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入門 » 股票交易寓言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股票交易寓言

發布時間: 2022-04-19 14:04:31

① 炒股的基本功是什麼

股市之中的炒股技巧技術提升的過程就是技巧的不斷積累,參與股票交易注意事項參考幾點:

1、順序而為,強者恆強,線上持股,線下持幣,做股票最要緊的就是認清趨勢,這趨勢是樣很妙的東西,無論是做短還是做長,順逆趨勢是盈虧的關鍵。
2、資金是推動股價上漲的主要影響因素。一般會通過紅色線的走勢來監控主動買賣盤的增減倉方向。通俗的理解為:主動買賣盤其實就是主力。另一種理解可以把主力追蹤當做判斷資金趨勢的指標用於把握主力方向。
3、金叉買入,死叉賣出,紫線下穿黃線,死亡交叉,表示賣出信號,紫線上穿黃線,表示買入信號。
4、在長期的牛市中,最終給投資者帶來收益的是時間,看準機會耐心持有。
5、散戶在追逐市場熱點時,應從基本價值的角度出發,尋找優質企業長期持有,而不是到處打聽消息,承擔太多不確定的風險。
6、業績是投資的永恆主題,盡管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個股的表現會有差異,但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股價會根據公司的基本面進行修復。
7、不要借錢炒股,當前股市出現的賺錢效應,令許多散戶動用全部家庭積蓄,甚至利用杠桿效應借錢或抵押房產炒股,這是萬萬不可以的。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若想了解更多理財投資產品可下載平安證券App,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應答時間:2021-11-1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② 請高手簡要介紹一下格雷厄姆的基本分析理論

