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职工持股有什么好处,华为早期员工持股为何会成功
华为公司概况
v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 科技 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
v 主要营业范围: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
v 总裁:任正非 董事长:孙亚芳
1999年、2000年、2001年
分别在印度、瑞典、美国设立研发中心
2008年
v 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
v 根据Informa的咨询报告,华为在移动设备市场领域排名全球第三。
v 全年共递交1737件PCT专利申请,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在2008年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专利数占全球10%以上
v 2009年
v 无线接入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积极作用
华为的内部股制度对吸引人才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过去华为有种“1 1 1”的说法,即员工的收入中,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的收入比例是相当的。而其中股票是当员工进入公司一年以后,依据员工的职位、季度绩效、任职资格状况等因素来进行派发。
一般是用员工的年度奖金来购买。如果新员工的年度奖金还不够派发的股票额,公司会贷款给员工。而员工也是很乐意于这种贷款。因为,分红的比例历年以来都保持在70%的高位。
二、持股计划的实施程序
《华为基本法》第十七条、十八条关于知识资本化、价值分配的形式有所论述:“我们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一方面,普惠认同华为的模范员工,结成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将不断地使最有责任心与才能的人进入公司的中坚层”、“华为可分配的价值,主要为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其分配形式是:机会、职权、工资、奖金、安全退休金、医疗保障、股权、红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
华为员工拿到股权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每个营业年度公司按照来公司工作的年限、级别等指标确定每个人可以购买的股权数,由员工拿着现金到一个叫资金事业部的地方去登记购买,一块钱买一股。公司要求员工在一份文件上签名,但文件只有一份,签完名后立即被公司收回。在员工眼里,在这张纸上签字是购买股权的一个必然程序,不签就没有股权。员工交完购股款后并不会拿到通常意义上的持股凭证,每位员工具体的股数都由公司备案存档,员工只允许从股权登记名册上抄下来自己的股权数。
华为也曾发过股权凭证,分别是在1995年和1996年。据说当时的华为为了规范股权发放,给当时的员工发了一个叫“员工股金情况书”的东西,上面记载着工号、姓名、拥有股金数目等内容,盖的公章是华为资金计划部和资金部。但此后,公司就再也没有发过任何持股凭证。
三、股权回购计划
在1997年的《员工持股规定》中,华为的持股原则是“入股自愿、股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1999年的原则变为“入股自愿、遵守管理”;关于股份回购价值计算,1997年的公式为回购价 购买价(1+X% 月),1999年的公式则变为:回购价 购买价(1+X% 月/12)。(注:1997年公式中X指公司董事会确定的利润率,月指本年度退股时的实际持有月份;1999年公式中X指公司董事会批准的当年数值,月指本年度退股时的实际持有月份。
刘平2001年1月离职时办理股份回购是按照2000年的基数1:1兑现,而随后在2002年3、4月份离职的员工则可以按照1:2.64的比例兑现。2001年2月,华为以65亿元的天价将华为电气卖给爱默生公司,爱默生看中的恰是华为电气的一班精英员工,双方达成协议的前提是要求保持华为电气的人马基本不动,而华为方面为了留住这班人马,承诺在4年内将华为电气的员工股按照1:4的比例逐年兑现。
四、股权激励计划的变更
2002年3月,华为开始改变传统的一元钱买一股的做法,实行一种叫做“虚拟持股权”的计划,这个计划实质是增值权,也是期权的一种。在员工们看来,该计划比股权制度合理了很多:根据华为的评价体系,员工可以分别获得一定额度的期权,四年期限内,以最新的每股净资产价格员工每年可兑现1/4,员工不用像以前一样再从腰包里掏钱,而是直接在行权时获取每年净资产的差价。以刘平在2002年1月办理离职手续时逐年购买的354万股为例,刘平购买时股价为1元/股,2002年,刘平逐年可选择兑现1/4股票差价,以华为2002年每股净资产2.74元计算,则刘平可以获得2.74 354 1/4=242.49万元。(早期以1元钱/股价格购买股权的老员工实际上离职时以净资产兑现,中高层管理层除非离职否则以10年为期逐年兑现。
