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叫企業留存收益
【企業留存收益定義】
留存收益是指企業從歷年實現的利潤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於企業的內部積累,包括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兩類。 盈餘公積是指企業按照有關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積累資金。公司制企業的盈餘公積包括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是指企業按照規定的比例從凈利潤中提取的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是指企業按照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提取的盈餘公積。 企業提取的盈餘公積經批准可用於彌補虧損、轉增資本或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等。 未分配利潤是指企業實現的凈利潤經過彌補虧損、提取盈餘公積和向投資者分配利潤後留存在企業的,歷年結存的利潤。相對於所有者權益的其他部分來說,企業對於未分配利潤的使用有較大的自主權。
---- 擴展閱讀 ----
【核算】
企業應設置"盈餘公積"科目,核算盈餘公積的提取和使用等增減變動情況,並在"盈餘公積"科目下設置"法定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和"法定公益金"三個明細科目,分別核算企業從凈利潤中提取的各項盈餘公積及其使用情況。
企業未分配利潤應通過"利潤分配"科目進行核算。年度終了,企業應將全年實現的凈利潤,自"本年利潤"科目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並將"利潤分配"科目下的其他有關明細科目的余額,轉入"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結轉後,"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的貸方余額,就是累積未分配的利潤數額。如出現借方余額,則表示累積未彌補的虧損數額。對於未彌補虧損可以用以後年度實現的稅前利潤進行彌補,但彌補期限不得超過五年。
企業應通過"盈餘公積"科目,核算盈餘公積提取、使用等情況,並分別"法定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進行明細核算。
企業按規定提取盈餘公積時,借記"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餘公積、提取任意盈餘公積"科目,貸記"盈餘公積"科目。經股東大會或類似機構決議用盈餘公積彌補虧損或轉增資本時,借記"盈餘公積"科目,貸記"利潤分配--盈餘公積補虧"、"實收資本(或股本)"科目。經股東大會決議用盈餘公積派送新股時,按派送新股計算的金額,借記"盈餘公積"科目,按股票面值和派送新股總數計算的股票面值總額,貸記"股本"科目。
企業應通過"利潤分配"科目,核算企業利潤的分配(或虧損的彌補)和歷年分配(或彌補)後的未分配利潤(或未彌補虧損)。該科目應分別"提取法定盈餘公積"、"提取任意盈餘公積"、"應付現金股利或利潤"、"盈餘公積補虧"、"未分配利潤"等進行明細核算。企業未分配利潤通過"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進行核算。年度終了,企業應將全年實現的凈利潤或發生的凈虧損,自"本年利潤"科目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並將"利潤分配"科目所屬其他明細科目的余額,轉入"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結轉後,"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如為貸方余額,表示累積未分配的利潤數額;如為借方余額,則表示累積未彌補的虧損數額。
【財務處理】
(一)利潤分配
利潤分配是指企業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企業章程、投資者協議等,對企業當年可供分配的利潤所進行的分配。
可供分配的利潤=當年實現的凈利潤(或凈虧損)+年初未分配利潤(或-年初未彌補虧損)+其他轉入(即盈餘公積補虧)
利潤分配的順序依次是:
1.提取法定盈餘公積金;
2.提取任意盈餘公積金;
3.向投資者分配利潤。
(二)盈餘公積
1.提取盈餘公積:
借: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餘公積
--提取任意盈餘公積
貸: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
--任意盈餘公積
2.盈餘公積補虧
借:盈餘公積
貸:利潤分配--盈餘公積補虧
3.盈餘公積轉增資本
借:盈餘公積
貸:實收資本(或股本)
4.分配利潤: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利潤分配--提取盈餘公積
