享受个性化旅行的乐趣。同时在记录旅行的过程中,与全世界同样喜爱旅行的人们沟通交流,分享美好的体验和记忆,以行交友。2014年12月22日,面包旅行获得腾讯等5000万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腾讯领投,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和宽带资本跟投。
蝉游记
《蝉游记》是在旅途中轻松制作游记的清新神器,专治[游记拖延症]的究极方案。每天只花3分钟,立刻生成华丽丽的旅行回忆画卷,效果秒杀传统游记。
查看更多
常见的预定住宿APP
共10个词条
3.2万阅读
网络糯米
网络旗下的生活服务平台
华住会
汉庭酒店旗下的住宿app
Airbnb
可预订多种类型的民宿
查看更多
历史沿革主要服务网站愿景网站优势管理团队品牌价值争议事件TA说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
2005年5月,“去哪儿”成立。作为中国旅游搜索引擎,这是中国旅行者第一次可以在线比较国内航班和酒店的价格和功能。
2006年7月,着名的硅谷风险投资商Mayfield和金沙江创投完成对"去哪儿"的投资。
2007年5月,“去哪儿”独立用户访问量突破500万,并被明确定位为中国最热门的旅游新媒体之一。10月,独立用户访问量突破1,200万。11月,“去哪儿”的酒店搜索的数据量首次突破15,000家,突破性的发展让消费者可更全面地搜索全国各地与各种等级与类别的酒店。
2008年4月,“去哪儿”推出了倍受注目的新服务"签证"搜索频道。6月,推出了中国首例国际航班搜索服务,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更全面地获得全世界主要城市航班信息的渠道。8月独立用户访问量突破2400万。11月,在多家专业的调研机构所发布的报告中显示,“去哪儿”在各个类别的在线旅游服务中,均被确立为中国领先的旅游媒体之一。[8]
2009年1月美国知名的互联网研究公司ComScore发布的亚太地区旅游媒体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月,去哪儿网以其广泛的用户数量和质量,被列为中国第一大旅游媒体,在亚太地区排行第三位。2月去哪儿网与中国第一新闻网站央视网,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品牌、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开创一种共赢的互动营销模式。6月去哪儿网和“艾瑞咨询”共同发布了《2008-2009年中国网上旅行预订行业研究报告》。本次报告围绕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等特征进行调研,首次公布了“2008-2009年影响个人和商务旅客选择航班及酒店的决定性因素”。为旅游供应商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7月根据DCCI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中国旅游&预订网站月度人均页面浏览数统计,去哪儿网以绝对的优势排名第一。9月月独立访问用户超过3500万。11月12日,去哪儿网在北京宣布完成第三轮1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融资。该轮融资由纪源资本(GGV Capital)领投,之前所有投资人包括梅菲尔德风险投资公司(Mayfield Fund)、金沙江创投(GSR Ventures)和特纳亚资本(Tenaya Capital)共同参与。12月去哪儿网全面超越携程,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游网站。
2010年3月去哪儿网推出其第四大旅游搜索平台——火车票搜索频道。4月根据Google DoubleClick AdPlanner 发布的2010年4月的网络统计数据, 全球最受欢迎旅行网站中,去哪儿网是上榜前十名的两家中文旅行网站之一,而其他九家网站均为上市企业。
2010年7月去哪儿网正式发布行程管理软件Trip Planner,Trip Planner是中国国内第一款针对在线旅游领域开发的行程管理软件。去哪儿网荣获AlwaysOn2010年度全球250强,去哪儿网是获此殊荣的在线旅行网站。8月去哪儿网成功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中文酒店点评系统,其推出的“长评短评机制”、“专家权重算法”等手段,为消费者节约40%的阅读时间,同时用户酒店点评量突破100万条。10月去哪儿网的月独立访问用户达到4500万,实时搜索12,000条国内、国际航线,80,000家酒店,20,000条度假线路。11月去哪儿网凭借其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独擅的资源与能力、独享的盈利模式,在由21世纪报系《21世纪商业评论》主办,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商业模式评选活动中获得“2010年度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奖”。
2011年1月19日CNNIC发布的《第27次互联网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拥有4.57亿互联网用户,其中7.9%使用在线旅游预订服务。6月24日,去哪儿网与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网络共同宣布,双方深度战略合作,网络向去哪儿网站战略合作投资3.06亿美元。
2011年6月24日,去哪儿网获得网络战略投资3.06亿美元。2014年12月25日,去哪儿网宣布投资全国性旅游连锁机构旅游百事通。
2013年10月1日,去哪儿网周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首次公开招股)招股书。招股书显示,去哪儿计划通过ipo交易筹集最多1.25亿美元资金,该公司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qunr”。高盛集团、德银证券、stifel, nicolaus & company、太平洋寰冠证券和香港华兴资本证券将担任去哪儿ipo交易的承销商。此外,招股书还显示,去哪儿2012年总营收为人民币5.02亿元,2011年为人民币2.62亿元,2010年为人民币1.23亿元。去哪儿2012年净亏损为人民币9110万元,2011年净亏损为4600万元,2010年净亏损为440万元。[9]11月2日凌晨,网络旗下旅游预订服务去哪儿周五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交易代码:QUNR),收盘暴涨逾89%。[10]
2014年10月,宣布和中信银行联合推出一款在线“存款证明”,可免去用户出国旅游或者留学必须冻结一笔存款的烦恼。[11]
2015年1月29日,去哪儿网和22家高端酒店集团在上海宣布达成同盟,以期在“大数据时代”共同整合在线旅游产业链,打造高端住宿出行“生态圈”。而这22家酒店集团则包括温德姆,Club Med,洲际,悦榕庄,千禧等高端集团品牌。[12]
2015年10月26日,携程公告称,与去哪儿同意合并,合并后携程将拥有45%的去哪儿股份。此次携程与去哪儿合并的形式为网络出售去哪儿股份,然后控股携程,网络将拥有携程25%的股份。[13]
2015年10月26日携程网和去哪儿宣布合并,合并后携程将拥有 45%的去哪儿投票权,网络通过此交易完成前拥有的178,702,519股去哪儿网A类普通股1和11,450,000股去哪儿B类普通股置换成11,488,381股携程增发的普通股。[2]
编辑
传视频
TA说
16
目录
在
⑶ 【编译】美国七大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文章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一批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公司飞速发展。它们被称为“独角兽”。
然而,当太多的初创企业成为独角兽,一个新的公司层级正在冉冉上升,即所谓的“十角兽”:它们的估值超过了百亿美元。
以Uber和Airbnb为代表,这些企业正在寻求更多的投资,以达到越来越高的估值,同时,它们坚定地保持了独立运营。
以下是估值超过百亿美元的美国初创企业。
7. Dropbox
估值: 100亿美元
CEO Drew Houston
在2014年获得新一轮61.7亿美元的融资之后,Dropbox的估值达到了百亿美元。从那时起,这家公司开始将重心转向企业客户,并于去年发布了Dropbox企业版。
2016年,这家公司开始削减其在员工额外津贴上的过度开支。虽然Dropbox并没有披露它的财务数据,但据报道称,它去年和码的收入超过了50亿美元。CEO Drew Houston六月份称,公司已经实现了正向现金流,这对一家快速发展的科技企业是一个里程碑。
数个报道称,Dropbox将于2017年进行IPO(首唤卜哪次公开募股)。
6. Pinterest
估值:110亿美元
CEO Ben Silbermann
2015年5月,Pinterest获得了53.3亿美元的G轮融资,投资方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First Mark和高盛。此轮融资后,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司估值迅速攀升到了110亿美元。
这个发现、“钉住”图片的平台拥有超过1.75亿的月活用户,其中半数以上的用户是国际化的。最近几个月,公司将重心拓展到了海外市场,比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巴西,并且将投放在平台上的广告增加了一倍。去年8月,Pinterest
收购了提供在线标签服务的公司Instapaper.
