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盈虧 » 新鴻基地產歷年股票價格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新鴻基地產歷年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 2022-04-26 06:39:53

① 李肇基的成長歷程

李兆基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日出生於廣東順德。當時其父在順德開了家經營金銀業的小鋪,李兆基的孩童時代就是在這個小鋪子里度過的。從小耳濡目染,使李兆基對做生意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三十年代中,李兆基的父親從順德來到廣州,開了一家銀庄。小學剛畢業的李兆基也隨父親來到廣州,在父親的銀莊裡打雜,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國內地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不安之時。李兆基在銀莊裡每日接觸大量錢財,他親眼看見有的人幾天前還擁有幾捆鈔票,幾天後便隨鈔票劇烈貶值而一文不名。年輕的李兆基從中悟出一個道理:鈔票只是浮財,而擁有物業才是真正的恆產。這個道理李兆基認為他終身受用不盡,正是靠著它,李兆基才有今天這番事業。
一九四八年,李兆基懷揣一千元錢,隻身來到香港,躲避戰亂。當時的香港中環文咸東街,足足有二三十間金鋪銀店,專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業務性質跟李介甫在順德的永生銀號沒有分別。初抵香港,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貨幣兌換業務的優勢,在幾間銀鋪掛單,從事買賣外匯和黃金的生意。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時,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李兆基與何賢等人合作,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為其後來事業的發展奠下第一塊基石。五十年代初,李兆基又轉行做五金生意和進出口貿易,生意十分順手。然而,盡管鈔票源源不斷地賺進 ,李兆基的心裡仍不踏實,廣州的經歷令他終身難忘,他決心另擇生意行當。從過去的經驗里,他今次選擇了一個可靠的行當 —— 從事地產業。 後來李兆基回憶當年生活時曾說:「我七八歲時已常到父親的鋪頭吃飯,自小對生意已耳濡目染,後來在銀庄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令我領悟到持有實物才是保值的最佳辦法。」於是,已過而立之年的李兆基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毅然選擇了地產,走上了一條日後為他帶來無量前途的實業之路。
一九五八年,李兆基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公司開辦後,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均銷售一空。一九六三年,李兆基與馮、郭兩人甩掉其他五位股東,另組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李兆基任董事局副主席兼公司總經理。三人聯手,在地產界聲名遐邇,博得「三劍客」之名。新鴻基公司看準香港經濟起飛和人口急速增長的時機,大力興建大型屋村和中小型住宅樓宇,發展得十分順手。一九七二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分手後,李兆基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又用這些物業於一九七二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胡寶星任董事局主席,李兆基為副主席。一九七三年初,恰值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李兆基趁機將永泰公司上市,每股一元的股票一下子漲至一元七角,李兆基大撈了一把。也是運數使然,就在李兆基大撈一把之後,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李兆基此時手裡握著巨額現金,他看準機會,大肆壓價購進土地和舊樓。
一九七五年,香港股市開始復甦。李兆基也在此時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恆基兆業有限公司。股本1.5億港元,地盤20個。公司成立之後,李兆基有意將恆基兆業上市。他選擇了一個最便利的方法 —— 買殼上市。即收購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然後將之改造,以嶄新面目上市。李兆基的目光瞄向他與人合股的永泰建業公司。他以物業換取了永泰一千九百萬股的新股,成為最大股東,取代胡寶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李兆基接手永泰後,他又將面向廣大市民的經營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也隨之上漲,由原先不足一元漲至一九七六年初的三到四元。在李兆基經營下,永泰生意蒸蒸日上,盈利迅速增長。至一九七九年,由於盈利增加一倍多,李兆基決定派送新股,這樣永泰股數逾億股,市值已達九億多元,擁有二十餘個樓盤。按香港法律規定,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私人不能擁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李兆基在永泰已擁有百分之七十的股票,因此,他無意將永泰再擴大。他的目的,還是要將作為永泰總公司的恆基兆業早日直接上市。恆基兆業成立之初,僅有股本一點五億元,樓盤二十個。但幾年之後,它的地盤激增至逾百個。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源源不斷地取得足夠的土地來建房決非易事。李兆基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方式來為自己增加土地儲備。他採取的方法是收購舊樓,然後拆建出售。這些舊樓由於絕大部分在市區,故發展潛力十分驚人。李兆基長年在歐美的中文報刊上刊登廣告,收購香港的舊樓。這一招,不僅方便了那些華僑,也使得李兆基在沒有競爭對手下取得最優化的效益。在收購了一層舊樓後,他會想方設法陸續買下全樓,然後再逐漸買下周圍樓宇,無聲無息地擴充著。在收購後期時,即使價格較高,他也會毫不猶豫地買下。因為即使如此也比官地競投合算。李兆基以工業化方式經營地產業。他將土地視為原料,樓宇為製成品。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使恆基兆業博得港人口中的「樓字製造工廠」的名聲。