--應付現金股利或利潤
借:本年利潤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會計模式】
國際留存收益會計模式比較及啟示:
歐洲大陸
一、歐洲大陸留存收益會計模式
在歐洲大陸,許多國家為了約束公司過量分配,往往從法律上要求公司必須留有一定積累,以利公司持續經營,維護債權人利益。歐洲大陸國家對留存收益的規定主要體現在《商法》和《公司法》中。通常預先提留"盈餘公積",即按法律規定提取一定比例的留存收益作為盈餘公積。
(一)德國模式
在德國,公司資產負債表的權益項目下列有盈餘公積,盈餘公積下面又列有四個子項:法定盈餘公積(Legal reserve)、對自己股票的盈餘公積(Reserve for own shares)、規章性的盈餘公積(Statutory reserves)、其他盈餘公積(Other revenue reserves)。
法定盈餘公積用於彌補虧損和轉增資本。這個做法與我國是類似的,所不同的在於計提比例不一樣。根據德國《股份法》第150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應將年度盈餘減除上個年度的虧損結轉後的5%劃入法定盈餘公積(Legal reserve),其數額最高可達資本金的10%或者達到章程上規定的更高比例為止。上述規定表明:公司每年把當年利潤彌補上年虧損後,將余額的5%作為法定盈餘公積,並且還規定了計提上限10%.一般來說,當資本公積與法定盈餘公積之和不超過股本比例的10%時,可用法定公積彌補本年度虧損或以前年度虧損;當資本公積與法定公積之和超過股本的10%時,除了彌補虧損外還可以轉增資本。
對自己股票的盈餘公積,其數額為"自己股票"(相當於國際慣例中的"庫藏股票")的市值,主要是用於當自己股票再出售、再發行、注銷時,或當自己股票價值按一個較少價值調整時,減少或注銷該盈餘公積。規章性盈餘公積,主要是根據公司的規定自主計提的盈餘公積,或根據法規計提法定盈餘公積與資本公積之和超過10%的部分。由於有這樣兩種來源,所以它可以由公司按其規章使用或按法定盈餘公積規定的用途使用。其他盈餘公積類似於我國的任意盈餘公積,由公司自主決定計提比例,主要是為了穩定股利的分配,確保小股東在公司盈利時能分得一定的股利。
(二)法國模式
法國對留存收益的規定同德國相似。根據《1966年7月24日第66-537號關於商事公司的法律》第345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及股份制公司,應從當年會計年度利潤中,減去過去的虧損數額之後,提取至少1/20的款額用於設立准備基金,稱為法定準備金。在准備金數額達到公司資本1/10時,上述款項的提取不再具有強制性。從這個規定可以看出,德法兩國對計提法定盈餘公積的規定實質是相同的,甚至連計提比例也相同。
法國在資產負債表中將盈餘公積列示為:法定盈餘公積、由條例或規則規定的盈餘公積(Reserves required by articles or Reserves required by regulatlons)、其他(任意)盈餘公積。與德國相比,法國的盈餘公積少了"對自己股票的盈餘公積"這一項。同時,法國財務報表附註中還要求對盈餘公積進行更詳細地披露。
(三)英美留存收益會計模式
在英美會計模式中,公司的利潤分配由公司自行決定。對留存收益,法律上沒有強制要求公司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盈餘公積,這是與歐洲大陸模式最大的一個差別。公司對於因特定目的而需要保存的留存收益,只能是暫時的,在特定目的達到或不再需要時,應轉回供利潤分配之用。而在歐洲大陸模式中,公司每年按法定比例固定提留的盈餘公積,則是永久性的,不能轉入未分配利潤。
(1)英國模式
根據英國《公司法》第117條規定:董事會在提出任何股息前,可從公司盈餘中提取他們認為適當的數目作為一項或多項儲備金,董事會可以自由決定把儲備金使用於最適宜使用盈餘的任何地方,在使用期間董事會可根據同樣的自由決定權,或是把它用在公司的業務上,或是用於董事會認為合適的投資(除公司的股份外)上。董事會也可為謹慎起見,將他們認為不宜分派的任何盈餘結轉下屆而不提作儲備金。上述規定表明:公司對於因特定目的而需要保存一部分留存收益時,決定權在公司董事會,並且認為有必要時才提。
由於英國對盈餘公積的計提不作法定要求,因此英國的財務報告中不存在"法定盈餘公積"項目。但對於根據董事會決定提留的儲備則要求披露。在英國資產負債表中,要求披露"對自己股票的儲備"(Reserve for own shares)、"公司條例(或章程)所規定的儲備"(Reserves provided for by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等內容,並列於"資本和儲備"(Capital and reserves)欄下的第四部分"其他儲備"(Other reserves)中。如果公司當年根據董事會的決議不提取這些儲備,則不用披露,靈活性很大。
(2)美國模式
同英國做法類似,美國也沒有要求公司計提法定盈餘公積,留存收益的分配由公司自己決定。根據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留存收益分為"已分撥的留存收益(Appropriated retained earnings)"和"未分撥的留存收益(Unappropriated retained earnings)"。
