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瑞思邁呼吸機的面罩頭帶多少錢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無菌面罩應該叫做無創面罩。呼吸機拔管後,病情還沒有完全恢復,使用無創面罩通氣是有正壓支持的作用。普通的鼻導管吸氧,沒有正壓支持的作用,效果和無創面罩完全是兩個概念。 普通的鼻導管吸氧不能代替無創的面罩通氣,他們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還是要多配合醫生的治療,等到病情再有所好轉的時候可以改為鼻導管吸氧。
㈡ 生產防毒面具的上市公司 消防器材受益的股票有哪
發問奔促大象己孔
㈢ 霧霾治理概念股有哪些股票
多地近日發布霧霾預警,市場再次將熱點轉移到了霧霾概念股,多隻霧霾概念股在上周五逆勢走強。長城證券分析師金少華等分析人士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霧霾天氣出現令市場更加關注環保、治理方面的個股,這類股票大幅上漲的顯現難以長期持續,但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者可以在類似機會出現時進行博弈。
霧霾天氣推高相關概念股
長假後我國多個地區遭遇霧霾天氣,多地居民生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影響,霧霾概念股再次被市場所關注。數據顯示,PM2.5指數在國慶節後迎來了三連陽,在上周五大盤回調,多股出現走低的情況下,霧霾概念股在大盤震盪低行時逆勢上漲,其中先河環保(行情,問診)漲停,菲達環保(行情,問診)、東湖高新(行情,問診)、科林環保(行情,問診)等概念股漲幅超過3%。
實際上,在近年歷次霧霾天氣中,「大氣治理概念股」給投資者帶來了許多驚喜,幾乎每當有霧霾天氣出現或國家頒布了相應的環保政策時,霧霾概念股都會被市場炒作。熱衷於投資環保、大氣治理概念的投資者也向記者表示,環保問題一直被社會所關注,國家一直予以支持,相信社會各界近幾年內都會繼續關注環保問題,因此相關概念股也將長期受益。
近日,網路中還流傳著和霧霾概念股相關的段子,除了大氣治理、環境保護的概念股外,又談到了很多有關的行業。「導航產業:因為不知道自己走到哪了,全靠導航;雷達:所有飛機一概盲降盲起,依賴雷達和空管;紅外線:用於探測周邊有沒有人;室外LED:傳統大牌廣告看不見了;智能交通:前方路況看不清埋下隱患,依賴智能交通及時分散車流;游戲、電影、視頻、視頻交友網站:因為哪也去不了在家待著。」
霧霾概念股三季報預喜
目前,我國政府在環境保護上的投入逐步加大,多數基金也對此市場熱點進行了配置。今年上市公司及基金中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26隻主動股混型基金涉足了17隻環境保護類個股,持股總市值超過60億元。其中,基金二季度重倉配置的概念股有8隻,分別為雪浪環境(行情,問診)、先河環保、上海凱寶(行情,問診)、華測檢測(行情,問診)、山大華特(行情,問診)、橫店東磁(行情,問診)、國電清新(行情,問診)、龍源技術(行情,問診)。先河環保受到了33隻主動股混型基金的青睞並獲得8隻基金重倉配置,上海凱寶和華測檢測分別被41隻和54隻基金持有並各有7隻基金重倉,山大華特、橫店東磁、國電清新分別被6、5、4隻基金重倉。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有效防霧霾出門做好防護
整體看來,配置環保行業上市公司最廣的基金為大摩量化配置,共持有7家公司的股份。華夏回報、華夏回報貳號、大摩策略、鵬華動力、銀華中證成長、嘉實量化各配置4家企業。持股總數上,鵬華動力、東方精選、上投優勢位居前三位,分別合計持有2066萬股、1320萬股和1095萬股。
㈣ 三星堆驚艷金面罩被3D還原,這一面罩長什麼樣子
據相關消息報道,三星堆金艷金面罩被三d還原,這個面罩長得就像一個附加品,而且是附加在青銅面具上的那種,通過還原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驚艷,確實非常震撼,這個東西時代感非常的強,他的意義自然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重點關注,並且妥善參觀他們。因為他們的價值非常大,那麼對於我們來說,他們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重要意義。所以他們的價值是非常高的,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自然需要慎重對待。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保護他們,讓他們能夠更好的延續下午,對我們生活對我們社會帶來更加有利的影響。所以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重視,並且能夠慎重對待。
㈤ 唱歌什麼是面罩
面罩唱法早就不流行啦!那是美聲剛傳到中國時,俄國聲樂教師蘇石林帶來的一種概念。其實這個名字也是為了強調男高音高音時的頭腔共鳴。
㈥ 幾米的《等待》、《假面告白》、《股市癥候群》想傳達怎樣的情緒
等待:傷感、寂寞。等待
假面的告白:對身份的迷失,不知該繼續偽裝還是該卸下偽裝。(覺得偽裝疲憊。摘下面具的時候很放鬆,卻有不安的焦慮)
股市癥候群:人為了金錢利益變得很尖銳
其實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㈦ 天災古鍾和死亡面具
你的輸出傷害的50%,就加在你的生命值上。(滿血除外)但是不會減少傷害值。
㈧ 有關美術
樓主的問的太多了,當然,我也並不是看到你的分而找,是我感興趣!!
