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美國股市發展歷史。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多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一時期,美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從19世紀的後期開始,當時為了給鐵路、製造業和礦業融資,企業紛紛發行股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896年道瓊斯指數成立。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1929年8月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最高超過到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道瓊斯指數再次回到380點是在25年之後。1929年到1933年,美國股市下跌的同時,大量的債券被拒付,美國約有40%的銀行倒閉。
這一歷史時期,美國股市真正進入投資時代,價值投資思想是這一時期主流的投資思想。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至今,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1)美國大蕭條時期股票走勢擴展閱讀
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交易所。於200多年前的1792年,隨著24位股票經紀人和商人簽訂的《梧桐樹協議》而成立。世界上的許多大型公司都在NYSE上市,例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和沃爾瑪。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實體交易所,交易都是面對面進行。無論何時您聽到「上市交易所」,指的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訂單操作是由提交交易的交易所成員和場內經紀人在特定位置(也被稱為交易現場)來完成的。
採用簡單的拍賣法,以買方願意購買的最高價格,結合賣方願意出售的最低價格(被稱為出價和問價)進行。股票要麼是通過上次的售價,要麼是出價和詢價的價格來進行報價。
NASDAQ(納斯達克)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如同OTC(場外交易)市場一樣。這里沒有交易大廳,沒有專家,也沒有中心地點。相反,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交易商的電腦化網路來進行。這就把電腦癱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因為網路是獨立的(如果一台電腦壞了,其它的則繼續連接)。
納斯達克在以前被認為是次於NYSE的,但自從高科技繁榮,像微軟和Intel這樣的眾多公司快速成長,納斯達克已經被認為是NYSE主要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在聲譽還是成交量方面。納斯達克系統的經紀業務由造市商來執行。
與NYSE的專家不同,造市商只控制他們自己的出價和問價,而不是控制某個股票的整個交易過程。某個股票可以有許多的造市商,都在同一時間交易。
AMEX(美國證券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交易所。在納斯達克出現以前,是第二大交易所。1998年,AMEX被實際上是納斯達克的母公司NASD買下。AMEX主要進行小型股(市值將在下部分進行解釋)和期權的交易。
2. 美國大蕭條時期股市為什麼會突然崩盤人們為什麼紛紛從銀行里取錢呢謝謝了。
一,股市為什麼會崩盤?
1929年,大蕭條前期,經濟非常景氣。胡佛總統認為」貧困將從美國消失「。工廠農業機械化,達到巔峰。工人更容易丟工作,開始省錢。而工廠開始發現市場開始萎靡。紛紛將錢投入來錢快的股市。工人們也參與股市的游戲。最後杠桿加貸款,讓信託及銀行,股市繁榮。但是這種加錢,借錢買炸彈的游戲總會爆炸。起初股市大跌!分析師們,銀行家們,都宣傳是空頭們在擾亂市場,想穩定局勢。但實體經濟,已經無力支撐高昂的股價了,因為股票已經達到歷史巔峰。
二,人們為什麼從銀行取錢?
1.大蕭條,取錢是最錯誤的想法,只因為人們知道銀行會倒閉。而不知道就算取出來,貨幣也會貶值!懂經濟的都知道搶購黃金。
2.美國的銀行會倒閉,存的錢可能會取不出來。股價崩潰,貨幣瘋狂貶值。導致羅斯福實行3R計劃,再將貨幣貶值40%,然後用貶值的貨幣,雇傭工人修建基礎設施。重新發行銀行執照,讓銀行開門營業。
3.房價和古玩字畫一樣,大幅貶值(日本巔峰時期,貨幣升值。在1991年,東京的土地和房地產價格拔高到了可以將整個美國買下,但這是經濟泡沫催生的結果。日本樓市的泡沫很快被捅破,股票和樓市價格急劇下降,經濟快速衰退,直到現在,日本的經濟還沒有完全走出陰影。)。當時日本在全球,買!買!買!八佰伴這類公司瘋狂擴張!古玩字畫價格,瘋狂上漲。但泡沫破裂,瘋狂貶值。因為大蕭條!
