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美國制裁實體名單股票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美國制裁實體名單股票

發布時間: 2023-02-09 01:01:21

A. 2022被美國制裁的上市公司

萬春醫葯,諾華傢具等。根據查詢美國的相關信息得知,2022被美國制裁的上市公司有萬春醫葯,諾華傢具,瑞幸咖啡,極光移動,中國食品,澤爾西西醫療集團等17家企業。美國制裁擴大,意味著中國在更多領域能夠威脅到美國的技術地位。

B. 美將12家中概股列入預摘牌名單,這會產生哪些影響

對於美國政府的這一行為,可能會對於這些中國公司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他們在美國的一部分的上市資金可能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影響。

最後對於這些中國公司來說,如果進一步受到美國公司的制裁的話,很有可能他們的原料或者說是他們的銷售市場也會因此而受到一定的影響,因為對於美國他在進行制裁的時候,往往會對於整個生產的產業鏈的銷售渠道和公共渠道都會進行一系列的制裁,那麼對於中國公司來說,可能會因此而受到比較嚴重的影響,對於整個產品的供給能力和原材料的需求能力都會因此而受到一定的沖擊,所以說就需要通過公司及早做好相應的方案,進行合理的應對。

C. 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利好哪些股票

美國制裁中興事件,主要是不再給中興提供晶元,這是當然對中國的國產晶元企業會是好事,當然利好境內晶元類股票,包括但不限於如下多隻個股:300139曉程科技;300046台基股份;300045華力創通;000070特發信息;002036聯創電子;000062深圳華強;0021219康強電子;300353東土科技。

D. 美國制裁24家中企都有哪些

當地時間26日,美方宣布將包括中國交建5家子公司在內的24家中企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獲取美方技術,並稱這些企業幫助中國在南海修建人工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就在發布會上表示,美方因中方企業參與本國相關建設而對其實施非法制裁,完全是霸道邏輯和強權政治,中方將採取相應措施,維護本國企業合法權益。
一、這二十四家企業包括中國交通建設的5家下屬企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4個下屬單位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省市的其他15家企業。

有的是建設中國交建集團和航道局的,還有一些是涉及通信、電子應用領域的科研機構和科技公司。制裁這二十四家公司,都是在為中國南海建設進行施工或者提供工程設備和通信設備的公司,幾乎涵蓋了為南海建設的產業。

E. 那些被列入美國黑名單的企業,現在都怎麼樣了

2月份,美國再次傳來將33家中國企業列入未核實清單的消息,其中還包括中國光刻機龍頭企業上海微電子。

這三年裡,美國將中國企業不斷列入「黑名單」,包括:美國商務部發起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以及所謂的「中國軍工復合體企業」(NS-CMIC List)。到了現在,已經有611家中國公司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距離最初華為2019年被列入「實體清單」已經過去了3年。不斷被拉入黑名單,中國企業已從曾經的猝不及防到現在的習以為常。

被美國拉入黑名單,就意味著冬天來臨嗎?一家又一家被制裁的企業,在風暴過後仍然挺拔,正在展現中國 科技 的頑強。

中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作為最早受一批受到制裁的中國 科技 企業,中興波折的經歷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2016年,美國商務部宣布,以違反美國出口管製法規為由,將中興列入貿易黑名單。雖然在2017年將中興拉出,但2021年3月份,中興又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列入黑名單。

但中興沒有倒下,有知情人士稱中興通訊一直在開發自己的基站處理器,中興還考慮使用比7nm更先進的晶元製造技術。中興已經告知供應商,其目標是今年國內伺服器出貨量實現兩位數增長。

雖然中興尚未在在全球伺服器市場佔有領先地位,但其伺服器和存儲解決方案的收入在2021年前三個季度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一位熟悉中興情況的人士表示,「中興在過去幾年裡,對晶元能力的追求變得相當激進。雖然數量仍然很小,但正在取得令人矚目的進步。」

華為分紅500億:只要人在,希望就在

2019年5月15日,美國將實體清單瞄準中國 科技 企業,華為公司上「單」。

被列入「黑名單」對華為的打擊肉眼可見。華為在2017年-2020年間,連續四年位居中國智能手機出貨第一名。在遭到制裁的第一年,華為的市場份額仍然比第二名vivo高出近一倍。但在2021年,美國極限施壓下,華為國內市場的份額從前一年的38.4%跌至10%,降幅高達68%。

經歷打壓的三年後,在今年2月份傳來消息,華為2021年仍然持續實施股票分紅,並且分紅額度約為546億元。營收下降28.9%,依然堅持股票分紅,這是華為的擔當。任正非曾經表示:「少談情懷多給錢,談錢是對員工最好的尊重。」

