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创板做市商股票名单
首批科创板做市商于2022年10月31日开始做市业务。目前14家做市商公布的50个做市交易股票合计涉及42只科创板股票,其中22家为科创50成分股。42只股票代码及对应券商名单一览表如下:
688819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天能股份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009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中国通号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777 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中控技术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111 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金山办公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122 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西部超导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116 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天奈科技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778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厦钨新能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777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中控技术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187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时代电气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676 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金盘科技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599 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天合光能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006 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杭可科技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223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晶科能源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122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西部超导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063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派能科技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318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财富趋势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297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中无人机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187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时代电气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728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格科微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622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禾信仪器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098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申联生物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981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中芯国际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688278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科创板股票特宝生物开展做市交易业务
❷ 哪家券商将抢到科创板开市最大红利
科创板即将开市,首批25家上市企业的发行费用已经公开。哪家券商在这一轮开板红利中收获最多?南都科创工作室统计分析发现,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企业或将为券商创收19.5亿元。在此前IPO项目源持续下滑的趋势下,科创板已成为券商业绩增量的大蛋糕。
随着证券市场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券商单纯依靠牌照渠道价值“躺赚”的空间已越来越小。新规则下,投研估值能力将成为券商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将加速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加速竞争分化。
富贵险中求?
中金力推两家未盈利药企上市
数据统计显示,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的背后,共有6家券商保荐的上板企业数超过两家。其中,收获最多首批上市企业的是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有5家主保荐企业和1家联合主保荐企业。此外,另5家券商还包括中信证券、华泰联合、国信证券、中金公司和海通证券。