在美國,股份公司在進行留存收益的分配時,如果不用於支付股利而被指定為其他用途,並從當年稅後利潤中扣除,稱為留存收益的分撥(Appropriations of retained earnings),或稱為限制用途(或指定用途)的留存收益(Restrictions of retained earnings)。這個"其他用途"包括:用於公司股票回購(同德英兩國"對自己股票的盈餘公積")用於公司擴張的內部融資以及公司章程的限制等。公司的稅後利潤在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和用於指定用途之後,剩下的才是可分配給股東的留存收益,即未分撥的留存收益。在《特拉華州普通公司法》(Delaware General Corporation Law)第171條"特殊用途儲備金"中規定:董事可從該公司資金中劃撥出一部分,作為一項或多項儲備金,用於任何適當目的下的股息支付,且可對一項或多項儲備金子以撤銷。
美國的財務報告中有一張專門報表用來反映留存收益,即留存收益表(The statement of retained earnings)。這張表中涉及了留存收益的期初、期末數及股利分配情況,但對留存收益的分撥情況沒有披露。公司往往在資產負債表中對留存收益的分撥進行說明,一般是在"留存收益"項目後面加括弧註明分撥的金額及用途。另外,在財務報告附註中也對分撥情況予以反映。
兩種會計模式的比較及啟示:
(1)兩種會計模式的比較
在利潤分配中預先提留盈餘公積的制度,是歐洲大陸國家會計實務中通常的做法,而且在世界范圍內還有重大的影響,像發達國家中的義大利、日本,發展中國家中的墨西哥、中國等都有類似的做法。國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強制要求公司定期計提固定比例的法定盈餘公積,其目的在於促使公司穩健經營和充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從另一角度看,這也是大陸法系國家重視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宏觀調控職能的一種表現。
在英美法系國家,市場經濟高度發達,充分重視"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對經濟的調控作用,因此政府極少干預公司的具體事務。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英美兩國留存收益的分配由公司自行決定的做法了。由於法律上沒有作強制性的要求,因此公司對留存收益的分撥,只能是暫時的而不是永久性的。在特定目的達到或不再需要時,立即從已分撥的留存收益轉回至未分撥的留存收益,用於向股東派發股利。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維護公眾投資者的利益,使投資者能及時得到回報。
另外,由於各國對留存收益的具體規定不同,導致各國對其披露要求也不一樣。總的來說,德法兩國在法律上有明確計提盈餘公積的規定,財務報告中均有固定的披露,而且均須披露法定盈餘公積。英美兩國將留存收益的分配權交給了公司董事會,因此留存收益分配的披露視公司情況而定,但若有分配則必須披露。英美兩國不要求計提法定盈餘公積,自然也就不用披露。
(2)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的留存收益制度借鑒了發達國家的做法:在法定盈餘公積的規定和披露上同德法等歐洲大陸國家類似,但在具體操作上仍有差別。在當今國際會計協調化的背景下,我國留存收益制度仍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1.適當調低法定盈餘公積的計提比例和上限。德法兩國的計提比例均為5%,且有上限為10%;我國計提比例為10%,上限為50%,無論是計提比例還是上限均高於德法兩國。可見我國的會計政策傾向於保護國家(大股東)利益。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小投資者投身於資本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法定盈餘公積制度也應作適當修改。筆者認為應適當調低法定盈餘公積的計提比例和上限,將更多的利潤分配給廣大投資者(中小股東),使他們的投資能夠得到充分回報,這樣才能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2.特定公司應不受法定盈餘公積的限制。從法律上看,強制提取法定盈餘公積,就是強制公司增加自有資本,減少股利分配,擴大經營規模。但並不是所有公司都適合的。對特定的投資公司、基金公司、希望資本退出的公司,它們不是要增資,而是要減資。例如,對於一個處於夕陽產業的公司,如果逐步縮小公司規模,逐步退出資本更符合股東利益,那麼強制提取法定盈餘公積,也就是要求公司增資,這樣就會損害股東利益。我國《公司法》採取一刀切的做法,並沒有考慮到這些公司的特殊要求,縮小了法律的適用范圍。因此建議《公司法》考慮這些公司的特殊需求,對專門的投資公司、基金公司應作專門的規定,使其不受法定盈餘公積的限制。