格雷厄姆(格蘭姆)在國內並不為很多人所知,其實在國內大名鼎鼎的芭菲特卻是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芭菲特是以傑出的投資業績與顯赫的財富而立名於世,但在投資理念上幾乎全部師承了格雷厄姆的學術精華並沒有絲毫的超越。六十多年前,本傑明·格雷厄姆與大衛*陶德(David Dodd)合著的《有價證券分析》一書在1934年問世了,從而奠定了格蘭姆的「財務分析之父」的地位。在微觀基本分析方面,格雷厄姆成為巴菲特、彼得·林奇等股王股聖的啟蒙大宗師。巴菲特曾虔誠地說過:在許多人的羅盤上,格蘭姆就是到達北極的唯一指標。大衛·劉易斯甚至說: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學說是每一位華爾街人士的《聖經》,而他則是當之無愧的華爾街教父。格雷厄姆之所以被公認為「財務分析之父」是因為在他之前還沒有財務分析這項專業,只是在他之後人們才開始意識並接受這個概念。
讓我們先來簡單的追尋這位非同尋常的「財務分析之父」的人生軌跡:格雷厄姆是尤太人的後裔,他的家庭是18世紀末到美國的移民,大概算是美國的第二代移民,1894年5月8日格雷厄姆誕生在英國多霧的倫敦,就在格雷厄姆剛滿一周歲的時候就舉家漂洋過海來到美國並在美國的土地上成長,他的身上既凝聚了尤太民族千百年來對金錢高超的智慧與冷靜的頭腦,又具備了美利堅民族那種激進的、浪漫的冒險精神。格雷厄姆的童年非常苦澀,初到美國一家的生活非常艱辛,在格雷厄姆9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病而在35歲的壯年辭別了人世,一家人依靠堅強的母親相依為命。而生活對這一家人的打擊還遠遠沒有結束,1907年初格雷厄姆的母親多娜在找不到投資方向的情況下把大部分的積蓄拿到股市上去碰碰運氣,到1907年底的時候股市狂跌了49%,格雷厄姆那一家可憐的家產就這樣在股災中被無情的吞噬了,正是從母親那沉痛而憔悴的臉上少年時代的格雷厄姆讀到了股市這本復雜之書的第一頁。青年時期的格雷厄姆以出類拔萃的成績考上了美國的名校之一的哥侖比亞大學(很多年以後當格雷厄姆以教授的身份重返哥侖比亞大學,芭菲特及當代的很多投資大師都曾是他的學生),1914年夏天格雷厄姆以榮譽畢業生和全班第二名的成績順利的從哥侖比亞大學畢業,在畢業後的職業選擇上迫於生活的壓力毅然的選擇了華爾街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
在華爾街格雷厄姆從最底層的工作起步,那個年代沒什麼證券分析家只有統計員,經過多年的打拚到1929年為止格雷厄姆聯合帳戶的資金已達250萬,但大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謹慎,但在1930年損失了20%以後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後來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那次大危機的唯一特點是「一個噩耗接著一個噩耗,糟的越來越糟」,1932年聯合帳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有價證券分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其實是對1929年資本主義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物,憑藉此書格雷厄姆在有價證券這一行創立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理論,成為了華爾街的《聖經》。
隨著時光流逝,《有價證券分析》已經過了多次改版,但總體上《有價證券分析》一書的內容龐雜、艱澀,特別是其中的大量實例不再具有示範意義,1942格雷厄姆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問世,這本書可以說是《有價證券分析》的簡化版不僅繼承了《有價證券分析》的所有精華、還有大量更新的生動實例而且通俗易懂、簡單扼要,顯然這是為一般投資人而寫的,該書的出版在更廣的范圍內和更牢固的基礎上奠定了格雷厄姆做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雖然該書是為普通大眾而寫但同樣受到證券、金融專業人士的青睞與贊賞,年輕的芭菲特正是在看了此書後才依然決定選擇哥侖比亞大學就讀並終生追隨格雷厄姆,在芭菲特成名後曾在奧馬哈大學教授「投資學原理」時也曾用此書做為教材。
《聰明的投資人》清楚的區別了投資與投機的差別,按格雷厄姆的解釋投資是建立在事實與數字的分析基礎上的而投機則是建立在突發的念頭或臆測之上的,每一個合格的投資者都首先要區別它們;格雷厄姆在書中講述的兩則關於股市的寓言故事:
一則是「市場先生」
另一則是「旅鼠投資」
早已成了投資者們的口頭禪了;格雷厄姆一貫認為股票是企業的一部分,它的價值始終應和整個企業的價值相呼應;格雷厄姆還生動的闡述了價值投資的核心觀念之一「安全空間」的概念,總之書中的精彩觀點可謂比比皆是。
《聰明的投資人》不僅提供了實際中的操作原則,在我看來更是一部思考市場的投資哲學。
