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借殼上市是怎麼一回事
借殼上市就是將上市的公司通過收購、資產置換等方式取得已上市公司的控股權,這家公司就可以以上市公司增發股票的方式進行融資,從而實現上市的目的。
與一般企業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優勢是能在證券市場上大規模籌集資金,以此促進公司規模的快速增長。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已成為一種「稀有資源」,所謂「殼」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
要實現借殼上市,必須首先要選擇殼公司,要結合自身的經營情況、資產情況、融資能力及發展計劃。選擇規模適宜的殼公司,殼公司要具備一定的質量,不能具有太多的債務和不良債權,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和重組的可塑性。接下來,非上市公司通過並購,取得相對控股地位,要考慮殼公司的股本結構,只要達到控股地位就算並購成功。
借殼上市帶來的問題:
借殼上市易滋生內幕交易,由於借殼上市會導致殼公司的股價大幅度飆升,所以一些知道內幕消息的人會在借殼之前購入殼公司股票牟利,構成內幕交易.
高價「殼資源」擾亂估值基礎。經營不善的公司可能被借殼,由於借殼升值期望,扭曲了市場對公司的估值,讓一些爛公司的市值依然很高。
借殼重組削弱,現有退市制度。由於借殼的原因,讓很多經營不善應該退市的公司最後都被借殼並購,導致原先應該淘汰的公司沒有被淘汰。
2. 「借殼上市」和「買殼上市」有什麼區別
一般情況下,借殼上市與買殼上市的區別在於:買殼上市涉及的企業合並,往往屬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借殼上市涉及的企業合並,除「母」借「子」殼整體上市等形式外,通常屬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被選為「殼」公司的上市公司與欲借殼上市的企業之間進行的權益互換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
3. 什麼是借殼上市
借殼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團公司)通過將主要資產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來實現母公司的上市。借殼上市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強生集團的「母」借「子」殼。強生集團由上海出租汽車公司改制而成,擁有較大的優質資產和投資項目。近年來,強生集團充分利用控股的上市子公司———浦東強生的「殼」資源,通過三次配股集資,先後將集團下屬的第二和第五分公司注入到浦東強生之中,從而完成了集團借殼上市的
目的。
參考資料:http://www.people.com.cn/rmrb/199911/01/newfiles/wzb_19991101001081_10.html
4. 股市借殼上市是什麼為何要借殼上市
股市借殼上市是什麼?為何要借殼上市?股市借殼上市是指未上市公司採用收購、資產置換等方式取得已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借殼上市的公司用現金買或者是用資產以及股權的置換來實現對殼上市公司的清理和重組,通過這些方式實現自己注資上市,殼指的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為什麼未上市的公司要借殼上市?上市公司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在證券市場籌集資金,用來促進公司規模的快速增長和發展,但是公司想要上市是需要具備一定的上市條件的,比如上海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財務要求是3年的累計凈利潤超過3000萬,有些未上市的公司經營不善,它是不符合這樣的上市條件的,如果業績表現不好,這樣的公司自然不能夠上市,這些未上市公司也就不可能具備在證券市場籌集資金的資格條件,公司上市流程也是需要時間的,並不是提交了上市申請馬上就能夠上市,有時可能要等兩三年,所以當這些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或者不想等待申請上市時間的公司想要上市,它就會利用上市公司的「殼」資源,通過買殼上市和借殼上市來達到自己快速上市的目的,未上市的公司通過借殼上市之後,就能夠用上市公司的名義來增發股票進行籌資了。
5. 「借殼上市」和「買殼上市」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買殼上市中,殼公司是還沒有被控股的公司,母公司需要先獲得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借殼上市中,殼公司已經被母公司控股了。
2、行為不同:借殼與買殼是兩種不同的並購行為。借殼上市實質上是公司的控股母公司(集團公司)藉助已擁有的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將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買殼上市則是非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收購上市公司的股權,從而控制上市公司,再通過各種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和業務,達到間接上市的目的。
3、決策權不同:買殼上市的公司一般是由收購方注資收購一家上市企業的決策權,而借殼上市的公司一般都必須根據資產置換的方式獲得上市企業的決策權。
(5)借殼上市是誰發行股票購買資產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殼公司的市值大小是評價殼好壞的首選標准,是關鍵的借殼上市注意事項。對於借殼而言,目前主要的操作方式都是採用增量即發行股份購買資產。
對於借殼方而言,最大的成本在於借殼後權益被原有上市公司的分享與攤薄。與IPO的有對價攤薄不同,借殼重組的股比攤薄是無償的,即為了獲取上市地位對上市公司原有股東的利益讓渡。
在殼公司市值確定的前提下,股本越小股價越高越好。比如同為10億元的公司,1億股本10元股價要好於10億股本1元股價。盡管從重組後股比及估值角度並無實質影響。小股本意味著重組後每股收益高,容易得到股東及監管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