1931年,美國1929年的經濟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蕭條,英國結束了金本位制。
1933年4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人民上交全部的金幣、金條,宣布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出口,美國放棄金本位制。美聯儲以20.67美元比一盎司來收取老百姓手中的黃金,從而使美聯儲迅速積蓄了大量黃金儲備。1934年通過的黃金儲蓄法進一步規定私人擁有黃金貨幣非法,該法案到1974年才被廢止。
4.國家很可能像1933年美國(政府強制回收黃金)。1948年8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用金圓券,強制回收黃金)。所以黃金也不是最靠譜的。但是持有黃金,已經是上上之策了。除非國家不出類似的政令。黃金將成為唯一保值,且在大蕭條恐慌中可能升值的唯一。
5.1997年韓國(韓國是國企銀行,政府財稅擔保。1997韓國為了國家不破產,申請IMF提供援助。IMF提出大量肢解國企等要求。銀行只存韓國銀行(央行)為國企。30家大財閥中的韓寶、起亞等8家破產倒閉,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大幅增加,市場開始恐慌。1997年11月24日,韓元兌美元價格到達1139:1,股市暴跌70%以上,創出488點的十年新低,資本瘋狂外逃,外匯儲備迅速下降到200億美元以下(實際可用外儲僅有79億)。穆迪等評級機構大幅下調韓國國債的信用等級。12月12日,韓元兌美元暴跌到1891:1,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韓元貶值了66%。泡沫全面破滅:韓國33家銀行中,5家破產,10家被賣,剩下19家。1984家券商、基金、信託等金融機構中,關停並轉了400多家。)。所以,就算是國企銀行。在大蕭條中,也存在破產風險。
今天2019-3-12,個人認為上證指數,將超6000點,因為現在兩會,放鬆股市波動。破裂後中國將影響世界經濟。
近年亞洲第三世界中,中國比印度等GDP增速更慢。因為投資與工業,正分散轉移,到非洲,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中國的判斷與挑戰,將影響世界。中國對外投資巨大,今年敘利亞極端組織拒絕美日9000億援助建國,希望中國投資發展。
中國進一步放緩對外投資,減少美國國債。降低企業人民稅收(個稅改革)。想必是為了面對國內經濟形勢,戒掉房地產毒葯。但這無異於刮骨療傷,將會有嚴峻挑戰。作者:周米炳。
3. 美國大蕭條時期是怎麼樣的
大蕭條是一場持續了10年的全球經濟蕭條。它始於1929年10月24日的「 黑色星期四 」。在接下來的四天里,股票價格在1929年的 股市崩盤中下跌了23%。在 大蕭條影響了 社會的各個方面。到1933年, 失業率 從全國勞動力的3%上升到25%。那些仍然有工作的人的工資下降了。由於通貨緊縮,美國 國內生產總值減少了一半,從1030億美元減少到550億美元。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之間下降了27%。
但是在這個時期的美國人的生活質量極低,大蕭條導致許多農民失去農場。與此同時,多年的過度耕種和乾旱造成了中西部的「 沙塵暴 」,摧毀了以前肥沃地區的農業生產。成千上萬的這些農民和其他失業工人移居加利福尼亞尋找工作。許多人最終生活成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其他人則搬到名為「 Hoovervilles 」的棚戶區,以當時的總統赫伯特·胡佛命名。美國城市裡到處都是食物,但許多人沒有錢購買,人們在街頭挨餓,美國政府試圖擺脫供應商無法出售的多餘食品。嚴格遵守市場規則:未售出的商品應始終歸類為多餘商品,不能將其分給窮人,因為它可能對企業造成損害。各種方法被用來摧毀多餘的食物。他們燒毀了農作物,將它們淹沒在海洋中,將牛奶倒入河中。
4. 以美國股市為例,市場走勢到底是可以預測還是不可預測
導言:最近美國股市再創歷史新高,2019年7月12日,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報收27088.080點,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的第二年,即2009年3月8日創下了6440.080點低位後,美國股市持續了長達10年的牛市行情。於是有類似疑問,美股再創歷史新高:道瓊斯指數首次沖破27000點大關,美股會牛多久?美國股市到底什麼時候崩盤等疑問。
觀點:股市長期走勢樂觀地認為是向上的,中期走勢充滿曲折,股市短期走勢不可准確預測。
美國證券交易所
美國股市的誕生及初期走勢
美國股市幾乎與美國誕生有著同樣的歷史。先是發行美國債券,然後才是美利堅合眾銀行誕生,即美國銀行,它最初也是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而成立。
1792年,美元正式誕生。
1792年3月21日,24個經紀人在華爾街68號的一棵梧桐樹下簽訂協議,史稱《梧桐樹協議》,即紐交所前身。
20世紀之前的每股股市充滿欺詐和內幕交易,是個大雜燴。
20世紀初,美國證券交易的中心才開始移到華爾街,一棟新的證券交易大樓也開始屹立在華爾街直至今日。
進入20世紀頭幾年,股票市場有了幾年好日子,但在1907年印發危機,並導致股市大幅波動。1900年道瓊斯指數在70點附近,1906年到達100點,而1907年底至60點左右。
從1908年到1924年的10多年時間里,指數主要在在60點——100點箱體里震盪。
從1924年——1929年,美國股市經歷了一輪大牛市,從100點附近漲到380點附近。隨後的股市在大蕭條中急跌至1932年7月8日的41.22點,跌幅超過80%,比2008年A股跌幅還大。
時間就是金錢
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及市場規范後的走勢
美國政府和民眾開始反省在大蕭條中股市的巨大波動,隨後在羅斯福當政期間,在1933年出台《美國證券法》,規定對內幕交易的認定和處罰嚴厲打擊,並提出了集體訴訟和辯方舉證的原則。時至今日,美國證券委員會在打擊內幕交易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的威懾作用。
隨後,在不斷走出大蕭條的陰影後,每股從50點反彈至1937年的190點左右。然後持續了5年的熊市至1942年初。
