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醫葯股有哪些
醫葯股有上海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四環生物制葯有限公司,中國醫葯集團總公司,江蘇聯環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沃華醫葯。
1、上海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港交所股票代號:02607;上交所股票代號:601607)是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全國性國有控股醫葯產業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覆蓋醫葯研發與製造、分銷與零售全產業鏈。
根據2013年中國企業聯合會評定的中國企業500強排名,公司綜合排名位居全國醫葯行業第二,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在醫葯產品和分銷市場方面均居領先地位的醫葯上市公司,入選上證180指數、滬深300指數樣本股,H股入選恆生指數成分股、摩根斯坦利中國指數(MSCI)。
2、北京四環生物制葯有限公司始建於1988年,股票代碼為000518,簡稱「四環生物」,是我國最早從事基因工程葯品和診斷試劑的研究、中試、生產和銷售,集科、工、貿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我國最早的基因工程葯物產業化基地之一。
3、中國醫葯集團有限公司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綜合實力最強的醫葯健康產業集團。以預防治療和診斷護理等健康相關產品的分銷、零售、研發及生產為主業。
旗下擁有11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和國葯控股、國葯股份、天壇生物、現代制葯、一致葯業5家上市公司。2003-2011年,集團營業收入年平均增幅33%,利潤總額年平均增幅44%,總資產年平均增幅35%。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600億元,是中國唯一一家超千億醫葯健康產業集團。
4、江蘇聯環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製造和銷售化學原料葯、化學葯制劑及有機中間體的股份制醫葯企業,2003年3月4日,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A股股票2000萬股,並於3月19日成功上市,股票簡稱:聯環葯業,股票代碼:600513。
5、沃華醫葯於1959年1月在萬和堂葯庄中葯加工部與山東省昌濰中心葯材公司飲片加工組的基礎上,組建了山東省濰坊中葯廠。
2002年2月改制為濰坊沃華醫葯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1月24日公司股票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濰坊市首家上市的醫葯企業,2008年8月8日,沃華醫葯股票成功定向增發。
❷ 2019年,中葯材進出口貿易實現大幅增長,最「火」的中葯材都是啥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葯材市場規模為1018億元,2018年達到近1246億元,預計2022年有望達到1708億元,中葯材市場規模增長強勁,中葯材行業將迎來良好發展機遇。
近年來,中葯材行業發展態勢良好。一方面,國家各項產業扶持、行業規范政策相繼出台,《中醫葯「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葯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等為中葯材發展提供有效引導與支持;另一方面,國內經濟增長、居民消費水平提升以及 健康 保健意識的增強,大大刺激了中葯消費需求的增長,帶動了中葯材行業的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葯材市場規模為1018億元,2018年達到近1246億元,預計2022年有望達到1708億元,中葯材市場規模增長強勁,中葯材行業將迎來良好發展機遇。
在整個產業強力帶動下,2019年,中國中葯材及飲片貿易也走出「底部區間」,取得不錯成績,全年中葯材及飲片進出口雙雙大幅增長。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中葯材及飲片出口總量20.1萬噸,同比增長1.7%,出口總額11.3億美元,同比增長10.3%;中葯材及飲片進口總量19.5萬噸,同比增長62.7%,進口總額3.5億美元,同比增長25.8%。
中葯材出口市場
2019年中葯材進口和出口均實現較快增速
2019年,中葯材出口創出了兩位數的增速,達10.3%,出口額 11.3億美元。其中,亞洲是中葯材出口的主要目標市場,佔中葯材出口總額的85.7%,市場集中度非常高。
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德國、新加坡、泰國等地區為中葯材貿易的大市場。
排名第一的日本,全年出口額為2.4億美元,受出口價格影響,出口額同比小幅下滑2.9%;韓國市場較為「搶眼」,全年量價額齊升,表現活躍,2019年對韓國中葯材出口量為2.6萬噸,同比增長13.3%,出口額為1.3億美元,同比上漲18.6%。
除此之外,排名前十的市場中,對越南和新加坡的出口也實現了大幅增長,越南由於強化了非法邊貿管控,正規渠道需求攀升至1.1億美元,中葯材對越出口額同比上漲90.7%;對新加坡的出口也同比上漲24.3%,出口額達2743萬美元。
中葯出口主要品種
中葯材出口前十大品種為肉桂、人參、枸杞、紅棗、西洋參、當歸、鹿茸、半夏、黃芪、茯苓。
2019年中葯材及飲片出口前10大品種
