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保羅·薩繆爾森的人物評價
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蘇珊·霍克菲爾德說:薩繆爾森「改變了他接觸的一切」。
「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是要死的。」2009年12月13日,保羅.薩繆爾森,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凱恩斯主義者,靜靜的離開了我們。他的思想與行為與凱恩斯多有交集,且不僅僅體現在國家干預理論方面。當凱恩斯宣稱,「經濟學家和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不管其正確與否,都比通常所認為的力量更大」的時候,為了影響年輕人,他則表示:「假如我能夠為這個國家寫作經濟學教科書的話,我才不關心是誰起草一個國家的法律。」這成為了他的一個為人所熟知的口號,也成為了他輝煌人生中的一個注腳。「我是一個運動場上的看台座位,能夠坐到上面去觀察幾乎一個世紀的基礎性經濟學的歷史。」
他自稱研究經濟學,完全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機緣巧合。他認為自己終其一生都足夠「幸運」——「我總是在恰當的時間出現在恰當的地點。」 而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他已經意識到:「所有的這些因為好運氣所導致的事情,都應該放到經濟學歷史中的根本性趨勢這一背景之下去理解。」
按照出生日期記載,他出生於1915年5月15日。但是,他卻總是覺得自己的真正出生日期是1932年1月2日的上午,地點是芝加哥大學。「早晨8 點,當我第一次走進芝加哥大學的講堂的時候,我又『再生』了一次。那天的講座主題,是馬爾薩斯的理論——直到密集程度超過了每英畝土地所能夠維持的人口生活水平達到最低限度之前,人口都將像兔子一樣的繁殖,之後不斷增長的死亡率則與出生率達到了平衡。它們是如此簡單易懂的一些不同的微分方程,以至於我懷疑自己是不是遺漏了什麼神秘的復雜性。」
當時,這位「因為離家和學校近」所以來到舊式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學的薩繆爾森,還只有16歲。而在他看來,1932年,是生而為經濟學家的大好時機。因為當時政治經濟學的領域里,正在等待著新方法、新典範、新好手與新問題的光臨。「科學是只寄生蟲,病人的數目越多,生理學與病理學究越進步,治療方法從病理學中產生。1932年也是大蕭條進入低谷期,一棵新苗正從腐爛的土壤中長出我們今天稱之為的宏觀經濟學。」
或許,比僅僅是運氣所導致的結果更加重要的,是這樣的一個有益的現實:經濟學正好適合與他。他為學術研究而生。在當時,這個學科剛好在理論和統計上都進入了一個數學化的階段。作為一個早熟的年輕人,「我一直熟稔於邏輯操作以及解謎的IQ測試游戲。因此,假如說經濟學對我是最理想的一個學科的話,也可以說,我也是經濟學最理想的研究者。」因此,他像茨威格一般提醒年輕人,「永遠不要低估,在你的職業生涯早期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這能夠讓可能的後進生變成開心的戰士。」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確要感謝希特勒。正是因為後者,使得他在1935到1940年逗留哈佛期間,能夠讓趕得上它的經濟學文藝復興的浪潮,Joseph Schumpeter,Wassily Leontief,Gottfried Haberler,以及「美國凱恩斯」 Alvin Hansen這些躲避戰禍的經濟學家推動了這一潮流。同一時期的哈佛研究生們,都具備了在才華上的這種新哈佛能力。Richard Musgrave,Wolfgang Stolper,Abram Bergson,Joe Bain,Lloyd Metzler,Richard Goodwin,
Robert Triffin,James Tobin,Robert Solow,... ——他們全部都是薩繆爾森的同輩們——變成了1950-2000年代世界經濟學前線上耀眼的明星。「的確,哈佛造就了我們。但是,就像我之前已經多次寫到的那樣,我們也造就了哈佛。」
在哈佛,他開始成為凱恩斯主義者。1936年,自英國內閣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了他最有影響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他的理論認為:現代市場經濟也會出現困局,解開困局,需要的是來自政府支出或者是減稅的強力推進,除此之外,還需要採用寬松的貨幣政策來使經濟得到修復。很多經濟學的學生們將永遠都不會對於19世紀的觀點感到有興趣——它認為,在不需要政府幹涉的前提之下,私有市場可以醫治失業。美國許多經濟學者對凱恩斯的學說大感興趣,而薩繆爾森與自己的老師漢森則更是不斷的宣傳凱恩斯主義,並對它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薩繆爾森認為,凱恩斯主義是從1929年4月的美國華爾街股票暴跌開始到1933年基本停止這一遍及資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凱恩斯的理論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很有價值。因此,他決定從當時社會上亟待解決的難題——投資與就業問題入手,來研究凱恩斯主義。逐漸的,他開始成為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主要代表人物。並且終其一生。
1940年10月,他開始來到麻省理工學院(MIT),這個他度過了所有學術生涯的地方。他很快就開始得到同行們源源不斷的認同。其中有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國家學術院、美國哲學學會、英國學術院等的會員資格。而各種頭銜也紛至沓來。但是,三個孩子的出生卻讓他的經濟條件開始捉襟見肘。於是,他決定寫作一本經濟學教科書。他給自己設定的寫作標准時——這本書不應該只吸引學生,還應該具有成熟和系統性的品質。他還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來集中講述當時依然乏人問津的凱恩斯革命的觀點。他說自己「殫精竭慮」的來寫作這本教材。他僱人來增加圖表、彩色圖示及幽默小段。