3.法定公益金不再法定。根據我國《公司法》,公司按稅後凈利的5%-10%提取法定公益金,用於職工的集體福利設施支出。這與我國的社會福利體制有很大關系,目的在於保障職工的集體福利。問題在於:法定公益金性質上屬於所有者權益,但又必須用於職工利益,兩者似乎是矛盾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職工的社會保障由政府承擔,而不應由公司所有者負責,公司對職工福利的責任主要體現在工資報酬中。例如,職工住房貨幣化,即職工工資中已開始包含職工住房所需的資金。因此,可以考慮取消強制提取法定公益金的規定,不再強制從稅後利潤中按一定比例計提,而由企業自主決定。當然,並不是說企業不能為職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公司只要願意,只要有能力,完全可以建幼兒園、福利房等。只是法律無需強制規定。
歐洲大陸模式和英美模式是當今兩種主要的會計模式,各有千秋,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不同的國家應根據各自的政治經濟背景分別採取合適的做法。我國的留存收益制度應根據經濟發展情況,與時俱進,取長補短,以盡快提高我國的會計水平,在國際會計協調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留存收益與剩餘收益的區別】
產生背景
一、留存收益與剩餘收益產生背景的區別
留存收益是一個歷史概念,是指企業從歷年實現的凈利潤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於企業內部的積累。根據《公司法》和《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依據公司章程等對稅後利潤進行分配時,一方面按照國家法律的規定提取盈餘公積,將當年實現的利潤留存於企業,形成內部積累,成為留存收益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向投資者分配利潤或股利,分配利潤或股利後的剩餘部分,則作為未分配利潤,留待以後年度進行分配。這部分同樣成為企業留存收益的組成部分。
剩餘收益(又稱經濟利潤)是指某期間的會計利潤與該期間的資本成本之差,是企業創造的高於市場平均回報的收益。剩餘收益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衡量投入資本所產生的利潤超過資本成本的剩餘情況,公式如下:剩餘收益=會計利潤-資本成本=投資資本×(投資資本回報率-資本成本率)。公式清楚地表明,剩餘收益是會計利潤超過投資資本機會成本的溢價。剩餘收益雖與會計利潤有聯系,但也有區別,它要對企業的全部資本(包含股本和負債)均明確計算資本成本,並考慮資本的機會成本。
從兩者的含義可以看出,留存收益是在會計學價值分配理論體系下對企業經營成果的一種分配,一種資金佔有狀態;而剩餘收益是在經濟學價值創造理論體系下反映企業的一種凈剩餘,一種未來現金的凈流量。由此可知,留存收益包含的是一種積累價值,是過去時;而剩餘收益體現的是一種再造價值,是將來時。
二、留存收益與剩餘收益構成內容的區別
我國企業的留存收益具體表現為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兩部分。盈餘公積是指企業按照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積累資金。盈餘公積根據用途可以分為法定公益金和一般盈餘公積兩類(一般盈餘公積包括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盈餘公積按其提取方法可分為三種:一是法定盈餘公積,按凈利潤的10%提取,但此項公積金已達注冊資本的50%時可不再提取;二是任意盈餘公積(主要是公司制的企業),按股東大會決議提取;三是法定公益金,按凈利潤的5%~10%提取。企業的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主要用來彌補虧損和轉增資本(或股本)。
由於剩餘收益是從凈剩餘的會計角度來看未來現金流的現值,因此如何將剩餘收益分解到更基本的層面,使人們根據可以獲得的企業會計數據進行預測,就成為了解其構成內容的關鍵。例如投資者可能無法知道今後5年的剩餘收益,但今後5年的銷售增長率、公司平均的銷售毛利率、資產周轉率、公司慣用的財務杠桿等比率是完全可以比較可靠地獲得的。能否運用這些比剩餘收益更低層次但更基本的比率對剩餘收益做出准確的預測,是值得我們進行研究的問題,在目前我們還不能界定剩餘收益的內容。
三、對留存收益與剩餘收益應用和評價的區別
(一)留存收益在企業增長中所起的作用
內部積累是公司最重要的資本來源,其次是負債。而占內部積累絕對比例的留存收益,因為無需支付任何成本,也不需與投資者簽訂某種協議,又不會受到證券市場的影響和其他限制,從而越來越受到企業代理人的偏愛。
而我國企業積累率偏低,留存收益不足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長期的資金短缺導致企業對資金過度渴求。現階段,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很不成熟,發行債券受到債券管理條例與《公司法》的嚴格限制。而發行股票卻不一樣,由於股利分配政策不規范,上市公司可以不發放股利或降低股利支付率,這實際上造成發行股票的成本遠遠低於債務資本成本;並且我國上市公司一旦垮了,會有許多手段去補救,這就造成上市公司不怕發行新股的失敗而影響其再融資渠道,所以,我國企業傾向於發行新股來籌集權益資金以滿足企業增長需求。股本擴張雖然可以為企業增長提供資金保證,但股本資金的增加並不一定會提高企業增長率。企業只有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增加自身積累,不斷創造價值才是企業增長的原動力。
