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盈虧 » 馬里蘭第一聯合的股票價格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馬里蘭第一聯合的股票價格

發布時間: 2022-04-11 05:03:09

㈠ 美國副總統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在參議院票數平手時行使他的那一票

美國歷史上暫時代理過總統職務的副總統唯有老布希和切尼

美國歷史上暫時代理過總統職務的副總統唯有老布希和切尼

黃安年文 發表:2007年7月21日

在美國歷史上只有老布希、切尼兩位副總統曾經暫時代理過總統職務。

據「美國白宮發言人斯諾20日說,總統布希將於21日在位於馬里蘭州的戴維營進行常規結腸鏡檢查,布希的總統權力在此期間將臨時移交給副總統切尼,切尼將成為代理總統。」「 斯諾說,由於需要麻醉,布希在失去知覺期間將根據《憲法》第二十五條修正案的有關規定,臨時把總統權力移交給切尼。布希在恢復知覺表示已准備好行使權力後,將收回權力。切尼在代理總統期間,將待在自己位於馬里蘭州切薩皮克灣的家中。」

由於切尼副總統在2002年6月29日上午,由於布希總統接受結腸鏡檢查,切尼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副總統行使代理總統之責。其時間從6月29日10點09分到13點24分。所以這次代理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位副總統的第二次代理。

第一次由副總統代理總統的時間發生在1981年3月30日下午2:30分後,里根總統遇刺昏迷,19時左右,當時任副總統的老布希乘直升飛機趕回白宮,依法暫時接管國家最高權力,也結束了美國歷史上產生了四個多小時權力真空的混亂局面。

在美國,為了避免最高權力出現真空和依法接替最高權力,由美國最高大法憲法及其修正案作出具體規定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我們講法治,需要在這些影響重大政治決策的問題上提供憲法保障。

****************************

以下是網上有關資料:

(一)切尼將在布希體檢期間代理總統一職

新華網 2007年07月21日; 新華網華盛頓7月20日電(記者潘雲召 楊晴川)

美國白宮發言人斯諾20日說,總統布希將於21日在位於馬里蘭州的戴維營進行常規結腸鏡檢查,布希的總統權力在此期間將臨時移交給副總統切尼,切尼將成為代理總統。

斯諾說,布希曾於2002年6月進行過直腸癌檢查,盡管在後來的體檢中沒有發現任何症狀,但總統醫生還是建議布希每隔大約5年進行一次檢查。

斯諾說,由於需要麻醉,布希在失去知覺期間將根據《憲法》第二十五條修正案的有關規定,臨時把總統權力移交給切尼。布希在恢復知覺表示已准備好行使權力後,將收回權力。切尼在代理總統期間,將待在自己位於馬里蘭州切薩皮克灣的家中。

據報道,切尼這次代理總統的時間可能持續2至3個小時。美國歷史上曾有過兩次總統臨時將總統權力移交給副總統的情況,其中一次是在1985年裡根任總統期間,另一次是在2002年。

http://news.sina.com.cn/w/2007-07-21/044913494955.shtml

***********************

(二)美利堅合眾國國憲法第二十五條修正案

(1965年7月6日提出,1967年2月10日批准

第一款 如果總統免職、死亡或辭職,副總統應成為總統。

第二款 副總統職位出現空缺時,總統應提名一位副總統,經由國會兩院都以過半數票批准後就職。

第三款 如總統向參議院臨時議長及眾議院議長遞交書面聲明,宣稱他無能力履行其權力與職責,則其權力與職責應由副總統作為代理總統來履行,直至他提出相反的書面聲明為止。

第四款 如副總統以及各行政部門或國會依法設立的此種其它機構的多數主要官員,向參議院臨時議長和眾議院議長遞交關於總統無能力履行其權力與職責的書面聲明,則副總統應作為代理總統立即承擔以上權力與職責。

此後,當總統向參議院臨時議長和眾議院議長遞交他喪失能力情況並不存在的書面聲明時,除非副總統以及各行政部門或國會依法設立的此種其它機構的多數主要官員在4日內向參議院臨時議長和眾議院議長遞交總統無能力履行其權力與職責的書面聲明,總統應恢復其權力與職責。國會應對此做出裁決。如在休會期間,應在48小時內為此目的召集會議。如果國會收到後一書面聲明2l天之內,或處在休會期間被要求召集會議以後的21天之內,以兩院的2/3票數決定總統不能履行其權力與職責,副總統應繼續作為代理總統履行上述權力與職責;否則,總統應恢復其權力與職責。

劉緒貽、李世洞主編:《美國研究詞典》附錄,第1174-117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

(三) 新聞人物: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介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10: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1月2日電以下為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的介紹:

理查德-布魯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昵稱迪克-切尼(Dick Chenney),生於1941年1月30日,政治家、商人,美國共和黨人。現在布希政府中擔任副總統。

早年生活與家庭

迪克-切尼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其父為理查德-H-切尼,曾在美國農業部的土壤保護中心工作;母親馬喬里-切尼。1954年,切尼隨家人移居懷俄明州,並在該州的卡斯帕市(Casper)長大。14歲那年,切尼結識了他的高中同學,後來成為他妻子的琳恩-文森特。

高中時代的迪克-切尼,不僅在學業上成績突出,而且在體育方面也相當活躍。他是卡斯帕市納特羅納(Natrona)縣高中橄欖球隊隊員,司職中衛,曾代表該校參加了全美高中男子橄欖球聯賽(Boys State)。在校期間,切尼還曾當選為該校高年級學生會主席。

從1959年高中畢業的那年夏天起,以及在隨後的6年時間里,切尼在電力部門工作,是「國際電力工人兄弟會」成員。

1964年,他與高中女友琳恩-文森特結為伉儷。高中時,琳恩-文森特曾榮獲過「軍樂隊皇後」(Mustang Queen,最有人氣女孩)稱號。作為校軍樂隊指揮,她曾參加了懷俄明州軍樂隊比賽並獲冠軍。1986年至1993年,琳恩-切尼還曾擔任過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主席一職。近段時間來,琳恩-切尼一直在積極呼籲撤銷該基金會以及「美國國家文藝捐贈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聲稱這兩個機構的存在衍生了眾多的文化腐敗行為。琳恩-切尼現在是一名作家和大學老師。

美國副總統切尼(左)和他的妻子(右),與他們的第四個孫兒菲利普-理查德-佩里(中)在一起

切尼和琳恩共有兩個女兒,伊麗莎白(Elizabeth)和瑪麗(Mary),現已成年,還有四個孫輩。伊麗莎白-切尼,昵稱麗茲(Liz)-切尼,出生於1966年,育有四個孩子。伊麗莎白1996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曾做過國際法律師、咨詢專家,現擔任美國國務院近東局的副助理國務卿。瑪麗-切尼則是其父親競選活動的高級助手之一,也是迪克-切尼最信任的人。目前,瑪麗-切尼生活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由於瑪麗-切尼的同性戀取向,在當前美國激烈的同性婚姻爭論以及切尼支持通過一項可能將繼續阻擾瑪麗與其同性戀女友合法結婚的聯邦婚姻修正案的大背景下,瑪麗-切尼的同性戀問題越來越成為切尼競選活動中引人關注的焦點。

大學教育

高中畢業後,切尼獲得了一項大學獎學金,於1959年進入美國耶魯大學學習。三個學期後,由於經濟原因,切尼決定暫時離開耶魯籌措學費,不久後,他重返校園,但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學期之後,他又因為學習成績差而再度輟學。

1962年,切尼21歲時,在懷俄明州曾兩次因酒後駕駛遭逮捕。據說,這兩次違法都是因為當時他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1991年5月7日,切尼在接受美國《紐約客》雜志采訪時曾透露:「當年,我拚命工作,架線,還有兩次小小的違法過失。」他在采訪中表示,這兩次被捕讓他開始清醒地考慮「自己的現狀和未來的道路」。切尼稱:「如果我繼續這樣下去的話,我將沒有任何前途。」

思考再三之後,切尼決定再度求學。1963年,切尼首先進入卡斯帕社區學院求學,隨後來到懷俄明州大學。在大學里,切尼的學習成績直線上升,多次得到A。1965年和1966年,他先後獲得政治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從大學順利畢業。不久,切尼又進入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但在畢業前他離開了學校,進入政界。切尼曾獲得當時威斯康星州共和黨眾議員威廉-斯蒂爾格辦公室的一年獎學金。

越南戰爭期間

越南戰爭期間(1959-1966),切尼先後五次被允許延期服役(draft deferments),其中四次是因為在大學學習而獲得學生延期服役資格,另一次是在1966年,由於妻子琳恩-切尼懷孕而獲得3-A延期服役資格。

政治生涯

早期的白宮經歷

迪克-切尼的公職生涯開始於1969年尼克松政府時期。這段時間,他先後在「白宮生活費用委員會」、聯邦政府經濟發展局(任羅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現任美國國防部長)的特別助理)以及在白宮工作。福特政府時期,他成為總統助理及白宮辦公廳主任。1976年,褔特總統競選連任時,他成為競選活動總經理,而當時擔任競選總部主席的是詹姆斯-貝克(老布希政府時期的國務聊)。

國會眾議院期間

1978年,切尼作為懷俄明州代表,當選為美國眾議員,並先後五次當選,直至1989年。1981年至1987年,他擔任「共和黨政策委員會」主席。1987年當選為眾議院共和黨黨團會議主席。1988年當選為眾議院少數黨黨團協調組織秘書(負責協助少數黨領袖的會議協調工作)。在擔任眾議員期間,切尼曾投票反對將黑人民權活動家馬丁-路-德金的生日作為美國公眾假日。作為懷俄明州的眾議員,切尼不遺全力地支持和推動該州的石油與煤礦產業。卡斯帕市的聯邦大樓,就是為表彰切尼在國會任職期間所做出的貢獻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位於懷俄明州卡斯帕市的迪克-切尼聯邦大樓

政府內閣期間

在老布希政府時期(1989-1993年),切尼擔任美國國防部長。期間,他親自策劃了入侵巴拿馬的「正義事業行動」(1989)以及海灣戰爭期間的「沙漠風暴行動」(1991)。同年,他因「在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之際,為美國國防做出的傑出貢獻」而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93年,老布希下台後,切尼離開了五角大樓,進入「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任職。1995年,他擔任哈利伯頓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該公司是一家全球性能源服務企業,與美國政府有著長期的業務往來。該公司名下的一些分公司都是美國軍方的私人合同商。切尼還同時擔任美國寶潔公司、太平洋聯合公司以及EDS公司的董事職務。

1997年,他與拉姆斯菲爾德等人創立了非贏利性教育組織--「新美國世紀項目」(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其宗旨在於促進美國的全球領導力。

副總統生涯

2000年春天,就在切尼還擔任哈利伯頓公司首席執行官時,他成為喬治-布希的「副總統人選遴選委員會」負責人。在看了切尼的相關報告後,布希出人意料地請求切尼自己出任他的搭檔,競選美國副總統。7月25日,切尼辭去了哈利伯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一職,並把他所持有的公司股票以及股票期權轉入一個慈善基金。不過,直到2004年7月,切尼仍在接受哈利伯頓公司的離職補貼。哈利伯頓公司在美國促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論,焦點是該公司在伊拉克戰爭後,未經投標就輕松獲得了超過100億美元的在伊重建合同,這讓人將其與切尼聯系起來,引發了有關政治與商業利益斗爭的猜測。