很難去低估這本名為《經濟學》的教材的巨大影響力。《經濟學》讓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們了解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觀念。它以多種語言翻譯出版,它 「在給予這個世界一種一般性的經濟學語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學生們被它的充滿活力的散文式風格及於自己日常生活的相關性所吸引。從此之後,大量的教科書作者開始模仿這種寫作方式。而《經濟學》也使得它的作者跨入了富裕人士的行列。
他的教科書——《經濟學》——教育了學生們如何去思考經濟學。他的經濟研究成果——《經濟分析的基礎》——教會了專業的經濟學家們如何去研究貿易。在兩本書之間,薩繆爾森重新定義了現代經濟學。當經濟學家們「坐下來拿出一張紙開始計算或者分析什麼東西的時候,你不得不說,在給他們提供所使用的工具及觀念方面,沒有人比薩繆爾森更加重要的了。」薩繆爾遜在MIT的同事Robert M. Solow說。
1970年,當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時候,瑞典皇家學院稱贊他「在提升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水平方面,比任何一位當代的經濟學家所做的都要多。」他被稱為是「最後一個網路全書似的經濟學家」。他幾乎改變了經濟領域所有方面的學術思想,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到股票價格波動的隨意性。雖然在他之前,數學已經被社會科學家所採用,但是在他的影響之下,數學才稱為了經濟思維中的如此重要的主流工具。通過他,簡單的數學預測獲得了強大的理論預測能力。而「假如你做一次有關現代經濟學家的成果的研究分析的話,你會發現,有龐大比例的標準的研究方式,都可以追溯到薩繆爾森一生的研究,」Solow說。
除了學生和經濟學家之外,薩繆爾森觀點的受益者,還包括美國的總統、世界性的領袖、國會議員以及美聯儲官員。他曾經擔任過顧問的機構有:美國財政部、預算辦公室、以及總統顧問委員會。他最有影響力的學生名叫約翰.F.肯尼迪。在1960年的選舉之後,他曾經給這個學生單獨上過一堂四十分鍾的課程。在當選之後,雖然他作為肯尼迪政府經濟顧問委員的主席的第一人選,但他卻拒絕了這一提名。他在原則上就拒絕任何政府官職。他說,自己不希望把自己放到這樣的一個境地上去,「不能說出和寫出自己所相信的東西。」
他曾經講過一個自己與弗里德曼之間的笑話:「如果魔鬼用一個精彩的理論來交換你的靈魂,這筆交易你做不做?」「我不會做,」弗里德曼說,「如果換的是不平等理論,我倒可以考慮。」而笑話背後,他與弗里德曼的經濟學觀點的爭執,已經成為了美國20世紀經濟史上的一段公案。他承認說,「我們幾乎在任何問題上都彼此不同意,但我們依然還是朋友。」
跟自由派的薩繆爾森不同,除了國防及法律領域之外,保守派的弗里德曼在絕大多數領域里都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他認為把自由權交給個人,私有企業和競爭能夠比政府做得更好。但在2008年,凱恩斯主義,以及它的強大護衛者薩繆爾森,卻正式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王者歸來」。當衰退開始的時候,西方的各國政府們不再袖手旁觀,而是積極參與甚至主導拯救市場的計劃。
他曾經這樣寫道:「不同尋常之處不在於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掌控經濟活動,而在於在多大程度上它不掌控經濟活動。」2008年,在他93歲時所接受的一次訪談中,他宣稱:當下的這次經濟危機,證實了他自己的經濟觀點的正確性——而這也證偽了他長久以來的對手弗里德曼觀點的謬誤。「今天,我們見識了米爾頓認為的一個市場能夠調節它自身的觀點到底有多麼的錯誤。」他說。「……現在,每個人都明白了相反的觀點,在沒有政府幹預的情況下得不到解決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凱恩斯的觀點,財政政策以及赤字性支出,在引導市場經濟時是起到了重要的引導性角色,再一次的得到了認同。我希望弗里德曼還依然活著,這樣他就能夠見證了他自己觀念中的極端主義是如何導致自身的失敗的。」
但他從不把凱恩斯主義當作是一種宗教。在經歷了20世紀下半場的歷史之後,即便是他也已經表示:「自己相信政府上演奇跡的能力的樂觀主義,已經消退了」。「假如政府變得太大,太多的國家收入要流經它的手中的話,政府將會喪失效率,而且對於滿足人們的需求變得遲鈍,因此,它將開始威脅到人們的自由。」 他說。但是,他依然堅信,沒有任何一位嚴肅認真的政治或者經濟思想家會拒絕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性觀點——與人為善的民主政府能夠在避免經濟問題領域里取得自由市場無法取得的成功。「政府和市場,它們單獨任何一個,在沒有另外一個的幫助之下,都無法服務於公共福利。」他最終承認。而有關其目的,他則在《我的人生哲學:政策信條和工作方式》一文中寫道,「盡管對現實世界的實證分析指引並限制著我作為一名經濟學家的每一個行動,我從未真正忘記對結果的道德准則的關注。我的准則很簡單,就是支持處於劣勢的人們,且(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憎惡不平等。」
2009年12月13日,這位經濟學泰斗級的人物,在其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歲。「一如既往,在做那些能夠給我帶來純粹樂趣的事情的時候,我的所得遠大於付出。」在他六十九歲的時候,他就已經這樣評價自己的一生。
建言中國:薩繆爾森於2008年11月撰文並在他去世後、於2009年1月在《中歐商業評論》發表,該文被一些評論者成為他的「中國遺囑」。文章稱,到2050年,十幾億中國人將會創造全球最高的年度總計實際國民生產凈值。他建議:中國將來應該以奉行「適度中間路線」的經濟體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中間路線是將深受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弗雷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等自由論者所鍾愛的不受管制的自由放任體制排除在外的。
他指出,純粹的資本主義不可能實現自我監管。它始終會造成不平等性的加劇和宏觀經濟波動的不穩定性。中間路線要求對市場和企業進行民主監管。雖然理性監管永遠無法做到完美,但它是一個優於其它的目標。
並且,他向美國讀者指出,中國未來的成功可能會受到美國愛國人士的歡迎。經濟絕對不是零和博弈。瑞士財富的增多未必會以美國財富的減少為代價。
② 跪求答案~中級財務管理第一章題目如下請~很急~萬謝
1
(1)從股票價格的計算公式P=L/i來看,影響股票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代表經營業績的 L 與代表投資利潤率的 i 。股票的價格與經營業績成正比,與其它投資的平均利潤率成反比。