2016年,到处流传着Pinterest即将上市的小道消息。10月,Pinterest任命了它的第一任首席财务官,这是它接近IPO的一个征兆。
5. SpaceX
估值: 120亿美元
CEO Elon Musk
Elon Musk的 Space X 公司于2015年1月获得了来自富达和谷歌的10亿美元投资,其估值上升到120亿美元。
不到一年之后,Space X 发射的猎鹰9号火箭进入太空,与卫星分离后,安全着陆,一举创造了历史。其发射与着陆的成功证明了可回收火箭的可能性(而非让火箭坠入大海)。
然而,2016年,对这家公司来说,是更加艰难的一年。9月,Space X 的一支火箭在试发射阶段爆炸,并摧毁了一颗facebook意图租用的卫星。因此,Space X 推迟了另外一支重型火箭 Falcon Heavy的亮相。这一型号的火箭搭载NASA宇航员,并将于2018年发射。
4. WeWork
估值: 180亿美元
联合创始人Miguel McKelvey、Adam Neumann
去年3月,专注于联合办公的初创企业Wework获得来自软银的30亿美元投资,其估值升至180亿美元,成为美国估值第四高的初创企业。根据财富杂志Erin Griffith的报道,Wework已经暗示,它将于2017年上市,期间还会收购一些小公司。
3. Palantir
估值: 200亿美元
CEO Alex Karp
去年,在获得新一轮2亿美元融资后,Palantir的估值达到了200亿美元。虽然据报道称,它在2015年有17亿美元的合同收入,但Palantir可能并不盈弊山利。
这家数据挖掘公司以其神秘性“臭名昭着”,6月,有报道称,Palantir从其员工手里回购了22.5亿的股票,用来交换他们的保持沉默。
Palantir得到了CIA风投公司Arm的支持,据称,它与政府保持着合作关系。一度有报道暗示,它在斯诺登棱镜门事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
然而,最近,Palantir陷入了与劳工部的纠纷中。这家公司被指控,在招聘工程师实习生的过程中歧视亚裔。为解决这一指控,Palantir同意向受影响的员工支付1,659,424美元欠款与期权。
2. Airbnb
估值: 310亿美元
CEO Brian Chesky,
proct chief Joe Gebbia,
CTO Nathan Blecharczyk.
房屋租赁公司Airbnb在206年遇到了挑战,然而,这家公司仍然是全美估值第二高的初创企业。
去年,Airbnb在旧金山、纽约面临了法律难题,但仍然获得了高达8.5亿的新一轮融资,并且于11月推出了一项名为Trips的新服务,致力于成为一家提供更全面服务的旅游公司。
2017年3月,Airbnb获得了1亿美元融资,其估值升至310亿美元。据说目前Airbnb正密切关注传闻中Spotify直接上市的路径。如果可行,我们可能将会在明年看到Airbnb的股票的公开交易。
1. Uber
估值:680亿美元
CEO Travis Kalanick
Uber是全美及全世界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超过了其劲敌滴滴出行,后者的估值为200亿美元。
这家专车服务公司最近几年获得了多笔十亿美元的融资,包括来自一家沙特阿拉伯投资公司的3.5亿美元投资,以及以杠杆贷款形式获得的2亿美元融资。5月,Uber宣称它2017年第一季度亏损7.08亿,相较于之前再之前3个月9.91亿的亏损额有所下降。这家公司正在招聘具有上市公司经验的首席财务官,这意味着它可能再考虑上市。
抛开财务数据不谈,Uber的2017年也过得异常艰难。其性别歧视、性骚扰案,高管离职潮以及与Waymo(一家从谷歌分离出来的无人驾驶公司,它指控Uber偷窃自己的技术)的激烈诉讼被大量报道。
原文:
THE $10 BILLION CLUB:Meet the 7 most valuable startups in the US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we've seen a rise in private companies valued at more than a billion dollars—the so-called "unicorns."
But when too many startups became unicorns, a new class of startups emerged: "decacorns," companies valued at over $10 billion.
These are the Ubers and Airbnbs of the world, the startups that steadfastly remain private companies as they seek more millions in funding at higher and higher valuations.
Following are the US startups valued at more than $10 billion.
7. Dropbox
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Valuation: $10 billion
CEO Drew Houston
Dropbox reached its $10 billion valuation in 2014 after a $617 million funding round. Since then, the company has shifted its focus to business customers, launching Dropbox Enterprise last year.
The company began to cut back on lavish spending an employee perks in 2016, something that was costing the company $25,000 per year per employee. While Dropbox doesn't disclose its financials, it's reported to have generated more than $500 million in revenue last year. CEO Drew Houston said in June that the company is free cash flow positive now, which is a milestone for a fast-growth tech company.
Various reports have pegged a Dropbox IPO as taking place sometime in 2017.
6. Pinterest
John Lamparski/Getty
Valuation: $11 billion
CEO Ben Silbermann
In May 2015, Pinterest raised a $533 million Series G funding round from investors like Andreessen Horowitz, First Mark, and Goldman Sachs, bumping the San Francisco-based company's valuation up to $11 billion.
The virtual discovery and pinning platform has more than 175 million monthly active users, over half of whom are international. The company has expanded its focus in recent months to overseas markets like the UK, France, Germany, Japan, and Brazil, and has doubled down on increasing the advertising on its platform. Last August, Pinterest acquired online bookmarking service Instapaper.