但据说这个方案出来后,很多员工选择将股权按照净资产兑现后离开华为,由此,华为方面不得不面临来自资金方面的压力。既要完善股权,又要有效保持员工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华为股权MBO方案开始酝酿。从8月中旬开始,传出华为准备实行MBO的消息:华为有意将原来的全部股权和2002年推行的“虚拟持股权”边回购、边推行由100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联合持有公司的员工股权,资金方面由员工个人出资15%,其余的由华为出面担保、员工集体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解决。
但从目前情况看,华为MBO还只是华为的天空中雷声后迟迟未下的一场雨。华为股权MBO的全面推行,或许要等到华为的股权官司结束后。
案例分析
从华为的股权结构和变更趋势看,华为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从员工持股到高管层持股的历程。
华为员工历年获得的高分红源于从成立之处就实现的员工持股计划。红利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效益,这就使得全体人都关心企业的发展,而不只是一味地关心个人的得失利益。华为在成立之初,公司规模不大,且处于高速增长的行业,企业的利润率高,分红的比例历年以来都保持在70%的高位,这种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效果,再加上任正非的个人魅力,极大促进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了华为高速增长的奇迹。
随着企业的增长,规模的扩大,以及行业的大背景,使得这种以“现金支出”为基础的激励方式存在较大的风险性。进而在2002年3月,华为开始改变传统的一元钱买一股的做法,实行一种叫做“虚拟持股权”的计划,这个计划有点类似于期权。虚拟股票的发放不会影响公司的总资本和所有权结构,无需证监会批示,只需股东大会通过即可。在员工们看来,该计划比股权制度合理了很多。但由于很多员工选择将股权按照净资产兑现后离开华为,因此,同样给华为带来了资金方面的压力。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从体制上看,华为从成立之初的民营企业,到目前业务拓展到世界市场的大公司,其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过战略性的调整,仍沿袭公司创业之初的体制和理念,这就造成了公司股权结构混乱,权衡制约性差,运作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制度的有效性在混乱期和稳定期发挥的效用是最大的,华为创立初期建立的体制规范例如《华为基本法》,对其起步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在企业的扩张过渡期制度规范的效力远远小于起步期,因此没有给华为的扩张带来大的影响,但当企业发展处于稳定期时,对于体制的依赖性就大大增强,这也就给华为提出了企业如何改制的问题。
其次, 从人力资源看,一份来自企业的调查表明,有效的激励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承认工作成就,排在第二位的是参与感,高薪只排在了第五位。华为的高分红以及虚拟持股计划就是建立在一种高薪激励基础上的行为。这种激励在企业的创业初期和发展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华为每年引进大批的应届毕业生,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拿到高工资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那么在激发年轻人的工作热情方面非常有效。但每年高的淘汰率,造成了华为人员的不稳定性,另外以现金为奖励的激励方式也助长了拿钱就走的行为,对华为的进一步发展非常不利。
再次, 由华为的两起股权纠纷案来看,华为员工持股计划的运作是非常不规范的。第一,从华为员工拿到股权的程序看,员工股权的购买不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的。员工买股时只签订一份文件,签完名后立即被公司收回,员工交完购股款后并不会拿到通常意义上的持股凭证,每位员工具体的股数都由公司备案存档,员工只允许从股权登记名册上抄下来自己的股权数,这种做法明显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另一个问题员工要是不购买股权,“就会由部门领导逐个进行谈话,就会被认为是对公司不忠,就会丧失在公司的发展与提升的机会,也就别想再在华为呆下去了,由此,也不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第二,股份购进卖出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定。关于股份回购价值计算,1997年的公式为回购价 购买价(1+X% 月),1999年的公式则变为:回购价 购买价(1+X% 月/12)。刘平2001年1月离职时办理股份回购是按照2000年的基数1:1兑现,而随后在2002年3、4月份离职的员工则可以按照1:2.64的比例兑现。2001年2月,华为以65亿元的天价将华为电气卖给爱默生公司,华为为了留住员工,承诺在4年内将华为电气的员工股按照1:4的比例逐年兑现。企业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变动回购股价,但频繁变动的回购价格,给人一种无章可循的感觉,认为华为的政策制定不具有战略性,只是为了应付当时情况的一种短期行为。因此,股权纷争案的出现也是必然。
因此,华为的MBO历程仍然充满疑难和困惑,华为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股权结构的调整,而是面临一场更为深远的变革。
职工持股有什么好处?
