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亏损股”科大讯飞缘何成为机构抱团新宠
近期科大讯飞被百家机构扎堆调研,有成为“报团新宠”的势头。另一方面,公司“大动作”频频,包括人事变动,管理架构调整,业务布局进入收获期,基本面拐点已现。这或许是其近期走势强劲,市值突破千亿的新逻辑。
2月28日公告显示,科大讯飞又迎来近百家机构调研。自去年7月起,科大讯飞调研热度明显提升,百余家机构扎堆调研,似乎暗示着公司有望成为机构报团新宠。
此前,由于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业务增收不增利,在资本市场一直饱受争议;再加上其业务比较复杂,投研的性价比比较低,机构积极性一直不高。作为一家市值千亿的巨无霸,科大讯飞的基金持股比例却大幅低于同业,可以称得上是大公司中的“机构冷门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科大讯飞动作频频,业务结构与业绩表现似乎都将迎来基本面拐点。随着人工智能行业景气度提升,行业独角兽逐个上市,科大讯飞作为A股人工智能老大哥,估值也有望水涨船高。
机构扎堆调研
去年以来,科大讯飞的机构调研热度显着提升。而此前科大讯飞机构参与度极低,2020年二季度末,公司基金持仓比例在计算机板块市值前十大的公司中位列倒数第二,远低于平均水平。
2020年年内,科大讯飞被机构调研了15次,相当于2016-2019四年的调研数总和, 在2019年全年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仅1次,2018年则为5次。具体来看,其中多次调研活动中机构数破百,使得科大讯飞频频摘下A股上市公司受机构调研榜单的桂冠。
分析观点认为,此前科大讯飞机构持仓较少的重要原因是,其业务线过于繁杂,深入跟踪的性价比不高。 公司涉及教育、政法、消费者、智慧城市、医疗、 汽车 等诸多行业,且部分业务线中包含多项细分业务,研究成本过高。如今公司与行业面的边际变化已经非常确定,于是在研究成本和持仓错配的情况下,市场资金逐步开始选择介入。
不过从近期行情来看,科大讯飞震荡剧烈,机构似乎正处于观望博弈阶段。
股价上,在2月23日一举涨停,创下 历史 新高后,科大讯飞迅速迎来一波大幅调整,连续3个交易日跌去15%。如此“过山车”行情并非偶然,仅仅在一个月前,科大讯飞刚上演过相似剧情。1月19日起5个交易日,公司股价连续大涨,累计涨幅近15%,而后5个交易日又跌去近10%。
资金面上,近日科大讯飞交易颇为活跃。3月1日数据显示,主力方面,20日净流出17.5亿元,5日净流出8.9亿元;港资方面,60日净流入11.11亿元,近3日净流出10.07亿元。另外,近60日内发生了10次大宗交易,其中折价交易5次,溢价交易1次。
最近3个月,科大讯飞共登上龙虎榜4次,均显示日净买入高于1.5亿元。具体来看,其中三次为涨停,一次为跌停;其中三次日成交额超35亿元。1月21日,科大讯飞当日净买入高达6.63亿元,当日成交额高达68.02亿元,也显示出交易热度之高。
值得一提的是,2月3日科大讯飞的大跌为午后股价闪崩,最终封死跌停板收盘,当日成交额超40亿元,市值跌破千亿。盘后数据显示,深股通买入4.4亿元并卖出2.9亿元, 两机构合计卖出1.43亿元。
对于股价大幅波动引发的市场顾虑,科大讯飞的回应方式是:上调全年业绩预告区间下限。 闪崩当日科大讯飞便发布公告表示,由于第四季度经营持续向好,根据最新财务审计工作进展,业绩预期范围进一步明确至:2020年度累积净利润为12.29-13.93亿元,同比增长50%-70%。
而根据公司于10月27日发布的三季报,公司全年业绩指引为,预计2020年实现净利润10.65-13.93亿元,同比增长30%-70%。也就是说, 更新后的版本将区间下限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公司“大动作”频频
去年以来,科大讯飞在高层架构与业务战略上“动作频频”,转型改革提速。提升经营效率
人事架构方面,公司一年内共发布了7次人事变动公告,管理架构改革加速,如今已推进至“专制总裁制”。
2月7日,科大讯飞发布重磅人事变动,为了使董事长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公司核心机制的建设,同时加强人才的培养,董事长兼总裁刘庆峰将辞去公司总裁职务,并聘任吴晓如先生为公司总裁,负责公司常规经营管理工作。