一九八一年六月,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將恆基兆業推上市,一舉集資十億港幣,充實了自己的實力。成功地渡過了八十年代初、中期香港地位未定時的低潮期。渡過了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低潮,李兆基和他的恆基兆業又上一層樓。一九八八年,恆基兆業地產公司全面收購了永泰建業,將之改名為「恆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此同時,恆基發展又宣布發行十二億新股。由於該公司擁有百分之二十八點七的香港小輪公司股權和百分之二十六點四的中華煤氣股權,更顯得實力雄厚。擁有恆基兆業地產和恆基兆業發展這兩個實力雄厚公司的李兆基,也一舉躍入香港十大富豪榜中。香港地產界權威人士在評判李兆基與李嘉誠、郭德勝、鄭裕彤四人時,曾有這樣的評語:長江實業雄才大略;新鴻基地產穩健有為;新世界發展勇氣逼人;恆基兆業則眼光遠大,先聲奪人。
至此,李兆基精心設計的收購、吞並戰終於實現了完滿的結局,李兆基通過完全吞並原來實力比他強的胡寶星,達到了利用別人發展自己的目的。而李兆基的借殼上市、以小博大的收購、吞並戰術,至今仍成為股市收購戰中的成功範例,成為香港的經濟學教授的課堂上經常引用的著名例證。
1993年2月,他與鄭裕彤、何鴻燊以14.9億港元收購加拿大Westcoast Peboleam公司。1994年8月,出售加拿大物業百福軒(總樓面要1.63萬平方米),市值1.6億美元。恆基地產於1992年大量投資大陸房地產,1993年6月止,在大陸供集團發展的地盤共有20個,總樓面積逾185.8萬平方米,分布於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其購入成本低於集團總資產10%。1993年下半年,恆基地產再分別購入廣州及北京東城兩幅地皮。李兆基原計劃將這些大陸投資分拆上市,但未能成事,部分原因是恆基中國缺乏3年業績,未符合上市規則,故此,恆基地產轉而發行可換股債券(債券可兌換成日後上市的恆基中國股份),集資4.6億美元。恆基與新鴻基地產、新世界發展聯合投資65億元人民幣,投資武漢江灘填平工程、改造渦輪機廠、重型機廠、重建武漢中山路、武漢飯店;與九龍倉簽意向書計劃投資上海靜安區商品房;又與新鴻基地產、新世界發展等組基金至少1億美元投資武漢國企。
內地改革開放後,李兆基就與胡應湘、馮景禧、鄭裕彤等聯袂投資廣州中國大酒店。其後,更是大舉投資內地,投資額達上百億元。一九九六年元月,北京恆基中心封頂,該項目總投資達三十三億元,建築面積達二十八萬余平方米,坐落於長安街上,成為京華又一美景。李兆基於一九九三年被國務院港澳辦和新華社香港分社聘為港事顧問;一九九五年底又被聘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李兆基有三子兩女。長子李家傑畢業於倫敦大學,現為恆基董事,參與公司發展與管理。
經過多年發展的李兆基,現在已成為香港地產業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顯要人物。他現在是香港恆基兆業地產及香港中華煤氣公司主席,共計持有59.87%的恆基兆業、2.5%東亞銀行、12%新鴻基公司、10%星洲新達城市發展的股份。此外,李兆基通過恆基兆業地產持有71.8%的恆基發展、29.7%中華煤氣、32.6%油麻地小輪和25%廣州洛溪新城的股份。1996年,恆基兆業地產總市值達123.30億美元,資產總值為679.45億港元,營業額111.71億港元,在香港上市公司排名中位居前列。
李兆基雖只是小學畢業,但卻身懷絕技:用算盤計算快過電腦。他的腦力驚人,恆基一百多地盤,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哪裡進度如何,哪裡面積多少,隨口可出。李兆基的座右銘是:「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他認為凡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備,有獨到眼光,方能先別人一步。
李兆基談到個人財富問題,說了一句古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始終認為,不擇手段,沒有道義,發達了也沒有用,做人應該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理想。
既然明知財富如浮雲,那麼為什麼幾十年來還要在商界縱橫馳騁呢?李兆基認為,事業所帶來的成功感,不完全在金錢方面。在他心目中,做地產最重要的是有預測能力和鑒別能力,買地就像買衫一樣,買得便宜穿得久,便說明你眼光好、買得值。大家一齊去買地,誰識貨,誰不識貨,「有料無料」,幾年後便見分曉。總括來說,投資有如一塊試金石,能分辨「高」「低」、明察秋毫,是為最成功的境界。李兆基除了投資眼光快且准外,待人接物也很注重傳統的人情味,決不像有些商人只認錢不認人,幾十年來,他的恆基公司幾乎與香港各大地產公司都合作過,被譽稱為「百搭」地王。
作為地產界的「大哥大」,李兆基在香港政府適應市民要求壓樓價之時,曾帶頭將馬鞍山新港城最新樓盤自貶身價百分之八,為其他地產公司做出一個榜樣。
李兆基雖然幼時讀書不多,但他頗有古文修養,買下、貯存有大批古書。由於他曾捐出大筆基金給牛津大學,牛津贈予他「院士」和「博士」的榮銜。不過,他在社會傳媒方面一向保持低調,不願接受記者采訪,不願在報刊上出頭露面。
李兆基熱心支持社會公益事務,具有培育英才的遠見和胸襟。他屢次出資贊助中、英、港的教育事業,貢獻至巨。其中有三項成績尤其卓著。
其一是於一九七九年捐助英國牛津大學的華頓書院。設立「李兆基獎學金」,
每年保送三至四名香港優秀學生負笈牛津大學,先後已有四十六位修讀不同科系的學生受惠。而李先生亦膺選為該院榮譽院士。
其次,於一九八二年與好友設立「培華教育基金」,並擔任主席,資助中國發展教育和培訓專業人才。
一九九三年被邀出任港事顧問,並成為「廣州市榮譽市民」。
其三,李兆基對中文大學的學術科研發展貢獻尤多,他慷慨解囊資助中大設立三年制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並擔任顧問委員會委員。現任該校聯合書院校董。
近年,他又聯同摯友鄭裕彤博士捐助六百萬美元與中大及耶魯大學,支持香港、華南及台灣地區研究計劃。
他屢次捐款支持國際康復機構、香港公益金及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其家鄉順德縣之醫療。教育和體育事業亦屢獲資助,造福桑梓。
李兆基還斥資10億港元,在港設立一間私營醫院 —— 沙田仁安醫院。事實上,李兆基除了事業成就之外,跟隨過李兆基工作的人都可以證明他的國學根底相當深厚,每年集團年報的主席報告都是由他親自撰寫或修改。李兆基下筆成文,洋洋灑灑,既有內涵,又有文采,經常令他那些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同事自嘆不如。

