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区块 » 通过其他机构买的阿尔特股票
扩展阅读
设计总院股票历史股价 2023-08-31 22:08:17
股票开通otc有风险吗 2023-08-31 22:03:12
短线买股票一天最好时间 2023-08-31 22:02:59

通过其他机构买的阿尔特股票

发布时间: 2022-06-07 19:38:53

㈠ 阿尔特(中国)汽车怎么样啊

哥们儿(也许是妹妹),如果你了解汽车设计行业或者独立的汽车研发机构的话,阿尔特算是业内(国内)前三名的知名企业了,公司的企业目标一直是争创国内第一,不知道你是哪个专业毕业的,不管怎么说能进入阿尔特你要是能够身先士卒的努力学习,未来前途和出路还是非常广阔的。现在国内汽车行业还是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祝你好运

㈡ “被迫”IPO的阿尔特:国内汽车设计创业板第一股的隐忧

号称“国内汽车设计创业板第一股”的阿尔特(300825.SZ)于3月18日完成申购。此次发行总数约为7642万股,申购价格为6.14元/股,发行市盈率17.87倍。

“近期都在忙上市和发行的事宜,申购方面进一步情况还在等券商的消息。”3月18日,阿尔特董秘办公室相关人士对试驾报告表示。至于公司的相关规划与业务方向,该人士称,以招股说明书为准。

据了解,作为曾经的新三板挂牌公司,阿尔特此番在创业板IPO,计划募集资金4.03亿元于造型中心升级扩建项目、整车工程开发中心升级扩建项目和前沿技术研发项目。

此外,招股书上显示,该公司预计2020年1-3月归母净利润区间为2279万至2724万元,较上年同期变动幅度为-44.01%至-33.08%。

张欣对试驾报告表示,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不容易,“目前汽车行业的总体格局还是以合资为主,在此背景下,车型设计大部分来自国外,而需求端存在的部分‘崇洋’心态,也让不少自主品牌希望能找国际知名设计师回来,而非本土设计。”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㈢ 股市中IDG是什么意思

IDG主要是一个公司。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简称IDG),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美国技术信息服务公司。IDG资本是专注于中国市场的专业投资基金,管理的基金总规模为25亿美元。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硅谷、士顿等地设有办事处。 IDG资本重点关注消费品、连锁服务、互联网及无线应用、新媒体、教育、医疗健康、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拥有一流品牌的领先企业,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Pre-IPO各个阶段,投资规模从上百万美元到上千万美元不等
IDG资本1992年成立,1993年进入中国,2018年迄今为止共有17家公司上市,在今年的大环境下,IDG资本的投资速度比往年率为放缓,共投资了126个项目,比去年略有减少。
从消费升级到医疗健康,从创业初期到Pre-IPO阶段,大名鼎鼎的IDG资本全方位地覆盖了中国互联网/高科技行业。出色的投资成绩得到了认可,排在了第四名的位置。
从具体投资来看,在半导体领域,IDG十年前开始在全球布局,先后投资了:最先打入国际市场的射频芯片公司RDA,全球领先的光电半导体芯片公司华灿光电、以及实现中国刻蚀技术零突破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中微半导体。在智能出行方向,IDG以“新能源汽车-智能出行-自动驾驶”的产业逻辑,投进了新能源汽车中的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公司Pony.ai和ZOOX、以及供应链上的禾多科技(辅助驾驶硬软件)、宽凳科技(高精地图)、阿尔特(汽车ODM)、Luminar(高性能激光雷达)、北醒光子(高性价比激光雷达)等。而今年在市场“寒冬”中渐热的to B服务领域,IDG早在2011年开始布局,从前端界面,到优化项目合作,到后端安全、测试、统计分析等,系统性地投出了找钢网、纷享销客、金山云、同盾科技等该产业链上的领先公司。
未来,IDG资本在每个产业的赛道上都将布局相应的并购基金,覆盖高成长行业,手法上除了控股、参与龙头公司,还将收购一些合适的上市公司控制权,打造自主性更强的投融管退平台。但熊晓鸽也明确表示,IDG资本无论是投资还是并购业务都不会涉足住宅地产领域。
IDG资本操作跨境并购案时,往往会作为财务投资人在国内寻找一个合适的产业投资人,即具体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两者的优势互补,完成并购。这比一般的A股公司直接进行跨境并购具备更高的成功率。同时,它全阶段的投资视角,在产业布局、产业升级等方面也具备显而易见的优势。”

2015年后,IDG将早年“每个项目必须投委会表决通过”的规定做出调整,不同阶段、金额的项目匹配不同的决策模式。以VC阶段为例,投资额在2000万人民币以下的项目有一位合伙人同意并愿意在该项目中承担更多管理事务即可拍板。

