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大的公司都會選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而不是其他國家的證券交易所呢
首先應該這樣理解,納斯達克是美國的創業板市場,並且是全球最著名的創業板市場,所以很多高科技企業都會選擇去納斯達克上市
由於大型國企發行股票融資的錢很多,原來國內的市場是不能承受這種大企業上市的,所以很多大型國企首選香港上市,現在國內的市場已經這樣的承受力了,所以更多的在香港上市的國企都又回來國內上市
只要符合交易所和國內的法律規定可以同時在幾個交易所上市,比如工商銀行就是同時在國內和香港上市的
2. 中國工商銀行在境外發行優先股獲證監會審批是利好利空
我認為是利好,發行優先股,該行可以籌集到非常穩定的資金,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是有很多的好處的,不過股價呢還是受很多綜合因素的影響,建議您一定要慎重選擇。
3. 網上流傳是真的嗎 工行的股票1元賣給美帝,3元賣給國人,....
扯淡的吧。這事兒是有,但不是這么簡單的,也不能這么理解。
工行上市的比較早,是在香港和同地同時上市的,發行價都差不多,3.4元,香港是3.6港幣。工行找的是高盛。原因嘛說不太清,好象是想給高盛分一份,然後讓高盛以技術和管理入股,跟人家學怎麼當一個象樣的國際性公司,有沒有其它的交易就說不好了。對於工行來說,只要能上市騙錢,那掙的錢大家都有份也不是不能接受的,畢竟高盛拿的只是小頭,工行拿的才是大頭。高盛是以戰略投資人的身份持的股,應該是拿的原始股,也就是一級市場,估計你說的一元就是這么來的,占工行股份的好象不單單是高盛還有其它的人,好象還有美林和巴菲特,之所以給他們分一份估計也是有原因的,不會讓他們空手套白狼。
工行上市之後市場溢價,大家自然皆大歡喜,都大發了一筆,而且他們拿的股權好象跟普通股不大一樣,主要是分紅這一塊,每年現金分紅很高的。國內二級市場的所謂分紅其實就是把你20塊的鈔票給你換成兩個10塊的。好象是去年5月吧,這幾家就把手裡的工行股權全拋了。最後結果是總共弄了三倍多回報,掙了70多E美元的凈利潤。
中國自作聰明引進這些狗屁的戰略投資者,好象除了讓他們掙了不少錢以外,什麼好處也沒得住,什麼引進管理經驗了開辟外國市場了這了那了全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四大行在上市以後,中國玩的花樣就更多了,跟著老外啥球好的也不學成,歪門兒陰招兒學全了。中國政府成立了個中投公司,專管涉外金融投資的,下邊還有好幾個全資子公司。這個公司掌握在現代商鞅老朱的兒子手裡。上上下下全是老朱的人,鐵桶一般針插不進。成立的時候發行了一批特別國債做資本金,又把外匯儲備劃撥進去一批也充做資本金。這些公司一項很大的業務就是買銀行的股份,其實就是充當原來高盛的角色。他們可不是在二級市場上買(因為工行不是全部資產整體上市),可就算是買原始股仍然缺錢,怎麼辦呢?操了,耍出了一招人家英國200年以前就玩過的損招兒。借銀行的錢去買銀行的股份!這件事兒大概發生在11年吧,當時在證券市場上吵的沸沸揚揚,轟動的很,當時上海還有個比較有名兒的財經評論員好象是叫葉檀的,連寫了好幾篇分析文章抨擊中金公司(現在葉檀被招安了,當了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拿人家的手短,不再寫評論文章了)。純就是胡球鬧。
其它亂七八糟的事兒就更多了,簡直是罄竹難書。比如08年兩房債券事件,黑石公司事件,還有內外勾結忽悠胡總表態購買歐債和希臘債券(未遂),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搜索中金公司或涉外金融集團。
4. 工商銀行在哪裡上市
工商銀行成功在上海、香港兩地同步發行上市
工行銀行logo中國工商銀行,全稱: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In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ICBC),成立於1984年,是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是中國五大銀行之一,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上市公司,擁有中國最大的客戶群。上證A股:工商銀行(601398)客戶服務電話:95588。 2005年,中國工商銀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為「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商銀行」);2006年,工商銀行成功在上海、香港兩地同步發行上市。公開發行上市後,工商銀行共有A股250,962,348,064股,H股83,056,501,962股,總股本334,018,850,026股。
工行上市真正成功意義在哪裡
