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洛克菲勒 其人其事
從一無所有,到富可敵國,從被金錢所控制,到成為金錢的主人。約翰·D·洛克菲勒的一生,是不息戰斗的一生,是激情燃放的一生,是長壽而豐富的一生,是充滿張力的一生,更是自我實現的一生。從很大程度上而言,洛克菲勒的人生歷程,無關乎是非黑白的評價,他的諸多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興趣引導的自發行為而已。相較於時代而言,他已經走過太遠,而世人對其的評價,又太過於簡單。
據著名雜志《福布斯》的測算,約翰·D·洛克菲勒的身價摺合成現在的美元約有2000億——而根據2009年的《福布斯》億萬富翁排行榜,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身價僅為400億美元。洛克菲勒的影響力極其深遠,以至於其所領導的商業帝國所留下的遺產依然支配著世界石油產業,而洛克菲勒家族從發跡至今已經綿延6代,仍未現頹廢和沒落跡象。
與很多抓住了上帝或其他類似於上帝的大人物給予的機會而成功的美國超級富豪不同的是,洛克菲勒的成功是個人奮斗的結果。後人發掘了無數條洛克菲勒的成功秘訣,但事實上,他成功的根本在於:天生就對錢這種東西始終保持著狂熱的興趣。種種歷史資料表明,洛克菲勒對錢的執著只是出於一種興趣,而非貪圖享受什麼。他的一生都在瘋狂斂財,這個基督徒甚至將此看作是上帝賦予的使命;而他自己也毫不掩飾對金錢的狂熱喜愛——金錢能令他神經高度興奮。與此同時,他也一直都在琢磨,如何能讓每分錢物盡其用。
大多數時候,洛克菲勒將自己隱藏在百老匯26號的標准石油公司辦公室中,通過龐大的情報網,指揮著整個帝國。他自年少時便異常注意自我控制,每天仔細檢查自己的一言一行,稍有不妥言行或思想雜念便自行糾正;他能熟練地控制自己的臉部肌肉,使之不表現出任何喜怒哀樂。在商場上,這個奇瘦無比的老頭一直扮演著冷酷無情的角色,不過其私生活卻像清教徒般節儉:他上班時常常四處巡視,親自關小煤氣、擰緊水龍頭;他將生活中的一切開支數字,都記在了賬本上,並仔細研究;在1864年9月8日的婚禮上,其所購戒指也僅花15.75美元。
英雄不問出處
洛克菲勒曾說:「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此言絕非吹噓。盡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洛克菲勒的傳奇在理論上似乎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1855年,由於家庭貧困,約翰·D·洛克菲勒被迫輟學外出打工,時離7月16日高中畢業典禮只差兩個月,當時他才16歲。他的雙親也頗為一般,父親是一個假葯販子,嚴重缺乏責任心,長年在外流浪,而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教徒。洛克菲勒小時候給人的印象是目光有些呆滯,鬱郁寡歡,沒人能看出他日後會有多大出息。
但問題的關鍵是,洛克菲勒從來沒有這樣認為過。很早,洛克菲勒就表現出了對商業和金錢的熱情,以及對遠大未來的堅定信念。幼年時,他曾將別人送他的一對火雞精心喂養成群,挑好的在集市上出售;12歲時,他積蓄了50美元,把這些錢借給了鄰居,然後收取本息;14歲時,他放學後常到碼頭上閑逛,看商人做買賣。曾有一天,有個同學問他:「約翰,你長大後想干什麼?」年輕的洛克菲勒毫不遲疑地說:「我要成為一個有10萬美元的人,我准會成功。」
但是16歲那年,雄心萬丈的洛克菲勒為了尋找工作,受盡了打擊。他在克利夫蘭的街上跑了幾個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個前程遠大的職業。他一無學歷,二不會技術,但眼界卻頗高。他後來回憶道:「我上鐵路公司、上銀行、上批發商那兒去找工作,小鋪小店我不去。我可是要干大事的。」他按照城裡最大的企業名錄一家家上門求職,並且提出要見企業最高管理者——顯然,他碰了很多壁。不過難能可貴的是,他找完了第一輪全被涮下來後,又毫不氣餒地按部就班執行自己的求職戰略,開始找第二輪。半年後的9月26日,他終於在一家經營穀物的商行當上了會計辦事員。從此,這個日子就成了他個人日歷中的喜慶紀念日,他把它作為第二個生日來慶祝,盡管過了三個月他才收到第一筆補發的微薄報酬。
很顯然洛克菲勒的工作是極其努力的:工作中他替老闆要債,在欠債者門前一等數小時,神情完全像是如果要不到這筆錢,他馬上就得死去一樣。盡管他感到,與其工作中所做貢獻相比,自己待遇嚴重偏低,但在真正強大之前,他選擇了忍耐。不過他始終無法掩飾自己對金錢的狂熱——他曾將老闆一張4000美元的期票從保險櫃中偷出,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激動無比,如此反復數次。
