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發行股票實現控制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發行股票實現控制

發布時間: 2023-01-15 20:01:34

『壹』 1998年之前我國股票發行監管制度採取什麼雙重控制的辦法

採用了發行規模和發行方式的雙重控制辦法。
1、股票發行規模是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因資本過剩導致資本金減少時,需要購買已發行股份。由於「股本」的名稱是按股份面值登記,在購買企業股份時,股份發行規模也應按面值注銷股本。支付的超出面值的價格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購入的股份原為溢價發行的,應當先核銷溢價收入,減少資本公積。股票發行規模存在盈餘公積的,沖減盈餘公積;盈餘公積仍不足以支付收購費用的,核銷未分配利潤。以面值發行的,直接沖銷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Offset 序列不能隨意調整。
2、某股份有限公司因業務規模縮減及資本過剩,減持股份發行規模200萬元,經股東大會決議通過購股實現減資。公司原發行1200萬股,每股面值1元,發行價格1.2元。公司提取盈餘公積150萬元,未分配利潤80萬元。
拓展資料:
一般來說,股票的發行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公開或間接發行。是指通過中介機構向公眾公開發行股票。我國股份有限公司採取公開發行設立方式向社會公開發行新股時,必須由證券經營機構承銷,屬於公開發行和間接發行股份。這種發行方式發行對象廣泛,易於足額募集資金;股票流動性強,流動性好;公開發行股票也有助於提高發行公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是,這種發行方式也存在不足,主要是手續復雜,發行成本高。
2、 非公開直接發行。是指非公開發行股票,只直接向少數特定對象發行,不需要中介機構承銷。我國股份有限公司採取非公開發行方式發起設立和發行新股的方式,即屬於非公開直接發行股份。這種發行方式靈活,成本低;但發行范圍較小,股票流動性較差。

『貳』 簡述股票發行業務流程的控制要點

(1)股票發行、收款、記錄職務分離。
(2)股票交款單合計數額與銀行收款通知金額合計應該核對一致。
(3)對股東名冊持有數合計與財務報表列式發行股數合計核對一致。
(4)將股票發行、收款、記錄的賬證、賬單、帳表相互核對無誤。

『叄』 上市公司股票發行之後還能通過股價漲跌圈錢嗎

是可以的。
股票說白了就是一種「商品」,股票的內在價值即標的公司價值決定了它的價格,並且在內在價值(標的公司價值)上下浮動。
股票和普通商品一樣,它的價格波動,供求關系影響著它的價格變化。
和豬肉有一樣,當需求的豬肉量大幅度增長,供不應求,那價格就會上升;當賣豬肉的多了,豬肉供大於求,那豬肉價肯定就會下降。
反映到股票上就是:10元/股的價格,50個人賣出,但市場上有100個買,那另外50個買不到的人就會以11元的價格買入,股價就會上漲,反之就會下跌(由於篇幅問題,這里將交易進行簡化了)。
通常來說,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買賣雙方的情緒,進而影響到供求關系的穩定,其中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有3個,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在這之前,先給大家送波福利,免費領取各行業的龍頭股詳細信息,涵蓋醫療、軍工、新能源能熱門產業,隨時可能被刪:【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影響股票漲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政策
國家政策對行業或者產業有一定的引導意義,比如說新能源,前幾年國家開始注重新能源的開發,有關的企業、產業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比如補貼、減稅等。
政策引導下,大量資金進入市場,對於相關行業板塊或者上市公司,都會不斷的尋找它們,最終導致股票的漲跌。
2、基本面
放眼長期,市場的走勢和基本面相同,基本面向好,市場整體就向好,比如說疫情期間我國經濟優先恢復增長,企業盈利增加,這樣一來股市也變得景氣。
3、行業景氣度
這點很關鍵,股票的變化一般都與行業走勢相關,行業的景氣度和公司股票掛鉤,行業景氣度好,公司股票就好,比如上面說到的新能源。
為了讓大家及時了解到最新資訊,我特地掏出了壓箱底的寶貝--股市播報,能及時掌握企業信息、趨勢拐點等,點擊鏈接就能免費獲取:【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二、股票漲了就一定要買嗎?
大部分的新手剛了解股票,一看某支股票漲勢大好,馬上往裡投了幾萬塊,後來竟然一路下跌,被套的非常牢。其實股票的漲跌可以人為地在短期內進行操作,只要有人持有足夠多的籌碼,一般來說占據市場流通盤的40%,就可以完全控制股價。如果你是剛剛入門的股票小白,著重於挑選龍頭股長期持有進行價值投入,避免短線投資被人割了韭菜。吐血整理!各大行業龍頭股票一覽表,建議收藏!