② 香港股票市場價格指數是什麼

是恆生指數。股市指數是指,就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數字。
如何能直觀地知曉當前各個股票市場的漲跌情況呢?通過觀察指數就可以。
股票指數的編排原理還是比較錯綜復雜的,這里就先說這么多了,點擊下方鏈接,教你快速看懂指數:新手小白必備的股市基礎知識大全
一、國內常見的指數有哪些?
會對股票指數的編制方法和它的性質來進行一個分類,股票指數大概有這五大類:規模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風格指數和策略指數。
其中,見的最多的就是規模指數,舉例說明,好比我們都懂的「滬深300」指數,它說明的是在滬深市場中交易活躍,且代表性和流動性都很好的300家大型企業股票的整體情況。
另外,「上證50 」指數的性質也是規模指數,說的是上證市場規模較大的50隻股票的整體情況。

行業指數代表則是某個行業的整體情況。比方說「滬深300醫葯」代表的就是行業指數,代表滬深300指數樣本股中的17個醫葯衛生行業股票整體狀況,這也是反映了該行業公司股票的一個整體的表現究竟如何。
主題的整體情況(如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是用主題指數作為表示的,相關指數「科技龍頭」、「新能源車」等。
想了解更多的指數分類,可以通過下載下方的幾個炒股神器來獲取詳細的分析: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二、股票指數有什麼用?
經過文章前面的介紹,大家可以知道,市場上有代表性的股票,是指數所選取的,所以,通過分析指數,我們就能夠對市場整體的漲跌狀況做一個快速的了解,從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市場的熱度,甚至能夠了解到未來的走勢。具體則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獲取專業報告,學習分析的思路: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

應答時間:2021-09-0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③ 香港恆生指數成份股

1 長江實業 -9
2 中電控股 0
3 香港中華煤氣 -1
4 九龍倉集團 +2
5 匯豐控股 -22
6 香港電燈 0
11 恆生銀行 0
12 恆基地產 -2
13 和記黃埔 +1
16 新鴻基地產 -4
17 新世界發展 -1
19 太古股份公司'A' -5
23 東亞銀行 -3
66 港鐵公司 0
83 信和置業 -2
101 恆隆地產 -4
144 招商局國際 -1
267 中信泰富 -3
291 華潤創業 +1
293 國泰航空
......

恆生指數有限公司

④ 中日美三國 從2000年到09年GDP與他們股票市值之比

恩,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1998年,中國工業5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7.11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3.98億美元,分別僅相當於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0.88%和1.74%。1998年中國最大工業企業的銷售收入為61.13億美元,僅相當同年世界500強最小企業銷售收入89.02億美元的68.7%。即使以中國工業100強同世界500強比較,差距也仍然是顯著的。1998年中國工業1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19.48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10.89億美元,分別僅相當於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2.44%和4.75%。

1999年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首次全部進入世界500強,但相比之下,它們在其中的表現卻是"大而不強"。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的龐大規模是政府過去用巨額財政資金和壟斷經營政策做大的。因此,我們的國有銀行雖有世界級大銀行的外殼,但尚缺乏跨國大銀行的內在素質,當然也就不能算作名符其實的世界500強。

不難想像,從上述企業中產生的上市公司,其規模也必然會是偏小的。以上市公司的總股本規模為例,上海30指數所含30隻成份股的可流通股本規模普遍都是偏小的。以2001年4月底的統計數據為准,在30隻成份股中,可流通股本不足1億股的就有2隻;1~2億股有12隻;2~4億股有8隻;4~6億股有6 只;6億股以上有2隻。從統計結果看,有近一半成份股的可流通股規模不足2億股,而且沒有一隻股的可流通股本達到10億股。即便從這30家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來看,公司規模也是偏小的。其中,總股本大於20億的只佔2家;而總股本不足7億的則佔18家;總股本介於7~20億之間的有10家。

