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東危廢處理能力由過剩趨向合理
導讀:眾所周知,山東省是我國第一化工大省,山東省危廢的產生量,也一直處於全國前列。可以預見,未來山東危廢市場將迎來利用處置能力的大導讀:眾所周知,山東省是我國第一化工大省,山東省危廢的產生量,也一直處於全國前列。可以預見,未來山東危廢市場將迎來利用處置能力的大量釋放,區域性結構性危廢處理能力不足問題也將得到解決,圍繞危廢物料來源的競爭將加劇。
眾所周知,山東省是我國第一化工大省,從1992年至今,化工經濟總量連續28年位居全國首位,化工生產企業規模一度達到9000多家,是全國擁有工業大類較多的省份。
與此相應的是,山東省危廢的產生量,也一直處於全國前列。針對產廢企業眾多的實際情況,山東省高度重視危廢利用處置設施尤其是綜合處置設施的科學規劃和建設。早在2018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就印發了《山東省打好危險廢物治理攻堅戰作戰方案(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省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利用和處置體系,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布局趨於合理,處置能力與危險廢物產生種類和數量基本匹配,基本實現全省危險廢物的安全處置。
山東危廢現狀
根據《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關於加強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和管理的意見》(魯環發〔2019〕113號)要求,《山東省“十三五”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魯環函〔2017〕452號)中已經開工建設的項目,限期完成;尚未開工的項目,不再硬性要求按規劃實施,改變為投資引導性公告的方式落實。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山東危廢產生量大於5000噸的工業企業有190家,其中已有102家通過自建危廢利用處置設施或現有生產設施,自行利用處置部分危廢。32家年產生危廢1萬噸以上的工業園區中,有18家已建成危廢處置設施。目前,山東省已建成運行31處危廢綜合處置中心,形成綜合處置能力的合理布局。全省166家企業自建危廢內部利用處置設施,總利用處置能力達到674.6萬噸/年。
2019年,山東危廢產生1045萬噸,其中,工業危廢1035.4萬噸、醫療廢物9.4萬噸、實驗室危廢約0.18萬噸;2019年山東共利用處置危廢1150.8萬噸(含利用處置往年貯存量),其中,企業通過生產設施或自建危廢利用處置設施自行利用處置581.5萬噸,委託外單位利用處置569.3萬噸”。
2019年,山東16市中,危廢產生量(與地市統計量略有差異)超過50萬噸的有8個:煙台(215.3萬噸)、濱州(158萬噸)、淄博(110.3萬噸)、臨沂(91.5萬噸)、日照(91.4萬噸)、濟南(80萬噸)和菏澤(70.5萬噸)、東營(50.6萬噸)8個市,共867.6萬噸,佔全省的83.8%。
從工業危廢產生量的類別看,產生量前10位的類別有:精(蒸)餾殘渣(247.1萬噸)、廢酸(200.4萬噸)、無機氰化物廢物(180.9萬噸)、廢鹼(78.2萬噸)、表面處理廢物(65.6萬噸)、焚燒處置殘渣(59.7萬噸)、廢礦物油與含礦物油廢物(51.1萬噸)、醫葯廢物(37.1萬噸)、有色金屬冶煉廢物(22.2萬噸)、有機氰化物廢物(13.9萬噸),共956.2萬噸,佔全省的92.4%。
可以預見,未來山東危廢市場將迎來利用處置能力的大量釋放,區域性結構性危廢處理能力不足問題也將得到解決,一些地區過高的危廢處置價格將難以持續,市場將進入平穩發展階段,行業投資熱度降溫,圍繞危廢物料來源的競爭將加劇。新危廢項目將帶來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總體提升,對原有設施陳舊、技術落後、管理不規范、規模不適宜的經營單位也將產生較大的壓力。