帝國時代
1858年,年僅19歲的洛克菲勒炒了原老闆的魷魚。他向父親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積蓄的800美元,與比他大10歲的克拉克合股創辦了一家經營穀物和肉類的公司。這是洛克菲勒生平所辦第一家公司。由於經營順利,第一年就做了4.5萬美元的生意,凈賺4000美元。第二年年底凈賺1.2萬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
這時候人們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了石油,成千上萬人像當初採金熱潮一樣湧向採油區。一時間,賓夕法尼亞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產量飛速上升。但洛克菲勒經過實地考察後,冷靜地選擇了按兵不動。
事實也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3年後,原油一再暴跌之時,洛克菲勒決定在石油上大舉投資。但在不久後,他與合作者克拉克在石油業務的決策上發生了嚴重分歧,最後不得不分道揚鑣。
當時兩人都不願意失去對已有的石油合資公司的控制權。在股權拍賣會上,彼此喊價的情景十分激烈。拍賣底價從500美元開始,一路快速上揚。洛克菲勒已下定決心要投入石油生意,因此每次都毫不猶豫地喊出比克拉克更高的標價。當標價達到5萬美元時,他們都意識到此價格已大大超出公司的實際價值。但標價仍在上升,6萬美元,7萬美元……當克拉克無力地喊出7.2萬美元時,洛克菲勒面不改色的喊價「7.25萬美元」。克拉克願賭服輸,揚長而去。26歲的洛克菲勒終於取得了勝利,他後來在回憶這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時刻時說過:「這是我平生所作的最大決定。」
1870年1月10日,一家資本額為100萬美元的新公司成立了,它的名字就是標准石油公司。身為公司創辦人和總裁的約翰·D·洛克菲勒獲得了公司1/4的股權,當時他年僅30歲。是時,標准石油公司已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1/10,但整個行業的經營條件在持續惡化,到1871年,煉油業完全處於恐慌之中——利潤額完全消失,多數煉油商在賠錢。在這個令人焦慮的時刻,洛克菲勒產生了大膽想法:將所有煉油業合並成一個巨大的聯合體。很快,他憑借毫不手軟地擠壓、吞並對手建立起自己的帝國。1865年洛克菲勒初進石油業時,克利夫蘭有55家煉油廠,到187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立時只有26家生存下來,1872年底標准石油公司控制了這26家中的21家。到他38歲時的189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商,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原油產量。
伴隨著公司規模的超級膨脹,其樹敵也越來越多。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個壟斷機構,應予拆散。美孚石油帝國被拆分為約37家地區性石油公司。洛克菲勒創建的石油帝國及其繼承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龍,連同起家於德州的德士古、海灣(Gulf),英國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並稱「石油7姐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7家跨國石油公司。1999年埃克森同美孚合並,2001年雪佛龍同德士古合並,此前海灣在1980、1990年代將其資產售予雪佛龍和英國石油公司。今天,這些公司依然位列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的前幾名。
前所未有的慈善家
出於對金錢的熱愛,洛克菲勒發了大財,並構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商業帝國。但是對金錢的狂熱追求,又讓其患得患失:他雖有億萬家財,卻總是為一些小錢花得是否合適而控制不住情緒;他一直勤奮工作,而不捨得「浪費」時間去放鬆。終於,因為憂慮、驚恐、壓力及緊張,他把自己逼近墳墓的邊緣——在53歲時,洛克菲勒看起來就像個僵硬的木乃伊。醫生們警告他:再不退休,「就死路一條」。為了活命,1897年,他終於退休了。他開始專注於慈善事業,他花了幾年的時間,才學會用一種系統、科學而又同他的財富規模相稱的方式捐錢。