(二)剩餘收益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作用
剩餘收益對企業業績評價的完善。
剩餘收益引進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用以確定企業的資本成本並分析各部門的風險特徵。一個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KW,可以通過以下公式得出:KW=DM×(1-T)×KD/(DM+EM)+EM×KE/(DM+EM)。其中,DM=公司負債總額的市場價值;EM=公司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KD=負債的稅前成本;T=公司的邊際稅率;KE=所有者權益的成本。
剩餘收益是對傳統會計利潤的一種修正,以指導公司准確得出真正的經濟收益。這種修正有助於解決以下問題:首先是消除會計的穩健主義;其次是消除或減少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的機會;再次是使業績計量免受過去會計計量誤差的影響。人們把經過上述修正調整後的剩餘收益結果稱之為經濟增加值(EVA),其公式為:EAV=NOPAT-KW×NA。其中,KW是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NA是公司資產期初的經濟價值;NOPAT是以報告期營業凈利潤為基礎,經過下述調整得到的:①加上壞賬准備的增加;②加上後進先出計價方法下存貨的增加;③加上商譽的攤銷;④加上凈資本化研究開發費用的增加;⑤加上其他營業收入(包括投資收益)和減去營業稅。
運用EAV指標衡量企業業績和投資者價值是否增加的基本思路是:公司的投資者可以自由地將他們投資於公司的資本變現,並將其投資於其他資產。因此,投資者從公司至少應獲得其投資的機會成本。這意味著,從經營利潤中扣除按權益的經濟價值計算的資本的機會成本後,才是股東從經營活動中得到的增值收益。
⑵ 留存收益的成本與普通股成本有何區別
(1)留存收益的成本與普通股成本的區別:
①普通股股利通常不固定,並且普通股股利是以稅後利潤支付。
②公司的留存收益由公司的稅後凈利形成,它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權益。公司留存收益作為一種資本來源,表面上看,不存在籌資成本,但實際上存在著一種機會成本。
③留存收益成本的確定方法與普通股成本的確定方法基本相同。但由於使用留存收益資本不需要支付發行費用,因而不需要考慮籌資費用。
(2)在信息不對稱理論中,將內部籌資排在首選位置的原因
公司經理人員對公司的未來收益和投資風險有內部信息,而投資者沒有這些內部信息,他們只能通過經理人員傳遞出來的信息評價公司價值,而公司選擇的資本結構正是把內部信息傳遞給市場的一個信號。當公司發展前景比較好時,一般都選擇負債方式籌集資本;反之,當公司前景暗淡或投資項目的風險較大時,則選擇發行普通股籌集資本。
因此,不對稱信息總是鼓勵公司管理人員少用股票籌資,多用負債籌資。但利用負債又容易引起公司財務拮據成本
⑶ 如何比較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長期借款和留存收益四種籌資方式的資本成本的高低
發行股票和發行債券不屬於間接籌資方式。直接籌資不需要通過金融機構,直接籌資的工具主要有商業票據,股票,債券;一,企業籌資的含義和動機:企業籌資是指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等活動對資金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渠道,採取適當的方式,獲取所需資金的一種行為.企業籌資的動機可分為四類:設立性籌資動機,擴張性籌資動機,償債性籌資動機和混合性籌資動機.二,企業籌資的分類:(1)按照資金的來源渠道不同,分為權益籌資和負債籌資(2)按照是否通過金融機構,分為直接籌資和間接籌資直接籌資不需要通過金融機構,直接籌資的工具主要有商業票據,股票,債券;間接籌資需要通過金融機構,典型的間接籌資是銀行借款.(3)按照資金的取得方式不同,分為內源籌資和外源籌資內源籌資:是指企業利用自身的儲蓄(折舊和留存收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外源籌資:是指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閑置資金,是指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4)按照籌資的結果是否在資產負債表上得以反映,分為表內籌資和表外籌資表內籌資是指可能直接引起資產負債表中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發生變動的籌資;表外籌資是指不會引起資產負債表中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發生變動的籌資.(5)按照所籌資金使用期限的長短,分為短期資金籌集與長期資金籌集籌資方式最基本的分類:權益資金籌集方式和負債資金籌集方式,其中負債分為長期負債和短期負債,權益資金和長期負債稱為長期資金,短期負債稱為短期資金.
