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目前市场上关于融资租赁管理的软件有哪些
第一章 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 1
一、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 1
1.美国信息业支撑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1
2.亚洲信息业持续稳定发展 3
3.非洲信息业迅速崛起 4
二、中国信息业蓬勃发展的5年 5
第二章 世界信息产业的各种融资方式 8
一、传统电信业投融资方式 8
1.公众电信运营商的私有化 8
2.向国际性和多边性专门投资机构的融资 13
3.项目融资(建设/移交) 16
4.跨国项目的融资 18
5.拍卖经营许可证 19
6.发行企业债券 19
二、新型网络公司的投融资方式 2
1.自身积累 22
2.股份上市 22
3.风险投资 22
第三章 我国信息产业投融资的改革与创新 24
一、中国电信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24
1.中国电信投融资体制的历史回顾 24
2.中国电信投融资的相关因素分析 26
二、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的融资与发展 29
1.中国联通 29
2.中国网通 31
三、新型网络公司的投融资模式 32
1.信息时代网络业的特点 32
2.投融资的困惑 34
3.国内网络公司的发展与融资创新 35
四、面对机遇与挑战的中国信息产品制造商 37
1.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 37
2.股票上市 39
五、对我国信息产业公司投融资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39
1.国内电信公司的投融资模式的比较 39
2.新型网络公司与传统电信公司的投融资模式的比较 4
3.电信服务业与电信设备制造业的投融资模式的比较 41
第四章 我国信息产业投资的作用、问题及改革 42
一、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2
1.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作用明显 42
2.信息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43
3.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5
二、我国信息产业投资机制的问题 47
1.我国电信服务业投资机制的问题 47
2.我国新型网络公司的投资机制问题 48
3.我国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投资机制问题 49
三、电信产业投资机制的改革 5
1.企业应成为最主要的投资主体 5
2.激励和约束机制应是规范投资行为的内在因素 52
3.资本市场将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 55
4.中介服务机构将成为信息产业管理投资的组织形式 56
5.投资运行将纳入法制化轨道 57
四、信息时代新型网络公司的投资理念 58
1.重视公司的商誉和无形资产 58
2.轻市盈率,重成长性 59
3.轻历史,重未来 59
第五章 各国政府对电信业的投资管制政策 6
一、WTO与各国政府对电信业的投资管制 6
1.各国基础电信吸收国外投资的承诺 6
2.各国基础电信吸收外资承诺的特点 61
3.各国政府在WTO签订前后的政府管制变化 64
二、美国电信业外国投资政策的演变 65
1.无线电法诞生 65
2.严格发放执照 66
3.第一部电信法适当放宽约束条件 67
4.控制通信设施的所有权不是保护国家安全的有效手段 67
5.多次修改电信法,放松外资在无线电通信上的管制 68
6.废除外国人在持有执照公司任经理的限制 68
7.外资在无线通信公司投资比例并不放松限制 69
8.引进外资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69
9.FCC保守的市场开放政策 7
1.WTO基本电信业务协议的达成促进电信业的开放 7
三、我国政府目前实施的对信息产业的投资政策 71
1.外资对我国电信运营业的投资政策 71
2.外资对我国新型网络产业的投资政策 72
3.中国禁止外商投资有线电视网络 72
4.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向中国的软件产业 73
5.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及研究、开发等领域投资政策 73
四、信息产业将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产业 74
1.我国近几年外资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浅析 74
2.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热点" 74
第六章 信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作用 76
一、资本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76
1.功能 76
2.作用 79
二、目前国际资本市场投融资变化的特点 83
1.融资中心趋于分散化 83
2.投融资方式趋于多样化和综合化 83
3.投融资业务趋于多元化 83
4.投融资形式趋于证券化 84
5.股票发行与交易的国际化 84
6.投融资价格趋于自由化 85
三、信息产业与资本市场发展 85
1.信息产业是资本市场的支柱产业 85
2.信息产业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配合 87
3.完善的资本市场才能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88
4.我国资本市场的滞后及结构的不合理 89
5.加强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优化信息产业的资本结构 91
第七章 私营资本进入我国电信业的探讨 96
一、我国目前私营资本增长放慢的原因 96
1.总体需求不足,私营投资很难形成热点 97
2.产业准入政策方面存在障碍 97
3.私营投资的融资渠道少而不畅 98
4.有关的税收政策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发展 98
二、私营资本进入电信领域的意义 99
1.将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发挥重大作用 99
2.有助于缓解电信领域资金短缺的问题 99
3.有助于加快电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1
4.提高电信领域的市场化程度 1
5.促进电信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效率 11
6.有利于提高中国电信业的整体实力 12
7.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12
三、私营资本进入电信业的可能性 12
1.中国电信业发展迅速 13
2.非公有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13
3.电信领域并非都具有天然垄断性 14
4.技术的进步使得进入这一市场的手段多样化 14
5.私营资本迅速壮大,已具备了投资电信业的实力 15
6.私营企业进入电信业不会影响国家安全 16
四、私营企业进入电信业的方式 16
1.企业的战略定位问题 16
2.技术方向的选择问题 17
3.投资方式的选择问题 18
五、政府要为私营资本创造公平的环境 11
1.鼓励私营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11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善私营经济的融资环境 11
3.尽快调整私营资本的准入政策 111
4.加强政府部门为私营投资的服务功能 112
第八章 全球信息产业的兼并浪潮 113
一、企业兼并概述 113
1.企业兼并的涵义 113
2.企业兼并的意义 114
3.企业兼并的分类 115
4.我国目前规定可采用的企业兼并的主要类型 116
二、全球电信业并购现象及特点 117
1.全球电信业并购的市场环境 117
2.全球电信业并购现象及特点 119
3.全球并购有利也有弊 122
三、新型网络公司并购的数量及特点 123
1.1999年全球网络产业并购数量 123
2.新型网络公司并购的特点 125
四、入关、并购与信息产业的全球化 129
1.我国企业必须整合 129
2.我国信息产业应做好并购的准备 129
第九章 新经济与网络股 131
一、新经济的思考 131
1.新经济革命的起源与发展 131
2.新经济依然在前行 132
3.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 135
二、美国网络股的大起大落 137
三、亚洲的网络股的兴起 14
四、中国的网络股 141
1.国内网络股热的动因 141
2.网络股现象的深层考虑 141
第十章 信息产业与风险投资 146
一、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投向和运作方式 146
1.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146
2.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模式 148
3.风险投资的运作阶段与主体 149
4.风险投资公司的标准和运作程序 15
二、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 151
1.政府风险投资政策 151
2.政府风险投资组织 153
三、信息产业已成为风险投资的寻求领域 153
1.风险投资的投向 153
2.风险投资热衷信息产业的原因 155
四、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障碍与出路 155
1.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155
2.目前我国风险资本投资的三大障碍 157
3.发展风险投资需解决的问题 159
第十一章 第二板块市场 161
一、纳斯达克-全球第二板块市场的楷模 161
1.纳斯达克3年回顾与前瞻 161
2.纳斯达克市场的优势 164
二、香港创业板块市场 166
1.香港创建创业板块市场 166
2.香港将成为亚洲创业板块中心 167
三、香港创业板块与我国内地新型网络企业的融资 168
1.内地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有利于它的发展 168
2.创业板开辟了内地公司融资新渠道 169
3.香港创业板块上市的前期准备 169
四、我国将开设高科技板块 17
1.开设高科技板块的条件已成熟 17
2.开设高科技板块的意义 171
3.国内网络信息业急需获得资金 171
4.国内将设立高科技板块市场 172
第十二章 信息产业融资方式的多种选择 173
一、政策性融资方式的种类、特点和效果 173
1.政策性融资方式的种类 173
2.政策性融资方式的特点 175
3.政策性融资方式的作用 177
二、商业融资的方式、特点和作用 178
1.商业融资方式的种类 178
2.商业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18
3.商业融资的作用 182
三、银行融资方式的种类、特点和作用 183
1.银行融资的方式 183
2.银行融资的特点 184
3.银行融资方式的作用 185
四、融资租赁的特点、种类与作用 186
1.融资租赁的特点 186
2.融资租赁方式的优势 188
3.融资租赁的种类 191
4.融资租赁在国内外的实践 194
5.融资租赁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95
五、证券融资方式的种类、特点与效果 195
1.证券融资的种类 195
2.证券融资的特点 26
3.证券融资的作用 28
六、海外融资的方式、特点和效果 29
1.海外融资的种类 21
2.海外融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19
七、不同国家信息产业融资与公司治理的比较 221
1.美国信息产业证券融资方式与企业管理的特点 221
2.日本信息产业的主银行融资方式与公司的资本结构 222
3.两种融资方式的经济效率比较 223
4.对我国信息产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启示 225
第十三章 信息产业投资与融资的管理 228
一、财务报表与企业投融资决策的评价 228
1.资产负债表与投融资决策的关系 228
2.投融资活动与现金流量表的功能 232
3.损益表及其分析对投融资活动的影响 237
二、筹资人的筹资原则 239
1.筹资与用资相结合的原则 239
2.融资结构最优化原则 24
三、贷款人的信贷决策原则 245
1.信贷管理的方针、原则和决策 246
2.对借款人的信用分析 247
第十四章 中国信息产业投融资的战略选择 256
一、我国电信业投融资的战略选择 256
1.传统计划经济下的我国电信业投融资体制 256
2.市场经济下电信业新型投融资机制的再建 257
二、新型网络公司的投融资战略 261
1.政府应为网络高科技公司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61
2.加大投资,抵御外资的渗透 261
3.上市是手段,内涵是基础 262
4.我国网络业向并购时代过渡 263
第十五章 信息业巨头的投融资案例 264
一、中国电信(香港)的闪电上市 264
1.英国大东电报局与香港电信 264
2.中国电信(香港)公司成立 265
3.中国电信(香港)公司上市始末 266
4.中国电信(香港)公司的二次筹资 266
二、德国电信登台融资 267
三、MCI的并购战 268
1.华尔街的沸腾 268
2.英国电信被迫"退婚" 269
3.收购戏法与真实收益 269
四、雅虎的故事 27
1.创业人的新想法 27
2.风险资本推动雅虎的成长 271
3.进入"死亡峡谷"和走出"死亡峡谷" 272
五、微软的成长 274
1.公司成立和初步成功 274
2.NASDAQ的推动作用 275
3.微软与新经济 276
六、亚马逊的神话 276
1.从创意到成立公司 276
2."高速成长"但是"暂时赔钱" 277
3.发展前景 278
七、沃达丰(Vodafone)对曼内斯曼
(Man nes mann)的跨国收购 28
❷ 股票的主图精确顶底公式
顶盒底的确认属于形态分析 范畴,这个范畴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也就没有精确一说,顶底的确认因人而异,你的交易周期短,你确认的顶底之间的距离就短,你交易分析的周期长你确认顶底之间的时间距离也长.再有无人能预测市场,要说确认历史的顶底还是有点简单的办法的例如用两根均线,就可以确认顶底.