1、三原色
是指紅、黃、藍。 這三種原色所具有的波長長度,紅色的為700納米(1納米=10-9米),綠色為545納米,藍色為435納米左右。光三原色,是任何顏色的光混合也無法調配出來的。但是光三原色以外的顏色,可經過巧妙地混合這三原色而調配出來。例如紅色、綠色混合而成為黃色。如紅色的700納米的波長和綠色的545納米的波長混合之後就會出現570~575納米的黃色波長。將光三原色用同樣的強度照射之後可以製造出白色,
2、三間色
三原色兩兩相配,產生三間色。
3、色相
所有的顏色都有自己的相貌,這叫色相。
4、標志設計要素
對標志設計要素的精闢見解和論述,標志設計要一目瞭然,標志設計必須反映公司、這樣就使標志設計喪失了藝術感染和視覺沖擊。標志設計須有獨特的個性,標志設計亦如是。標志設計不可與時代脫節,標志設計的適用性。 設計公司創作出的好的標志設計, 標志設計必須具備廣度、這樣的標志設計就是不好的,才是一個好的標志設計。因此標志設計最少要具備10-20年的適用性才行.
5、海報設計要素(七大)
對象需求-看的人是誰?
主題確立-明確有創意.
造型特色-文字<pop.各種字體>.外框造型
插圖種類-漫畫,拼貼,剪貼,手繪簡圖….
構圖安排-整體感,協調平衡,要有空氣
色彩搭配-對比,類似色
使用媒材-電腦,水彩,麥克筆…..
6、面具的種類及作用
面具又稱假面,在民間叫臉殼、臉子等。面具的功能有兩種:一是用於表演,二是懸掛在門楣或窗戶上用來驅邪和裝飾。面具的種類分為跳神面具、儺戲面具、灶火面具、懸掛面具、戲曲面具等。製作材料在古代有黃金、玉石、青銅、象牙、鐵、陶瓷等,現在則有木頭、樹皮、葫蘆、泥、紙等。吉祥人物是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代表的是人們的一種信仰、觀念,大都採用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以吉祥語、民間諺語、神話傳說等為題材,賦予祈求吉祥、免難銷災的涵義,所以主題鮮明,構思巧妙,具有獨特常濃郁的民族色彩。
7、視覺傳達設計包括:
字體設計,標志設計,插圖設計,編排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等. 什麼是工業設計。
8、《溪山行旅圖》
作者范寬(還有一種說法說不知道是誰)
北宋
9、《維納斯的誕生》
10、Mask;
Advertise;
Illustration;
Sense of vision;
Shape;
Marking;
Poster;
Design.