由於股票的價格是由競爭決定,股民更多的是願意尋找那些經營業績好、利潤高企業的股票進行購買,這樣獲利的機會也就更大。而當兩個部門間投資利潤率存在差別時,資金就會從利潤率低的部門向利潤率高的部門流動,直到兩部門的投資利潤率基本相等。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表述平均利潤率規律就是:水往低處流,資金向利潤率高的地方走。
(2)外部宏觀、微觀市場環境的影響對股票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3)個人對股票的評判能力及估測能力都是不盡相同的。還有一些盲目跟風購買股票的人員存在。他們能給股價波動帶來不可測的影響
(4)其他投資產品影響
上述的一系列影響因素也並非能囊括全部,可見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非常多,股票價格的變動也變幻莫測。兩個股票之間沒有優劣差別,只有價格差別,而價格差別又是跟投資者投資意願息息相關的。所以說只看死知識是無法真正體會到股市的風雲變幻的,如果想靠書本知識在股票市場中一舉成功也絕非易事。但我也不贊同沒有財務知識、盲目進入股市的看法,想要最大化的降低在股市中投資的風險需要實踐與知識相互結合。
2
針對我國資本市場中存在著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與發展我國資本主義市場:
完善我國資本市場,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改善政府行為,強化監管
增加交易品種,開發金融衍生品種類
答題不易,萬望採納
③ 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說:當前的股票價格已經將未來的前景考慮進去了。。。。。就購買行為而
摘要 您好,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說:當前的股票價格已經將未來的前景考慮進去了。。。。。就購買行為而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說:當前的股票價格已經將未來的前景考慮進去了。。。。。就購買行為而言,一隻股票與其他股票之間不存在優劣之分。對被動投資者來說,隨機選擇不比任何其他選擇股票的方法差。而比得·林奇在其《OneUp on Wall Street》一書中寫到:對我而言,大部分那些在沃頓商學院所學的,本以為能在投資業務中派上用場的知識,到頭來只是把你推向失敗。。。同樣很明顯的是,堅定定量分析和隨機漫步假設的沃頓學院的教授們還沒有我在富達的新同事幹得好。請就上述兩位學者的觀點進行評述,並對影響股票市場價格的因素進行分析。從金融市場的要素出發分析如何完善和發展我國資本市場。
④ 保羅·安·薩默爾森的個人簡介
他是一個天才,也是一個幸運兒,他想爭取的榮耀無不手到擒來,而且來得很早。童年的薩繆爾森聰明活潑,善於思考,他看問題比同齡的孩子深刻、全面。 1931年,在他十五歲的時候他就考入芝加哥大學,專修經濟學。雖然他進入經濟學的領域純屬偶然,但結果證明,經濟學這一行如天造地設般適合他,彷彿是歷代經商先祖的基因找到了命定的歸宿。
進入大學後,他高效率地利用時間學習,博覽群書。他愛好廣泛,課余常把做高等數學習題作為自我消遣。他對物理學也有濃厚的興趣。初入大學時,薩繆爾森年紀雖輕,但沉著穩重,喜歡思考。他對前人的理論總抱著審視的態度,尋覓理論尚未完善或不完美的地方。薩繆爾森最後以優異成績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的學士學位,其平均成績是A,隨後他從容地進入哈佛就讀。進入哈佛大學後,薩繆爾森的眼界大為開闊,這里的學術思想與芝加哥大學迥然不同。
面對著各種學術流派,他更加刻苦地探討和研究、類比各種學說的異同,找出他們的不足。1936年,即來到哈佛大學一年後,薩繆爾森獲得了碩士學位,並以敏捷的思維、廣博的知識及實干精神,贏得了哈佛大學經濟學權威人士阿爾文·漢森教授的青睞。漢森收薩繆爾森做自己的助手,這使他對各種學派的研究更為深入。他不斷地探討漢森的學術思想,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同時也為自己選擇研究的主攻方向。
1936年,自英國內閣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了他最有影響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一書以後,美國許多經濟學者對凱恩斯的學說大感興趣,薩繆爾森的導師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原來反對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政策,提倡「自由放任」,後來轉而成為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傳播人,把凱恩斯主義移植到了美國。他不但繼承凱恩斯的經濟學說,而且把這種學說理論通俗化,還做了一些補充發展,後來成為美國凱恩斯主義學派的權威人士之一。薩繆爾森縱觀凱恩斯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感到確有可研究之處,於是師生協作,不斷宣傳凱恩斯主義,並對它做了進一步的補充。這樣,漢森和薩繆爾森便成為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主要代表人物。而薩繆爾森對研究凱恩斯主義所做的貢獻遠比他的導師大得多。
薩繆爾森在攻讀博士學位時,重新閱讀了從威廉·配弟到亞當·斯密,從李嘉圖到馬歇爾、瓦爾拉斯以及帕累托、庇古、凱恩斯等人的著作,得以縱觀整個經濟思想史,並以新的眼光看待凱恩斯主義。當時社會上對凱恩斯理論中的「投資乘數論」及「就業乘數論」頗為注意,薩繆爾森認為,凱恩斯主義是從1929年4月的美國華爾街股票暴跌開始到1933年基本停止這一遍及資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凱恩斯的理論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很有價值。因此,他決定從當時社會上亟待解決的難題——投資與就業問題入手,來研究凱恩斯主義。
⑤ 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說:當前的股票價格已經將未來的前景考慮進去了。。。。。就購買行為而
完善不了,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最大的不同就是國內交易員不多,交易不活躍,國人害怕把錢交付於別人,害怕別人虧他的錢,但是卻不知道只要設立風險管理別人虧再多也沒賺的多,國外人是比中國人聰明這點是不可否認的
⑥ 急!通貨緊縮對股票的影響,全面回答啊!