從1945年後,直到1966年越戰前,美國股市持續走牛,達到1000點左右。然後從進入了長達六七年的震盪時期。隨即,美國又進入了一個長周期的大牛市,從1983年1000點漲到到2000年14000點左右。過後,市場走了2年的熊市,到2002年的8000點附近。
這個期間,在2001年,安然事件的爆發推動了《薩班斯法案》,對證券欺詐發行和財務造假的打擊力度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包括處一罰一,市場永久禁入,巨額賠償,承擔刑事責任等監管措施出台。
同年開始,股市反彈至2007年重新到達14000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股市下挫至即2009年3月8日創下了6440.080點低位,隨後,政府開啟貨幣寬松政策,盡管在2014年開始美國又開啟加息周期,然而美國股市持續了長達10年的牛市行情,直至如今在27000點附近。
美國道指長期趨勢走勢圖
股市長期走勢樂觀地認為是向上的,中期充滿曲折,短期走勢不可准確預測。
美國有完善的入市和退市制度,對欺詐發行財務造假,對內幕交易嚴厲打擊,市場成熟度高,政府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發展是造就美國股市長期牛市多、熊市少的重要因素。
在國內,經常有猜測美股走勢的預言,但經常被打臉,在2018年1月道指創下新高26000點附近後,就有人喊牛市到頂了,因為言之鑿鑿認為美聯儲要加息了;2018年10月又到26000點附近時,這次喊雙重頂無疑,這次是技術分析。結果,美股現在到27000點。
經常預測A股頂和底的人被打臉,有何技術水平和能力去預測成熟的美國股市走勢呢?!正如A股自2009年有過從1664點反轉至3400點後,一度有人認為要收復歷史高點6100點,然而,事與願違,一路下滑至2013年1849點。到了2015年牛市後到5100點後,至今處在熊市中,在幾年春季反彈中,甚至一都有很多人認為的牛市來了,然而目前在3000點附近徘徊,牛市的呼聲又銷聲匿跡了。
股市走勢是不可預測的,尤其是短期的行情不可預測。
早在美國投機大王傑西利佛莫爾時代,他就指出,不要預測市場,而是跟隨市場,因為市場走勢是不可預測的。他同時指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政府幹預拉偏架,投資總可能遭逢意外」這樣的例子很多,當年日本政府主動刺破了泡沫;2015年降杠桿立馬讓A股牛市戛然而止也是活生生的例子。
實際上現代的一些知名投資大師都提到了一點,比如格林厄姆、巴菲特,索羅斯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類似的觀點。索羅斯打的比方是,在泡沫形成前投入其中,在泡沫破滅前趕緊抽身。
當然,這也不是說,長期趨勢上不可以預測,長期走勢看,肯定是持續向上發展的。
美股走勢取決於經濟增長預期和經濟增長水平,以及美國政府政策的調整,從發展規律看,美股不可能持續創新高,後面調整,甚至發生下跌超過20%以上的技術性熊市是存在的。
現在的情況是,美國經濟還是有增長潛力的,另外,美國總統非常重視股市,多次為市場站台發聲,並暗示美聯儲不要加息,馬上美國面臨總統大選,這些不排除是政治的需要,但同時不得不說,在美國國內,維持穩定的股市符合各方的利益,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股市暴跌,在美國,炒房的收益總體不高,而通過資本市場獲取額外收益是普通民眾的一個重要渠道。
然而,股市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市場不可能永遠張上去,漲漲跌跌是常態,牛熊轉換是規律,即使,美股再繼續向上,到30000點附近,肯定有市場心理和技術因素發揮作用,而真正到了那個時候,是到了市場、政府和投資者博弈的時候了。
5. 1929年美國股市為什麼突然暴跌說下大的背景,以及為什麼就是在一天或幾天之內暴跌
因為資本主義引發的經濟危機產生了泡泡
因為天下人都知道了事實
6. 大蕭條時期什麼股票大漲
大蕭條時期可能會漲的股票有:
1、一些個業績較好的個股,則會吸引市場上的投資者為了規避熊市帶來的風險,而大量地買入這些業績較好的個股,在買入量的推動下,股票會出現上漲的情況。
2、對於一些防禦型股票來說,則熊市階段也會出現小幅的上漲情況,比如,一些白馬股、藍籌股。
3、貴金屬股票,比如,黃金,黃金具有保值的功能,在經濟危機時,居民會增加黃金的配置,從而推動黃金價格上漲,黃金股票跟著上漲。
7. 1929——1933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股票市場中股價都高於生產利潤,這是什麼意思
股票市場中股價都高於生產利潤,說明泡沫現象出現,會導致股價回歸價值。
生產利潤和如今的凈資產:一個企業,只有利潤高才有發展前途,假設一個企業各方面都比較好,就是不賺錢,那還說什麼呢?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有了資金企業才有發展的動力,生產利潤越高,那麼一定時期內凈資產增加就越多。
股價高於商品的本身價值就出現所謂的泡沫么? 並不是股價高於商品本身,價值就出現泡沫,比如:獐子島,目前28元一股,一斤水產品才多少錢(海參鮑魚魚翅除外,這里講的是普通水產品)?難道因為一斤蝦5、6元該股就泡沫嚴重么?你可能想問的是股價高於股票本身的價值。關於這個問題,在國際上比較認可的是大盤平均市盈率,在大盤平均市盈率在20的時候就認為股市是值得投資的,一旦市盈率太高,比如達到50、60倍,那麼泡沫就出現了(高於了股市自身的價值),所以股市的大盤就會自身調整一下,因為太高了,心理上講就是:很多投資者也暫時離場了,規避風險,免得泡沫破裂。股市資金少了,市場也就跌了。所以股價不能過高,當然也不能過低。
8. 美國歷史上的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的始末緣由是什麼
1929年美國的經濟危機似乎是一夜之間就起來了,但是這一年的美國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卻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早有預謀的。當時的美國政府是缺乏一個可以調節經濟的宏觀調節機構的,而這也是導致了金融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股票大崩盤的始作俑者。