㈨ 3M過濾式防毒面具剛戴上有股味道
您好,請確保購買的面罩是3M正品。3M過濾式防護面罩不含天然橡膠乳膠成分,所有原材料經過嚴格的毒理學測試,對人體無害,請放心使用。
㈩ 金沙的金面具與三星堆的面具有什麼區別
原始人的神靈觀念盡管還很粗糙,但已是一種具有突破性質的觀念存在,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從石器時代開始,原始人由夢境,設想到一種脫離肉身的他者———靈魂的存在,進一步設想出不死的精靈,再設想出創造不死的「神跡」,原始宗教就此產生。它超越了人的漸進式發展,展開想像的翅膀,將人類意識與存在的混沌狀態打開,並開始建立「超自然力量」的信念,神話開始產生。
超自然之神靈觀念使人產生對神的依賴,「原始人一旦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生出超人間、超自然的神靈觀念,必然產生出對神靈的依賴之感和敬畏之情。隨著神靈觀念的演進,神的神性愈益崇高,神的權能日漸強大,人對神的依賴感和敬畏感也就相應膨脹。對神的信仰愈是虔誠,人的宗教感情便越發強烈。情動於中勢必發生於外」,這種宗教感情發之於身體便是舞蹈,發之於語言便是神話,當語言和動作尚不足以表達,一種象徵出現了。「神靈只是幻想中的存在,任何人都不可能對神有實在的感觸,所以,一切表現神靈的事物便不能不是擬人化的、象徵性的。或者用某動物傳性的實物和偶像象徵那本屬虛無的神靈,或者用比喻性的語詞來表達神靈的性狀,或者用模擬化的身體動作再現神靈的活動……一切象徵性的表現,都是人性的創造活動,成為形象化的藝術」。在這當中,最為普遍的象徵,為東西方各國早期人類共同使用的神器,便是作為神靈偶像的模仿之物———面具。三星堆近百件青銅面具正表明一個神靈偶像時期在古蜀的真實存在。
一、面具與神話
按照發生學觀點來看,面具與神話有著共同的起源。從時序上看,神話起源於活物論時期(袁珂先生觀點),面具的起源時間在舊石器時期的晚期,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面具起於「遠古時期」。從其構成模式來看,它們都起於一種儀式化的再生模式。
三星堆面具類型分為人面具與獸面具兩大種類,人面具有21件,分四種器型,其中C型面具最具有典型性,大小、型制基本相同,皆為「面方形、寬頤、廣額、長眉、直鼻、鼻翼不豐。長耳,耳廓較寬,耳垂有一圓孔。耳前面頰的上、下及額正中各有一方孔」。這類面具與人像的形式相似。五官在擬人基礎上進行誇張變形。獸面具則不同。三星堆共出土3件獸面具。造型相同,皆為「方頤,倒八字形刀眉,眼球呈圓角狀向前伸出,鷹鉤鼻,翼呈旋渦狀,闊口,口逢深長,舌尖外露,下頜略向前伸。大獸耳向兩側展開」。其中以A型最特殊,即稱為「戴冠縱目獸面具」的標本K2②:142號器。它特殊之處在於額上有一夔龍形額飾高高伸出,夔龍有身有尾,造型極為神秘。
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神話中尋找與三星堆銅面具的內在程式、結構模式相似的因素。三星堆面具的形式感極為明顯,特別是集中在眼部:「縱目」或「大眼」。這種極易辨認的古代形式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它們蘊含了人類的宗教情調和強烈的訓誡意義。在這些令人驚奇的形式中,起制約作用的竟是幾何圖形的簡潔風格,這本身就是超自然力的神話模式作用的結果。
每張面具都隱藏著獨特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應來源於以神為中心的神話。神話是原始宗教最豐富、最生動的演繹。原始人對神靈的依賴必然表現為對神的祈求,獻祭等崇拜行為。祈求與獻祭在放大神的作用的同時,又限制了人的作用,產生種種禁忌。神話則是對禁忌的突破,人也只能在神話中既保持住禁忌,又最大程度的表達對神的依賴和崇拜。早期面具的出現,正是對神話的演譯,戴上面具的祭祀儀式,正是無所不在的超自然力的神話威力的表達。
在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中,神話被解釋為故事、敘述或情節。十八、十九世紀的啟蒙時代,維柯《新科學》第一次為神話做了科學的解釋。維柯認為神話「象詩一樣,是一種真理,或者是一種相當於真理的東西。當然,這種真理並不與歷史的真理或者科學的真理相抗衡,而是對它們的補充」。