再以香港股市為例,在香港恆生指數所含的33隻成份股中,大多屬於藍籌股,它們的總股本(即可流通股本)規模現狀是:5億股以下只有1隻;5~10 億股有6隻;10~20億股有7隻;20~30億股有12隻;30~50億股有4隻;50億股以上有2隻;100億股以上有1隻。
應該承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也還不到十年的時間,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仍處在改革與成長初級階段,尤其是上市公司中有相當部分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改制而來,"底子"還很薄弱,尚有待於進一步規范與發展。事實上,我國上市公司通過送股、配股、增發等方式正在不斷地擴張股本規模,上市公司之間以及上市公司對非上市公司之間的並購正在興起。不難設想,上市公司總股本因送配增發將不斷增大,總資產也會隨著經營與並購而不斷擴張。

二、上市公司股本結構

依世界各國的先例,股本一般只有普通股與優先股之分,而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卻異樣地分割為國有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三大塊,而且,只有社會公眾股才能上市流通,可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重僅30%多一點。原本偏小的總股本規模,當其中的60%以上又不能上市流通時,至少會引發以下後果:

其一,由於股市的實際股本流通量狹小,易於大戶操縱控盤,從而形成"投資不足、投機過剩"的格局,最終導致股價失真。曾經製造中國股市"天價奇跡" 的億安科技,為何能與其業績如此不符地沖上126元的"天價"?後來人們從證監會的公告中才得知,原來是南方四個大戶聯手操縱的結果。其實,只要看一下億安科技的股本結構,我們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7000多萬的總股本已是夠小的了,而可流通股更是少得可憐,僅有3500萬股。正是由於流通股本太小,易於操縱,因此,經常的現象是,大戶"坐莊",散戶"抬庄",賺者投機,套者投資。

其二,由於上市公司總股本不能整體上市流通,尤其是處於控股地位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一方面,它不僅造成了上市公司與上市股本的不對稱,而且還導致了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市場並購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它不利於國有資產的存量活化與結構調整,易於造成國有資產的沉澱與流失。換言之,上市公司總股本不能整體上市流通,嚴重障礙了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同時,退化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機能。

此外,國有股與法人股的不能上市流通,易於形成內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獨大"。由於股權的過分集中,監督與決策機制失衡,經常發生的現象是,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不正常的關聯交易經常發生,強制上市公司為控股母公司擔保、私分上市公司財產、抽逃上市公司資金,甚至大肆掏空上市公司,中飽私囊或滿足小集體的利益。

我國上市公司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是我國股市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應該看到,我國目前尚處於經濟體制轉軌與法制完善的過程中,國有股與法人股暫未上市的原因,主要是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龐大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一下子上市相當於股市擴容數倍,市場承接乏力;二是國有資產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國有股匆忙上市,國有資產有可能嚴重流失或被侵吞;三是有相當的國有股分布在國民經濟關鍵行業,國有股上市後有可能失去控股地位。盡管如此,國有股及法人股最終總歸還是要上市的。

實際上,國家股東和法人股東要想轉讓股權,目前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經證券主管部門批准,與合格的機構投資者簽訂轉讓協議,可以一次性完成大宗股權的轉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的這種轉讓主要是通過兼並收購、買殼、借殼等資產重組行為而展開的。業已開始試點的國有股減持方案顯示:國有股減持將採取二級市場配售、增量發行、上市公司回購、向非國有企業協議轉讓等四種方式進行。我們相信,隨著這一重大改革舉措的推行,中國股市的國有股與法人股的類別劃分,將最終從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消失。

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一般地,本土上市公司應該是本土民族企業中的佼佼者,它們是本國或本地區優秀企業的代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反映了該國或地區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強弱,是企業內在素質和外在規模的綜合體現。反映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主要指標有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等。每股收益(也稱每股盈利或每股稅後利潤)側重反映企業當前經營業績的好壞;每股凈資產則著重反映企業經營的現實資本,及其未來創造利潤並能抵禦風險的能力。

縱觀世界各國股市,凡屬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股市發展史差不多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一樣,長達一、兩百年,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上市公司(其中有不少是跨國公司)一般都有著較高的國際競爭力和盈利水平。以美國為例,1999年,在世界500強中,美國獨佔185家,我國大陸地區則只佔5 家。正因如此,美國股市有著大批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如J.P摩根1999年每股收益竟高達11.16美元。美國類似公司,80年代有通用汽車、通用電氣、可口可樂等;90年代則有IBM、英特爾、微軟、戴爾等。正是有了這一批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績優股,美國股市與股指才能不斷地成長壯大。

再以香港股市為例,恆指33隻成份股中,絕大部分每股收益都在1港元以上,也有不少在2港元以上。其中,長江實業每股收益曾高達7.66港元。類似業績的藍籌股還有匯豐控股、九龍倉、恆生銀行、和記黃浦、新鴻基地產等。這些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一般都達20港元以上,有的每股凈資產甚至接近50港元。