据悉,2009年4月以来,主持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总裁职务一直由公司董事长兼任,处于集中式管理的状态。为了实现更好的分级管理,公司自2014年开始 探索 实行“轮值总裁制”,初步在内部管理上实现分工;如今演进至“专制总裁制”,分工放权后,公司经营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经营业务方面,随着各行业智能化应用加速,公司产品化不断推进,规模效应与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教育业务上,去年以来,科大讯飞连续中标区域性教育项目大单。2020上半年,公司教育领域中标金额同比增长175%。其中蚌端口市智慧学校建设项目中标金额为15.86亿元,青岛西海岸新区“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示范区项目中标金额8.59亿元。目前,上述两大项目已基本完成年内交付计划,产品已进入常态化使用。
在医疗业务上,科大讯飞也有望进入收获期。公司自2015年开始布局医疗业务,2019年实现盈亏平衡。目前讯飞智医助理已在西藏、内蒙、青海、浙江、北京、广东、福建等共计11个省近百个县区,超过2000个乡镇及医疗机构,超过2万个村级医疗机构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科大讯飞实控人强势“包揽”20余亿元大额定增,也彰显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1月19日,科大讯飞公告称,拟向实控人之一刘庆峰及其控制的企业言知 科技 定增募资20-2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发行价格为33.58元/股,发行股票数量5956-7743万股。
科大讯飞表示,公司实控人刘庆峰先生与公司长期利益休戚与共,定增完成后将强化公司控制权稳定性。定增前,公司实控人刘庆峰和科大控股合计控制公司16.17%股份的表决权,处于较低水平。按照发行上限测算,本次定增完成后,公司实控人控制表决权的比例变为18.99%,巩固了控制地位。
另一方面,本次发行后公司将获得充足的流动资金,有利于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满足核心业务增长与业务战略布局需要;也有利于公司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行业抢抓战略先机,引领行业发展。
AI股元年,推高估值
从行业层面来看,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景气度不断推升,有利于科大讯飞收获更高估值。
首先是需求端的增长。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催化,AI应用加速普及,如今已广泛运用在机器人筛查、影像辅助诊断、远程教学、无人配送等领域。后疫情时代,在教育、医疗、物流等AI应用的重点赛道,或能很快看到外部需求爆发的拐点。
其次是政策端的支持。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将对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有专家指出,结合多年前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预示着对于深耕人工智能赛道上的玩家将会迎来更大机遇。
更重要的是,随着AI独角兽们带着一级市场的高估值密集登陆科创版,科大讯飞作为A股AI龙头,以及行业中为数不多实现盈利的公司,估值也有望水涨船高。
资料显示,随着2019年科创板开通,人工智能企业上市进程明显加速。2019年虹软 科技 (机器视觉算法)登陆科创版;2020年,石头 科技 (智能扫地机器人)、寒武纪(AI芯片)、九号公司(智能电动滑板车)等公司也紧随其后。
目前还有海天瑞声、依图 科技 、云知声、云从 科技 、云天励飞等多家AI领域公司已披露招股说明书,此外,同为AI四小龙的商汤 科技 、旷视 科技 等也曾报道过拟上市的计划,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将是人工智能企业IPO大年。
对于2020年业绩高增长,并且在2021年AI与新能源车的双重风口下,科大讯飞的中长线机会或许才刚刚开始,甚至有市场人士将长期估值看到近两千亿。
有分析师估测称,考虑到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趋势,公司龙头溢价,以及业绩/产品化率提升趋势,予以科大讯飞“买入”评级,2021年12倍PS,目标市值1986.5亿。
⑵ 主力持仓90以上一般是想干嘛
主力持仓90%说明主力重仓了该只股票,但是持有的比例过高,并不是很好的情况。因为这样的股票,散户的参与度不高,在市场上流通的筹码比较少,该股的浮筹少,换手率低,主力拉升无人接货,也很难获利。
拓展资料:
一、主力持仓比例越多越好吗?