據山東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山東危廢經營企業總利用處置能力1466.4萬噸/年,其中利用能力1118.7萬噸/年,危廢利用處置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單從總利用處置能力來看,山東危廢處置能力明顯已經過剩。
危廢因種類繁多,需要採用不同的處置技術。我國90%以上危廢處置企業僅能處置5種以下危廢種類,供需種類錯配的現象較為嚴重。山東為實現危廢處置能力總體匹配、省域間協同合作、特殊類別全國統籌的危廢處置體系,同時也為促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引導企業市場行為和社會資本理性投資,要求轄區內各市生態環境局定期發布投資引導性公告,向社會公開各類危廢處置能力缺口,提高危廢處置效果,完成區域內危廢綜合利用能力趨向合理布局的目標。
目前,山東危廢產量前五城市,煙台、濱州、淄博、臨沂、日照均已發布危廢利用處置設施建設投資引導性公告,引導社會資本有針對性地投入危廢處置項目建設。
以下由山東5市分別發布的危險廢物投資引導性公告整理:
煙台
2018年煙台市共產生30大類危廢約293萬噸,其中產生量最大的為黃金冶煉含氰尾渣(78%);共9大類危廢年產廢量1萬噸以上,占產廢總量的98%。從貯存量看,含氰尾渣貯存量大,約佔到總貯存量的99%。
截至2019年10月底,對於山東省“十三五”危廢處置設施建設規劃內項目,已建成29個,在建1個(危廢填埋場,規模1萬噸/年)。規劃外建成項目2個(自利用),在建項目1個(水泥窯協同處置,規模10萬噸/年)。
要求自建配套焚燒設施。年危廢產生量大於5000噸的企業和1萬噸以上的工業園區(化工園區、工業集中區等)應配套建設集中焚燒設施。支持其他有條件的化工園區配套建設危廢處置設施;鼓勵大型產業基地配套建設危廢處置設施;鼓勵產生量大、種類單一的企業和園區配套建設危廢收集、貯存、預處理和處置設施;鼓勵危廢產生企業自建危廢綜合利用或處置設施,並提供對外經營服務。
嚴格執行危險廢物利用、處置標准規范,新(改、擴)建集中焚燒設施總設計處理規模不得低於1萬噸/年,其技術優先採用回轉窯焚燒爐或其他技術更成熟、自動化水平高、運行更穩定的焚燒設施。
濱州
2019年,濱州市共申報危廢產生量161萬噸,其中,企業自行利用處置88.95萬噸,委託利用處置66萬噸。從貯存量看,2019年末全市貯存量22.17萬噸,較2018年貯存量增加5.87萬噸,主要貯存危廢類別為有色金屬冶煉廢物(HW48),新增貯存量7.78萬噸,占總貯存量的83.68%。
2019年產生的危廢涉及類別28個,超過1萬噸的危廢類別有7個,按產生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為廢酸、精(蒸)餾殘渣、有色金屬冶煉廢物、焚燒處置殘渣、廢礦物油與含礦物油廢物、農葯廢物、含鉛廢物,共計157.77萬噸,佔全市總產生量的98%。
濱州市現有危廢經營/處置企業25家,包括已獲得危廢經營許可證企業20家,試運行2家,豁免利用企業2家,擬申請試運行企業1家。全市現有總處置能力141.41萬噸/年(不含企業自行利用處置能力),其中焚燒5.65萬噸/年,物化3.24萬噸/年,填埋17.12萬噸/年,利用115.4萬噸/年。
截至目前,濱州市在建危廢利用/處置項目2個,總設計規模16.35萬噸/年。其中,焚燒規模8萬噸/年,物化規模5萬噸/年,填埋規模3.35萬噸/年。
為進一步加快貯存大修渣處置進度,現有處置單位擬增加處置能力,由10萬噸/年增加至20萬噸/年。此外,目前規劃擬建項目4個,總設計規模56.8萬噸/年,其中利用規模35.5萬噸/年,焚燒規模9.3萬噸/年,物化規模12萬噸/年。
在建及規劃擬建利用處置項目建成後,全市集中利用處置能力為224.56萬噸/年。其中,焚燒能力為22.95萬噸/年,物化能力20.24萬噸/年,填埋能力30.47萬噸/年,利用能力150.9萬噸/年,危廢集中處置和利用能力已滿足需求。
基於以上情況,濱州原則上不再批准新建危廢處置類建設項目,不再批准建設廢酸、廢礦物油類、廢活性炭、含鉻廢物等利用類建設項目;嚴格限制其他危險物利用類建設項目;鑒於當前我市固體廢棄物處置和利用能力已飽和,原則上不再審批固體廢棄物處置項目。確需辦理的其他危廢和固廢利用建設類項目須由市發展改革、生態環境、行政審批服務等部門會商審查同意後方可辦理有關審批手續。
淄博
2019年淄博市共申報產生危廢111.53萬噸,涉及28個危廢類別。其中,企業自行利用處置79.63萬噸,委託利用處置35.58萬噸,年末貯存量2.43萬噸。年初貯存量為6.11萬噸,比年初貯存量減少3.68萬噸。