肉桂是中葯材出口第一大品種,由於其既可以用作葯材,降低「三高」和改善人體胰島素,又可以作為食品調料、香料,所以受到廣泛歡迎。2019年肉桂出口量達5.4萬噸,同比增長5.0%;出口額為1.5億美元,同比增長31.6%。肉桂出口的第一大市場為越南,其占肉桂出口總額的25.6%。此外,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等也是肉桂的主要出口市場。
人參全年出口量為2290噸,同比增長9.8%,但是受出口價格大幅下滑影響,全年出口額同比微降3.4個百分點,為1億美元。人參出口的最大市場為日本,2019年中國對日本的人參出口量為1090噸,佔中國人參出口總量的近50%。中國人參出口目前存在價格低、附加值低、缺乏品牌等問題,人參產業未來發展需要做好規劃和創新。
枸杞「葯食兩用」,近年來廣受人們喜愛和追捧,隨著對枸杞研究的日益深入,枸杞多糖、枸杞色素提升免疫、抗衰老、抗腫瘤、清除自由基、抗輻射等作用得到廣泛關注,國際市場對枸杞的興趣也越來越濃。2019年,中國枸杞出口額為9446萬美元,同比小幅增長2.9%。其中,德國、越南、新加坡對枸杞的需求量大幅增長,中國對德國枸杞出口量同比上漲67.3%,達1012噸;對越南和新加坡出口量分別增長682%和43.2%,分別達315噸和582噸。作為傳統的主要目的地,對美國的出口量出現下滑。
當歸是中醫最常用的葯材之一,也是中葯材貿易中的一個大品種。2019年,當歸出口顯著增長,出口量同比增長22.6%,為3895噸;出口額同比增長19.7%,達3179萬美元。當歸主要出口至越南、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在2019年,越南對當歸的需求量同比增長213%,中國對越南的當歸出口額佔中國當歸總出口額的近20%。
茯苓可以食用,如煲湯、熬粥、泡茶、泡酒,製作茯苓餅、茯苓膏、茯苓酥等。茯苓也是一味中葯材,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功效。2019年,茯苓出口大幅增長,出口量為4198噸,同比增長6.4%;出口額高達2148萬美元,同比增長20.4%。日本使用茯苓 歷史 悠久,食用和葯用市場需求都比較大。2019年,日本對茯苓的需求出現猛烈增長,全年對日出口茯苓達1618噸,同比增長29.6%。此外,越南、新加坡對茯苓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長,同比增長分別達89.2%、65.8%。
中葯材進口情況
2019年中葯材進口迎來「爆發式」增長,全年進口量同比增長62.7%,進口額同比增長25.8%,達3.5億美元。中國進口的中葯材以國內稀缺產品為主,西洋參、乳香、沒葯、血竭、鹿茸、甘草、迦納籽、姜黃、番紅花及小茴香等。
乳香、沒葯主要分布於索馬里、衣索比亞及阿拉伯半島南部等地,具有散瘀定痛、消腫生肌之功效,中國沒有相關資源,長期依賴進口。含有乳香、沒葯的中成葯品種達幾十種,如血痹片、接骨七厘片等。2019年中國乳香、沒葯進口量同比增長320.8%,達4631噸,進口額為3554萬美元,同比增長102.8%,主要進口國為索馬里、衣索比亞和蘇丹。
進口的另外一大葯材品種為西洋參,雖然中國也出產西洋參,但原產地美國和加拿大的西洋參更受歡迎。中國每年進口的西洋參以美國威斯康星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姆康地區的西洋參為主,2019年中國進口西洋參1496噸,同比增長102.5%,自加拿大進口量為1306噸,佔比為87.3%,加拿大是西洋參進口的最主要國家。
中國還有一種重要的進口中葯材——甘草。隨著對甘草研究的不斷深入,甘草的使用已擴展到葯品、食品、飲料、飼料、化妝品等多個領域。中國是甘草及其製品的第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但生長在西北地區的甘草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生態作用,不可能無限制採挖,進口甘草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尤為必要。2019年,中國甘草的進口量為1.8萬噸,同比增長32.1%,進口額為1455萬美元,同比增長30.3%。中國甘草的主要進口地為烏茲別克、土庫曼等中亞國家。2019年,中國自土庫曼進口的甘草量同比增長103.3%。
中葯材產業發展的未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陰霾籠罩全球,中醫葯在疫情防治防控中表現亮眼,一定程度也牽引了中葯材產業的發展。
隨著疫情發展,世界各國中醫診所問診人數增加,中葯飲片銷售增長。抗流感和瘟疫類中葯材需求將持續旺盛,此類中葯材的出口表現或將強勁。
未來,飼料添加劑類和葯食同源類中葯材也將迎來發展商機。自今年1月1日起,中國將全面停止除中葯以外的促生長類葯物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和進口,作為世界第一大飼料生產國,中國對飼用中草葯、植物提取物等所需中葯材需求量巨大,必將為相關中葯材(如黃芪、黃芩、金銀花、甘草、山楂)生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葯食同源類中葯材2008~2019年整體需求量增長42.9%,艾葉、三七、阿膠、決明子、桔梗、茯苓、火麻仁、廣藿香、人參和枸杞子需求增長速度居前十。隨著公眾保健意識的增強,葯食同源類中葯材以食品、保健品等方式進入大眾視野,消費量也將劇增。
盡管商機遍布,但從近兩年來看,中葯材的質量問題也值得關注。不合格的葯材主要有淡豆豉、山葯、蒼術等,中葯材質量安全問題還需解決。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對中葯材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新修訂的《葯品管理法》對於假冒偽劣葯材有更嚴厲的處罰措施,行業整頓的大幕將拉開。
❸ 醫葯行業站在「新周期」前端——專訪青僑陽光盧桂鳳
紅刊 財經 王飛
醫葯行業已步入新周期,mebetter(你有我優)的葯將變成主流。與此同時,對於一些有前景的公司,是到了可以好好挑一挑的時候了。
2018年的醫葯板塊表現頗不平靜,上半年逆勢大漲、一路高歌,下半年卻在疫苗事件、醫保帶量采購的作用下偃旗息鼓。自12月6日集采靴子落地以來,醫葯板塊已跌逾10%。醫葯股在2019年將向何處去?