而从这6家券商截至目前保荐的申报企业来看,其中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和华泰联合4家券商保荐的申报科创板企业数均达到或超过10家。在中信建投保荐的15家申报企业中,有6家成为了首批上市企业,“首批申报上市率”最高。而中金公司保荐申报了14家企业,仅两家首批上市,在保荐申报企业数较多的券商中首批上市率最低。
对比中信建投和中金公司保荐的申报企业发现,中信建投保荐的企业融资金额多数在10亿元以内,超过10亿元的仅3家,首批上市的6家企业中也有5家融资金额在10亿元以下。可以看出,中信建投在保荐申报科创板企业的策略上比较保守。
而中金公司在保荐申报企业上则显得更为“大胆”,不仅保荐了6家融资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申报,其中还有两家为未盈利药企,分别是泽璟生物和百奥泰,均属创新药研发公司。这两家公司也是目前科创版148家申报企业中,唯二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这意味着两家企业预估市值均超过50亿元。两家药企融资金额均超过20亿元,如果能够成功登上科创板,将为中金公司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
不过,未盈利的同 时尚 未有产品上市、尚无稳定营收也意味着该类企业具有更大的投资风险。事实上,在首批25家上市企业中,尚未出现医药制造业企业,即使是已盈利的药企也没能进入首批俱乐部。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与早前市场预期科创板将重点支持推动生物医药类企业上市的情况有差异。中金公司保荐的两家未盈利药企,可能在科创板开市后仍需较长时间观察。
逆势而上
首批创收预计直追上半年总量
为何科创板吸引这些上市券商公司大举进军?除了外部的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等因素外,也由于科创板将成为存量IPO市场下滑背景下难得的增量大蛋糕,券商自身的商业诉求使它们对于保荐企业上市科创板具有很高的热情。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券商在IPO上的收入情况并不乐观。上半年券商承销保荐总收入约35.3亿元,同比下滑18%,存量一级市场融资速度放缓已经成为趋势。
据北京商报报道,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IPO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在趋势性下降,由于2017年IPO大爆发,提前透支了后续几年的IPO项目资源,加上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使得很多本来符合IPO资质的企业因业绩下滑等因素,退出IPO申报,导致拟IPO企业数量减少。
而IPO项目源的减少又加剧了市场竞争,券商不得不采用“价格战”的方式在日趋白热化的IPO项目竞争中争取客户。2018年底甚至出现了上海农商银行A股IPO中标3家券商承销费率均未超过0.5%的情况,而此前一般来说IPO承销费率在3%-6%左右。这些因素均使得券商保荐承销收入不断下滑。
在此背景下,科创板无疑将成为让券商眼红的下半年业绩增量大蛋糕。早在今年3月天风证券就曾发布科创板研报预测,首年科创板将给券商带来60亿的业绩贡献。
此外,科创板开市后券商的获益情况也可对比创业板开市后的情况进行参考预测。公开数据显示,自创业板2009年10月开市一年后,A股14家上市券商在2010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十分优异,主承销融资项目融资规模同比增加近三成,这主要就是受创业板和中小板IPO发行提速的影响。而创业板开市两周年时,共有271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被56家券商保荐承销,保荐承销费、发行费用共计126.9亿元。
不过,随着创业板开市两周年时大批股票破发造成股民损失,作为中介机构的券商曾被股民质疑“只荐不保干收钱”。彼时,271只上市创业板个股中破发比例高达77.12%,不仅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甚至不少重仓创业板的基金公司也亏损惨重。两年中创业板IPO项目造假、过度包装等问题不断,成为当时券商赚取创业板红利的另一面。
分析
新规则下“躺赚”情况不再
科创板或加速券商马太效应 投研估值能力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持续运行,监管力度逐渐加码,券商“只荐不保”、“躺着赚钱”的空间已逐渐缩小。
2017年6月,新时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因其保荐的登云公司IPO造假被立案调查,被罚款近1700万元,相比其保荐的登云公司被处罚60万元,对保荐券商的处罚力度更大。此前,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刘士余曾公开表示,券商发展应从源头上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不能“只荐不保”、一上了之。
而对于科创板来说,更是通过市场化询价定价、券商跟投机制等多项制度创新,更加注重上市企业和保荐机构的利益捆绑。这就使得券商如果没有足够的投研能力和销售能力,保荐一家企业IPO上市可能不仅赚不到钱,还有亏钱的风险。其中尤其是科创板要求券商跟投的机制,将券商与投资者绑上“一条船”,如果发行后股票下跌,券商也将直接面临亏损。
2018年7月9日,国内明星 科技 公司小米集团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当日股价即跌破发行价,直至昨日股价仍一直处于下探态势,上市一周年之际已从发行的17港元跌至9.37港元。事实上,股价破发情况在近年全球的资本市场并不少见。
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科创板采用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放开了此前A股的23倍市盈率限制,在科创板短期热情过后,也将可能出现上市首日破发的情况。而能否避免破发,主要考验的就是券商投研估值能力。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改革进程的加快,投研估值能力将成为区分券商质量的核心竞争力。