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人類歷史上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青黴素和其它數十種使用其捐贈經費完成的發明,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和健康;以前兒童患腦膜炎的死亡率曾高達五分之四,現在兒童的生命已不再受腦膜炎的威脅;在中國,北京協和醫院及醫學院就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最大、最著名的一項事業;鮮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會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他還創立了芝加哥大學,但卻不願把這所大學與自己的名字聯系起來。
1895年,56歲的洛克菲勒開始不露聲色地逐步隱退,把事業交給他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1937年5月23日,洛克菲勒去世,享年98歲。他僅留下了2600萬美元的遺產,交稅後僅剩1600萬。
『貳』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是誰成立創辦的
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92年5月17日,當時24個證券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68號外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梧桐樹協議,協議規定了經紀人的「聯盟與合作」規則,通過華爾街現代老闆俱樂部會員制度交易股票和高級商品,這也是紐約交易所的誕生日。
1817年3月8日這個組織起草了一項章程,並把名字更改為「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1863年改為現名,紐約證券交易所。從1868年起,只有從當時老成員中買得席位方可取得成員資格。
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第一個總部是1817年一間月租200美金,位於華爾街40號的房間。1865年交易所才擁有自己的大樓。坐落在紐約市華爾街11號的大樓是1903年啟用的。交易所內設有主廳、藍廳、「車房」等三個股票交易廳和一個債券交易廳,是證券經紀人聚集和互相交易的場所,共設有十六個交易亭,每個交易亭有十六至二十個交易櫃台,均裝備有現代化辦公設備和通訊設施。交易所經營對象主要為股票,其次為各種國內外債券。除節假日外,交易時間每周五天,每天五小時。自20世紀20年代起,它一直是國際金融中心,這里股票行市的暴漲與暴跌,都會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股票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引起波動。現在它還是紐約市最受歡迎的旅遊名勝之一。
交易所在一戰發生後不久(1914年7月)就被關閉了,但是這一年的11月28日又重新開放,使得各種債券自由交易支持作戰。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國股票市場崩潰,股價下跌引起的恐慌又促使了大蕭條。1938年10月31日,為了恢復投資者的信心,提高對投資公眾的保護,交易所推出了15點計劃。
1934年10月1日,交易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為一家全國性證券交易所,有一位主席和33位成員的董事會,1971年2月18日,非營利法人團體正式成立,董事會成員的數量減少到25位。2006年6月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並組成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公司。1股紐約證交所的股票換成1股新公司股票,泛歐證交所股東以1股泛歐證交所股票換取新公司的0.98股股票和21.32歐元現金。新公司總部設在紐約。