通貨緊縮,亦作通貨收縮,是一個與通貨膨脹相反的概念。
歐文·費雪首次提出債務沉積-通貨緊縮鏈,成功地指出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央銀行貨幣供應不足,造成了企業債務沉積,進而造成全社會的通貨緊縮與經濟危機。
通貨緊縮(Deflation)是指貨幣供應量少於流通領域對貨幣的實際需求量而引起的貨幣升值,從而引起的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下跌現象。通貨緊縮,包括物價水平、貨幣供應量和經濟增長率三者同時持續下降;它是當市場上的貨幣減少,購買能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所造成的;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與經濟衰退。
而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的定義:「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兩季,即表示已出現為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統統價格不能停頓的持續下跌,而且全部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
通貨緊縮對經濟與民生的傷害力比通貨膨脹還要厲害。多位學者認為,通貨緊縮(deflation)是未來世界經濟所必定面臨的嚴峻課題。許多經濟學家已在擔憂若是當前的疲軟經濟不能很快的復甦,美國陷入經濟緊縮的可能性則會大幅的增加,例如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的前首席經濟專家雪林(Gary Shillng)很早以前已經在不斷的警告要小心通貨緊縮的威脅。英國「經濟學人」和美國「商業周刊」都不只一次的以「緊縮漩渦」為新聞故事,足堪重視。
通貨緊縮的類型
1、按通貨緊縮持續的時間分為:「長期性通貨緊縮」和「短期性通貨緊縮」。
2、按通貨緊縮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分為:「伴隨經濟增長率減緩的通貨緊縮'」和「伴隨經濟增長率上升的通貨緊縮」。
3、按通貨緊縮和貨幣政策的關系分為:「貨幣緊縮政策情況下的通貨緊縮」、「貨幣擴張政策情況下的通貨緊縮」和「中性貨幣政策情況下的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對經濟之傷害
實質債務加重→貸款人減少開支、出售資產→企業獲利下降進而刪減勞工成本、貸款人收入與資產價格下降→貸款人實質貸款增加、經濟需求減少(惡性循環開始)。
由基本經濟學理分析,通貨緊縮是由於過度供給與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解決通貨緊縮的積極方法,應以提振國內有效需求為優先,再輔以政府配合擴大公共支出,才可望舒緩通貨緊縮威脅。
按照前面綜述:通貨緊縮對股市的影響可以歸結如下:
上市公司的利潤減少----引發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降低------國民生產總值降低----宏觀經濟的衰退-----物價下降-----幣值上升-----導致最終的金融系統混亂-----股市暴跌。
綜合上述邏輯:
得出下列結果:
股市與通貨緊縮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股市的崩潰間接引發了通貨緊縮,股市的蕭條加重了通貨緊縮的治理難度;反過來,通貨緊縮導致企業經營困難,瓦解了股市發展的基礎,造成股市長期低迷,最終可能引發股市崩潰直至整個金融市場和國家經濟的全面危機。
1、通貨緊縮將損害消費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造成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通貨的持續緊縮,使消費者對物價的預期值下降,而更多地持幣待購,推遲購買。對投資者來說,通貨緊縮將使目前的投資在將來投產後,產品價格比現在的價格還低,並且投資者預期未來工資下降,成本降低,這些會促使投資者更加謹慎,或推遲原有投資計劃。消費和投資的下降減少了總需求,使物價繼續下降,從而步入惡性循環。
2、從利率角度分析,通貨緊縮形成了利率下調的穩定預期。
由於真實利率為名義利率減通貨膨脹率,下調名義利率降低了社會的投資預期收益率,導致有效需求和投資支出進一步減少,工資降低,失業增多,企業的效益下滑,居民收入減少,引致物價更大幅度的下降。
3、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貨緊縮。
無論美國還是日本,在通貨緊縮階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貨緊縮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產生的心理效應和擴散效應,將使公眾認為大蕭條已經來臨,產生物價將持續下跌的消極預期,致使消費支出大大減少,導致社會總需求銳減;二是股市暴跌直接減少了人們的賬面資產,財富減少的效應進一步降低了公眾的消費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業籌資面臨較大困難,減少了投資需求,激化了社會總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貨緊縮是供求嚴重失衡的直接後果,股市暴跌造成社會總需求進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於求的矛盾,也就意味著加重了通貨緊縮的嚴重程度和治理難度。
4、通貨緊縮反過來導致股市持續低迷。
股市穩定的最根本基礎是上市公司的素質,而在通貨緊縮的條件下,由於市場疲軟、價格下跌、需求不足、利潤下滑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甚至發生嚴重的虧損直至倒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惡化了其資產質量,直接導致股市不斷下挫,即使政府採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業績沒有實質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時之效,難以改變股市長期低迷的頹勢。可見,因通貨緊縮帶來的經濟負增長,使得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大幅下降,銀行資產狀況嚴重惡化;而經濟危機與金融蕭條的出現反過來又大大影響了投資者對股市走勢的信心。
⑦ 通貨緊縮,通貨緊縮,股市 三者之間的關系
通貨緊縮,亦作通貨收縮,是一個與通貨膨脹相反的概念。
歐文·費雪首次提出債務沉積-通貨緊縮鏈,成功地指出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央銀行貨幣供應不足,造成了企業債務沉積,進而造成全社會的通貨緊縮與經濟危機。