此外,還有一個事實也引起爭議,那就是當切尼被布希選定為競選夥伴時,他一直居住在得克薩斯州。而根據美國憲法第12修正案,選舉人將投票選舉的總統與副總統不能是同一州的居民。很顯然,布希是得克薩斯州人,而且當時是該州州長。但直到2000年11月,切尼的私人汽車據稱還是在得克薩斯州注冊的,他也在該州的達拉斯市支付汽車稅,還有在他提交的聯邦收入稅收申報名單上,也將自己填成是得克薩斯州人,他最近五年也一直居住在該州高地公園的家中。

7月21日,切尼將自己的投票注冊地改為懷俄明州的提頓縣,長期以來,他一直在那裡有房產。但是,批評家指責切尼的做法並不合法。瓊斯-布希也曾經就此事提出訴訟,試圖把來自得克薩斯州的選票作為無效票,但被得克薩斯州聯邦地區法院拒絕。

當選副總統後,切尼很快就贏得了「實權副總統」(hands-on)的名望。他在布希政府內閣會議以及政策制定上扮演了積極的角色。近年來更是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活躍的副總統,一掃過去美國副總統是「有名無實、無權高官」的形象。事實上,也有許多人都認為,在布希執掌的白宮中,切尼比布希本人都有更多的控制權。切尼的支持者贊揚他是一個非常精明、有見識的商業與政治「鷹派人物」。而反對者卻指責他從石油工業中獲得了不少好處,認為切尼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決策上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力。

切尼所領導的「國家能源政策開發集團」(NEPDG)被公認為是能源界的「特遣部隊」。該集團包括數位捲入「安然丑聞」的高級執行官。2003年7月,美國最高法院作出裁決,要求美國商業部公開該集團的文件。這些文件包括那些與伊拉克前薩達姆政府達成開發伊拉克石油的公司資料,以及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石油儲備圖。「國家能源政策開發集團」曾經提交過一份報告,其內容包括數個章節,涵蓋了從環境保護、能源效率、再生能源以及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內容。而批評者則將焦點集中在第八章,即「鞏固全球聯盟」方面,聲稱該章節極力主張通過軍事行動消除阻礙美國石油消費的戰略、政治以及經濟因素。而也有一些人指出,該報告並沒有提及這樣的建議。

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不久,由於當時不明確的局勢,考慮到安全因素,切尼和布希被人為「分開」,有一段時間,切尼被安置在一個秘密地點,一直未在公開場合露面,只通過保密視頻電話與白宮保持聯系。此外,2002年6月29日上午,由於布希總統接受結腸鏡檢查,切尼成為美國代理總統,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副總統行使代理總統之責。不過,這段經歷僅從10點09分到13點24分,只持續了短短數小時。

在切尼擔任副總統期間,「美國公職人員紀律辦公室」曾發表過一份財務報告指出,切尼在2001年從哈利伯頓公司接受了總額為20.5298萬美元的延期補償(deferred compensation),2002年為16.2392萬美元。此事讓輿論界將其與哈利伯頓公司從美國政府獲得20億美元無投標、無上限的合同聯系在了一起。據報道,該合同是早先一份投標激烈合同的附加合同。哈利伯頓公司名下的凱洛格-布朗-魯特公司曾獲得了一份幫助伊拉克熄滅油井大火的合同。這顯然是利益斗爭的產物。

據報道,切尼當年離開哈利伯頓公司參加副總統競選時,賣掉了他所持有的公司股票,但其所保留的43.3333萬股票期權仍然價值800萬美元。為此,切尼把這些股票期權買掉所得的利潤捐給了慈善事業,而把這些股票期權轉入了一個慈善基金,放棄了對這筆期權的控制權。

除了「哈利伯頓事件」之外,2004年還發生了一次「切尼臟口事件」。據報道,6月22日,切尼在參議院參加一個全體議員攝影活動時,曾與來自佛蒙特州的民主黨參議員帕特里克-克萊希有過一次個人交談。隨後發生的事情隨即成為美國媒體關注的焦點。據稱,當時,萊希以一種輕松的方式向切尼打招呼後,切尼卻批評萊希,稱民主黨用道德問題,諸如有關哈利伯頓公司獲得伊拉克軍方合同的事攻擊他。作為回應,萊希將矛頭指向了共和黨,稱民主黨由於反對布希提名的一位行奉羅馬天主教的司法部門候選人,就被共和黨指責民主黨反天主教。隨後,切尼對萊希說了一句「滾蛋,去*你自己吧!」的臟話。事後,切尼的發言人把此事描繪成是「一次坦誠的意見交流」。而萊希也在事後指出,他認為:「切尼那天的情緒比較糟糕。在參議院聽到這種臟話,我感到很震驚。」

不過,也有人指出,發生這樣的事,說明在華盛頓已經出現了極端的黨派文化。根據美國參議院的有關規定,不允許在議會開會期間使用褻瀆性詞語。但是,當切尼和萊希發生爭論時,參議院並沒有開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切尼並沒有違反有關規定。事後,美國福克斯電視新聞在采訪切尼提到這件事時,他表示:」我是相當強烈地表達了我的感受,我說完之後感覺不錯。我想,我的許多同事肯定認為,我所說的的確是我們忍耐了許久而需要說的!」(固山)

http://news.sina.com.cn/w/2004-11-02/10044113518s.shtml

(四)

里根遇刺與白宮「憲法危機」

陳 偉 《書屋》二〇〇四年第七期

1981年1月20日,當共和黨人里根正式宣誓就職總統時,他創造了美國總統史上的三項記錄:他是第一位年屆七十高齡的當選總統;他是第一位電影演員出身的總統;他是第一位曾經離過婚的總統。里根曾是好萊塢二流影星,後來棄影從政,兩次當選加州州長,三次競選總統,矢志不渝,愈老彌堅,終於如願以償。問鼎白宮之後,他遇刺大難不死,四年後高票蟬聯總統,一直干到七十八歲,成為力挽狂瀾、重振國威、贏得冷戰的赫赫功臣。如此傳奇性經歷,在當今世界政治巨頭中堪稱罕見。

2001年4月,前里根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艾倫(Richard Allen)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發表專文,首次披露了里根遇刺後最初幾個小時內,內閣大員和白宮高級幕僚亂成一鍋粥,其程度超出了人們最大膽的想像。國務卿黑格(AlexanderHaig)越俎代庖,「搶班奪權」,接管開啟核戰大門的鑰匙,非法宣布「依照憲法」掌握國家最高領導權;國防部長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眼前草木皆兵,於是先斬後奏,擅自下令美國戰略空軍部隊進入戒備狀態。這些驚人內幕引起人們極大關注。

1981年3月30日,正是好萊塢一年一度的盛會——美國電影科學院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之日,也恰好是七十歲的里根總統執政第七十天。是日午後,細雨蒙蒙,里根前往位於華盛頓市的希爾頓飯店,出席產聯—勞聯下屬的建築工會大會並發表講話。下午兩點三十分,演講結束後,里根從側門離開飯店,從一排記者和攝像機前走過,正待上車時,混雜在記者群中的一個年輕刺客突然從雨衣中掏出手槍,瞄準總統連開六槍。

第一聲槍響後,里根總統一時愣住了,沒有迅速蹲下躲避子彈。這時,一位名叫麥卡錫(Tim McCarthy)的特勤警衛閃電般地撲向里根,用人體盾牌保護總統,結果胸部中彈,應聲倒下。說時遲,那時快,白宮特勤隊長帕爾(JerryParr)迅速把里根推進防彈轎車,在此瞬間,刺客射出的第三顆子彈打在防彈車上,反彈回來擊中了里根,但里根本人渾然不知。槍彈橫飛之際,白宮新聞發言人布萊迪(JamesBrady)和一位警察也被擊中,倒在血泊之中。危急關頭,帕爾猛撲在里根身上,試圖用身體阻擋槍彈。這時,里根突覺胸部劇痛,他讓帕爾不要壓在身上,並報怨帕爾身上的手槍可能把自己的肋骨壓折了。帕爾下令司機立刻開車,飛速撤離刺殺現場。

轎車駛離飯店後,里根開始咳嗽,並嗆出了大口鮮血,浸透了兩張手帕。抵達醫院後,里根面色慘白,血流不止,血壓低得幾乎難以測量,但他仍然對第一夫人南茜開玩笑說:「親愛的,我忘記躲閃子彈了。」南希聽後,不但沒有破涕為笑,反而淚濕衣襟。里根總統在生死關頭鎮靜自若,堅強樂觀,堪稱感人至深。進入手術室後,里根又對主刀的外科醫生幽了一默:「我希望你是共和黨人�」這位外科醫生大概是民主黨人,他一本正經地答復:「總統先生,今天我們都是共和黨人。」〔1〕醫生們檢查傷情後,發現里根總統肺部中彈,彈頭距心臟只有兩公分左右,生命危在旦夕。外科專家便立即開始施行手術。

里根遇刺消息傳到白宮後,國務卿黑格頓成引人矚目的核心人物。此公1947年畢業於西點軍校,1961年獲喬治城大學國際關系碩士。他在五十年代給名聲顯赫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干過作戰參謀,參加過仁川登陸戰役,六十年代給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當過軍事助理,負責起草作戰文件。越戰高潮期間,他主動要求下基層,在一線作戰部隊任職,出生入死,身負重傷,戰功卓著。1969年,基辛格出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看上了既有實戰歷練又頗有戰略頭腦的黑格,遂任命他擔任自己的軍事助理,晉銜准將。基辛格熱衷於華盛頓權勢階層的社交應酬,經常下班時間一到,拍屁股就溜,把如山的公務卷宗和軍國大事扔給首席助手黑格處理,其辦公室永遠是白宮幕僚辦公樓中最晚熄燈的一間。黑格因而有「基辛格的基辛格」之稱。尼克松對黑格亦極為賞識,不久便將他調任總統外交和軍事副助理,主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1972年美國總統首次訪華先遣團工作。不久後,他重返軍界,升任美軍陸軍副參謀長(相當於美軍陸軍副總司令)。水門事件鬧大後,白宮高級幕僚相繼中箭落馬,尼克松請黑格回來擔任白宮辦公廳主任要職(1973—1974),全面主持政府行政部門日常工作。在此期間,黑格被破格晉升為四星上將,成為美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四星級」白宮大管家。福特總統執政後,黑格官拜北約盟軍部隊最高司令官(1974—1979)。里根總統執政後,經尼克松鼎力推薦,與里根素無淵緣的黑格出任國務卿要職。

當里根總統躺在手術台上人事不省時,副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Bush)乘坐的空軍專機正在得克薩斯州上空飛行。黑格徒勞地向老布希專機喊話說:「喬治,請趕緊讓專機掉頭,請趕緊讓專機掉頭�」然而,差勁兒的通訊線路竟然無法接通布希,後來好不容易接通後,不但通話信號不清楚,而且通訊線路缺乏加密保護,致使白宮與副總統專機之間的通訊聯絡處於半癱瘓狀態。得知里根遇刺消息後,白宮辦公廳主任貝克(JamesBaker)和總統法律顧問米斯(Edwin Meese)匆忙趕往醫院,並從醫院用電話通告國防部長溫伯格,授權他全權主持涉及國防軍事的一切重大決策,其他政府事務由國務卿黑格做主。貝克為得州大學法學博士,後出任老布希政府國務卿;米斯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博士,後出任里根政府第二任司法部長。兩人皆為著名律師兼法律專家。