㈣ 新股阿尔特啥时候开盘

你好,该股票今日上市,当前价格8.84元每股,涨幅43.97%,基本涨停,非首日是10%的涨跌幅,如图所示:

股市开盘时间是交易日的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交易日是指节假日除外的周一到周五,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问我哦

㈤ 汽车零部件股票龙头股有哪些

汽车零部件股票股票龙头股有(来自南方财富网):

1、华域汽车:汽车零部件龙头。公司汽车内饰、轻量化铸铝、油箱系统、汽车电子等业务和产品正在拓展国际市场。

2、宁波华翔:汽车零部件龙头。宁波华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公司,成立于2001年。

3、万里扬:汽车零部件龙头。00243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产品覆盖乘用车变速器、商用车变速器、新能源驱动系统以及汽车内饰件等汽车零部件,以浙江为中心,安徽、辽宁、山东、河北、江西、江苏为基地的集团化企业,拥有1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近100亿元人民币,相关产品的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

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股票其他的还有: 恒帅股份、卡倍亿、锐新科技、阿尔特、双飞股份、艾可蓝、金力永磁、欣锐科技、越博动力、西菱动力、科创新源、国立科技、英可瑞、威唐工业、兆丰股份、蠡湖股份、隆盛科技等。

(5)通过其他机构买的阿尔特股票扩展阅读:
一、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前景
1、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之下,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得到蓬勃发展。有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从2016年3.46万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4.57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2%,有相关资料表明我国汽车零部件销售年收入2021达到4.9万亿元。

2、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将会在这个领域实现对欧美国家的弯道超车,目前新能源汽车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汽车零部件市场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另外,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持续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手段在部分领域核心技术逐步实现突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未来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仍有巨大空间。

㈥ 阿尔特股票能涨几个板

前的状况一般的新股会有5至10个涨停,应该可气

㈦ 上塘路上榜第二天必砸盘吗


几乎如此。

财通证券杭州上塘路证券营业部交易的个股较为广泛,题材股一般都会去做,但是被人记住的是次新股的操盘手法。以稳准狠着称,特点是“第一天点火+打板”,第二天无脑砸盘。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市场里,做次新股,上塘路绝对排第一。上塘路惯用超短博弈的方法收割首板个股,堪称收割机。

以财通证券杭州上塘路证券营业部交易次新股阿尔特为例。5月12日,当日龙虎榜数据显示,上塘路净买入该股1186万元,仅此机构,排在第二位,该股当日早盘涨停。在第二日,即5月13日,该股早盘冲高,上塘路悉数卖出,全仓出逃,期间没有做T。超短买卖毫不眷恋,胆识过人,收割机称号当之无愧。

从对多只次新股进行分析,上塘路基本是首板上车,交易量千万级别。但是,若该游资在遇到第二天大跌的情况,会果断选择抛售,最多的是全仓,但一般都过半仓,基本不会折腾在一只跌停股上。所以总的来说,遇到上塘路,第二个交易是特别值得注意,被砸盘的可能性会极高,上塘路的超短线零和博弈基本不会有太多考虑,就是无脑卖。卖起来也不惜筹,跟不用说什么价值投资。

事实上,次新股就是该类游资的博弈天堂。上年,财通杭州体育馆路营业部即财通证券杭州上塘路证券营业部前身初露头角,江湖人称(歌神),曾打造多只妖股次新股而名声大振,比如:宏川智慧、万兴科技等等。并且还经常活跃各大财经平台,他们的手法比较凶狠。特别是在次新妖股,也敢于高位锁仓和加仓股,另外砸盘也什么凶狠,事实上,挂单跌停核按钮是这家营业部最早传播者之一。

(7)通过其他机构买的阿尔特股票扩展阅读

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创立于1993年的浙江财政证券公司,2003年6月改制成立财通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6月明确为省直属国有企业,2017年10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1108。

近年来,财通证券始终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抓住了管理体制调整和行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从一家区域性的经纪类券商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综合型券商,构建了跨证券、期货、基金、资管、股权投资以及境外金融等业务的全链条、综合化的服务体系,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司员工约3200余人,140余家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内各市县及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南京、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

旗下有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财通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浙江财通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财通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等4家全资子公司,参股永安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浙江股权服务集团等公司,相关公司在各自领域均形成了相应特色和细分优势。截至2020年12月30日,公司合并报表总资产966.59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234.57亿元。