對華為來說,人才是公司最寶貴的財富,對於人才需求,是這個巨頭 科技 公司發展的根本。目前華為面向 社會 的公開招聘主要針對高級專家,初級崗位減少,對於不同業務人才的重視程度也有所不同,今年校招增加的名額幾乎都給了智能 汽車 業務。華為將在智能 汽車 業務帶來什麼突破,拭目以待。

中芯國際業績見漲

2020年12月3日,特朗普政府正式把中芯國際加入所謂的「軍工企業黑名單」,限制該公司獲得高端技術的能力,並且聯合施壓,禁止中芯國際引進EUV光刻機。

最近,在中芯國際的2021年第四季度的業績發布會上,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表示:「2022年初上海臨港項目已經破土動工,北京和深圳兩個項目穩步推進,預計2022年年底投入生產。」

根據中芯國際發布的Q4季度財報,2021年全年,中芯國際實現營收356.3億元,同比增長30%,全年盈利107.33億元,同比增加148%。同時,公司預計2022年全年增幅高於同行業平均值、全年資本支出達到50億美元。

在被拉入黑名單兩年後,中芯國際仍舊在蓬勃生長。

美國最依賴的外交工具是經濟制裁。但制裁的效果又有多少呢?北卡羅來納大學根據資料庫的研究表明制裁最多隻能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概率內迫使對方讓步。美國政府主要以三個清單和總統行政令作為對中國企業的制裁手段,分別是實體清單、軍事最終用戶清單(MEU)、所謂「共產黨中國軍隊公司清單」。這三個清單主要限制中國企業的供應鏈和融資,總統行政令則限制中國企業在美開展業務。上述制裁可以疊加使用。

美國政府的「清單打擊」頻頻指向中國 科技 領域,其主要影響主要有四點:一是增加中國企業技術引進的難度,二是影響中國企業對外國企業對投資收購,三是危及中國企業對關鍵產品產業鏈對供應安全,四是影響中美兩個對科研合專家學者交流訪學、留學生的自由流動。

這也是為什麼,在2021年底,美國曾突然宣布拉黑正在尋求IPO的中國AI企業商湯 科技 。盡管最後,商湯 科技 仍然成功上市,但商湯也經歷了一番波折。

在中芯國際的業績發布會上,在被問到進入實體清單帶來的影響時,中芯國際代理董事長兼CFO高永崗表示,「應該說實體清單對中芯國際的生產運營還是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中芯國際的主要收入來源仍是來自於成熟工藝。」

實際上,美國的影響力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大。

2021年1月5日,中微公司被美國加入國涉軍企業名單,中微公司回應,上述情況對本公司生產經營沒有實質影響,本公司目前進出口業務情況一切正常。

立昂技術繼被列入「實體清單」之後又將被再次列入「投資黑名單」,其表示公司業務並不涉及美國市場,公司雲計算、大數據及智慧城市的平台和中台均為公司自主研發,公司被美國列入「投資黑名單」的事件,並不會對公司正常經營以及對所有客戶提供的產品及服務產生重大影響,對公司業績也不會產生不良影響。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任何想要卡中國脖子的做法,只會加速中國的進步,讓自己加速失去競爭優勢。

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被激起的只有不屈的精神。在關鍵的核心領域,中國早已展開研究。2014年6月24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頒發,9月大基金一期成立。2019年10月,大基金二期成立。有了政策和資金的雙重保證,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八年來,大基金(一期、二期)在「強長板、補短板、上規模、上水平」方面下工夫,完善集成電路產業供應鏈配套體系建設。

在五年前,中國的半導體器件銷售額為130億美元,僅佔全球晶元銷售額3.8%。然而,根據SIA的分析,2020年,中國半導體行業極速增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30.6%的年增長率,年總銷售額達到398億美元。銷售額的增長使得中國在2020年占據了全球半導體市場9%的份額,連續兩年超過中國台灣,緊隨日本和歐盟。

國內半導體相關企業存量超過10萬家,2021年有近1.5萬家中國企業注冊為半導體企業,這些新公司中大量是專門從事GPU、EDA、FPGA、AI計算和其他高端晶元設計的無晶圓廠初創公司。其中許多公司正在開發先進的晶元,在前沿工藝節點上設計和流片設備。