青僑陽光經理盧桂鳳在接受《紅周刊》專訪時明確表示,醫葯行業已步入新周期,「當需要更高的效率的時候,高價仿製葯系統性回歸是必然的。在長期政策明朗的情況下,可以優選有前景的公司,而且它們當前的估值也不高。」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樣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s0.pstatp.com/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醫葯行業步入新周期 me better葯將變成主流
《紅周刊》:醫葯體制改革這么多年,您認為當前走到了怎樣的節點,將會給醫葯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盧桂鳳:在1998年,中國推行了城鎮職工醫保,而後十幾年是醫保擴圍的周期。這個階段的核心邏輯是「很多人看不起病到都能看得起病」,這也是醫保慢慢的從幾千萬人到幾億人再到全民醫保逐漸擴圍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醫葯行業的醫保擴圍紅利,由於醫保擴圍的雨露均沾屬性,醫葯行業整體出現大幅增長,牛股遍地。隨後醫保擴圍的紅利周期過去,進入摸索期,其中「三明模式」等都是當時的 探索 產物。再到2015年-2017年之間,醫葯行業進入了新的周期,這個新周期的核心主線是「普遍都看得起病到更好的看病」,這也是從醫保擴圍到升級的過程。同時,我認為這個過程將會貫穿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而我們現在正處於新周期的前端部分。所以,很多的政策都是沿著「優質看病」這個主線慢慢展開(比如從一方獨大到三方制衡,確立醫保局的地位,加速審評,集采等),這個趨勢也會越來越清晰。
除此之外,我認為未來的邏輯主要圍繞「扶持創新,提升效率」展開。首先,因為更好的看病亟需創新,所以創新在不斷地得到政策扶持。國內原來的治療水平非常落後,國內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只有30%多,美國則高達50%-60%。在這種情況下,更好療效的創新葯、醫療器械等就成了急需品,我們也可以看到,2015-2017年之間政策對創新的扶持不斷加碼。其次,扶持創新很費錢,這個錢的壓力就需要找到合適的出口。因為醫保擴圍的紅利期已經走完,醫保增速回落到了不可逆的相對穩態水平,這時扶持創新就會對原來整個醫療體系的效率提升做出更高的要求,倒逼原來的體系提升效率。比如集采降價就是高價仿製葯的回歸,仿製葯本質上應該是to B的業務,原來中國的仿製葯企享受了過多的階段性紅利,還有鼓勵民營醫院、三方服務,鼓勵葯房剝離,分級診療等都是有效提高效率的途徑。
未來醫葯行業會有越來越多的政策推出,這個推出的過程就是對創新的扶持,對效率提升的挖掘,現在看到的集采降價只是政策的一部分。
《紅周刊》:您剛提到集采降價,有觀點認為集采靴子落地將會帶來仿製葯的「末日」和創新葯的「新機」,您怎麼看?
盧桂鳳:關於集采降價我更傾向於這是一種 游戲 規則的重塑,隨著規則的改變競爭點也發生了變化。原來是品牌、渠道的競爭,現在演變成成本、質量、效率的競爭。前面已經提到,仿製葯企享受了過渡期的紅利,而為了更好的扶持創新,仿製葯會是一個重要擠壓水分的地方。所以,仿製葯未來整體景氣下行是相對確定的,但「仿製葯的末日」這個說法卻有點過,畢竟符合新的 游戲 規則的仿製葯企也會受益。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上一輪醫保擴圍期快結束的時候,一些高價仿製葯企有一個「高度一致」的動作就是轉型創新,比如科倫葯業、麗珠集團、海正葯業、中國生物制葯(港)、石葯集團(港),包括恆瑞醫葯在2011年之後也開始大幅加碼創新葯。這從側面說明部分一線葯企在用行動來給出它們自己的判斷:未來走高價仿製葯這條路可能是會受損的,而走創新葯的路是會受益的。
至於說集采靴子落地帶來創新葯的「新機」,我不是很認同。其實在2015-2017年間,創新葯的邏輯就在不斷地展現,而本次集采只展現了過程中的一隅,這是一貫的延續,並不是一個「新機」。
《紅周刊》:哪些創新葯企會成為市場主流?
盧桂鳳:創新葯可以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me too(你有我也有)的葯,其本質是改結構避專利、提前上市,比如說貝達的埃克替尼。國內頭部的葯企基本都具備這個能力,而且中國的臨床成本、人力成本具有相對優勢,有可能做得更好。第二類是me better(你有我優)的葯,其本質是在別人已經創新完成的基礎上做得更好,以更好的療效在原來的市場戰勝競爭對手,比如恆瑞醫葯的吡咯替尼和百濟神州的贊布替尼,這兩種葯物都比原研葯好。同時這一類葯物對科學的理解、對高端人才的要求以及對產品的療效都有更高的要求,國內只有為數不多的葯企可以做到。第三類是first in class(首創)新葯,其本質是從無到有,即葯物的開拓者。這類葯的不確定風險非常大,但是 探索 成功後的前景也非常大,目前可能會有一些小企業在 探索 first in class葯,但國內絕大多數葯企還不具備這個能力。因此,我認為現階段me too葯是主流,但因為醫保對效率的追求以及更多原研仿製葯的更快上市,慢慢的me too葯的壓力會越來越大,mebetter葯會變成主流,這也是創新葯的主流。
無需迴避調整 趁勢選個股
《紅周刊》:您認同最近醫葯板塊的大幅回調的「原罪」是集采政策嗎?