7月4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带队赴中金公司调研时提出,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中介机构的核查工作有效防范各类欺诈行为发生,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同时也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市场创新的“领头羊”,要通过更强的价格发现能力、更理性的投资行为、使用有效的对冲工具,不断创设新的金融工具,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随后,为提升证券行业整体水平,7月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证券公司分类管理,根据业务风险划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专业类证券公司。
分析认为,科创板即将开市以及证监会近日的一系列动作,将加速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形成头部券商强者恒强的局面,头部券商将拿到更多的IPO项目源和收益,留下的市场空间将更小。与之相应的,券商市场也将面临竞争分化,中小券商需要谋求差异化发展。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数据支持单位:
挖贝研究院
❸ 就差1分钱就发行失败!科创板惊现市值仅10.04亿公司
本以为拿到发行批文就万事大吉的拟IPO企业们要当心,未来,股票可能卖不出去。
去年净利润接近8000万元,本身业绩持续增长,但按照发行价格计算的总市值却仅10.04亿元,差点不能满足科创板的最低市值要求而被中止发行。
上纬新材给投行及券商提了醒。虽然注册制下,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淡化盈利指标方面的考核,但如果未能合理传播公司价值,引导机构投资者合理定价,发行失败就在眼前。
1
发行后市值仅10.04亿“侥幸”过关
上纬新材募资仅7000万
9月15日晚,上纬新材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投行圈广泛讨论。
公告显示,以发行价格2.49元/股计算,上纬新材此次发行对应的市盈率仅为11.51倍(每股收益按照2019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除以本次发行后总股本计算),低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为28.96倍,也低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42.01倍。
不仅如此,上交所官网显示,公司原本计划募资2.16亿元。
然而,因为发行价格偏低,即使发行成功,公司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08亿元,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仅7004.27万元,这还不及公司2019年度的净利润,这也创下科创板最低募资纪录。
事实上,此次确定的发行价格也让上纬新材勉强踩“红线”过关。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发行人预计发行后总市值不满足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选择的市值与财务指标上市标准的,应当中止发行。”
按照发行价格2.49元/股计算,上纬新材发行后总市值仅10.04亿元,这刚好略超科创板市值标准中最低的10亿元标准。如果发行价格为2.48元,将因市值不足10亿元发行失败。
公开资料显示,上纬新材主营业务为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乙烯基酯树脂、特种不饱和聚酯树脂、风电叶片用灌注树脂、手糊树脂、胶粘剂、风电叶片大梁用预浸料树脂、风电叶片大梁用拉挤树脂、环境友好型树脂、轨道交通用安全材料等多个应用系列,是的复合材料用树脂供应商。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如下:
可以看到,上纬新材业绩并不算差。即使如此,公司仍然差点就因为发行后总市值不及10亿元而发行失败。
华南一家大型券商的保代表示,近期新股发行越来越困难。“这说明注册制下,券商承销能力才是未来投行最核心的能力。我们经常跟客户说,别再找没啥承销能力的券商了,明后两年可能承销能力不行的券商就卖不出去了。”
牛牛研究中心对2018年至今,市占率前二十券商的承销情况(包含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统计如下所示:
2
下半年已有30家IPO募资不足
创业板超6成估值不及行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上纬新材之前,其实早有端倪。
首先表现在募资完成情况上。Wind统计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有48家IPO企业出现募资不足的情况,其中发生在今年下半年的就有30家,占比高达62.5%。
不仅如此,机构投资者询价报价的不断走低也表明了资金的态度。
9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当天对IPO企业发行价格报出了券商投研报告定价下限的2.3折,而今年5月,报价还在7折左右。
更不要提,科创板刚启动时,机构报价相对投价报告并不存在打折之说。
投行资深人士王骐跃甚至表示,“取消券商的投价报告,若买方报价均打到2折,3折,投价报告已经没有意义”。
牛牛研究中心对创业板企业8月以来确定的发行PE整理后发现,26家公司中,发行PE在23倍以下的共有6家,而估值低于行业PE的则有16家,占比高达61.54%。
这意味着,即使放开23倍市盈率限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大部分公司发行PE仍不及行业估值。
IPO承销定价这么难,究竟是怎么回事?
3
A股加速“港股化”
500亿市值公司成交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
首先,这与近期新股不断出现破发,投资者信心受挫有一定的联系。
Choice数据库显示,9月9日,锋尚文化(300860.SZ)成为创业板注册制下首只破发的次新股,从上市日至破发用时13个工作日,9月10日,美畅股份(300861.SZ)、时空 科技 (605178.SH)、新亚强(603155.SH)三只次新股也相继破发。
今年以来上市新股,连板日期统计如下:
风险规避下,机构投资者报价趋于谨慎,而新股定价机制的作用则放大了这种“恐慌”。
一方面,发行人和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依据剔除无效报价后的询价结果,按照申购价格、申购数量及申报时间等排序后,需要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10%,而不需剔除报价最低的10%,将报价中枢下移;
另一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初步询价结束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确定的发行价格(或者发行价格区间中值)超过第九条规定的中位数、加权平均数的孰低值的”,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即可。但实践中,这个“四数区间”(网下投资者有效报价的中位数、加权平均数,五类中长线资金有效报价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下限成为发行价格确定的隐形红线。