我國著名的神話研究學者袁珂先生對神話的產生有一段精闢的論述:「剛從動物脫離出來的原始人類,開始製造簡單粗陋的工具,從事集體勞動生產,在生產過程中,逐漸使分節語言發展完善起來,藉以交流經驗,表達思想感情,並憑借著它從事簡單幼稚的原始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的特徵,乃是以好奇為基因,把外界的一切東西,不管是生物或無生物,自然力或自然現象,都看做是和自己一樣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而在物我之間,更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做自己和群體的聯系。這種物我混同的思維狀態,法國學者列維———布留爾,稱之為原始思維;我們從神話研究的角度出發,可以叫它做神話思維,由此而產生的首批傳說和故事,我們便叫它做神話」。
「原始社會前期———活物論時期的神話,多把動物、植物以及自然力、自然現象看做是活物,從而產生了在模糊意識中的宗教的萌芽,也產生了許多類似童話或寓言的天真爛漫的故事」。
這些模糊的「宗教意識」及「寓言」故事,作為一種原型在集體無意識中積淀下來。「神話表明它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可以被用來賦予混亂的日常事件一種象徵的,甚至是一種詩意的秩序」。
在人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意識活動中,神話建立起一種對位結構(T·S·艾略特語),提供了一種新的實施系統,建立起秩序,使混亂的歷史獲得了某種形式和意義。遠古神話、儀式、夢和幻想,成為理性和非理性之根,意識和無意識之源。
弗雷澤的《金枝》,論述了古代的神話、祭祀儀式與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變化等自然節律密切相關。由歲月更替聯想到人們的生死繁衍,創造了神的死而復生的神話傳說。這種神的再生神話和儀式,實際上是對自然界季節更替植物枯榮的模仿。此外,弗雷澤還發現了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神話和祭祀儀式具有相似性。他發現了世界各民族都有關於神死而復生的神話傳說以及祭祀、歡慶神死而復生的儀式。「死而復生」這是面具的一個重要主題。
「神的再生」原型同樣是面具產生的基本心理模式。三星堆青銅人面具和獸面具,如果從使用目的來看,可分為三類,即圖騰面具、鬼神面具和祭天面具。這三類面具中都可以看到祭祀神死而復生儀式的影子。比如金面罩人面具」。許多三星堆研究專家將其歸為代表蜀王或大巫師「再生」的神器。它作為現實存在的曾經真實的人物已經化身為神,人們通過面具、神像祈求再生。神的再生」這一原型示了面具與客觀世界的聯系,神話的象徵意義與遠古人的宗教意識通過面具在圖騰儀式中延續下來。
面具以神的再生作為內在心理模式,以神話故事作為其構成的外在依據,因此每一張面具的首要因素就是神秘。這種神秘性帶著遠古的氣息走來,不受時光的磨損,三星堆青銅面具如同發出大量含混話語的魔具,它們雕刻得堅定威嚴,又神秘莫測。由於眼部和嘴部的突出,顯示出古蜀神話中「蜀人縱目」的主題。相比較埃及面具的「貪婪」特徵,它的特徵似乎為帶有「悲苦」的神秘,我們沒有看到一張帶笑的臉,也沒有看到帶有女性特徵的臉。所有的面具都有很硬的線條,與青銅立人相似,均為大眼、寬嘴。所有這些特徵賦予神靈,是為了使神更知人間艱難,從而更具威力以抵禦虎豹財狼,使「民入山林川澤,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逢之」《左傳·宣公三年》)。
此外,神話具有「隨時重生性」(馬林諾夫斯基語),這構成了面具在信仰功能上的反復重復性。古老的面具特徵一旦形成,則隨時光而不斷重現,反復提示信仰的一致性。馬林諾夫斯基認為:「神話是人類信仰的自然產物,因為不管任何力量,要使人們相信的話,非有效的記錄不可,非得辦得通而且被人們知道是辦得通不可。每一個信仰都會產生它的神話,因為沒有信仰是沒有奇跡的,而主要的神話不過是敘巫術的荒古奇跡罷了」。原始社會裡面最模範最發達的神話,乃是巫術神話……神話的作用在於證明信仰的真實」。這樣一來,光靠神話的口頭流傳就不夠了,要證明信仰的真實,就需要信仰賦予真實可信的形式,面具擔當了這個任務,所謂「大道無行」是後人的說法,原始人思維結構決定其要為信仰賦「形」,他們需要可以感知、可以觸摸的事物來代替信仰的傳播。