在白宮,黑格處亂不驚、鎮靜自如,他要求聯邦調查局和白宮特勤處及時報告里根傷勢和刺客背景,並與國會參眾兩院領袖、前總統尼克松和福特、北約各盟國領導人以及美國駐世界各大國使節取得聯系,向他們通告了里根遇刺傷勢穩定,國內政局平穩,副總統布希正從得州飛返白宮等情況。接著,他建議在位於白宮東館地下室、有核防護設施的情況室召開緊急內閣要員和總統高級幕僚會議,決定由誰來暫時代理總統職責並商討應付國內外危機的對策。參加緊急會議的閣員有國務卿黑格、國防部部長溫伯格、司法部部長史密斯(WilliamSmith)、財政部部長里甘(Ronald Regan)、交通部部長劉易斯(Drew Lewis)、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William Casey)等人。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艾倫意識到,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所以他把一台私人錄音機放在情況室的會議桌上,忠實地記錄下當時所發生的一切,為後人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里根遇刺之初,白宮得到的情報信息極為紊亂,誰也無法確定,行刺里根總統是否為孤立和偶然之舉?行刺美國總統的背後是否有蘇聯間諜機構的影子?會不會是蘇聯向美國發起突然襲擊的前奏?黑格是職業軍人出身,一片亂局之中,他最憂心的是美國戰略核武庫的安全問題。進入情況室後,他立刻焦急地詢問「橄欖球」的下落。他要找的「橄欖球」,當然不是一大幫膀大腰圓的百萬富翁在球場上橫沖直撞、玩命爭搶的那個圓乎乎的玩意兒。黑格要找是美國總統控制核戰大門的「密鑰」,一個橄欖球狀的黑色「核提箱」。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美國總統無論走到哪裡,總有一位貼身隨員手提一隻橄欖球狀黑皮包形影相隨。這個黑皮包是開啟美國核打擊力量的鑰匙,美國人戲稱為「橄欖球」。球中藏有四件寶貝。第一件是核武器使用手冊,內繪圖表,指示多種發動核戰或者回擊敵方核攻擊的錦囊妙計,手冊中對蘇聯等核對手的核武器現況、核彈瞄準目標及預測核彈從發射到命中目標的時間都有詳細記錄;第二件寶貝是一系列絕密藏身資料,是一旦核戰爆發,美國總統應赴何處藏身避難和指揮作戰的絕密地圖;第三件寶貝是絕密通訊手冊和緊急廣播程序,記載在緊急情況下與軍方指揮中心聯絡的方法以及遭核襲擊後總統向全國軍民發出首次廣播的程序;最後一件法寶是一個授權裝置,如果總統認為美國需要做出核反應,那麼他就會把二十四小時不離左右的隨從軍官找來,打開核提箱,由總統輸入國家安全局設定的總統認證卡,確認最高統帥身份,然後啟動對預先選定的敵方目標發射戰略導彈的程序。如果認證卡不被確認,任何以總統名義下達的命令都被視為無效。另外,副總統、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等人都有特殊編號的認證卡,以便總統無法履行職能時採取緊急應對措施。所以,「橄欖球」堪稱美國戰略核武庫的總開關,只要它的主人一聲令下,就能把地球毀滅好幾次�這就是黑格如此急不可耐地查找其下落的主要原因。

㈡ 摩根的詳細歷史

美國最後的金融巨頭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是「華爾街的拿破崙」,他曾兩度使美國經濟起死回生。但據說他經常因為壓抑而感到「毫無價值」、「無所適從」。約翰.皮爾龐特.摩根還控制著幾十種行業,並創立了美國鋼鐵公司—該公司的原始資本是當時美國聯邦政府一年開銷的4倍。但是,對他來說,休閑與工作同樣重要,他曾經多次嚷嚷要退休。 為了深入地刻畫這么一位復雜的大人物,瓊.斯特勞斯完成了一部長達近800頁的鴻篇巨傳∶《華爾街之子摩根》。瓊.斯特勞斯曾因成功撰寫了艾麗斯.詹姆斯(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的姐妹)的傳記而榮獲哥倫比亞大學頒發的美國歷史班克羅夫獎。此次,瓊.斯特勞斯仔細地閱讀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書信、文件和日記,最終在其令人欽佩、生動逼真的作品中向世人揭示了摩根及其圈內的朋友們不為人知的一面。但是讀者也會不時被細節的海洋所淹沒,對這個金融帝國的締造者及狂熱的藝術品收藏家始終持以神秘和敬畏之感。 摩根並不是白手起家、自我成才的典型。他的父親朱尼爾斯是新英格蘭地區的富商,在19世紀50年代,朱尼爾斯受雇於當時英國首屈一指的美國銀行家喬治.皮博迪。他們生意興隆,成功地把大量英國游資引入資金極度匱乏的美國。朱尼爾斯決心把他的發運傳給他的子孫。他嚴厲地要求他的兒子皮爾龐特接管家族產業,幫他選定在瑞士、德國留學的課程,安排他在華爾街當學徒,而且大小事件都有可能成為他教訓摩根的事因。 美國南北戰爭後,流入美國的投資迅速增長,尤其集中在鐵路領域。在戰後的30多年裡,摩根信託公司不僅參與組織了鐵路融資項目,還屢次嘗試約束這一利率過高的行業。19世紀70年代,朱尼爾斯出資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法國—這標志著摩根家族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了國際銀行業的頂層。 瓊.斯特勞斯對摩根的個性與私生活的著迷遠勝於對其在商業界的輝煌業績的關注。這使她的作品與羅恩.切爾諾在1990年出版的《摩根大廈》有顯著的區別。《華爾街之子摩根》一書從朱尼爾斯於1890年去世講起,描述了家財萬貫的摩根更加自由、終日沉湎於他的個人愛好∶開遊艇、追女人、做怪異而又隨心所欲的慈善家、營造龐大的藝術收藏品王國。 瓊.斯特勞斯在書中寫道∶「他操縱著20世紀初帝國的天秤,好像要佔有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從古登堡聖經、弗美爾和庚斯博羅的繪畫、中國的瓷器、中世紀的地毯到英國l9世紀初期樣式的傢具—作者發現,「摩根從不在乎為購買藝術品花費巨資」。他的藏品已充塞屋宇、難以盡覽。截至到1912年止,他已經花費了60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0億美元。 盡管他有這些嗜好,摩根在上個世紀末還形成了一個觀點∶不管是摩根金融機構,還是國際經濟局勢,離開了他都不行。在個人生涯的關鍵時刻,摩根在1895年提出「國庫管理國際化」,後來主張民粹主義的農場主在發起反對金本位的政治運動中繼承了他的觀點。摩根組織了6200萬美元的債券發行,堵住國庫的漏洞;並入市干涉,抬升美元的匯價。1907年,在另一次戲劇性的插曲中,金融市場的恐慌導致了為期兩周的瘋狂行動,摩根再施援手,注入大量資金解救了多家金融機構和紐約市。 在這兩次事件中,摩根表現得猶如美國中央銀行行長—當時這個職位並不存在。但是熱心公益並不是他的原始動力。那兩次危機過後,摩根和其他投資家的財富都大發橫財。 盡管羅列了這么多細節,瓊.斯特勞斯最終還是沒能掀起摩根有意戴上的粗暴而冷談的面紗。比如,摩根為何一再冷落親生兒子傑克,卻選拔他人擔任要職?似乎摩根在量才錄用時,有意模仿沒有子嗣的皮博迪,而不是他所崇拜的父親。瓊.斯特勞斯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她拒絕妄下定淪。 摩根的晚年多災多難。20世紀初期,他組織了一個龐大的跨大西洋航行財團,這後來被證明是一場「金融大災難」(瓊.斯特勞斯語)。1912年,該財團的旗艦泰坦尼克號沉入海底。同年,國會開始調查某些指控∶摩根財團涉嫌惡意控制美國的財政命運,75歲的摩根只好出庭接受國會委員會的審訊。在第二個月月底,他精神崩潰,並在兩個月後去世。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哪個人能對美國經濟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在摩根去世的那一年,國會(不知是無意之中)建立了美國聯邦儲備局—指導美國經濟的那隻著名有形之手。這是獻給摩根最好的頌詞。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財團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機構。它由美國銀行家喬治?皮博迪於1838年創辦於倫敦,後由摩根家族繼承過來,遷至紐約後名聲鵲起。

直到現在,坐落在寬街和華爾街相交的「街角」 處的老一代摩根的繼承者??JP摩根公司依然主宰著美國的金融界,並且繼承著老一代摩根的「文化傳統」。

2000年12月11日,美聯儲批准大通曼哈頓銀行與J.P.摩根投資銀行合並,目的在於「催生美國最大的一家銀行企業」。合並後的公司將命名為「JP摩根大通集團」,其總資產將達到6680億美元,直逼總資產有6790億美元的美洲銀行,成為美國第二大的以銀行為核心的集團公司,與此同時,美國花旗銀行仍以總資產7910億美元名列首位。實際上,目前這三家銀行已難分伯仲。

我們還是看看,「摩根帝國」締造時期的創始人皮博迪。

1835年,美國商人喬治?皮博迪來到倫敦。那時的美國,乃至全世界都在經歷「新經濟泡沫」帶來的危機,人們依靠貸款,瘋狂地修建鐵路、運河、公路,當時人們對這些新玩意也是不想「付費」使用就像現在的網路一樣。

此時的皮博迪是為美國的馬里蘭州尋求英國銀行的貸款。他很愛國。他為英國的十幾個銀行家擺上盛宴(估計類似同時期的中國銀行家胡雪岩請人吃「花酒」),他勸說他們相信美國人不是騙子,他還和藹地威脅說「你們只有繼續為美國提供新的貸款,才能保證以前的貸款能夠得到償還」。於是,高傲的英國銀行家又撥出800萬美圓貸款給馬里蘭州。

英國人說,「皮博迪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這筆錢。」並且,為減少英國人對美國人「見錢眼開」的偏見,依然放棄馬里蘭州應付給他的6萬美元的傭金。總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皮博迪的不同尋常的才乾和做派。

皮博迪很健談,但相貌平平,不怎麼討英國人喜歡。人們怎麼也想不到他居然是高貴的摩根財團的創始人。後來的摩根,其合夥人以出身名門望族、美貌和時髦而著稱。

皮博迪出生在馬薩諸塞州,只上過幾年學,十幾歲開始就與哥哥一起幹活養活寡母和6個弟妹。早年的貧困影響了他的一生:聚集錢財,拚命地工作,孤芳自賞,對輕蔑極度敏感,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愛國;多半生小氣、吝嗇,晚年卻不停地慷慨捐助。

1837年皮博迪遷居倫敦。一年後開了一家商號,但只有一個櫃台、一隻保險箱和幾張書桌。他卻憑借自己的才幹很快進入由卓越的銀行家組成的商人圈子。這些人既做織物生意,也為做此生意的人提供融資。其實他們的商號已就變成了商人銀行。並且創立了金融批發業務,而不是普通銀行儲蓄、轉帳的「平庸業務」。