效果如图.
❸ 国际板什么时候正式上市
杨致远
【概述】
杨致远于1968年11月8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其父在其两岁的时候去世,他和弟弟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是英文和戏剧教授,她带领两个男孩举家迁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孩子寻求更好的成长环境。在杨致远10岁时,与其弟一起,随其母三人一道移民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利亚州圣何塞市,取英文名Jerry Yang;
刚到美国时,杨致远英文基础几乎等于零,他当时惟一知道的英文单词是Shoe(鞋子),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很快融入了这个“异国他乡”。那时他一边上学,一边当报童,若干年后忆及此般往事,杨致远说,那种生活简直像在地狱。度过了这段艰难黑暗的日子,杨致远于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离家不远的斯坦福大学。该校的电机系是硅谷神州的组成部分,他就选修电机工程,只花了四年,他就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并结识戴维•费洛,二人于1994年4月创立Yahoo!,因此杨致远被称为“世纪网络第一人”,开启了人类的网络时代。
财富:1997年荣登《财富》杂志富翁排行榜,1998年4月,身价高达80亿美金。
MODEM:1997,他还仍然使用28.8K MODEM上网冲浪,他说这样才能感受得到用户的真实体验。
喜爱的运动:相扑,打篮球、远足、骑车
喜欢的乐队:Couting Grows ;Hootie and The Blowfish
喜爱4块钱一碗的越南牛肉面
着装:麻衬衫;卡其布裤子
【创办Yahoo!】
在斯坦福大学。熟悉他的人认为杨学习不算勤奋,甚至还有点懒,但思想活跃,善于交际,是大学社团的领袖,这无疑训练了他日后作为企业领导者的组织才能。
他本科毕业时觉得自己还欠成熟,就留校从事研究工作。正好,戴维•费罗也留校从事研究。两人的邂逅和结交无疑是雅虎成功的关键因素。
杨致远和费罗是旧识。费罗1988年毕业于杜兰大学,而且一度曾当过辅导杨致远的助教。一向全拿“A”的杨致远在费罗的判官笔下却居然只得了“B”,对此杨致远至今还发牢骚。后来两人同班听课,还在做业方面开展合作。以此为起点,两人成了最佳搭档。费罗内秀,喜沉思,而杨致远活跃,是社团中的领袖。费罗善于在屏幕上整理资料,有一种“只要在终端前,就能统治全世界”的感觉。费罗的实验室像个被暴风肆虐的地方。而杨致远的住所比较干净,但在电脑的操作上,却没有费罗有规划。两人的实验室相邻。不久,两人报名去了日本。在那里两人都成了外国人,友谊与日俱增。回到斯坦福,两人在一辆学校拖车上成立了一间小型办公室。
1994年4月,仍在斯坦福大学就读的杨致远与费洛为了完成论文,迷上了互联网,整天泡在网上,在网络上寻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集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站点并加入到书签,例如科研项目、网球比赛等等,以便查找。
可是随着这些收集到的站点越来越多,他们感到查找起来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把这些书签按类别进行整理,每个目录又容不下时,再细分成子目录,这种核心方式至今仍是雅虎的传统。编制成软件,并放到网络上让其他冲浪的人享用,不久,他们的网站招来了许多用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欢迎。人们纷纷反馈信息,还附上建设性意见,使内容更加完善。“要不是有这么多外来的回应,我们就不会继续下去,更不会有今天的雅虎”。到1994年冬,两人忙得连吃饭、睡觉都成了奢侈,学业也扔在了一边。当时这个软件的名字是:《Jerry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杰瑞全球咨讯网指南)。
随着《指南》越来越受到欢迎与关注,许多网友纷纷进入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工作站使用这套软件,使校方大感困扰,抱怨这项发明影响了学校电脑的正常运作。但是杨致远与费洛仍然积极为此努力,并推出特色栏目:“Cool Links“和“Hard to Believe”,并将网站改名为:《Jerry and David'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受当时条件的限制,网站的数据存放在杨致远的电脑内,绰号为“akebono”;而搜索引擎则存放在费洛的计算机中,绰号为“konishiki”,这是两个他们最喜欢的摔角运动员的名字。
当时,网上有许多竞争者,如WebCrawler、Lycos、Worm、Infoseek等,这些网站都靠软件自动搜索起家,虽范围广泛,但不准确。而雅虎则纯粹是手工制品,搜索准确,更加实用。实际上到1994年年底,雅虎已成为搜索引擎的领导者。
95年的一个夜晚,杨致远和费罗翻着韦氏词典,为他们的“产品”编造名字。其中"Ya"取自杨致远的姓,他们曾设想过Yauld,Yammer,Yardage,Yang,Yapok,Yardbird,Yataghan,Yawn,Yaxis等一系列可能的名字,突然间,他们想到了Yahoo这种字母组合,然后迅速翻开手边的韦氏英语词典,发现此词出自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指一种粗俗、低级的人形动物,它具有人的种种恶习。这个词显然不太雅,但仔细一琢磨,“反其义而用之”。在强调平权的因特网上大家都是乡吧佬。为了增加褒义色彩,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于是就有了“Yahoo!”。“没错,太好了,就是它了,这简直是神谕!”
杨致远和他的伙伴将Yahoo!网址告诉了朋友,结果一传十、十传百 ,到斯坦福大学工作站访问Yahoo!的人越来越多,使校方大感困扰,抱怨这个东西影响了学校电脑的正常运作。
雅虎成为一个类似电话号码簿的搜索引擎,它将全球网址分成新闻、娱乐、科学、教育等14个门类,然后下面再细分。上网者可以使原来茫茫然不得其门而入的上网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
随着流量剧增,杨致远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他们一边精心打造他们的网站,一边积极寻找潜在的投资者,以进一步地发展Yahoo!