產生量超過1萬噸的危廢類別有11個,危廢產生量為109.08萬噸,佔全市危廢產生量的97.8%。根據危廢產生量排序,依次為廢酸、醫葯廢物、焚燒處置殘渣、廢鹼、有機氰化物廢物、精(蒸)餾殘渣、含有機鹵化物廢物、廢礦物油與含礦物油廢物、油/水、烴/水混合物或乳化液、有機樹脂類廢物 、廢催化劑。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7家企業建有危廢自行利用處置設施,總規模111.43萬噸/年,其中利用規模78.42萬噸/年,焚燒規模26.99萬噸/年,物化處置規模6.02萬噸/年。
全市已建成危廢集中利用處置設施29處,綜合利用處置能力130.52萬噸/年。其中,利用能力114.57萬噸/年,焚燒能力7.28萬噸/年,水泥窯協同處置能力8.67萬噸/年。
全市在建危廢集中利用處置項目6個,分別為張店區山東盛日中天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淄川區淄博祖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山東中世嘉新材料有限公司;臨淄區淄博首拓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淄博管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沂源縣瑞豐高分子有限公司;總設計規模65.68萬噸/年。其中,利用規模37.4萬噸/年,焚燒規模2.28萬噸/年,水泥窯協同處置10萬噸/年,填埋規模5萬噸/年,物化規模11萬噸/年。
規劃建設項目2個,分別為淄川區山東易潤工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青縣中再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設計規模18萬噸/年,其中,利用規模4萬噸/年,焚燒規模3萬噸/年,填埋規模8萬噸/年,物化規模3萬噸/年。
已建、在建及規劃危廢集中利用處置能力總計214.2萬噸/年。
在建及規劃集中利用項目建成後,全市集中利用能力為155.97萬噸/年。其中,廢礦物油21萬噸/年;廢活性炭6.39萬噸/年、廢催化劑42.74萬噸/年、有機溶劑、焦油類40.84萬噸/年,遠大於2019年廢礦物油類6.44萬噸、廢活性炭0.6萬噸、廢催化劑1.07萬噸、有機溶劑、焦油類9.47萬噸的產生量。以上類別危險綜合利用能力已滿足利用需求。
在建及規劃集中處置項目建成後,全市集中處置能力為58.23萬噸/年。其中,焚燒能力為12.56萬噸/年,水泥窯協同處置能力18.67萬噸/年,填埋能力13萬噸/年,物化能力14萬噸/年,集中處置能力已基本滿足需求。
基於以上情況,淄博原則上不再批准建設危廢處置類建設項目,廢礦物油、廢活性炭、廢催化劑、有機溶劑、焦油類危廢利用類建設項目。
臨沂
2019年臨沂共產生33大類危廢約91.5萬噸,其中廢鹼占據47.19%。1萬噸以上類別有廢鹼、無機氰化物廢物、精(蒸)餾殘渣、焚燒處置殘渣、醫葯廢物、表面處理廢物、廢酸、其他廢物。
截至2020年3月底,已建成項目40個(包含危廢收集、利用和處置項目),年利用處置能力約222萬噸;在建項目9個,年利用處置能力約36萬噸。
危廢經營許可證:2019 年,臨沂共有 20 家危廢經營許可證持證單位,除光大綠色環保與創業環保集團外,其餘持證公司均是山東本土企業。
要求自建配套焚燒設施。年危廢產生量大於5000噸的企業和1萬噸以上的工業園區(化工園區、工業集中區等)應配套建設集中焚燒設施。支持其他有條件的化工園區配套建設危廢處置設施;鼓勵大型產業基地配套建設危廢處置設施;鼓勵產生量大、種類單一的企業和園區配套建設危廢收集、貯存、預處理和處置設施;鼓勵危廢產生企業自建危廢綜合利用或處置設施,並提供對外經營服務。加快推進煤焦油、金屬表面酸(鹼)洗處理污泥、廢包裝桶、高濃度廢鹽等部分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建設。對其他類別危險廢物,以優化現有利用處置能力、匹配臨沂市產廢規模為主。
日照
在日照發布的投資引導性公告中,雖並未提及危廢具體數據,但卻更為直觀的表述了投資性建議:
1、日照已建成的危廢集中處置焚燒設施和填埋場已實現與危廢產生量、產生類別相匹配,且遠遠超出,因此不再受理新(擴)建集中處置焚燒設施(年危廢產生量大於5000噸的企業自建配套焚燒設施除外)和填埋場項目。
2、目前,日照在建(運行)項目主要有廢礦物油、廢漆渣、含鋅廢物綜合利用處置能力已基本滿足實際需求,以上幾類危廢綜合利用處置項目不再建設。
3、鼓勵開展飛灰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加快飛灰利用處置項目建設。
此外,山東5大產廢城市均提出:
1、提升現有危廢產生單位生產工藝和自行利用處置水平
鼓勵石化、化工等產業基地、大型企業集團根據需要對現有自建危廢利用處置設施進行提升改造,建設高標準的危廢利用處置設施。支持大型企業集團跨區域統籌布局,集團內部共享危廢利用處置設施。
2、鼓勵經營單位做大做強,第三方投資參與危廢利用處置建設
鼓勵利用處置危廢的龍頭企業通過兼並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推行危廢專業化、規模化利用,建設技術先進的大型危廢焚燒處置設施,降低可焚燒減量的危廢直接填埋量。
管中窺豹
由於危廢處理行業的資質和區域壁壘較強,危廢幾乎被“封閉”在了它所生產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我國的危廢行業,完全可以“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見全豹!”。山東作為全國產廢大省,其政策、市場等在危廢行業均具有較強的示範作用。
從上述山東5個產廢城市的產生量和處置能力來看,2020年各市已建成的危廢焚燒處置能力均已能夠滿足或超出當地危廢焚燒處置的需求,集中填埋能力略低於產廢規模;廢油再生能力、表面處理污泥再生能力、廢酸廢鹼再生能力已遠超產廢規模。
加上規劃在建項目,這5個城市危廢處置能力均處於過剩時期。但隨著山東危廢利用處置能力的大量釋放和政府調控,區域性、結構性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將進一步得到解決,同時各市也在積極統籌跨區域布局,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跨區並購,實現省內處置能力合理布局。預計到今年年底,在山東加快補齊"短板" 打好危廢治理攻堅戰的行動下,全省將基本實現危廢處置能力與產生量、產生類別相匹配,初步實現域內能力總體匹配、省域間協同合作、特殊類別全國統籌的危廢處置體系,綜合利用能力趨向合理布局。
山東產廢前五城市的投資引導公告均提出了,要鼓勵危廢龍頭企業通過兼並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支持大型企業集團跨區域統籌布局,集團內部共享危廢利用處置設施。在處置能力大於產能的情況下,未來山東危廢行業跨區並購將會取代項目新建,成為行業龍頭公司跨區域擴張和提升產能的主要途徑。
下一步,山東危廢經營企業將在,技術、成本、管理、運營等方面進行更為激烈的競爭,危廢龍頭企業具備資質種類、技術水平、運營經驗等多方面的優勢,有利於在未來形成規模化協同效應,佔領更大的市場空間。
2. 醫療廢棄物處置行業前景如何
醫療廢棄物是城市醫療系統運行的剛需,資質和門檻較高,處理標准嚴格,隨著醫療不斷發展和醫療需求的提升,以及環保形勢的越來越強化,勢必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發展。這一行業里有一家技術和設備供應的龍頭企業叫濟南恆譽環保,是國家科技進步獎,技術非常先進。可以去上網路看看。
3. 十三五有哪些股
第一是潛伏環保股。「十三五」規劃在資源環境、生態建設方面的力度,只會進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徐林如是表示。可見,環保領域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不會放鬆,相關概念股可做「壓箱底」。
今年以來,環保板塊有諸多亮點閃現,概念股表現活躍。其中,興源過濾是當之無愧的領漲龍頭,截至昨日,該股年內上漲82.5%。此外,年內累計漲幅靠前的環保股如下:依米康上漲40.8%,凱美特氣上漲25.55%,金固股份上漲25.3%,正海磁材上漲24.4%,大港股份上漲21.6%。