华生:职工持股有利于企业发展,使得企业改制成本降低,同时有利于收入分配合理。目前法律不应该对职工大面积持股进行限制,而应该更多从设计上,来完善职工持股引发的一些问题。对于职工持股,我国应该取消法律限制。
董登新:从企业角度来看,需要鼓励职工持股。职工持股有下面两个有益之处:其一,职工持股是比较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作为雇员的一种福利。由于我国薪酬体系设计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年薪或月薪上,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薪酬体系结构将会向职工持股方向发展,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二,职工持股有利于分散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稀释股本的分配。
叶檀:从长远来看职工持股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牵涉到的问题是职工持股该不该退,这就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企业的效率,二是是否公平。而大面积职工持股清退的话,对于提高企业效率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对职工来说,也并不公平。
孙群义:职工持股是长远发展的方向。从整体和发展角度来看,职工持股是值得鼓励的;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来看,让职工积持股是件好事,多种途径增加职工收入也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
职工持股处理不好,又会产生什么问题?
董登新:职工持股容易造成短期套现行为,比如现在的高管一旦到了解禁期就要走人,进行短期套现,这容易造成腐败。所以职工持股通道一旦打开,监管难度会很大,需要设立相关法规和制度来避免这种行为。
叶檀:职工大面积持股要警惕上市公司变脸的情况。从目前高管持股情况来看,并没有让有些公司的业绩有所起色,反而出现上市后高管套现暴富。所以,大面积职工持股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防止公司上市之后就套现,公司业绩就变脸。大面积职工持股可以学习国外的优秀企业,比如达到一定的业绩,授予一定的股份,变成负的业绩不授予或者有相应的惩罚,连续业绩出现正增长,股份才能按照原来价格授予。
陈荣:的确,如果设计不好,会产生很大后遗症,比如引起股权纠纷等,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有负面作用。
孙群义:在解决大面积职工持股问题之前,首先要从规范方面来说。其一,如何规范持股的员工。工会等形式持股之所以被取缔,是因为以前职工持股有很多问题,很多都是凭借权力入股的,这显然缺乏公平。一旦这个渠道打开后,可能这种现象又会回来,这也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当时监管层要绝对禁止职工持股的原因之一;其二、如何让中国资本市场减少投机。目前来看,中国公司只要上市,那些持有原始股的股东财富增值率高得惊人,再加上二级市场投机风气浓烈,导致上市成为造富的工具,与股票市场的定义背道而驰。需要减少夸张性造富,减少投机气氛,这样中国资本市场才会趋于理性。所以,有一个规范的前提非常重要,在这个基础上,鼓励企业对职工进行激励,允许企业职工持股,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是应该存在的。因为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说,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让老百姓致富的,对经济发展有好处的,就是一件好事。广大职工能够持股,股民能够在股市中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这些都值得鼓励。更重要的是,这也能减少贫富差距,减少 社会 矛盾。
华为早期员工持股为何会成功?
