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
人物简介
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1950年出生,祖籍山西省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人,1971年进入台湾复兴航运公司工作,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1985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2001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98名。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烟台莱山区的"永铭中学"正是他与母亲初永真捐资1500万元创办的.
富士康企业集团是于1988年在内地投资兴办的专业生产电脑接插件、精密零组件、机内线揽、精密模具及电脑整机的高科技企业集团。至1999年底,富士康集团分别在深圳和昆山建成两大资讯科技工业园。
英雄莫问出身低
对于鸿海的成长过程,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着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回顾鸿海成长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能够体会。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长子。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不过一年时间,因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1975年,易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其后他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打造出他的“连接器王国”。
白手起家
自初创鸿海,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他创造了自己的经营哲学。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首先是选客户。为了达成目标,他曾经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跟世界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客户就锁定了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国际一流大厂。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据说,现在全世界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装有鸿海的产品。
但光有客户还不行,郭台铭背后依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创业后,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台铭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坚持至少工作15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饭。
“将提高服务客户能力放在首位”是鸿海职工时刻谨记的厂训,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高科技产业中求得生存发展,郭台铭创造出CMM的运作方式,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从而达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治厂如治军,重视纪律,讲究细节。郭台铭用人方面的口头禅是:“不管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会赚钱的就是好科技”。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用人唯才,奖惩分明。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与技术骨干,郭台铭从不吝啬,给予巨额奖金。近几年每年年末鸿海员工聚餐,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值都高达数亿元新台币,头奖高达数千万元。但对竞争对手,他则一律以敌人视之,难怪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因此,虽然鸿海集团近年配股分红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热烈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却始终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为一名世界级大企业的总裁兼董事长,郭先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终日运筹帷幄,商务缠身。然而,无论他驰骋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缕缕乡情不绝, 赤心依旧。为了改变家乡偏僻闭塞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腾飞。多年来,郭先生慷慨捐资1700多万元,先后为家乡修建了"万芳桥"、"牛土路"、"富晋桥"、"葛万小学"、"富康新优果品示范园区",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父老乡亲无不拍手赞誉。