⑷ 實際發放股票股利為什麼會影響留存收益
股票股利亦稱「股份股利」。股份公司以股份方式向股東支付的股利。採取股票股利時,通常由公司將股東應得的股利金額轉入資本金,發行與此相等金額的新股票,按股東的持股比例進行分派。
留存收益=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派發股票股利,這樣未分配利潤或者盈餘公積減少,留存收益也就減少了。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5-3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⑸ 籌資方式資金成本排序:銀行借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留存收益、長期借款、融資租賃、直接投資、商業信用
成本從高到低可以排為:直接投資>發行股票股>留存收益>融資租賃>發行債券>商業信用>長期借款>銀行借款。
股權籌資主要有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和利用留存收益三種。這三種的資本成本關系為:吸收直接投資>普通股籌資>利用留存收益。然後是債務籌資,主要有銀行借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四種,而一般放棄商業信用的成本是依據具體情況而定的,所以先不對它進行比較,但是在咱們平時的計算可以知道,是很大的。剩下幾種的大小比較為:融資租賃>發行債券>銀行借款,而債券中的可轉換債券利率是小於普通債券利率的,甚至小於銀行存款的利率。一般而言,債券籌資成本小於股權籌資成本。吸收直接投資和發行普通股屬於股權籌資,吸收直接投資需要分紅,因此吸收直接投資>發行普通股。留存收益成本比發行普通股少一個籌資費用,但是成本相對於債券融資來說還是大的。債券融資中融資租賃因為沒有融資額度的限制,其籌資費用一般要高於總籌資額的30%,費用高。公司債券融資可以提高公司聲譽可以籌集大量資金 成本也比較高,但是小於融資租賃成本,銀行借款,因為借款數目少限制條件多,成本低。
(5)留存收益發行股票擴展閱讀:1.籌資方式的資金成本分析:企業籌集和使用資金,不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都存在一定的資金成本。籌資決策的目標不僅要求籌集到足夠數額的資金,而且要使資金成本最低。由於不同籌資方案的稅負輕重程度往往存在差異,這便為企業在籌資決策中運用稅收籌劃提供了可能。企業經營活動所需資金,通常可以通過從銀行取得長期借款、發行債券、發行股票、融資租賃以及利用企業的保留盈餘等途徑取得。2.長期借款成本:長期借款指借款期在5年以上的借款,其成本包括兩部分,即借款利息和借款費用。一般來說,借款利息和借款費用高,會導致籌資成本高,但因為符合規定的借款利息和借款費用可以計入稅前成本費用扣除或攤銷,所以能起到抵稅作用。3.債券成本:發行債券的成本主要指債券利息和籌資費用。債券利息的處理與長期借款利息的處理相同,即可以在所得稅前扣除,應以稅後的債務成本為計算依據。
⑹ 留存收益成本與普通股資本成本有什麼關系
留存收益成本與普通股資本成本的關系如下:
1、普通股資本成本的估計有3中方法,其中一種是:債券收益加風險溢價法(普通股資本成本=稅後債務成本+股東比債券人承擔更大風險所要求的風險溢價)。如果不考慮發行費用,即不是新發行股票的話,同一個企業的普通股資本成本就是留存收益的資本成本。
2、公司的留存收益由公司的稅後凈利形成,它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權益。公司留存收益作為一種資本來源,表面上看,不存在籌資成本,但實際上存在著一種機會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的確定方法與普通股成本的確定方法基本相同。但由於使用留存收益資本不需要支付發行費用,因而不需要考慮籌資費用。
3、留存收益籌資成本是機會成本,留存收益資金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如果企業不留存,而是發放給股東,則股東可以拿去再投資獲利。投資人對於留存收益資金要求的收益率與普通股資金是相同的,因此留存收益資本成本等於不考慮籌資費用時的普通股資本成本。所以留存收益籌資成本大於債務籌資成本。