晚期施行的员工持股方案被公以为是华为的胜利要素之一。
首先,是任正非的诚信。任正非为消除员工的疑虑和担忧,华为每年的红利都按时兑现,而且,关于离任的员工,只需按规则办完移交手续,立刻退还购股款额,关于已经离任的员工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退职员工呢!这样,完全消除了员工尚存的疑虑,从而将员工持股方案的鼓励功用发扬到极致。
其次,继续的高分红高配股。为增加支付现金红利形成的财务压力,华为在每年高额分红的同时向员工高额配股,这样做的益处可谓一举多得,一是坚决员工持有和购置股票的决心,试想,假如每年不能分红或分红很少,员工必定对公司的盈利远景得到决心,还有谁会购置公司股票呢?二是防止了因分红给公司带来现金压力,公司的现金总量并没有增加,正是由于对公司的远景布满决心,员工都乐于购置公司配给的股票。
最初,华为共同的企业文明。固然绝大少数员工都挑选用分得的红利购置配股,仍有少局部员工挑选支付现金红利,关于这局部员工,华为绝不拖欠。但到了第二年,这局部员工看到其他员工又能分得可观红利,他们必定会懊悔现在的挑选,后果还远非如此,华为的企业文明相对是处分认同公司价值观的员工,关于那些对公司抱有疑心态度的不坚决分子是不会重用的,他们在公司的开展远景会很昏暗,这样的文明气氛进一步支撑了华为的员工持股方案。
华为晚期的员工持股方案成绩了明天的华为,它的胜利不是偶尔的,是任正非的诚信和无私、是华为的企业文明等众多要素剖析作用的后果。
㈡ 叶檀大妈,您为什么还不退休
叶檀号称是国内着名的经济评论人,然而令人意外的的是,叶檀居然是学习历史的出身。2000年时,高涨的股票形势让叶檀的心久久不能平复,于是这位从未涉足过经济领域的“门外妇”,毅然决然的闯进了金融市场的大潮。 然而谁成想,叶檀的落水却成就了我的千古恨,在叶老师6000点唱高的时候,我不幸被其蛊惑,安安稳稳的做起了10000点的美梦。然而风雨突变,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知道,只有我不知道了(很久不敢看股市了)。 然而前两天看电视,居然又看到了叶檀,她正以某个报纸首席评论员的身份,在那里对于市场指点江山。我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你忽悠了我救算了,谁让我当时鬼迷心窍了呢,可是你还上电视,忽悠数以百万的电视观众,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于是,我就上网,找找这女人的资料,看看她到底是何方神仙。网上对她有意见的人还真不少。主要是她唱高的时候害惨了一批人,估计大家跟我情况差不多。另外,俺发现叶檀今年已经是知天命(具体多少为您保密)的年龄,早过了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我就奇怪了,你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在媒体上说三到四,说好了也就罢了,却把被人说的几乎倾家荡产,不知道你这个老太太是何居心。 上了年纪的人,就应该在家享享清福了,何必还要在金融市场挣扎呢。年纪大了,不服不行啊,脑力体力肯定都跟年轻人没得比,虽然被你忽悠的很惨,不过看在你是老年人的份上,既往不咎了。不过,还是那句话,叶大妈,该回家就回家吧,别再引人入歧途了,人老了,何必呢。
㈢ 财经评论员叶檀看好哪些股票
财经评论员是人不是神,他们看好的股票未必都上涨,不看好的股票也未必就不上涨,不要迷信推荐股票的某些人,不要轻易跟着电视上的黑嘴买股票,往往是为主力收买、出货造舆论的,你懂得。。。
㈣ 叶檀对财经的评论靠不靠谱
叶檀对财经的评论那是仁者见仁的,算是靠谱的,毕竟作为央视《环球财经连线》财经评论员 、《解放日报》经济评论员,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已经掌握大量专业知识,只是在财经这方面,很多局势都是变化多端的,谁也没办法说绝对,也没办法完美预测,所以在这方面,题主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拓展资料:
1、叶檀,女,1973年5月22日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着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专攻政治史和经济史。财经创始人、华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叶檀,经济日报评论版首席评论员、主编,央视环球财经联财经评论员、解放日报经济评论员、特刊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人民周刊、财经全国周刊、FT中文网等多家媒体开设财经评论栏目。现居上海。 2008年获得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领袖、中国证券市场20年回顾与展望论坛最具影响力财经媒体奖等。主要从事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等领域。他是《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和《中国房地产大战》的作者。
2、财经是指财政、金融、经济。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常见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它们是近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 《财经》是一份关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新闻刊物。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金融人才是金融事业发展的关键。财政部于2010年10月印发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会计人才计划》提出,到2020年,会计人才资源总量稳定增长,队伍规模持续增长,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将增加40%。
㈤ 股票名人,你推荐哪几个
谢百三 ,是股市的反方向指标,8月暴跌前发表看好文章,没几天就出现暴跌,和2007年9月份发表文章如出一辙,神准!