這時,「普通人根本不可能與皮博迪打交道」,因為皮博迪們只為各國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錢的人服務,他們為世界貿易提供資金,發行債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倫敦設立商號,把美國的旗幟插在異國的土地。他炫耀自己國家的氣派、高舉這星條旗宣揚美國的產品。他宣稱皮博迪公司是「美國的一家商號」,他不停地向美國輸送 資金,他用美國的精美雜志裝點,製造美國氣氛和成為美國的新聞中心。在他愛國主義的背後,是不想讓英國人小看了自己,也顯示了他自己出身的自卑心態。

「在友好的外表下,皮博迪是個孤獨的小氣鬼」。他不停地工作,12年他從未連續休息過兩天。整整20年沒有回過美國大概是出於為了節約經費。

皮博迪沒有專用馬車,總是坐著公共馬車上下班。一次他病的厲害,朱尼厄斯(摩根財團的正式締造者)勸說他回家休息,他拿上雨傘走出辦公室。20分鍾後,朱尼厄斯發現他還站在路邊的雨里,對他說:「皮博迪先生,您該回家了。」他一看是朱尼厄斯,答到:「是呀,我在回家。可是只過了一輛2便士的馬車,我想等一輛1便士的。」此時他的銀行帳戶已經有100萬英鎊。

午餐時,皮博迪總是讓他的勤務去給他買一個蘋果,每次給勤務2個便士,一隻蘋果1個半便士,這樣每次勤務都可以得到半個便士的小費,但皮博迪卻總是等把這些半個半個的便士湊足到一定的數量再要回去。

皮博迪是個光棍,但他總有女人陪伴。他不抽煙、不喝酒,他用講故事的方式打動情婦。他一生只給他的布來頓情婦6000英鎊,死後也沒有留下任何遺囑給他們所生的兒子。

快60歲時,皮博迪身患嚴重的風濕病。他個人的儲蓄高的驚人,他的年收入達30萬美元,而他每年只花3000美元。他擁有巨額財富而罕見的吝嗇。突然有一天,他靈魂開竅,他說「當病痛襲擊我時,我意識到自己不是不朽的。……我發現生活中有些人熱心幫助貧困的人們,正像我一心想掙錢一樣」。於是皮博迪決定開始獻身慈善事業。

美國內戰時期,皮博迪從鐵公雞變成了聖誕老人。「他晚年的行善就像早年的貪婪一樣無度」。

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開始資助巴爾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學院」;1862年,他開始把15萬英鎊轉給一家信託基金,用於建造倫敦的貧民住宅工程,還立契轉讓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維持這個住宅區的運轉。為此,他獲得了「倫敦榮譽市民」的稱號。

他生命的最後階段,施捨到了驚人的程度:向耶魯大學捐贈了一個歷史博物館;向哈佛大學捐贈一座考古學和人類文化學博物館;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設立一項教育基金……。

雨果寫道:「這個世界上,有充滿恨的人和充滿愛的人,皮博迪屬於後者,正是在這種人的臉上,我們看到了上帝的笑容。」這是對喬治皮博迪這位摩根財團最初的創始人最高的贊譽!

華爾街之子—摩根

一個世紀前,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像巨人一樣支配著整個金融世界。作為創建通用電氣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地域廣泛的鐵路帝國的幕後策劃人物,在幾十年裡,他都是美國民間的核心銀行家。摩根在許多方麵塑造著他那個世界,然而他去世以後還籠罩著神秘的面紗,有人稱他是工業化進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詆毀他是貪婪的強盜大亨。《華爾街之子——摩根》權威、詳實地描述了摩根其人,作者歷經十年時間,生動再現了摩根的完整人生。

1. 爭奪「CB&Q鐵路」

1901年5月4日,摩根在艾克斯收到的電報向他披露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一個由銀行家和鐵路運營商組成的聯盟正密謀在公開市場上購買北太平洋鐵路50%以上的股票。策劃並領導這場「金融巨頭」突襲戰的是愛德華·H·哈里曼。哈里曼與摩根之間長期失和並且沖突不斷,他名下現在控制著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就像希爾一樣,哈里曼也同樣宣稱自己是「美國的拿破崙」,在鐵路界是聞名的「小巨人」;同樣,他也決心在自己公司的基礎上創建一個連接鐵路線、海上航運線的世界性的交通運輸網路。但是,與希爾不同的是,在商戰中,哈里曼並不遵守摩根所制定的游戲規則,他更推崇的是游擊戰。

就在摩根等人全力以赴地籌集大批英國資金投資美國鐵路建設的同時,庫恩—洛布這家德國猶太人公司同樣也在致力於將德、法兩國的巨額資金源源不斷地引進到美國——從事與摩根財團同樣的事業。盡管猶太人希夫和美國佬摩根並非合夥人,但這兩位頂尖銀行家卻自覺地信守彼此間的君子協定,互不侵犯對方的領地。

在以後的短短幾年內,哈里曼居然使曾經破產的聯合太平洋鐵路起死回生,並很快發展成為一條優質高效、利潤豐厚的線路。後來,當他的鐵路線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港口時,已經對「北太平洋」和大北方公司構成了直接威脅。到了1901年,哈里曼又實現了對龐大的南太平洋鐵路公司的控制,這條鐵路從洛杉磯一直通到美國南部的新奧爾良。

與此同時,哈里曼還在與另外一個業界「小巨人」希爾進行著激烈的爭奪。這次,兩人爭奪的是芝加哥—伯靈頓—昆西鐵路公司(以下簡稱為「CB&Q鐵路」),由於這條全長12657.6公里的線路通往芝加哥,對於打通大西洋沿岸運輸線具有重大意義,所以能否拿下該公司將直接影響到雙方今後在美國鐵路業界的地位。盡管哈里曼做了各種努力,卻在1900年以失敗告終。希爾和摩根聯手,最終於1901年3月下旬共同獲得了CB&Q鐵路。在雙方進行激烈爭奪的過程中,該鐵路的波士頓股東們明顯傾向於摩根,他們說:「在哈里曼和希爾(代表摩根和北太平洋公司)之間,我們毫無疑問將選擇代表雄厚實力和安全保障的一方。」事後,哈里曼曾要求摩根和希爾給他一個轉包的機會,卻遭到二人的斷然拒絕—他們不願讓這位好戰的掠奪者「插上一手」來分享他們的勝利果實。

至於哈里曼本人,當然不會覺得自己的要求是「插上一手」,相反,他認為恰恰是摩根他們從自己手中竊走了CB&Q鐵路——對手的新鐵路聯合體的實力將遠遠超過自己的聯合太平洋——為此,他立刻制定出一個「拿破崙式」的報復方案:為了攫取CB&Q鐵路,他必須徹底拿下北太平洋鐵路。

當然,哈里曼清楚,要想從摩根那令人生畏的大鼻子底下買走他的股票也決非易事。為此,哈里曼孤注一擲,決心碰一碰自己的運氣,為了籌集到購買股票所需的巨額現金,哈里曼找到了庫恩—洛布公司和商業性的國家城市銀行進行活動。

2.斬斷摩根的翅膀

摩根在業界的優勢地位和倨傲態度使其在華爾街同行中頗受非議,甚至是嫉恨,正如希爾日後所總結的那樣,在後來發生的針對摩根的突然襲擊中,參與暗算的人中更多的是銀行家,而非鐵路運營商!——以城市銀行為首的各大財團之所以給哈里曼撐腰,是希望藉此向全世界表明「摩根並非是美國惟一的銀行家」,同時也是對摩根宣稱的「美國所有的銀行家只不過是我的辦事員」的說法進行挑戰。正如希爾所言,斯蒂爾曼的目的是為了「斬斷他(摩根)的翅膀」。

就在摩根4月初剛離開美國前往歐洲之際,在哈里曼的指使下,庫恩-洛布公司總裁希夫就開始了購買北太平洋公司股票的行動。此時,麥金利正在進行連任總統的競選活動,他允諾給予華爾街財團們更多的發財機會。在此情況下,大批野心勃勃的投資者將紐約股市的價格和成交額推向一個個歷史新高,1901年1月,創造了日成交量200萬股的歷史記錄。4月份,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所造就的百萬富翁們—人稱「匹茲堡財團」雲集紐約准備大賭一把,此事為哈里曼發動襲擊提供了最完美的時機。

摩根和他的合夥人雖然控制著北太平洋公司的董事會,卻只擁有該公司不到50%的股票,他們總以為——沒有人會夢想購買一條價值1.55億美元的鐵路。在1900年,「北太平洋」的普通股價格從每股45美元漲到86美元,到1901年4月1日居然達到每股96美元,且成交43.7萬股;隨後,該公司股票在整個4月份仍然保持攀升勢頭。面對這種局面,庫恩—洛布公司偶爾也拋售一些股票進行遏止以免引起摩根財團的注意。到4月22日,北太平洋股票漲到每股103美元,3天後達到105美元。在4月30日,該股票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成交量創造了新的記錄,共成交330萬股。

根據哈里曼判斷,在其最高決策者——摩根本人不在紐約的情況下,北太平洋股票所出現的異常現象不會引起摩根集團其他人的注意。事實果然不出哈里曼所料,毫無戒心的羅伯特·培根甚至還趁著這段狂漲期,拋售了摩根本人2萬股的股票來賺取巨額利潤。5月份,約翰·W·蓋茨在接受采訪時稱:「這一切就好像——當一個大孩子外出時,那些小孩子們就趁機在家裡胡作非為一樣……如果摩根本人當時在紐約的話,這些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到5月1日,這天是星期三,北太平洋股票的價格已經狂漲至115美元。星期日,《紐約先驅報》在作「本周回顧」時稱:「這是世界歷史上金融投機活動規模最大的一周。」

在事態發展最為嚴重的那一周,希爾一直在紐約,對於北太平洋公司所承受的日益加重的壓力,盡管希爾已經明顯感受到,但他絕對沒意識到是哈里曼在背後搗鬼,直到希夫前來告知真相後,他才恍然大悟。

直到1897年哈里曼要求庫恩-洛布公司給予其獨一無二的關注之前,希夫一直是希爾的財政後台,當希夫倒向哈里曼以後,希爾開始向摩根靠攏並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據希爾稱,希夫邀請他共同致力於「將摩根拋下船」,並許諾讓他出任北太平洋公司總裁並分享「通過控制聯合太平洋公司、南太平洋公司所獲得的一切好處」。希夫還透露,他的集團已經投資了7900萬美元,並購買到北太平洋公司75萬股優先股中的42萬股,以及80萬股普通股中的37萬股——也就是說,他已基本實現對該條鐵路的控制,如果此時希爾能夠加入進來,那麼,加上希爾所擁有的北太平洋公司的股份,便可以擁有更大的擊敗摩根的勝算機會。但是,希爾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拒絕「拋棄摩根」並「加入這場陰謀活動」。也許希爾的說法有點誇大其詞,但有關該事件的最駭人聽聞的部分卻是事實——希夫策劃了一場針對美國金融帝王摩根最卑鄙的突然襲擊。

