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炒股時做t是什麼意思
在股市裡,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做T,這里的做T指的是做差價的意思,通過低買高賣,把成本價降下來。正常情況下,在做T的過程中,要保持股票的總量不變,即是買賣的數量保持一致。目的就是為了把成本價降低。
從時間角度分
根據做T的時間不同,可以分為T+0、1、2、N,意思就是可以當天完成一買一賣的交易、或者今天買,明天買;或者用更長時間來完成這一買一賣的這個過程。我們通過底倉,可以做到T+0交易,也就是當日T。比如昨天買入了茅台1000股,今天判斷茅台還會漲的概率很大,但又不想加太多的倉位去博這個不確定性,我們就可以再買入1000股,如果漲了,就在一個滿意的價格直接賣出去,這樣原來1000股的成本價就被降低了,而茅台的倉位沒有改變;如果判斷今天會呈現單邊下跌的趨勢,在開盤時就先賣出一半,在股價跌下去後,再買回來,同樣拉低了成本價。
在震盪市中,就無所謂了,纏論中的吸血模式就是在震盪模式中不斷的做差價,如果做好了,不比單邊上漲賺的少。做差價時要注意打價差的數量,一般應該控制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間,太多了就會喧賓奪主,太少了起不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B. 今年有沒有牛市
2020年不會有牛市,雖有千萬人言牛,但吾往矣(大白話7.3)
星話大白
「大白話時事」公眾號創建者,有假冒我的騙子出沒,注意防騙。
來自專欄大白話時事
最近很多人問我,牛市是不是要來了。
所以今天乾脆專門寫一篇文章,來單獨分析這件事情。
我個人一直以來的很明確觀點就是,今年不會有牛市。
縱然現在外面有千萬人喊牛市,我也依然一如既往的堅定看空股市,認為這里風險是越來越大。
老實說,在這里看空是需要勇氣的,大家要在滿屏看多喊牛市的宣傳里,看到我這樣一篇看空提示風險的文章,其實還挺不容易的。
今天A股放出天量,達到了1.16萬億的量能,收盤站上了3150,創下去年4月份以來的新高。
而深證和創業板更是創下4年以來的新高。
這種情況下,市場的狂熱氣氛其實已經被調動起來了,大家即使沒炒股,恐怕也聽到不少關於牛市來了的傳聞。
包括最近很長一段時間,各路媒體幾乎每天都在刷屏喊牛市,為牛市造勢宣傳,我就想問一句,這些媒體是為散戶服務,還是為機構服務?
股市本質上是個零和博弈的地方,有人賺錢就會有人虧錢。
現在各路媒體都趕鴨子一樣忽悠散戶進場炒股,如果他們真是好心想讓散戶賺錢,難不成機構和大資金去虧錢?
嚴格來說,當前大盤位置相比2015年的高點還有較大距離,如果真發動一波超級牛市,必然是要越過2015年高點的。
那麼當前位置應該還算牛市底部,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各路媒體在牛市底部就這樣極力刷屏牛市,趕鴨子一樣催散戶進場,那麼豈不是讓散戶抄底,機構和大資金再去給散戶抬轎子?那豈不是機構和大資金才成了韭菜?
散戶和機構,誰是韭菜,大家心裡應該很清楚。
當前所有媒體刷屏式為牛市造勢,我認為是極其的不安好心的。
對此大家是一定要警惕。
這篇文章主要還是從各個角度來跟大家分析,今年為什麼不會有牛市。
因為考慮到很多人並沒有專業股票知識,本文主要從宏觀經濟基本面來分析今年為何不會有牛市。
(1)國家不允許在這里出現瘋牛。
今天上漲拉到3150,就需要單日1.15萬億的量能。
股市的單邊行情其實是類似於擊鼓傳花的游戲,因為股票價格會隨著持續拉漲,而水漲船高,這使得越往後拉升,所需要的資金就要越多。
現在拉到3150,就需要1.15萬億量能,後面如果要拉到3300,甚至3500,4000點,要多少量能?