㈧ 阿尔特为什么有那么多原始股东

比较阿尔特成了了很多年,这期间有很多朋友、供应商支持,上市后都成了股东。

㈨ 近几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失败的案例有那些

如果我们关注欧洲的股市就可以看到,电信板块的骨干企业这几周一直在欧洲市场领跑,英国电信的股价在过去几个星期中增长了4.4%。而这一段时间内全球范围内的电信并购案也不断发生:荷兰KPN投入11.2亿欧元收购了Telfort,意大利电信公司愿意出售其在巴西电信公司的股份,西班牙的Telefynica公司有意以2.9亿美元收购中国网通的股份。今年1月31日,SBC以160亿美元收购了AT&&T;5月,Verizon以84.4亿美元收购了MCI。

但是,在成功者眩目的光环背后,更多的是失败者的黯然神伤。许多电信公司不惜血本大肆向海外市场扩张,特别是在全球电信业空前繁荣的上世纪末,部分电信运营商甚至为此孤注一掷,甘冒债台高筑的巨大风险。这其中,虽然不乏成功者,但铩羽而归、因此一蹶不振者也大有人在。貌似平坦的大道下面,往往也隐藏着“噬人”的陷阱。国际化,本来就是一场“与狼共舞”的高风险游戏。

1.德国电信:北美玩不转,遗恨失吞吴

德国电信可谓电信企业国际化的典型代表。多年的扩张使德国电信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性运营商,但与此同时,大规模海外扩张也给德国电信带来了严重的“内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这家电信巨头向美国市场的拓展。

在进军美国电信市场之初,德国电信首先将目标锁定在美国VoiceStream无线公司,并将并购这家无线运营商作为进军美国市场的第一步。

当时,VoiceStream无线是全球发展最快的移动电话运营商之一,虽然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4%,但其网络已基本覆盖全美,拥有大量潜在用户群体。因此,德国电信将收购VoiceStream作为进军美国电信市场的切入点,期望这项收购能够为其进军美国市场铺平道路。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项收购却颇费周折。首先是收购计划宣布后,在法兰克福交易所,德国电信股价应声大跌,原因是投资者担忧收购代价过高,并担心这项收购会遭遇美国管理层的阻挠。事实证明,这些投资者的担忧不无道理。这项收购果然遭到美国参议员的强烈反对,以霍林斯为代表的美国参议员坚决反对德国政府控股的德国电信兼并美国VoiceStream无线公司,坚持德国电信的政府参股量不能超过25%。

虽然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最终于2001年4月25日批准了这项收购案,德国电信以225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并购VoiceStream公司,但由于这一并购案耗时近一年,全球电信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德国电信在终于赢得美国市场的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德国电信已经很沉重的债务负担。

包括收购VoiceStream无线公司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收购,在将德国电信推向国际电信巨头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债务负担,同时许多被收购公司在全球电信市场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大幅度贬值或是经营出现亏损,从而使得企业市值下降,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盈利水平连续下滑。

今年7月初,这家德国电信业巨擘透露,正在考虑出售公司下属的T-Mobile美国子公司。而这家公司的前身正是此前德国电信费尽周折并购的VoiceStream无线公司。这意味着德国电信在美国市场已萌生退意,也意味着德国电信此前收购VoiceStream无线公司之举,实际上是一着错棋。

德国电信目前意欲退出美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美国子公司的网络正面临可能高达100亿美元的升级改造,这必然会进一步加重公司的债务负担,而德国电信出售其美国业务,则可以获得302亿美元左右的现金。在目前情况下,对于德国电信而言,显然后者更有吸引力。

2.NTT DoCoMo:“I-Mode”的柔情,欧美永远不懂

2000年11月,鉴于当时“i-Mode”移动网络服务在本土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日本NTT DoCoMo公司决策层决定趁机拓展海外市场。为此,NTT DoCoMo向包括荷兰KPN-mobile公司和美国AT&T无线通信公司在内的四家海外移动通信运营商投入了总计达160亿美元的巨资。作为交换,这四家公司将在各自的网络中运行DoCoMo公司的“i-Mode”移动网络服务,以及其WCDMA 3G技术。当初DoCoMo公司的如意算盘是,这些海外投资项目顺利实施后,公司就可以从“i-Mode”服务和3G技术专利中获取来自海外的滚滚收益。

然而,事与愿违,在日本本土大获成功的“i-Mode”服务在海外市场却一败涂地。2002年末,日本国内“i-Mode”服务用户已多达3500万,而整个欧洲“i-Mode”服务用户还不足15万。在美国,这项服务同样遭到市场冷遇,DoCoMo公司在AT&T无线通信公司98亿美元的投资损失高达80%。