3.藍色星期四

在星期五獲悉這一驚人消息時,希爾表現得相當鎮靜,他離開希夫,沿著布羅得大街前往華爾街23號與摩根的合夥人進行商議。最後,他們發現了一個對自己非常有利的條件:既然北太平洋鐵路的董事們——主要是摩根的人——能在1902年1月1日以後撤出他們的優先股,那麼當前的普通股將起到決定性作用,而哈里曼所控制的普通股恰恰還不到一半。正是基於這一點考慮,培根立即給摩根發去一封電報,隨後,摩根於星期六傍晚在法國艾克斯回電指示:「立即購買15萬股北太平洋公司的普通股!」

同樣就在那個星期六的早晨,紐約的哈里曼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考慮到自己擁有的北太平洋公司普通股尚未達到總股票的51%,心中不時掠過陣陣涼意和不安。他給希夫寫了一封信,要求再買4萬股普通股。盡管希夫收到了哈里曼的命令,但他最終決定不予理睬——或許他在想,他已經獲得了北太平洋多數的股票——或許他還考慮到自己已經向希爾伸出了友誼之手——他盡管很遲但最終還是意識到那些企圖用計謀擊敗摩根的人的真正意圖,於是決定不再對摩根發起這致命一擊。如果他在5月4日這天,聽從了哈里曼的指令,再買4萬股普通股,他們這伙人就將成功地控制摩根的這條鐵路。

5月6日,星期一,大批摩根—希爾集團的經紀人湧入倫敦和紐約的各個股票交易所,購買所有能買到的北太平洋的股票。當天,紐約交易所北太平洋股票以每股127.5美元報收,第二天則達到149.75美元。當希爾要求他倫敦的合夥人不要出售北太平洋股票時,他們回答說:「這里的朋友堅定地站在你們那一邊,我們很吃驚希夫會參與到這場從你們手中攫取北太平洋鐵路的活動中來。」並要求彼此之間隨時保持聯系。對於北太平洋股票在各個股市所出現的異常劇烈的波動,就連該鐵路的經營者也感到極度困惑,不知其所以然。星期二,北太平洋鐵路公司總裁查爾斯·梅林從聖保羅給他在紐約的副手發電詢問:「你能否告訴我那裡究竟正在發生什麼?我們的股票為什麼動盪得如此劇烈?」

在北太平洋股票剛剛出現攀升的幾天內,那些短期投機者們斷定不會再上漲了,於是約定在140美元的價位上停止購買,等價格回落時再買進。然而,星期二,當摩根的經紀人在每股146美元的價格上停止進行收購時,股票價格不但未見下跌,反而更加狂漲不已,整個股市都隨之瘋狂了!

在1901年的5月7日到8日,其他股票開始暴跌,因為那些北太平洋股票的短期投機商們拋售了所有股票以獲取資金回補,然而,到了第二天,5月9日——股票史上的「藍色星期四」,北太平洋股票價格居然跳到近似荒謬的程度——每股1000美元!紐約的股票投機商們終於冷靜下來了,他們清醒地意識到:整個股市已經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牢牢地逼進了死胡同,他們已經放空了10萬多股北太平洋股票,卻再也買不回來了。

摩根—希爾集團在兩日內購買了15萬股股票,如果按平均每股129美元進行購買的話,他們所花費的資金總額幾乎高達2000萬美元。他們還在華爾街引起了空前的震動和驚慌,J.P.摩根集團和庫恩—洛布公司在「藍色星期四」這一天均意識到:如果華爾街的這種恐慌不能被迅速遏止,那麼將有不計其數的股票經紀人和持有人會因此遭到空前劫難,而整個紐約股市也將毀於一旦!出於這種擔憂,兩大財團的銀行家們決定,推遲交割他們所購買的股票,並以每股150美元的價格拋售足夠的數目以供短期投機商回補,隨後,希爾和哈里曼聯合向公眾承諾——雙方將進行和平談判;摩根也重新指定了新的北太平洋公司董事會。紐約股市一場空前的金融恐慌最終消退了。

㈢ 07年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經濟學獎
目錄·1960s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諾貝爾經濟學獎(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全稱應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是相同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該銀行的300周年慶典)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歷年獲獎者

1960s
1969年
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蘭人 (1903-1994)
他們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前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後者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s
1970年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 )美國人 (1915- )
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年
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 )烏克蘭人,後入美國籍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年
約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國人 (1904-1989)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 Arrow)美國人 (1921- )
他們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
華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蘇聯人 (1906-1999)
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奧地利人 (1899-1992)
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
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蘇聯人 (1912-1986)
佳林·庫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國人 (1910-1985)
前者在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後者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他們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年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國人 (1912-2006 )
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年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James E. Meade)英國人 (1907-1995)
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年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國人 (1916-2001)
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見解。
1979年
威廉·阿瑟·劉易斯(Sir Arthur Lewis)英國人,後入美國籍 (1915-1991)
在發展經濟學方面頗有建樹,提出了二元經濟模型和進出口交換比價模型。
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美國人 (1902-1998)
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80s
1980年
勞倫斯·克萊因(Lawrence R. Klein)美國人 (1920- )
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年
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美國人 (1918-2002)
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
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國人 (1911-1991)
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
羅拉爾·德布魯(Gerard Debreu)美國人 (1921- )
概括了帕累托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
理查德·約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國人 (1913-1991)
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證分析的基礎。
1985年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義大利(1918- )
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年
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國人 (1919- )
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
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國人 (1924- )
對經濟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
莫里斯·阿萊斯(Maurice Allais)法國人(1911- )
他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
特里夫·哈維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
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s
1990年
默頓·米勒(Merton H. Miller)美國人 (1923-2000)
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 Markowitz)美國人 (1927- )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國人 (1934- )
他們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
羅納德·科斯(Ronald H. Coase)英國人(1910- )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
加里·貝克爾(Gary S. Becker)美國人 (1930- )
將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擴展到對於人類行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場經濟行為。
1993年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美國人 (1920- )
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W. Fogel)美國人 (1926- )
前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後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
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 Nash Jr.)美國人 (1928- )
約翰·海薩尼(John C. Harsanyi)美國人 (1920- )
萊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德國人( 1930- )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
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美國人 (1937- )
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年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國人(1936- )
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國人 (1914-1996)
前者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 後者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
羅伯特·默頓(Robert C. Merton)美國人 (1944- )
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 Scholes)美國人(1941- )
前者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後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
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
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s
2000年
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1944 年生於美國芝加哥,曾就讀於科羅拉多學院。1971年獲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現為芝加哥大學的教授。
丹尼爾·麥克法登(Daniel L. McFadden)1937 年生於美國北卡羅來那州的瑞雷,曾就讀於明尼蘇達大學。1962年獲得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教授。
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他們發展了廣泛應用於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2001年
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 A. Akerlof )生於1940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教授
邁克爾·斯賓塞(A. Michael Spence )生於1943年,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教授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生於1943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為不對稱信息市場的一般理論奠定了基石。他們的理論迅速得到了應用,從傳統的農業市場到現代的金融市場。他們的貢獻來自於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部分
2002年
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1934年出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事務教授。
弗農·史密斯(Vernon L. Smith)1927年出生,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和法律教授。
傳統上,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並能作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長期以來,經濟學被普遍視為是一種依賴於實際觀察的經驗科學,或者是建立在演繹、推理方法基礎之上的思辯性哲學,而不是在可控實驗室中進行檢測的實驗性科學。然而,現在經濟學研究越來越重視修正和測試基礎經濟理論的前提假設,並越來越依賴於在實驗室里而不是從實地獲得的數據。這種研究源於兩個截然不同但目前正在相互融合的領域:一個是用認知心理學分析方法研究人類的判斷和決策行為的領域;另一個是通過實驗室實驗來測試或檢驗根據經濟學理論作出預測的未知或不確定性領域。卡納曼和史密斯正是這兩個研究領域的先驅。卡納曼因卓有成效地把心理學分析方法與經濟學研究融合在一起,而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發現了人類決策的不確定性,即發現人類決策常常與根據標准經濟理論假設所作出的預測大相徑庭。他與已故的阿莫斯·特維爾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種能夠更好地說明人類行為的期望理論
2003年
克萊夫·格蘭傑 (Clive W.J. Granger) 1934年生於英國威爾士的斯旺西,現為英國公民。他1959年獲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學位,現是美國聖迭戈加利福尼亞大學榮譽經濟學教授。
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F. Engle III) 1942年生於美國紐約的錫拉丘茲,1969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紐約大學金融服務管理學教授。
他們分別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序列,從而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研究人員在進行估量關系、作出預測以及檢驗經濟學理論中的假設時,往往以時間序列,即以按時間排列的觀察周期的形式來使用數據。這種時間序列顯示了國內生產總值、價格、利率、股票價格等的演變。在上個世紀80年代,兩位獲獎者發明了新的統計方法來處理許多經濟時間序列中兩個關鍵屬性:隨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非穩定性。在金融市場上,隨著時間的隨機波動,即易變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因為股票和各類有價證券的價值取決於易變性的風險。波動可以隨著時間發生很大變化:一個波動很大的動盪期後總是一個波動很小的平靜期。恩格爾所發明的「自動遞減條件下的異方差性」(ARCH)理論能精確地獲取很多時間序列的特徵,並對能把隨時間變化的易變性進行統計模型化的方法進行了發展。現在,他的ARCH模型已經不僅是研究人員不可缺少的工具,金融市場上的分析家也用它來進行資產定價和證券投資風險評估。 大部分整體經濟時間序列都有一個隨機趨勢,一次暫時的失調會產生長期持續的影響。這些時間序列被叫做「非穩定的」序列。格蘭傑論證出,當用於穩定時間序列的統計方法運用於非穩定的數據分析時,人們很容易做出安全錯誤的判斷。他的重大發現是,把兩個以上非穩定的時間序列進行特殊組合後可能呈現穩定性。格蘭傑把這種現象叫作「共和體」。他這一方法在對諸如儲蓄和消費的關系、匯率和物價的關系以及短期和長期利率的關系等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中有著意義非凡的作用。
2004年
芬恩·基德蘭德(Finn E. Kydland),1943年生於挪威。1973年從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加利福尼亞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1940年生於美國紐約州。1967年從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普雷斯科特曾先後在賓州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任教,現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W.P. Carey) 商學院經濟學講席教授,並擔任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的資深顧問。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期間曾擔任基德蘭德的博士論文導師。
他們一是通過對宏觀經濟政策運用中「時間連貫性難題」的分析研究,為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的實際有效運用提供了思路;二是在對商業周期的研究中,通過對引起商業周期波動的各種因素和各因素間相互關系的分析,使人們對於這一現象的認識更加深入。
2005年
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1921年生於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任馬里蘭大學教授。
羅伯特·約翰·奧曼(Robert John Aumann),1930年生於德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
通過博弈論分析促進了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
2006年
埃德蒙德·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 1933年出生,美國人。
菲爾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宏觀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就業、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儲蓄、公債、稅收、代際公平、價格、工資、微觀主體行為、資本形成、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領域——經濟增長問題,被譽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菲爾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貢獻在於經濟增長理論。他繼羅伯特·索洛之後,對經濟增長的動態最優化路徑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經濟增長黃金律」,從而正式確立了經濟增長理論。
2007年
埃里克·馬斯金(Eric S. Maskin),195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76年獲得哈佛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1985至2000年任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2003年出任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長,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社會科學部主任。在現代經濟學最為基礎的領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包括公共選擇理論、博弈論、激勵理論與信息理論以及機制設計。被譽當今國際經濟學最受尊敬的經濟學大師。
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1951年3月29日生於美國波士頓,美國國籍。1976年獲得哈佛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課題為「一種合作博弈理論(A Theory of Cooperative Games)」,對博弈論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博弈論:矛盾沖突分析》(Game Theory: Analysis of Conflict)及《經濟決策的概率模型》(Probability Models for Economic Decisions)。
萊昂尼德·赫維奇(Leonid Hurwicz) 猶太人,1917年出生於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來到美國。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經濟學會院士,總統獎獲得者,明尼蘇達大學校董事會講座教授。開始時興趣主要是計量經濟學,對動態計量模型的識別問題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1947年首先提出並定義了宏觀經濟學中的理性預期概念。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機制和機構設計以及數理經濟學。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開創了經濟機制設計理論。他曾於1990年由於「對現代分散分配機制的先鋒性研究」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