1995年上半年,杨致远开始与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接触。硅谷是一个风险投资的乐园,在那里平均每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平均每天有62个人被送入百万富翁的行列。
第一个找上门的公司是路透社,路透社市场部副主任泰森一次外出,在一家地方报纸上读到有关雅虎的消息,产生了兴趣,他以后在网上经常光顾雅虎网址。泰森迅速认识到“雅虎”消除了距离的远近,架起了用户与其欲寻找的信息之间的联系,路透社可以利用它扩大自己的影响。杨致远对泰森说:“如果你们不找我们,我们可能也要找你们。雅虎不仅只是一个目录,这还是一种媒体资产。”
路透社与雅虎是朋友,但不是伙伴,合作过程中雅虎并未得到多少实惠。聪明的杨致远认识到,必须自己制订一个周密的商业计划,以我为主通过广告赢利。杨找到自己的老同学布拉狄,他此时正在哈佛商学院读书。杨和布拉狄参考HotWired公司发布广告赢利的经验,迅速起草了一份商业计划。带着这份计划书,他们到处寻找风险投资者。
他们一边维护日益膨胀的网络资源,一边寻找商机,每天只睡4个小时。
杨致远回忆说:“这项工作很艰苦,但充满了乐趣。有时我有一种从悬崖上跳下的感觉,有时像置身于电影《塞尔玛与路易斯》,不知结局怎样。我们想用网络做一切,也许什么也做不成。但我们不在乎,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随后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简称AOL)找上门来,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在线服务公司正好缺少一个搜索引擎,希望雅虎能担此重任。美国在线的用意是收购雅虎,使杨和费罗都成为他们的雇员,保证可以让他们成为富翁。但也威胁说,如果不出售雅虎,他们将扶持另一家引擎公司挤跨雅虎。
两个人经过慎重考虑,拒绝了AOL。他们要自己经营雅虎,这不完全是赚钱的问题,雅虎是一项自己精心哺育的事业,创建和维护雅户是一种乐趣,他们就是自己的主人。此外他们还担心把雅虎出售给AOL,最终也许会葬送雅虎。
随后杨致远又与MCI、微软以及CNet谈判,但只得到网景公司的资助。网景公司的马克.安德森当时非常喜欢雅虎的网站目录,1995年1月,他把网景浏览器一个最重要的按钮——网上搜索指向了雅虎。当网景浏览器的用户按那个按钮时,他会被自动地带到雅虎的网站。网景浏览器的成功使得雅虎迅速名震互联网。
AOL最后收购了WebCrawler(一家很早便从事索引搜索服务的公司),AOL和BNN(AOL收购的一家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的浏览器都指向它。但与雅虎相比WebCrawler缺乏特色,其影响江河日下。
最后杨致远找到了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公司,它是硅谷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曾向苹果(曾引导过个人计算机革命)、Atari(视频游戏工业的领袖)、奥拉克(大型数据库供应商)、Cisco系统(网络硬件商)等公司投资。
但红杉公司的莫里兹(Michael Moritz)起初有些犹豫,因为雅虎实在太与众不同了,与“网景”的情况还不一样,雅虎本身只是“在网上提供服务”,而且是免费的,其商业潜力在哪里呢?
至今,莫里兹回忆起1995年1月走访Yahoo!最初的“办公室”的情景,还津津乐道:“那里真的可以说是一片狼籍。杨致远与他的伙伴坐在狭小的房间里,服务器不停地散发热量,电话应答机每隔一分钟响一下,比萨饼盒扔得满地都是,高尔夫球棒随随便便地搁在角落里,电话机扔在地板上,整个屋子里连张椅子都没有,满屋子黑乎乎的,到处是脏衣服。我觉得杨致远和费罗大概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了。”
不过,莫里兹并没有被吓跑,杨致远和费罗最终使他相信,“这几个小子的确有眼力,抢先占据了网上的有利位置,如果发展顺利,其战略优势十分明显。这种新生事物之中蕴藏着巨大商机!” 1995年4月红杉投资雅虎近200万美元。它是雅虎的首家风险资本投资者,也是唯一的风险资本投资者。后来,红杉的股本已升值到了34亿美元。“其余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了。”他们说。
红杉资本公司决定投资后,杨致远再1995年放弃即将完成的博士学位,成立Yahoo!公司和Yahoo品牌;当时杨致远名片上印着的头衔是Chief Yahoo! (Yahoo酋长)
同时红杉资本还找来了一位合适的总经理人选——蒂姆•库格,也是斯坦福的校友。由库格来负责管理事务,费罗和杨致远就可以专注于研究工作。后来费罗负责技术开发,杨致远负责对外公关。
当然,雅虎最具价值的还是杨致远和费罗。杨致远比较外向,时常沉湎于过去。费罗正好相反,很内向,总是尽量婉拒记者的采访。“他们确实非常无私。”埃伦•斯米弗如是说。他是雅虎公司的元老,商业开发和战略策划副总裁。“即使最近招募来的员工也觉得无拘无束,敢敲门进去和他们聊天。”同事们认为杨致远是个精力充沛、敏感的预言家,而费罗则是雅虎的灵魂,事无巨细,考虑周全。
Yahoo!公司的成立,无疑给两位年轻人注入了更多的激情和鼓励,开始将网络搜索引擎商业化。公司开办之中,杨致远向Netscapes Marc Andreessen 租用相关设备,其中包括电话线、四台Silicon Graphics 工作站、四台 Pentium计算机和一条T3专线。杨致远的“Yahoo!”将索引软件无偿提供用户使用,公司盈利则主要依靠广告收入。
由于当时能够提供免费信息检索服务的公司寥寥无几,因此Yahoo!得到市场广泛认可。每日“Yahoo!”为软件增加两百多条新目录。由于“Yahoo!”检索系统实在方便,前景被普遍看好,广告收入也相当乐观。
但是Yahoo!还面临很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尽快找到资金尽快地发展!
1995年秋雅虎不得不展开第二轮投资战,此前虽有不少广告收入,但转化为现金的数量极有限。这时日本的一家大财团软银(Softbank)开始向雅虎投资,这使杨致远的公司走向了新阶段。Softbank总裁孙正义是通过红杉公司认识雅虎的。杨致远得知Softbank要投资非常激动,这正是在日本创建日本本土雅虎的最佳时机。
1995年11月Softbank最终买下雅虎5%的股份(后来又大幅度增加)。两家公司迅速成立合资的日本雅虎公司。雅虎第二轮投资的落实使其有能力扩大服务项目,并成功地应付一些不利的现实情况。网景的导航器不久就将“因特网目录”按钮的缺省配置转而指向雅虎的竞争对手Architext,而导航器的第二个按钮“因特网搜索”长期指向InfoSeek。杨致远开始与网景讨价还价,网景提出一项建议:搜索引擎按字母顺序排列。
“这是最损的建议了,因为雅虎引擎以字母Y开头!网景的变故使雅虎的信息检索流量减少10%,但雅虎很快度过了难关。此时Softbank已大举向因特网进军,仅向雅虎就投资6000万美元。
Yahoo!的方向是什么?杨致远经过几个月的思考,认为Yahoo!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分类目录的网站,而是一种新媒体。成千上万的人通过Yahoo!进入信息高速公路,这是一个必经的门户。
这种思想和思路是创新性、开拓性的!导致的直接行为后果就是杨致远决定上市,进行IPO,然后利用上市资金更快地发展Yahoo!