起碼得2萬億-3萬億的日均量能。
一旦出現這樣的牛市,股市是會具備一個巨大的資金虹吸效應,會把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全都蜂擁到股市裡來了。
這就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脫實向虛」。
現在國家為了避免放出的水流到不該流的地方,一直在針對實體經濟做精準滴灌放水,在這種情況下,一旦A股出現牛市,國家過去的這些努力就白費了。
到時候必然只會導致全民投機熱潮出現,大量人拿著低息貸款,跑去炒股。
因為當前社會上,特別實體經濟賺錢太難了。
一旦股市出現牛市帶來巨大的賺錢效應,絕對會造成這樣全民投機的一幕發生。
而這絕對不是國家所希望看到的。
並且,一旦瘋牛出現,實際上會造成我們整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牛市之後必然是有股災。
2015年的股災,讓我們損失近萬億美元的寶貴外匯儲備。
以我們當前的經濟情況看,我們是絕對承受不起再一次股災。
所以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考慮,這里應該是維護股市穩定,而不是去助推一波瘋牛的發動。
說不好聽點,如果牛市出現,那麼再來一次股災的時候,誰來負責?
我們並不能因為從2018年之後,已經有一年半沒發生股災了,就對股災掉以輕心。
實際上,當前創業板相比2018年12月份的低點,已經有了翻倍的漲幅,隱約有發生股災的潛在條件了。
也許你會問,如果全民投機炒股,資金湧入股市,國家再推動大量企業IPO,並且很多企業大股東如果實體經營困難,可以通過減持套現獲得寶貴現金流,這難道不是某種意義上的「脫虛向實」嗎?
這一點,我覺得有點太理想化。
一旦全民投機炒股,出現所謂的牛市,一般人性的貪婪,只會讓更多的人加杠桿炒股,這其中甚至可能會有一些企業家利用低息貸款來炒股。
至於企業家會不會減持套現,這幾乎是想都不用想的問題,肯定會。因為大股東的持股成本很低,股價相比其持股成本漲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他要是不減持那就怪了。
問題在於,這些大股東減持,極少會用於企業發展。
倒是看到不少大股東減持是用於「改善個人生活」,要不就是拿去投資其他東西。
大股東是大股東,企業是企業,這二者通常是非得很開的。
只看過大股東掏空了上市公司,極少看到大股東會減持套現把錢流回上市公司。
所以,一旦出現牛市,便宜的只是這些企業大股東,相當於再來一次這些富人階層的財富暴增。
這本質上也是一種「劫貧濟富」。最終就是大量散戶投資者充當韭菜接盤俠,大股東高位減持套現,最終留下一地雞毛。
2015年的牛市和股災,就是如此。
所以,牛市帶來不了「脫虛向實」,只會導致「脫實向虛」,這是A股過去20多年來的鐵律。
因此,從國家利益角度來看,這里發動一波牛市,並不符合國家的利益。
(2)那麼誰在發動當前行情
我在2月份寫過一篇文章,大致是分析一種最糟糕的情況出現。
也就是外資為了做空我們,需要先進場買入大量股票,獲得大量籌碼。
在這個過程中,外資必將推動我們一部分優質資產的泡沫化問題。
只有這些資產泡沫化,才更加便於外資來做空我們金融市場。
這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那就是在世界經濟危機全面爆發之前,我們的股市被外資拿著即將大幅度貶值的美元,不計成本的買買買,導致我們的優質資產出現嚴重泡沫化問題。
因為世界經濟危機是一把高懸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在經濟危機全面爆發之前,去這樣拉升股市,只會出現類似於2008年和2015年全面股災的情形出現。
所以在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全面釋放回調風險之前,管理層一定要對此有清醒的認知,對當前外資別有用心的不計成本大量買買買,一定要提高警惕。
2015年的股災,實際上就是一次外資和內鬼里應外合的惡意做空案例。
雖然目前還沒有外資要開始做空的跡象,但我們不得不防。
實際上當前這波行情,應該就是外資,還有一部分內資合力發動的。
因為當前這波行情,是極其異常的冰火兩重天行情。
我之前也跟大家舉例過,今年有1800支股票上漲,但另外還有2000支股票是下跌的。
今年有470支股票漲幅超過50%,另外也有320支股票跌幅超過20%。
所以今年的行情基本就是冰火兩重天。
那麼今年漲幅超過50%的這470支股票,都是些什麼股呢?