Rumors swirled throughout 2016 that Pinterest was on the brink of going public, and in October, the company named its first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a signal that Pinterest could be inching closer to an IPO.
5. SpaceX
TED
Valuation: $12 billion
CEO Elon Musk
After raising a $1 billion funding round from Fidelity and Google in January 2015, Elon Musk's SpaceX reached a $12 billion valuation.
Less than a year later, SpaceX made history when it launched its Falcon 9 rocket into space, dropped off a satellite, then landed back on the ground safely. The success of the launch and landing proved it was possible to reuse expensive rockets, rather than letting them fall into the ocean.
But 2016 was a more challenging year for the company. In September, a SpaceX rocket exploded ring a launch-pad test, destroying a satellite Facebook intended to lease. SpaceX has since delayed the debut of another, more powerful rocket system—the Falcon Heavy—and delayed launches crewed by NASA astronauts until 2018.
4. WeWork
Valuation: $18 billion
WeWork cofounders Miguel McKelvey and Adam Neumann
Coworking startup WeWork raised $300 million in funding from SoftBank this past March, putting its valuation at about $18 billion and making it the fourth-most-valuable startup in the US.
WeWork has hinted at going public in 2017, and may also buy up a few smaller companies in the meantime, according to Fortune's Erin Griffith.
3. Palantir
Valuation: $20 billion
CEO Alex Karp
Palantir has raised about $2 billion in investment, reaching a $20 billion valuation last year. But despite a reported $1.7 billion in "bookings" in 2015 (revenue under contract), Palantir may not be profitable yet.
The data-mining startup is notoriously secretive, and in June, reports surfaced that Palantir was buying back $225 million in stock from employees in exchange for their silence.
Palantir is backed by the CIA's venture-capital arm and is said to have worked with the government, at one point being implicated as a player in Edward Snowden's revelations about government spying. It was also said to help the US find Osama bin Laden, and help police sift through massive amounts of video, using facial recognition, to find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ers.
But Palantir recently ran into trouble with the Department of Labor, and the company settled allegations that its hiring practices for engineers discriminated against Asian people. It has agreed to pay $1,659,434 in back wages and stock options to impacted employees.
2. Airbnb
Valuation: $31 billion
CEO Brian Chesky, proct chief Joe Gebbia, CTO Nathan Blecharczyk.
Home-rental startup Airbnb had a challenging 2016, but the company is still the second most-valuable startup in the US.
Airbnb faced legal setbacks in San Francisco and New York last year, but also raised a massive, $850 million round of funding and launched a new service called Trips in November with the intent of becoming a more full-service travel company.
In March of 2017, Airbnb raised a $1 billion funding round that valued the company at $31 billion. Now, Airbnb is reportedly keeping a close eye on Spotify's rumoured route to going public through a direct listing—if it goes well, we may see a publicly traded Airbnb stock next year.
1. Uber
Valuation: $68 billion
CEO Travis Kalanick
Uber is the most valuable startup in the US and across the globe, outpacing the valuation of its arch-rival, Didi Chuxing, by nearly $20 billion.
The ride-hailing startup raised several billion dollars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3.5 billion from a Saudi Arabian investment fund and $2 billion in the form of a leveraged loan. Uber announced in May that it lost $708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7, a narrower loss than the $991 million that Uber lost in the prior three months. The company is also hunting for a new CFO with public company experience, a sign that Uber could be considering going public.
Finances aside, Uber has had a fraught 2017 amid reports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sexual harassment, a string of executive departures and an acrimonious lawsuit by Waymo, the self-driving car firm spun out of Google, which has accused Uber of stealing its technology.
⑷ 别高估自己1年的成就,却低估自己10年的发展
引发焦虑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着急” - 急着想要达成目标。
可是,越是急着达成目标,目标往往越难实现;越着急就越失望,越失望就越焦虑。
于是就形成了焦虑的习惯 - 每周总有那么一两天是在焦虑中度过的。
怎么办呢?
答案就是:做个“长期主义者”。
说起来,这个解药并不复杂。然而它难就难在即便告诉了你,你也还是做不到。
譬如我,虽然对此已有深入了解,可某些时候,依旧无法改变想要“快速成功”的念头与欲望,也很难阻挡各种各样诱惑的来袭。
而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在一生中成就非常有限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跟我一样,想要有所成就、创造价值,那么这篇文章就是非读不可。
在说到底什么是“长期主义者”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与之相对的“短线思维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
— 1 —
三种典型的“短线思维者”
有三种非常典型的“短线思维者”,分别是:机会主义者、速成主义者以及犹豫的人。
1、机会主义者
什么样的人是“机会主义者”?
它说的是那些一看到市场上的某个发财机会,就想大捞一笔、捞完就走的人。他们想要的是跳过“播种、施肥、浇水”的过程,直接就能收获花朵与果实的人生;或者说,他们想要的是快速的,不必花费力气就能实现的“财富自由”。
我周围就有这样的“机会主义者”,不论什么“风”来了,他都要掺和一下。房价上涨时,他买房子,比特币上涨时,他买比特币,P2P火爆时,他买P2P。但不论哪一种投资方式,他其实从未真正搞懂过。
所以,到现在为止,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没实现想要获得的财富。
2、速成主义者
坦白的说,很多年前的我就是一个典型的速成主义者,总是想要更快实现升职加薪的目标,让家人过上我所期待的生活。那时的我,总是心急火燎,却忘记了真正应该关注的事。
太想成功,是因为没有想过其实一生是足够长的,所以路应该一步一步的走,馒头应该一口一口的吃。如果想要几步走完马拉松,或是一口吃个胖子,必然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是极为严重的挫折。
后来回首,自然早已明白其中缘由 - 没有长扮谈期主义的信念,但又很想成功,所以就会急功近利,总是处于焦虑之中。
那么,焦虑又会带来什么呢?
焦虑会让一个人产生对自己、对周围环境、对老板的不满,于是就很难沉下心去学习和成长,于是也就很难做到十分投入的工作,甚至会产生非常多的抱怨。而工作上的缺乏投入、对老板和环境的抱怨,又会给想要获得的短期成功带来更大的阻力,最后短期成功便愈发变得遥遥无期,而这种遥遥无期的感觉只会更进一步的加剧我们的焦虑。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朝着“快速崩溃”而去的增强回路。
持续演变下去,最后的你很可能会成为一名“严重抱怨者”。
既无法在自己预想的时间内达成想要的目标,同时又放弃不了这个目标,于是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抱怨上。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养成了严重抱怨的坏习惯,最终成为了一个被老板和同事贴上“爱抱怨”标签的人。
3、犹豫的人
什么是“犹豫的人”?