郭先生从徒手创业至今30载,企业资产由最初的30万元,增至拥有市值3000亿元(新台币),增长了百万倍,他个人的身价早已高达23亿美元。然郭先生艰苦创业本色始终不变,并以"抠"闻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会把钱花在个人享受的领域……我比较有兴趣把钱投在为大众谋利的领域……。几年来,郭先生为省、市、县、乡教育、助残、筑路、饮水解困、抗击"非典"捐资8000多万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乡一位诗人所赋:"煌煌骄子乃家乡荣耀,巍巍丰功令海岳流芳。"
27万人的"紫禁城"
"深圳郊外,一家工厂规模之大可跻身世界前列。在几十座厂房中,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正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报道中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约有员工27万人,相当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总人口。
事实上,富士康龙华基地已经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同时还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在过去的10年里,鸿海精密的收入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占地约1平方英里的龙华科技园区,被视为郭台铭企业帝国的核心。这个生产基地四周均有高墙环绕,很少有外界人士能涉足。
在龙华基地,职工宿舍、消防队、医院、游泳池、餐馆、银行、杂货店和网吧一应俱全,10处大型员工食堂每天提供15万份以上的午餐,每顿午饭要用掉10.6吨大米。用工高峰时每天招聘的新员工多达3000人,光保安就有1000多人。
恨自己的名气
报道称,56岁的台湾人郭台铭一直保持着低调。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恨自己的名气。而此前5年多的时间,他一直对《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要求置之不理。
"郭台铭将他的商业判断力与持之以恒的质量控制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成功结合在一起,这才造就了他繁荣兴旺的制造业帝国。"报道认为。鸿海精密在台湾上市,与客户交往时使用富士康这个名称,目前公司市值已经达430亿美元,相当于其全球十大竞争对手的市值总和。
郭台铭本人和鸿海精密还控制着一系列单独公布收入的关联企业。"鸿海精密一位发言人说,郭台铭的身价目前约为100亿美元。"报道中称。据了解,鸿海精密不仅为苹果、任天堂、惠普和摩托罗拉公司生产产品,还为诺基亚、索尼、戴尔公司生产。 迷恋成吉思汗
龙华科技园区和鸿海精密,到处弥漫着郭台铭的个人色彩。"极富个人魅力的郭台铭在下属中很有威信,他以军阀的铁腕管理着鸿海精密。"报道中称。
在郭台铭的右手腕上,戴有一串念珠,这是他从一处成吉思汗庙中得来的。郭台铭称这位13世纪的蒙古征服者是位英雄人物。
采访中,郭台铭称:"我总对员工们说,集体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
在龙华科技园,郭台铭与中国政府官员的合影被放大镶嵌后悬挂在显眼处,郭台铭身先士卒,每天工作16个小时,到了晚上依然驾驶着一辆配备了自行车铃的高尔夫球车,在龙华园内巡视,数十年如一日。他会时不时停下车,或是抽查生产线的运转状况,或是帮助工人维修设备。
公司经理往往被要求阅读并背诵一本名为《郭台铭语录》的小册子,其中有一条这样写道:对任何组织而言,最重要的是领导层,而非管理层;领导者必须具备为了大众利益而充当独裁者的决断力。会议期间,郭台铭往往站着发言,一边说一边用笔在旁边的大纸板上勾画。
鸿海精密的竞争对手很难望其项背。四年前,鸿海精密的收入尚不及稳坐业内头把交椅已有数年之久的伟创力国际,而如今,伟创力国际与加州企业旭创合并,二者收入相加也仅为鸿海精密的2/3左右。 流水线工人:每小时4.5元
"龙华厂的工人24小时不间断地在组装线上倒班工作。他们的工资按发达国家标准少得可怜。"报道中说,该厂最基础的组装工作每小时报酬为60美分(约4.5元人民币),与法定的最低工资(深圳关外最低工资标准为730元)持平。
报道中称,龙华有近1/7的工人为苹果公司生产产品。2006年,英国一家小报曝光龙华的工人待遇糟糕,特别是那些为苹果公司生产iPod的工人。
根据苹果公司2006年8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该公司派出的一个调查组在龙华发现诸多违反供应商行为守则的做法,其中包括三处厂外宿舍过于拥挤。