對於今年二季度環保領域的投資機會,招商證券表示,危險廢棄物處理行業處於快速增長期,行業發展空間大,龍頭股有望成為贏家。我國目前危廢處理業每年的產值約為210億元,而潛在的市場空間有980億元。預計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政策規劃的制定實施,危廢偷排的法律成本將逐漸提高,技術及人才等基礎設施將逐漸完善,危廢處理的潛在市場有望逐步得以實現。從資金及投融資渠道、技術背景、無害化處置經驗、綜合性環境服務提供能力四個維度進行選擇,東江環保和桑德環境是優質標的股。
第二是掘金京津冀一體化概念股。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十三五」規劃里提出一個課題,就是要研究區域發展重點,包括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目前發改委地區司正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國務院其他部門一起完善京津冀發展規劃文本,經過一定的程序之後,應該會按期出台。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目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新型城鎮化規劃均重點提到。在頂層設計的推進下,一體化規劃將很快推出,未來的發展也將駛上快車道,因此該題材熱度將持續。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昨日,京津冀三地股票中,廊坊發展(112.8%)、寶碩股份(112.5%)、立思辰(106.5%)、眾信旅遊(106.3%)等4隻個股年內累計漲幅均超100%。東方網力、九安醫療、光環新網、利亞德、唐山港等股票年內累計漲幅也超60%。
十三五規劃編制概念股一覽:
國電清新 002573
龍源技術 300105
中電遠達 600292
三聚環保 300072
永清環保 300187
興源過濾 300266
東江環保 002672
桑德環境 000826
菲達環保 600526
雪迪龍 002658
4. 最強龍頭中材節能,7天7板帶動「碳中和、環保股」走強。
2月份以來,環保概念股持續走強。2月9日開始,同花順環保工程指數從1970點,上漲至現在的2391點,上漲幅度約為20%,指數逆勢上漲,強於整體市場。上證指數、深證指數、創業板指數卻同期下跌。
中材節能(603126.SH)連續7個交易日漲停,雪迪龍(002658.SZ)連續5個交易日漲幅近35%,南大環境(300864.SZ)、先河環保(300137.SZ)、博天環境(603603.SH)等紛紛走高。
中材節能3.8日再次漲停,7天7板。
最強龍頭「中材節能」再次漲停。帶動環保和碳中和相關個股走強。
環保行業有多個細分產業鏈,包括土壤修復、清潔能源、垃圾分類、垃圾處理、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改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醫療廢棄物收集與處理、碳排放、碳交易;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研發應用,涉及到環保產業各角度。涉及到中材節能(603123)、萬邦達(300055)、首創股份(600008)、北控水務、碧水源(300070)、博天環境、龍凈環保(600388)、清新環境(002573)、城發環境、東江環保(002672)、海螺創業、金圓股份(000546)、上海環境、瀚藍環境、偉明環保、先河環保、理工環科等。
兩會上多次、多角度提到環保產業,從「推到綠色發展,青山綠色就是金山銀山」到「碳中和、碳排放」,多項政策已經在落地路上。
環保板塊上市公司的實控人、董事長、董事等一眾高管也用真金白銀的增持表明對企業發展的信心。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已有8家環保企業披露股票回購計劃或回購動態,5家公司股東擬增持自家股票。
在政策支持、行業發展、實控人幾方一致看好下,環保行業已經打開了想像空間,投資環境持續變化,行業熱度不斷提升,但目前仍處於初期,未來將會有更大的上漲空間。多多關注。
關注的人發財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