这类人其实有点像:想要上船前往某处,但又担心船可能到喊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于是就一厅渗碰脚踩在船上,一脚踩在码头的地上,一直“凑活着”、“等待着”、“不确定活着”的人。
这类人既无法彻底放弃想要到达的地方,又无法下定决心走上船去,于是就这么一直犹豫着。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的未来都不具有100%的确定性。所有未来只有在发生的时候,也就是变成“现在”的时候,才有100%的确定性。
既然不存在,那就只有一个方法去实现 - 那就是创造。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绝非易事,很多人正是因为把它想得太过简单,没有抱持“长期主义”的信念,认为它应该立刻出现,所以在“想要实现未来”与“无法立刻实现”之间最终走向了旷日持久的“犹豫”。
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有的人在工作上是“犹豫的人”,于是他们在工作时很难真正投入,他们总是在“等待着”什么,也许是加薪的许诺,也许是升职的可能,但在获取这些许诺与强大可能之前,他们难以真正投入。
有的人在爱情上是“犹豫的人”,因为害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情与亲密关系,于是畏手畏脚,不敢去爱,或者是就算爱了也很难完全投入,爱的非常“犹豫”。
有些人干脆就是人生的“犹豫主义者”,他们无法活在当下,他们总是活在对于未来100%确定性的期待里,活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与焦虑中。
这些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后果一:无法全情投入当下、感受当下、享受当下。
后果二:无法真正有效的创造未来。
以上三种就是最为普遍的“短线思维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而不论哪一种,都会给我们带来人生成就的阻碍,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
— 2 —
三种典型的长期主义者
在说如何成为“长期主义者”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非常典型的长期主义者,以及长期主义究竟为他们带来了什么?
1、金钱投资的长期主义
据说,有一次Airbnb的CEO 布莱恩·切斯基和亚马逊的 CEO 贝佐斯坐下来聊天,两个人谈到了他们共同的偶像巴菲特。
于是,切斯基问贝佐斯:“你觉得巴菲特给过你的最好建议是什么?”
贝佐斯说:“有一次我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有种脑袋被击中的感觉。
的确,当我们在给自己的投资设立期限时,有谁不是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当天收益的具体数值,又有谁不是希望在自己30、40岁时就已赚到了足够多的钱?
但其实,即使是股神巴菲特,99.8%的资产也是在他50岁后赚到的。
同样,即便我们都知道亚马逊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而它的股票从上市时到现在已经涨了1000倍。可如果能有机会在它上市之初,也就是1997年时就购买这只股票,我们也很难一直将它握到现在而不卖掉。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价格并不是线性上涨的,而是在跌跌撞撞、起起落落后才上涨到今天的价格的,其间也曾有超过99%跌幅的时候。从上市到现在一共22年,而股价的极速上涨其实也就是最近五六年的事。试问,就算当初你在1997年买进了它的股票,你真会一直握住它从此不卖吗?
相信99.99%的答案都是“做不到”,我也一样。所以,99.99%的人,即使知道了“巴菲特”的致富秘密,也不可能成为“巴菲特”。
这就是“长期主义”对于投资理财的重大意义。
2、自我成长的长期主义
在自我成长的长期主义上,有一个人一直在激励着我。
他就是约瑟夫·坎贝尔。
1929年,纽约股市暴跌,由此引发了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公司破产,工厂倒闭,农场破产。
在这场异常严重的经济危机中,约瑟夫·坎贝尔也没能找到工作。原本,可以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却因为觉得单一学科会让人变得平庸,于是拒绝了。随后,他带着自己的妹妹和朋友,隐居到了森林里。
在森林里,他一待就是五年,这是五年既没有工作也没有钱的日子。如果换作一般人,待在荒无人烟的森林里,面对没有盼头的生活,与严重匮乏的物质,一定会有万念俱灰之感。
然而,坎贝尔却不一样。
他给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作息时间,他说:“在没有工作或没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的时候,你要自己找到该做的事情。我把一天分为四个时段,每个时段四个小时。我只在其中三个时段看书,另外一个时段自由活动。”
如此规律的日子一过就是5年,在这5年里,虽然穷苦,但坎贝尔的内心却无比喜悦,他每天都沉浸在学习与思考中,并最终创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神话学理论 - 英雄之旅。
经济大萧条刚一结束,坎贝尔立刻就被莎拉劳伦斯学院聘为文学教授,开始了为期38年的教书生涯。
就像他自己写的“英雄之旅”一样,5年的经济大萧条正是坎贝尔必须完成的“英雄之旅”的试炼,而此时的他已带着关于神话学的完整理论“王者归来”。他写了好几本关于神话学的着作,其中多本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其中的《千面英雄》还被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书之一。
坎贝尔不但拥有众多超级粉丝,包括作家、编剧、导演,他的书还帮很多人找到了心灵的力量。好莱坞着名导演乔治·卢卡斯在创作《星球大战》时参照了坎贝尔的书。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他的母亲,《哈利波特》的作者 J.K.罗琳,以及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等,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他就是将“长期主义”贯彻到个人成长上的超级典范,也是我一直追随的对象。
3、事业发展的长期主义
现在我们知道亚马逊是家伟大的公司,是家有原则的公司。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亚马逊成立以来,对它的质疑声就从未间断。贝佐斯交出的短期成绩常常不如人意:尽管销售持续增长,但季报却屡屡亏损。
创业起家的风险投资人马克•安德森这样回忆说:“2000年后有段时间,我在分析师会议上听到基金经理公开嘲笑他。这家伙疯了,这家公司肯定破产。”
的确,有那么几年,华尔街严重怀疑亚马逊是否真的能够生存。
换做一般人,如此巨大的压力肯定扛不住;但贝佐斯却扛住了。
这个压力正是来自于企业界和管理界的长期争论焦点,即“CEO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贝索斯用坚定的行动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着眼于长远目标,做一个长期主义的领导者。
他也正是这样做的。
1997年,亚马逊上市之初,贝佐斯就对公司股东表示:“亚马逊立志做一家有长远发展的公司。公司所做的一切决策也将立足于长远的发展而非暂时的利益,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家我们的子孙们都能够见证的伟大的公司。”
之后,他在2011年年报中说:“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反观现在,大多的投资9人,追逐的都是快进快出的快速获益。第一年进入,第二年上市,第三年退出。于是,创业者在投资方的压力下,也就形成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与目标,从而也就丧失了成为一家伟大公司的机会。
— 3 —
如何做?