按照苹果公司的要求,供应商应将工人每周的工作时间控制在60小时以内。但据苹果公司的估计,龙华1/3的工人的工作时间超过了此限制。
不过报告称,苹果公司认为鸿海总体上遵守了行为守则的"主要方面"。郭台铭则愤然否认了那些批评报道。
报道称,龙华基地内多数工人都身着制服,这些工人中,最年轻的不过16岁。
从7500美元到100亿
鸿海是由郭台铭1974年开办的公司发展而来。当年7500美元启动资金中有一部分是向其母亲借的。
最初,郭台铭在台北附近生产黑白电视机的塑料调频旋钮,20世纪80年代初期,郭台铭开始涉足个人电脑行业,事业随之开始起飞。虽然不太懂英语和日语,但不久郭台铭仍然开始了他在美日市场寻找客户的旅程。
1988年,郭台铭迈出了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前往土地和劳动力都很便宜的内地开办了首家工厂。他看中了深圳这处靠近香港的中国市场改革前沿。
郭台铭利用深圳来招揽潜在客户,迈克尔·戴尔1995年到访华南时,郭台铭以安排戴尔与他熟识的地方政府官员见面为交换,获得驾车送戴尔去机场的机会,然后,郭台铭又在途中安排了一次戴尔参观他工厂的小插曲。郭台铭看准戴尔是颗明日之星,因此一心想与他结识。如今,鸿海已成为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就在同一年,郭台铭拿下了一块更大的地皮,后来发展成为龙华厂。到2000年,郭台铭手下有近3万名工人,营业收入突破30亿美元。
目前,共有45万名员工在郭台铭遍布内地十几个省份的工厂效力,他在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等全球各地的工厂还有数千名工人。
选择接班人
郭台铭在鸿海精密的角色也正逐渐发生着变化,虽然自己目前仍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但重点已从以往的日常例行工作转移到了重大战略问题上。同时,郭台铭也把更多时间用在了处理一系列生活变故上。
"他还更多地关注于慈善事业,曾承诺最终将捐出个人财产的1/3。"报道中称。
此外,郭台铭已开始在鸿海精密寻找接班人,重点对象是那些年龄在35至45岁左右的员工。他还开始要求手下的高级经理在各自子公司独揽专权,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身实力。
郭台铭不大可能从家族成员中挑选继任者,因为膝下一子一女均不在鸿海精密就职。
郭台铭说,他之所以做出现在辞职的决定,是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影响,尤其是干隆皇帝。"他控制整个中国长达60年,"郭台铭说,"可他在位时间太长。我想休息休息,把更多机会和责任留给年轻人,虽然我自己还不老。"
2. 富士康与鹏鼎控股区别
鹏鼎控股与富士康关系,鹏鼎控股间接控股股东为台湾上市公司臻鼎控股,臻鼎控股第一大股东为鸿海集团全资子公司Foxconn(FarEast)。富士康指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中国台湾鸿海精密集团的高新科技企业。富士康总部地点在中国台湾省台北市。
鹏鼎控股全称为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各类印制电路板的设计、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制造基地分布于深圳、秦皇岛、淮安及营口,服务半径覆盖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美国及越南等地。
鹏鼎控股2018年9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A股上市,每股发行价16.07元,在股票上市后普通的投资者可以购买,不过在购买时要注意风险,通常在股价低的位置介入,后续股价上涨后就可以卖出获利。
富士康科技集团1974年成立,1988年在深圳地区投资建厂,在全球拥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2017年5月20日,富士康筹建武汉研发中心目标总投资达百亿元。2018年5月11日,证监会核准了富士康首发申请。
3. 谁能介绍一下台湾首富"郭藏"
目前台湾的首富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
郭台铭:千亿资产之谜
网大首页 > 培训 > 正文 2005-5-16 16:28:26 网大
阿里山上的神木
“阿里山上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决定了,绝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
1966年,15岁的郭台铭,进了刚创校的“中国海专”。求学期间,他的学费都是自己赚的,为了学费,他曾到橡胶厂、砂轮厂和制药厂打工。1973年退伍后,郭台铭进入复兴航运上班,并利用晚上时间补习英文。一年后拿着母亲给他的20万元,一半用来结婚,一半拿来创业。
1974年,郭台铭出资10万元与朋友合资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成品。由于没什么生产经验,一年后,他们亏了个精光,原股东都逐一退出。但郭台铭不愿轻易放弃,硬着头皮把这家公司顶下来了。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鸿海”便从制造电视机选台的旋钮做起。
野心勃勃的人常忽略细微处,郭台铭却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零件切入,并且获利不少。