工行上市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也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重大事件。但這是僅從規模上而言,而視其為中國銀行業與證券市場根本轉折的開始,還為時尚早。工行A股申購已經結束。據初步統計,A股網上網下共凍結資金超過7000億元,高於此前中國銀行創下的A股發行凍結6600億元的紀錄;工行H股國際配售部分認購金額接近3000億美元,香港公開發售凍結資金約3000億港元。此次招股創下國際配售認購金額、公開發售凍結資金、公開發售認購人數等多項歷史新高。這一結果是建行、中行等宏大上市敘事自然衍生的結果,對其規模之巨我們不必過於吃驚,尤其是在一個世界體量最大的零售銀行業務市場的零售業務之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注資上市改制路徑,是歷經爭議之後的產物,也是在目前狀態下各種力量平衡之後的結果。中國的國有銀行必須改制,但類似城市商業銀行的民企入股等方式,從資金量等各個約束條件而言,都難成為國有四大銀行的主流。工行上市是一個折中的勝利。工行上市的成功,主要並不取決於給我們創下可以得意的世界第一指標,而是能否實現上市之後改變政府承擔改革成本,並且製造改革成本的既定路徑,起碼,政府不再進行注資、剝離壞賬之類的財務處置。到目前為止,除了農行以外,三大國有銀行陸續上市,從理論上切斷了動用財政資金為國有銀行輸血的主要管道。工行上市的成功,意味著中國國有銀行業改制的政府補充手段幾乎已經窮盡,接下來就是通過法人治理結構的轉變,建立現代銀行的經營管理模式。如果中國國有金融機構得不到本質改良,無法通過上市注入優質基因,那麼,證券市場所起的作用對於工行而言,則僅僅止於一次融資機會,證券市場主要的任務仍是解困。反過來說,工行的上市成功也宣告國有銀行改制是先內部改革再上市,還是先上市後內部改革討論的結束。決策層顯然認為,不藉助上市之後國際市場規則的巨大壓力,銀行的改革可能很難從內部真正發軔。但A股市場仍然不足以承擔這樣的重任,藉助香港市場接通與國際市場先進規則的地氣,成為首選。別的不說,組建分級管理的內控合規部門、實行垂直的內部審計就是上市壓力之下的產物。以往國有銀行依賴壟斷地位優游度日不再那麼容易,因此,國有商業銀行對上市並不那麼熱心。早在2002年,工行行長姜建清(姜建清新聞)在接受專訪時,即對依靠工行自身積累解決資本金問題作出過分析——9年內解決所有歷史包袱。但在2003年底工行就啟動了改制,這表明,政府無法容忍再花費大量時間,讓國有銀行在沒有上市約束作用的情況下,成為中國經濟的定時炸彈。如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所說,今我銀行,不良資產亦乃肌膚之患,小恙也,我一掃可平之;體制之弊乃心腹之患,大禍也,平後又復生,奈若何?唯深化體制改革以根除,此乃改革成功之關鍵也;今我銀行之改革,亦必需由治表而建立之形似,再達至深入人心,運行自如之神似,此乃改革成功之標志也——如果銀行治理結構不能由上市走向健全,尤其是國有控股公司的花瓶董事會無法成為市場中堅,而只是行政政策的執行者,如果銀行上市之後仍不能從本質上改變行政等級制,那麼,從長期來看,這樣的公司不僅難以成為證券市場的定海神針,還會成為泄漏的核彈。中國的國有銀行如果真想借證券市場創造歷史,他們得學會在上市後與行政壟斷訣別。而工行上市對於中國的資本市場而言,意味著擁有壟斷資源的大型國有上市公司成為左右中國證券市場的基本因素,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取決於這些企業的發展,一旦失誤,很難有挽回的可能。既然我國的銀行與證券市場的改制主要依靠外在資源,那麼,在A股與H股實行基本同步之後,更為接近資本市場真實含義的H股市場能否成為A股市場的領路者,而不是被有種種不良習氣的A股市場所左右,成為中國股市發展的關鍵。
5. 工商銀行業務優勢
與國內同業相比,工行在服務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工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作為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工商銀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理念,結合工行網點多、科技實力強、團隊基礎好等特點,從產品開發到具體的業務辦理、客戶咨詢受理等均從方便客戶、為客戶服務的角度出發,努力提高服務質量。
二、工行營業網點眾多,覆蓋客戶群廣泛。
截止2004年底,工行在全國各地擁有2萬多個營業網點,覆蓋了中國絕大多數的城市,目前工行擁有個人客戶約1億戶,企業客戶300多萬戶。
與部分銀行奉行的客戶篩選策略不同,工行的服務對象包含了普通客戶、中端客戶和高端客戶等各個階層的客戶群體,同時針對各客戶群體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分層次、差別化的服務。
三、工行在客戶服務方面的投入大。