熟悉我文章的读者都知道,我写文章都是体系化的,所以大多都会覆盖三个部分 - 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还会来说说“怎么做”的问题。
在明确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后,还需做到以下四点,才算是个“长期主义者”:
1、清晰的认知
认识两点:
第一,知道你的目标是无法一蹴而就达成的。
第二,知道你的目标终究能够被达成。
通过第一个认知,你能做到不再“着急”、避免“焦虑”,因此也就避免了因为每天情绪起伏而带来的时间浪费和注意力流失。
通过第二个认知,你能做到坚定的前行,保持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勇气。
2、坚定的信念
在有了清晰的认知后,就是保持坚定的信念 - 对以上两点认知的坚定信念。你需要非常相信你的目标是可以达成的,同时相信它的实现需要你付出足够长时间的努力。
3、根据信念制定原则
在有了清晰的认知与坚定的信念后,就要依据信念去制定原则。
对个人投资而言,当你确定要开始做金钱上的长期投资时,就要先做很多研究,根据你的研究结果去制定投资原则:百分之多少投在货币基金,百分之多少投在个股,百分之多少投在债券基金,百分之多少做指数基金……以及一共投资多少年、每月拿多少钱来做投资等。
对一个公司而言,如果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财务、客户、流程、内部学习与成长。而现实中,财务与客户这两者间的关系在短期内常常矛盾,于是就需要CEO去制定自己的原则并长期执行。比如:亚马逊的CEO贝佐斯就选择了“客户”,这就是他为自己和这家公司确立的原则。
显然,原则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在认真研究与不断尝试下最终确定的。
4、根据原则严格执行
“执行”看起来是最容易的一步,只要去做就好了,但其实恰恰相反。
就像很多好公司的股票一样,就算你在它价格很低的时候就买了,在周围人都悉数卖出、主流媒体看空股市的时候,你还能坚持不卖吗?
当周围人都在买房买车,买第二套房、换第二辆车的时候,你还能坚守自己制定的“自我成长”原则,每年将很多时间和金钱放在自我成长上,坚定的成长与学习长达五年之久吗?
当华尔街看衰亚马逊、亚马逊股价连续下跌的时候,如果你是它的CEO,还能继续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毫不动摇吗?
当这三个问题问出的时候,相信99.99%的人都在摇头。
所以,只有在经历了“执行”这一步的考验后,你才可能真正化茧成蝶。
最后的话
相信有一天,你能修炼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心情牵绊,只是坚定的看着自己的目标,走好自己想要的每一步。
那么剩下的,就请安心的交给时间。
最后的话
相信有一天,你能修炼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心情牵绊,只是坚定的看着自己的目标,走好自己想要的每一步。
那么剩下的,就请安心的交给时间。
- END -
作者艾菲介绍:“只做影响你一生的课程”的蓬勃学院创始人&CEO、深度思考力畅销书《直击本质》作者、多家企业创始人&CEO的个人成长教练、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教练、前美国财富500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20万读者公众号“艾菲的理想”创始人兼主笔。
⑸ 真希望加入独角兽前就搞懂的那些期权问题
导语: 本文源于开源托管平台GitHub的一篇匿名文章,其中有些观点可能有些偏激,但是也的确从员工视角反映出硅谷创业公司期权的一些问题,简法帮还根据中国创业圈和法律环境“狗尾续貂”,补充了一些中国元素,以飨读者。
本文简短总结了该匿名作者希望自己当初加入一家未上市早期公司(又称初创公司,在某些情况下专指独角兽)之前本应该知道并认真考虑过的事情。文章并不是想说服读者不应该加入创业公司,而是希望告诫面临类似选择的人明白:创始人和员工之间的权利之不平衡禅首超乎想象,若站在加入创业公司的路口上,能驻足考虑比较自己的选择将会不无裨益。
文中的内容称不上新颖或者创新,但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员工集中整理股权期权和员工激励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创业公司常见的期权问题
1.锁定
从一家公司离职,您通常有最长90天的时间来行权,否则将会失去已经到手的期权。从法律上,这样的限制最初来源于美国税务局针对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法定期权所需要满足的法定条件,但确切的原因已经并不重要了。唯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离职,而你又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来行权购买公司股权,那么你花了几年时间积累成熟的期权就会瞬间蒸发。
更糟糕的是,通过行使期权,尚未兑现的纸面富贵(股权)会让你将立即面临纳税义务。你手中的期权设有行权价格,未上市公司通常有 409A估值 来确定其公平的市场价值,该行权价和市场价之间的差额乘以期权行权的数额将被视为你的所得,你需要缴税,即使股权没有流动性——也就是说您还一分钱都没赚到手,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没有可行的套现方式。
即使您有钱行使你的期权并向税务局纳税,结果会是你的现金从此被套,在不确定的很长时间内,你的投资可能会没有什么回报。应考虑一下您可以用这些资金做其他投资的机会成本。
根据美国税法,享受税收优惠的法定期权的行权期限为十年,从期权计划批准之日起算。即使那时股票还没法流动(交易),您要么出钱行权,要么让这些期权蒸发,出钱行权就会面临前文所讲的成本和税负问题。
十年时间是不是听起来很久远?那想想下边这些独角兽(2017年)的年龄:
Palantir现在已经有十三年历史;
Dropbox今年满十岁;
AirBnB,GitHub和Uber都将在一两年之内庆祝十岁生日。
一些公司现在提供(员工离职后)10年的行权窗口期,您的法定期权将在90天后自动转换为税负更高的非法定期权。对于员工而言,这比90天的窗口更好,但如前洞锋一段所述,十年可能仍然不够。
很快你就戴上了金手铐。在公司呆的时间越长,积累的股权就越多,离开的决定就变得越发艰难。这可能最终导致早期员工拥有很少流动资产,却个个都(因为持股)被升值为“纸面上的百万富翁”,结果员工面临艰难的抉择——抛弃这些纸面富贵,还是继续坚持直到创始人让他们套现一些股权有所回报。
简法帮评注: 基于国际VC对中国创业圈的影响,中国创业公司的期权制度通常参考美国的做法,要求员工在离职后90天内甚至更短时间窗口内行使成熟的纳袭晌期权。2016年9月22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为支持创业公司股权激励推出了税收优惠政策(财税[2016] 101号),与美国类似要求股票(权)期权自授予日至行权日的时间不得超过10年,我们在《 股权激励税收优惠新规发布 简法帮相应调整了股权激励文件 》一文中对税收优惠政策做了分析并相应提供了期权文件修改范例。除了税收优惠的力度更大,中国税收制度对期权的定价和估值要求也更加开放和宽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 创业公司估值游戏:激励股权如何定价最合理? 》一文中的具体分析。