1977年,当郭台铭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时,他并未买房置地,而是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建起了自己的模具厂。事实证明,郭台铭极有远见。“鸿海”陆续建立起来的电镀部门与冲压厂迅速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并在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起飞中,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当时“鸿海”从模具打进电脑零组件代工,订单多如雪片。郭台铭什么都想代工,电脑主机板、电视游戏机、连接器等以“量大、低价”抢夺市场,郭台铭的连接器王国自此开始建立。1982年 他把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接着他又在美国成立分公司,首次在台湾之外开始自己的布局,并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
1988年,“鸿海”年营业额突破10亿元。 80年代末,郭台铭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深圳成立广东深圳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在这里,郭台铭找到了他成功的着力点,也开始了企业飞速发展的历程。90年代,企业界掀起了以资金密集型为主的第二波台商投资内地的热潮,此时,“富士康”已经依靠前期积累的力量,在深圳和昆山分别设立了科技工业园,这成为公司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今,“鸿海”在内地的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设有36家全资子公司,在苏格兰、爱尔兰、捷克、美国休斯敦、洛杉矶等地设立了海外制造中心及广布全球的60余个国际分支机构,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PC准系统的制造商。
作为台湾电子业龙头,“鸿海”2002年营收为2450亿元,预计2003年将达到3000亿元。
郭台铭喜欢用“寒冬里的孤雁”来形容自己,他说,“寒冬里的一只孤雁,要觅食,要在逆风中找好一个安全的落脚点,就只有努力地飞,飞得越高越好。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生存下去。”
在郭台铭坐镇的深圳龙华厂区,一代巨富住的不是宫殿,而是布置简单的“作战指挥中心”。他的办公桌是由几张会议桌拼凑而成的,桌上除了一堆公文外,只有一个小闹钟和一对镀金的小座狮,冷冰冰的水泥地,折叠式铁椅,而郭台铭每年有一半时间待在这里,早晨八点进厂,顶着夜半星光回到仅30多平方米的宿舍。他做事的原则是:“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他说“鸿海”能有今天,靠的是苦干、实干、还有拼命地干。
罗马非一日造成,“鸿海”也是经过郭台铭近30年打拼才有今日的。如今,这只“寒风中的孤雁”已经成为亚洲IT产业的领头雁。
不做品牌
“在自己的领域里,没有竞争对手”
和宏基施振荣不同,郭台铭心中没有“品牌梦”。鸿海现阶段尚无产品开发的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客户不用担心鸿海翅膀长硬后,会推个“鸿海牌”来和客户抢市场。郭台铭说得很明白,鸿海不会创自有品牌,因此包括市场行销和产品设计仍掌握在客户手中,鸿海一心惦记的,就是如何强化服务客户能力,好好伺候客户。
不经营品牌,鸿海却能和知名品牌一起在全球赛跑,靠的又是什么样的竞争力?
郭台铭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并没有恢复,只是在结构性地调整,全球大厂积极转型,把制造的一端,外包给最有效率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
如果说,台积电跻身全球大企,靠的是以半导体制程为主,晶圆代工(Foundry)制造的新产业运作模式;那么鸿海的CMM(Component Mole Move)快速制造模式,则让全球数百亿美元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市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鸿海用CMM做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这是鸿海快速掌握市场的能。
而未来,鸿海在台湾地区第一大民营龙头的位子能坐多久?郭台铭最担心的竞争又会对手是谁?
郭台铭说:“在我的领域没有竞争对手。”
郭台铭说,他只是一只地瓜,长在森林里,结果被别人发现长得很大了,都来争相观看,结果踩坏了附近的农田,还要怪到地瓜的头上。
但是这个“地瓜生根”的策略,却让鸿海在全球产业重新分工、结构重新调整之际,能够深耕布局、做到“一地研发、三区(亚、欧、美洲)制造、全球交货”。
掌握产业分工的新趋势,帮助大厂在全球出货,鸿海完成了三大洲的布局。鸿海目前全球的PC准系统(Barebone,还没放进内存等的PC半成品)出货量约3000万台,也就是说,在全球每5台PC中,就有一台来自鸿海的全球工厂。
新惠普负责全球供应链的资深副总裁ED Pensel对鸿海在捷克的工厂的员工指出:“我们在捷克没有工厂,但你们都是我们的员工!”