㈣ 馬里蘭大學的歷史沿革

1856年3月6日,私立馬里蘭農業學院成立。1858年,巴爾的摩男爵的後裔Charles Benedict Calvert用兩萬一千美元在克里奇帕克市區購買了一個面積為420英畝的種植園,並將其贈送給馬里蘭農業學院。同年Charles Benedict Calvert又把一些其股票所得的資金提供給馬里蘭農業學院。1859年10月6日,第一批包括Charles Benedict Calvert的四個兒子在內的34名學生開始在馬里蘭農業學院學習。
1862年7月,馬里蘭農業學院授予了第一批學位。同月,林肯簽署了Morrill Land撥款法案。這項法案為眾多大學提供聯邦政府資助,來提升各州的農業、工程和軍事教育。1864年,馬里蘭州立法院通過了Morrill Land撥款法案,同意私立馬里蘭農業接受資助。 美國內戰結束後馬里蘭州立法院結束了馬里蘭農業學院的破產狀態並獲取了其一半的所有權。馬里蘭農業學院成為一所半公立學院。內戰期間南方將軍羅伯特·李(Robert E. Lee)的兒子George Washington Curtis Lee被任命為戰後第一任校長。但是由於公眾的不滿,George Washington Curtis Lee拒絕的這個職位。1867年10月馬里蘭農業學院重新成立並招收了11名學生。在隨後的6年裡,馬里蘭農業學院償還了所有的債務。在此後的二十年內,由於聯邦政府投資的一個農業試驗站的成立,馬里蘭農業學院開始成為一個研究機構。同期馬里蘭農業學院還在一系列領域獲得了管理權,例如農場疾病控制,牧草檢查;還建立了州氣象局以及林業會議。
1888年馬里蘭農業學院開始了正是的校際籃球比賽,當年的對手有St. John's College和美國海軍學院。
1897年,第一個兄弟會Phi Sigma Kappa進入了馬里蘭農業學院。
1898年Morrill Hall建立,這是馬里蘭大學仍然在使用的教學樓中歷史最悠久的建築。 1912年11月29日晚10點30分,正在舉行感恩節舞會的新行政樓閣樓發生火災。起火原因可能是電線短路。在場的大約80名學生全部安全逃生並排隊傳遞水桶救火。但是由於當時的大風,學生宿舍,以及除Morrill Hall之外的所有學術建築都被引燃。盡管沒有人傷亡,學校損失約25萬美元,摺合2005年匯率約5百萬美元。校長Richard Silvester辭職。當時很多人以為馬里蘭農業學院會關閉。
但是學生沒有放棄。在寒假結束後除兩人外其他全部學生回到了學校並堅持學校應繼續正常教學。在學生宿舍建好之前,學生被安置在附近的居民家中,租金後來由學校支付。但是行政樓一直到1940年才重建。
在1912年學校的中心所在的位置建立了一個混凝土指南針,指南針上指出了當年被火燒毀的每一座建築的方向。
1916年馬里蘭州獲取了馬里蘭農業學院的全部所有權並把學校更名為馬里蘭州立學院(Maryland State College)。同年第一個女生入學,四年後姐妹會進入學校。1920年4月9日,馬里蘭州立學院同巴爾的摩的一些職業學校合並成為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同年馬里蘭大學研究生院授予了第一個哲學博士學位,學校學生總數超過了500人。
1951年第一個非洲裔學生入學,當時學生總數已經接近10000人,其中約4000名女生。1957年校長Wilson H. Elkins發起了一個提高學校教學水平的運動。最終學校建立了一個學術考察計劃。在學術考察計劃實行的第一年,占當時學生總數18%的1550名學生面臨開除。隨後學校的教學水平顯著提高。
1988年,馬里蘭大學系統成立,大學園校區被正式命名為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

1997年,馬里蘭人民大會(the Maryland General Assembly)通過立法決定將「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稱為「馬里蘭大學」。需要指出的是其他名稱中帶有「馬里蘭大學」的學校並非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的分校。
2001年9月24日,九一一襲擊事件後13天,一場龍卷風橫掃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導致兩名學生死亡,12棟建築損壞。學校損失達到1500萬美元。

㈤ bdi指數影響港口股票嗎

該指數是目前世界上衡量國際海運情況的權威指數,是反映國際間貿易情況的領先指數。如果該指數出現顯著的上揚,說明各國經濟情況良好,國際間的貿易火熱。前幾年由於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復甦,全球對於原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導致了海運的快速繁榮。
回答過題主的問題之後,下面帶大家深入探討一下股票指數的問題!
股市指數的意思就是,就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數字。
通過指數,對於當前各個股票市場的漲跌情況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
股票指數的編排原理是比較復雜的,學姐在這兒就說這么多吧,點擊下方鏈接,教你快速看懂指數:新手小白必備的股市基礎知識大全
一、國內常見的指數有哪些?
股票指數的編制方法和性質是分類的一個依據,股票指數可以分為這五種:規模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風格指數和策略指數。
其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是規模指數,舉例說明,好比我們都懂的「滬深300」指數,它反映的是滬深市場中股票的一個整體狀況,說明的是交易比較活躍的300家大型企業的股票代表性和流動性都很不錯。
再次,「上證50 」指數從本質來說也是規模指數,也就是說其意味著上海證券市場代表性好、規模大、流動性好的50隻股票的整體情況。

行業指數代表就是它某個行業的一個整體狀況。例如「滬深300醫葯」就屬於行業指數,代表滬深300指數樣本股中的17個醫葯衛生行業股票整體狀況,反映出了該行業公司股票的整體表現怎麼樣。
某一主題的整體情況是用主題指數作為代表的,就好比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這些方面,以下是相關指數:「科技龍頭」、「新能源車」等。
想了解更多的指數分類,可以通過下載下方的幾個炒股神器來獲取詳細的分析: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二、股票指數有什麼用?
前文告訴我們,指數實際上就是選擇了市場上有代表性的股票,因此有了指數,我們就可以第一時間對市場的整體漲跌情況做到了如指掌,這也是對市場的熱度做一個簡單的了解,甚至可以預測未來的走勢是怎麼樣的。具體則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獲取專業報告,學習分析的思路: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

應答時間:2021-09-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㈥ 美國股票有多少年歷史啦

美國股票有221年的歷史,美國在1790年成立的第一家銀行——合眾美國銀行都
是以發行股票為基礎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㈦ 美國經濟大蕭條

1929年美國股災引發經濟大蕭條
1929—1933年的大蕭條是美國和西方世界的一場噩夢,它給美國人留下了痛苦的記憶。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創9年來的新高,美國又有人聯想起70多年前那場震驚世界的災難。

「資本主義已經走到盡頭了」

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20年年中至1921年年末短暫的經濟危機後,美國的經濟開始復甦,並逐漸趨於繁榮。

這一繁榮造就了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卻又潛伏著深刻的矛盾。美國農業長期不景氣,農村購買力不足,農場主大量破產。此外,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

在這個時代,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有組織犯罪愈演愈烈,享樂主義和投機活動盛行,政治極端腐敗。1920年,民主黨總統威爾遜離任。繼威爾遜之後的三屆共和黨總統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後執政,這段時間是美國歷史上貪污腐敗最嚴重的時期。哈定執政時期,政府內部貪污腐敗成風。柯立芝的財政部長梅隆自己就陷入投機行為中。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後來曾說,美國20年代的實利主義使人最容易產生這樣的感覺:「資本主義已經走到盡頭了」。

股市崩盤引發危機

由於消費者的購買力不足,導致了美國經濟運行中商品增加和資本輸出困難,進一步引發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雖然金融巨頭在投機行為中獲得了高額利潤,但大量資金沒有被投入再生產過程,而是被投向了能獲得更高回報的證券投資領域。

1927年,紐約股市掀起了第一輪狂潮。這一年,股票交易額達到了破天荒的5.75億股。在1928年年初的幾周里,證券市場已成強弩之末,顯現出崩盤的隱患。但柯立芝總統和美國財政部採取欺騙宣傳的方法,使得股市得以暫時平靜。

1928年3月初,隨著紐約股市實力最強的一批投機商大批買進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無線電公司的股票,新一輪投機行為瘋狂擴散,股票價格再次瘋狂暴漲。這輪狂漲直到1928年6月才略有回落。在此後16個月中,股市時有漲落,但始終未能回到1928年3月以前的水平。

1929年初,股市的狂熱已失去控制。9月26日,英格蘭銀行宣布:為停止黃金外流和保護英鎊在國際匯兌中的地位,將再貼現率和銀行利率提高6.5%;9月30日,倫敦又從紐約撤回數億美元,從而誘發了美國股市大幅度下跌。10月15日,紐約股市開始出現大量拋售,但由於大投機商拋售謹慎,市場反應較為平和。

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發崩盤。當天的股票成交量達1289萬股。股票價格下降之快,連場內的自動行情收錄機都趕不上!人們陷入恐慌之中。這一天,有11名證券市場投機的老手相繼自殺。

當天下午,摩根財團聯合其他銀行業巨頭,拿出2.4億美元聯合基金護盤,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購買股票。在這以後幾天里,股票行情逐漸穩定,美國財政部和一些經濟學家、銀行家和大城市報紙紛紛向公眾保證:股票價格的下跌問題不大,應拿出更多的錢用於投資,這樣對國家經濟是有好處的。10月25日,胡佛總統也發表文告:「美國的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

10月28日,也就是胡佛發表文告的第三天,美國股市再次慘跌。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度崩盤。據《紐約時報》統計,紐約股市50種股票的平均價格幾乎下挫了40檔。此後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竟達100億美元!