應答時間:2021-09-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肆』 公司發行股票怎樣保證實際控制人的股份

不太明白你說的意思,實際控制人持有的股票,在發行過程中數量是不會變的,變的是比例,因為發行股票後,實際上是股本擴大,所以實際控制人的持股比例被稀釋了。只要沒有其他股東持股超過實際控制人,那他依然是實際控制人,想要絕對控股,超過50%就行了;絕對控股可以,但是這樣成本就顯得高了,你用20%的股份控制一個公司肯定要比用50%的股份控制一個公司成本低了。但是持股比例太少的話,又容易本人發起收購,或者是董事會話語權不夠,反正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吧

『伍』 同一控制下發行股票實現企業合並應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是指參與合並的企業在合並前後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且該控制並非暫時性的合並。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一般發生於企業集團內部,這些合並在母公司控制下,實現企業集團內部的資源整合;吸收合並是指合並方通過企業合並取得被合並方的全部凈資產,合並後被合並方被注銷法人資格,被合並方原持有的資產、負債在合並後成為合並方的資產、負債。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的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吸收合並,合並方對於合並日取得的被合並方資產、負債應按其在被合並方的原賬面價值確認;合並方對於合並中取得的被合並方凈資產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並對價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溢價),資本公積(資本溢價)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合並方為進行企業合並發生的各項直接相關費用,包括為進行企業合並支付的審計費用、評估費用、法律服務費用等,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管理費用);為企業合並發行的債券或承擔其他債務支付的手續費、傭金等,應當計入所發行債券及其他債務的初始計量金額。企業合並中發行權益性證券發生的手續費、傭金等費用,應當抵減權益性證券溢價收入(資本公積),溢價收入不足沖減的,沖減留存收益。

『陸』 通過發行股票 控制

A公司發行股票後,b公司購買,但是所佔比重不能太重。
這時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倘若,b公司也是上市公司,因為b持有a的股票,所以b公司的股價就會收到a公司股價的影響。站在這個角度講,就可以說是a公司通過發行股票達到了對b公司的控制。
這種控制與董事會中站大部分股份的控制不是一個意思。這種控制僅僅指影響。

『柒』 可不可以通過瘋狂購買股票的方式,實現對公司的控股超過51%

幾乎不可能,理由有以下三點。

一、創始人大部分都是控股股東眾所周知,一家公司最大的股東往往都是創始人,公司從小發展壯大隻有創始人才能經歷這一過程,而在公司的原始階段,創始人一般集中了公司的大部分股票,當公司逐漸發展時,為了激發員工積極性,創始人才會把一些股票分給員工,所以當公司發展越來越大時,創始人的股份雖然被稀釋得差不多了,然而仍然掌握著公司大部分股票,而且這部分股票的投票權還是同股不同權的,比如阿里巴巴,網路,京東等,他們實行的是AB股結構,因此在這種公司結構中,創始人掌握著絕大多數的投票權,因此一般的投機者即使在二級市場上瘋狂購買股票,也只能買到普通股,同樣實現不了控制公司的意圖。

綜上:收購股票進而實現對公司股票數量超過51%我認為不可能。

『捌』 CPA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有沒有以發行股票作為對價的情況

肯定有啊,不論是同一控制還是非同一控制都有可能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來實現。

『玖』 增發自己公司股票為什麼能控制其他公司的股權

你說的不是很明白,但按照我的理解,應該是A公司通過股份置換,用發行的1000萬股交換了B公司的20%股權.發行股票是會分散控制權,但如果A公司的控制人擁有公司60%以上的股權,那分散的股權很小.比如:A老闆公司原由9000萬股,他直接持股60%即5400萬,這時候增加1000萬股,總股本變為1億,A老闆擁有A公司股權還是5400萬,持股比例變為54%.但只要他擁有51%以上的股權,那這個公司實際控制權還是在他手中.而且他通過股權置換,還可以獲得B公司的20%的收益.實際他賺了.這只是資本運作的一種手段而已.其實分散股權是相對而言.實際運作中A老闆並不一定直接控制51%的股權,但他可以同過其他間接控股的手段,而實際擁有公司控制權.

在同一集團下那就無所謂了,所有的這一切不過是相關聯公司之間製造投資和收益的假相而已,實在沒什麼好談的.大老闆是一個,不管下面怎麼整,還不是在他的左手到右手,不過是為了合理避稅和沖抵收益.說白了就是做帳.

『拾』 什麼是股票發行管理制度

中國股票發行監管制度演化的機理分析

為了在現有框架內最大程度地發揮核准制的作用,系統提高中國上市公司質量,中國證券監管部門正在引入保薦代表人制度,變「關口式監管」為「管道式監管」

從各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來看,股票發行監管制度主要有三種類型:審批制、核准制和注冊制。上額度管理和指標管理屬於審批制,通道制和保薦制則屬於核准制。

1、審批制:

從「額度管理」到「指標管理」

審批制的行政干預程度最高,適用於剛起步的資本市場,由於在監管機構審核前已經經過了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的「選拔」,因此審批制對發行人信息披露的要求不高,只需作一般性的信息披露,其發行定價也體現了很強的行政干預特徵。