主力持仓没有越多越好这一说,只能看持仓的阶段。如果主力是刚收集完毕后的重仓持有,那么这只股票后市拉升的可能性大,这种股票要买入,越多越好,如果主力已经拉升结束,这时就面临着减仓的问题了,这种股票不能买入,这是就不是越多越好了_。
主力持仓程度高说明主力重仓这只股票,并不能看这个决定是买还是卖,伴随着股票炒作,主力持仓总是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过程,主力重仓后要减仓,减仓后要加仓。
二、主力持仓比例多少合适?
1、假如一只股票被机构持有了80%左右那么肯定就是不好的情况。
2、假如是一个或者两个机构持有,那么很有可能会是一个恶梦,如何脱身是一个大问题,并且散户很难去获利。
3、假如很多的机构同时持有超过了80%,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一潭死水,没有人是愿意去拉抬的,每一个人都想要做轿子,但是通常这样的股票都是抗涨抗跌的。
所以持股比例高过了一定的水平,并不是特别的好的,不可能是想象的那么样越多越好。如果是小盘股的话主力控盘只要达到30%-40%完全可以拉动这支股票,如果要是大盘的话比例就相对要高一些至少要在50%-60%主力才能去拉动这支股票。 融资融券利率5.99%,资金量大更低。
因为周K线讲究的是中线的操作方式,更适合于趋势波段,股票一旦走出了趋势,短时间内是很难立马转变的。主力想要继续作假K线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并且这些动作就变的很难隐藏了,这样做就非常的得不偿失。
⑶ 怎么看股票主力控盘度
盘口信息是研判股票主力控盘程度的重要渠道。主力建仓完成与否,有时甚至仅通过盘口信息即可判断。
一、拉升时挂大卖盘。一只股票不涨不跌时,挂出的卖盘比较正常,而一旦拉升时,立即出现较大的卖盘,有时甚至是先挂出卖盘,而后才出现上涨。出现这种信息,如果卖盘不能被吃掉,一般说明主力吸筹不足,或者不想发动行情;如果卖盘被逐渐吃掉,且上攻的速度不是很快,多半说明主力已经相对控盘,既想上攻,又不想再吃进更多的筹码,所以拉的速度慢些,希望散户帮助吃掉一些筹码。
二、下跌时没有大承接盘。如果主力建仓不足,那么在洗盘时,不希望损失更多的筹码,因而下跌时低位会有一定的承接盘,自己卖给自己,有时甚至是先挂出接盘,再出现下跌动作。而在主力已经控制了较多筹码的股票中,下跌时卖盘是真实的,低位不会主动挂出大的承接盘,目的是减仓,以便为下一波拉升作准备。
三、即时走势的自然流畅程度。主力机构介入程度不高的股票,上涨时显得十分滞重,市场抛压较大。主力相对控盘的股票,其走势是比较流畅自然的,成交也较活跃。盘口信息显示,多方起着主导作用。在完全控盘的股票中,股价涨跌则不自然,平时买卖盘较小,成交稀疏,上涨或下跌时才有意挂出单子,明显给人以被控制的感觉。
四、大阳线次日的股价表现。这个盘口信息在研判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视。一支没有控盘的股票,大阳线过后,第二天一般都会成交踊跃,股价上蹿下跳,说明多空分歧较大,买卖真实自然,主力会借机吸筹或派发。而如果在大阳线过后,次日即成交清淡,波澜不惊,多半说明已被控盘,主力既无意派发,也无意吸筹。
主力建仓有两种:低吸建仓和拉高建仓。低吸建仓每日成交量低,盘面上看不出,但可从盘口的外盘大于内盘看出,拉高建仓导致放量上涨,可从盘面上看出。庄家出货时,股价往往萎靡不振,或形态刚走好就跌下来,一般是下跌时都有量,可明显看出。
如果某只股票在一两周内突然放量上行,累计换手率超过100%,则大多是庄家拉高建仓,对新股来说,如果上市首日换手率超过70%或第一周成交量超过100%,则一般都有新庄入驻。
如果某只股票长时间低位徘徊(一般来说时间可长达4-5个月),成交量不断放大,或间断性放量,而且底部被不断抬高,则可判断庄家已逐步将筹码在低位收集。应注意的是,徘徊的时间越长越好,这说明庄家将来可赢利的筹码越多,其志在长远
⑷ 个股机构参与度高好还是低好