但是神話又不是一成不變的,信仰也不是凝固的,它的本質決定了它是超越的。「神話不是過去時代的死物,不只是流傳下來的不相乾的故事;乃是活的力量,隨時產生新現象,隨時供給巫術新證據的活的力量」。神話的更新是世俗社會的需要,「神話是一切文化底必要成分之一。我們已經見到,神話是隨時重生的;每一項歷史變遷都創一個神話,可是神話只是間接地歷史事實有關。神話是活的信仰所有的恆常副產品,因為活的信仰需要奇。盡管「隨時重生」,神話的基本模式是不變的,這就是:來源於集體無意識的原型的作用。正因為如此,神話與世俗社會的關系是「間接的」,必須通過社會心理起作用,社會心理總是在變化,神話也總是「重生」。神話對信仰的作用既是更替變化的,又是本質上不變的。我們看到三星堆近百張面具,都有不同的特徵,但一旦將它們與埃及面具、南美面具放在一起,我們一眼便能辨認其整體特徵的一致性。它不斷地隨著神話產生活的形象,又不斷地使基本信仰重生有了可以觸摸的形式。
二、面具與「自我」的對位
神是面具的重要主題,但不是唯一的主題。從雕刻形式的重復使用及類型化的表達來探討面具形成的內在心理模式,我們不僅看到「神的再生」,同時也看到與「自我」的對位。面具是人類在原始宗教時期藉助「鏡像」語言所表達的自我在神靈面前的缺失和復位。
三星堆面具具有統一的雕刻形式。在各個面具之間,在各自的功能之間,這種統一的形式形成了一個既對立又聯合的系統。它的言說方式和言說內容,表明了這個系統與人類心理結構形成過程的對位關系。法國哲學家拉康認為,人類在進入正常的語言文字社會和符號系統之前,有一個「鏡像時期」。在這個時期,人類有了自我確證的力量。而完成這種自我確證的工具,正是面具———「鏡像」。人類藉助於面具———「鏡像形成」這種自我認識力量,類似於拉康描述嬰兒(與人類童年期相似)藉助「鏡像」而進行了「缺失———復位」的游戲。就好像嬰兒會嘗試著在鏡子面前突然把頭或者某個部位躲藏起來,然後迅速的復位,幾次嘗試之後,映像多次復位,不經意間完成了對自我的確認。通過「缺失———復位」的游戲,有了對自我的整體意識,「前鏡像期」的感知片斷和記憶碎片都開始向這個鏡像中的映像集中,進而形成整體形象。
這個整體形象還不能稱之為自認自足的「自我」,但已走過了由混沌向分裂跨出的一大步,通過這一步,主體在認定一個影像之後自身起了變化。這是關於外在形象的缺失與復位。在鏡像階段的後期,拉康區分開了外在形象與內在意識,一方面肯定主體自我確認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將自我映像與人類共同的心理結構聯系起來,同時也完成了與映像的疏離。這個疏離是一次具有本體論意義的確認,通過「鏡像階段」人類已經不再受「物我合一」的局限。轉而可以從局部的角度觀察映像和他人,視角的轉變為社會發現打下了基礎,也使人類由混沌的狀態站到了觀者的立場。這個時期面具就出現了,一方面它確認自我;一方面它使自我和偶像疏離。
三星堆面具時期就是這樣一個類似「鏡像時期」的階段。面具有類似「鏡像」的作用,人們把自我從「物我同一」的階段分離出來,賦予面具以本體論的功能,人得以從面具上確認自我意識。在這里,「神」既在彼岸又在此岸。古蜀先民充分發揮了想像的能動性,將來自原始神話母題和生活場景中的種種碎片建構成新的具有自我意識的外在實體。面具是這種實體最好的載體。首先它具有人的外在功能:口鼻耳目等形狀;第二,它可以根據想像變型;第三,它具有祭祀儀式中的裝飾作用;第四,它可以在擬出的場景中神聖化。當面具化的心理結構形成後,與此相關聯的任何心理結構都可喚起想像之維。其中最主要的是關於個體的自我本體的想像。三星堆面具已經具有個性化了。比如根據發飾和戴冠形式的不同,便可分成兩種:二號坑出土的Ba型面具,「平頂編發,頭發向後披,發辮垂於腦後,上端扎束」;Bb型則平頂戴冠,頭戴回字紋平頂冠,腦後發際線較高。或頭頂編發,或腦後垂發,或披發,顯示了面具主人的身份、個性的差異。通過面具的象徵作用,找到虛構中的「自我映像」。
但是,找到面具———自我映像卻不能等同於找到自我。拉康分析過二者的區別:自我「似乎是非常典型地展示一種象徵母體,其中『我』被突然促成為一種原始形式,在它於認同者的辯證中被客觀化之前,也在語言在普遍意義上恢復它作為主體的功能之前」。自我的作用是為主體確定了一個基本的點,使其從「物我同一」的混沌中脫離出來。此外,自我清晰地確定了他人的存在,在確立自我的同時,也確立了他人(他物)。面具在確認了所有者的自我意識的同時,也確認了他人———神的存在,為神的存在創造了空間。如果說面具意味著祈禱者,面具的「他者」就意味著祈禱的對象,面具與人、神之間,有一種約定俗成的關系,正是這種關系,構成了自我認同的重要部分,也為主體的存在做好了准備。