1953年起,成員限定為1366名。只有盈利250萬美元(稅前)、最低發行售出股票100萬股、給普通股東以投票權並定期公布財務的公司,其股票才有資格在交易所掛牌。至1999年2月,交易所的日均交易量達億股,交易額約達300億美元。截至1999年2月,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超過3000家,其中包括來自48個國家的385家外國公司,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超過10萬億。另外,美國政府、公司和外國政府、公司及國際銀行的數千種債券也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2006年年底,歐盟監管機構初步批准了紐約證交所(NYSE)與歐洲證券交易所(Euronext)的合並交易,從而為這筆交易的完成掃清了一個重大障礙。這預示著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證交所並購交易在經過六個月的跋涉後向終點更進一步。
『叄』 求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詳細介紹,如位置、布局、歷史等
界金融業的脈搏--股票交易所 華爾街11號,坐落的是鼎鼎大名的紐約股票交易所。別看這座只有7層樓的大廈普普通通,而且夾在高聳入雲的紐約摩根抵押信託大廈和歐文信託大廈中間,似有受壓迫的委屈之感,可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如果說華爾街是世界金融業的心臟,那麼股票交易所則是其脈搏,只要它輕輕一跳,國際經濟與金融界立即就隨其晃動。華爾街今天的顯赫,與股票交易所密不可分。
華爾街兩側本來綠樹成蔭,經過英國人的砍伐,只剩下幾棵孤零零的梧桐樹。1792年5月17日,24個經紀人在華爾街68號門口的一棵梧桐樹下簽訂了著名的「梧桐協議(The Buttonwood Agreement)」,成為紐約股票交易所這一著名機構的前身。他們商定以後每周用幾個上午在這棵樹下聚會,按照只進行相互交易、一律排除外人、服務按規定價格收費的「三條原則」進行活動,同時舉行了所有成員參加的拍賣。公眾對這種新的、相對保險的賭博活動給予了無限的熱情,無論刮風下雨樂此不疲。1817年,有組織的中介商們創立了紐約股票與交易委員會(NYS & EB)。
1853年,更名為「紐約股票交易所」的原紐約股票與交易委員會試圖控制整個市場,在1869年與其對手——公開(Open Board)交易所合並了。
到20世紀20年代出現新的上漲行情時,紐約股票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Inc)戰勝了所有挑戰,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交易所,成交量佔美國上市證券交易的75%。1929年危機驟起以後的大蕭條使人們普遍喪失了對華爾街的信任,尤其是對紐約股票交易所的信任。美國國會在1933年的《證券法》中設立了聯邦披露的要求。而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將那些未被規范的交易所置於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監督之下。
作為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股票交易市場,紐約股票交易所以其近3000家上市公司和16萬億美元的總市值,成為監視世界經濟運轉狀況的中心。而紐約股票交易所股價綜合指數和選用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股票貶值的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則成為了解股市行情最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成為衡量美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今天,紐約股票交易所仍然在1901年至1903年建造的老房子里。其位於布羅德大街18號的正門依然富麗堂皇。這座早期愛德華式的建築體現了羅馬文藝復興時代的風格:6根凹槽的科林斯式的圓柱,裝飾華麗的三角門牆,上面刻著6個淺浮雕人像,分別代表農業、礦業、動力和設計等幾個方面。中間站著一個被稱做「誠實」的豐滿的女人像,兩旁有兩個較小的男人像接收並記錄別人帶給她的成果。
『肆』 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成立的時間
