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糧票反映了中國經濟的什麼特點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那時候,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實憑票供應不是我國最早採用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當時國內不穩定,內戰不斷,商品缺乏,就採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 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現在還有一些國家仍然採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
映了中國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
❷ 全國通用糧票(1966年發行) 當代中國第一張股票(1989年發行) 請回答: (1)根據材料
(1)原因: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物產豐富;重工業比較發達,基礎較好;「一五」計劃中有蘇聯援建的項目,東北地區與蘇聯等國為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2)變化趨勢:1957年至1958年我國農業主要農產品產量處於上升趨勢; 1958年至1961年我國農業主要農產品產量處於較快下降趨勢。主要原因:「一五」計劃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產量上升原因); 「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泛濫(產量下降原因)。 (3)根本性轉變:逐步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重要意義:有利於發展我國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改善民生。 |
❸ 糧票反映了當時時期的什麼
糧票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一種購糧憑證。那個時代,人們的錢包里必須裝有糧票,如果出遠門的話,還需出具證明兌換省級糧票或全國糧票,所以,糧票也可以說是人們出門在外的「通行證」。
❹ 中國發行糧票的原因(初一的政治考試)要快!!!!!!!!!!!!
一、糧票發行概況
糧票是一種購糧憑證。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發行郵票,而糧票幾乎唯獨中國發行,並且全國性地使用了近40年。當時,誰擁有糧票,誰就擁有糧食。
隨著集藏熱的不斷升溫,收藏糧票的隊伍也不斷壯大,估計集藏糧票者達數百萬人之眾。在各地許多集藏品市場上,都有眾多人在買賣或交換糧票。江西九江的糧票收藏者還獨資創辦了私人糧票收藏館,並辦了民間刊物(糧友》。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相繼成立了集糧票協會。
1954年3月1日,政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於是,自1955年我國糧食部首次發行全國糧票起,國家對糧食及糧食作物實行定人定量、計劃供應和限地區。限時使用的政策一統購統銷政策。對於這種無價證券,國家明文規定不準買賣、偽造、不得投機倒把,由此可見,糧票曾經是我國計劃經濟的標志之一,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也是歷史年代。社會環境、人文地理、科技進步等方面的真實記載。我國歷史上發行過類似糧票一類的憑證。清朝順治初年發行過「糧串」,距今已有340多年。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為征購糧食而發行了「糧食庫券」。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發行了「股東飯證」。
但目前收藏界主要是收藏新中國成立以後發行的糧票。最早發行的地方糧票是西南區1950年:月發行的,票額為:斤半的大米票。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為解決在朝鮮戰場上臨時外出執勤人員能在就近部隊就餐的問題,特地印發了蓋有「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印鑒的豎式雕刻版深綠色「飯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為方便部隊在調動途中的軍糧補給,又印發了「行軍糧票」。這兩種票證僅限於軍內使用。發行最早的全國糧票是我國糧食部於1955年9月公開發行的,同時還發行軍用糧票。
從此,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地市也先後發行限本地區使用的地方糧票。據初步估計,新中國發行的全國糧票(先後印製共計9套)、地方糧票和軍用糧票總數有14000多種。
糧票的票幅和票額可謂千差萬別。票幅最大的是國家糧食部於1957年發行的「軍用糧定額支票」,共4種,均為150x67厘米,如同一號普通信封;票幅最小的是浙江省1976年發行的10斤糧票,僅有9X8毫米,不足1平方厘米,相當於小孩的指甲;票額最大的是西藏軍區1967年發行的軍用糧票,票額一萬斤;票額最小的是南京市在1960年發行的一錢糧票。這套糧票共6枚,其餘5枚票額分別為二錢、半兩、一兩、二兩、半斤,前三枚票幅均為50 x25毫米,畫面都是一農民和麥穗;後三枚票幅均為53x32毫米,畫面左邊是工廠,右邊是農田麥穗。另外,票額較小的還有1972年和1976年先後發行的上海糧票、浙江糧票中的「半市兩」一張。