只做大客户
“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 鸿海能做大,最关键的是选客户。
郭台铭透露自己生涯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我30岁的生日是在日本松下过的。我去跟他们谈合作。那天,日本人把我灌醉。第二天醒来,我躺在床上想,日本有这么好的零组件供应,是因为日本有很好的母体工业,带动日本零组件的发展。而我那时在台湾地区做零件,但台湾地区却没有母体工业,且台湾厂商也没有扶植台湾零组件厂的打算。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不跟台湾厂商做生意,要与国外大厂做生意。”
就这样,鸿海很早便走出台湾地区,与IBM、康柏等大厂做生意。“你想想看,国外电脑品牌愿意给你机会,只要价钱可以,他愿意派工程师来教你。这就好像你成天与少林寺、武当派、昆仑派切磋剑法,如果能自成一格的话,就有自己的派。这些经验都不是书本上学得到的,这是28年来最宝贵的学习、最宝贵的成长过程。”郭台铭说。
鸿海以模具起家,在公开场合郭台铭总是对外强调他做的是“机械”,而非“电子”。理由是,当高科技可以量产时,骨子里就是机械业。他认为如今的PC行业是快、变、准的行业,所以要做到三点:“Time to Market(即时上市)”、“Time to Volume(即时量产)”、“Time to Money(即时变现)”。
即时上市,是指新产品开发,鸿海如今开发的新机种,从设计到大量生产,8个星期内就可完成;即时量产,是指一开始就能做到几千万的量,这是非常强大的制造技术能力;即时变现就是全球运筹,鸿海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已完成了量产制造的建置,包括内地的深圳和昆山,美国的洛杉矶、休斯顿,欧洲的苏格兰、爱尔兰和捷克等地。
而鸿海的品质与量产速度最受用户青睐。索尼PS游戏机在交给鸿海代工之前,没有在日本以外生产。索尼开出条件,第一是45天要完成所有模具的设计;第二是4周内要由零做到100万台,结果鸿海提前两周达成目标,最后成为索尼游戏机的唯一供应商。
现在来看,与国际大厂间的深厚关系,是鸿海的一大资产。
鸿海的角色不仅限于量产的上下游伙伴,更提升到共同开发、设计的阶段。比如鸿海派人常驻英特尔,开发的连接器几乎与英特尔的新规格同步,这种优势使鸿海的地位更加稳固。
鸿海从连接器跨足准系统因此水到渠成。“同样的客户,只有鸿海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total solution),当然更有吸引力。”一位同业主管指出。
然而这种关系无法速成。从以前到现在,郭台铭经营客户,就跟他经营鸿海一样剽悍。
以争取康柏为例,1987年,康柏在台湾还没有国际采购处,郭台铭抛下董事长身份,把台湾公司交给弟弟郭台强,只身赴美。他提着公文包卖连接器,起初频频吃闭门羹。
但是他的做法让康柏无法忽视。郭台铭在康柏的休斯敦总部旁设立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最快当天就能看到模型。
到今天为止,鸿海与康柏的合作超过十年,但是郭台铭经营客户关系的悍劲并未减退。今年4月,鸿海宣布斥资3000万美元,委托康柏建置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这个金额就比康柏其它在台代工伙伴都高,换算出来是近十亿台币,令同业咋舌。
康柏正积极走向电子商务与服务,鸿海这个动作,无异将双方关系更推进一层。
独裁为公
“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民主是种气氛,让大家都能沟通。但是在成长快速的企业里,领袖应该带着霸气。”
对管理,郭台铭的原则是“以身作则,独裁为公”。他每天开会马不停蹄,长时间工作,员工跟着不敢稍懈。“鸿海的业务员,没有回家吃晚饭的权利。”一位资深业务经理说。
郭台铭认为管理只是个概念,而不是执行的手段。讲到鸿海怎么管理,郭台铭认为“一个人只要给他责任,让员工背着责任做事情,他们只要肯负责就不用管。这是我们的文化。”
“今天英特尔讲十倍速时代,基本功做好才能谈变化。微软讲创新,其实背后是纪律。所以我认为,如果今天你讲民主跟纪律,我认为纪律会比民主重要。不过,我们应该照顾员工,而且员工做错,要给他机会。鸿海的员工只要是因为想做事而做错,不会受罚。受处罚的都是不想做事的。”
“领导人要以身作则,任何困难的事,我半夜不睡一定在场。第二,独裁为公,我跟大家讲为什么这么做,讲完了就做决定。”
所以鸿海的决策速度很快,往往几个人就能作出决定。
外界认为鸿海像军队。在鸿海的厂区,常传来新人受训的口号声。每一个进入鸿海的基层员工,在上岗前都要接受为期5天的基本训练,内容甚至包括稍息立正、整队行进。一位曾在军校待过的鸿海干部就说:“鸿海的干部会议就像军官团开会!”