《聰明的投資人》是一扇窗戶,透過它讓我們能夠了解價值投資的精髓,讓我們打開它吧!
附:
《聰明的投資人》(格雷厄姆投資指南)的讀書筆記:(其中的每一個觀點都來源於此書並在書中做了更詳細的演繹)
(1)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對於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
(2)每個人都知道,在市場交易中大多數人最後是賠錢的。那些不肯放棄的人要麼不理智、要麼想用金錢來換取其中的樂趣、要麼具有超常的天賦,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並非投資者;
(3)投資者與投機者最實際的區別在於他們對股市運動的態度上:投機者的興趣主要在參與市場波動並從中謀取利潤,投資者的興趣主要在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適當的股票;
(4)對待價格波動的正確的精神態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資的試金石;
(5)對於投機者,時機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因為他想在短時間內獲取大筆利潤,在他的證券上升之前等待一年的想法是不適合他的,而等待的時間對投資者而言則無關緊要;
(6)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但價格大幅下跌後提供給投資者買入的機會,當價格大幅上漲後提供給投資者出售的機會;
(7)對廉價證券的定義:它是一種建立在事實分析基礎上,表現出持有比出售更有價值的證券;
(8)經驗表明在大多事例中,安全依賴於收益能力,如果收益能力不充分的話,資產就會喪失大部分的名譽(或帳面)價值;
(9)在能夠信賴的那些個別預測和受大錯支配的那些個別預測之間事先做出區別幾乎是不可能的,實際上這正是投資基金廣泛多樣化經營的一個原因。廣泛多樣化的流行本身就是「選擇性」迷信被拒絕的過程。
(10)任何關於一種股票比其餘股票更值得購買的分析者的意見,都必須從他個人的偏好和期待的局限擴展到更大的范圍。如果所有的投資者都同意一種特別的股票比其餘的股票更好,那麼這種股票會迅速提價到這樣一種程度以抵消掉它先前的利益;
(11)股票市場上的絕大多數理論收益並不是那些處於連續繁榮的公司所創造的,而是那些經歷大起大落的公司創造的,是通過在股票低價時買進、高價時賣出創造出來的;
(12)股市行為必然是一個令人困惑的行為,否則稍懂一點知識的人就能獲利。投資者必需著眼於價格水平與潛在或核心價值的相互關系,而不是市場上正在做什麼或將要做什麼的變化;
(13)過去的數據並不能對未來發展提供保證,只是建議罷了;
(14)投資方式中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個正確的概括必需始終將價格考慮進去;
(15)在投資上處於根本地位的是分紅和市場價,它們是外部股東收回投資的唯一具體的方式,誠然---收益、經濟強大及資產增加這些因素對他們也很重要,但這些只有在立即或最終影響他們的分紅和市場價時才顯得那麼重要;
(16)在正常條件下,為投資而購買的一般普通股,其安全邊際在於大大高於現行債券利率的期望獲利能力;
(17)獲取收益所進行的操作不應基於信心而應基於算術;
(18)很多投資人會把注意力由可見的固定資產轉移到無形資產上,例如經營能力和企業的本質,而這會暗中為投資者帶來具有風險的思考模式;
(19)如果一隻普通股被確定為良好的投資對象,那麼這只股票同時也是良好的投機目標;
(20)由股市造成的錯誤遲早都會由股市自身來糾正,市場不可能對明顯的錯誤長久視而不見,一旦這種錯誤得到糾正之時,就是有眼光的投資者獲利之時;
(21)投資者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行情機上,而要放在股權證明背後的企業身上.通過注意贏利情況,資產情況,未來遠景等諸如此類的因素上,投資者可以對公司獨立於其市場價格的<內在價值>形成一個概念;
(22)股票市場並非一個能精確衡量價值的<稱重計>,相反它是一個<投票機>,不計其數的人所做出的決定是一種理性和感性的摻雜物,有很多時候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投資的秘訣就是在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並且相信市場趨勢會回升;
(23)投資者要以購買整家公司的態度來研究一種股票;
(24)無法抑制的樂觀主義能導致狂熱的投機,而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特徵是它無法汲取歷史的教訓;
(25)做個有耐心的投資者,願意等到企業的的價格變得有吸引力時才購買股票;
(26)無論華爾街還是別的什麼地方,都不存在確定的、輕松的致富之路;
(27)對一家企業的狀態,只有一半是事實,而另一半卻是人們的觀點;
(28)只有在得到對企業的定性調查結果的支持的前提下,量化的指標才是有用的。