通貨緊縮(Deflation)是指貨幣供應量少於流通領域對貨幣的實際需求量而引起的貨幣升值,從而引起的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下跌現象。通貨緊縮,包括物價水平、貨幣供應量和經濟增長率三者同時持續下降;它是當市場上的貨幣減少,購買能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所造成的;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與經濟衰退。
而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的定義:「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兩季,即表示已出現為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統統價格不能停頓的持續下跌,而且全部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
通貨緊縮對經濟與民生的傷害力比通貨膨脹還要厲害。多位學者認為,通貨緊縮(deflation)是未來世界經濟所必定面臨的嚴峻課題。許多經濟學家已在擔憂若是當前的疲軟經濟不能很快的復甦,美國陷入經濟緊縮的可能性則會大幅的增加,例如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的前首席經濟專家雪林(Gary Shillng)很早以前已經在不斷的警告要小心通貨緊縮的威脅。英國「經濟學人」和美國「商業周刊」都不只一次的以「緊縮漩渦」為新聞故事,足堪重視。
通貨緊縮的類型
1、按通貨緊縮持續的時間分為:「長期性通貨緊縮」和「短期性通貨緊縮」。
2、按通貨緊縮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分為:「伴隨經濟增長率減緩的通貨緊縮'」和「伴隨經濟增長率上升的通貨緊縮」。
3、按通貨緊縮和貨幣政策的關系分為:「貨幣緊縮政策情況下的通貨緊縮」、「貨幣擴張政策情況下的通貨緊縮」和「中性貨幣政策情況下的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對經濟之傷害
實質債務加重→貸款人減少開支、出售資產→企業獲利下降進而刪減勞工成本、貸款人收入與資產價格下降→貸款人實質貸款增加、經濟需求減少(惡性循環開始)。
1、通貨緊縮將損害消費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造成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通貨的持續緊縮,使消費者對物價的預期值下降,而更多地持幣待購,推遲購買。對投資者來說,通貨緊縮將使目前的投資在將來投產後,產品價格比現在的價格還低,並且投資者預期未來工資下降,成本降低,這些會促使投資者更加謹慎,或推遲原有投資計劃。消費和投資的下降減少了總需求,使物價繼續下降,從而步入惡性循環。
2、從利率角度分析,通貨緊縮形成了利率下調的穩定預期。
由於真實利率為名義利率減通貨膨脹率,下調名義利率降低了社會的投資預期收益率,導致有效需求和投資支出進一步減少,工資降低,失業增多,企業的效益下滑,居民收入減少,引致物價更大幅度的下降。
3、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貨緊縮。
無論美國還是日本,在通貨緊縮階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貨緊縮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產生的心理效應和擴散效應,將使公眾認為大蕭條已經來臨,產生物價將持續下跌的消極預期,致使消費支出大大減少,導致社會總需求銳減;二是股市暴跌直接減少了人們的賬面資產,財富減少的效應進一步降低了公眾的消費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業籌資面臨較大困難,減少了投資需求,激化了社會總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貨緊縮是供求嚴重失衡的直接後果,股市暴跌造成社會總需求進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於求的矛盾,也就意味著加重了通貨緊縮的嚴重程度和治理難度。
4、通貨緊縮反過來導致股市持續低迷。
股市穩定的最根本基礎是上市公司的素質,而在通貨緊縮的條件下,由於市場疲軟、價格下跌、需求不足、利潤下滑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甚至發生嚴重的虧損直至倒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惡化了其資產質量,直接導致股市不斷下挫,即使政府採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業績沒有實質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時之效,難以改變股市長期低迷的頹勢。可見,因通貨緊縮帶來的經濟負增長,使得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大幅下降,銀行資產狀況嚴重惡化;而經濟危機與金融蕭條的出現反過來又大大影響了投資者對股市走勢的信心。
⑧ 獲諾貝爾獎的人 事跡
1、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居里夫人
波蘭裔法國女物理學家、化學家居里夫人(Marie Skodowska–Curie ,1867年11月7日— 1934年7月4日)67,榮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1911年的化學獎。她也是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第一位女教授。
1911年瑪麗·居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Ra)和釙(Po),分離出鐳,同時研究這些標志性元素的化學本質及其化合物。
(8)保羅薩繆爾森當前的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莫言 經典語錄
1、無論多麼落寂和蒼茫,那些身影總會過目不忘。
2、總在不經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縱然發現光景綿長了十六個年頭。
3、我把你們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記憶之下。
4、提筆伏案之年,窗邊,是心靈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5、有些人,在不經意間,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設法,都忘不了。
6、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是在愛情中學習愛,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以更好的姿態重新愛。