1602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
簡介
創立於荷蘭帝國時代的160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位於阿姆斯特丹市的內達姆廣場附近。阿姆斯特丹證交所是一個以金融股票為主的證券市場,而且外國股票佔有相當高的比例,不過這些年來該證交所比較注意培養和發掘高技術的企業股票上市。
該證交所於1980年9月開始採用美國股票阿姆斯特丹系統交易,只要登帳即可成交,以方便投資者在荷蘭買賣美國股票。1985年,又和東京證券交易所簽訂協議,同樣實行股票買賣轉帳清算。1984年,阿姆斯特丹證交所還開設了歐洲債券交易市場,以進行10萬美元以下的歐洲債券交易。
2000年9月22日,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與巴黎證券交易所以及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正式宣布合並,形成全球第一個跨國境、單一貨幣的股票和衍生泛歐交易所。
建立概況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Amsterdam Stock Exchange,AEX) 於1609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誕生,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銀行也是在這一年誕生,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
第一隻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聯合公司。1602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聯合股份公司。通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社會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建立東印度公司的目的是為了派遣商船前往南洋,通過買賣交易換回當時歐洲沒有的貨物,如瓷器、香料、紡織品等等,這些物品在當時的歐洲可以賣到很高的價錢,但是沒有人能單獨提供大筆巨資為船隊准備航海和貿易,所以人們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所需的資金,對於買了東印度公司股票的人來說,所獲得的利潤既可以以黃金、貨幣或者貨款的形式支付,也可以直接用香料支付,由於船隊販運回來的貨物有可能一年比一年值錢,有可觀的利潤可圖,因此人們踴躍地大量購買東印度公司的股票。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和第一隻股票就這樣開始了其歷史使命。
『伍』 格林斯潘是哪號人物啊
誰也沒有料到,艾倫·格林斯潘會達到經濟學界職業的頂峰,並且享有現在這樣的知名度。當然,他很可能又不得不忍受這種知名度給他帶來的煩惱。這中間他也歷盡艱辛,比如說,你能設想這位沉默寡言的美聯儲主席曾經在搖擺樂隊吹小號的情景嗎?這種形象確實耐人尋味。
格林斯潘於1926年3月6日出生於上曼哈頓的華盛頓海茲區,很小的時候,格林斯潘父母就離了婚,他是由母親撫養成人的。
在喬治·華盛頓中學時(這所學校也是亨利·基辛格的母校),艾倫顯示了他的數學天才,但他首先津津樂道的卻是音樂。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他在紐約著名的吉拉德學校接受了兩年培訓,因為他演奏低音單簧管和薩克斯管的技巧過人,因此就進入季羅姆搖擺樂隊當了一名爵士樂演奏員。
但他周圍全是專業樂師,在這些超級天才面前,他感到很自卑。他開始懷疑其音樂生涯的前程。當時,聰明絕頂的格林斯潘遇到幕間休息,總是躲在角落裡啃大部頭的經濟和金融書籍。巡迴演出一年以後,他離開了樂隊,開始在紐約大學就讀商業經濟學。
經濟學就像件得體的上衣一樣非常適合格林斯潘,他於1948年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兩年後,他繼續在紐約大學深造,攻讀經濟學碩士,隨後又來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時,他已同畫家瓊·米契爾結婚。這時,他和著名的經濟學家亞瑟·彭斯共同搞研究,兩人成了摯友。