二、糧票的種類
一、按屬性分:1.全國通用糧票;2.軍用糧票;3.地方糧票。
二、按時間分:1.清代;2.民國時期;3.解放初期;4.困難時期(三年自然災害時期);5.「文革」時期。
三、按地區分:1.直轄市;2;省會城市;3.地市(專區);4.縣市。
四、按票額分:1.以「錢」為單位(一錢、二錢、五錢、二兩五錢等);2.以「兩」為單位(半兩、一兩、二兩、二兩半、三兩等);3.以「斤」為單位(半斤、一斤、二斤、三斤、五斤、十斤等);4.以公制即以「克」或「公斤」為單位。
五、按形式分:1.有齒;2.無齒;3.變體;4.本票;5.版票;6.小全張;7.專題票。
糧票上的圖案選題廣泛,異彩紛呈。各省地市盡展物華天寶,選用本地區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和工農業建設為圖案。如山西的煤礦,吉林的一汽,內蒙古的草原,新疆的葡萄,黑龍江的石油,上海的外灘,廣西的桂林風光,等等。票面上飛機、輪船。火車、汽車、大橋、拖拉機等,應有盡有。湖南省在1969年發行的一套糧票,將韶山、清水塘、第一師范、一師附小、韶山學校、橘子洲等毛澤東出生、學習過的地方風光搬上了方寸之地,每枚還配上了不同的語錄,精美絕倫。浙江省於1980至1991年發行的一套12生肖系列糧票,是我國獨一無二的「生肖」糧票,極有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糧票的製作與使用變化多端。北京糧票整齊劃一,同一規格,均為長方形,四周有齒連票;浙江糧票帶存根,離根作廢;新疆糧票背面塗膠;陝西咸陽糧票還有編號;有趣的是廣西剪角糧票,剪去一角是面票,再剪去另一角是玉米票,整票為大米票,一票三用,別具一格。
糧票上的文字也是多種多樣。糧票正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發行的叫,『全國通用糧票」或「軍用糧票」;各地區發行的糧票稱「××省地方糧票」或「××市地方糧票」。票額單位分別為市斤、市兩、半市兩、錢;1986年國家將16兩制的市斤制改為公斤制,因此票額出現了公斤、克,反映了我國度量衡單位的變化,「文革」時期,有些糧票上還印有「最高指示」、語錄、題詞等,如北京等地的糧票上印有「反對大吃大喝」和「備戰、備荒。為人民」等。所有糧票下端中間均註明發行年度,但有的用漢字有的用阿拉伯字,如「一九六六年」或「1974」。糧票背面,均有「使用說明」若干條,僅目前所見,凡地方糧票背面均有「使用說明」四個字,而全國糧票並無此四個字,只有「一、二、三、四」四點說明。地方糧票均蓋有「調XXX糧食局」圓形紅色印鑒(「文革」時期蓋用「XXX 調革命委員會糧食局」圖章);全國糧票均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的圓形紅色印鑒,並有國徽圖案(50年代發行的全國糧票印鑒均蓋在正面,且為紅色正方形,左右兩枚印鑒對稱,沒有國徽)。
三、糧票珍稀品種
一、早期發行的糧票。如清代,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50年代);
二、票幅最大和最小的糧票。如1957年發行的「軍用糧定額支票」, 1976年浙江發行的10斤糧票;
三、票額最大和最小的糧票。如1967年西藏軍區發行的軍用糧票,1960年南京市發行的一套小票額糧票共六枚(一錢、二錢、半兩、一兩、二兩、半斤), 1960年上海發行的五錢, 1960年浙江發行的二兩五錢, 1961年湖北發行的半兩, 1965年河南發行的三兩, 1972年上海發行的半兩, 1976年浙江發行的半兩、二兩半等;
❺ 糧票的歷史意義
糧票是我國建國初期,因為國際的圍堵,自身的生產力跟不上,並且國家經過多年的戰爭,很多工農業受到破壞,為了人人有糧吃,發行了糧票,實行計劃經濟。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家壓力,使國家經濟有了積累,並後來經濟發展提供基礎。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縮影。
❻ 從糧票到股票的變化反映了我國新時期什麼
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
❼ 全國通用糧票(1966年發行) 當代中國第一張股票(1989年發行) (1)根據材料一說明「一
(1)原因: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物產豐富;重工業比較發達,基礎較好;「一五」計劃中有蘇聯援建的項目,東北地區與蘇聯等國為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2)變化趨勢:1957年至1958年我國農業主要農產品產量處於上升趨勢;1958年至1961年我國農業主要農產品產量處於較快下降趨勢。主要原因:「一五」計劃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產量上升原因);「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泛濫(產量下降原因)。 (3)根本性轉變:逐步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重要意義:有利於發展我國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改善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