2.股权流动性的实现
股权流动性的实现没有任何时间上的保证。事实上,即使公司非常成功,也没法保证股权流动性的实现。你可能在1年后、5年后、10年后套现股权,也可能永远都无法套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看到很多证据表明公司上市可能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见上文的年龄清单)。
创始人与员工之间的上市动机有时并不一致。员工想要一些股权流动性,这样他们能够从其帮助创造的公司价值中分一块蛋糕,但老板知道让员工分完了蛋糕可能会意味着一批最好的人才将会离开公司,因为他们终于有机会可以去追求其他项目(梦想)。这可能是不上市的另外一个原因。
虽然这可能是创始人不想上市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许多创始人确实相信(无论对错),公司还有10倍/ 100倍的增长空间,而过早启动IPO,所有这些潜力都被浪费掉了。对于一个正常的创始人来说,他们的公司是他们一生的心血,他们愿意再等几年时间以实现更伟大的蓝图。这是一个更高尚的不上市理由,但是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这是有问题的。
简法帮评注: 对于发展状况也还算不错,但是距离上市或被收购却遥遥无期的创业公司来说,应该如何安抚那些忠诚老员工的躁动之心呢?常见的方式包括激励股权回购机制和激励股权的对外转让,甚至可以员工激励股权的部分套现与公司融资结合起来,详细分析见《 若上市遥遥无期,创业公司如何安抚忠诚老员工的躁动之心? 》一文。
3.创始人/员工权利不平衡
创始人(和得力干将)可以安排在融资过程中部分套现,从桌面上切得一块蛋糕,因此在大规模的流动性事件(譬如上市或被收购)之前就能够实现一定的财务自由。但是,员工不能。这种情况完全不平衡,而且大多数人都在失衡的那一侧。
即使你进入一家公司时看清楚了 公司的股权结构表 (cap table),但是你可能会发现决定你手中股权比例的分母在不断变大。公司可以随时发行新股,都会稀释您的股权比例。事实上,在任何一轮融资中,稀释往往都是不可避免的。
简法帮评注: 正如《 独角兽马失前蹄员工首当其冲 创业公司应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一文中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创业公司被并购等股权套现的关键时刻,除了争取自身的利益,公司管理层更要考虑那些与自己一起打拼的员工们的利益,相信这种努力不仅会赢得员工的忠诚,更会得到投资人甚至收购方的理解甚至尊敬。但是,如果创业公司不能协调好优先股与普通股之间以及优先股内部各相关方的利益安排,即便独角兽或千里马也可能会被利益纠葛绊倒,首当其冲的总是那些“普通”的员工股东们。
4.非公开股权交易市场
美国已经有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市场,甚至可以帮助解决相关的税负。然而,一定要考虑到这种帮助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你几乎肯定会失去一大块的股权升值空间。另外,要看你打算加入的公司情况,没有公司董事会的特别许可,公司可能会限制你进行非公开股权交易的可能性。
简法帮评注: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非公开股权交易市场还不够发达。境内外架构的中国创业企业都可以结合融资同时对外转让激励股权的方式为激励对象手中的激励股权实现部分套现。中国未上市的创业公司还可以利用新三板甚至全国各地新四板的价格发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尝试解决员工激励股权的流动性问题,有资金实力的公司也可以考虑给员工自愿回购激励股权的机会。
5.估值
特别是在早期阶段的公司,给你的股权是以公司的未来估值这个非常理论化的数字为制度基础的。YC总裁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建议,授予前10名员工总计10%(每人约1%)的股权,如果该公司的出售价格为100亿美元,这样的比例可能会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要想想总共有几家公司最终实际卖出了这么高的价格。
如果该公司出售的价格为更加可能实现的价格(譬如2.5亿美元),税负加上不可避免的股权稀释,您原来的1%不会像您直观想象的那么值钱。它可能与你在大型上市公司的激励股份价值相当,但面临的风险要大更多更多。千万不要轻易地拿上面的推算当真,在加入创业公司之前,你自己一定要根据公司出售的价格可能区间以及股份稀释因素算算具体的数字,其实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目,所以为了你自己的利益还是去算算吧。
简法帮评注: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创业公司期权激励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透明度不够,公司与员工的沟通不够,非常容易导致劳资双方针对期权爆发争议。《 在股权激励税收新规下,何为员工期权分配和管理的新姿态? 》一文中,简法帮曾分享过创业公司在员工期权分配和管理需要注意四大问题:(1)期权分配方式;(2)公司期权信息汇总;(3)向员工提供期权明细的透明方式;(4)期权的沟通和后续管理。另外,在《 年终迷思:我手中的期权到底值多少钱? 》一文中,我们也围绕期权的估值分享了期权问题上常见的误会以及离职员工的税负及税收筹划等实践问题。
6.要约收购
一些公司意识到公司股权流动性不足的阶段给员工带来的影响,并采用要约收购的方式给员工套现股权取得回报的机会(不少 例子 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当然有要约收购的机会套现总比没有机会要好,但应当注意的是,要约收购的结构安排可能会将你可以套现的股权价值压缩到最小化。要约收购也很可能是小概率事件。仔细看清要约收购中隐藏的格式条款,算一算具体的数字,并斟酌一下到出售时点您实际获得的平均年度回报(包括您服务公司的所有时间,而不仅仅是收购当年)。有很大可能这个回报还不及您在上市公司获得的股票激励。
简法帮评注: 创业公司组织要约收购,让第三方在公司的监督或控制下收购公司的激励股权,从而解决员工激励股权的流动性问题在美国市场已经有很大市场,但在中国还比较罕见。
7.工作环境
这与股权无关,但值得考虑的是,一个大独角兽公司的环境跟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并不一定有显着差异,很可能都一样,每位“蚁兵”员工的影响力都不大,IT安全制度相当严格,大量的会议和固定的带薪假。在最坏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需要使用同样的管理系统。
简法帮评注: 此处无评论,员工自慎,最好根据实际情况事前多调研多了解。
二、我就是想去创业公司试试
假定你无论如何已经决定加入创业公司。这里有几个问题,建议你在接受创业公司的Offer之前旧知道问题的答案(你应该会惊讶于主动提供这些信息的创业公司是多么罕见):
如果我离开公司,我的期权行权窗口有多长时间?