DoCoMo公司挥师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失利的主要原因,其实更多地归咎于文化层面上的冲突。在日本本土市场,“i-Mode”服务由于恰好迎合了日本年轻一代的需求,因而获得了极大成功。但在欧美市场上,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欧美用户对这一服务缺乏足够兴趣。更为不幸的是,在欧美市场,人们普遍认为“i-Mode”服务只是3G服务之前的过渡性技术。因此,DoCoMo公司的“i-Mode”服务难以吸引欧美用户是必然的,也决定了DoCoMo公司这项海外投资战略注定将以遗憾收场。

3.沃达丰:看家本领也有失手时

大规模的收购,在将德国电信推向国际电信巨头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债务负担,同时许多被收购公司在全球电信市场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大幅度贬值或是经营出现亏损,从而使得企业市值下降,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盈利水平连续下滑。

英国沃达丰集团从一家规模不大的电信业公司,在短短数年内发展壮大成为业务横跨25个国家的全球电信业巨擘,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功不可没。但即使是这家被公认为擅长打海外战的巨头也同样有失手之时。如2004年,对美国AT&T无线公司志在必得的沃达丰就出人意料地落败于竞购对手Cingular无线公司,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

此前,业内普遍认为,收购AT&T无线可以使沃达丰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并在美国市场推出沃达丰自有品牌,并使其客户可以在全球众多国家使用同一网络,进而获得较好的综合性收益。但谁也不曾料到,2004年2月17日,Cingular无线公司最终报出405亿美元的天价,一举击败出价380亿美元的英国沃达丰集团,成功将美国第三大移动电信运营商AT&T无线收归旗下。

有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出价原因外,沃达丰之所以在这次竞标中落败,与其外国公司的身份也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之后,曾有消息称,沃达丰进军美国市场的另一个选择可能就是强行收购西南贝尔。但最终可能考虑到这项收购不仅成本高,而且可能会遭遇美国政府的阻挠,因而也宣告作罢。

实际上,除了竞购美国AT&T无线公司失利外,沃达丰在海外其他市场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沃达丰在日本市场的业绩就明显不佳,销售额与运营利润分别下滑了6%与27%,并出现客户流失现象,不少客户转投到竞争对手NTT DoCoMo和KDDI门下。

从美国运营商的并购大潮到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海外资本试水,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都很多。相对于国际大型电信运营商公司成熟的多元化资本运作理念与技巧,国内电信运营市场的资本运作方式和融资方式仍略显单一。

但随着企业的壮大和国际化的需求,海外并购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国内运营商在实施战略合作或者并购的同时,还要考虑以下问题:

1.不单纯追求规模。不能单纯追求规模效应,应该明确自身的战略目的,明确要将资源投入到什么领域,避免盲目投资。沃达丰进入美国市场时,选择Verizon无线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但后者的技术与沃达丰的服务并不兼容,致使沃达丰在美国业务的开展出现重重困难。

2.合理规划并购步骤。应采取合作-收购部分股份结成战略联盟-整体并购的方式循序渐进,规避风险,积累经营经验。

3.预先评估。对企业新的协同要求的考虑,预先准确评估未来整合的难度和风险。

4.法国电信:德国市场遭遇滑铁卢

2001年10月,法国电信出价37亿欧元购买了德国移动电话运营商Mobilcom AG公司28.5%的股份,期望通过参股形式向德国移动通信市场渗透。但由于Mobilcom公司创始人格尔哈德?施密特仍持有这家德国移动运营商40%的股份,仍是德国移动最大的股东,仍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操控股,作为第二大股东的法国电信对Mobilcom公司日常业务根本无从置喙。不久之后,双方的合作就出现了裂痕,法国电信与施密特在网络建设等问题的决策上出现了巨大分歧,尤其是施密特家族动用Mobilcom公司资金购买股票一事,更给双方的合作蒙上了阴影。

最后施密特向法国电信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法国电信或者投资13亿欧元完成3G网络建设,或者完全兼并Mobilcom公司。对于施密特的要求,其时已债务缠身的法国电信当然不会接受。

2002年9月12日,法国电信决定停止投资Mobilcom公司,并出让所持有的Mobilcom公司股份。至此,法国电信进军德国移动通信市场的行动宣告收场。在当年的财务报表上,法国电信将参股Mobilcom公司列为投资损失,亏损额总计高达71亿欧元。

法国电信投资德国Mobilcom公司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对德国3G通信市场估计错误。德国3G许可证拍卖结束后不久,国际电信市场就风云突变。一度炙手可热的3G技术骤然冷却,竞拍3G牌照的巨额投入使Mobilcom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并殃及法国电信深陷泥沼,无以自拔。