这里首先给出一个前提:个股机构认可度高,参与度才会高。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在股市上要获得比较好的收益从来就只有一种方式:大树底下好乘凉,也就是跟随机构(即所谓的庄家)式投资方法。因为基金、QFII、社保、券商自营资金的规模不断增大,话语权不断增强,投资者更容易发现哪些个股才是机构所认可的。不过,随着机构规模的增大,所选择的个股也开始增多,在2003年机构持仓超过流通盘20%的个股不到50只,但是到了2005年,机构持仓超过流通盘20%的个股已经超过了100只。机构重仓的这些个股在2006年的涨幅平均达到了94%,超过大盘将近一倍。那么如何运用机构认同度选黑马呢?机构认同度、参与度是指对于某一只个股,主体投资机构的持仓意愿。对于单只个股,机构持有的股票数量越大,机构数目越多,增持幅度越大,那么机构认同度就越高。两方面分析机构认同度分析某只个股的机构参与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看十大流通股股东所持股数占总流通盘的比例;二是看股东持股数相对上季度的变化度。机构对于一个板块或者某只个股的关注程度会随时发生变化,而且当一只个股的股价开始超过机构认同的该股的价值的时候,机构就会开始减持该股。在财务报表上表现为股东持股数相对上季度减少。但是在开始减持时,我们会发现该股的十大流通股东占比仍然很高,甚至有新的机构介入,可是该股却开始见顶回落。举例说明:如中集集团在2005年年报披露中,十大流通股股东占比达到了35%,如果仅从这一方面考虑,该股依然为机构认同度较高的个股,但是2005年三季度报表显示第三季度十大流通股东占比为40%,由此看已有机构开始减持,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中集集团股价一路下跌,最大跌幅超过50%。反过来,如果当季度股东持股数相对上季度有大幅增加,那么该股在当期启动的概率就会增大很多,如宝钛股份在2006年第一季度的股东持股数相对2005年第四季度增加了25.4%,造就了一波300%的行情。关注机构的相关评论除了在以上两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定量分析比较外,还应该考虑个股的持仓机构的资金规模和机构对于该股在近一段时间的评论。因为机构资金规模的不同,各个机构在对于个股的资金分配上会有较大的差异,这也就造成了对于同一只个股机构的参与度不一样。大规模机构的参与度越大,那么该股的上升潜力会越大,而大幅回调的风险就越小。如果个股的持仓机构数很多,但是参与的数量很小,这时候可能就是该股的最佳介入时机。如果机构对于一个行业或者个股有很高的认同度,那么在启动之前或者启动开始的时候,很多的研究机构会有频率比较高的研究报告或者即时评论。
⑸ 没有一家机构持股的股票,好吗
没有一家机构持股的股票是不太好的。机构持仓比例低的股票没有机构关注,筹码较为分散,股票后期拉升的概率较小。一般股票中机构持仓比例越高越好,因为股票机构持仓比例越高大概率说明股票质地较好,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机构持仓比例高意味着股票抗风险能力较强,股票多呈慢牛的走势,但个人投资者也要注意机构投资者出货或者洗盘的风险。
当一家机构,或者多家机构持有个股时,会吸引市场上的投资者跟风买入,推动股价上涨,特别是一家机构高度控股时,即机构持该股股数占该股总股数或流通股数的比例超过60%时,其持仓比例的变化,会严重的影响股价的走势。
机构持股家数多好,机构持股家数多的话,这意味着该股质地比较好,并且交易活跃,因而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若是一个个股持股机构长期比较少或者是没有的话,那么该股可能长期是处于下跌的走势,并且没有成交量。对此,我们在股票操作中要选择一些机构比较多的个股,做到与主力共舞。