⑨ 通貨緊縮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通貨緊縮可能會導致股價下跌。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至下跌。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對於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爭議。
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
2012年7月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6月份CPI同比上漲,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中國經濟將進入通貨緊縮。
一、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
二、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
三、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這種觀點被稱為「三要素論」。
(9)保羅薩繆爾森當前的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具體類型
通貨緊縮類型的劃分,對於全面准確地把握通貨緊縮的性質、機理,針對不同情況尋找不同的治理對策具有重要意義。按照不同的標准,通貨緊縮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相對通貨緊縮和絕對通貨緊縮。
相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上,在適合一國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的物價水平區間以下,在這種狀態下,物價水平雖然還是正增長,但已經低於該國正常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所需要的物價水平,通貨處於相對不足的狀態。
這種情形已經開始損害經濟的正常發展,雖然是輕微的,但如果不加重視,可能會有量變到質變,對經濟發展的損害會加重。
絕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價出現負增長,這種狀態說明一國通貨處於絕對不足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極易造成經濟衰退和蕭條。根據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又可以分為輕度通貨緊縮、中度通貨緊縮和嚴重通貨緊縮。
而這三者的劃分標准主要是物價絕對下降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長度。一般來說,物價出現負增長,但幅度不大(比如—5%),時間不超過兩年的稱為輕度通貨緊縮。
物價下降幅度較大(比如在—5%~10%),時間超過兩年的稱為中度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幅度超過兩位數,持續時間超過兩年甚至更長的情況稱為嚴重通貨緊縮,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所對應的通貨緊縮,就屬此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通貨緊縮
⑩ 西方經濟學的貨幣理論發展
者:易定紅/吳漢洪 主題類號:F11/理論經濟學 【 文獻號 】1-1846 【原文出處】中國社會科學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號】199906 【原刊頁號】19~32 【分 類 號】F11 【分 類 名】理論經濟學 【復印期號】200002 【 標 題 】八十年代西方貨幣理論的主要發展 【 作 者 】易定紅/吳漢洪 【作者簡介】作者易定紅,1964年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吳漢洪,1957年生,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20世紀80年代西方貨幣理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利用選擇理論的一般均衡模型為貨幣理論提供恰當的微觀基礎,以便使總量現象與一般均衡和個體最優化相一致;第二,解釋專業化銀行和其它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從理論上證明政府在金融市場上進行調節和干預會減少福利,並主張解除對金融中介的限制;第三,在貨幣政策理論上,利用博弈理論分析政府政策的信譽問題,深化了政府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和可信性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文章就西方貨幣理論在上述三個方面的發展作了評述。 【 正 文 】 在70年代以前,西方貨幣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在總量模型基礎上的改進和擴展。70年代開始注意貨幣的微觀基礎問題,然而,由於理性預期革命,經濟理論界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理性預期與經濟理論的融合之上。這時,貨幣理論的研究仍然主要是在總量框架之內進行,只有少部分文獻在選擇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貨幣為什麼是有用的商品的問題。80年代以來,貨幣的微觀基礎問題變得十分重要,貨幣理論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分析方法的轉變上。同70年代選擇理論的局部均衡和總量分析方法相比較,80年代貨幣理論的共同主題是選擇理論的一般均衡模型的使用。這些模型都是以典型經濟人解決跨時期最大化問題為基礎的。此外,貨幣理論還在銀行管制、金融中介以及貨幣政策的可信度等方面得到了較大的進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對80年代西方貨幣理論的主要發展線索作一綜述,並對此作出簡要評價。 一、貨幣理論的微觀基礎——典型經濟人模型 在80年代的貨幣經濟學模型中,關鍵的問題是要為貨幣理論提供適當的微觀基礎,以便使總量現象與一般均衡和個體最優化相一致。一個有用的出發點就是選擇某一個體作為整體的代表,或者選擇若干個體作為某幾類群體的代表,來詳細說明該個體或少數幾個個體的偏好和約束條件。眾所周知,在阿羅(Arrow,1964)和德布魯(Debru,1954)的跨時期一般均衡模型中,貨幣是不起作用的。在那裡,典型經濟人在期初集中在一起,以均衡價格購買或出售每一時期的合同。當交易發生時,用合同來交易商品,不需要交易媒介,因而貨幣不起作用。因此,哈恩(Hahn,1973)聲稱「貨幣理論的基礎還未奠定」。