到了1954年,格林斯潘的婚姻宣告終止,他也中斷了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的博士課程。盡管一再受挫,他仍走在快車道上。當時他才28歲,就同一位年紀稍大的紐約債券交易人聯手,此人名叫威廉·圖森,他們共同創辦了一家咨詢公司:圖森-格林斯潘公司。在後來的20年裡,格林斯潘一直把這家公司當作自己的職業基地。1958年圖森去世後,他就接過了公司的領導權,擴大經營,開發了一批在金融和製造業領域頗具影響的客戶。同時,格林斯潘還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穎奇特、有利可圖的小天地,即向高層企業管理人員提供經濟分析意見。正如一位美聯儲官員日後所說:"他是第一個專門向總裁們提供預測的人。"這種工作不僅在思維上有挑戰性,也特別適合格林斯潘發揮個人才能,而且也因此使他變成了一位富人。
直到1977年,格林斯潘才拿到在紐約大學攻讀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如果誰把美聯儲主席看成是教授式的人物,一聽到這件事肯定會愕然。雖然他有25年時間沒同書本打交道,但這段時間對他來講極有價值。作為一名經濟顧問,他學會了如何使用復雜的定量技術去預測分析宏觀和微觀經濟動向,與此同時,他獨創了一種"從最基層做起"的分析方法,而這種方法成了他在美聯儲的標志。
對處於這個神秘領域以外的人來講,很難說清格林斯潘的方法論有多麼獨特。他從最小的細節開始,如庫存量、產品交貨時間等,研究許多數字,直至看到大輪廓的出現。他的一位朋友曾略帶誇張地說:"格林斯潘是這么一種人,他知道1964年出廠的雪佛萊轎車上用了多少個平頭螺栓,他還知道如果拔去其中3個將會對國民經濟造成什麼影響。"
格林斯潘於1968年開始涉足政治。1974年夏季,赫伯特·斯坦恩告知尼克松總統他不想再繼續擔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一職,白宮方面就此考慮聘請格林斯潘擔任該職務。但格林斯潘堅決不幹。由此可以看出,他熱愛他在圖森-格林斯潘公司的工作,不願意讓公司失去像他這樣強有力的領導人。這時,亞瑟·彭斯,這位格林斯潘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良師益友,出面相勸當年的同窗好友。彭斯自1970年以來一直擔任美聯儲主席。他對格林斯潘講:圖森-格林斯潘公司成立20年了,假如這時離了創始人還不能運轉,這就正好說明這家公司存在著嚴重問題。格林斯潘認為彭斯的分析語重心長,便同意擔任這項職務。
格林斯潘是擔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這一重要職務的第一位"商業經濟學家",他很快就發現要對付許多商業方面的挑戰。而他所面臨的更大挑戰,卻是在13年之後。
1987年,格林斯潘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他的任命一宣布,道·瓊斯指數竟下降了22個點。債券價格下滑得更厲害,在一天之內降到了五年內的最低點。在東京,美國對日元的匯率由1∶145跌到了1∶142.5;在巴黎,美國對法國法郎的匯價下降了2%。
這位新任的美聯儲主席不得不馬上對付通貨膨脹。在7月份,原油價格跌到了每桶11美元;而到了8月,又猛漲到每桶22美元。價格的暴漲連同其他通脹壓力,促使美聯儲於1987年9月4日將貼現率提高了0.5個百分點。
這是一年多來首次利率調整,又是從1984年春季後第一次上調利率。實際上,從1984年以來,美聯儲共七次削減利率,由原來的90%下調到後來的5.5%。大多數經濟權威人士認為:9月上調利率,明顯地意味著格林斯潘主持的美聯儲要認真對付通貨膨脹。
然而,危機四伏,接連不斷。在經過一周的慘重損失後,到10月19日這一天---不久就成為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一"---股票市場大幅度地下降了508點(降至1738.74點),造成帳面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這一天下降的百分比為22.6%,是1929年大蕭條時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那一天的兩倍。對大多數觀察家來說,這個時候真是可怕之極。這就需要具有果斷決策能力的領導人擔此重任,力挽狂瀾,而坐在美聯儲主席高位上的這個人卻是人們記憶中最沒有經驗的那一位。