重视荣誉,不是阵亡就是升官。这是许多鸿海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出来的企业文化。命令下来不容质疑,更不用谈抗辩,做不好不用讲任何理由;所谓“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早已深固在每一个鸿海人的心里。
这样严谨的企业文化,让鸿海一直以高效率闻名。
不能不承认,“独裁”的领导者,一定有他过人之处,以及独特的魅力。一位在鸿海已十多年的干部表示,跟着郭台铭有打天下的感觉:“你宁愿选择跟着一个积弱不振、苟延残喘的皇帝,还是一个版图不断扩张的大汗?”
“凶是凶,不会不讲理,尤其他会给你一个几十亿的做事机会;一个人做事没有舞台,也就没有梦想。”在鸿海16年的鸿海MPE品事业处处长甘克俭说。其实对甘克俭这样的资深干部来说,只要是1995年以前鸿海营收还不及百亿时加入的,每个人现在持有的股票早就上千万了,但每天辛苦工作最主要的动力,还是跟随领导人追逐霸业的理想。
军事化的纪律与精准的执行力,让鸿海可以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产业中打败竞争对手。难怪郭台铭常说:“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关于郭台铭
1950年出生
1971年台湾地区“中国海专”毕业,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工作
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
1985年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
2001年获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第198名
2001年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名列《天下杂志》台湾1000大民营企业龙头
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4. 台湾第一首富是谁
郭台铭
20年前在台湾,他名不见经传,所属企业规模连台湾一千大制造业都够不上;但如今却是叱咤风云、纵横四海的台湾科技首富,麾下企业遍及欧美。他就是台湾最大科技企业集团——鸿海集团的老总郭台铭。
英雄莫问出身低 黑手雄心与天齐
对于鸿海的成长过程,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着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回顾鸿海成长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能够体会。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不过一年时间,因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1975年,易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其后他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打造出他的“连接器王国”。
白手起家目标大 雷厉风行明赏罚
自初创鸿海,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他创造了自己的经营哲学。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首先是选客户。为了达成目标,他曾经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跟世界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客户就锁定了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国际一流大厂。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据说,现在全世界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装有鸿海的产品。
但光有客户还不行,郭台铭背后依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创业后,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台铭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坚持至少工作15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饭。
“将提高服务客户能力放在首位”是鸿海职工时刻谨记的厂训,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高科技产业中求得生存发展,郭台铭创造出CMM的运作方式,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从而达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治厂如治军,重视纪律,讲究细节。郭台铭用人方面的口头禅是:“不管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会赚钱的就是好科技”。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用人唯才,奖惩分明。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与技术骨干,郭台铭从不吝啬,给予巨额奖金。近几年每年年末鸿海员工聚餐,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值都高达数亿元新台币,头奖高达数千万元。