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怡和集团的怡和迁册
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团突然宣布建议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册地点由香港改为百慕大。当时正值香港前途谈判时期,怡和此举无疑是对香港九七问题缺乏信心。当日为星期三,股市于下午休市,当晚伦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价下跌约一成。隔日(3月29日)香港恒生指数收市时报1057.09,大跌61.76,跌幅达5.8%。
事实上,自80年代中叶起,怡和集团已开始部署淡出香港。除了将控股公司的注册地迁往百慕大外,集团又以“加速企业国际化”作幌子,暗地里将资产向海外转移,借以降低香港的投资比重。虽然该集团(及其他已迁册的公司)已将香港的企业变成了“海外附属”,但主要业务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证监会的规定,这些企业仍然必须接受这两个机构的监管。
然而,一向自恃实力庞大的怡和集团则以企业已迁册为由,要求交易所及证监会给予“上市豁免”,令该集团可以免受某些“非法定规则”如《上市规则》及《收购合并守则》的约束和规范。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交易所和证监会均不表同意,并认为个别公司实在不应有特权。为此,怡和集团的法律顾问更以“股东权益超过40亿元或已公布的税后盈利超过4亿元”作标准,指出当局应该给予豁免。按照这一逻辑,有钱人或交税多的人便可以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了。对于这种近乎歪理的论点,监管当局除了直接拒绝外,还公开撰文批驳,认为要求极不合理。
由于要求遭到拒绝,该集团在1992年9月7日将第一上市地位移往伦敦,而香港则降作第二上市地位,撤离香港股市。另一方面,集团仍继续以不同手法向港府施压,希望取得特别豁免权。经过深入研究后,监管当局再次否决了怡和集团的要求,并清楚地指出为了维持法律的平等及保障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均必须遵守香港的法例暨一切非法定性的市场规则。怡和集团并建议百慕达当局以英国伦敦收购合并守则为蓝本,处理怡置系股票。该行动被认定怡置系股票撤出香港股市讯号。
正因为没有争取到特权,最后1994年3月24日怡和控股发表声明,决定从1994年12月31日起,终止该集团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至于该集团在伦敦及其他3个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则不受影响。由于母公司宣布撤出香港,其他附属公司包括牛奶国际、置地公司、文华东方及仁孚等,随即也宣布从1995年1月1日起,结束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买卖,为集团在香港股票市场的呼风唤雨和咤咤驰骋画上了句号。在怡和旗帜徐落之际,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怡和集团作为一个主要业务集中于香港的英资龙头公司,率先宣布将集团迁册百慕大,以行动向中国政府施压,并表明该集团对中国政府没有信心。这种高姿态的举止,不但引起市场极大的震撼,开展了后来企业纷纷迁册的浪潮。
自该集团宣布迁册后,很多企业相继跟随,并在1989年至1991年间形成了一个巨大浪潮。到了后过渡期,这个浪潮终于日渐平复下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成长,很多外资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希望进入中国大陆,开拓这个庞大而尚未开发的市场,而作为融会东西中介地位的香港,经济及股票市场则表现得异常突出和卓越。正因为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才外流及企业迁册的问题也戛然而止。
② 《重生之香港时代》最新txt全集下载
重生之香港时代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重生之香港时代-093 以德服人滴收购
李婉华跟何少昌到伦敦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去接机的却只有赵镇东一个人,赵镇南是因为要忙碌与英国其他汽车品牌的收购事宜,而赵镇北则纯粹是因为懒惰。
本来以为不用劳心劳力的赵镇北在古堡里也一样没得到想要的清闲,在知道了港星投资已经收购了莫里森家族手里的怡和体系股份以后,凯撒克家族以及渣甸家族马上警觉了起来。