我國上市公司則沒有這么幸運。以2000年度業績為例,滬深兩市1000餘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僅0.20元,每股凈資產為2.65元,凈資產收益率為7.66%,虧損面8.55%(剔除年內新上市公司後則虧損面將達10%)。其中,業績最差的每股收益為-3.12元,每股凈資產最低的為- 8.93元,每股未分配利潤最少的為-10.96元;即便業績最好的上市公司(一家釀酒公司)每股收益只有1.60元,每股凈資產最高的公司(當年才增發新股)也沒有達到10元。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同世界500強相比,中國工業500強的盈利能力明顯偏低。1998年,中國工業500強的平均資產利潤率、人均利潤和人均收入分別為2.78%、1366美元/人和27456美元/人,而當年世界500強的同類指標分別為11.29%、11093美元/人和 288855美元/人,前者分別僅相當於後者的24.62%、12.31%和9.51%。由此可見,作為上市公司基礎的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水平,與國際一流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

但可以相信,加入WTO後,隨著我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與國際化經營戰略的不斷推進,已有二十年成功改革經驗的中國人民將會創造出大批國際水平的跨國公司來。業已進入世界500強的將會更強,尚且進入的將會不斷擠身於世界500強之列。到那時,我們的企業品牌不單是"國內知名"品牌,它們更多地將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享譽世界。

四、上市公司利潤分配

按照國際慣例,上市公司必須在兼顧眼前和長遠利益的前提下,先行對稅後利潤至少作出如下幾項必要的扣除後,才能對股東進行最後的利潤分配。第一項扣除是抵補以前歷年虧損;第二項扣除是留作法定公積金;第三項扣除是留作法定公益金。

從國外發達股市來看,上市公司利潤分配基本上是以派息為主的,而派息的多少則是依盈利水平而定的。例如,從香港恆生指數的33隻成份股來看,公司對股東進行利潤分配的主要形式是派息,而且絕大多數公司的派息水平都在每10股派5港元之上。其中,派息最多的是恆生銀行,從網上可查閱到的1995—— 1998年的資料來看,該公司連續4年派息都是最高的,其每年派息都在每10股派30港元之上。匯豐控股每年每10股派息則都在20港元之上。對股東如此豐厚的利潤分配,如果沒有極強的盈利能力,那的確是很難想像的。

相比之下,大陸股市上市公司的利潤分配則以送股、配股、或直接增發新股為主要形式,而派息不過是象徵性的,派息面與派息率均很低,例如,每10股派 1元,甚至只有幾角錢。這種現象在我國股市中可能還要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上市公司股本偏小,客觀上只有通過不斷地送配或增發新股,才能"做大"股本規模,尤其配股和增發還能同時提高每股凈資產含量;其二,上市公司普遍盈利能力較弱,每股盈利水平不高,若強制性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派息最低限,勢必影響企業資本積累與投資擴張。因此,送配增發形式的分配方式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一舉兩得的現實選擇。

五、機構投資者

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成熟股市一般都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這種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由於它們是集合投資、規模經營、專家管理、風險分散,而且有著強大的專家隊伍、分析技術和快捷信息作保障,因此,它們不僅是中小投資者的集合體和保護傘,更是股市的中流砥柱。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大小及其內在素質高低,是股市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據統計,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1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相當於1995年美國GDP(7.4萬億美元)的40%;1997年6月,日本有基金管理公司44家,管理基金5300多個,管理資產近45萬億日元;1997年底,英國有單位信託基金管理公司154個,管理單位信託基金近1600個,管理資產1500億英鎊,另有投資信託公司570多個,管理資產 580億英鎊;1997年底,我國香港特區共有46家基金管理公司、788個投資基金,基金資產總值約為600多億美元。

另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個人直接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0%,個人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7%;機構直接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 28%,機構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5%;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比例約為55%。1997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率增長很快,1960年為40.9%,1984年為64.4%,1989年為72%,1997年即增加到 81%。

相比之下,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也起步較晚,規模相對較小。1998年初,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基金誕生。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交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都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小規模只有5億個基金單位(佔11隻);最大的基金規模也不過30億個基金單位。

按照加入WTO談判的承諾,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將逐步對外國投資者開放。一旦置於WTO的開放環境下,在一個以散戶為主的市場,由於散戶抗風險能力較弱,他們將無法成為市場穩定的力量,因此,培育大批機構投資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事實上,為了滿足股市超常發展的需要,我國證券監管部門正在大力培植機構投資者隊伍。例如,已經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取代"老基金"、券商資本擴容、企業准入放寬限制、保險基金入市等;隨後還將推出的其他舉措包括:開放式基金面世、社保基金與養老金入市、外資設立基金入市、混業經營下的銀行資金直接入市等,直至完全開放的外資機構入市。到那時,我國機構投資者將是股市最龐大的投資者群體,它們將支撐著我們股市的健康發展,並逐步走向完全的國際化。

六、股價分布

股價作為虛擬資本的一種價格,它是股票市場最重要的信號之一。股價只有在市場給予合理定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從而做到准確有效地反映宏觀基本面和微觀景氣度。反之,失真的股價,則不僅會失去"晴雨表"的作用,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還會誤導股市投資和社會資源配置,進而削弱或退化股市的經濟功能。

一般地,股市較為成熟的國家或地區,其股市價格分布大多表現為極差(即最高價與最低價之差)較大的均勻分布。例如,美國股市最高股價為100多美元,股價僅有1美元多的也不少,甚至還有不足1美元的。很顯然,其股價最高值與最低值之比均超出了100倍之多。