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影響的也不只是一個美國,更是波及到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也是後來長達十餘年的經濟大蕭條的開始。其實早在兩年前的秋天,佛羅里達的房地產泡沫的破碎就已經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徵兆了,但是華爾街的人並沒有從這當中明白美國經濟的衰退,反而更是在投資上瘋狂了起來。再加上美國的產業並沒有能夠從一戰的蕭條中恢復,因此股票的高漲已經是和現實的經濟的狀況完全脫了節。而這也正如美國政府所估計的那樣,果然在不久之後美國的股市開始了大崩盤。
9. 美國大蕭條時期是怎麼樣的
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的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大利亞,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 黑色星期四時人流攢動的華爾街(1929年)
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
編輯本段經濟大衰退
原因
經濟大衰退(1929年—1933年), 等待救濟的人民(羅斯福紀念館,華盛頓)
經濟學界有各種各樣的商業循環理論,在分析大蕭條的原因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對於蕭條原因最好的說明,也許就是一個或幾個社會集團支出減少的幅度超過了其它社會集團支出增加的幅度。1929年,消費者購買了國民生產總值的72%,工商業者投資消費了18%,美國各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於10%,其餘的用於出口。 在1929—1930年,由於投資者和消費者減少了大約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支出,國民生產總值的支出約減少了一百四十億美元。政府支出雖稍有增加,但其影響微不足道。反映投資和消費支出有所減少的是:勞動力市場上解僱和失業增多了,工商業的銷售額和利潤降低了。根據上述分析,可見只要查明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所以減少的來由,既能確定這次大蕭條的產生原因了。 通過歷史剖釋,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經存在著當時被人忽視或漠視的若干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趨向。而農業一直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此外,所謂工業部門工資水平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這十年內,新機器的應用把大批工人排擠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業工人人數卻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在工資水平很低的服務行業,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無疑問也包括了許多因技術進步而失業的技術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資略有提高的統計數字,看來沒有把真實情況反映出來。由於工農群眾是基本消費者,這兩類人遇到經濟困難對消費品市場一定會有影響。 大蕭條期間美國失業率飆升
在這些情況下,二十年代廣告的擴大和分期付款賒銷的增加就會產生不良後果。分期付款賒銷竭力膨脹消費品市場。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售額約從二十億美元增為三十五億美元,由此可見其增長率大得驚人了。無庸置疑,採用分期付款的賒銷辦法,增加了小汽車、收音機、傢具、家庭電氣用具等耐用消費品的銷售額。然而分期付款銷售辦法的推廣使用,也表明這樣一個事實:不增加貸款,消費品市場就不可能容納工業部門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而且,從經濟觀點來看,這種銷貸方式本身孕育著某種危險性;只要削減消費信貸即分期付款賒銷,消費者的購置就很可能減少。看來,1929年就發生了這種情況。 二十年代工業生產之所以能擴大,是由於對新工廠、新設備的巨額投資。這項投資使建築業、機床製造業以及鋼鐵工業等有關部門僱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資本支出或投資一減少,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就會大批失業。到1929年,消費品市場容納不了增產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擴充廠房和設備了。例如,據估計1929年美國整個工業的開工率只達到80%。在這些條件下,無怪乎投資額(用1958年美元計算)從1929年的四百零四億美元降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億美元,進而減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億美元了。投資的縮減則導致了生產資料生產企業的破產和工人的失業。這個問題因住房建築的減少而更加嚴重起來。住房營造在1925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後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動工興建的住房只有50萬幢(1925年約有100萬幢)。1927年以後,汽車工業也急劇衰落。 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失業,會使消費品的銷售額減少,從而導致消費品生產部門工人的失業。而消費品銷售額的減少又反過來使投資進一步縮減,這兩大部類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驅使生產日益下降,失業率不斷上升。甚至諸如低稅率和高利潤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長了危機自爆發。現在看來,那個時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數人或少數家族的腰包了。1934年布魯金斯研究所發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經濟問題的論文這樣寫道: 大蕭條期間美國窮人居住的貧民窟