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指一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国家或团体设立的退休基金等组织。
拓展资料
个股无机构持仓的原因可能如下:
1、个股业绩不好,存在暴雷的风险,比如,其业绩连续二年亏损。
2、个股无明显的市场热点。
正常情况下的股票若是出现了70%是机构持股,那么这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刚上市的次新股,持股机构大多数是风投;二是全流通的股票,持股机构主要是各类基金。
前者在上市后短期对股价没什么影响,但是中长期来说该股临近解禁日期常常会伴随着股价下跌。这是因为其他持股者担心这部分机构在解除限售后会大肆抛售,所以必然会提前卖出股票避险,进而形成踩踏。
后者这种局面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机构一致看好的话,说明该股确实有上涨潜力,其机构通常也不会频繁调仓,股价走势有会相对稳健。例如贵州茅台、中国平安这类个股。
总而言之,股票机构持股数量多一点会比较好,因为它们的研究实力是我们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因而我们可以大树底下好乘凉。
⑹ 不受机构关注的股票是不是风险大
两者没关联。
股票风险主要来源是你的认识,你如果理解自己持有的股票,你能够在原则和灵活上保持平衡,那么风险就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即便是错了,也不会造成毁灭性的重创。
机构的关注与否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机构本质上就是资金量大一点的买方,他们并不比散户强多少,没有能力以一己之力左右行情。当然有能力坐庄的机构,肯定就不一样了,碰到这种情况要额外考虑。希望回答能帮到你。
⑺ 机构参与度为3.28%,属于不控盘 这样的股票好不好
机构参与度低,不控盘,这样的股票不好!机构参与度高,控盘之后的股票较好!
⑻ 个股机构参与度高好还是低好
需要辩证的看问题。
股票市场,没有资金关注的往往是死气沉沉的。因此,获得大资金的关照,说明此股本身有炒作的题材或者企业本身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也更有可能获得不错的表现。
因此跟随大资金的参与往往会更有机会。
跟随大资金,还是要看股票走势在那个阶段,比如说在吸筹或拉升阶段,就没有多大的风险,但是在股票已经经过大幅拉升之后,大资金往往要考虑出货问题,因此这个阶段风险也相对较大。一般情况下,散户斗不过机构的大资金的。因此,这个阶段还是别与机构共舞为好。
希望能帮你对机构参与有一个认识。
⑼ 个股机构参与度高好还是低好
我简单的和你说下。
机构和游资这两个群体,游资都是高手,机构中高手寥寥。游资可以独立拉台股价,机构要抱团拉升。游资不会去和机构为伍,或帮机构抬轿。最好就是没有机构或机构轻仓,游资控盘的股票。
并且机构扎堆的股票一般都是绩优大盘股,没有投资价值。平时波动幅度不一定能强于大盘。多数机构是头愚蠢的乌龟,他们碰谁谁不涨。其中有几个原因1、选股本身就不对。2、容易勾心斗角起内讧。3、涨得半路就打架。一群小人。
不排队少数机构是有很强的选股能力,但多数机构都不行
⑽ 机构介入的多的股票好不好
不一定的,有的是在对倒,有的是在对敲,有的是在出货。也有的是为了分红或者求业绩的稳。没事可以多关注股票类微信公众号(股道遛牛,在添加好友中搜索gdln888),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推的股票也很牛,也聚焦信息,主人也愿意回复解答你的留言,炒股关注它足以,至于有多牛,可以查看公众号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