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理解會計中的反向購買呢
就是說 合並成本全部是股票的話 由於A發行了股票 那麼他就有權取得對方的權益 但是對方B也拿到了他的股票 同樣也取到了A的權益
那麼到底怎樣區別購買方與被購買方呢?
如果A的股價高於B的話 其實就是以發行股票作為對價的長期股權投資不構成反向購買
但若A的股價低於B的話 那麼他想要獲得B的股票的話 就必須發行更多的股票 實質上對自己的股票造成了「稀釋」 例如A的股價是1元 B是2元 那麼要想獲得B全部股票(假如是1000股的話) 就必須發行2000股 這樣一來他自己相當於賣了自己的權益 B獲得了權益 同時形成商譽
至於商譽的計算 必須從B的角度 因為B才是實質上的購買方
商譽就是成本跟對應凈資產的差額
所以看清實質就好辦了
這就是反向購買
『貳』 會計上講的反向購買和經濟法中的特殊的重大資產重組,是什麼關系
可以這樣理解,其實反向收購本身就是買殼上市,兩者的含義是相同的,只不過經濟法中分為借殼上市和買殼上市是因為利用殼公司上市所處的階段不同。買殼上市的企業首先需要獲得對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而借殼上市的企業已經擁有了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反向購買中,法律上的子公司(購買方)的企業合並成本是指其如果以發行權益性證券的方式為獲取在合並後報告主體的股權比例,應向法律上母公司(被購買方)的股東發行的權益性證券數量與其公允價值計算的結果。
1、會計的反映職能
(1)會計主要是從數量方面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通過一定的核算方法,為經濟管理提供數據資料。
(2)反映職能應包括事前、事中,事後的反映,即貫穿於經濟活動的全過程。
(3)會計對實際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要以合法真實的自我憑證為依據,要有完整的和連續的記錄,並按經濟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統的數據資料,以便於全面掌握經濟活動情況,考核經濟效果。
2、會計的監督職能
會計監督主要是利用會計資料和信息反饋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加以控制和指導,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後的監督。
會計監督除貨幣監督,還有實物監督。會計監督的內容,是從本單位經濟效益出發,對經濟活動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實性、正確性、有效性進行的全面監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會計
『叄』 反向購買 甲向丙發行股票獲得乙的股權
所以才叫反向購買啊。甲向丙公司原股東新發行的股票股數大於原來發行普通股,必然會造成控制權的喪失,而丙公司原股東因為持有甲新發行股份後的6000÷11000=54.55%股權,已經取得了甲公司控制權。
『肆』 請問股票市場中的反向購買是什麼意思
的反向購買是
『伍』 反向購買怎麼理解
反向購買主要見於非上市公司借殼上市的情形,即上市公司增發股票購買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此時原非上市公司的股東獲得增發的股票,增發的股票在上市公司增發後的股本中所佔比重大於50%以上,一般就算得到控股權了。
此時原非上市公司的股東得到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而上市公司得到了整個非上市公司(包括資產,負債)。從會計上控股權的角度來說是,非上市公司的原股東得到了控股權,即非上市公司為會計上的購買方;但從法律角度來說上市公司增發股票得到了非上市公司,則上市公司為法律上的母公司。
所以這樣就有了反向購買的說法,即從人的角度,還是公司主體的角度看問題是不同的。會計更看重交易的實質,而法律更看重形式的符合。