近年來,工行一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收集客戶反饋意見,分析客戶需求,並根據客戶需求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另一方面,還依託業內領先的科技力量,拓展新的服務渠道,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目前工行為客戶提供了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終端等多種電子銀行服務渠道,不僅滿足了客戶足不出戶即可咨詢、辦理銀行業務的需要,而且延長了銀行的服務時間,率先實現了7×24小時的銀行服務。
在客戶服務方面的投入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2005年,僅北方電話銀行中心的月均受理咨詢業務就達35.8萬筆,接通率高達97%;webmaster信箱月均回復3723封,回復率高達98%;BBS論壇的發帖量也達到了14830帖。
四、工行擁有強大的團隊基礎。
首先,工行擁有30多萬業務熟練的員工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同時還定期對員工進行業務知識、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訓,以保證高水平的服務;其次,工行擁有在國內具有絕對領先優勢的科技力量,為優質金融服務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工商銀行為什麼要在國外發行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工商銀行在國內的規模
中國工商銀行擁有中國最大的客戶群,是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也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 工商銀行為公司客戶與個人客戶提供了多元、專業的各項金融服務。其范圍廣,業務量大,業務品種豐富。
2003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余額達4075億元,個人住房貸款市場份額居國內第一;
牡丹卡發卡量9595萬張,消費額973億元左右,2003年累計實現票據交易16771億元;
人民幣結算市場份額達45%,在證券、期貨市場上的清算份額保持在50% 以上;
中國工商銀行還是國內最大的資產託管銀行,託管基金共28隻,託管總資產581億元。
中國工商銀行擁有中國最先進的科技水平,在數據大集中工程的基礎上,2003年工商銀行成功投產了全功能銀行(NOVA)系統,加上為個性化服務提供技術基礎的數據倉庫,共同構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金融信息技術平台,為業務和管理的進步提供了強健的動力。
在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下,中國工商銀行各項業務不斷創新。由自助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構成的電子銀行立體服務體系日益成熟,網上銀行開通城市超過400個,2003年電子銀行交易額達22.3萬億元,網上銀行交易額19.4萬億元。
中國工商銀行實行統一法人授權經營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制。中國工商銀行總行是全行的經營管理中心、資金調度中心和領導指揮中心,擁有全行的法人財產權,對全行經營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負責。
在授權和授信管理的基礎上,實行「下管一級、監控兩級」的分支機構管理模式,達到穩健經營,防範風險,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工商銀行在中間業務方面實現了多元、創新的發展。2008年,工商銀行的凈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達人民幣44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7%,銀行卡、投資銀行、資產託管、企業年金、現金管理、理財等新興業務繼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指標均居國內同業的首位。
6. 為什麼大家選擇境外上市都選在美國上市或者香港上市,其他國家為什麼不選
美國上市和香港上市的問題
第一:流動性問題,所有的市場都有流動性問題,比如一些新加坡等等國家的指數,整個國家的GDP不到美國的幾十分之幾,甚少有人交易,你在美國和香港上市,你想買多少股都可以,賣多少股也可以,方便二級市場增持和減持,參與人多。
第二:市場化問題,上市就是為了圈錢,美國和香港機構齊全,適合資本運作,上市就是為了圈錢,如果去犄角旮旯的地方上市,誰幫你來融通錢?