盧桂鳳:我覺得集采降價對於醫葯股的回調應該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不是核心的「原罪」。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點,之所以年初醫葯股有較大漲幅是因為醫葯企業業績較好以及多重利好政策的推行,導致市場誤認為醫葯股即將進入牛市,但這具有一體兩面屬性。2017年的新版醫保目錄對創新升級加大了扶持力度,使得醫葯企業的業績完成階段性釋放的同時也導致醫保結余率下降很快,疊加隨後的醫保穿底風險的發生,控費的壓力逐漸顯現。其實這是一個連環嵌套的因果效應,可能大家對集採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第二點,當市場不斷走熊,未來走向不是很清楚,這時候所謂的防禦板塊就成為了聚焦點。 歷史 上,每當到了熊市的特定階段,防禦板塊都會相對走強,但在熊市的偏末尾階段防禦板塊也會有大幅補跌效應。很有可能年初醫葯股上漲就是抱團取暖效應的體現,後半年又像是到了偏末尾階段開始補跌殺估值,當然現在是不是熊末還有待驗證。
第三點,對醫葯行業周期階段的誤判。原來很多人會覺得醫葯進入了一個景氣的業績持續高增長的新周期,這是不切實際的。原來的醫葯行業普惠式的醫保擴圍紅利期已經結束,未來的階段整個行業的增速不可能太高,借鑒歐美的經驗來看,只可能比GDP高一點點。而下半年市場對行業周期產生了新的認知,所以醫葯板塊出現大幅回調。
《紅周刊》: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當前只有一部分醫葯股具有防禦品種屬性,大多數已經變得不值一看?
盧桂鳳:以前醫葯行業處於醫保擴圍紅利期,絕大多數的葯企的業績都在增長,區別只在於增長的多少而已。而醫保擴圍紅利期過去,的確有很多醫葯股會出現業績萎縮。所以,只有一部分醫葯股稱得上防禦品種,但不是說其它的企業不值得一看,這裡面還是會有很多的機會。比如部分處於利基市場的企業,它們趁著上一輪牛市做了很多收購、有很多商譽,現金流也不太好,在今年的下殺非常劇烈。但底層的競爭優勢還會繼續存在、盈利還會很強,成長也很樂觀,三五年後再回頭看這些企業,現在看到的問題可能都不是問題。
《紅周刊》:從操作上來說,選擇短期迴避是否明智?
盧桂鳳:首先,我認為短期有很多不可預測的變數很正常,長期來看政策走向很明朗。從大方向上來說,醫葯行業會在走向效率提升。當需要更高的效率的時候,高價仿製葯系統性回歸是必然的。其次,分析醫葯股的估值需要分兩個維度。第一,從 歷史 角度看,2008年、2012年醫葯股估值最低在27倍,而現在只有25-26倍。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醫葯股已經處於最低點了。第二,對標港股的估值,剔除一些新興的醫葯公司,港股醫葯股估值可能只有16倍左右,A股又處於相對高位。但是回歸本質,即使港股整體估值在16倍,前景好的公司的估值依然會跟著高,前景不好的公司的估值依然會比較低。A股也有很多前景很一般的公司,估值體系遠沒到底,但是對於一些有前景的公司,醫葯股目前的估值並不高。我覺得是到了可以好好挑一挑的時候了,沒必要迴避。
「新」「強」「特」「逆」四字主線 2019年醫葯股值得期待
《紅周刊》:您認為投資中葯和化學葯公司時最主要關注它們的哪些特點?
盧桂鳳:在談中葯前首先要提一點,中葯理論其實有很深的東方整體論思維的痕跡,不像西葯是在西方的還原論思維框架下發展壯大,這就會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方面,中葯跟東方文化更貼合容易形成品牌效應佔領消費者心智,包括同仁堂、片仔癀等品牌中葯都會受益於這種認可;但另一方面,因為缺乏還原思維中葯普遍存在分子成分不明確、臨床療效不確切的問題,在新醫改邏輯下這個問題又被進一步擴大,導致中恆集團、步長制葯等葯企股價下滑幅度很大。所以,我覺得投資中葯企業最需要關注的是品牌力和渠道,如果是直接賣給消費者,那麼需要判斷企業的品牌力是否足夠優秀;如果是走醫院渠道,那就需要留意在新醫改思路下,是否有療效不確切而被監管的風險。
化學葯是西方文化的還原論思維的產物,在邏輯上那就應該是個標准品。在一個足夠高效的化葯行業體系裡,競爭方向是兩類:一類是創新葯靠專利保護獲得超額收益,一類是仿製葯比拼質量、價格、效率。所以,我覺得投資化學葯企業最需要關注的是企業所走的路線,如果是走創新葯路線,那就需要看在產品的臨床效果方面是否有強勁的競爭力;如果是走仿製葯路線,那就需要看質量是否可靠、成本是否占優、效率是否夠高。
《紅周刊》:您覺得哪些中葯龍頭值得關注,他們的護城河是什麼?
盧桂鳳:前面已經提到了中葯的特性,我覺得直接針對消費者的以「品牌」為主要競爭點的消費型中葯值得關注,比如同仁堂、片仔癀等,其不可替代的 歷史 傳承和文化層面的品牌認同是很強的護城河,當然現在的價格是否有足夠吸引力還需自己判斷。除此之外,進入新周期,所有賣給醫院、依靠醫保來買單的葯品都會面臨一個格局重構。由於中葯普遍存在療效不確定的問題,中葯注射劑壓力很大,而且這種壓力未來可能只增不減,適度謹慎是必要的。
《紅周刊》:總體來說,您現在的醫葯投資邏輯是怎樣的?