事实证明,杨致远的思路和行为是正确的!他带领Yahoo!迈向了一条康庄大道!也把人类从门口带进了网络时代!所以被称为“世纪网络第一人”
1996年3月7日,雅虎股票正式上市,虽然它的两大对手Lycos、Excite已抢先上市,但这一天仍被评为“华尔街盛事”。4月12日正式交易,正值周五。股票最初定价13美元。但交易狂热,平均每小时转手6次之多,一度飙升至43美元,最终以33美元收盘。雅虎市场价值达到8.5亿美元,是“红杉资本”投资时的200倍。创造“Nasdaqs second-biggest first-day gain ever”记录。
1996年4月,第一个雅虎国际版——雅虎日本站成立,之后法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等雅虎分站相继问世。第一品牌的效应逐渐呈现,但杨致远并不热衷于各种预测。他表示自己绝对会与雅虎一起奋斗至少五年以上。“我很喜欢目前的工作,我甚至不把它当成是一份工作。” “将原本是技术性、电脑狂的世界,和大众媒体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费罗和我及我们的工作小组是第一批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人。” “我们就像第一个从直升机跳下来滑下雪坡的人,也好比是登陆月球,虽然我没有真正经历过,不过我相信那种感觉一定很棒。”
“当我们创业时,就知道我们两人中谁也不会当CEO,我们知道两人谁也不会听对方的,因此我们得有第三方来仲裁。”他们准备找一个职业CEO。有人敲门了,但他说:“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掉名字。”两人一听,马上开门送客。如今,他们的头衔均为“雅虎酋长”(Chief Yahoo),同是公司的第一“门户”。
“如果我们是为了钱,那我们可能早早就将雅虎卖掉了。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每天都会在收盘时看一次股市行情,但我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股票。我还不满30,我还不需要钱,也不想钱,更不想交锐。我的钱都在纸上,全是股票,数目很大,看起来都不相信是真的。”
IPO成功之后,杨致远的商业潜能开始爆发。杨致远此时已经意识到,搜索引擎只是新媒体的冰山一角,他认为要让用户光临,必须不顾一切地宣传品牌。他决定在传统媒体上大做宣传,他要建立和做大这个Yahoo!品牌。对这一宗旨,他几乎达到狂热的地步。一开始就斥资500万美元做电视广告,成为当时公司开出来的最大一张支票。股票报价、地图、聊天室、新闻、天气预报、体育新闻、黄页等,让用户目不暇接。这一想法比他的竞争对手提前了6个月,在网络时代,6个月足够干任何事情了。
Yahoo!的广告语是Do You Yahoo!,简直与耐克的Just Do It媲美。这一广告语在电台、电视台、杂志、报纸上轮番轰炸,无论你上网与否,都能见到Yahoo!的醒目标志。
“Yahoo!非常酷,它不是一个技术公司,而是一种品牌、一种文化,这使Yahoo!与众不同的酷!”华尔街的分析家如是评论。
也有人说:Yahoo!酷主要是杨致远和他的伙伴酷,他们白手起家的传奇是无数传媒的焦点,Yahoo!是按他的意愿建立的:独立、年轻、富有创造力,还有谦逊。
Yahoo!的真正实力是它拥有一支超强的员工队伍,他们年轻,全部受过大学教育,他们给站点进行分类,精确细致,对手很难模仿。一般门户的分层只有两到三层,而Yahoo!有十几层。
广告客户蜂拥而至。新闻、电话黄页、分类广告、网上商场,Yahoo!的服务创造了新一代的媒体。
1996年第二季度末,每天已经有200万网民造访雅虎,累计每天1400万次。其中有75%是回头客。但杨致远并不满足于仅仅拥有一个可以吸引回头客的品牌。他说,“如果我们是个软件工具公司,就会被微软挤垮,如果我们是一个出版物,就像《时代》周刊一样有一批忠实的读者,那么就会长期发展下去。”
1996年第一季度,雅虎与竞争对手Infoseek、Excite、Lycos相比,每天的访问量就超过对手的两倍。1997年年底,日均访问量达到9000多万人次,比所有对手访问量的总和还要多。连Infoseek的老板也不得不承认,雅虎已超越其他对手。的确,雅虎已今非昔比:公司有不少令人敬仰的管理人才,有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最重要的是还有1亿美元的现金。一位分析家说:“雅虎在很多方面都已经领先同行,把它与其他的搜索引擎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
1997年,雅虎收入6700万美元,亏损2300万美元。从账面上看,这完全是一个失败的公司。但是在互联网上,它却是最大的明星。市场价值超过网景,升至28亿美元。1997年第三季度,雅虎的市场价值首次超过浏览器大王网景。
雅虎成了华尔街的宠儿,杨致远的财产也水涨船高。当然,最大的快乐不是金钱。“最让人感觉良好的是你每天都在改变着世界。你每天早晨起来问:‘我起来干什么?’然后你就觉得如果你不去工作,雅虎可能就会出问题。我们当年建立的小小网站现在每天都有千百万人使用,每当看到这情形,我们就会说一声:‘哇!’甚至打个寒战。这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1998上半年 ,每个月至少有3000万用户访问 Yahoo!, 每天浏览下载量达到1亿页!
1998年《福布斯》杂志推出高科技百名富翁,杨致远以10亿美元的财富跃居第16位,超过了冠群CEO王嘉廉,成为高科技中的华人首富。
1999年4月,形式净收入为2,510万美元,收入为8,610万美元。公司仍然保持强势增长。
1999年,杨致远和费罗已成为网络媒体公司的舵手,公司市场价值高达390亿美元,而杨致远的纸面财富达到75亿美元。
浏览量从1998年12月份的平均每日1.67亿增加到2.35亿,增幅达41%,同时注册用户数量从3,500万人增加到4,700万人。2月份用户增长率是前十名网站中最好的,并且是整个网络平均增长率的两倍。
【杨致远的性格特点】
Yahoo!的成功,与杨致远的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清晰快捷的思维,不知疲倦的为事业打拼,使得他在竞争激烈、巨头云集的IT业中,脱颖而出!平易近人的作风,谦虚谨慎的处世,也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致远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慈善和社交活动,不辞辛苦地到全世界各着名大学演讲,给广大的青年朋友讲述他成长与成功的经历,成为新一代知识型偶像。记得他曾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不怕输,即使我失败,我也有从新来过的勇气。”这种年轻人不怕输的劲头也衬托出一个这个传奇人物的精髓所在。
在当今IT业,有3位没有上完大学就跑出去开公司、最后变成着名的亿万富翁的人,他们就是比尔•盖茨、迈克•戴尔和杨致远。
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IT业的头面人物,但他已经比较老了,在这个行业可以说是廉颇老矣。让比尔萌生英雄老去之叹的至少有两个人----戴尔与杨致远。
有趣的是在任何一个相同的年龄上,戴尔都比历史上的比尔更成功;杨致远似乎更可怕,他迅速完成了一个亿万富翁的炮制过程,他的身份完全不顾地心引力,火箭一般地飙升---眼下杨致远是美国华人首富。
比起洛克菲勒、卡内基、福特这些花上一辈子才完成原始积累的故事,戴尔和杨致远的经历真算得上神话,他们聚拢财富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新的价值的代言人。----他们年轻,富有创造力,他们穿着牛仔裤和T恤上班,光着脚在工作间工作,从不喜欢发号施令,厌恶权力阶层。这使他们成为时尚,疯狂地出现在大小杂志的封面。
有一次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比尔•盖茨没有来,戴尔杨致远则应邀而至。在循规蹈矩温文尔雅的总裁中间,他们显得与众不同。
杨致远仍然穿着牛仔裤和T恤出没在衣着体面的人群中,完全是一个邻家男孩的打扮。戴尔虽然西装革履,但在央视的演播间里,不像另外的总裁们那样正襟危坐,他一上台就跷起了二郎腿,他的身体语言告诉别人----他只不过是和你在街头聊天,谈一些有趣的话题而已。
杨致远显然拥有更高的注意力,这个年轻人受到了同胞的格外照顾,他告诉记者,从北京来上海他买的是经济舱,上了飞机之后不知道怎么变成了头等舱,他很开心。
有人说,搜遍一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面只有4个华人---前面是王安,中间站着王嘉廉和施振荣,新人就是杨致远。与王安诸人的惨淡经营苦心孤诣不同,杨致远的成功被视为偶然。
评论者将这种偶然视为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他们引用杨致远的一句话:人人都说美国机会多,但当时没有人能想到机会的降临,犹如雅虎一般。
但杨致远告诉记者,机会是偶然的,但取得成功并非如此,你把一种嗜好变成了一个事业,这需要巨大的努力。
杨致远说:“我喜欢现在的工作,最令我激动的是能将传统世界融入新时代。”“经营Yahoo!的感觉好像被人从直升机上扔下去、然后在山上滑雪的那个人,他不知道哪儿有树,哪儿是悬崖。我不会失去任何东西,我是白手起家,即使再一次两手空空,我也不在乎。”
“或许我这么说有点怪,但是,我确实觉得自己还没有取得成功。”杨致远说。“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所以,我应该继续保持谦虚、执着。” “我们很少有时间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但是,一旦有时间,我就会注视着在雅虎与我共事的伙伴们。看着他们,我就感到自豪、满足。”
❹ 国际金融平台MCI能挣钱吗会不会又是一个骗局
现在的金融平台太多太多了,鱼龙混杂,真不知道怎么选,一定得好好选择了,好像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查询,找最权威的金融平台备案查询中心去验证一下真实性。
❺ 股票财务分析标准,再+100
楼上说的没错 ,你北辰应该和万科比,中铝跟铝啊,铜啊比,都没关系,同行业才具有可比性,每个行业都有它比较合适的市赢率,譬如钢铁是20倍以下,而白酒是60来倍,为什么不是钢铁60来倍呢?说明不同行业不具备可比性.
软件的数据,未必准确,不准确的见的太多了,你真要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就研究年报之类的,而且,就算年报,做假的还少吗?要看出里面的玄机需要技巧的.如果说你是要总结出这个指标的一个普遍的用于股票投资的规律,你就要自己总结,这样你得到的规律,你以后操作起来更自信,我希望你不是用于短炒,如果你只是股票做把就走,图形才是你该研究的,如果是学术研究,我就帮不上了.