蕭條中的美國

股票價格的大幅「跳水」引起美國經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穀物等交易的價格也一路下滑;鐵路貨運量大幅減少;鋼材價格大跌、棉花價格大跌……

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在「大蕭條」中,企業破產l09371家,私營公司純利潤從1929年的84億美元降為1932年的34億美元。1931年美國工業生產總指數比1929年下降了53.8%。重工業生產的縮減尤為嚴重,作為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標志的鋼鐵、汽車和建築等行業的衰退更是明顯。

1933年初,前總統柯立芝在死前4天還在哀嘆:「舉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連一向處世樂觀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眼見馬里蘭銀行倒閉時也驚呼道:「不知這座用紙板搭的房子會不會倒塌?」

由於工、農、商業萎縮,到1933年3月,美國完全失業工人達1700萬,半失業者不計其數。農民的現金收入從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約有101.93萬農民破產,淪為佃農、分成制農民和雇農,許多中產階級也紛紛破產。

危機期間,一方面生產過剩,消費緊縮,導致商品積壓;另一方面普通美國人卻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貧困。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

由於人們普遍對未來缺乏信心,導致社會道德進一步淪喪,盜竊、斗毆、兇殺案件層出不窮。胡佛總統曾經要求喜劇演員通過給人們以歡笑減輕大家的心理壓力,但結果卻是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大批取笑他的笑話。如: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種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被叫做「胡佛車」,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身上蓋的報紙被叫做「胡佛毯」。紐約大街流行這樣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

據1932年9月《幸福》雜志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8%的人無法維持生計(1100萬戶農村人口未計在內),流浪人口達200萬,僅紐約一地1931年一年中記錄在案的倒斃街頭的案件就有2000餘起。這一時期出生的兒童身材矮小,後來被稱作「蕭條的一代」。全美有33萬兒童失學,女孩子為了養家糊口冒著懷孕的危險以10美分一次的價格到街上賣淫。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當美國參加二戰需要補充大量兵員時,因體質不合格遭淘汰的達40%!

羅斯福就職之日,胡佛送給新政府一句話:「我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我們無能為力了。」

應對危機的兩條道路

這場持續4年之久的「大蕭條」使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在1932年出版的《國際事務概覽》第一頁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偉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會的成員們正在自問:西方生命及其成長的長期歷程,是不是在他們的時代很可能將到終點?」

面對「大蕭條」,西方各國採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德、日、美、英、法等國都出現了法西斯組織。德國納粹黨還在希特勒的策劃下奪取了政權。日本也發生了多次軍人政變,最終建立了軍部法西斯統治。德、日兩國再加上「大蕭條」前不久登台的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將世界引入了戰爭的邊緣。

「大蕭條」引發了美國社會一系列階級矛盾,斗爭浪潮遍布全國。有部分工人、農民和思想激進的知識分子喊出了「學習俄國佬」的口號,極少數人還在國內煽動法西斯化惡浪。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是一位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美國英雄」。他在競選演說中許諾「美國人家家鍋里有兩只雞,家家有兩輛汽車」,「要讓貧窮從這個國家消失」。但由於胡佛在經濟領域頑固奉行自由資本主義經典理論,在隨後到來的經濟危機中應對無力,從而使他的諾言成了一張永遠無法兌付的空頭支票。

從1929年擔任紐約州長開始,羅斯福便實施了一系列代表美國前進方向的政策,這些政策後來被一並稱作「新政」。1933年3月4日,羅斯福終於成為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羅斯福在他的總統就職演說中告訴美國人:「我堅決相信,我們唯一引為恐怖的只是恐怖本身。」

羅斯福洪亮的聲音,通過廣播網響遍了水深火熱的美國:從血汗工廠到凄涼客站;從「胡佛村」到流浪漢的棲身地;從佃農辛苦耕耘的不毛之地到在工廠寒風中哆嗦的衣衫襤褸的人群。加利福尼亞州的打字員在打字機上記下這樣一句話:就是羅斯福一把火燒了國會,我們也會大聲歡呼說:「好哇,火到底點著了!」

㈧ 1929-1933年美國經濟危機時,是處於通貨緊縮中嗎

不是通貨緊縮 而是很嚴重的通貨膨脹

1.這場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2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繁榮景象,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經濟發展的本身又潛伏著嚴重危機。首先,美國20年代的繁榮是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了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日益相對貧困,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收入僅夠維持生活,他們的收入在全國總收入中尚不足24%。這就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另一方面,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潤,20年代,國民收入的1/3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佔有。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來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第三,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非常猖獗,不但職業投機者,一些普通的美國人也參與股票的投機,把它作為致富的捷徑。人們不但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結果造成這一時期股票價格被大幅度哄抬,發展到令人難以相信的極端,股票以其賬面價值的3倍到20倍的價格賣出,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為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准備了條件。1929年10月,以紐約股市的崩潰為開端,引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

2.這場經濟危機的特點

這場經濟危機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徵,教材對此歸納了三點:第一,它范圍特別廣,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並發、相互交織。從地域范圍看,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它持續的時間特別長,1929-1933年,持續四年之久;第三,它破壞性大,不僅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了2/3,甚至在危機以後也不見經濟的復甦。

3.這場危機的影響

對這場經濟危機的影響,教材從局部和整體兩個方面進行了歸納。從局部看。經濟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從整體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進一步對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的背景

在這場經濟危機中,美國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面對嚴重的危機,胡佛政府一籌莫展,只是堅持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等待經濟形勢的好轉,致使危機更加嚴重。到1933年初,美國已有半數銀行倒閉,13萬家以上企業破產,完全失業人數達到1500萬至1700萬。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有—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在這種形勢下,羅斯福以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競選宣言,贏得絕大多數選民的支持,擊敗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

2.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羅斯福新政是指羅斯福政府對國家經濟全面加強干預的措施。其主要內容有:第一,整頓財政金融體系。羅斯福上台伊始,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通過成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保證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復銀行信用。到4月,存回銀行的貨幣已達10億美元。銀行信譽的恢復,促進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它為工農業生產的恢復提供了前提保證。第二,對工業加強計劃指導。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行業擬定公平競爭法規,以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工業復興法的中心是企圖依靠國家和壟斷組織聯合的力量,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納入到有控制的軌道。第三,凋整農業政策。獎勵農民壓縮產量,目的是限制農業生產,克服生產過剩,以提高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第四,積極推行「以工代賑」。羅斯福政府在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救濟失業的同時,推行「以工代賑」,通過興辦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進而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同時還能造福於社會。

3.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資產階級政府為應付危機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生產關系進行局部上的改變,以使其適應社會生產的需要。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但它在很多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材對此歸納了三點: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其次,由於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的信任,從而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第三,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政策,加強了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H對其他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㈨ grk,股票行情中心

ksd美國MBA入學要求
為了保證MBA畢業生的質量,商學院從招生工作開始,要求申請者(applicants)符合一定的條件。美國各商學院的入學條件雖各不盡相同,但大致都有如下要求:
(1)已經獲得被認可的大學學士學位(四年制或五年制大學);
(2)GMAT的考試成績在450分以上,或GRE在1500以上(許多商學院可以用GRE取代GMAT);
(3)大學本科總平均成績GPA在2.5以上(4分制);
(4)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領導能力(Inadership potential);
(5)有兩年或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6)單位主管或教授的推薦信(recommendation letters),一般要求至少兩封,其中一封來自於工作單位,另一封來自於教授或專業課老師;
(7)掌握一些基本的計算機技能和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如微積分等。

以上條件都滿足標准,各個學校也有所不同,這主要看各個學校申請者競爭的程度。如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由於申請者成倍增多,使得其入學條件也越來越高,如1997年,斯坦福MBA的申請人達到近6000人而錄取的只有360人,錄取率還不足7%,GMAT的平均分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711分。
為何要攻讀MBA
許多調查表明,MBA畢業生在企業,特別是在美國企業中的身價日益提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國著名的《商業周刊》於1998年向61所學校的9598名MBA應屆畢業生和350家積極招聘他們的公司發出了大量的調查問卷,結果表明:前25名商學院的畢業生平均有3.2個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企業的競爭招聘是薪水水漲船高,在排名前25位的學院中,學生的全部薪金的中間數比1996年提高19%,達到111420美元(包括工資,獎金和各種其它形式的獎勵)。另外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是:在25所最佳商學院中,畢業生收入中間數達到了100000美元的就有18所,而前兩年前只有5所,而排名第九的斯坦福商學院畢業生平均年薪竟達到145000美元,位居榜首。
無獨有偶,《世界經理人文摘》也對MBA畢業生的供不應求作出了系列的報道:通用汽車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系統及零件供應商,在全球32個國家設有運作部門。他們正大力招募年輕的工商管理碩士。Delphi的總裁J.T.Battenberg說:「我們重視工商管理碩士給我們帶來的創新意識和專業只是,這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金融財務方面,我們已經將越來越多的MBA安置在運作部門,參與全球范圍的采購,全球性的戰略規劃及我們的國際運作事務。我們任命好幾位青年MBA擔任副總經理,我們就是依靠這種新觀念來保證我們的思想不落後。
企業大量招聘MBA的另一個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消費品生產企業在選拔生產部門經理時都喜歡用這類人才。例如,寶潔公司就一直堅定不移地執行這一用人政策。百事可樂國際食品公司在亞太的所有運作部門都聘用MBA。強生公司地集團董事局主席William Dearstyne 也說:「無論在香港,馬來西亞,泰國或是世界其它地方,企業不斷取得成功的最大潛在制約因素就是缺少有才幹,有戰略思想的經營管理人才來促進我們未來的發展」。
以上描述的全球趨勢表明,名牌商學院的MBA已供不應求,使其工資也日益看漲。學多在職從業人員尚未意識到,獲得名牌商學院的MBA學位可使他們獲得高額薪金;同時,他們也沒有注意到許多經常招聘該類人才的企業給這些人才提供了晉升的快車道。毫無疑問,現在選擇攻讀MBA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利。已在積極進取的公司走上了快車道的優秀畢業生發現,現在去攻讀正是時候,可是自己升道高級管理職位或走向國際化的職業道路。
企業大量招聘MBA的另一個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消費品生產企業在選拔生產部門經理時都喜歡用這類人才。例如,寶潔公司就一直堅定不移地執行這一用人政策。百事可樂國際食品公司在亞太的所有運作部門都聘用MBA。強生公司地集團董事局主席William Dearstyne 也說:「無論在香港,馬來西亞,泰國或是世界其它地方,企業不斷取得成功的最大潛在制約因素就是缺少有才幹,有戰略思想的經營管理人才來促進我們未來的發展」。
以上描述的全球趨勢表明,名牌商學院的MBA已供不應求,使其工資也日益看漲。學多在職從業人員尚未意識到,獲得名牌商學院的MBA學位可使他們獲得高額薪金;同時,他們也沒有注意到許多經常招聘該類人才的企業給這些人才提供了晉升的快車道。毫無疑問,現在選擇攻讀MBA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利。已在積極進取的公司走上了快車道的優秀畢業生發現,現在去攻讀正是時候,可是自己升道高級管理職位或走向國際化的職業道路。

MBA課程設置
MBA課程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
公共必修課程(公共基礎課)
包括商務基礎和高級選修課程。為能最大限度地使你在商學院的學習更有價值,你應該確保學校的課程符合你的需要與興趣。同時也應注意,有些門類,如金融與營銷,幾乎在每所學校都開設。但如果你的興趣是人力資源管理,那你就應該挑出主打課程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在內的所有MBA學校。
每項MBA教學計劃都包括商務基礎課程。會計學、經濟學、財政學、組織行為學、營銷學、統計學和運籌學都是商務基礎學科,並被認為是每項MBA教學計劃的保留科目。兩年的全日制教學計劃將有大半年或一年的時間用於學習上述課程。
大多教學計劃認為上述科目屬於基礎背景知識,並希望你在上課以前便已經掌握。統計學、經濟學和會計學也經常劃入此類。當比較教程的好壞、衡量獲得學位的時間長短時,請別忘記考慮每項教學計劃的先決條件。微積分學和計算機技能也屬於MBA教程的公共必備要件。
如果你已預先完成此領域的學習,就可以免修某科公共必修課程--那麼,你可以完全放棄這門必修課,另選一門課程取而代之。這樣你的教程會大大縮短,在畢業時比其他的同學少修一門課。假如可以另選一門課程代替放棄的那門課,教程的長短將保持不變,但是,你卻得到了加學一門高等課程或選修課程的機會。