「美國呈現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趨勢,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後是如此。這就是說,這個時期人民群眾的收入有所增長,而上層階層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於隨著上層階層高額收入的實現,他們的收入中節約部分增加得比消費部分快,也就出現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積累的收入越來越多地作為投資的趨勢。」 從經濟觀點來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緊縮消費來增加投資的趨向。回顧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出消費者手頭錢多些,投資者手裡錢少些,國民經濟也許會穩定些。1929年在某種程度上由銀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場的繁榮也反映了資金過剩,使資本家投資於購建廠房設備無利可圖。 二十年代的繁榮,主要歸因於自然資源充裕,工農業生產增長,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消費擴大和對外貿易興旺。然而,許多美國人的貧困處境和國民經濟之存在某些薄弱環節,導致了大蕭條的爆發。盡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末,大多數美國人還盲目樂觀地相信繁榮仍將繼續下去。
經過
赫伯特·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
1920年代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了自己吝嗇的大門。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胡佛總統也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國華爾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1929年10月29日這天是星期二,而且這天的紐約股市暴跌達到極點,因此也有人用「黑色星期二」來指這次事件。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但美國股票巿場崩潰不過是一場災難深重的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 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隨著股票巿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城巿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 股票巿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大蕭條,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生活成為吃、穿、住的掙扎。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加強了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進一步加劇惡化世界經濟形勢,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重要根源。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700萬人失業,不得不排著更長的隊伍等候在勞務交易巿場內。 經歷了大蕭條的人們在思想上發生了轉變。工人從20年代的麻木狀態中清醒過來,發動了富有戰斗性的罷工。自由主義者被蘇聯的繁榮吸引而成為馬克思主義者。而保守主義者由於懼怕布爾什維克主義,日益轉向法西斯主義。 「黑色星期二」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因此,這一天被視作大蕭條時期開啟的標志性事件,由於正值星期二,被稱為「黑色星期二」。
轉機
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1933年初,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就佔了1/3。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美國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從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1929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加強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並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對穩定局勢,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間,羅斯福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這兩個法律成了整個新政的左膀右臂。