❻ 主图上关于股票K线天数显示的公式
不会有这样的功能的,因为这种指标是每天都要显示的,如果显示了今天的前5天位置,必然也会显示昨天的前5天位置,最终的结果就是今天的前5天前每一天都会做上标志。
❼ MCI中国包括哪些股票
6月21日,备受期待的A股闯关MSCI指数的结果揭晓,A股被正式纳入MSCI指数。明晟公司宣布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预计纳入中国A股的222支大盘股。基于5%的纳入因子,这些A股约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0.73%的权重。计划分两步实施这个初始纳入计划,以缓冲沪股通和深股通当前尚存的每日额度限制。第一步预定在2018年5月半年度指数评审时实施,第二步在2018年8月季度指数评审时实施。倘若在此预定的纳入日期之前沪股通和深股通的每日额度被取消或者大幅度提高,MSCI不排除将此纳入计划修改为一次性实施的方案。明晟MSCI举行周三的第一场记者会,MSCI明晟CEO费尔南德斯表示,MSCI在决定纳入上征询全球投资者意见,并获得他们普遍支持;考虑到股票互联互通机制的限制,MSCI决定分两步实施纳入计划。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MSCI此次决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MSCI明晟CEO费尔南德斯表示,预计A股纳入MSCI后初始资金流入在170亿美元-180亿美元左右;如果中国A股在未来完全纳入,预计资金流入可能达到3400亿美元左右。MSCI明晟CEO费尔南德斯表示,投资者强烈敦促中国交易所、监管机构考虑额外的措施来遏制股票停牌,A股权重低于我所希望达到的水平,MSCI非常关注将纳入范围扩大至A股中盘股。MSCI明晟CEO费尔南德斯表示,考虑扩大中国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有三个标准:1、减少停牌数量;2、提高互联互通机制的交易限额;3、进一步放松数据相关事宜(这与中国监管允许国外公司在其金融产品中使用中国指数有关)。MSCI表示,希望一旦触及限额,中国股票互联互通机制的配额能够得到调整。明晟MSCI高管称,MSCI对中国资金流入170亿美元的预期建立在纳入A股5%的基础上。http://stock.qq.com/a/20170621/017802.htm
❽ 美国安进公司的安进走自己的路
曼哈顿中区凯悦饭店的帝国舞厅通常用来举办严肃沉闷的午餐会。人们在这类午餐会一般都不怎么出声,还总是打盹。但在3月底的一个星期二,当安进公司(Amgen)首席执行官凯文·沙勒(Kevin Sharer)走上舞厅讲台的时候,在他眼前的场面就像是举办摇滚音乐会似的。那天是这家生物技术领头羊破天荒头一遭举办“研发日”活动,有将近500名投资商和分析师涌进了大厅,他们和其他与会者争先恐后地抢占位置,期待着为集会喝彩。
沙勒已做了许多激起这些人好奇心的事。自2000年4月任职以来,他就一直致力于对这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千橡市的公司进行大改造,同时不去触动它那被人看重的生物技术企业的根基。这是一场困难的平衡表演,在解决公司痼疾的同时,又制造了新的压力。改造涉及到公司业务的各方面,包括引进了新的人才、新的合作伙伴以及新的生产方法。例如,过去三年里,沙勒从那些墨守成规的制药公司──比如默克(Merck)和礼来(Eli Lilly)──招来了许多高级管理人员。研发主管罗杰·佩尔穆特(Roger Perlmutter)是最为杰出的新招员工之一,他十分精明,借用大制药公司的制度建立了一套药品研究的“指挥与控制”流程,力求将生物技术公司所具备的自由创造力与其制药业竞争对手更传统、更审慎的方法结合起来。
这是一种新模式,每天都在接受检验。但安进除了变革,别无选择。这家生物技术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时间里发展顺利。在90年初,它推出了两种重量级药品──可注射的蛋白质药物 Epogen(红血球生成素)和Neupogen(白血球生成素),得到了将近17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2003年,Epogen的销售收入为24亿美元,Neupogen为13亿美元。凭着极高的利润率,安进将大比例的营业额转化成了现金,但它的研发开支却很少能转化成所需的新产品,以推动正在放缓的增长。
整个制药业目前正在竭力恢复生产增长的势头。眼下,安进公司从受人喜爱的生物技术企业向完全的制药公司的转变,受到了整个制药业的密切关注。根据英国国际医药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cines Research)的统计,在过去十年里,药品研发总开支翻了一番,而发布的新药数量却下降了三分之一。像默克和辉瑞(Pfizer)这样的制药公司,背负着层层的官僚机构,正在拼命努力替换掉那些失去了专利保护的重量级药品,它们现在已经成了规模庞大而缺乏活力的市场营销和销售企业。而生物技术企业三年来一直饱受市场低迷的煎熬,资金来源渐渐枯竭,几十家公司的规模缩小了,有的甚至彻底销声匿迹了。1994年,生物技术企业千年制药公司(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在发给员工的T恤衫上还在夸耀“凡事皆有可能”,过了7年,T恤衫上的字就变成了“专注的执行”。这哪里还像个口号!
近些年,一些行业观察家认定,安进公司将是药品行业扭转颓势的最大希望所在。在沙勒积极应对挑战,以求管理好这家既庞大又有创造力的公司的时候,他们的看法就更是如此。这些高期望在现实中的反映,就是当前安进高达830亿美元的市值,这一数字超过除了行业巨头辉瑞、强生(Johnson&Johnson)和默克之外的所有制药公司。但是,随着安进的规模急速膨胀(去年销售额为84亿美元,利润23亿美元),分析师们有了不同的意见。分歧在于安进是否还有潜力继续保证在每股盈利年增长30%的情况下出现投机性生物科技股溢价。近来安进股票的目标价格在62美元到90美元之间浮动,也体现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有的分析师最近还大幅下调了他们的盈利预测。
正是由于这些情况,使得投资者和分析师迫不及待地涌入凯悦饭店的舞厅,想要听听安进首席执行官能带来什么产品信息。他们期望很高,结果却让他们有些失望。沙勒没有提供更好的赢利前景,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带来令他们惊喜的消息,未宣布一种能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的重量级新药。在当天活动结束后,安进股票价格下跌超过2美元,报收57.83美元,与7月份的72美元高价相比,降低了20%。数天后,沙勒真的带来了重大消息,他宣布出资13亿美元收购癌症专业生物技术公司Tularik79%的股份。市场对此基本不为所动。有人表示怀疑,嘲笑安进已经完全成了大制药公司;有人提出批评,说它已经丧失了活力。然而,公司的领导层仍然对自己顶住怀疑、化解批评的能力抱有信心。佩尔穆特说:“我们就是要证明,价值800亿美元的公司仍然能保持住那种(生物技术企业的)特色。”
凯文·沙勒是在市场转入低迷时出任最高职位的。他是安进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却不是公司的新员工,他已在前任首席执行官戈登·宾德(GordonBinder)手下当了八年的首席运营官。在此期间,他迅速熟悉了生物技术行业。在宾德于1992年把他从长途电话运营商MCI公司招来之前,他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他曾担任MCI营业额60亿美元的业务市场部门的主管,但在确认无缘走上最高岗位后,他离开了那家公司。
从海军退役后,满怀抱负的沙勒在麦肯锡公司(McKinsey)开始了他的商业之旅;很快,他又转投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在那里,这个衣阿华人在通用电气担任兼并与收购高级顾问。1989年,正值41岁盛年的他得到了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部门的一个肥缺,但在上任的第一天即辞职,出人意料地跳槽到了MCI。沙勒把这个决定归结于自己年轻气盛。3M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8226;麦克纳尼(Jim McNerney)当时任职于通用电气的计算机服务部门,他记得沙勒“精力充沛,乐观向上,有股风风火火的劲头”,但容易感情用事。
或许是因为视力不好,沙勒没有像他老爸那样当上海军飞行员,但他有着敏锐的眼光,使他在担任安进一把手之时看出了时代将要发生变化。2000年,尽管Epogen和Neupogen仍然具有相对垄断的地位,但安进已经着手研究Aranesp这样的产品。这是一种治疗贫血的药品,比起Epogen药效更为持久,可以与强生公司治疗贫血的重头药物Procrit竞争(安进给红细胞生成素申请了专利,这种蛋白质能刺激血红细胞的产生,但在1985年,缺乏现金的安进与强生达成协议,分享该药物的全球市场)。安进还计划进入炎症和肿瘤等竞争激烈的领域。沙勒说:“我们从垄断进入竞争,我知道没有公司成功过……从来没有,”他笑了笑,然后接着说:“所以我对此很关注。”
沙勒知道,安进十分珍视的企业文化需要改变了。公司的前两任首席执行官罗思曼(George Rothmann)和宾德也是研发部门的实际负责人,在他们任职期间,研究(实验室工作)和开发(临床试验)在公司一直受到冷落。营销人员根本没有融入到药物研发流程中去。曾有近十年的时间,安进没有推出一种新药,这并非偶然。
沙勒坚信,安进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改革。在公司核心部门工作的八年里,他发现了大量冗余职位。执掌大权后,他开始对高级管理层进行改组,表现得就像一位“空降的”首席执行官。刚一上任,这位新任首席执行官就清理管理层的职位,副总裁职位原本40个,如今有一半已不复存在。为了加快公司的新旧交替,他还从大型制药公司的阵营招来了许多新员工。在这些公司之间,对人才的竞争是极其激烈的。
52岁的乔治·莫洛(George Morrow)是沙勒补充的首批员工之一,他以前是葛兰素威康(GlaxoWellcome)美国公司(营业额65亿美元)的主管,接管了安进的销售和营销业务。笔者问他:安进的商业化流程有什么何题?他笑了起来,斜着身子问:“你来这多久了?”他说,没有什么流程,只有一连串互不关联的步骤。为了将这些步骤整合起来,他迅速建立了产品战略团队,交由临床医生和“将握有产品”的高级营销代表共同领导。