面具時期是「自我確認」時期。面具離不開它存在的環境,它呈現在與人和神的共同關系中存在,只有到了自我的反思階段,脫離了面具(影像)的時代,人類才能進入主體時代或稱人本體時代。因此,可以說面具,這一或實或虛的概念,是人類通往主體意識的第一道門檻。拉康分析了這個「意識上的自我」,這種自我,在他看來,只是一種符號之間的互指關系,與自我本身有著根本的不同,他認為:「鏡子階段是場悲劇,它的內在沖勁從不足匱缺奔向預見主體的能量———對於受空間確認誘惑的主體來說,它策動了從身體的殘缺形象到我們稱之為整體的矯形形式的那種狂想———一直達到建立起異化的個體的強固框架,這個框架以其僵硬的結構將影響整個精神發展,由此內在世界到外在世界循環的打破,導致了對自我驗證的無窮化解。」
這里可以得出面具形成心理結構的三層含義:
第一,面具體現自我意識的依據是想像和幻象,這些想像和幻象在經歷了類似鏡像語言,從中返觀自身的階段後,便演化成對鏡像(面具)語言的認同,這種認同具有強烈的意識化傾向,從而影響對主體概念的認識。
第二,面具的影像本質是結構化的存在。構建這個存在的是面具內外的兩個符號,即拉康所說的「能指」與「所指」。當面具與它所代表的象徵形成互證關系時,符號化的意識活動開始了,這就使主體的存在掉入了幻象和符號的陷阱,面具的影像語言越強,主體就越模糊。當一個面具集人、獸多種面部特徵及日月星辰等符號標識時,我們很難在上面尋找到主體,於是,主客之間的斷裂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三,信賴於個體的影像體驗和影像體驗所產生的幻象,想像秩序形成了。它的直接結果是導致作為象徵物的面具的產生,因此,無論人還是神、獸面具,都要遵循「意識上自我」的視覺邏輯。而想像界的最終歸屬是無意識領域,在這個階段,起著關鍵作用的是慾望和幻象的碎片。
三、面具與原型的對位
原型在神話與原始意象中起橋梁作用。原型是一種秩序化、結構化的心理功能,原型的物化表達形式之一是作為象徵物的面具。面具的產生,凝聚著人類不斷變化著的歷史經驗,心理經驗和情感能量。當人的自我在與「鏡像」不斷對位———缺失———復位的過程中,神話原型產生了。神話是人的自我力量得到確證的必然結果。當人站在「他者」的立場審視他所生存的環境,神話的「原型」強化了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力量藉助於原型超越自身的限制。三星堆面具的心理依據來源於神話記憶的「原型」;面具的雕刻形式,則來源於神話母題的具體意象。
與神話有關的「原型」,是集體無意識顯現的形式。榮格認為,原型和集體無意識是緊密相關的。原型既是形式,又是抽象的,它是一種先天的塑造能力和一種形式組織能力。他說:「原型不是由內容而是僅由形式所決定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純形式的,只不過是一個先天的能力,一種被認為是先驗的表達的可能性」。這種心理反應所具有的先驗形式,具有先驗的規范作用,能將源自集體無意識所形成的類似恐懼、驚栗、迷狂、敬畏等心理內容先驗地加以規范,並達到某種共識。榮格說:「生活中有多少種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個原型。無窮無盡的重復已經把這些經驗引進了我們的精神構造中,它們在我們的精神中並不是以充滿著意義的形式出現的,而首先是『沒有意義的形式』,僅僅代表著某種類型的知覺和行動的可能性」。如果說個人無意識的內容是「情緒」,那麼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是「原型」,它們的存在來源於遺傳,它指出了精神中各種確定形式的存在,這些形式在某一種族、族群中普遍地存在著。榮格解釋原型的形成:「是從古時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是在人類最原始階段形成的。由於原型意象賦予我們祖先的無數典型經驗以形式,它們是許許多多同類經驗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跡。它與面具的形成就有著必然的聯系。一個面具從製作形式的構思階段到它形成後影響作用於他人,都必須依賴於一個部落、氏族、民族的共識,這種共識的心理內容是通過遺傳的方式代代相傳的,可以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的人身上反復出現,它是一種「種族記憶」。我們從現在貴州灘具的五官分布上仍可以找到類似三星堆的符號:寬眉、大眼、方耳、闊嘴,顯示出種族的共同記憶即原始特徵。