③ 市場先生的名詞解釋

市場先生
證券分析之父
本傑明·格雷厄姆作為證券分析之父。編著的「市場先生」寓言故事,對幾代人的投資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世界著名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說,「為了使自己的情緒與股票市場隔離開來,總是將「市場先生」這則寓言故事謹記在心。」
補充
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寓言故事說的是:「設想你在與一個叫市場先生的人進行股票交易,每天市場先生一定會提出一個他樂意購買你的股票或將他的股票賣給你的價格,市場先生的情緒很不穩定,因此,在有些日子市場先生很快活,只看到眼前美好的日子,這時市場先生就會報出很高的價格,其他日子,市場先生卻相當懊喪只看到眼前的困難,報出的價格很低。另外市場先生還有一個可愛的特點,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場先生所說的話被人忽略了,他明天還會回來同時提出他的新報價。市場先生對我們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報價,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場先生看起來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視他或者利用他這個弱點。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制後果將不堪設想。」

④ 股票可以定投嗎

可以。可以增加持股數量,平攤持倉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投資風險,這與投資者被套補倉差不多;而在股票上漲過程中,投資者進行定投操作,則可能會增加持股股數,使投資者收益增加,但是投資者的持倉成本也會提高。 在股票定投中,投資者應盡量選擇市盈率較低、業績較好、經營能力較強、具有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個股。
拓展資料:
一、全局觀有三個「認清」
投資中涉及到股票背後的企業、股票交易的市場以及買賣股票決策人---自己。所以,全局觀必須認清企業、認清市場、認清自己。
1) 認清企業 企業基本面發生了變化,都直接導致股價的劇烈變動。所以對企業的基本面判斷是投資的重要參考因素。
2) 認清市場 股票交易的市場有時候是隨機變動,有時是讓大眾癲狂。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寓言故事描繪得非常形象(這點不展開了)。 但是,國內外證券市場上百年歷史證明長期持股收益率遠高於國債以及房地產的收益。
3) 認清自己 認清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直接就決定了投資的結果。超過自身承受能力,即使你持有優秀的企業,也可能避免不了虧損出局。比如董寶珍管理的否極泰來基金,2013年重倉茅台,不僅壓重倉,還放大杠桿,2013年12月27日基金凈值跌到了只有0.35元,最後被迫清盤。 但是有了全局觀,我們才能摸索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體系。而建立投資體系,必須有兩個基石來保證實現穩定盈利。
二、保證穩定盈利的兩個基石
證券投資要實現穩定盈利,必須現在從基礎學科的重要理論來找答案。
基石1:哲學中的反脆弱 任何個股的買入是否會帶來未來的盈利?這是一個概率事件。哲學告訴我們:即使太陽也不能保證100%明天升起。再優秀的個股(即使是貴州茅台),也不能保證百分百盈利。反脆弱告訴我們:大概率盈利的個股組合,是有可能百分百盈利的。
基石2:心理學中的超預期 (待續) 0

⑤ 為什麼會出現 杠桿交易

期貨中的杠桿是期貨交易的原始機制,即保證金制度,「杠桿效應」使投資者可交易金額被放大的同時也使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加大了很多倍。假設一個交易者一筆5萬元的資金用於股票或者現貨交易,交易者的風險只是價值5萬元的股票或者貨物所帶來的。

期貨之所以需要杠桿交易是因為杠桿交易可以把市場的資金放大,從而加大交易量。之所以期貨市場敢提供較大的融資比例,是因為期貨市場每天的平均波幅很小,僅在1%左右,並期貨市場可以用投資者較少的保證金來抵擋市場波動,而無需他們自己承擔風險。

對資金的管理,直接決定了我們能夠承受風險的能力。對價格的中期判斷,相對短線的波動規律來說,更容易把握一些。那麼,如果說我使用的杠桿過大,既便判斷准確了中期的走勢,也很可能在短線的波動中被消滅。而如果輕倉去把握自己相對確定的中期機會,則可以不用太過於去理會短線的波動,以時間去驗證自己判斷的准確。

⑥ 交易中,都說要順勢而為,可是這個「勢」該如何定義

由於A股市場除了基本的技術指標、價值投資以外還有一個投資預期的存在,所以在A股市場如何能夠順勢而為決定了股票市場投資成功與否、收益如何。

作為以技術分析為核心手段的交易者通常都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其中包括如何通過技術分析解決交易的方向和以及判斷行情的級別。如果方向和級別定了,那麼你的進出場在時間框架上的依據也有了,報償風險比基本就能確定了。而這些都與時間周期是息息相關的,無論你做的是中長期的趨勢跟蹤還是短線的波段交易甚至是日內的超短線,都離不開這個核心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總是相似的,我們要利用相似的歷史來增加我們獲利的砝碼。但是如何做到順勢,這裡面就要進行大小周期的區分。

這其中雖然青蛙對蠍子的行為是有預見性的,它預測到了蠍子的行為將會導致的後果。但它放棄了曾正確的行動設想,錯誤地認為:任何動物都會珍惜自己的生命,蠍子蟄我,它就會喪失生命,因此它不會蟄我。但它忘記一個致命的規則:邏輯只是理性條件下的,而下意識又往往能戰勝理性。

在我們的投資過程中識別趨勢很重要,但是能夠理性地判斷、決策更為重要。

評論點贊,腰纏萬貫!添加關注,好運常伴!

⑦ 寓言解釋怎樣買一級市場的股票

這個就是我們股權認購這塊的一級市場股票買賣的啊

⑧ 買股票虧錢的是哪兩類人

為什麼散戶總是虧錢?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解釋何以一般散戶敗多勝少,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性使然!說的全面些,就是這些永遠不變的人性!討厭風險,急著發財,自以為是,趕潮跟風,因循守舊和耽於報復——使股民難以逃避股市的陷阱。說的簡單些,就是好貪小便宜、吃不得小虧的心態使一般股民幾乎必然的成了輸家!