『陸』 反向購買如何理解一般的購買又是怎麼樣的呢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以發行權益性證券交換股權的方式進行的,通常發行權益性證券的一方為購買方。但某些企業合並中,發行權益性證券的一方因其生產經營決策在合並後被參與合並的另一方所控制的,發行權益性證券的一方雖然為法律上的母公司,但其為會計上的被購買方,該類企業合並通常稱為「反向購買」。例如,甲公司為一家規模較小的某ST上市公司,乙公司為一家規模較大的集團公司。乙公司擬通過收購甲公司的方式達到上市目的,但該交易是通過甲公司向乙公司原股東發行普通股用以交換乙公司原股東持有的對乙公司股權方式實現。該項交易後,乙公司原股東持有甲公司50%以上股權,甲公司持有乙公司50%以上股權,甲公司為法律上的母公司、乙公司為法律上的子公司,但從會計角度,甲公司為被購買方,乙公司為購買方。 一、企業合並成本 反向購買中,法律上的子公司(購買方)的企業合並成本是指其如果以發行權益性證券的方式為獲取在合並後報告主體的股權比例,應向法律上母公司(被購買方)的股東發行的權益性證券數量與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計算的結果。 購買方的權益性證券在購買日存在公開報價的,通常應以公開報價作為其公允價值;購買方的權益性證券在購買日不存在可靠公開報價的,應參照購買方的公允價值和被購買方的公允價值二者之中有更為明顯證據支持的作為基礎,確定假定應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 二、合並財務報表的編制 反向購買後,法律上的母公司應當遵從以下原則編制合並財務報表: (1)合並財務報表中,法律上子公司的資產、負債應以其在合並前的賬面價值進行確認和計量。 (2)合並財務報表中的留存收益和其他權益余額應當反映的是法律上子公司在合並前的留存收益和其他權益余額。 (3)合並財務報表中的權益性工具的金額應當反映法律上子公司合並前發行在外的股份面值以及假定在確定該項企業合並成本過程中新發行的權益性工具的金額。但是在合並財務報表中的權益結構應當反映法律上母公司的權益結構,即法律上母公司發行在外權益性證券的數量及種類。 (4)法律上母公司的有關可辨認資產、負債在並入合並財務報表時,應以其在購買日確定的公允價值進行合並,企業合並成本大於合並中取得的法律上母公司(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體現為商譽,小於合並中取得的法律上母公司(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確認為合並當期損益。 (5)合並財務報表的比較信息應當是法律上子公司的比較信息(即法律上子公司的前期合並財務報表)。 (6)法律上子公司的有關股東在合並過程中未將其持有的股份轉換為對法律上母公司股份的,該部分股東享有的權益份額在合並財務報表中應作為少數股東權益列示。因法律上子公司的部分股東未將其持有的股份轉換為法律上母公司的股權,其享有的權益份額仍僅限於對法律上子公司的部分,該部分少數股東權益反映的是少數股東按持股比例計算享有法律上子公司合並前凈資產賬面價值的份額。另外,對於法律上母公司的所有股東,雖然該項合並中其被認為被購買方,但其享有合並形成報告主體的凈資產及損益,不應作為少數股東權益列示。 應予說明的是,上述反向購買的會計處理原則僅適用於合並財務報表的編制。法律上母公司在該項合並中形成的對法律上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成本的確定,應當遵從《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的相關規定。 三、每股收益的計算 發生反向購買當期,用於計算每股收益的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為: (1)自當期期初至購買日,發行在外的普通股數量應假定為在該項合並中法律上母公司向法律上子公司股東發行的普通股數量; (2)自購買日至期末發行在外的普通股數量為法律上母公司實際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 反向購買後對外提供比較合並財務報表的,其比較前期合並財務報表中的基本每股收益,應以法律上子公司在每一比較報表期間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凈損益除以在反向購買中法律上母公司向法律上子公司股東發行的普通股股數計算確定。 上述假定法律上子公司發行的普通股股數在比較期間內和自反向購買發生期間的期初至購買日之間內未發生變化。如果法律上子公司發行的普通股股數在此期間發生了變動,計算每股收益時應適當考慮其影響進行調整。
『柒』 怎麼理解交易反向
你好,反向購買主要見於非上市公司借殼上市的情形,即上市公司增發股票購買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此時原非上市公司的股東獲得增發的股票,增發的股票在上市公司增發後的股本中所佔比重大於50%以上,一般就算得到控股權了。
此時原非上市公司的股東得到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而上市公司得到了整個非上市公司(包括資產,負債)。從會計上控股權的角度來說是,非上市公司的原股東得到了控股權,即非上市公司為會計上的購買方;但從法律角度來說上市公司增發股票得到了非上市公司,則上市公司為法律上的母公司。