盧桂鳳:我的投資思路簡單概括就是4個字:新、強、特、逆。投新是因為「真正有臨床價值的創新」在新的長周期里會是確定受益的類別;投強是因為在行業的「平原地帶」、可以充分競爭的領域、在行業規范後還是會有洗牌集中的過程;投特是因為醫葯行業里有大量的不適合集中的「山區」,這里會有一大批盈利強勁前景樂觀的小而美的「隱形冠軍」;投逆是很多事件沖擊會給我們帶來逆境反轉型的投資機會。如果這4個字多重組合共同作用,尤其是「新、強、特」如果能夠和「逆」共振,可能會是比較好的機會。
《紅周刊》:對於即將到來的2019年,您對醫葯股的走勢有怎樣的預期?
盧桂鳳:從長遠看,我認為市場會越來越充分的認識新周期。首先,創新型的葯企在未來很可能有超預期的表現,但這個表現又取決於產品的表現。有真正的好產品驅動,葯企的估值才可以不斷地爬坡,市值也可以不斷地上行。
其次,受損的醫葯股可能會得到修復,但估值還是會長期承壓。
最後,因為醫保上一輪的結余率下滑得比較嚴重,疊加醫保的控費壓力會貫穿明年一整年,所以我認為醫葯行業整體的大牛市概率不大,但是依然有很多葯企的表現值得期待。
❹ 股票中葯和中葯ll區別
網路知道
股票中葯和中葯ll區別
成長ing91
貢獻了超過174個回答
關注
成為第1位粉絲
中葯概念股主要是對於我國獨有的一個板塊進行的匯總,中葯稀缺性和白酒是一樣的,A股國際化提升的情況下,對於這一板塊會有更多的外資進入,因此會更受到投資者關注。除此之外就是在2020年的新冠大流行情況下,重要還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嶺葯業的連花清瘟進行了出口。市場中對於中葯概念股出現了極大的關注,在世界上聞名。中葯的概念主要是從事生產和加工行業,包括中草葯、中葯飲片和中成葯。中醫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診斷、治療或調節人體功能的葯物。大多數是草本植物,也有動物葯材。中葯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葯和中草葯。由於中葯的質地和性質往往有顯著差異,所以煎煮的方法或時間也往往不同,包括初煎、後煎和包煎。中葯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重視。
❺ 「葯王」謝幕:MBO起家到全身而退,恆瑞能否繼續飄揚
歷史 的進程和個人的努力,他留下的背影,後人還會評說
1月16日晚,孫飄揚宣布卸任恆瑞醫葯董事長一職。
這個和哪吒一樣,宣誓「要把命運抓在自己手中」的「葯界一哥」,終於從執掌了30年的恆瑞醫葯中抽身而退,留下的是一個龐大的恆瑞帝國,帶走的是自己1824.3億元的身價。
恆瑞幾乎可以看作是中國醫葯行業的縮影,從起步到改制,從壯大到轉型,無不貼合醫葯行業波瀾壯闊的發展軌跡。當已經62歲的孫飄揚揮別這個行業的同時,醫葯行業的高光也正在轉換另外一種亮色。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醫葯行業正在向一個時代做告別。
往者不諫,來者也不見得可追。用今天的眼光去評價孫飄揚和他所代表的一批中國醫葯人,或許是不公正的。同這40多年來中國走過的歷程一樣,孫飄揚和他的同行們在從來沒有人走過的地方開辟出道路,成功和失敗,身價千億和重新來過,從來就只在一線之間。
孫飄揚,只不過是走的最順的那一個。
1
1970年的一天,幾個工人坐在一間小磚房外,徒手灌裝葯水。
這樣一幅畫面被定格在某家葯企的博物館里。那天陽光還不錯,工人們就穿著日常衣服,小心翼翼的往瓶子里灌著什麼。他們身旁是一口大缸,缸里舀出來的紅葯水直接灌到小瓶里,就可以對外賣了。
樓房和大煙囪那是華北制葯、新華制葯那些大的制葯基地才有的,流水線那時也只有上海的大葯廠獨有。很多小地方所謂的「制葯廠」就只能生產紅葯水、紫葯水這樣的葯品,連雲港製葯廠也不例外。
孫飄揚1982年剛到廠里時看到的樣子,大概和10年前差不多。作為中國葯科大學文革後第一批畢業的大學生,孫飄揚所學的技術在這樣的工廠里根本無法施展。沒過多久,孫飄揚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
這個人就是連雲港製葯廠的上級單位:連雲港醫葯工業公司的總經理徐維鈺。作為66年畢業的老大學生,徐維鈺的風格是「先做後說,沒做的不說,做到以後再說」。徐維鈺十分賞識孫飄揚,提拔他到醫葯工業公司當了科研處副科長。
在副科長的崗位上做了幾年之後,徐維鈺決定讓小孫回到企業去歷練歷練。當時孫飄揚的第一個單位連雲港製葯廠已經走入經營絕境,這家計劃經濟時期的「國家中型二類企業」即將迎來轉變。
孫飄揚應當一直是個勤奮的人,善於搜集各類醫葯情報。當時國際上有一種治療肺癌、白血病的特效葯「依託泊苷」,是瑞士山德士原研的,國外研究代號為Vp16-213。孫飄揚認為這個品種葯廠可以做,而且就仿百時美施貴寶的軟膠囊劑型。1990年,連雲港製葯廠做出了這個品種。
等到2002年日本的依託泊苷軟膠囊首次在中國獲批時,國內已經有兩家企業在賣了,日本人都看傻了眼。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同時也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方式。
據說,將恆瑞做大後的孫飄揚依然保持了當年愛研究的習慣,他手下有一個十多人的團隊專門搜集各種文獻,以掌握最新的醫葯技術,供企業發展做參考。