答案是,基本都是外資重倉股、機構重倉股、績優股。
其中大部分都是A股里為數不多的優質資產。
但這些優質資產,基本都在過去兩年裡漲幅超過五六倍,甚至還有十倍的。
已經存在很嚴重的核心資產泡沫化問題。
比如就以當前A股市值第一的茅台來說吧。
先不說茅台如何從2016年的150元,漲到2017年的750元。
但是茅台從2018年的500元漲到現在的1500元,也已經漲了3倍。
現在茅台市值1.93萬億,是兩市市值第一股。
A股市值第一股是一家白酒企業,先不說這個諷刺不諷刺的問題,但至少估值泡沫化的問題是存在的。
茅台是這一批優質資產的龍頭股,是最典型的代表。
這些優質資產從2015年以來的走勢,大致都是一樣的。
都是2015年經歷股災跌過一波腰斬的走勢。
但在2016年~2017年的結構性行情里,這些優質資產基本都漲了2-3倍。
而這段時間,正是外資持續加倉這些優質資產的時間周期。
然後2018年經歷了全年股災,這些優質資產也回調了一波較大跌幅。
然後從2019年開始,一直到現在,一年半的時間里,這些優質資產大都漲了3-5倍。
這使得外資的絕大多數倉位,當前是獲利極其豐厚的狀態。
有人說,當前股市拉一波牛市,可以讓外資接盤,割外資韭菜,這個其實不太現實。
因為外資的大部分倉位,都是在2016年~2018年加上去的。
特別是2018年全年下跌,但外資一直是全年加倉。
所以2016年~2018年可以視為外資的建倉周期。
2019~至今,可以視為外資的拉升周期。
那麼現階段,就需要面臨外資的出貨周期,甚至可能惡意做空的風險。
外資當前持有A股的總市值已經超過2萬億元,這種情況下,如果外資要集中出貨,對股市的風險是非常大的。
這些優質資產,大都相比2016年漲了5倍,甚至10倍的漲幅。
即使是優質資產,也面臨較大的估值泡沫化問題。
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衰退的前景明確的情況下,企業的盈利能力必然會受到影響,未來業績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這使得這些基本透支未來2-3年股價空間的優質資產,存在較大的估值回落風險。
(3)注冊制帶來的海量IPO
上面兩點分別介紹了,為何國家並不希望這里發動一波牛市,以及發動當前這波行情的是由外資主導的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外資刻意想要製造A股局部估值泡沫化的問題,給我們金融市場增加不穩定因素,甚至可能做空我們的可能。
國家又如何應對?
從當前情況看,國家的側重點在於增大再融資和IPO等直接朝股市抽血的手段,來避免股市脫實向虛的問題。
上面提到過,雖然大股東減持,不會用於企業發展,只是劫貧濟富。
不過IPO和再融資,則是可以直接幫助企業的融資手段。
現在A股就好比是一個巨大的資金池,外面有很多資金要進來,而國家又怕這個資金池水位太高被擠爆了,那麼解決辦法就是多安排幾台抽水機,來不斷把資金池裡的水位抽走,並且把這些抽走的水拿去給實體經濟輸血。
不管科創板注冊制,還是創業板注冊制都是為此而推出的。
包括最近隨著行情火熱,上面也是不斷加快了IPO速度,來進行對沖。
從一開始每周只有2-3家IPO,到現在每周算上科創板有9家企業IPO。
但是,IPO大擴容,卻同樣帶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IPO大擴容某種程度上,加劇了A股當前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首先是新股上市,基於當前的新股機制,新股是很容易被爆炒的。
這主要是因為新股的原始股東,小股東是要1年解禁,大股東是3年解禁。
所以,首發上市的股票,基本90%都是非流通股,只有10%的流通股。
這使得新股只需要用1/10的資金,就可以拉動大十倍的盤子。
這也是新股被爆炒的根本原因。
所以新股一般上市頭一年爆炒之後,大都要在隨後2-3年裡隨著大小非股東的解禁和減持最終一地雞毛。