第三:國際化市場,更容易得到合理判斷,如果人少,很容易股價被操控。
資本市場有個很經典的形式,人總是喜歡去人多的地方,沒人怎麼做投資和融資。
7. 中國工商銀行發展歷史
一、中國工商銀行的正式成立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隨著各類金融機構的恢復建立和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為解決中國人民銀行(簡稱人民銀行)既承擔貨幣政策制定和金融監管職能,又從事具體業務經營的矛盾,1983年9月國務院正式決定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另組建中國工商銀行,承接原由人民銀行辦理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經過緊張籌備,1984年1月1日,中國工商銀行(簡稱工商銀行)正式成立,這標志著我國國家專業銀行體系的最終確立。
二、國家專業銀行時期的工商銀行
工商銀行成立後的第一個10年間處在國家專業銀行時期,企業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績,通過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充分發揮了融資主渠道作用;堅持「擇優扶植」信貸原則,以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重點,積極開拓,存、貸、匯等各項業務取得了長足發展,成長為中國第一大銀行;信用卡、國際業務等新興業務從無到有,電子化建設初見成效,經營效益不斷提高,較好地完成了國家賦予的宏觀調控任務和政策性貸款任務,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推進。
三、國有商業銀行時期的工商銀行
1994-2004年間,工商銀行處於國有商業銀行時期。在渡過由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變的調整發展期之後,自2000年起,工商銀行加快向商業銀行目標的改革步伐,提出並堅持「效益、質量、發展、管理、創新」的「十字方針」,狠抓質量效益,全面加強管理,從嚴治行,經營管理理念發生了根本變化,全行改革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以質量和效益兩大類指標為中心的新型經營管理體系,促進了全行資產質量、經營效益的根本性好轉,在資金實力、業務創新、跨國經營、信息化建設、機構改革、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等諸多方面均取得了較好成績,為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向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歷史性轉變
為順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金融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自2002年起,工商銀行為實施股份制改革做了大量准備工作。2005年4月,國家正式批准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工商銀行財務重組隨之啟動。10月,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10月,工商銀行股票開始面向海內外公開發售,並實現了在上海、香港兩地同步上市,由此完成了工商銀行發展史上的一次「脫胎換骨」的徹底轉變。
五、股改上市以後的十年「黃金發展期」
2005-2014年是工商銀行改制上市後第一個十年轉型期。通過轉型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工商銀行實現了經營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管理體系的改革創新,創造了自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黃金十年」,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工商銀行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
8. 中國工商銀行為什麼要在香港和上海同時上市有什麼好處為什麼中國建設銀行只在香港上市
據說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為了確立A股市場的主板地位,二是避免先發H股可能拉低A股的發行價格。言下之意是,當初中行發行H股超額認購達70倍,A股市場熱情更高,這就是說,如果讓A股先發(至少同時發),說不定價格還可以更高些。前些時,匯金公司總經理已經興高采烈地談到,一次中行IPO,匯金公司出資1元變3元,1800多億資本金已經賺進3600多億,現在看來如此厚利還不夠,還要乘市場好時再狠狠賺上一筆。也正因為此,就有了先發A股、再發H股的動議,即讓H股往A股靠。問題是,按照相關法律,上市公司公眾股至少需達10%,對發股前總股本2480億股的工行來說,如果先發A股,至少得發行275億股,若按3元發行價,A股市場一下子就將被抽走825億元,相當於正常年景A股市場一年IPO的融資額。只是因為800多億的A股融資額實在太大,才不得已退居其次,A+H股同步發行。
如果我們在來看上海證券交易所某權威人士一篇題為「中行上市開啟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新時代」的文章,也許可以看得更清楚。該權威人士首先分析了大量公司海外上市,使我國內地的證券化率不過28%,而香港市場高達650%,「兩地市場發展的這種極端不平衡,既不利於香港這一小型開放式經濟體的金融安全,也不利於中國這一大型經濟體的平衡發展和金融安全」。之後得出的結論是:「迄今為止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實踐表明,力圖通過犧牲發展和創新去維持證券市場的穩定和安全,只能是鏡花水月,徒勞無效,甚至適得其反。」讀到這里,人們終於明白,所謂「中行上市開啟新時代」,就是讓足夠多的大型藍籌股盡快登陸A股市場,因為不這樣做,就會危害香港和中國的金融安全。
9. 中國內地銀行為什麼把自己股票低價給外資銀行
這個問題就是權利與資本的問題了。
給你一篇文章,裡面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猴王的博客 (資本與權利) 鏈接http://www.sh-antong.com/h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43
我們的央企不斷對外輸送利益對內盤剝,為什麼?因為他們需要引入外來的力量維系他們的正統性,因為當權力壟斷資本體系後,其實這個權力的合法性已經喪失,民眾在反對這個壟斷資本的時候自然而然開始懷疑這個權力或者說政權的合法性,為什麼我們買的東西比在美國買的東西要貴?為什麼我們的油價要比美國的油價要貴?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國外勢力的配合,國外勢力會通過控制的媒體來解釋央企的這個做法是合適的,價格高是有理由的,這個就是我國左派人士的天天在嚷嚷的口號:國有資產不能流失(實質是各種勢力策劃的這種口號,目的是保護權力對於資本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