散戶出了克服自身的弱點,散戶的對手就是主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陣打仗,你作為主將,必須知道對方主將是誰、有些什麼作戰特點、對方兵力狀況如何等,你才能有針對性地排兵布陣,並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擊潰對手。

我覺得股市裡有三種人:

第一種是一會兒空倉,一會兒滿倉,但是節拍踏不準,所以經常虧錢;

第二種是,高位的時候獲利清倉,低位的時候重倉待漲,這種人是神,現實生活很難看到,假如有,也是首富級別的,道理都懂的;

第三種就是天天滿倉的人。

我自認為沒可能做到第二種人,就心甘情願做第三種人。只要選的股票強一點,跑贏大盤不是難事,而全世界股市的大盤,總體而言是上升為主的,這就是我獲利的理論基礎。我們的股市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投資者和最高的換手率,不會差到哪裡去的。

主力是什麼

有一個寓言,說的是一隻老虎追一隻兔子,追了半天沒追上。後來老虎問兔子,為什麼我追不上你。兔子說,追不上我,你頂多少一頓午餐,而我落在你手裡,命就沒了。換句話說,你「搏」的只是一頓飯而我「搏」的卻是我的命。這個寓言很能說明博弈雙方對贏虧關切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有時會造就一種額外的機會。

股市就像很多人在一起下棋,是人們之間的一種博弈過程。莊家和散戶誰厲害?有人會毫不猶豫地說,那還用問,莊家錢多力量大,橫行與股市中,當然是莊家厲害。

在中國,莊家正式登上股市的大雅之堂是在1990年,之前莊家主要是在場外和街頭,採用大唱利空或利好的手法來影響股價。1990年6月,深圳股票熱潮愈演愈烈,一群眼光獨到的大戶聯手攜巨資3000萬元購買上海股市的股票,導致上海股價突飛猛漲,投資者在這次戰役中大獲全勝。從此莊家正式踏入股票交易所,成為影響中國股市的重要力量。

我們這樣給股市中的主力定義:在證券市場中,具備一定資金實力的機構或個人,單獨或聯合買進一隻或數只股票的一定籌碼,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志,通過市場運作後,實現一定差額利潤甚至是超額利潤的投資者。