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股市是在被源源不斷的被永久性失血。
因為大小非股東的解禁減持,是套現離開股市,而不會繼續留在場里繼續買股票。
最終苦的還是那些在一地雞毛中接盤的散戶。
今年上半年,A股融資總額達到了1393億元,隨著下半年創業板注冊制要開始,全年融資規模肯定是要超過3000億元。
C. 80年代90年代那批人賺錢
44年前,將1200元全部存入銀行,今天可以變成2684.04元,可以買輛電動車;
44年前,1200元全買成黃金,放到現在價值超過百萬;
44年前,1200元全買成可口可樂的股票,現在市值超過千萬;
44年前,1200元全部買茅台,今天最低價格也要1億;
44年前,1200元全部買瓷器,今天價值2億,買書畫,今天價值10億……
第一次財富浪潮
80年代的藝術品收藏
任何東西都沒有藝術品增值高。1981年,許化遲花20萬買下9000張畫,其中有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等作品,現在至少值幾十億。
當年45塊錢,現在拍賣會上至少180萬,當年60買的山水,現在至少拍500到1000萬,翻了幾萬倍。改革前,黃金三塊零四分一克,現在才漲一百多倍。
收畫的利潤千萬倍、上萬倍,就拿齊白石講,零幾年時才兩萬塊錢一尺,現在賣多少錢了?幾百萬一尺。
王健林就說,他的書畫收藏增值了1000倍。
第二次財富浪潮
80年代的投機倒把
這批人,當時人人所不齒,在社會上都認為「吃國家糧」最光榮的時候,他們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
這批人掀起袖子,走上個體經濟的道路,被稱為「投機倒把」,卻率先成為中國第一批「萬元戶」。
這個財富機遇,在當時被人看不起,被愚昧的社會唾棄,然而當時敢去抓住、能去抓住這個機遇的人,不多,但都富了。
再看看今天,即使你敢去做,也毫無意義,機遇錯過就是錯過了。
第三次財富浪潮
90年代的股票認購證
當時股票剛發行,大部分人對這一新鮮事物不敢接觸。為了推廣股票,政府甚至以紅頭文件,按人頭分配,要求各單位帶頭購買,但依然不被大家認可。
後來,幾乎所有的股票一上市就瘋漲,最先投資股市的那批人是真正的一夜暴富,莫名其妙就成了富翁。
看到有人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後,膽大的人紛紛來到深圳通宵排隊購買股票,算是趕上了這次財富浪潮的尾巴,也賺到了很多錢。
如今很多叱吒商戰的大富豪,都是那個時候賺到的第一桶金,為打下今天的成就奠了基,但當時,絕大部分「膽小者」還是不敢去碰的。
第四次財富浪潮
90年代的炒期貨
繼股票熱潮短期退潮後,期貨的出現給了「膽大的」又一次財富暴利的機會。
很多沒學歷、甚至只懷揣幾百元的窮小子,一夜之間就變成了百萬富豪,當然,也有人從百萬富豪,一夜間變成了窮光蛋。
當時期貨市場剛開始的時候,游戲規則不完善,給膽大的那批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卻又讓沒有見好就收的人,結局很慘。
第五次財富浪潮
90年代的國退民進
為促進中國市場的良性發展,國有資本開始退出市場,鼓勵民辦企業,大量閑散資本就放在市場之上,膽大的能撐死,膽小的被餓死。這樣的暴富機遇,在中國真的只有這唯一的一次,以後不可能再有了。
第六次財富浪潮
90年代的股票暴漲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股市大幅上漲,當時哪怕只買一支股票都能賺到一倍以上的錢。但那時,炒股票被認為是「不務正業」,能發現這一商機的人,有幾個?
第七次財富浪潮
21世紀的互聯網時代
網路公司、網路股、融資風投……每一個時代能抓住商機的人,都是這個時代的弄潮兒,然而互聯網在當時絕大多數人眼裡,不也是一個不務正業、引人沉迷的壞東西嗎?