列維·斯特勞斯說:「面具從一個集團傳播到另一個集團之後,如果雕刻形式保持不變,則其語義功能則被顛倒過來。相反,如果語義功能保持不變,則其雕刻形式就被顛倒過來。」我們可以在三星堆面具和青銅器中找到龍的原型———「夔龍戴冠縱目面具」;鳥的原型———獸面具、鳥面具、鳥腳人像;羊原型———羊角冠,羊首龍身像,以及人和其它動物的原型等等,我們稱之為「面具原型」。這些不同的雕刻形式反映了不同部落集團的種族記憶,為他們所祭的神靈提供了預設的模式。我們可以看到來自於神話母題的集體無意識內容。它們在各不同氏族中轉換,但是又有著聯合。由於隸屬於一個更大的族屬,其「語義功能」的「顛倒」並不明顯。這是因為面具與原型「語義功能」的對位始終保持在一個統一的系統之中,在這個時間跨越近兩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我們從陶器、青銅器上見到的語義系統高度統一,這是「原型」的作用使然。
古蜀族人並非有意識地感受到原型的存在。它們只能象徵性地出現在意識中,在遠古時代表現為神話形象,然後在不同的時代通過面具這類藝術符號在無意識中轉變為宗教化的藝術形象。這些原始意象,即原型,之所以能遺傳下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有面具、銅像、銅器、陶器這些藝術化的載體。漫過歷史長夜,一代一代以符號的形式反復出現在這類器物中,到了漢以後,開始有了架上藝術和成熟的語言文字,從而得以出現在藝術作品和詩歌中。也正因為如此,榮格說,在藝術作品中,「一些原型情境的發生,我們會突然感到一種不尋常的輕松感,彷彿被一種沉大的力量運載或超度。在這一瞬間,我們不再是個人,而是整個族類,全人類的聲音一齊在我們心中回響。」
可以設想,當古蜀先民在當時用相當昂貴的青銅原料,集中當時最精良的工藝技術製作面具等藝術化的宗教器物時,最集中的理念不是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是受控於遠比個人無意識更深邃的「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是人類普遍心理經驗長期積累的結果。它已形成了一種心理結構,能將現實生活中的典型場景宗教化進而藝術化。作為集體無意識的反映,它凝聚了從遠古以來的人類能量。榮格指出,這種藝術化的積淀的原型模式世代潛藏於民族心理的無意識中,作家是不自覺地在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榮格將神話原型和人類的心理結構相聯系,把它看成是人類先天心理現象的投射,人類內心世界的象徵表現。面具中的原型符號也是這樣不自覺地表現出來的,它的回聲一直在人們心中回響。
我們可以從三星堆面具和青銅器中找到很多神話原型的「回聲」,如「飛天」原型與鳥面具;「天梯」與青銅神樹;饕餮與獸面紋等,這些反復出現的原始意象,在三星堆有典型的反映。
四、面具的原型意義及再生結構
面具最基本的原型意義是宗教移位。由神話向神啟宗教意義的移位使面具具有再生結構,成為人類打開的精神結構。
如果將三星堆面具按形式特徵進行分類,可將其歸納為下述三種類型:
1、神話的主人公及圖騰面具型
這類面具呈獸面特徵,或半神半人,如二號坑出土的幾件獸面具,標本K2②:142、K2②:144、K2②:148,以及獸面9件,都屬於這類面具,其面部為獸面,長眉直目,額正中飾夔龍形額飾。夔龍頭端與鼻樑銜接,夔龍身、尾高高豎起,與獸面形成整體造型。龍身兩側各穿有一環形孔,尾內卷,刀狀羽翅(參見《三星堆祭祀坑》第195頁)。這類面具的原型為「龍」,在面具額部、耳部均飾有夔龍,面部有大眼、方鼻、闊口、露齒。顯得神秘莫測,高於凡人凡境。
2、巫師、王者或鬼神面具
此類面具在三星堆面具中較為普遍,二號坑出土的20件人面具及數十件人像中的大多數,包括金面罩人像都應屬於此類。其形式特徵為:「面方形,寬頤,粗橫眉,立眼,蒜頭鼻,闊口,長耳。口縫塗有硃砂」其口、鼻、眼的設計與人相似,但威嚴莊重,似在凡人的地位之上,特別是口縫填硃砂或眼眶彩繪等細部特徵,顯示出這類面具具有超凡的能力。應屬於代表巫師、王者等有天上權力的人物面具,或者是用於鎮邪、趨魔的鬼神面具,具有「使民知神奸」的威攝作用、警示作用。這類面具盡管地位崇高,但也必須服從其社會角色和自然規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高於凡人,卻無法超越凡境,屬於「高模仿」模式。