如何將貨幣的作用引入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模型,回答貨幣是否是和為什麼是有用的商品,便成為建立貨幣理論微觀基礎的首要問題。在西方文獻中,存在著兩種可行的辦法:其一是利用拉姆齊無限期界模型(註:最初由英國劍橋大學的弗蘭克·拉姆齊(Frank Ramsey)提出的一種宏觀經濟模型,它主要研究一國的儲蓄率應該為何,並採用動態最優化技術作為解決問題的分析方法。該模型後來被發展用來研究資源的跨時最優配置。由於在模型中假定每個人都能永久地生存下去,故而該模型又被稱為拉姆齊無限期界模型。),將貨幣直接置入效用函數,即擴展拉姆齊模型,允許消費和實際貨幣余額進入效用函數;其二是採用迭代模型,從而貨幣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在迭代模型的分析框架中進行的。該模型始於薩繆爾森(Samuelson,1958 )的消費信貸模型(註: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提出的一種宏觀經濟模型,它試圖解釋利息率為什麼是正數值。薩繆爾森希望把造成正數值利息率的其他可能因素如生產性耐久資本品與節儉和經濟增長的作用分開來加以分析,為了能夠分離這些因素,他建立了迭代模型的原始結構。),並被盧卡斯(Lucas,1980、1983、1987)、薩金特(Sargent,1982)和華萊士(Wallace,1980)等經濟學家加以發展和系統化。 下文主要論述將貨幣置入微觀模型的迭代框架,然後介紹這一模型的發展;同時,考察貨幣理論的另一發展方向,即關於貨幣對資產價格的影響的研究,它也建立在典型經濟人的選擇理論的基礎之上。 (一)迭代模型 華萊士等經濟學家發現,薩繆爾森的純粹消費借貸模型為貨幣理論提供了一個有吸引力的出發點,因為貨幣需求是作為理性的個體最優化決策的結果而內生的。 在迭代模型中,設想了如下一個經濟:假定經濟中的典型經濟人能生存兩個時期,他們在年輕時能獲得自己擁有的秉賦收入,而在年老時無任何收入。這樣,典型經濟人在年輕時具有儲蓄的動機。在任何一個時期的開始,年輕人都會進行儲蓄,而年老的人會動用儲蓄。由於整個經濟無投資,故總儲蓄在均衡時必然為零,這可以通過代際交疊而獲得。在每一個時點上,都同時存在著年老的一代和年輕的一代,他們除了生命所處的階段不同之外,其它一切都相同。 通過假定產品不能貯藏,將貨幣需求引入模型。由於產品不能貯藏,典型經濟人不能把年輕時所獲得的稟賦收入貯藏起來以備年老時用。這樣,貨幣作為一種將購買力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傳遞的方式就有存在的需要。沒有貨幣,就沒有辦法使得這樣一種傳遞發生:年輕人貸給老年人,但老年人不能在當前的年輕人變老時歸還債務,因為當前的老年人在下一期已不存在。薩繆爾森提出用法幣來解決這一問題。由於法幣的存在,年輕人會出售他們的產品以交換老年人在前一階段已經獲得的法幣。 假定在時期t老年人持有貨幣存量M,年輕人想消費C[y][,t],因而儲蓄為1-C[y][,t]。那麼,按貨幣計算一單位消費品的價格P[,t]必須滿足M=P[,t](1-C[y][,t])。從而, 年輕人將從放棄的每單位產品中得到貨幣M/P[,t],並且當年輕人在時期t+1用貨幣交換商品時會得到M/P[,t+1]單位的消費品。總的貨幣收益率為(M/P[,t+1] )/(M/P[,t])或r[,t]=P[,t]/P[,t+1]。對於任何給定的價格路徑,實際的消費配置按以下公式決定: U′(C[,t])=δE〔r[,t]U′(C[,t+1])〕 (1) 這是典型經濟人福利最大化的一個約束條件,結果C[,t]成為P[,t] /P[,t+1]的函數。它證明了模型可通過許多價格路徑(P[,1],P[,2] …)來滿足,這種價格路徑的不確定性是這類迭代模型的特點。 貨幣被置入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模型,意味著向建立貨幣的微觀基礎邁出了有益的一步。然而,這一模型存在著致命的缺點。首先,在以上模型中,貨幣的進入是由於假定產品是不能貯藏的,這排除了產品因投資而帶來收益。事實上很多資產都可通過投資而帶來收益,當某些資產收益率超過貨幣時,如果貨幣沒有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務,人們就不會持有貨幣,而會轉而持有高於貨幣收益率的資產。顯然,必須對這一迭代模型加以修改,以便在其它具有較高收益率的資產出現時,貨幣仍然能夠繼續存在,這是建立貨幣微觀基礎的一個重要目標。其次,在這一模型中,貨幣僅僅只是價值貯藏的手段,沒有揭示貨幣具有的交易媒介的特性。因此,如何在微觀模型中解釋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便成為建立貨幣微觀基礎的另一個重要目標。 (二)交易媒介理論的發展 討論貨幣的微觀基礎,需要回答貨幣是否是有用的商品和為什麼是有用的商品這一基本問題。也就是說,貨幣理論必須從微觀上說明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 斯塔爾(Starr )、 瓊斯(Jones )和基約塔基(Kiyotaki)等經濟學家利用交易成本范疇對此作出了解釋。 斯塔爾(1972)利用交易技術來解釋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需求。他認為由於物物交換經濟中的「雙向需求藕合」條件的約束,經濟可能從未達到過均衡的配置。因為,如果僅僅限於完成涉及雙方所需要的商品的交易, 經濟就可能不會以正確的順序滿足其他交易者。 奧斯特伊(Ostroy,1973)已經證明了即使在每種商品的交易中都有中間人,要求的信息也遠遠超過了純粹均衡價格的知識,因為超額供給也必須以正確的順序傳遞下去。 瓊斯(1976)證明了一個始於物物交換經濟的交易媒介是如何產生的。在瓊斯的模型中,典型經濟人注意到某種商品是最頻繁易見的商品,如土豆。有些要交換相對稀少商品的人會發現,要找到一種准確的配對商品可以先通過土豆的中間貿易,然後再進行他所選擇的商品貿易,這樣可以提高福利。一旦這些人開始以土豆進行交易,就會增加找到另一個接受以土豆貿易的人的機會,並且更多的貿易商將引入使用土豆。如果這個過程繼續下去,那麼最終大多數貿易將會涉及土豆,並且土豆就會成為交易媒介。顯然,由於土豆難以攜帶,對於典型經濟人而言存在著這樣的動機:接受土豆,並憑借土豆來發行更易於攜帶的紙債權。事實上,雖然黃金被接受成為交易媒介,但它難以大量攜帶;它便於小額交易,但不便於大量交易。因此,接受黃金的銀行存在著憑借黃金發行銀行紙幣的動機,這一作用後來由中央銀行接管了。 基約塔基和懷特(Wright)(1989)考察了易攜帶性能否解釋法幣(通貨)存在的原因,並使交易戰略內生化。他們根據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貯藏成本建立模型,證明存在兩種類型的納什均衡(註:博弈理論中關於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解的一般概念。參見Gibbons,Robert (1992)"A Primer in Game Theory", London: Harvest Wheatsheaf:Chapter 1.):一種是基本的均衡,其中儲蓄成本最低的產品被選擇作為交易媒介;二是投機的均衡,其中典型經濟人沒有合理地使用貯藏成本最低的商品,因為他們正確地預測到這種商品有較少的銷路。