馬雲的阿里巴巴、馬化騰的騰訊、劉強東的京東……別的不說,哪怕當時你就只是在當地開一家網吧,都能賺個盆滿缽滿!
第八次財富浪潮
房地產樓市的暴漲
如今誰要有一塊地,幾棟房,幾輩子都吃不完。但當時第一批房市出現的時候,能有幾個人看得到今天的市場?膽小的人永遠都只會後知後覺,今天的你也只能望房興嘆。
第九次財富浪潮
股市股改
零幾年的時候你有沒有參與投資非流通股?當時很多人都想不到,隨後幾年這些股就全流通了。1塊錢的股改,後來賣到十幾塊,半年就可以漲數十倍。
沒有門檻,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機遇,卻不是所有人都能看的到。現實的是,大多隻會跟在別人後面跑的人,在股市6000點之後才瘋狂進股,然後跌到1600點又大罵騙人。
第十次財富浪潮
國家四萬億投資計劃
那年國家4萬億投資的盛宴,你有看到機會嗎?低息貸款,以錢賺錢,說起來甚至比撿錢還容易,但能想到這一層的人,卻不多。
D. 公司營業3億以上有茅台酒配額嗎
公司營業3億以上有茅台酒配額嗎,這個的話,根據我查詢到的信息以及小朋友的反饋來看的話是有的。
E. 為啥股市裡會有這么多散戶記憶承載
說白了,你是准備搭乘經濟發展紅利的列車。
你長線買股票,比如你逢低持有茅台(600519),長期這么做,這個背後的本質是你看好國民的某種特殊的消費習慣不會改變,或者你長線持有BAT的股票,這意味著你看好互聯網,而龍頭企業往往代表的是行業。
投資企業,項目,這就更明確了。
這三件事的背後都是有支撐的,這個支撐就是你看好經濟的長期發展。
你用巴菲特的理念來解釋就很清楚,他做的一切都基於他長期看好美國經濟。
在這個經濟活動的大背景下,實際上,他做的事情是把資金提供給別人以分享收益,他認為長期來看,經濟活動會讓他的資金增加。
說白了,這種行為就是買大盤,或者你可以認為是一種放貸的行為。
等於你把錢貸給了城市,貸給了公司,回頭,收到了紅利。
但我們同時也應該很清楚,這三種情況下,能讓你大幅度改變自己經濟狀況的可能性是沒有的。
很多人都會感慨鄭淵潔在當年房價1000塊錢的時候買十幾套房子專門用來存放孩子們寄給他的信,結果沒想到幾十年後都變成了學區房。
但問題在於,當年就算1000塊,你也買不起十幾套。
鄭淵潔這一行為的背後是因為他屬於高收入群體,他是作家。就像馬未都收藏的起源也是因為他拍過《海馬歌舞廳》,他在萬元戶的年代裡,就有一百萬了。
其實巴菲特的故事也是如此,他在三十歲之前不是後來的玩法,他實際上早期也是投機者,鑽了很多空子賺到了第一個一百萬美金,你要知道那是六十年代的一百萬美金。
之後通過開保險公司,低息獲取大量別人的資金,然後通過股票市場的長線投資積累了巨額的財富。
所以,實際上,他引人注目的是30歲賺到一百萬美金,而不是後來的故事。
實際上,上世紀六十時代里,如果他把那筆錢都拿來買中國的藝術品,那麼他會比今天更有錢。
我說的這句話就是告訴你,如果拿中國的藝術品,也就是所謂的古董作為價值錨,那麼實際上,他當年100萬美金的購買力和今天的幾百億,是一回事。