在資本市場建立之初,股票發行是一項試點性工作,哪些公司可以發行股票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需要有一個通盤考慮和整體計劃,也需要由政府對企業加以初步遴選。一是可以對企業有個基本把握,二是為了循序漸進培育市場,平衡復雜的社會關系。再者,當時的市場參與各方還很不成熟,缺乏對資本市場規則、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的深刻認識,因此,實行額度管理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為了擴大上市公司的規模,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1996年新股發行改為「總量控制、限報家數」的指標管理辦法。同時,為了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發行股票,改革後的監管政策明確要求,股票發行要優先考慮國家確定的1000家特別是其中的300家重點企業,以及100家全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和56家試點企業集團,並鼓勵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發行股票並上市。

2、核准制:

從「指標管理」到「通道制」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審批制的弊端顯得愈來愈明顯。第一,在審批制下,企業選擇行政化,資源按行政原則配置。上市企業往往是利益平衡的產物,擔負著為地方或部門內其他企業脫貧解困的任務,這使他們難以滿足投資者的要求,無法實現股東的願望。第二,企業規模小,二級市場容易被操縱。第三,證券中介機構職能錯位、責任不清,無法實現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第四,一些非經濟部門也獲得額度,存在買賣額度的現象。第五,行政化的審批在制度上存在較大的尋租行為。

由於審批制明顯阻礙了資本市場規范發展,因此,1999年實施的《證券法》對發行監管制度作了改革,其第十五條明確規定:「國務院證券管理機構依照法定條件負責核准股票發行申請。」2000年3月6日,《股票發行核准程序》頒布實施,標志著核准制的正式施行。

核准制是證券監管部門根據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股票發行條件,對按市場原則推選出的公司的發行資格進行審核,並做出核准與否決定的制度。核准製取消了由行政方法分配指標的做法,改為由主承銷商推薦、發行審核委員會表決、證監會核準的辦法。核准制最初的實現形式是通道制。

核准製取代審批制,反映了證券市場的發展規律,表明一家企業能否上市,已經不再取決於這家公司能否從地方政府手中拿到計劃和指標,取而代之的是企業自身的質量。從審批制到核准制的轉變,體現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反映了證券監管思路的變化,表明中國的證券市場監管逐步擺脫計劃經濟思維方式的束縛。因此,從審批制到核准制,「絕不僅僅是從計劃分配製向委員會舉手的形式上的突破。」

3、核准制的優化:

「保薦制」代替「通道制」

通道制下股票發行「名額有限」的特點未變,但通道制改變了過去行政機制遴選和推薦發行人的做法,使得主承銷商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股票發行風險,並且獲得了遴選和推薦股票發行的權力。通道制的缺陷也是明顯的。第一,通道制本身並不能真正解決有限的上市資源與龐大的上市需求之間的矛盾,無法根本改變中國資本市場深層次結構性失衡的問題。第二,通道制帶有平均主義的色彩。只要具有主承銷資格,實力再強,手中項目再多,也只有8個通道,規模再小,也不少於2個通道。這種狀況下,大小券商的投行業務有分散化的傾向,這導致投行業務中的優勝劣汰機制難以在較大范圍內發生作用,不利於業務的有效整合和向深度、廣度發展。第三,通道制對主承銷商的風險約束仍然較弱,不能有效地敦促主承銷商勤勉盡責。因此,通道制只能是中國股票發行制度從審批制向核准制轉變初期的過渡性措施和階段性產物,它依然帶有計劃干預的影子。

核准制下的實質性審核主要是考察發行人目前的經營狀況,但據此並不能保證其未來的經營業績,也不能保證其募集資金不改變投向,更不能在改變投向的情況下保證其收益率。中國有相當比例的上市公司,在上市當年,或者上市後一年內出現虧損或業績大幅下滑(即媒體所稱的「變臉」)、募集資金變更等現象,有些上市公司內部運作還很不規范,存在比較多的大股東侵犯小股東利益的情形。

為了在現有框架內最大程度地發揮核准制的作用,系統提高中國上市公司質量,增強中介機構對於發行人的篩選把關和外部督導責任,促使中介機構能夠把質量好、規范運作的公司推薦給證券市場,中國證券監管部門正在引入保薦代表人制度,變「關口式監管」為「管道式監管」。

保薦人制度的引入將試圖通過連帶責任機制把發行人質量和保薦人的利益直接掛鉤,使其收益和承擔的風險相對應。保薦人對於行業和公司價值判斷的專業水平及工作作風,將對其保薦績效和業務收益形成直接影響,並最終決定其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如果保薦人督導不力,在保薦責任期間出現嚴重的大股東、董事或者經理層對上市公司的利益侵佔等現象,保薦人將承擔連帶責任。所以,保薦人為了減少上市公司行為不規范而給自身帶來督導不力的連帶責任風險,其必須十分重視對大股東的資質和誠信進行充分調查,同時,還需要採取必要的方式(比如簽定協議)以對大股東行為進行有效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