基約塔基和懷特強調法幣具有價值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人們相信法幣能被其他人所接受。此外,他們也證明了當法幣在收益率和可儲蓄性上足以被其它資產或商品所支配時,即使每個人相信他人會接受法幣,其它商品仍可能會被人們作為交易媒介來接受;相反,如果人們對法幣的可接受性具有堅強的信念,即使法幣在收益率和可貯藏性上受另一商品或資產所支配時,它仍然會被使用,如支付卡和信用卡就是例證。 (三)現金先行模型 為了在迭代模型的框架內解決貨幣與其它資產共存的問題,費希爾(Fischer, 1979 )、 威斯(Weiss , 1980 )和俄伯斯特菲爾德(Obstfeld,1983、1984)等假定實際余額(用m[,t] 表示)能帶來效用,並把每階段的效用函數修正成為U(C[,t],M[,t])。 這種辦法雖然可以證明即使貨幣的收益率受其它資產支配時仍然存在對貨幣的需求,但卻存在這樣的問題,即貨幣是否直接產生效用或間接通過交易成本產生效用。因此,克洛爾(Clower,1967)很早就指出在效用函數中植入貨幣並沒有證實貨幣在交易中具有充當交易媒介的作用。他認為貨幣經濟與物物交換經濟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在貨幣經濟中「貨幣購買物品,並且物品購買貨幣,但是物品不購買物品。」他把貨幣的安排和制度看成給定的條件。這個假設就是「克洛爾約束」,或稱「金融約束」。盧卡斯把這一條件融進了迭代模型,從而把貨幣的交換作用通過這一約束而置入了模型當中。 根據克洛爾條件,消費必須在交易前獲得貨幣才能進行,即C[,t]≤M[,t]。假設貨幣在收益率上受其它資產支配, 典型經濟人將只能消費實際余額。假定無消費不確定性,由於存在著持有額外實際余額的機會成本,故貨幣持有量將會等於消費量(M[,t]=C[,t])。由於M[,t]=M[,t]/P[,t],M[,t]是時期t的名義貨幣余額,故M[,t]=P[,t]C[,t]。 因此,流通速度為1, 並且它不受傳統的諸如通貨膨脹和利率觀點的影響。由此看來,我們無需進一步的修正就得到了嚴格的貨幣數量理論。在這一框架中存在兩個例外:其一是在盧卡斯和斯托克(Stokey)(1983)模型中,存在著貨幣的現金商品和不要求貨幣的信貸商品,在這兩種商品之間相對價格的變化產生了可變的流通速度;其二是在斯文森(Svensson,1985)模型中,消費的不確定性意味著,由於貨幣余額已經確定,流通速度會隨消費而變化。 盧卡斯和斯托克(1987)利用帶有信貸和現金產品的金融約束模型,研究了均衡數量和價格行為(包括利率)如何依賴於形成產出水平和貨幣供給增長的隨機過程。在這一模型中,他們重新表述了費希爾等式(註:名義利率等於實際利率加上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即R=r+π[e]這一重要關系被稱為費希爾等式。這一等式是以20世紀初著名經濟學家歐文·費希爾(Irving Fisher)命名的。 )中把名義利率分解成為通貨膨脹率和實際利率的觀點,進而證明對實際稟賦的沖擊會影響實際利率——這是通過對邊際替代率的影響而產生的;並且,貨幣沖擊會影響通貨膨脹貼水。更一般地說,他們的分析證明了這樣的路徑,即不同的貨幣政策引起不同的實際資源的配置。 雖然現金先行模型的支持者認為,他們把貨幣引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程序要優於在效用函數中引入貨幣的辦法。 但是, 芬斯特拉(Feenstra,1986)已經證明現金先行模型只是效用函數中引入貨幣方法的特例。尤其,芬斯特拉證明了將貨幣置入效用函數的路徑能夠從帶有交易成本或不確定性的最大化模型中得到。 (四)資產定價和投機泡沫 傳統的貨幣理論強調貨幣對實際經濟生活的影響,近來貨幣理論的發展把這一重點轉移到了貨幣對資產價格的影響之上。一個重要而有趣的發展就是將非基本因素如人們心理對資產價格的隨意預期融合進資產價格的決定,這種泡沫效應以及潛在的驅動泡沫的市場心理現在已被認為在解釋近來的資產價格行為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資產定價和泡沫現象的研究仍然是以典型經濟人模型為基礎的。 典型經濟人跨時期最大化模型中,存在著一個重要的條件,即為使典型經濟人福利最大化,必須滿足前述方程(1)。 該方程表明:典型經濟人在時期t放棄一單位消費C[,t],效用損失為邊際效用U′(C[,t])。時期t 內消費的下降使時期t+1時消費上升。在時期t+1,典型經濟人將會因儲蓄而得到額外r[,t]單位的消費。這使得經濟人在時期t預期的貼現效用為δE〔r[,t]U′(C[,t+1])〕。 從模型變數來看,消費C[,t]是大致可變的,儲蓄的收益率r[,t]是大致不變的, 這就要求U′(·)極其可變。這隱含著效用函數高度凹形,或者說典型經濟人是高度風險厭惡的。可是,模型所描述的情況與實際所觀測的現象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現實中,消費是很平滑的,但利率和資產價格(會影響收益率)卻極其可變。例如近期利用該模型的一階條件對利率期限結構的研究,以及更一般地對資產價格如股票價格和遠期匯率的研究,就表明了這一模型與現實的矛盾。 現實中,實際資產價格變動的幅度遠遠超過模型中由基本因素決定的資產價格變動的幅度,這一發現大大地激發了經濟學家對這一問題的興趣。許多經濟學家尋求用非基本因素即泡沫來解釋資產價格的決定。泡沫現象能用以下模型予以解釋。 假設資產存量為一定量的股票,在時期t股票按實際價格q[,t](相對一般價格水平)出售,得到實際紅利d[,t]。資產的總收益率為r[,t]=(d[,t]+q[,t+1])/q[,t]。為簡化起見,再假定典型經濟人是風險中性的,故U′(C[,t])=U′(C[,t+1])。根據式(1)的福利最大化一階條件,我們得到: δEr[,t]=1 (2) 將r[,t]=(d[,t]+q[,t+1])/q[,t]代入(2)式,則: δE(d[,t]+q[,t+1])/q[,t]=1或q[,t]=δE(d[,t]+q[,t+1]) (3) (3)式的一般解為: ∞ 1 q[,t]=∑δ′Ed[,t+i]+A[,t](—)[t] (4) i=0 δ 這里E(A[,t+1])=A[,t]和相關預期是在時期t作出的。很容易證明式(4)是式(3)的解。在式(4)中, 第一項是每股紅利的價格公式,它表明股票的當前價格是其未來紅利的貼現值,而紅利受經濟中的實際因素決定,故紅利成為股票價格決定的基本因素。第二項被稱為泡沫,它不與經濟中的基本因素相關,僅受典型經濟人心理因素的影響。只要典型經濟人認為它是某個值它就是某個值,價格通過預期而上升,並形成與預期一致的投機泡沫。如果在決定資產價格場合這一觀點正確的話,那麼心理因素對股票價格是否穩定也起重要作用。 由於模型中A[,t]是不確定的,為了消除泡沫,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施加限制條件,即令g[,t]為確定值或A[,t]為零。然而,要使g[,t] 總為一定值,典型經濟人必須都假定他人會假定無泡沫,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迪巴(Diba)和格羅斯曼(Grossman)(1985)認為,由於資產價格不能為負,泡沫不能在負的方向上發展;同時,泡沫也不能在正的方向上發展,因為預期始於泡沫�%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