回到我們的話題,所有的賭徒,之所以會沉迷於這個游戲,一定不是因為看重了長期、緩慢的押寶經濟增長的放貸模式。
他們想要的,是快速的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
所以我們看到散戶的交易是很頻繁的,也就所謂的追漲殺跌。
追到一個漲停板是很吸引人的,100萬就是10萬塊,頂一個普通白領好幾個月的工資了。
也許他一年也抓不了幾個,但是,抓住的那幾次留給他的印象是深刻的,就是所謂的一日頂了好幾個月的感覺。
雖然也許虧的比賺的還多,但大部分人對時間是不敏感的。
也就是說,贏的那幾次留給他的印象很深,而輸的,他會選擇性的遺忘。
所以,盈虧同源這件事,我說了一百遍,但聽的人,多半還是聽不懂。
所謂盈虧同源,是指你的操作方式不變的情況下,你賺錢、賠錢,都來自同一件事。
你可以不下單,你會迴避風險,但你也失去了盈利的機會,或者講有踏空的概率。
你可以下單,你有盈利的可能,但你同時也得冒風險,這就是虧損的來源。
我知道大部分散戶們迷信什麼,迷信的就是所謂的通過學習增加自己的眼光。
其實眼光的本質就是預測,預測的本質就是算命,雖然大部分人不肯承認這一點。
所謂的通過學習提高眼光和你用電腦去算命沒啥區別,當然,有人非要認為電腦算命比瞎子准,這個認知我也沒法糾正。
有人問我是採取哪種交易模式。
我不是做長線,長線就是我一開始說的三種模式,它背後的本質就是放貸,你收取的經濟紅利實際上就是貸款利息。
我也不是做波段,或者叫做中線,因為我不相信預測,就如同我不相信電腦算命。
我也不是做短線,短線實際上最接近德州或者賭球,雖然做短線的人有無數種理由。
我是做超短線的。
所以,我就不可能是做A股的,因為A股不允許這么操作。
超短線在很多國家,很多品種上都可以做,這也就是巴菲特,查理芒格,比爾蓋茨三個人聯名痛斥的,所謂的「技術派老鼠倉」。
他們三個說的是對的,超短線的本質就是錢沒有借出去。
長線把錢借給了企業(買股),城市(買房),實際上你為經濟活動作出了貢獻,收取紅利是應當的,這就是你的錢的利息,這個行為也是對經濟有貢獻的;
中短線的本質實際上是賭命,所有賭眼光的本質都是賭命,命好的人會賺取命不好的人的一部分錢,然後有另外的一部分被繳納給了收取傭金,手續費的平台。這個行為實際上對經濟也是有利的,因為本質上,你們等於是在變相的納稅。
但是超短線本質上,就是賊。你實際上從來沒有把錢借出去,你把錢剛出示,別人還沒拿到手,又被你抽回去了。它始終攥在你手裡,就像牛的鼻子前懸掛著一根草,牛看得到,卻吃不到。
超短線意味著你要繳納大量的手續費,所以你不可能是虧損的。沒有人會這么傻,自己急速的交易,不停的繳納手續費,他又不可能天生愛交稅。
所以,敢長期超短線的,幾乎都是穩定盈利的。就像如果收入不穩定,那小偷們也就金盆洗手不幹了。他既然肯偷,說明一定有的賺。
又要繳納大量的手續費,又要自己賺,那這個錢是哪裡來的呢?