但是,面對挑戰,格林斯潘挺身而出。下午剛過4點鍾,格林斯潘在達拉斯走下飛機,收盤鈴聲已響,使華爾街避免了遭受更大的損失。一個驚慌失措的美聯儲官員告訴格林斯潘,市場在收盤時已下降了508個點,格林斯潘當時一愣,但馬上做出反應,他聽到的應是508個點,而不是5.08個點。他立即取消了預定的講演安排,飛回華盛頓,當夜召開緊急會議,同顧問們研究處理危機的對策,並做出了至關重要的決策。在星期二開市鈴聲響前不到一個小時,他發表了下面的簡要聲明:"聯邦儲備委員會,根據其國家中央銀行的責任,今天重申它時刻准備著發揮其清償來源的作用,支撐經濟和金融系統。"
也就是說美聯儲會根據需要,向金融體系注入資金,以防止金融崩潰。換句話說,對付危機的緊迫性已遠遠超過了緊縮銀根的政策。雖然這與格林斯潘過去的主張不合,但正如愛默生所說:"愚蠢的政策一致性是目光短淺之輩的做法。"格林斯潘並不愚蠢。
在過去的黃金年代裡,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只要像摩根這樣的金融巨頭走進股票交易所,在大庭廣眾之下簽下大額訂單,就可以制止恐慌。其含義很明確:沒什麼值得害怕的。而現在的美聯儲是在摩根去世那一年創建的,在眾多方面成了他的繼承者,也正以類似的象徵性手段干預經濟來穩住投資者。學了一輩子經濟史的格林斯潘,對摩根和其干預手段了如指掌,更確切地說,他也了解美國1929-1933年金融史上的悲劇,當時正是由於中央銀行愚蠢地緊縮銀根,把已經受到打擊的股票市場推進了大蕭條的深淵。所以,當他的一些顧問正苦於無計可施時,格林斯潘卻毫不猶豫地說道:"懂得經濟史的人都會明白,如果股票市場下跌了500個百分點,跌幅達20%時,經濟肯定會出現大問題。這時我們所要考慮的不是應不應該向市場注入資金的問題,而是如何注入的問題?quot;
市場很快就平靜下來。在短短幾個月內,人們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損失。正如《福布斯》日報所描繪的那樣,"這是格林斯潘最輝煌的一刻,他高舉起喇叭,告訴銀行把錢借給華爾街,然後降低短期利率,而長期利率也隨之下降。"
這種有效的干預,對格林斯潘來說,還只是開頭。股票大跌幾個月後,美聯儲又調高了利率,這是一個驚人的舉動,而且傳遞了兩個有關信息:首先,格林斯潘已下定決心抑制通貨膨脹;其次,他相信1987年的股票大跌與其說是危機,倒不如說是對經濟的調整。他高瞻遠矚,不讓短期波動影響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多虧了格林斯潘的決斷,股市跌價後才沒有出現經濟蕭條。值得慶幸的是,1987年的股票大跌沒有重演1929年的悲劇。
在經濟領域取得勝利後,格林斯潘現在面臨著重大的政治考驗。保守的共和黨總統喬治·布希正爭取連任,大多數悲觀的華盛頓內部人士預測:保守的共和黨人格林斯潘不會對利率採取任何行動來支持布希,盡管當時迫於通貨膨脹的壓力很明顯需要再次調高利率。這時,格林斯潘更驚人的舉措出台了。在共和黨全國大會召開前的幾個星期,美聯儲將貼現率提高了50個基本點(整整提高了50%),這一來幾乎窒息了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
這是什麼意思?首先,這位美聯儲主席盡管經驗仍然欠缺,但卻從不受任何人控制,也不領任何人情。其次他的視野遠遠超過了政治家的視野,因為政治家最遠只能看到下一次選舉。格林斯潘經常不厭其煩地講:我們的目的是獲取最大程度的可持續性增長。
1990年,經濟滑入輕度衰退期,許多經濟學家和投資者指責格林斯潘把持的美聯儲,說它在發現經濟指標有問題以後,採取行動時動作太慢(美聯儲直到12月份才調低利率)。但到了1992年,經濟又出現大幅度增長,同時通脹率和失業率保持很低水平。當其他人正在沾沾自喜、津津樂道時,格林斯潘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更遠處。他得出結論:最大可持續增長已處在危險之中。美聯儲預計再過一年左右時間,緊張的勞動力市場便會引發通貨膨脹,於是從1992年7月開始提高利率。這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先發制人的打擊"。
從華爾街到各城鎮,對格林斯潘可謂眾說紛紜。許多人把他當成討厭的掃興鬼:經濟本來處於良好發展勢頭,就因為過度害怕通貨膨脹而去抑制其發展。而工會組織只想提高工人工資,增加就業機會,因此就把這位美聯儲反通脹鬥士罵得狗血噴頭。但是美聯儲卻繼續調高利率,一共調整了五次。從1992年7月的3%的最低點調至1995年2月1日的5.25%的最高點。與此同時,經濟繼續增長著。先發制人的打擊的確保證了經濟的最大可持續增長,格林斯潘的理論得到了驗證。
隨著格林斯潘的努力,美國的經濟狀況日益好轉。1999年初,美國經濟以5%的年增長率發展,而失業率跌到了28年的最低點。這樣一來,他每說一句話人們就越加關注。連穩重成熟的人們也開始從這位麻臉主席的講話、證詞和態度中尋求潛台詞:他會干什麼?他不會干什麼?