相比之下,我國股市價格分布則不妙。以2001年5月11日(星期五,年報出盡後的第一周)收盤價為例,最高股價為華工科技53.35元,最低股價為馬鋼股份3.94元,二者相差僅12.5倍。在1091隻上市A股中(不含PT股),站在50元之上的有1隻,介於40~50元之間的有9隻,介於 30~40元之間的有31隻;而落在7元以下的僅有20隻;介於7~10元間有84隻;其餘的946隻股票的價格則分布在10~30元之間,佔全部股票的 86.7%。其中727隻股價高度密集在10~20元之間。也就是說,我國股市的股價分布是"一窩蜂",是"大鍋飯",股價基本上沒有拉開應有的檔次,這樣的股價分布,當然也就反映不出上市公司質量的優劣與差異性來。反過來講,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不高,正是股價普遍拉不開檔次的根本原因。

我國A股上市公司股價分布結構(2001年5月11日收盤價)
價格(元) 合計 7以下 7~10 10~20 20~30 30~40 40以上
股票(只) 1091 20 84 727 219 31 10
佔比(%) 100.0 1.8 7.7 66.6 20.1 2.8 0.01

另一方面,由於我國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本規模偏小,這就使得股市客觀上供不應求,而流通盤過小的股票則更成為投機者的追逐對象,無論公司業績好壞,其股價均居高不下;相反,為數不多的流通大盤股,即便是績優大盤股,其股價由於流通盤較大不易炒作而始終偏低,例如,10元以下股價中大盤股佔多數。這種因股本而排列的股價嚴重偏離了上市公司的業績和投資價值。過度的投機行情及短期財富效應,使進入股市的人們大多熱衷於"短平快",希望能一夜之間暴富,每天都想逮住"黑馬——庄股",投資往往成為"被套"的代名詞。客觀上的股市投資不足和投機過剩,勢必造成股價整體水平高企,股價嚴重扭曲。以同時發行A股和 H股的上市公司股價比較,同股卻不能同價,普遍情形是,上市公司在大陸流通的A股市價無一例外地高於在香港流通的H股市價5~10倍,有的甚至達到近20 倍。例如,2000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昆明機床的A股和H股收盤價分別為17.69元人民幣和0.88港元。可以肯定的是,香港股市顯然比大陸股市成熟而規范。

七、股價指數的成長性

股價指數是衡量並記錄一國或地區股市成長歷程的重要指標。股市的成長,意味著股指不斷地向上"長大"。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礎,是股市的生命力之所在。股指"長大"正是上市公司不斷成長壯大的必然結果。因此,優良上市公司群體是推動股市成長的生力軍。與此同時,反映股市漲落的股指,又是國民經濟波動的"晴雨表"。一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必然會帶動股指長期性上漲;反之,一國經濟經常"大起大落",必然會導致股市對應地"同起同落"、難以長大。

上個世紀最後10年,美國經濟經歷了戰後少見的長達100多個月的經濟持續增長,這也許是西方世界的奇跡,但正是這一奇跡製造了美國所謂的"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也正是這股動力推動了道瓊斯指數在近10年中的超常"生長"。美國道瓊斯指數每次突破1000點整數位收盤的日子:1991年4月17日首破 3000點;1995年2月23日首破4000點;1995年11月21日首破5000點;1996年10月14日首破6000點;1997年2月 13日首破7000點;1997年7月16日首破8000點;1998年4月6日首破9000點;1999年3月29日首破10000點;1999年5月 3日首破11000點。盡管目前該指數已回落至10000點附近,但它仍算是"不斷壯大"的。

而僅有十年發展歷程的我國股市的確還很年輕。如上所述,我國股市價格分布過於集中,在股價普遍偏高且拉不開檔次差別的情況下,宏觀面上稍有風吹草動,極易導致股市大起大落,進而形成股價上的普遍性同漲同跌,投資者方面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在股價反復的齊漲齊跌中,股指似乎很難長大。

以滬市綜合指數為例,1992年股指從最低293點猛竄至1429點,但年末卻又徒落至386點;1993年新年剛開市股指又猛升至1558點,隨後又快速步入逐波下跌之路,直至1994年7月底跌至325點,隨後上海綜指強勁反彈至9月13日達1052點,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里股指累計漲幅達 223%,而年末收市又跌至600多點;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沉寂之後,1996年初股指從550點逐步啟動,1997年6月股指直逼此波行情的最高點 1510點;隨後股指退守至1000點附近,這種進退兩難的格局又維持了近兩年,直到1999年6月我國連續第七次降息及《證券法》的即將實施,終於推動股指快速上揚至1756點的歷史新高。

在經歷了近十年的曲折後,股指終於第一次擺脫1500點的歷史大箱頂,進而大步沖向2000年的最高點2125點,2001年5月份繼續沖高至 2200點之上。很顯然,自1996年啟動的這一波超長大牛市,一直沒有大回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宏觀經濟成功"軟著陸"後的買方市場時代的到來,使我國國民經濟擺脫了過去長期以來的"大起大落"的格局;二是上市公司在市場經濟改革大潮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在此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基本判斷:隨著這一波牛市的必然終結,下一波熊市的最低點如果能站穩在1750點之上,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我國股市已經告別了過去"大起大落"、難以"長大"的歷史,這將是我國股市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八、股市的國際地位