實際上,就是整個金融系統里損失的。
我們說,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
如果你家裡有個唐三彩,或者雞缸杯什麼的,也許會去銀行租個保險櫃,存放起來,甚至為它買巨額的保險。
但我不相信你把平日里超市買來吃飯的飯碗,也去銀行租個保險櫃,存放起來。
這不是厚此薄彼,而是成本導致的。
你一定核算過成本,你不會為了保護一個價值1塊錢的東西而去花費10塊錢的保護費。
金融市場也是如此。
保護一切交易實際上是有成本的,但成本不是無限的。
如果金融市場要防止一切小偷,山賊來打劫,那麼花費是巨大的,大到不可承受。
這就像一千多年前宋遼之間的關系。
我們很多憤青會說大宋簽訂澶淵之盟是懦弱的表現,是綏靖之舉。
但實際上,拿三十萬歲幣買平安是非常劃算的一筆買賣,實際上你要用軍事的模式維持和平,比這個貴十倍都不止。
六百年後的明朝,就犯了這個錯誤。
大明為了面子,死活不肯和後金和談,於是只好不停的征稅,以至於民窮財盡,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紛紛揭竿而起。
實際上,如果他們稍微有點經濟學常識,就知道,與後金和談,先去剿滅內部叛亂,才是正經。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超短線會始終存在,而且還非常普遍,甚至有大量機構,投行都在從事。
因為無法剿滅,剿滅的成本太高了,高到無法承受之重,於是乎,那不如讓你們搶點就搶點。只要你搶的,比剿滅你的代價小,那就不值得剿滅。
所有的東西,其實都不過是一筆賬,是個人就有價格,誰都不例外。任何一件事,也有價格,哪件事都不例外。
我們只要想清楚一個問題就可以解決自己所有的疑惑。
這個問題就是,價格。
假如真的有辦法預測,或者說眼光是可以確定的,那它一定屬於出價高的。
這個道理非常容易理解,你說你努力學習,我可以招聘一百個哈佛的去學習,你說你非常努力,我可以招聘二百個耶魯的去努力。
沒可能你可以掌握,而資本不可以掌握。
因為不管你怎麼努力,怎麼學習,足夠的資本都可以找二百個比你更努力的來取代你。
所以,假如大資本無法做到預測未來,無法做到把握每個波段,那你就不可能做到。
如果你覺得你做到了,沒啥奇怪的,你運氣好而已。
運氣,沒法購買,無法確定,所以大資本也就沒興趣了。
對於超短線,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旦它是確定性的盈利機會,一定有資本不停的去購買它。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散戶,你也可以從這種搶劫模式里分得一杯羹,無它,因為你是個人才,你原本就值這個價,僅此而已。
能理解這意思么?
你能搶來一百塊,說明人家本來就肯花一百塊僱傭你去搶或者僱傭你防止別人來搶。
你搶來的,本來就屬於你,這就是一個人才本來的價值,僅此而已。你本不需要去搶,你可以去給人家大公司做風控系統,一樣會給你和你能搶來差不多的高薪。
這就像一個神偷,其實他不出手更賺錢,他可以去做安防系統,一樣會得到股份,得到高薪,未必比他出手偷錢少。因為神偷和鎖王,本來就是一回事。
這就是我們說的,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價格,人才本身的價格。
你得到的一切,都是你原本就應該得到的,僅此而已。
如果今天我說的這些,你都能徹底想明白。
再回過頭去看昨天小號關於賭博的文章,就會發現企圖以賭博發財的人是被游戲迷了雙眼。
文中那個連三千塊的工作也找不到的主人公總指望著靠賭博發財,這讓我想起曾經的一本情景喜劇,裡面有個大兒子三十多歲無所事事,忽然有一天看到報紙上說只要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就能領取三十萬獎金,於是沉迷於此。據說數學組的人每年都要給大量沒有數學基礎的人回信勸阻他們不要再異想天開了。
這世上原本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要麼你相信自己的命夠好,運夠足,要麼,你就應該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價格。
你賺到的,原本就是屬於你的。
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F. 券商配股當天下跌要賣嗎
券商配股當天下跌要賣嗎!
賣不賣,需要自己綜合評估長期收益。
配股大概率是下跌,配股到賬時投資者的成本價會攤薄,因為配股後股票需要進行除權除息,就跟股票分紅之後除權除息股價會下跌是一樣的道理,當然這種下跌不是股票本身的下跌。
配股後成本價=(原先成本價*原先股數+配股價*配股股數)/總股數。具體還請以賬戶實際為准。
除權除息參考價公式如下:除權(息)參考價=(前收盤價+配股價格×股份變動比例)÷(1+股份變動比例)。
配股後獲得的股票什麼時候可以賣出?
配股上市日即可查詢配股股份,並可交易。可以及時登錄交易所網站查詢上市公司公告了解配股上市日期。如配股發行成功,一般在上市交易日當天開盤前或者前一天收盤清算結束後,配股股份會入賬,具體配股股份入賬時間請以實際賬戶為准。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若是不參與配股的話,投資者的總資產會變成,參與配股的話,總資產沒有什麼改變。所以若是不想參與配股,就需要在其公告裡面標明的股權登記日之前賣出該公司的所有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