羅斯福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在得到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說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他們的貢獻將是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的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中小企業的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1700多萬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維持生計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但這部分財源相對於如此龐大的失業大軍,無異於杯水車薪。解決這一復雜的社會問題,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辦到。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項措施,就是促請國會通過的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該計劃專門吸收年齡在18歲到25歲,身強力壯而失業率偏高的青年人,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築、開辟森林防火線和設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25萬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個營地勞動。到美國參戰前,先後有200多萬青年在這個機構中工作過,他們開辟了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和大量國有公園。平均每人每期干9個月,月工資中拿出絕大部分作贍家費,這樣在整個社會擴大了救濟面和相應的購買力。對於千千萬萬依賴州、市養活的人們,羅斯福還敦促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救濟機構,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的使用比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救濟貧民和失業者。新政期間,全美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可分成兩大系統:以從事長期目標的工程計劃為主的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後撥額40多億美元)和民用工程署(投資近10億美元),後者在全國范圍內興建了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梁、堤坎、下水道系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築物,先後吸引了400萬人工作,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後來又繼續建立了幾個新的工賑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撥款50億美元興辦的工程興辦署和專門針對青年人的全國青年總署,二者總計雇傭人員達2300萬,佔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180億美元,美國政府藉此修築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不僅為工匠、非熟練工人和建築業是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給成千上萬的失業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計。這一筆錢經過工人的口袋、通過不同渠道和消費,又回到了資本家手中,成為以政府投資刺激私人消費和個人投資的「引動水」。 從1935年開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著重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新政成果。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為此,制定了《社會保險法》,法律規定,凡年滿65歲退休的工資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養老金。關於失業保險,羅斯福解釋說:「它不僅有助於個人避免在今後被解僱時去依靠救濟,而且通過維持購買力還將緩解一下經濟困難的沖擊。」保險金的來源,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僱主各交付相當工人工資1%的保險費,另一半則由聯邦政府撥付。這個社會保險法,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願望,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 1937年5月24日,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受到廣泛注意的關於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認「我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從事農業或工業,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們必須銘記我們的目標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現在營養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們知道,當我們工人的一大部分還沒有就業的時候,超時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資是不能提高國民收入的。」由國會沒有對法案採取行動,1937年10月12日,羅斯福再次提出,直到1938年6月14日通過。這就是《公平勞動標准法》(又稱《工資工時法》),它的主要條款包括每周40小時工時,每小時40分最低工資;禁止使用16歲以下童工,在危險性工業中禁止使用18歲以下工人。關於最低工資的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日後陸續有所調整。