通过对股市进行详细的分析,怡和集团的主席亨利?西泽克发现市面上的股票已经被一些不知名的户头给持有了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怡和体系的股票成交量一直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
有人要对怡和集团下手了!这是亨利?西泽克第一个念头,在跟自己的弟弟西门?西泽克商议以后,两人得出了结论,市面上大部分的股票已经被港星投资所持有,如果加上莫里森家族手中的股份的话,港星投资已经持有了怡和体犀过三成的股份!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凯撒克家族以及渣甸家族虽然一直是怡和集团的掌控者,可是他们两……
③ 有谁知道汇丰主要股东及持股比例
股东变迁
根据苏石兰制订的计划书,汇丰最初的资本总额定为港币500万元,分为2万股,每股250港元。开业时实收资本250万港元。
1866年港英政府颁布“汇丰银行法”,规定除额定资本不变外,股份数扩大一倍至4万股,每股面额下降一半为125港元;在获得总督同意后还可以增加股本250万港元。1867年汇丰实收股本为300万港元。虽然该法令规定汇丰全部股份必须最迟在4年内交付完毕,但实际上汇丰直到1872年才收足500万港元,对此港英政府态度宽容。
汇丰的第一批股东,已经显示出新银行所具有的国际性、地方性特征。临时委员会14家成员中,除了富商道格拉斯?拉泼来克和大英轮船公司,其他为12家洋行,个个实力不凡,其中宝顺、大英、、道格拉斯?拉泼来克、太平、吠礼查、公易、搬鸟八家是英商,琼记是美商,禅臣是德商,毕是丹麦商,沙逊是英籍犹太商,广南、顺章两家是印度商(帕西族)。有他们作为大股东,新银行便有了坚实的资金后盾。
不过,当时英国在华最大企业怡和洋行(Messrs. Jardine, Matheson & Co.)和美国在华最大企业旗昌洋行(Messrs. Russell & Co.)却拒绝购买汇丰股份,因而缺席股东名单。当时同为英商的怡和洋行与宝顺洋行、同为美商的旗昌洋行与琼记洋行(Messrs. Augutine Heard & Co.)是生意场上有名的两对死对头,怡和与宝顺在鸦片贸易上关系紧张,旗昌与琼记也在航运业务上竞争激烈,竞争对手宝顺与琼记成为汇丰的两大股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怡和与旗昌最初对汇丰的态度。另外,怡和、旗昌等大洋行自身设有银行部门,长期从事利润丰厚的国际汇兑生意,汇丰在香港的创立对怡和、旗昌等大洋行(特别对于怡和)而言无疑是一种威胁。
不过,与怡和相比,旗昌对待汇丰的态度比较温和。虽然一开始曾谢绝参与投资,但答应支持汇丰,到1866年12月,旗昌已与汇丰建立充分联系,于是加入汇丰股东行列,其老板福士(W. H. Forbes)还入选汇丰董事局。怡和则一直比较强硬,坚持与汇丰不合作,直到1877年才改变态度,其总经理克锡(William Keswick)加入汇丰董事局,3年后又当选为汇丰董事局主席,从此与汇丰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
香港本地、中国内地及海外各地的华人也投资购买了大量汇丰股票,成为银行股东,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只参与红利分配,并不介入汇丰的决策经营管理,因此华人资本并未改变汇丰作为一家在华外资银行的基本性质,华人的投资行为被称为“附股”。
④ <内蒙古证监局"打非"初战告捷>和同样在出售大东华海股权的中盛怡和有关系吗
52203
⑤ 怡和集团的怡置互控
1980年当时怡和集团主席纽璧坚为防范华资财团觊觎,想出透过怡和集团与置地互控,扞卫公司控股权,但随着1983年香港地产因九七问题的地产崩溃,怡置互控反成怡置系负累。1984年1月置地以每股12.3港元配售7200万股怡和股票,套现8.6亿港元,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权从42.6%减至25.3%。同时,怡和亦将对置地的持股量从30%减至25%。1986年3月,怡和证券向置地购入12.5%怡和股份,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权进一步下降至12.5%。
⑥ 怡和智能马桶都值这股价,怕啥
这款马桶没有听过,望慎重点,建议购买像荣事达这样的靠谱点
⑦ 通过港股通可以买卖联交所哪些股票
通过港股通可以买卖联交所的股票如下:
00001长江实业。是一间地产发展及策略性投资公司。长江集团是一家香港的跨国企业,集团在香港的成员包括三家同为恒生指数成份股的上市公司:长实、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及电能实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记电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和记港陆有限公司及TOM集团有限公司。截至二零一四年四月三十日,长江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之公司的总市值为一万零五百四十亿港元。长江集团的业务遍及全球五十二个国家,雇员人数约二十八万名。