不过,沙勒最英明的聘用之举,是招来了佩尔穆特。他是安进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主管。他在默克干过四年,爬到了药物研发执行副总裁的职位。此前,他在华盛顿大学免疫学系任教,当时在容不得瑕疵的学界就享有极好的声誉。调研公司Bench International的生物科技人才招聘主管斯蒂文·威廉姆斯(Stephen Williams)说,“他以率真精神和科学知识吸引了人们。”在默克公司,他领导着那支开发了消炎药伟克适(Vioxx)的团队,目前此药销售额为25亿美元。像莫洛一样,51岁的佩尔穆特也面临着不畅通的环境,药物研究和临床试验两个团队各行其是,不相往来。当2001年4月他把两个团队的高级职员叫到一起的时候,他说,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坐在同一个房间里[安进前任研究主管、1997年离开公司的瓦普内克(Daniel Vapnek)不同意这一点,声称在他任职期间,“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之间的沟通非常好”]。
当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碰头的时候,佩尔穆特便发现相当一部分研究项目将永远结不出果实。令他惊奇的是,安进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比默克还多。因此,佩尔穆特砍掉了其中一半,将研发资金注入到那些最诱人的药物中。“我想做的是,为安进引入最好的研发机构所具备的严格与纪律,同时又不破坏它的创业精神,”佩尔穆特说,“要做到这点,就要引入指挥与控机制。”
佩尔穆特着手召集能适应严格要求和纪律的员工。在高层位置上,他安插了两位从他到默克工作时就熟识的人:约瑟夫·米莱蒂奇(Joseph Miletich),担任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前研究高级副总裁;贝思·赛登伯格(Beth Seidenberg),担任开发高级副总裁。两人都是安进执行委员会的成员,这意味着在安进11位最高级别官员中,有4位来自默克。还有一位是信息总监哈桑·代伊姆(Hassan Dayem)。有人可能会质疑,从处境艰难的默克招来这么多人是否明智,但在吸引天才科学家方面,默克一直很顺利(留住人才则是另一回事)。自高级经理以下,安进的各业务部门充斥着来自大制药公司的人才。
研发部门的员工中有60%是2001年1月后来到公司的。快速吸纳新人才对公司的性质产生了深刻影响。生物技术企业千年制药公司(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在90年代有过快速的增长)的首席执行官马克·列文(Mark Levin)说,他经常招聘前大型制药公司的员工,但他更愿意要那些已经先在别的生物技术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因为这段时间可以让他们消除旧习。生物技术公司的招聘人员认为,在安进并不必然如此,因为如今安进与大型制药公司在文化上的共同之处,要比它与小型生物企业的共同之处更多。生物技术行业的猎头约翰·菲力浦(John Phillip)说,“从葛兰素去安进,要比从一家生物技术新创企业进入安进更容易。”
佩尔穆特较为刻板的研发运作方法也许很有必要,但已经惹恼了一些员工。一位搞临床前研究、从大公司来的安进员工说:“以前科学研究一直是重中之重,现在什么都成了商业决策。”新员工常常对安进层层的管理机构感到惊讶。安进花费6.25亿美元建立了漂亮而显眼的新研发中心,它俯瞰西雅图的艾略特海湾。该中心的流程开发副主任维克多·冯(Victor Fung)说,介入决策的人非常之多,让“我觉得自己像是专职负责连线的总机转接员似的”。这位从事临床前研究的员工补充说,“它和我来的时候为之工作的公司完全不同。”
沙勒说,他完全不赞成有人所谓商业动机已经凌驾于优秀的科研之上的说法。尽管他和佩尔穆特都听到了有人对压抑的官僚作风感到难受的反映,但他们说这是大机构中令人遗憾的现象,对增长如此之快的机构来说尤其如此。随着安进文化发生了变更,员工也出现了双向流动。洛杉矶的一位风险资本家说,“有些离职的情况以前从未在安进发生过。”安进人员流动率在2000年为5.2%,现在是6.7%,略有上升,但仍低于大制药公司。所以说,尽管留在公司的老员工可能不喜欢新的安进,其中有些人嘲笑它成了“西部的默克”,但是他们正在努力适应它。
一直以来,安进的位置既是宝地也是凶地,它位于圣莫妮卡山马里布海滩的正北。如果你生活的地方气候不够宜人,你就很可能觉得那是块宝地。说它凶,是因为洛杉矶西北的千橡市对于生物技术企业来说是不毛之地。安进的大本营过去就非常荒凉,电视剧《硝烟》(Gunsmoke)有许多集就是在那里拍摄的。与世隔绝成了安进的一大特点。安进的同类公司,比如Genentech和Genezyme,都在各自总部所在地与兴起的新创企业长期开展合作,而安进却几乎不搞这些,满足于Epogen和Neupogen带来的大把钞票。
在同一些较小的生物技术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安进渐渐得到了一点清高乃至傲慢的名声。这些小公司渴望用它们的发明成果来换取安进的现金和产品。一位生物技术顾问说,“人们习惯上认为安进难于接近,它有两种大获成功的产品,所以他们似乎觉得不需要吸收新技术”(公司的第三种重量级产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Enbrel,是在2002年花了103亿美元收购Immunex之后得到的)。
沙勒接任后迅速做出决策,公司必须抛弃这种单干的策略,应积极寻求合作以加强生产。然而,公司的智囊团一直没意识到,他们在达成协议方面已经有了麻烦,直到今年2月,他们竞购心血管病专业公司Scios失败,让强生公司买了去。当佩尔穆特和Scios接触时,他发现这家公司的人对安进还抱着从前的看法,这对他是当头一棒。他说:“外面的人不知道现在这家公司已有了多大的不同。我们应该走出去和人们说一说。”所以,他们四处奔波,把介绍材料发往波士顿、旧金山和西雅图的新创企业,他们很快收到了回报:安进去年签订了68项协议,而2002年和2001年的数量分别是40和25。
最能体现公司新策略的交易,是在去年与南旧金山的肿瘤学专业公司Tularik签订的伙伴关系协议。沙勒不久前已同意收购这家生物技术企业。肿瘤学在生物技术企业中是最热门的药物开发领域,安进在癌症上投入的资源比其它任何特效药都多。现在,安进没有着力于那些起外围作用(如消除化疗病人的感染等)的药物,而是正在开发抗击癌症本身的药物。它已经就合作事宜同Tularik谈了多年,但直到2003年2月佩尔穆特把一支团队带到旧金山湾区,事情才有眉目。
双方会议结束后,佩尔穆特又私下里同Tularik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达夫·戈德尔(Dave Goeddel)进行了交谈。戈德尔是生物技术的先驱,是1978年Genentech公司聘用的第一位科学家,他在那里研究公司的第一种药物──胰导素。Tularik公司已经先同两家公司谈过它的癌症基因探索计划。佩尔穆特说,“这让人没法接受,我们才是你们理想的伙伴。”过了不到一个月,安进提供了更诱人的报价,签下了这个协议。戈德尔说,“小公司的好处是,一有决定就立即可以行动。能有一个和我们行动同样迅速的大合作伙伴,是件好事。”
与Tularik的协议还表明,安进决心进入小分子药物领域。这类药物可以制成药片,目前还被大制药公司所独占。3月初,安进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许可,得以研制其第一种口服药Sensipar,这种药物可治疗一种叫做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腺异常疾病。安进涉足小分子领域意义重大,原因有二:一是它增加了一种特殊疾病的治疗方法;二是小分子药物的开发完全不同于大分子药物,难度要大得多,需要人力物力上的大量投入。沙勒认为,这样的投入对保障安进的未来是必要的。
在纽约的“研发日”活动是安进第一次进行此类展示,因为它以前的产品开发并不值得夸耀。Aranesp(疗效持续更长的Epogen类药物)和Neulasta(2002年发布的Neupogen改进型药)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但这两种药品都是同一研究课题下的变种药。安进还扩大了风湿性关节炎药品Enbrel的用途,去年它达到了重量级药物的水准(销售额13亿美元),用来治疗僵直性脊椎炎和干癣性关节炎(在美国有4,500万成年人患皮肤干癣病,其中的23%患有这种关节炎)。安进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还能用它治疗牛皮癣。而Sensipar是两年来公司推出的唯一产品。竞争对手Genentech公司近来获得了一些广受瞩目的药品生产许可,比如治疗直肠癌的药物Avastin。去年,它有多达20个项目投入了生产,这些项目的研发经费总和还不到安进16亿美元经费的一半。安进的一家竞争对手BiogenIdec公司的研究主管伯特·阿德尔曼(Burt Adelman)说:“照(安进的)规模来看,它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佩尔穆特任职的头三年(2001-2003)里,安进已有23个项目进入了开发(意味着起动临床前研究流程),比它前十年推出的项目总和还要多一个。前景最看好的是AMG162,一种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单株抗体,将在今年进入临床三期试验(收购Tularik后,又会有五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投入生产)。在今年的临床试验中,安进需要征招的患者由2002年的27,700名增加到50,000名。佩尔穆特说,“与许多大药厂相比,我们是非常高产的公司。”
对于作为安进公司核心的双重特点,人们有什么看法呢?安进的执行官们想让公司两者兼而有之。如果与大药厂相比较对他们有利,他们就很乐意进行这种比较;但如果涉及“文化”之类的内容,他们就会断然拒绝与大药厂做任何比较。我们可以理解,安进或者其它生物技术公司如果被打上“大药厂”的标记,就会陷入恐惧,这些标记背负着“创造力萎缩”的恶名。“我现在把安进看成一家制药公司,”一位做临床前试验工作的员工说,“公司要想成功,就必须走这一步。”
到沙勒办公室的访客都会看到墙上那幅卡斯特将军(General George A. Custer)巨大的现代艺术肖像画,画中的将军阴沉地向下注视,提醒着沙勒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对手。在去年读了作家埃德加·文森特(Edgar Vincent)的英国海军英雄纳尔逊(Horatio Nelson)的传记后,沙勒找到了新的榜样,并定做了纳尔逊的画像。纳尔逊以敢于违抗命令、勇于冒险着称,但和卡斯特不同,他不会贸然闯入险境。文森特认为,纳尔逊还非常善于沟通与合作,会运用政治手腕,使他的革新计划赢得内部人的支持。从这点看,这正是沙勒在安进所要做的──征得了大伙儿的一致同意后,再采取大胆而迅速的行动,去冒经过认真估算、有巨大回报的风险。对此,整个制药行业将拭目以待。