這些社會立法,雖屬社會改良的范疇,但對廣大人民特別是工資勞動者甚有好處。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對5萬美元純收入和4萬美元遺產徵收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徵收75%;公司稅過去一律是13.75%,根據1935年稅法,公司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12.5%,5萬美元以上者增加為15%。 到1939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於美國走出危機。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至800萬,恢復了國民對國家制度的信心,擺脫了法西斯主義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為後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誠然,羅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國家資本主義,以克服經濟危機,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新政」是他醫治資本主義社會的疾病在常規療法不能奏效的情況下試用的一種試驗性的療法。事實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每每成為他的政敵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為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後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但是,只要我們真正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審視「新政」,就不難看出,「新政」號准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脈搏,「使人們能夠重返工作,使我們的企業重新活躍起來」的口號,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充分喚起了他們的積極性。羅斯福把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保證公民就業作為政府的責任,尤其是以工賑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項目,不僅大大緩解了失業困難,刺激了經濟的早日復甦,而且許多基礎設施建設使美國經濟受益無窮。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發生大蕭條的措施和政策,為美國投入二次大戰及戰後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
影響
大蕭條的普遍影響導致了: 1、提高了政府對經濟的政策參與性,即凱恩斯主義; 2、以關稅的形式強化了經濟的民族主義; 3、激起了作為共產主義替代物的浪漫-極權主義政治運動(如德國納粹)。大蕭條相對於其他單一原因來說是最能夠解釋為什麼在1932年到1938年之間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各國政治逐漸右翼化。 4、阿道夫·希特勒、貝尼托·墨索里尼等獨裁者的崛起,間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生活
10. 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崩潰
1929年10月29日,這個被隨後的歷史所銘記的「黑色星期二」,開啟了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危機。從那天開始,美國股市在歷經了10年的大牛市後,幾天內從頂巔跌入深淵。股指從363最高點跌至1932年7月的40.56點,最大跌幅超過90%。此後,美國和全球也隨後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危機從紐約股市開始
1929年10月19日,美國紐約市場就出現了拋售股票浪潮,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到10月24日,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穩,被嚇壞了的投資者命令經紀人拋售股票,導致美國股市崩潰。到這天結束時,已經有11個金融家自*。
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胡佛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然而,過了一個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費了。
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這一天,已經沒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時,紐約證券交易所剛一開市,猛烈的拋單就席捲而來,所有股票成了燙手山芋,只要拋掉就好。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股指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這是紐約交易所112年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為發端,美國乃至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11月,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翌年,股市憑借殘存的一絲牛氣,在1~3月大幅反彈,於4月重新登上297點。此後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6次暴跌,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