5.Quam公司:美丽的泡泡让我昏了头

西班牙Telefynica电信公司和芬兰Sonera电信公司合资组建的Quam公司,是另一个在德国3G市场铩羽而归的案例。

2000年,鉴于欧洲3G市场如火如荼的发展热潮,西班牙Telefynica电信公司和芬兰Sonera电信公司在德国合资组建了Quam公司,并在德国3G牌照竞拍中出价164.46亿德国马克,获得了一份3G牌照。但此后,3G市场却并未如同人们所料的那样出现爆炸性增长,而竞拍3G牌照的巨额投入却使包括Quam公司在内的不少运营商不堪重负。

2002年10月,在竞拍3G牌照之后不到两年,Quam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着Telefynica公司与Sonera公司联手德国3G市场梦的最终破灭。

有业内人士指出,Quam公司进军德国市场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对3G牌照和市场需求评估失当。同时,竞得3G牌照的Quam公司在着手建设网络的过程中,由于不满足互联互通的条件和要求,未能顺利实现与其他运营商的互联互通,网络能力不足以满足需求,也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6.印度市场:早起的鸟不一定有虫吃

自1992年开始,印度电信市场逐渐走向全面开放,尤其是在最初几年,由于印度的BSNL、MTNL与VSNL等三大固定电话运营商被禁止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因而使印度移动电话市场一度成为对国外运营商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包括英国电信、和记电讯、法国电信、南方贝尔等在内的海外运营商,相继通过独资或合资方式迅速向印度各大主要城市渗透。

但实际上,印度市场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发展迅速、利润丰厚,并且后来印度政府还逐渐解除了固话运营商进入移动通信市场的禁令,使印度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最终导致先期进入印度市场的英国电信、法国电信、南方贝尔等海外电信运营商相继撤离。

英国电信、法国电信、南方贝尔在印度市场挫败的原因是对这一市场的发展情况估计不足,贸然进入加之政策出现反复,使这些海外运营商措手不及,不得不悻然而去。

7.中国移动:我要是拿的彩礼多一点就好了

6月18日,国内最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试图收购巴基斯坦电信股份,开始国际化战略的首次尝试,却折戟沉沙。

中国移动最终报出14亿美元的报价,但由于同时参与竞标的阿联酋电信最终报价约为25.98亿美元,高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出价,因此阿联酋电信最终成功入股巴基斯坦电信。

电信战略咨询专家王煜全认为,缺乏国际化经验让中国移动在“临门一脚”时,顾虑重重,直至落败。“中国移动勇敢地走出去进行国际化尝试值得鼓励,瞄准东南亚电信市场也可圈可点,但它缺乏国际化经验,最终的报价就是佐证。”王煜全认为,中国电信企业国际化直面三个问题:第一,涉及到企业本身管理水平、国际化经验以及市场判断力等诸方面;第二,政府的支持;第三,因为海外收购牵涉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让许多“国”字头的企业顾虑重重。

“对于纯粹资本的输出,中国公司不占优势,可以多向跨国公司学习经验、管理的高层次输出。”王煜全说。

8.阿尔卡特:失利缘起“巨人情结”。

2001年5月,当法国电讯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公司宣布欲收购美国朗讯科技公司的消息时,许多人认为这将是这家法国头号电讯设备制造巨头进军美国市场的最好机会。

对于阿尔特公司而言,如果能够成功收购朗讯,将对北电网络构成强大威胁。阿尔卡特公司虽然在欧洲市场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在某些技术领域、尤其是光缆和有线领域,仍落后于北电和朗讯,因此,收购朗讯不仅可以使阿尔卡特顺利挺进北美电信市场,而且能够加速其向全球性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转型。

但最终,这项收购却以失败告终。2001年6月,朗讯科技公司断然结束了与阿尔卡特公司的并购谈判,使阿尔卡特借朗讯公司进军北美电信市场的计划化为泡影。

阿尔特公司收购朗讯失败的原因首先是阿尔卡特自身规模有限,虽然在欧洲市场上取得了不欲的业绩,但在全球电信市场上,阿尔卡特仍无法与沃达丰或诺基亚等巨头相提并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区域性巨头,这可能是导致收购朗讯计划折翼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可能是朗讯公司的“巨人情结”在作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球电讯市场独步天下的朗讯公司甚至曾计划将诺基亚收归旗下。而十年后,竟会成为当年根本未入自已法眼的阿尔卡特公司的盘中餐,自然不是朗讯、甚至美国投资者愿意看到的,这也是朗讯最终拒绝阿尔卡特收购的一个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