00002中电控股。于1901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当时名为中华电力有限公司,是香港两家电力供应商之一(另一家为香港电灯)。中电在香港经营发电、输电及供电的纵向式综合电力业务,透过现代化的电网为九龙、新界、离岛(南丫岛除外)及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逾220万客户供应电力。近年亦在澳洲、中国内地和亚洲其他地区投资发展及营运能源项目。
00003香港中华煤气。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公用事业机构,亦是本港规模最大的能源供应商之一,企业管理和营运均达到世界级水平。过去150多年来,煤气公司与时并进
00004九龙仓。原本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的名称,也是香港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系的“两翼”。1978年,“船王”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上世纪90年代初,包玉刚辞世,由其二女婿吴光正接管家族业务。九龙仓集团是香港十大地产商之一,总资产上千亿,公司业务包括房地产、传媒、酒店、港口、百货公司等
00005汇丰控股。为汇丰集团的控股公司,总部设于英国伦敦,成立于1991年,但旗下附属公司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汇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之一,2010年12月31日,市值达1800亿美元。汇丰的业务根基深厚,国际网络遍及全球六个地域,在欧洲、香港、亚太其他地区、中东、北美洲及拉丁美洲的87个国家和地区共设有约7500个办事处。汇丰的产品及服务乃透过两大客户群(个人理财和工商业务),以及两大环球业务(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和环球私人银行)推广。
⑧ 新加坡股怡和合发股票今天为什么大跌,什么原因
买新加坡的国内目前好像还没有不过你要买美股和港股的话国内可以的
⑨ 牛奶国际集团的收购事件
1970年代,牛奶公司由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华人,周锡年爵士拥有控制权。牛奶公司在薄扶林牧场(今置富花园)及在铜锣湾及观塘等地的冰厂,占地甚广,因此吸引了财团尝试收购。1972年底,英资怡和洋行旗下的香港置地,提出收购牛奶公司股权,周锡年不接受收购。置地其后与周锡年争夺牛奶公司控制权,即所谓“置地饮牛奶”事件:置地出动大额现金及大量发行股票,双方于报章上作出广告战,一时成为市场焦点。牛奶公司早期以维护祖业为理由,声言不接受收购,亦不会发展地产;但其后则改变立场,找来王德辉的华懋地产协助,提出合作发展地产的方案,希望获得股东支持。
后期,置地提出1股送5股的换股计划,加上置地在当时已是香港最大规模的地产公司,而华懋与牛奶公司的合作计划则吸引力较低,吸引股东把股票给予置地交换。1972年12月15日,置地宣布已取得90%牛奶公司股份,因此置地根据香港《公司法》第168条,在1973年4月8日向其余小股东进行强制收购,最终置地成功全面收购牛奶公司,牛奶公司的上市地位则被取消。收购事件曾引致置地及牛奶公司股价大幅上升,亦成为1973年香港股灾的触发点,及八、九十年代怡和及置地被六大华商狙击埋下伏线。
1986年牛奶公司再从香港置地分拆,在香港上市,于九十年代以0353为上市编号。1994年,牛奶公司与怡和系其他公司把香港的上市地位迁至伦敦及新加坡。公司在百慕大注册。
1997年9月,以 4000万美元出售雀巢牛奶公司49%的股权给雀巢公司,从而退出冰激凌和冷冻产品制造业
1997年10月17日,出售西班牙Simago连锁超市
1998年2月17日收购印度尼西亚PT Hero Supermarket Tbk
1998年3月25日,出售英国Somerfield连锁超市11%的股权
2001年2月5日中信泰富向牛奶国际收购慎昌有限公司,作价港币四亿五千万元(当中主要为资产净值,包括存货和应收账款)。慎昌于香港、中国大陆及澳门从事食品、饮品和家庭用品的批发、分销和推广。
2002年6月12日牛奶国际,出售旗下新西兰超级市场业务 Woolworths New Zealand,予澳洲 Foodland Associated Limited,总代价 6.9亿纽元( 3.37亿美元)。交易后,牛奶将获逾 2亿美元的净收益。
2002年10月30日牛奶国际以 2700万美元(约 2.1亿港元),向同系怡和太平洋控股,购入宜家家俬本港及台湾业务。
2003年11月15日牛奶国际以亿元收购新加坡第三大超市首得惠超级市场的所有股权。首得惠在当地经营35间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