㈥ 叶檀博客真假辩别,现在有人冒充叶檀带人操作股票,赚钱分成
叶檀是研究经济理论的,她自己说过不擅于操作股票。“叶檀带人操作股票,赚钱分成”是假的,叶檀的话对股市的中小投资客不具有参考意义,对做实体经济的老板挺有帮助。
㈦ 叶檀现任老公是谁
朱政国。叶檀,女,历史学博士,1973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叶檀财经创始人、华鑫股份首席经济学家。获《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领袖,代表作品有《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战争》。
㈧ 听叶檀讲座的听后感
今早听了孩子给我推荐的叶檀讲理财,受益匪浅。作 者 是叶檀,女,博士,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每日经济新闻》主笔、《解放日报》经济评论员,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在《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财经国家周刊》、FT中文网等多家媒体开辟财经评论专栏。获《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领袖、中国证券市场20年回顾与展望论坛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奖等奖项。
通过听书,知道了稳健理财,不可或缺的心态有哪些?钱和人性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假如不能用理智控制住人性本能的冲动,那亏起钱来,可是拦都拦不住的。如何树立正确的理财心态呢?
1.控制住贪婪和欲望,不要在意沉没成本。
通常来说,人性是这样子的。投资的时候如果赚了钱,就想要锁定收益。如果亏了钱,是不愿意抛弃它的,因为越是亏,你越想翻本。
2.投资时记住对冲。
对冲,就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风险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以人民币为例,如果人民币和美元对冲的话。美元下跌,人民币就会涨,那你持有人民币可以睡好觉。人民币跌了,美元会涨,你持有美元也可以睡好觉。
3.对于小白投资者,要找到一个靠谱的人。
假如我不知道怎么进行对冲,也不知道该去买哪家上市公司,这个时候要做的是什么呢?找到一个靠谱的人,认识一个既经过市场考验,又经过诚信考验的人。
自己是2015年进入股市的,经历了牛市,曾经让我膨胀,最后损失惨重,赚的钱都回去了,这就是自己不知道止损也不会止盈。贪婪的本性让我在股市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技术,我不懂,听别人说那个股票好,就买哪个,也不去做研究。我的一个股票在股票涨停时停盘,开盘四个跌停,如果跌停出来,还能有一部分钱,但自己相信它还会长好,这只不过是洗盘而已。再后来的两年中,我还是坚信它可以再好,这个票从39下跌到14,又从14涨到26中间经历2次,到26时我会想,还可以到30,我的损失会少点,谁知道它又回到15,哎,就这样来回又做了两次电梯。真是损失惨重。
高风险的包括:股票、股权投资、一级二级市场、期权、外汇操作。
中端的风险包括:房产。当然,现在有风险,但还不像2015年的股票市场那么大。
低风险的包括:保险、信托、现货金等。
1. 房地产的投资
不建议房地产的资产配置超过50%。
但目前我们的房地产投资,平均占到了70%,还有另外一批人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甚至加杠杆的话,占到200%都有可能,欠了100万或200万去投资房地产。
如果房地产加了很长的杠杆,一旦房地产崩盘,是要人命的!中国目前平均房产持有率高达70%,几乎每一个千万富翁背后,都有一套、两套房子托底的。假如在北京,一千万的房子,突然有一天跌到一百万,那北京就变成鄂尔多斯了。
普通人的风险都是借钱,不知节制所造成的。说白了,赌徒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赌红了眼借钱。自己之所以损失惨重,也是因为用了融资,这是血的教训,一定要有壮士断腕之心,狠心止损。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自己还要学习理财方面的书。一边更好地理财。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