高等課程
盡管基礎商務課程非常重要,但大多數MBA教學計劃卻因其開設的高等研究領域而出名。雖然一些學校認為自己僅屬於綜合管理范疇,但大部分學校設有既定的高等研究領域、特定的中心課程及專項或主修課程。MBA教學計劃不可能囊括大學的全部專業課程。計劃中典型的中心課程由三組相關課程構成,其中的部分科目需被納入中心課程安排內。專項課程或主修課程基本都包括五門課,為這一領域提供了更深層次的培養。
這些學校在其中一些領域各具特色。譬如,凱洛格(Kellogg)以市場營銷專業著稱;沃頓(Wharton)和芝加哥(Chicago)以金融專業聞名;哈佛(Harvard)的綜合管理專業最為出眾;沃頓商學院以金融、期貨、股票類課程最為擅長;西北商學院特點是營銷;耶魯商學院以金融和非盈利性行業著稱。當然,也有許多哈佛(Harvard)的MBA學生從事金融行業;沃頓(Wharton)的畢業生從事營銷;芝加哥(Chicago)和凱洛格(Kellogg)的畢業生從事綜合管理工作。盡管如此,你仍應該對不同的MBA教學主要針對哪個領域有所了解,這將有助於你做出選擇。除了確保能受到特殊訓練外,你還需挑出那些可為你提供你最感興趣課程的MBA學校。不同的學校會在設立的科目及中心課程上大不相同。不管你最初喜歡的是涉足國際商務、保健護理、企業家專業,還是商務領域的其他方面,一定要選擇能實現你學業目標的學校。

長江商學院學費與費用:

關於境外匯款造成的匯兌損益或手續費:以本學院到賬人民幣金額為准(學院不承擔相關手續費和匯率差異)。
中國大陸學生:
• 申請費: RMB 500
• 學費: RMB 240,000,包括不可退還的注冊費RMB 30,000
• 教材: RMB 4,500

國際及港澳台地區學生:
• 申請費: USD 80
• 學費: USD 35,000,包括不可退還的注冊費USD4,400
• 教材: USD 730

其他費用:
• 住宿費: 雙人間住宿費為每人每年RMB 9,600;單人間為每人每年RMB31,200
• 生活費: RMB 36,000-96,000
• 國際交換費用

商學院的錄取
總的來說,商學院在錄取的同時主要考慮的有四個方面:學士學位成績、GMAT分數、工作經驗和英文水平。學士學位成績即大學的成績,很多商學院關注的是你最近50或60學分的課程,而且一般要求3.0以上(4分制)。在工作經驗方面,一般而言,申請者最低要有兩年工作經驗,三年則更為理想。而且這三年中,能夠有一、兩年擔任經理或行政級職位的人,就更是名校的「獵頭對象」。申請人的英文水平,一般北美(美國和加拿大)都以托福成績為依據,而550分是最低標准。但對於英國和澳洲的商學院,卻以GCSE的C級作為標准。在GMAT分數方面,雖然近年來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所佔的比重越來越低,但是由於美國商學院在錄取第一關注的就是GMAT分數,所以你的分數一定要達到它的平均分,而且是越高越好。
如何選擇商學院
了解了世界各地主要的商學院後,就該選擇你說適合的學校了,首先你要考慮:選擇國外還是國內MBA,全日制還是非全日制MBA,選擇在國內還是國外MBA,主要是不同人力資源投資的問題。入學方面的要求也是影響你選擇的一個因素,這方面的要求是硬性的。在中國,你必須有三至五年的工作經驗,應屆畢業生在中國上MBA根本不行。或許將來有所改變。在歐美國家中,工作經驗方面的要求較松。如著名的哈佛商學院就沒有最低年限工作經驗要求。在入學考試方面,只需要參加TOEFL和GMAT考試。但是考試完後,你將要面對一大堆材料――你自己的材料,你的簡歷,教育背景都是商學院所關心的問題。不論你的GMAT分數有多高,你都必須寫好你的資料如推薦信,因為在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GMAT分數只是決定因素的三分之一,你必須使這三方面平衡,而且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才有望被錄取。
影響你選擇MBA項目的因素多多,意向就以美國的商學院為例,介紹會影響你選擇的九個因素。
1. 商學院的總體狀況(Overview)
它是公立還是私立,是在城市還是在郊區,還有該校校史,學校規模大小都是你關心的問題。
2. MBA學生的基本情況(Highlights)
比如說,有多少MBA學生,平均年齡多大,男女比例如何,而MBA新生的GMAT、GPA平均分為多少,費用問題,該商學院是否受AACSB的承認將直接意向你的選擇。
3. 管理學研究生項目(Graate Business Programs)
面對傳統MBA(trakitional MBA――一般兩年制全日制MBA),非全日制MBA,遙距MBA(Distance Learning)、行政人員MBA和MBA 、JD聯合學位(MBA/JD),你將如何選擇。
4. 入學要求(Admission)
即使你有了足夠的自信,你也應該更具體的了解一下入學要求。如GMAT最低要求,工作經驗最低年限,都是硬性要求。另外,你還必須准備你的簡歷,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以及你怎樣看待、處理一件特定的事(essay)。
5. 學術水平(Academics)
雖然MBA教育似乎是一種職業培訓,但師資力量非常重要。學多學生選擇Pece University這個不太起眼的商學院制因為它的地點好(在紐約),而且師資力量雄厚(有數十名教授來自於名牌大學如哈佛、紐約、哥倫比亞以及耶魯大學)。另外該商學院是否有引人注目的交換項目(exchange program)也很重要。
6. 經濟問題(Finance)
你能支付多少學費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不過你可以考慮一下你能否獲得獎學金或其它的經濟援助,如貸款。一般情況下,你的GMAT分數超過其平均分30-40分左右就有很大的把握拿到獎學金。
7. 學校設備如何(Facilities)
MBA教育種有很大一部分事案例討論課(case study and seminar),你必須為你的上課作最好的准備。不僅如此,你將關系該圖書館是否實現計算機聯網。
8. 你是個留學生(International students)
留學生的比例將直接相關於商學院能為留學生提供什麼服務。比如說,商學院能否為留學生開設預科班以提高留學生的英語水平。再者,學多商學院對留學生也實行「區別性」的對待。
9. 畢業安置(Placement)
最後一點也是最終要的一點:攻讀完MBA之後,你必須獲得一份較滿意的工作。商學院是否專設畢業安置辦公室(MBA Placement Office)將影響你找工作的進程。有好的畢業安置服務及幫助是大部分學生所關心的。
以下是最受歡迎的20所美國商學院(僅供參考)
1 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紐約州

2 波士頓大學 (Boston University Boston) 馬薩諸塞州
3 南加洲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加利佛尼亞州

4 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紐約州

5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德克薩斯州

6 俄亥俄洲立大學本校 (Ohio State University Main Campus) 俄亥俄州

7 普渡大學本校 (Pure University Main Campus) 印地安那州

8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密歇根州

9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威斯康辛州

10 伊利諾依大學香檳城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 Champaign) 伊利 諾依州

11 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馬薩諸塞州

12 馬里蘭大學學院公園分校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馬里蘭州

13 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賓夕法尼亞州

14 亞利桑那洲立大學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亞利桑那州

17 密歇根洲立大學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密歇根州

18 印地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 (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 Bloomington) 印地安那州

19 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紐約州

20 休斯敦大學 (University of Houston) 德克薩斯州
中國MBA
1984年,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管理學院聯合在中國首次舉辦MBA教育,成為中國MBA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學制三年,第一年強化英語,第二年,第三年專學MBA課程。因為當時中國尚未有MBA學位,所以畢業授予美方學位。
1988年以經濟管理文明的中國人民大學開始嘗試MBA教育。當年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便與加拿大著名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合作,對教師進行MBA師資培訓,以籌辦MBA。次年初,國務院發動成立「培養中國式MBA研究小組」,即後來的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袁寶華擔任委員會主任。在此基礎上,於1990年正式招收MBA研究生,並確定第一批MBA試點院校,共有九所:
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
天津大學管理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部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1993年,我國又批准了第二批MBA項目,共17所,招生人數也由每年幾十人增至幾千人,可謂發展迅速。第二批試點院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南京大學國際商學院
北方交通大學工業與建築管理工程系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東北財經大學MBA教育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浙江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武漢大學管理學院
華中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湖南大學商學院
暨南大學工商管理教育中心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西南財經大學研究生部
中南財經大學MBA中心

在學制方面,中國MBA實行彈性學制,有脫產,半脫產和全日制三種。全日制一般為兩年半至三年,半脫產或不脫產學生根據其修滿學分及論文完成狀況決定學習期限,一般最長不能超過5年,最少不低於3年。其次在辦學方式上也形式多樣,綜合起來主要有三種:共同培養,畢業後給予國外大學學位;與國外大學在教學方法,內容上全面合作,發給本國MBA學位;自己辦學,發給本國學位,目前我國管理學院大部分採取這種方式。初次之外,也有政府間合作的MBA項目,如上海市政府與歐盟聯合舉辦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畢業後授與「中歐」學位。

在入學方面,我國各個試點院校自1997年起實行全國統一的「全國工商管理碩士生入學考試」(GRK)。考試科目為五門:政治,外語,數學,管理。語文與邏輯,滿分550分。其中政治由各校單獨命題考試,另外四門實行全國統考。

㈩ 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哪個國家

1602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
1602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正式印製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東印度公司股票。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

建立概況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Amsterdam Stock Exchange,AEX) 於1609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誕生,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銀行也是在這一年誕生,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

第一隻可上市交易股份公司是是荷蘭的東印度聯合公司。1602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聯合股份公司。通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社會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建立東印度公司的目的是為了派遣商船前往南洋,通過買賣交易換回當時歐洲沒有的貨物,如瓷器、香料、紡織品等等,這些物品在當時的歐洲可以賣到很高的價錢,但是沒有人能單獨提供大筆巨資為船隊准備航海和貿易,所以人們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所需的資金,對於買了東印度公司股票的人來說,所獲得的利潤既可以以黃金、貨幣或者貨款的形式支付,也可以直接用香料支付,由於船隊販運回來的貨物有可能一年比一年值錢,他們有可觀的利潤可圖,因此人們踴躍地大量購買東印度公司的股票。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和第一隻股票就這樣開始了他們的歷史使命。

建立條件

那麼荷蘭民眾何以信任東印度公司而願意把錢交給它呢?不僅僅是因為荷蘭政府也是公司股東,更因為荷蘭人有誠信的傳統和文化。歷史上就有荷蘭船商寧可餓死病死、犧牲數人生命,而不動用客戶的食物和葯品的例子。

可以說,荷蘭人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

荷蘭人很早就認識到股票市場的作用主要有:

(1)募集生產資金;

(2)優化資源配置;

(3)吸引公眾參加民眾管理,促進國有企業改革;

(4)將長期風險短期化,集中風險分散化,有利於將全國人民分散的短期資金集合成集中的,長期巨額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