1991年,中國醫科院葯物研究所開始與連雲港製葯廠聯合開發抗癌葯異環磷醯胺,葯研所做出小樣之後,以120萬元的價格將技術轉讓給了連雲港製葯廠。這個品種最終在1995年獲批上市,連雲港製葯廠奠定了「抗癌葯物領軍企業」的地位。
到1996年時,連雲港製葯廠營收已經突破1億元。
如果光看數字,可能會覺得連雲港製葯廠在孫飄揚的帶領下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績。但站在醫葯行業的角度來看。1993年開始醫葯代表不再是外資葯企的專利。國企和民營企業學會了楊森、施貴寶們帶進中國的新鮮玩意兒,並很快將之發揚光大為「帶金銷售」模式。
(圖為影視作品中的醫葯代表)
1996年,是我國醫葯行業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葯品短缺的壓力很大,促使葯企大幹快上,年均葯品消費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1996年之後,醫保基金開始承受不住壓力,國家開展行業檢查,發現了「帶金銷售」的秘密。此後20多年,國家一直在與這股邪風作斗爭,至今仍未完成。
外企講合規,將行業水渾的責任拋給國內企業;國內企業講特色,把問題的源頭扔還給外企。誰也不願背這個黑鍋,但每個人都在黑鍋底下負重「錢」行。這就是20多年來孫飄揚帶領恆瑞醫葯異軍突起的行業大背景。
2
孫飄揚的人生「康波」,正是從1996年葯廠步入正軌開始的。
1997年,連雲港製葯廠改製成為恆瑞醫葯股份公司。這是一家國有控股企業,主要發起人是連雲港醫葯工業公司,其他股東包括國葯集團旗下的中國醫葯工業有限公司、連雲港市醫葯工業公司工會、連雲港市醫葯采購供應站、連雲港康緣制葯有限公司。連雲港醫葯工業公司後更名為連雲港恆瑞集團有限公司,實際上成為國資平台。
順便提一下,康緣制葯前身是連雲港中葯廠,也歸連雲港恆瑞集團有限公司管理。康緣葯業在上市之前,恆瑞集團是占股最多的發起人。徐維鈺扶起來了兩個下屬孫飄揚和肖偉,並一路扶他們的公司上市。
2000年,恆瑞醫葯上市。至此,孫飄揚作為公司總經理、國企的職業經理人,優異的完成了他的工作職責。
但孫飄揚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早在恆瑞醫葯還叫連雲港製葯廠的1996年,他就已經籌劃好了如何將國有的恆瑞醫葯納入到自己名下。
2003年,孫飄揚正式啟動MBO。但為了演好這出大戲,孫飄揚需要得到自己人的鼎力支持。1996年,連雲港製葯廠的供銷經理蔣新華辭職,創辦了連雲港天宇醫葯。很多恆瑞的老員工都知道,這家公司是商業企業,最初的業務是賣葯。
天宇醫葯經過多輪股權變更後,擁有一個極為分散的股權結構。蔣新華作為董事長兼控股股東,只佔天宇醫葯14%的股份,其他86%的股份則分散在19個自然人和兩個法人手中。
這還不夠,孫飄揚還找到了1995年曾在連雲港製葯廠工作過的董偉。董偉2002年時在天津一家外貿公司,為了配合孫飄揚,董偉2002年成立了連雲港恆創醫葯。
另外,孫飄揚還拉上了中泰信託。信託作為出資方,大約以年化8.8%的收益為孫飄揚MBO提供給融資。這部分股權在2年後,由孫飄揚妻子鍾慧娟所在的豪森醫葯幾位高管成立的公司購回。
就這樣,三家出資方在2003年3月24日同恆瑞醫葯大股東恆瑞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共收購了恆瑞醫葯56.15%的股份,國有控股部分只剩下6%。
但這件事情不是孫飄揚一廂情願就能完成的,還必須經過主管部門的批准同意,至少也得過老領導徐維鈺的一關。
孫飄揚用的還是下屬這一招。2002年,恆瑞醫葯高管等6人出資成立了威爾 科技 。威爾 科技 在2005年收購了德源葯業部分股份,並在2015年將德源葯業推上新三板。德源葯業是2004年國資平台恆瑞集團和11名自然人股東共同成立的公司,這11個人裡面就包括徐維鈺。
投桃報李的結果就是,2003年國資轉讓給三家民資機構之後,2006年孫飄揚控股了天宇醫葯,順手收攏了其他兩家,借道實際控制了上市公司恆瑞醫葯。
有的人MBO搞得動靜太大,錢沒掙到還把自己搭進去,一輩子翻不了身,比如伊利的鄭俊懷,三九葯業的趙新先。有的人就做的巧妙,關聯公司是怎麼拿出幾個億來收購國有股份的,根本沒人知道,也不會有人追查。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充當「白手套」天宇醫葯有個法人股東是恆邦醫葯,岑均達持有恆邦醫葯50%股份,自然也是為孫飄揚MBO出力的。15年後的2018年,岑均達成為豪森醫葯IPO時的第二大股東。
知恩圖報,看來一向是孫飄揚的做人原則。
3
後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
完成股改後的恆瑞醫葯一飛沖天,在新葯研發領域不斷加大投入,成為國內創新葯物的標桿龍頭。其核心的抗腫瘤葯物更是恆瑞的招牌,公司走上了「研發、創收、研發」的正向循環。
和很多同時期的葯企老闆不同,孫飄揚並不滿足於依靠一兩個重磅葯物包打天下的局面。在長達20年的企業發展 歷史 中,恆瑞每年用於研發的費用佔到銷售費用的10%左右,2018年為15.32%。
盡管與外資制葯巨頭相比,恆瑞的研發佔比還是低了點,不過這已經是國內葯企中最佳水平。這使得恆瑞在2018年排在全球制葯企業第25位,在它之前的,全是外資企業。
仿製葯業務一直是恆瑞醫葯的核心。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國際知識產權的規范無法約束國內企業,大部分專利葯品幾乎處於隨便仿製的蠻荒狀態。恆瑞等一批企業在這其中搶到了市場先機。但入世之後,這些 歷史 問題開始逐步受到外資原研葯生產企業的關注,針對國內企業的專利訴訟一個接一個。