公司总股本多少? (这让你可以计算你在公司的股权比例。)
公司的领导层是否希望将公司出售或上市?如果是这样,大概时间表是什么样子? (不要接受“我们不知道”这样的答案。)
员工或创始人是否曾经套现过手中的股权? (尽量搞清楚创始人在融资时是否从桌面上套现拿过钱,以及是否有要约收购员工股权的机会。)
假设没有上市等实现股权流动性的机会,自己手中的股权是否可以在私人非公开交易市场上出售?
公司是否有股权或债务融资享有超过1倍的清算优先权? (投资者可能已经取得超过1倍的清算优先权,这意味着这些投资人将在其他人获得任何分配之前以该倍数优先切分蛋糕。)
公司是否提供更长的期权行权窗口期? (加入创业公司后才发现大多数人的行权窗口期是离职后90天的标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遗憾的是,加入公司之后你就会失去谈判的筹码,很难再要求延长期权行权窗口期限。)
简法帮评注: 如果说回头看看中国创业公司的员工激励现状,这个清单需要丰富的内容可能比上面的清单要长得多,譬如:股权激励是否有专门的激励文件还是口头承诺,或者写在工作报告等无关文件中的一句话承诺?我们在《 股权激励也是双刃剑!以司法实例分析股(期)权激励的正确方式 》一文中,结合真人真事及法院的实际判例,从股权激励双方——员工和公司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股权激励的现状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看。
问完这些问题,很难避免让人感觉你过于看重金钱,也可能让人感觉不够优雅,但你必须这样做。今天的“你”需要保护明天的“你”。
三、小结
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可能好玩、有收获、有意思甚至有丰厚的经济回报。硅谷(简法帮注:或者北上广深)公司的工作条件往往是世界上最好的;可以想象的是,即使没有取得丰厚回报的几率,你可能也想留在那里。但不要忘记,针对股权而言,在游戏规则上员工往往都是处于下风。
你给自己期权的正确估值应该是零,将期权更多的看作彩票。如果期权让你发了财,非常好,但是你应当确保自己的劳动报酬可以接受,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合同中没有期权,你也仍然会选择加入这家创业公司。
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你效力的创业公司可能会失败,更是因为即便在创业公司成功的案例中,有很多情况下,套现手中的股权也是困难重重。譬如说,你在五年之后想要尝试新的东西,或想要组建一个家庭,需要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让你有能力在湾区(简法帮注:或者北上广深)购置人生的第一套房。创业公司期权的纸面价值可能会让你很尴尬。
如果你在人才市场足够抢手,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一个股票拥有良好流动性的上市公司或是一家估值十亿美元的独角兽,建议认真考虑一下前一个选择。
声明:原作者文中有些观点可能有些偏激,但是也的确从员工视角反映出硅谷创业公司期权的一些问题,简法帮尽可能忠于原文翻译出来并结合中国的法律和创业环境做了分析,希望为读者提供多方位的视角。
⑹ 爱彼迎美国15号股票价格是多少钱
爱彼迎Airbnb(ABNB.US);上市场所: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日期:2020-12-10;2月15日(周一)为美股休市日;前市(2月12日)收盘价为$212.68;
⑺ 在线支付概念股有哪些
在线支付概念股:
腾邦国际(300178)
腾邦国际作为中国个性化出行服务领域的开创者与引领者,成功的整合了现代高科技产业与传统商旅行业,以消费需求为市场细分导向,依据旅客出行需求,在国际、国内机票预定,酒店预定,旅游度假服务、商旅管理等服务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出行服务产品。
万好万家(600576)
浙江万好万家连锁酒店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4月3日,注册资本1600万元人民币,是国内着名的酒店业经营管理企业,原名为浙江新宇之星宾馆有限公司,2006年6月27日,万好万家集团有限公司入主浙江新宇之星宾馆有限公司,以房地产开发与登陆资本市场优势启动了连锁酒店发展新阶段。2007年1月4日变更名称为浙江万好万家连锁酒店有限公司。
数码视讯(300079)
公司主要从事数字电视软硬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业务,是国内领先的数字电视软件及系统提供商、数字电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CA 系统)、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等。
生意宝(002095)
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原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和企业应用软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是国内最大的垂直专业网站开发运营商,国内专业B2B电子商务标志性企业。
高鸿股份(000851)
高鸿股份公司于1992年10月28日,经贵州省体改委同意组建中国七砂,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试点的资产主体是中国第七砂轮厂下属四分厂, 该四分厂是一个年产4万吨棕刚玉磨料的扩建项目,总概算投资为9167万元,
航天通信(600677)
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浙江中汇(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经浙江省轻工业厅以87轻办字49 号文批准设立,发起人为中国纺织原材料公司(现已更名为中国纺织原料物资总公司)、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浙江省信托投资公司(现已更名为浙江省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现已更名为浙江国信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现已改组为浙江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省纺织工业公司(现已改组)。
新华传媒(600825)
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传媒”)承继了新华书店70年的光荣传统,是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国出版发行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一家综合性传媒类上市公司。
苏宁云商(002024)
由苏宁创办于1990年12月26日,是中国商业企业的领先者,经营商品涵盖传统家电、消费电子、百货、日用品、图书、虚拟产品等综合品类,线下实体门店1600多家,线上苏宁易购位居国内B2C前三,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引领零售发展新趋势。正品行货、品质服务、便捷购物、舒适体验。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UNING COMMERCE GROUP CO., LTD.)原为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SUNING APPLIANCE CO., LTD.),2013年2月19日,公告称由于企业经营形态的变化而拟将更名。