(6)留存收益發行股票擴展閱讀:
資本成本在企業籌資、投資和經營活動過程中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1、資本成本是企業籌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企業的資本可以從各種渠道,如銀行信貸資金、民間資金、企業資金等來源取得,其籌資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如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銀行借款等。但不管選擇何種渠道,採用哪種方式,主要考慮的因素還是資本成本。
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所籌措的資本,將會形成不同的資本結構,由此產生不同的財務風險和資本成本。所以,資本成本也就成了確定最佳資本結構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籌資數量的增加,資本成本將隨之變化。當籌資數量增加到增資的成本大於增資的收入時,企業便不能再追加資本。因此,資本成本是限制企業籌資數額的一個重要因素。
2、資本成本是評價和選擇投資項目的重要標准。
資本成本實際上是投資者應當取得的最低報酬水平。只有當投資項目的收益高於資本成本的情況下,才值得為之籌措資本;反之,就應該放棄該投資機會。
3、資本成本是衡量企業資金效益的臨界基準。
如果一定時期的綜合資本成本率高於總資產報酬率,就說明企業資本的運用效益差,經營業績不佳;反之,則相反。
⑺ 試以銀行存款,發行股票,留存收益分別說明籌資費和用資費是什麼
發行股票的籌資費用是券商的傭金,審計費和律師費。而留存收益籌資並沒有籌資費用。
⑻ 企業的留存收益對於上市公司意味著什麼
「留存收益」,也稱為留存盈餘,是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是由公司經營發展的需要或法定的原因等,沒有分配給所有者而留存在公司的盈利。可以說,留存收益是企業從歷年實現的利潤中提取或留存於企業的內部積累,它來源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凈利潤,包括企業的盈餘公積和未分配的利潤兩個部分。
結語
總之,在上市公司提供的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我們可以綜合地看出公司股東權益有哪些變化,是股東們了解自己股權變化狀況的重要渠道。
⑼ 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長期借款和留存收益這四種籌資方式資本成本的高低順序
發行股票最高、留存收益第二、長期借款和發行債券再次之,誰高誰低要看發行費用誰多些了,要說明的是長期借款和債券的利息都可以稅前支付,而股票不行,留存收益是一種機會成本,不存在籌資費用
⑽ 發行股票,留存收益和從銀行借款是什麼財務活動
的籌資方式有: ①吸收直接 ②發行股票 ③留存收益 ④向銀行借款 ⑤發行債券 ⑥商業信用 ⑦融資租賃
1、吸收直接
優點:有利於增強的財務實力、信用 :有利於盡快形成生產能力:有利於降低財務風險
缺點: 資金成本較高 ; 容易分散控制權
2、發行股票
優點:沒有固定的利息負擔 ;降低的財務風險 ;增加的信譽
缺點;資金成本高 ;容易分散控制權
3、留存收益
優點; 不存在籌資費用;所有者可節稅
缺點; 籌資數量有限; 影響股票價格
4、 向銀行借款
優點;籌資速度快;籌資成本低;借款彈性好;
缺點;籌資風險大;限制性條件較多;籌資數額有限
5、 發行債券
優點;資金成本較低;保證控制股權;發揮財務杠桿作用
缺點;籌資風險高;限制條件多;籌資數額有限
6、商業信用
優點;籌資速度快;籌資費用低
缺點;借款期限比較短
7、融資租賃
優點;在資金短缺下仍能引進設備;融資便利;避免因通貨膨脹而造成損失
缺點;所付的租金高;需支付額外的擔保金;不能享有設備的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