但对竞争对手,他则一律以敌人视之,难怪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因此,虽然鸿海集团近年配股分红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热烈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却始终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为一名世界级大企业的总裁兼董事长,郭先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终日运筹帷幄,商务缠身。然而,无论他驰骋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缕缕乡情不绝, 赤心依旧。为了改变家乡偏僻闭塞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腾飞。多年来,郭先生慷慨捐资1700多万元,先后为家乡修建了"万芳桥"、"牛土路"、"富晋桥"、"葛万小学"、"富康新优果品示范园区",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父老乡亲无不拍手赞誉。
郭先生从徒手创业至今30载,企业资产由最初的30万元,增至拥有市值3000亿元(新台币),增长了百万倍,他个人的身价早已高达23亿美元。然郭先生艰苦创业本色始终不变,并以"抠"闻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会把钱花在个人享受的领域……我比较有兴趣把钱投在为大众谋利的领域……。几年来,郭先生为省、市、县、乡教育、助残、筑路、饮水解困、抗击"非典"捐资8000多万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乡一位诗人所赋:"煌煌骄子乃家乡荣耀,巍巍丰功令海岳流芳。"
5. 生成富士康大股东
郭台铭是台湾首富,郭台铭是鸿海集团最大的股东,占有13.42%的股份,但其他的股东有很多,也不是很起眼,所以很难知道他们的股份分别有多少。
6. 富士康的第二大股东是谁听说是个日本人
郭台铭,祖籍晋城市南岭乡葛万村,1950年10月8日出生于台北县板桥市,毕业于台北市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台湾第一大企业鸿海精密(下属最大科技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办人。
1971年进入台湾复兴航运公司,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
1985年创立富士康品牌。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发展成为富士康龙华基地,至2007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超过13个。
2010美国《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36名。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至1999年底,富士康集团分别在深圳和昆山建成两大资讯科技工业园。郭台铭是台湾着名的企业界人士,根据《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信息,郭台铭以55亿美元的身价,在台湾富豪排行榜中位居第一。
(6)鸿海集团股票大股东扩展阅读:
获奖记录
2002年:郭台铭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2012年:福布斯2012全球最具权势人物第55位
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排名第257位,财富值63亿美元。
富士康是全球3C代工领域最大又成长最快的国际科技集团,主要上市成员已于亚洲及欧洲的证交所、香港证券交易所及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集团全球总市值超过700亿美元,布局横跨欧、美、亚三大洲,员工总数超过120万人,并全球共取得超过15,300件专利。
富士康多年快速增长的专利申请及核准成果斐然,已成为华人企业驰骋全球科技业的智权先锋。
2010年,集团全球专利申请量15500件,核准量7050件。
截至2010年底,集团全球专利申请已累计882000件,核准量达到39870件。
2005-2010年连续6年名列大陆地区专利申请总量及发明专利申请量前三强;
2003-2010年连续8年获台湾地区专利申请及获准数量双料冠军;
2010年美国专利获准排名第13名(排在前15名的唯一华人企业);美国专利2006-2010年连续5年为国际领先的技术分析机构ipIQ评定为Electronics & Instruments领域第一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富士康
7. 联发科最大的股东
联发科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创始人蔡明介持股比例仅为5.5%,60%的股权掌握在外资企业尤其是美资企业手中。
联发科成立于1997年,最初出自台湾芯片企业联电的芯片设计部门。目前联发科的市值接近一万亿新台币,是台湾地区第三大企业,仅次于台积电和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智能手机业务约占联发科总收入的33%,主要客户包括OPPO,vivo,小米等。根据2019年的财报,联发科营业收入达2462亿元新台币,净利润232亿元新台币。
(7)鸿海集团股票大股东扩展阅读
联发科能提供华为急需的芯片,虽然能缓一时之急,不过长远来看,却有很大的隐忧。
首先,不排除美国进一步扩大限制的可能。与台积电一样,联发科的主要股东来自美国,在技术上也不可能脱离美国的影响,因为为联发科代工的同样是台积电,而台积电要用到美国的半导体设备。如果美国有意堵住这条路,联发科也只有听从。
其次,使用联发科现成的芯片,对华为海思的设计能力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华为花费十年时间打造的竞争优势,今后都将无用武之地。因此,使用联发科芯片,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8. 鸿海股票分红18美元是持股多少
红海股份分红是18美元指股市3000股,这些股票他的持股都是比较少的,而且分工比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