⑻ Airbnb:最坎坷的独角兽在掌声中上市
一个月前,Airbnb正式提交招股书。在当天的远程全员大会上,三个创始人回忆起创业经历,CEO Brian Chesky几近落泪。
“Brian,你还记得13年前的夜晚么,当我飞到旧金山来到你的出租屋,听你在沙发上激动的说,也许我应该搬过来住并一起搞点什么。当时我袜滚森们谁会想到会走到现在。”创始人之一的Joe Gebbia说。他回忆起11年前,三人到处融资,到处碰壁,多次启动项目却多次失败时,曾经在拉斯维加斯看到一座漂亮的办公楼。“我们当时简直太羡慕了,当时只希望以后我们也能有这么好的办公地点。”
而美国时间本周四,Airbnb拥有的早已不只是漂亮的办公楼,还有公开交易首日就暴涨的股价,以及在全球独角兽公司群体中更难能可贵的从危机中存活下来并完成盈利救赎的经历。
12月10日,Airbnb股价开盘直接飙升到146美金/股,比IPO发行价68美金翻倍还多。公备腊司目前稀释后市值超千亿美金。其上市后代号为ABNB。
发行日当日,股价最高飙升到164美金。交易首日收盘价略有下跌,收于144美金/股。
而半年前,意外经历新冠疫情、被迫裁员时,Airbnb的股价估测仅为30美金/股,甚至不得不借贷10亿美金维持生计。
“这个数字我也是第一次听到。”Airbnb CEO Brian Chesky在今天公开交易前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股价可能翻倍到139美金对他来说也非常意外。
“嗯,那是,那是,我,当我们,在今年4月融资的时候,你知道的,那是一笔金融借贷。当时他们给我的价格是30美金一股。所以,我,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 在接受采访时,Brian罕见地开始结巴。
回忆起过去一年艰难上市的过程,Brian不禁发出感叹。
如果说前两天Doordash的上市显得“生而逢时”,那Airbnb的状况告亩正相反。
去年在Uber、Lyft、Pinterest和Zoom那一拨独角兽上市后,Airbnb首次对外表示已经有上市计划。不过,由于各种原因,Airbnb最终延后了上市计划。糟糕的是,今年赶上新冠疫情,Airbnb的租房业务受到巨大打击,不得不再次延后上市计划。
在疫情最严重的今年二季度中,Airbnb允许用户大量取消订单获得用户好感。但这对于Airbnb来说是巨大的收入损失。当季度收入仅为3.378亿美金,相对比去年同期下降72%。 同样是这个糟糕的季度,Airbnb的亏损高达5.75亿美金,去年同期仅为2.97亿美金。
之后,Airbnb不得不宣布通过裁员截流的方式“过冬”。整个大裁员过程中,有2000名员工在疫情期间离职,占总员工数量的1/4。
不过,这次裁员并没有影响Airbnb的品牌形象。相反的,其补偿4个月薪水且股票照发的优渥遣散福利以及相对人性化的裁员流程让人们对这家公司的评价颇高。
根据当时的福利,被裁员员工都可以拿到5月25日前的股票, 入职不到一年的,将按照一年来兑现。
在裁员当日,Brian 对外表示,他们不得已,在资本市场筹集了20亿美金的资金“过冬”。
除了10亿美金融资外,这笔“过冬”钱还包含Airbnb在疫情期间获得的一笔10亿美金借贷。但这笔包含“优先留置权”条款的高利率借贷却对Airbnb并不友好。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参与借贷的Silver Lake和Sixth Street获得的认股权证将可以以180亿美金的估值行权,远远低于3月Airbnb内部估值的260亿美金,更比今天上市后的市值低了800多亿美金。
也就是这时,Brian被告知上市单股估价为30美金/股。
在最糟糕的月份中,Airbnb一度考虑过放弃一般意义上的公开交易上市,改走门槛更低的直接上市流程(Direct Listing),甚至是SPAC(特别并购上市)。
但到今年第三季度,经过一系列自救后,这家公司重新看到了“曙光”。大幅降低成本后,其再次盈利,利润为2.193亿美金。
Airbnb 就势在8月递交了上市招股书。
Airbnb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这个季度中,得益于相应居家令的在家办公,美国本土的短途 旅游 订单量大幅回弹,占总订单量大约一半,而且租客的停留时间也有明显增长。
漫长的黑夜看似终于过去,Airbnb终于迎来让早期员工苦熬12年的上市敲钟,并且获得了翻倍的超高开盘股价。
相对比大多数硅谷共享经济创业公司来说,Airbnb的良心企业名号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对待员工这点上。
而这一点也在这次上市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相对比大多数上市公司为维持股价对员工实行180天禁售期,Airbnb独树一帜地对员工推出了非常利好的抛售制度:员工可以在上市后前7天内,最多抛售15%的个人股票。
这样算下来,哪怕之后股价下跌,每一位Airbnb员工也可以至少享受一部分财富自由的快乐。
至于在Airbnb工作的华人工程师到底能够在上市过程中获益多少,硅谷着名的华人工程师论坛一亩三分地给出了范例。
一位2019年加入Airbnb的L6级别前端工程师,股票收益大概在200万美金左右。
一位2016年7月加入Airbnb的L5级工程师,股票收益大约在250万美金左右。
两者年份相差较远,收益却相差不大,除了因为工程师级别有别,也很大程度上由于Airbnb在2015年的E轮融资估值255亿美金之后,整体估值并没有一路走高。
除了对员工良心外,Airbnb在这次上市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房东”也有着诸多优先入市购买的优惠政策。 如果按照IPO价格68美金购入,单日股票收益可以说相当可观。 相对比Uber、Doordash等上市公司上市,让司机、送餐员毫无参与感,Airbnb又赢得了一大波好感。
2016年开始就在Airbnb上做短租房东的Travis Schurr在Airbnb上市前获得提前购买资格,以68美金的IPO价格“无脑”购入最大额度200股。今天上市后,他的单日获益高达15000美金。
不过,大部分盯着大盘准备入市“捞一把”的股民却在今日上市过程中难以获得收益。公开交易开始时,股价就已经攀升到146美金,最终以144美金收盘。
相对比Uber、Lyft等共享经济独角兽上市一年后仍然无法盈利,Airbnb则在疫情前有着不错的收入甚至是偶尔盈利的记录。
2017年,Airbnb收入26亿美金,实现了其首次年度盈利,盈利额为9300万美金。
2018年,Airbnb收入38亿美金,实现了连续第二年盈利。具体盈利数字并未对外公开。
但由于高涨的开支,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Airbnb在前三个季度亏损3.2亿美金。
2020年遭遇疫情,前两个季度大幅度亏损。但到了第三季度,经过缩减开支和裁员,公司再次实现季度盈利, 盈利额超过2亿美金。
当一些分析师分外看好Airbnb,另外一批人却对它的未来有着担忧,其中最大的担忧来自于新冠疫情。
相对于今年年初,大部分人预判疫情可能影响一两个月,到目前看起来无休无止的蔓延。只要疫情无法结束,Airbnb很可能就很难从困难中得到喘息。
不过,大多数华尔街分析师认为,一旦疫情结束,它未来的发展还是非常被看好的。
在疫情的极端环境下完成自救,以及过程中体现出的“良心”,都让Airbnb的上市不像其他几个共享经济明星那样被批评质疑包围,但这些掌声最终会逐渐退去,到时候能否在资本市场继续受到热捧,还是要看Airbnb真正的经营能力,它的路才刚刚开始。
⑼ 做为一个投资者,哪种公司不能投
徐小平:五年天使投资后的自我解剖,要看创始人的3大“创始要素” | 天使说
作者 | 李非凡
收集 | 雷克萨(New_Done)
来源 | 钛媒体(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