恆瑞和大批國內企業挺過了專利訴訟最集中的那幾年。一方面法律環境里保護國內企業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對於知識產權,國人最初普遍不重視。當年的媒體還擺出這樣的標題:
《面對艾滋病人,要人權還是知識產權?》
正因為恆瑞在國內醫葯界里打出了自己的套路,與同時代的葯企相比有著鮮明的個性,所以上市之初,恆瑞醫葯就成為各家基金熱捧的股票。而且20年來白馬成色一直不改,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上難得一見的奇觀。
與此同時,孫飄揚還試圖復制另一個恆瑞。1995年,孫飄揚的妻子鍾慧娟從連雲港市葯監局辭職,參與創辦了豪森葯業。
豪森的商業模式與恆瑞一般無二,最初強仿美國禮來公司的原研葯奧氮平片一舉成名。在發展 歷史 上,恆瑞還與豪森有大量的關聯交易,外界一致認為兩家公司將合並為一家國內制葯巨無霸。但最終,豪森葯業在2018年單獨在港IPO。
仿製葯領域的錢雖然好賺,終究不是長遠之計。恆瑞一直自詡為「創新葯企」,對標的是輝瑞,但實際參照的一直是以色列梯瓦和瑞士山德士這類的仿製葯巨頭。而且孫飄揚敏銳地發現:市面上有銷售價值的原研葯,恆瑞居然已經仿製的都差不多了!
把全班尖子生的考卷都抄了一遍,分數要還是沒及格怎麼辦?
2019年10月,孫飄揚公開宣布:2018年年中已經叫停大量仿製葯的研發,轉向市面上熱門的生物制劑。2019年5月,投入數億元研發的PD-1品種卡瑞利珠單抗獲批上市,恆瑞從此走上另一條競爭賽道。
在新葯研發領域「脫虛向實」的恆瑞醫葯,能否真正像輝瑞一樣,引領中國制葯業界邁上新的高峰,還是會在棄易求難之後泯然眾人?這一切,重倉恆瑞醫葯的機構不會告訴你。
孫飄揚已經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使命,「那個後面還有一班天才在追趕」,中國的醫葯行業還將繼續精彩。
祝福孫飄揚!
❻ 醫葯的龍頭企業除了恆瑞醫葯還有哪些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股市中,我們所接觸和了解的葯企屈指可數,像雲南白葯、九芝堂這類媒體上經常播放廣告的企業,或者是像恆瑞醫葯在股市大放異彩的股票,才能為人所知。事實上,我國優秀的葯企不勝枚舉,並且這些企業在各自領域,在國內乃至全球都處於領先水平,只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和散戶不了解罷了。這篇文章,我們就做一個詳細的列舉。
一、生物葯雙鷺葯業,主要涉及基因工程及相關葯物,涉及腫瘤、肝病、心腦血管、腎病等,自主研發的生物技術新葯的數量和質量均居國內領先水平,關鍵技術處於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入選G20工程;
海王生物,具備完善的醫葯商業、醫葯工業及醫葯研發全產業鏈,心腦和腫瘤產品為主,在抗腫瘤、心血管、海洋葯物、呼吸系統、抗感染等疾病領域均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秀產品;
智飛生物,主要提供疫苗、生物製品、核心競爭力是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與美年健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萊茵生物,主要從事植物提取相關業務,國內少數幾家能夠通過改進和調整提取技術使提取物達到國際市場要求企業之一,坐標廣西,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控制優勢。
在這個領域,有獨角獸葯明康德,也有十年十倍股恆瑞醫葯,同樣牛氣沖天的智飛生物,和次新股貝達葯業等等,都是值得關注的潛力股。
❼ 漱玉平民市場前景漱玉平民算不算低價股漱玉平民實時情況,是利空還是利好
醫葯行業在市場上長期都是熱點,雖然最近走勢不太好,不過此時反而對發掘投資標的有很大幫助。今天就來和大夥談談醫葯行業中,作為專注葯品零售優質企業的漱玉平民。
在開始分析漱玉平民前,我整理好的醫葯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醫葯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漱玉平民大葯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濟南漱玉保健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1月21日。公司立足於醫葯流通領域,主營業務為醫葯零售連鎖業務。包括中西成葯、保健食品、中葯飲片、健康器械等產品的經營銷售,主要收入來源為直營連鎖門店醫葯產品的銷售。隨著公司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公司品牌影響力和企業知名度不斷提升。2019年,公司的商標"漱玉平民"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簡單介紹了漱玉平民的公司情況後,我們來看下漱玉平民有什麼亮點,值不值得我們投資?