國際股票市場,不僅擁有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上市公司,而且還有著廣闊的國際資本供給空間。一國或地區要想將國內或地區內的股票市場變成國際股票市場,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完全開放的貿易和金融制度、充分發達的經濟和金融、規范的法治和有力的管制。從當今的國際股票市場來看,如紐約、倫敦、東京等地的國際性股票市場,它們無一例外地建在國際金融中心或開放的國度里。

以國別而論,美國在股市上佔有多項世界第一。其一,上市公司總數最多。1998年底,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擁有上市公司3000多家,在NASDAQ 注冊的企業有5068家,再加上其它全國性和地方性股票交易中心,實際上,美國共有28000家公司的股票直接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其二,股票年發行額最大。1996年美、英、日三國的股票發行額分別以84844億美元、30888億美元、17402億美元占據世界的前三位。其三,股票年交易額最大。 1996年美、日、英三國的股票交易額分別為71215億美元、12520億美元、5785億美元。

1996年,美、日、英三國股市股票總市值分別為88272億美元、32842億美元、17405億美元,它們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15.6%、 71.4%、151.9%。1994年全球共有43個國家285家公司在美國發行了ADR,共籌資達200億美元,交易額達2480億美元。在這些國家的開放股市中,既有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優質上市公司,也有來自世界各地規模龐大的機構投資群體,它們共同促進了這些國家股市的發展與繁榮。

目前,大陸股市的股票總市值已超過香港股市,僅次於日本東京股市,成為亞洲第二大股市。截止2000年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總數為1088家,比 1993年的183家增長了近5倍;股票(A、B股)市價總值達48090億元,比1993年的3531億元增長了12.6倍;股票總市值佔GDP比重為 53.8%,比1993年的10.2%提高了40多個百分點;流通市值為16087億元,比1993年的862億元增長了17.7倍;股票當年交易額為 60826億元,比1993年的3627億元增長了15.8倍;股票當年籌資額1554億元,比1993年的315億元增長了近4倍。從動態看,我國股市在短短十年中的發展是十分迅猛的,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股市在質上作橫向比較則仍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尚無外國企業直接來大陸上市,而且除在香港上市外,我國在海外直接上市的公司也很少,僅有10餘家。

我國是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國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前進,我國經濟的現代化指日可待。事實上,我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正在不斷地提升國民經濟的綜合實力。加入WTO,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隨著中國加入WTO、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外企直接上市、外資直接入市的逐步推進,人民幣將會演變成國際性貨幣,中國也將會有若干城市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到那時我國國內股市將會變成名副其實的國際股票市場。

⑤ 外國股票有那些

香港股市叫聯交所(聯合交易所),有著名的匯豐控股,代碼HK0005,股價133港元左右.以下是其他部分品種:
證券代碼 證券中文名稱 證券代碼 證券中文名稱
0001 長江實業 0002 中電控股
0003 中華煤氣 0004 九龍倉集團
0005 匯豐控股 0006 香港電燈
0007 高信集團 0008 電訊盈科
0009 東方娛樂控股
0010 恆 隆 0011 恆生銀行
0012 恆基地產 0013 和記黃埔
0014 希慎興業 0015 盈信控股
0016 新鴻基地產 0017 新世界發展
0018 東方報業 0019 太古股份公
0020 會得豐 0021 寶福集團
0022 亞細安 0023 東亞銀行
0024 創新發展集團 0025 其士國際
0026 中華汽車 0027 嘉華建材
0028 天 安 0029 達力集團
0030 佳訊控股 0031 航天科技
0032 港通控股 0033 依利安達
0034 九龍建業 0035 遠東發展
0036 遠東投資 0037 ; 遠東酒店
0038 第一拖拉機 0039 和寶國際
0040 金山工業 0041 鷹君集團
0042 東北電 0043 卜蜂國際
0044 香港飛機工程 0045 香港上海大酒店
0046 科聯系統 0047 合興集團

台灣省也有台北股票交易市場,建興電子就是一家上市公司(生產電腦光碟機的).

新加坡的股票叫S股(新加坡英文的簡稱),在上海證交所上市的"中新葯業",代碼600329,1997年5月在新加坡發行並上市,成為首家S股,A股上市公司.

美國的紐約證交所更是聞名,道瓊斯指數,標准普耳指數,納斯達克指數都是有所耳聞吧?著名的上市公司有花旗銀行,谷歌google搜索引擎,微軟.

⑥ 新鴻基地產公司經歷了哪些重要事件

1972年7月14日,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注冊成立,並於8月23日上市,市值為港幣4億元。僱傭員工約30名,主要從事地產發展和投資。

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鴻基地產已經發展成為香港地產界的五虎將之一。

1987年10月,新鴻基地產與信和集團合作,以33.5億港元的巨資投得灣仔一塊地皮,興建了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中環廣場。

1990年10月,郭得勝因心臟病復發去世。參加葬禮的有李嘉誠、包玉剛、邵逸夫、霍英東、鄭裕彤、李兆基等工商業巨子,當時報刊評論:「這幾位扶靈者就已掌握了半個香港的經濟命脈。」那時,新鴻基地產的市值已達254億港元,與上市時相比,增長了63.5倍。

⑦ 紅籌股,藍籌股,H股的異同!詳細點,急用,考試!!!