❾ 世界通讯公司造假具体内容
在虚报巨额利润丑闻曝光4个星期后,美国东部时间7月21日,世界通讯(Worldcom)公司正式向纽约南区地方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根据破产申请文件,该公司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的资产总值超过1000亿美元,债务达310亿美元,破产涉及的资金规模是去年12月申请破产的安然公司的两倍,是今年1月份环球电讯破产案的4倍,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企业破产案。
世通公司的前身是创办于1983年的长途电话折扣公司(LDDS),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公司利用兼并、收购等手段疯狂扩张,一次次上演“小鱼吃大鱼”和“快鱼吃慢鱼”的戏法,迅速发展为全美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全球第一大互联网供应商。
2001年,公司高额负债的状况引起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关注,今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对世通公司过往的兼并事件和公司向CEO伯纳德·埃伯斯提供3.66亿美元巨额贷款一事进行调查。4月30日,埃伯斯迫于董事会和大股东的强大压力黯然辞职。6月,世通新任CEO主持的一次内部审计暴露出更大的丑闻:从2001年开始,世通公司与扩建电信系统工程有关的大量费用没有被作为正常成本入帐,而是作为资本支出处理,这一会计“技巧”为世通带来了38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6月25日,迫于SEC的压力,世通不得不发布声明,承认至少有38亿美元的支出被做了手脚,用来虚增现金流和利润;同时,该公司2001年14亿美元的利润和今年第一季度1.3亿美元的赢利也属子虚乌有。
假帐丑闻给世通公司带来了灭顶之灾。丑闻曝光的第二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即以民事欺诈罪正式起诉世通;正在加拿大出席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怒不可遏,表示要全面调查世通一案。与此同时,世通股票市值急剧缩水到3.35亿美元,公司成为一具空壳,信用等级被降为最低级;一年前允诺向世通提供25亿美元融资的25家投资银行也相继控告世通诈骗25亿美元。
7月21日,世通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8月8日和9月19日,世通公司又被发现有两笔错帐,该公司财务丑闻涉及的金额增加到90多亿美元。
11月26日,世通公司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协议。根据这项协议,世通公司必须聘请一位独立顾问,对其会计帐目进行评审并允许法庭任命的一位监督员对其管理状况加以评定。法官将于明年决定对世通处以多少数额的罚款。据报道,世通面临的罚款可能为上亿美元,但如果法官认为世通公司已经进行了改革而且对其处罚毫无意义的话,世通也许可以避免被罚款的厄运。
尽管世通新的领导层在公开场合表示公司将采取一切办法保证财务状况的稳定,继续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称公司已通过谈判获得了大约20亿美元的融资,在9到12个月的破产保护期内将努力偿还债务并进行重组,但舆论普遍认为,世通存活下来的概率几乎为零。
发家
4月30日,世通公司CEO伯纳德·埃伯斯不得不离开世通时对媒体说:“在我的任期内,Worldcom的财务审计是绝对干净的,我坚信Worldcom仍将作为行业领袖存在下去,并为后来者制定标准。”随着丑闻的曝光,没有人再相信他这句话。
从一名体育教师成为电信业巨头,埃伯斯只用了16年时间。
伯纳德·埃伯斯出生在加拿大,后来来到美国。从亚特兰大埃德蒙顿中学毕业后,埃伯斯做过一段时间送奶工。他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时曾说,日复一日在零下30度的天气里出去送牛奶,令他对未来充满绝望之情。后来他获得了密西西比大学的篮球奖学金,从而一举摆脱了寒冷的天气和低迷的命运。经过两度辍学,埃伯斯终于在1967年获得了这所大学的体育学士学位。
刚毕业那一年,埃伯斯先是当了一名中学的篮球教练,后来又转行去经营一家服装仓库。1974年,他从同事那里借钱买下了一间汽车旅馆,其后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拥有了9家西部最佳旅馆。
1983年,体育教师出身的伯纳德·埃伯斯和几个合作伙伴在密西西州一家小餐馆的餐巾上草拟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决定成立一家电话公司——长途电话折扣公司LDDS。创业之初,公司的业务只是从美国当时的电信垄断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那里以低价购进长途电话服务,然后再以稍高但又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普通消费者。开始两年公司业务并不顺利,1985年,埃伯斯开始担任公司执行总裁,企图扭转干坤。
精明的埃伯斯很快就发现,与其和电信巨头们斤斤计较于一角二角的话费折扣,不如通过并购来让公司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他的策略是集合当地的运营商一起向行业用户出售长话服务,大幅削减话费,并通过出让自己公司的股份来支付并购费用。这个计划进行得顺风顺水,到1989年公司上市时,任何曾购买100美元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都可以获得3000美元以上的股份——这是电讯市场当时表现最好的股票,而埃伯斯本人在公司1.8%的股份也增值到6亿美元。
公司股票的优异表现使埃伯斯可以手脚阔绰地进行新的并购。1995年,LDDS公司更名为世界通讯公司,其后两三年间,世通以令华尔街瞠目的速度一口气吞下了70多个公司。 1999年6月21日,公司股价攀上每股64.50美元的高位,市值则冲破1960亿美元。
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兼并使埃伯斯赢得了无数追随者,其中最卖力的当数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商,在他们的造势下,埃伯斯和他的世界通讯似乎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埃伯斯的名头越大,世通的股价越高,进行新并购的筹码也越多,而组织这些并购的投资银行和券商所得到的佣金也越高,因此他们吹捧世通的热情也越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埃伯斯实施的大多数并购案中,世通公司都不需要捧出大把现金,而是以股票交换来达到目的,方式是以自己的持股或通过增发新股来交换被收购方的股票,以获取足够的控股权。一般来说,投资者面对这种“兑水”行为会采取抛股套现等手段来规避风险,但由于世通一直以来在股市的“卓越表现”,结果股民们不但不会弃市,反而一次次前来托市,令世通股价出现吹捧性上扬。
经济学家认为,当企业的并购以股权为主要支付手段时,管理者的经营压力极轻,往往带来低成本的盲目扩张,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圈钱行为,并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
但埃伯斯本人对此毫不在意,他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们的目标不在于获得市场份额或全球化,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华尔街股票中的NO.1。”
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这次埃伯斯瞄上另一个竞争对手——Sprint公司,宣布的并购金额高达1290亿美元,但收购行动遭到了美国和欧洲反垄断机构的联手阻击。观察和分析人士认为,正是这场流产的购并案使世通公司元气大伤,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进入2001年,世通与其他同行一样遭遇了世界电信业的不景气,股票市值缩水到250亿美元;同时,对MCI公司的收购使世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公司经营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股价,继续吸引投资者,世通公司只能铤而走险,选择造假。
丑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通公司的审计人竟然是今年3月被控在安然破产案中犯有妨碍司法罪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世通丑闻曝光后,尽管安达信声称“审计员的工作依赖于世通公司管理层的诚实和正直”,意欲洗脱干系,但世通高层却认为安达信未能发现世通的帐目有问题“是难以置信的”。
安达信公司旧案未了,又遇到了新的麻烦。不过,此番安达信是否参与或合谋了世通公司的造假行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就在世通假帐丑闻曝光前10天,美国一个联邦大陪审团宣布安达信妨碍司法罪成立。10月16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地方法庭对安达信作出最严厉的判决:罚款50万美元,在5年内不得从事相关业务。