所以這樣就有了反向購買的說法,即從人的角度,還是公司主體的角度看問題是不同的。會計更看重交易的實質,而法律更看重形式的符合。
『捌』 通俗白話地講反向購買
合並成本全部是股票的話 由於A發行了股票 那麼他就有權取得對方的權益 但是對方B也拿到了他的股票 同樣也取到了A的權益
『玖』 郭老師在講到這里的時候提到了反向購買,什麼是反響購買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以發行權益性證券交換股權的方式進行的,通常發行權益性證券的一方為收購方。但某些企業合並中,發行權益性證券的一方因其生產經營決策在合並後被參與合並的另一方所控制的,發行權益性證券的一方雖然為法律上的母公司,但其為會計上的被收購方,該類企業合並通常稱為「反向購買」。例如,A公司為一家規模較小的上市公司,B公司為一家規模較大的貿易公司。B公司擬通過收購A公司的方式達到上市目的,但該交易是通過A公司向B公司原股東發行普通股用以交換B公司原股東持有的對B公司股權方式實現。該項交易後,B公司原股東持有A公司50%以上股權,A公司持有B公司50%以上股權,A公司為法律上的母公司、B公司為法律上的子公司,但從會計角度,A公司為被購買方,B公司為購買方。
『拾』 會計准則為什麼要規定反向購買
反向購買業務,可以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比喻來類似理解。反向購買,在實務中常見的就是「借殼上市」,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舉個例子:比如A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C公司是B公司的母公司,A公司想取得對B公司的控制權(目的可能是想借B公司上市融資等或想向B公司的經營領域進軍),這樣A公司就向B公司的原股東發行自己的普通股(超過50%),以此作為對價,取得從C公司處取得B公司80%的股權,這樣,表面上看,是A公司合並了B公司,但從實質上看,C公司取得對A公司的控制權,同時C公司還通過A公司,依然間接控制著B公司,這樣一來,A公司自己反而成了被購買方,所以稱為反向購買:形象的說,A是螳螂,B是蟬,C是黃雀。
在計算合並財務報表每股收益指標時,大家要注意分母「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期初至購買日的股數為上市公司A公司發行給B公司原股東的股票數量1800萬股。解釋如下:
反向購買,從會計實質上來看,是B公司的業務在A公司名義下上市運營,所以在計算合並主體的每股收益時,分母中股票數量均使用A公司股票表示,由A公司編制合並利潤表並對外報出。
而反向購買之前,該合並主體只有B公司,由於B公司原股東將對B公司100%的控制權轉移給A公司,得到的補償是1800萬股A公司普通股股票,所以B公司的價值若以A公司股票表示,則為1800萬股;反向購買之後,合並主體對外發行的股票數量為1500+1800=3300(萬股)。所以,計算每股收益時,購買當期期初至購買日的發行在外的普通股數量,應當是法律上母公司A公司向法律上子公司B公司的原股東發行的普通股數量(1800萬股);而購買日之後至當期期末,則需要將A公司原有的1500萬股納入核算,即1500+1800=3300(萬股)。
在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需要編制虛擬的抵銷分錄,之所以是虛擬的,是因為AB公司個別財務報表中並不存在這樣的處理。因此,需要假定B公司發行自身普通股,形成對A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然後再將該投資與A公司的所有者權益進行抵銷。另外,還需要抵銷A公司發行自身普通股給B公司原股東的會計分錄,這一筆分錄不是虛擬的。
在抵銷A公司所有者權益時,郭建華和徐經長的講解思路不同,郭建華老師是分開做的,即先假定做一筆B公司對A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然後再抵銷長期股權投資與A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抵銷分錄,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股本
資本公積
借:股本
資本公積
盈餘公積
未分配利潤
商譽
貸:長期股權投資
因為沒有長期股權投資存在,兩筆分錄合並,即:
借:股本
資本公積
盈餘公積
未分配利潤
商譽
貸:股本
資本公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