事实上,A股公司“港股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所谓“港股化”,就是低价及低市值公司越来越多,投资者更多的向龙头公司扎堆。
牛牛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按9月15日收盘价计算,2527家港股上市公司中,市值在10亿以下的公司共有1437家,占比高达56.86%,而市值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公司仅有86家,占比仅3.40%,如下:
然而,成交方面却表现截然相反,不同市值分类对比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小市值公司虽然数量方面占绝对优势,但从资金成交情况来看,却很不乐观。
500亿市值以上公司数量占比仅6.33%,而成交金额占比却高达79.68%。投资者们都在高市值的龙头公司扎堆,低市值公司却被弃之不顾。
注册制实施后,优质公司供给不断,而退市制度的完善又让垃圾股的所谓“高风险,高收益”逐渐成为伪命题,A股市场“港股化”趋势明显。
首先,市值分布方面,牛牛研究中心统计后发现,2016年时,总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A股公司仅有14家,而如今,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A股公司却已经达到766家,如下:
不仅如此,从成交情况来看,小市值公司所占比重逐年降低。其中,50亿以下市值公司成交占比从2018年的28.83%减少至目前的13.45%,而市值500亿以上公司成交占比则从22.71%增加至目前的29.07%,如下:
应对建议有这些
价值传播很重要
IPO定价越来越低,与注册制实施后,上市公司供给数量不断增加,买方话语权增长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这种现象,牛牛研究中心有两大建议。
首先,新股定价规则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目前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采用询价方式的,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剔除拟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部分不得低于所有网下投资者拟申购总量的10%,然后根据剩余报价及拟申购数量协商确定发行价格。剔除部分不得参与网下申购。”
这一规则是在IPO市场出现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情况下,为了遏制高发行价目的而制定的,并未剔除最低报价部分,无形中让发行定价中枢下移。随着卖方话语权趋于弱势,可以考虑适当将剔除报价范围放宽或者对报价偏低的部分也做类似处理。
不仅如此,虽然承销管理办法要求机构需要独立报价,但实践结果上来看,可能并非如此。以上纬新材为例,公司发布公告显示,超过400家询价机构的报价范围在2.49元-4.96元之间,而其中399家报价都是2.49元!
这399家机构包括公募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QFII、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投资风格不同,但最终报价却精确的相同。
对此,其实可以取消前文中所提的“四数区间”的隐形红线,并可采取累计投标询价的方法。
其次,价值投资的时代从发行询价开始,投资者沟通成为必不可缺的环节。
IPO过会只是第一步,询价环节可能将更重要。
华东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很多企业对自己对市场有错误认知,以为注册制下啥企业都能上。我觉得上纬新材案例对很多IPO企业老板来说是一次警醒。”
注册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司将上市,而随着A股“港股化”的推进,如何在发行询价阶段,传递自身价值,获得机构投资者认可,成为摆在拟IPO企业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❹ 第二批6家科创板做市商名单出炉,分别为哪些有你的股票吗
新闻记者全新获知,中国证监会审批了第二批证券公司科创板做市商资质,共6家,各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兴业证券、东吴证券、浙商证券。加上9月份审批的第一批8家,目前为止,得到科创板做市商资质证券公司一共有14家。好几家组织觉得,科创板股票引入做市规章制度,能够达到投资人,上市企业和券商的“三赢”,对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战略地位重要。
“科创板做市体制做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探寻,以自主创新为指引的科创板销售市场再一次站到了改革创新的前沿,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创新‘实验田’功效,适度发布科创板做市体制将成为金融市场交易方式创新性的一次强有力试着,有助于推动各市场持续发展,为日后继续在创业板甚至中小企业板营销推广吸取经验。”国泰君安表明,科创板做市业务流程有益于改进科创板投资者构造、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交易效率、提升销售市场可靠性、提高科创板配备使用价值,与此同时,整体实力坐落于行业前列的证劵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标准、财务内控管理完善、经营稳定、抗风险强等情况下,对进行做市业务流程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实际意义。
浙商证券老总吴承根还认为,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混合的买卖规章制度,是中国股市买卖规章制度的一大自主创新。做市商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个股的流通性、减少股价的不确定性,还给其他版块引入做市商制度奠定基础。
“科创板引入做市商体制是中国注册制改革有序推进的重要阶段之一,能够达到投资人、上市企业和券商的‘三赢’,对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战略地位重要。”招商证券衍化投资部执行总裁唐胜桥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