亮點一:高效完善的物流配送優勢
以貼近市場、注重效率原則為基礎,公司按照業務分布情況,已全面建立了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在煙台、聊城、臨沂、濟南、東營、棗庄等地區創辦物流倉庫,工作任務就是對各自區域門店進行日常配送,對配送路線完美規劃,能使門店的配送需求得到快速響應。公司的智能倉儲物流整體解決方案也很新穎,而這種方案的目的就是建立了貨到人揀選、自動補貨系統等作業模式的智能化現代醫葯物流中心,該醫葯物流中心具體採取模塊化管理有效體系,涵蓋了高效、准確、高度智能化這些特點,為公司物流配送的高效執行提供有力的支持。

亮點二:客戶群體穩定,會員體系優勢明顯
公司通過多年的拼搏,擁有了一種忠誠度高、客戶發展穩定的會員體系,培育了一大批的穩定客戶群體,擁有的會員人數早已超過了1,150萬人。通過會員年齡結構、會員品類復購率、消費頻度、病種分類、核心商圈會員滲透率等多維度分析,方便鎖定目標會員,不斷提高營銷的精準度。除此之外,對會員能夠進行分類分級維護,建立電子檔案,並定期回訪,及時的做好健康跟蹤提醒,公司會員的忠誠度也變得非常好。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漱玉平民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漱玉平民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醫葯製造、醫葯流通和醫葯消費這三個主要環節都是構成我國醫葯產業鏈必不可少的環節。醫葯批發市場和醫葯零售市場一起組成了醫葯流通環節。互聯網的更新發展以及人們消費方式的轉變。目前零售葯店已經逐漸拓展到以醫葯電商平台為主的B2C業務和在線消費+線下葯店的O2O業務,傳統零售葯房也在不斷向DTP專業葯房、慢病管理葯房等創新模式轉型,零售葯店產業鏈得以優化升級。
綜上所述,我非常看好漱玉平民公司在醫葯零售行業的成長前景。作為一個擁有龐大客戶群體的平價葯店企業,漱玉平民非常有希望能夠不斷提升在市場的佔有率和影響力。不過,文章多少有一些滯後性,要是想研究漱玉平民未來行情,建議戳這個鏈接,有專業的投資顧問幫你分析股票,看下漱玉平民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漱玉平民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1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❽ 漱玉平民為什麼利潤低漱玉平民三季度財報預告301017 漱玉平民是做什麼的
長期以來,醫葯行業一直是市場的熱點,雖然近期走勢跌宕起伏,不過此時反而是發掘投資標的的好機會。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下醫葯行業中,作為專注葯品零售行業中龍頭的漱玉平民。
在開始分析漱玉平民前,我整理好的醫葯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醫葯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漱玉平民大葯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濟南漱玉保健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1月21日。公司立足於醫葯流通領域,主營業務為醫葯零售連鎖業務。包括中西成葯、保健食品、中葯飲片、健康器械等產品的經營銷售,主要收入來源為直營連鎖門店醫葯產品的銷售。隨著公司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公司品牌影響力和企業知名度不斷提升。2019年,公司的商標"漱玉平民"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簡單介紹了漱玉平民的公司情況後,我們來看下漱玉平民有什麼亮點,值不值得我們投資?
亮點一:高效完善的物流配送優勢
以貼近市場、注重效率原則為基礎,公司依據業務布局情況,逐漸形成了齊全的物流配送體系,在濟南、東營、棗庄、煙台、聊城、臨沂等地區建設物流倉庫,負責的內容包含對各自區域門店進行日常配送,對配送路線完美規劃,可以加快對門店配送需求的響應速度。要特別介紹公司引入的智能倉儲物流整體解決方案,而該方案明確設置了了貨到人揀選、自動補貨系統等作業模式的智能化現代醫葯物流中心,該醫葯物流中心全體選用模塊化管理,具有高效、准確、高度智能化等特點,幫助公司實現物流配送的高效執行。
亮點二:客戶群體穩定,會員體系優勢明顯
公司通過多年經營,建立的會員體系具有客戶忠誠度高、客流發展穩定的特點,培育了規模較大的穩定客戶群體,擁有的會員人數早已超過了1,150萬人。通過會員年齡結構、會員品類復購率、消費頻度、病種分類、核心商圈會員滲透率等多維度分析,將目標會員更好的鎖定,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營銷。在這同時可以更好的對會員進行分類分級維護,不僅要建立起電子檔案,還要做好回訪工作,及時的做好健康跟蹤提醒,公司會員的忠誠度也變得非常好。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漱玉平民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漱玉平民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醫葯製造、醫葯流通和醫葯消費這三個主要環節都是構成我國醫葯產業鏈必不可少的環節。當中醫葯流通市場是由醫葯批發市場和醫葯零售市場兩部分構成。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消費方式的不斷轉型升級,目前情況在,零售葯店也開始逐漸發展由醫葯電商平台為主的B2C業務和在線消費+線下葯店的O2O業務,此外傳統的零售葯房目前也在向慢病管理葯房、DTP專業葯房等創新模式轉型,使零售葯店產業鏈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綜上,我非常看好漱玉平民公司在醫葯零售行業的成長前景。作為一個擁有龐大客戶群體的平價葯店企業,可以預見漱玉平民將不斷提升在市場的佔有率和影響力。但是,一般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對漱玉平民未來行情感興趣的朋友,戳下方鏈接即可,有專業的投資顧問幫你分析股票,看下漱玉平民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漱玉平民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1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