3、普通凡人面具
二號坑人面具中的A型、標本K2②:314、C型標本K2②:60等,應屬於此類。其特徵為:「面具整體一次鑄成,耳中空,眉部及眼眶用黑彩描繪」。耳、面頰及下頜等部位比較寫實,類似蜀人的面部特徵,眉、眼、鼻的比例都與真人相似。這類面具的角色應為凡人、普通人,如同頭頂梳辮的人像,它們與神面具放在一起的作用大概是模仿人間社會或神話故事中的普通人、力士,或者荒誕角色,屬於凡境。
如果按意義來分類,也可將以上三類分為三種原型意象群:神啟的、超凡的和類比模仿的。神啟面具使用的敘述方法是原型與象徵的,超凡和類比模仿使用的敘述方法和結構則是意象的。表現形態是以「夔龍戴冠面具」為代表的神異面具群,以神話主人公和圖騰面具為主。神啟意象面具象徵一個無限想往的世界,是神啟的、宗教的世界,如上界、天堂等,都是人的願望及信仰的慾望原型。在這里,人們的信仰被改造為神,或與神融為一體,或投射到神的形象上。因此,神啟類面具往往掛在神樹或其它神聖物上。超凡意象是宗教意象,是宗教的世界,也是巫師和王者原型的意象。表現形態是以獸面具為主體的面具群,代表巫師或鬼神面具。它是一個充滿夢幻、迷狂的世界。它雖是人的社會,但屬於浪漫主義的理想社會。類比模仿意象是普通人的世界,也是介於天堂和地獄之間的種種意象結構,來源於對現實人生的模仿。表現形態是人面具,五官的凡俗性較強,但本質上仍是誇張的、超凡的。
三種面具類型分別代表三種原型特徵,其總體結構的程式又呈現出統一的結構特點,共同表現為古蜀文化的神話原型,仙話思維及神仙信仰。在神啟類面具中,有著更多的超越性,它更本質地反映出原始社會集體無意識心理。在形式構成上,離世俗性更遠,更具神聖時空。面具的原型特徵決定了它必定由抽象意味進入宗教移位。原型的神秘意味一旦物化統統轉化為審美意味。按照弗萊等人的原型類比理論,如果一種象徵可以表明與藝術所模仿的自然有彼此對應的類似之處,那麼,這種象徵就被稱為意象(Image),而對於那種深入地植根於程式化的聯想之中,以至於其與模仿的自然關系成為固定的,即徹底程式化了的意象,弗萊稱之為符號(Sign)。弗萊對原型符號在審美中的作用作出如下規定:「神話是一種核心性的傳播力量,它使儀式具有原型的意義,變神喻成為原型敘述。因此,神話就是『原型』。……雖然我們在談及敘述時說神話,談及意義時說原型」。「在這個相位(指神話相)中的象徵是可交流的單位,我給它取個名字叫原型;它是一種典型的或重復出現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種象徵,它把一首詩同別的詩聯系起來從而有助於統一和整合我們的文學經驗」。
「原型是聯合的群體,它與符號之不同在於復雜的可變性,在這種復合體中常常有大量特殊的、靠學習而得的聯想,它們是可交流的,因為在特定的文化中好多人都熟悉它們。」「把一種花的形象用於詩歌之中,不一定是原型。但是在一首悼念英年早逝的人的詩歌中,將死者與一種紅色或紫色的花卉聯系起來,那便是約定俗成的手法了。其歷史起源可追溯到遠古的儀式」。
「關於藝術,我首先注重的東西之一是其結構單位的穩定性。比如說在喜劇中,某些主題、情境和人物類型從阿里斯托芬時代直到我們今天都幾乎沒有多大變化地保存下來,我曾用原型這個術語來表示這些結構單位。面具、青銅像等宗教活動中可以交際的器物,是以原型為基本的美的構成單位的,這種原型可以是意象、主題、形態、紋飾、樣態等多種形態,也可以是一種潛在的具有約定性和穩定性的抽象的結構因素。原型形成並體現著文學傳統的力量,類似文學創作中形象思維的方法,它們把孤立的崇拜物聯系起來,把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形象用「比」、「興」的手法聯系起來,從而使面具成為一種整合統一的宗教活動或民間祭祀活動的集體象徵物。在特定的宗教時空中,人們靠它傳遞的約定俗成的信息來進入神聖時空。
弗萊認為,原型來源於原始文化,即應在原始藝術、文化、文學中尋求原型,而不是從夢中確認原型,它涉及諸如儀式、神話和民間傳說等前藝術的形態如何滲透到後來的藝術中來的問題。在這里,形式結構上升到主要地位。如果把榮格的原型說稱為心理學的無意識原型說,弗萊的原型說則可稱之為藝術的原型說,是一次心理學的藝術的移位。如把這種原型再次移位,面具便可解釋為一次原型的宗教移位。通過這個轉化的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