⑨ 股票投資的十個悖論

閃牛財經:關於股票投資的10個著名「悖論」
1、宏觀與微觀
甲:宏觀沒啥用。
乙:哪天我們變成下一個北韓或伊拉克咋辦?
微觀的企業都沒人能保證看準,誰保證能看準更復雜宏觀;
還有一個問題,宏觀趨勢看準了,你能確定應該買什麼品種嗎?
買了品種你確定你能趕在所有人前面買到嗎?
你怎麼知道其他人一樣看準並且在你前面買入並讓價格已經漲到位了?
所以,宏觀自上而下是這樣的邏輯鏈條,看到宏觀趨勢——聯想趨勢收益品種——觀察價格是否到位——若非則別人是錯的你是對的則買入每一個鏈條缺一不可,難度非常大。而微觀的話品種已經確定,只要解決是否別人是錯的你是對的以及安全邊際夠不夠即可。
2、遠景與近景
甲:看遠不看近,因為近的更不易看清楚。乙:近的看不清,怎麼能看清遠的呢?
這個是成長與價值的區分,成長看的更多是遠景,價值看的更多是近景。關鍵還是分析能力和確定性程度:對未來能分析透徹,對遠景分析能力強且對結果有高確定性如巴菲特的水平,不妨看遠一點,持倉也可以集中一些;如果不確信自己對成長的分析能力,則看近一點,多找找當下的價值與價格之差,找好安全邊際,適當分散。
3、集中與分散
甲:集中比分散更能降低風險。
乙:分散風險指的不就是「分散」才能降低「風險」嗎?
分析能力越強,分析越深入,對分析結果正確性的確定性越高、需要投入的精力越大、對企業的控制力越強的,則集中點好;反之,則需要分散。一般來說,企業創始人是集中的極致,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家公司,因為其了解程度、投入精力、控制力都是極致,指數基金則是分散的極致,基本不對企業做任何分析。一般投資者介於兩者之間,如巴菲特,是投資者中集中的典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其對重倉投資的公司基本上都具備很大的控制力,但即便如此單個倉位也不會超過40%;但對於他控制力較弱或者了解程度較低的企業,比如中石油,他的投入比例也較低。所以集中和分散並沒有定數,關鍵還是與確定性和控制能力匹配。
4、業余與專業
甲:我是一個業余投資人,因此我有望戰勝職業投資者。
乙:拔牙時,你去找一個業余醫生試試?
業余投資者(這里所指准確的說是個人投資者吧)輸在信息缺乏、人力單薄方面,知識和策略以及投資經驗都可以在實踐和學習中提高,但是信息和人力這些資源性的東西業務投資者往往沒辦法與職業投資者(這里說的是機構投資者吧?)相提並論。
但個人投資者也有自身優勢,主要優勢就是自由,可以自由選擇倉位、品種,可以在很多流動性小成交不活躍被市場忽視的市場領域投資,也無機構投資者定期業績比較而追求相對收益的壓力。
針對信息劣勢,個人投資者可以通過增大安全邊際的辦法彌補信息不足帶來的風險;針對人力資源不足,個人投資者不需要像機構投資者那樣覆蓋這么廣的投資標的,只要搞好自己擅長的一畝三分地就可以。如果把劣勢彌補,充分發揮個人投資者自由的優勢,戰勝職業投資者不是奇聞。
5、成長與價值
甲:我買的價值股後來都勝了成長股。
乙:兔子都輸給了烏龜?寓言看多了吧?
巴菲特說過成長就是價值的一部分。確實如此,商業競爭如此激烈,企業不成長往往就成仁。強調成長還是價值,我認為區別還是在於強調的是企業的未來還是強調的是企業的當下,說白了就是近景與遠景。其他就類同於上述2了。
6、同向與逆向
甲:我不去人多的地方。
乙:你確信比大家都聰明?
如果你是逐趨勢而去的人,那麼就要往人多相同的方向跑,而且還要不能跑在最後買單,因為多數人的行為就構成了趨勢;如果你是尋找市場失效的人,那麼就要往人多的相反方向跑,因為失效總是在局部、小范圍。
7、簡單與復雜
甲:投資很簡單。
乙:那為啥大部分人都成績不佳?
投資門檻很簡單,開個戶轉點錢下個股票軟體就可以進行「投資";
投資原則也很簡單,買低賣高;
大部分人成績不佳是因為這是一個股票市場食物鏈的正常金字塔結構現象,乃至人類社會的財富分配也是同樣的一個金字塔結構,全體參與者追逐有限的財富或者利潤的正常現象。如果大家都投資業績爆好人人共同富裕,共產主義社會都能實現了,不是嗎?
8、屁股與腦袋
甲:我用屁股賺了很多錢。
乙:你的腦袋燒壞了?
如果屁股不決定腦袋,那麼認知就會不協調,因為如果你腦袋不認為這個是對的,幹嘛要把屁股坐在這里?當然,我們腦袋往往會出錯,因此有時候我們雖然屁股按照腦袋的意思坐在某處,我們也不能忘了逆向想想是不是有出錯的可能,有助於我們更理性判斷客觀情況。
9、風險與回報
甲:低風險才能高回報。
乙:腦袋真的壞了……
高風險正常需要高回報來彌補,否則沒人願意承擔這個高風險則該品種會在市場中被淘汰掉。但這個"高回報"往往指的是理論可得的收益上限非常高,往往它的」高虧損「也是很高的,而不是你每次投資一定能得到高回報。
而具體到每一次投資過程中,如果標的潛在預期上漲目標價格和潛在預期下跌最低價一樣的情況下,買入價格越低,當然下跌空間越小(風險越低),上漲空間(回報越高)。所以是兩回事。
10、股票與債券
甲:股票比債券安全。
乙:喂、喂,是120嗎?
沒有定論,任何品種都可以是安全和危險的,關鍵還是看買入安全邊際。
比如,股權分置改革時很多大股東支付優厚對價的股票,絕對比前陣子的超日債券安全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