其实,早在陪审团裁定公布后的8月31日,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就“知趣”地宣布放弃在美国的全部审计业务,正式退出审计行业。随后,该公司关闭了在全国各地的绝大多数办事处,员工数量从2.8万人下降到不足2000人,以前的1200多个客户也都与之断绝了联系,转而选择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这个蜚声国际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解体。
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成立于1985年,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该公司拥有资产498亿美元,雇员达2万多人,曾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交易商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鼎盛时期年收入达1000亿美元,在美国500强企业中名列第七。此外,它还曾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
2001年10月,该公司虚报利润和掩盖巨额债务等问题浮出水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随即介入调查。迫于压力,安然公司不得不承认了自1997年以来虚报利润约6亿美元,并隐瞒了24亿美元到期债务的事实。丑闻传出,安然股价一天之内暴跌75%,两天后又缩水到不足鼎盛时期的0.3%。
去年12月2日,该公司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开列的资产总额近500亿美元,成为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企业破产案。
安然丑闻不仅仅是一桩经济丑闻。据《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披露,安然与美国政界关系十分密切,其负责人曾是白宫领袖们的座上客;在1989年至2001年期间,美国共有71位参议员和187位众议员收受了安然公司的政治资助;安然还曾资助布什竞选美国总统;布什政府诸多核心人物是安然股份的持有者——这些为安然丑闻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在法院调查安然破产案的过程中,该公司的审计人——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毁掉了部分有关安然公司的重要资料,包括电脑文件、审计报告等。美国证监会据此认为,安信达的行为已构成犯罪或有意阻碍司法调查。今年3月,安达信被控妨碍司法公正罪。
影响
世通破产给美国经济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破产造成众多债权银行有帐难收。据报道,向世通公司贷款1亿美元以上的债权银行超过50家,全球所有着名的投资银行几乎都是世通的债主。如果世通最终破产,债权银行的相当一部分债权将无法收回。
世通股票暴跌还使美国一些在世通注入大笔投资的州养老基金遭受重创。据初步估计,美国第二大养老基金纽约州养老基金在世通的投资损失高达3亿美元,密歇根州养老基金损失约116亿美元;佛罗里达州养老基金曾因安然股票暴跌遭受了约3亿美元的损失,此番在世通股票上又损失8500万美元至9000万美元。除了机构投资者,众多购买世通股票的中小股民更是血本无归。
拖累了世界股市。以亚洲股市为例,6月28日丑闻曝光后,东京股市大跌4%,韩国主要股指跌7.15%,台湾股市跌3.6%,香港恒生指数跌2.39%,新加坡股市跌2.15%。
世通破产还使该公司的客户服务受损。据报道,世通的客户包括纳斯达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联邦航空管理局、美国国防部等重量级客户,此外还有2000万长途和2000万地方电话客户。分析家指出,虽然世通现领导层向公众保证不会出现服务中断,但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却是一个大问题。
危机
自2001年12月以来,除了安然和世通,美国企业界爆出财务丑闻的企业还有泰科国际、凯马特、微软、通用电气、Qwest公司、Adelphia通讯、Imclone系统、CA、施乐等,这些全球500强公司都曾经或正在接受美国政府监管部门的调查。与大公司假帐丑闻一同被揭开的,还有美林集团等投资银行营私舞弊和许多证券分析师故意误导投资者等丑闻。分析家认为,在美国经济复苏急需新的推动力的重要时刻,频频曝光的公司财务丑闻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由此导致的市场信心危机,也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一项调查显示,近段时间来,美国投资者的普遍感受是“玩股” 等于“玩火”。 涉嫌造假丑闻的上市公司股价一夜之间由几十美元跌到几美分,吓走了股市投资者,他们纷纷抛售股票和国债,股市出现了25年来最严重的熊市。投资者急着兑现退出股市的速度,甚至比去年“9·11”恐怖袭击之后还快。
系列丑闻还使风靡一时的美国CEO崇拜遭遇危机。分析家指出,美国上市公司之所以纷纷造假,是与美国社会已经形成的CEO崇拜分不开的。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实现的国家,CEO被视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写照,CEO不但具有高收入,更重要的是具有获得股票期权的权利;许多CEO大权在握,对财富和利润的疯狂追逐使他们往往片面追求高成长率及高股价,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与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沆瀣一气,通过假帐手段虚夸公司业绩。
频频曝光的公司丑闻令美国政府大伤脑筋,不得不采取一些应急措施。7月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出台规定,凡去年收入超过12亿美元的公司的CEO和CFO都必须以书面形式宣誓,保证其公司最新财务报表的正确性;如果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被证明不实,公司领导人可能会面临欺诈罪的民事指控或者对政府作伪证的刑事指控。据报道,华尔街似乎支持了这一做法,当日,道琼斯指数上扬了336点,但民众却对此半信半疑。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66%的美国人根本不相信这些CEO的誓言,他们希望看到更多、更大的发展。
“相信上帝”是印在美元钞票上的一句格言。有人讽刺道,CEO不可信,会计师事务所、股票分析师也不可信,看来美国人只能相信钞票上印制的这句格言了。
安达信简史
安达信环球集团(Andersen Worldwide)包括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和安达信国际咨询公司两部分,业务遍布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在今年8月解体前,该公司在全球拥有386个办事机构和85000名员工,2001年营业收入达93亿美元。公司总部设在瑞士。
1913年:亚瑟·安达信创立安达信公司,最初的业务是收集客户资料然后进行分类处理。
1947年:亚瑟·安达信去世,门生莱昂纳多承接恩师开创的事业。
1947年至1963年:在莱昂纳多任期内,公司收入从1950年的800万美元增长到1.3亿美元。莱昂纳多还直接参与并启动了5家欧洲分公司,安达信自此拥有了全球性分公司。
1972年: 安达信在香港设立办事处,1979年开始拓展中国大陆业务,并于1983年和1987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办事处。
1991年: 安达信在上海设立安达信(上海)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在上海浦东新区注册的外商独资咨询公司。
1992年:安达信深圳分公司成立。
1992年7月:安达信与华强会计师事务所在北京成立了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华强会计师事务所。
1998、1999年:安达信分别吸收了上海经纬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广州花城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和深圳中审会计师事务所,并相继在重庆和西安开设办事处。
安达信中国公司的专业服务包括9项核心内容:审计、企业咨询、企业融资、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法律服务、商业服务承包、风险管理和税务咨询。
2002年3月:安达信在美国的分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因涉嫌在安然公司欺诈案中销毁有关文件、妨碍司法调查而被起诉。
2002年6月:美国联邦大陪审团裁定,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妨碍司法公正罪成立。
2002年10月16日:美国休斯敦地方法院对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妨碍司法调查罪作出最终判决。
更多的丑闻
施乐:6月29日,世界最大的复印机生产商美国施乐公司被披露在1997年至2001年间虚报营业收入,金额高达64亿美元,远远超出今年4月份美国证监会与该公司达成和解协议所预估的数字。
默克:7月8日,全球第三大药品制造商、美国制药巨头默克公司传出虚报利润124亿美元的消息,因涉嫌在过去3年中利用不正当财务手段提高利润,该公司日前已被起诉。
强生:7月22日,因涉嫌“在制药过程中严重违规,刻意隐瞒事故,擅自变动制造过程与配料,生产有严重缺陷的药物”,美国强生公司遭到美国政府调查。
奎斯特:7月25日,美国第四大通信运营商奎斯特通信公司传出涉嫌造假丑闻。该公司涉嫌虚报营业额14亿美元及修改业绩报告,目前正接受美国司法当局的调查。据悉,该公司巨额债务已达266亿美元。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7月31日,美国司法部已开始对其美国在线分公司的财务进行调查。7月初,美国在线公司披露,其在2000年至2001年可能存在虚报收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