理智地說,我們的確應完整地分析一下格林斯潘對世界的看法,因為他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太大了。我們還應該更全面理解世人對他的看法及對他這種觀念的反應。我們到了該理解格林斯潘效應的時候了。
『陸』 美國三大證券交易所是哪三大
1、紐約證券交易所
紐約證券交易所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百老匯大街18號,在華爾街的拐角南側。2006年6月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並組成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公司。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上市公司總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IPO數量及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交易量第二(2008年數據)的交易所。在2005年4月末,NYSE收購全電子證券交易所,成為一個盈利性機構。
2、美國證券交易所
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過去曾是全美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坐落於紐約的華爾街附近,現為美國第三大股票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大致上的營業模式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一樣。
但是不同的是,美國證券交易所是唯一一家能同時進行股票、期權和衍生產品交易的交易所,也是唯一一家關注於易被人忽略的中小市值公司並為其提供一系列服務來增加其關注度的交易所。
3、納斯達克證券市場
納斯達克,全稱為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是一個基於電子網路的無形市場,目前大約有5400家公司在該市場掛牌上市,是美國上市公司最多、股份交易量最大的證券市場。
(6)美國股票交易所老頭擴展閱讀:
特徵
第一,證券市場是價值直接交換的場所。
有價證券是價值的直接代表,其本質上只是價值的一種直接表現形式。雖然證券交易的對象是各種各樣的有價證券,但由於它們是價值的直接表現形式,所以證券市場本質上是價值的直接交換場所。
第二,證券市場是財產權利直接交換的場所。
證券市場上的交易對象是作為經濟權益憑證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券等有價證券,它們本身僅是一定量財產權利的代表,所以,代表著對一定數額財產的所有權或債權以及相關的收益權。證券市場實際上是財產權利的直接交換場所。
第三,證券市場是風險直接交換的場所。
有價證券既是一定收益權利的代表,同時也是一定風險的代表。有價證券的交換在轉讓出一定收益權的同時,也把該有價證券所特有的風險轉讓出去。所以,從風險的角度分析,證券市場也是風險的直接交換場所。
『柒』 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哪個國家
第一個在阿姆斯特丹(荷蘭)這是個在歷史上很重要的地方
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買賣海外貿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雛形。
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以後演變為倫敦證券交易所。英國作為股票交易行為創始國之一,在股票交易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但英國經濟政策以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為根基來構建,故而顯得相當保守。政府對經濟採取不幹涉主義,在股票交易方面也如出一轍。所以盡管「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證券交易所。盡管「倫敦證券交易所曾為當時英國經濟的興旺立下汗馬功勞;當保守的思維模式與時代碾進的車輪不能共步以驅時,競爭力的漸失乃至成為相對後進的市場就存在某種必然。改革就必然成為覺醒者們的確定之策。「倫敦證券交易所於1986年10月進行了重大改革,……這些改革措施使英國證券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鞏固了其在國際證券市場中的地位。
『捌』 全球共有哪些股票交易所啊
1、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市值192230億美元,1792年成立與紐約,上市公司數量2400家。
2.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市值68310億美元,1971年成立於美國華盛頓,上市公司數量3058家。全世界最知名的科技股證券交易市場。阿里巴巴、網路、京東等中國企業在此上市。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也是美國的一間電子股票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二大證券交易所。
3.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市值61870億美元,1801年成立於倫敦,目前上市公司3041家。
4.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值44850億美元,亞洲最大證交所,1878年成立於東京,目前上市公司2292家。
5.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市值39860億美元,1990年11月26日成立,目前上市公司數量1041家。我國最大證券交易所。
6、中國香港證券交易所,市值33250億美元,1891年成立,上市公司數量1866家。騰訊股份在此證券交易所上市。簡稱為港交所,在2000年6月27日在聯交所上市。
7.泛歐證券交易所,市值33210億美元,2000年12月由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布魯塞爾交易所、巴黎交易所簽署協議,合並為泛歐交易所,總部位於巴黎。上市公司數量1299家。
8.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市值27810億美元,1861年成立,上市公司數量1524家。
9.中國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值22850億美元,成立於1990年12月1日,上市公司數量1420家。深圳交易所簡稱深交所,是中國大陸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
10.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市值17660億美元,德國最大證券交易所,目前有上市公司數量3769家。
個人建議:毫無疑問的就是排名在最前方的應該就是美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對於經濟的發展是格外注意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簡稱紐交所起源於1792年5月17日,在全球金融市場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所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目前為止市值為30923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