在海外股票市場上,都有藍籌股的說法.所謂藍籌股,是指業績優良,市值較大,股性活跌的股份。在香港,讀者耳目能詳的藍籌股有匯豐控股、長江實業、恆基發展、新鴻基地產、中信泰富等。現納入恆生三十三指數的股份,由於都屬於各行業的佼佼者,因此大都可算作藍籌股,但是有股份開始走下坡路,如果變化較大,恆生指數服務公司會作適當的調整,即剔除某些股份,換進相同數量的新近發展較快的股份。

藍籌股這一說法近年來也逐漸為中國大陸的證券傳媒所援用。深圳的深發展,上海的四川長虹、陸家嘴等都是證券界人士和證券傳媒所喜聞樂道的藍籌股。

如果說藍籌股的說法適應於幾乎所有的股票市場的話,那麼,紅籌股的說法則僅適應於香港股票市場。目前對於紅籌股的定義,尚存在一定的爭議。主要觀點有兩種:一是按業務范圍區分,即如果某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其盈利中的大部分也來自該等業務,那麼,該公司的上市股份即將稱為紅籌股,彭博資訊紅籌股指數即按此標准遴選;二是按權益多寡區分,即,如果某上市公司權益中的大部分直接來自中國大陸,或具有大陸背景,那麼,該公司的上市股份即是紅籌股。今年4月中旬,恆生指數股公司著手編制恆生紅籌股指數, 該公司傾向於按權益多寡區分。在上述爭議尚無定論之時,我們不妨將兩方面的股份都看成紅籌股。

⑧ 香港新鴻基地產是誰的

新鴻基郭氏三兄弟:是新鴻基地產創辦人郭得勝的傳人。

新鴻基地產創立於1972年,主要從事地產發展和投資。目前物業銷售和租金收入分別佔到盈利來源的63.3%和26.6%,其他業務包括酒店經營、建築、財務、保險、戲院、貨倉、制衣、公共運輸和電訊等。

郭炳湘
郭炳湘,出生日期:1959年, 學 歷:碩士 專 業:土木工程 單位職務: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新鴻基地產」創辦人郭得勝長子。郭得勝1963年與李兆基等人合資創辦新鴻基公司,並出任董事局主席。
郭炳江
郭炳江,郭炳聯之兄長。少時曾遠赴英國留學,並獲得英國倫敦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及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土木工程系學士學位。 郭炳江現是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郭炳聯
郭炳聯,郭炳湘及郭炳江的弟弟。少時曾遠赴英國及美國留學,並獲得劍橋大學法律系碩士學位、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香港公開大學榮譽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及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郭博士現任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新意網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並為數碼通電訊集團主席,亦是九龍公共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之董事、渣打銀行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三號干線(郊野公園段)有限公司和機場空運中心有限公司之董事。

⑨ 李兆基什麼時候投身股市的

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分手後,李兆基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又用這些物業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胡寶星任董事局主席,李兆基為副主席。1973年初,恰值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李兆基趁機將永泰公司上市,每股一元的股票一下子漲至一元七角,李兆基大撈了一把。

⑩ 關於藍籌股,紅籌股

在海外股票市場上,都有藍籌股的說法.所謂藍籌股,是指業績優良,市值較大,股性活跌的股份。在香港,讀者耳目能詳的藍籌股有匯豐控股、長江實業、恆基發展、新鴻基地產、中信泰富等。現納入恆生三十三指數的股份,由於都屬於各行業的佼佼者,因此大都可算作藍籌股,但是有股份開始走下坡路,如果變化較大,恆生指數服務公司會作適當的調整,即剔除某些股份,換進相同數量的新近發展較快的股份。

藍籌股這一說法近年來也逐漸為中國大陸的證券傳媒所援用。深圳的深發展,上海的四川長虹、陸家嘴等都是證券界人士和證券傳媒所喜聞樂道的藍籌股。

如果說藍籌股的說法適應於幾乎所有的股票市場的話,那麼,紅籌股的說法則僅適應於香港股票市場。目前對於紅籌股的定義,尚存在一定的爭議。主要觀點有兩種:一是按業務范圍區分,即如果某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其盈利中的大部分也來自該等業務,那麼,該公司的上市股份即將稱為紅籌股,彭博資訊紅籌股指數即按此標准遴選;二是按權益多寡區分,即,如果某上市公司權益中的大部分直接來自中國大陸,或具有大陸背景,那麼,該公司的上市股份即是紅籌股。今年4月中旬,恆生指數股公司著手編制恆生紅籌股指數, 該公司傾向於按權益多寡區分。在上述爭議尚無定論之時,我們不妨將兩方面的股份都看成紅籌股。

在香港最為有名的紅籌股有:中信泰富、粵海投資、招商局海虹、上海實業,以及不久前上市的深業控股和北京控股等。
參考資料:http://103.stock888.net/001212/100,103,358262,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