中國正在疾步前行,正如華為在一封全員信中寫道的,「前路更為艱辛,我們將以勇氣、智慧和毅力,在極限施壓下挺直脊樑,奮力前行!」

F. 美宣布制裁中國等國8家實體,分別是哪八家

美國是全球的經濟大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所以他在經濟上對其他國家的企業進行壓制的手段,往往都十分強硬。對待美國曾經壓制過的企業,美國有一套獨特的標准,那就是,所有的,甚至是不在自己管轄內的企業也不能和自己正在制裁的企業有業務上的往來,不然也會接收到美國的制裁。美宣布制裁中國等國8家實體,理由是8家實體參加了由眾祥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Triliance Petrochemical Co.Ltd,總公司坐落於中國香港)的買賣,這8家實體分別是伊朗、新加坡和中國的8家實體。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8家企業。

三、這8家被列入黑名單的原因

這次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企業總共有8個實體,這個實體被列入黑名單的原因是和一家已經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企業有業務上的往來。

你對這件事是如何看待的?給我留言吧。

G. 360被美國列入制裁實體名單,對股價影響如何

你好,朋友。列入名單後就不允許美國企業和他往來,其股價可想而知。

H. 中國如果被制裁 買什麼股票

中國如果被制裁買盤者紛紛看好BIDEN將與TRUMP背道而馳。
隨著美國投資者拋售即將卸任的總統TRUMP)列入黑名單的中國公司的股票,中國的逢低買盤者正與該交易相反,押注喬·BIDEN(Joe Biden)擔任總統將撤銷投資禁令。TRUMP於11月12日簽署了一項命令,禁止美國對據稱由中國擁有或控制的中國公司進行證券投資。即將離任的TRUMP正在考慮將35家公司的黑名單擴大到阿里巴巴和騰訊。隨著美國投資者在1月11日行政命令生效之前急於出售受制裁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股票,中國投資者蜂擁而至。交易所運營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表示,自宣布該訂單以來,中國內地通過中港通在中國鐵路建設公司(CRCC)和中海油(CNOOC Ltd)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增至三倍。
中國資深零售投資者朱海峰表示,他在中海油和中國中車的討價還價中,自TRUMP命令以來,這兩家公司均下跌多達27%。朱說:「它們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公司,也是中國的『名片』。」他認為,美國制裁對這些公司的基本面影響有限。杭州金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組合經理萬成水表示,如果價格進一步下跌,他計劃增加在騰訊的持股量。

I. 美國放過小米,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上周三,美國解除了對小米的制裁。

對小米來說,這是好事情,不過,有業內人士可不這么看。

有人疑問,美國制裁了國內這么多公司,怎麼單單就解禁了小米?

各家公司技術大拿們的回應也是五花八門,來看幾個:

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小米真不是 科技 圍堵的對象;

小米但凡有點拿出手的技術,這官司都打不贏;

……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2020年上旬,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77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其中大部分為中國船舶製造企業、高校以及個人,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及中芯國際、大疆創新、同方威視、中國交建等公司均被包括在內。

隨後,特朗普政府發布的「實體清單」涵蓋超過275家中國企業及關聯公司,包括華為及其150家關聯機構、中興通訊、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視 科技 等。

今年1月中旬,美國國防部以所謂「與中國軍方有聯系」為由,將中國公司小米和其他8家中國企業列入了貿易黑名單,要求美國企業和個人在規定期限(3月15日)前出售他們在這些公司的股份。

小米是一家上市公司,因受美國制裁,美國的投資者必須在2021年11月11日前把手上的小米股票賣出。

1月15日,小米發布公告稱,公司確認其並非中國軍方擁有、控制或關聯方,亦非美國NDAA法律下定義的中國軍方公司。本公司將會採取合適的措施保護公司和股東的利益。

受到制裁後,小米的股票斷崖式下跌,市值最高跌了3000多億。

隨後,小米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方法院對美國國防部和財政部提起法律訴訟。

當地時間3月12日——距離美國限制小米股票交易的禁令生效(3月15日)之際,美國一聯邦法官就小米公司起訴美國防部一案發出初步禁止令,禁止美國國防部將小米列為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企業」政策的生效或實施。

彭博社報道稱,華盛頓的一名法官針對小米對美前任政府實施的制裁提起的訴訟做出了判決,結果顯示,將禁止美國國防部限制美國對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小米公司的投資。

美國地區法官表示:「從小米身上看不到國家安全威脅。」

也就是說小米勝訴了。這對小米來說,是巨大勝利的和利好。

截至目前,美國政府解除制裁的,唯有小米公司一家。

之前,外界一致認為,能被美國「制裁」,恰恰是對這些企業、機構及個人的「表彰」和「肯定」,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由此證明這些企業、機構是中國 科技 含金量最高的企業。

上了美國制裁名單的,無論是組織、企業還是個人,都稱得上是「民族脊樑」,說明他們有能力威脅到了美帝國主義霸權。

所以才有了前述業內人士的評價,美國放過小米,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有分析認為,小米的核心部件CPU太依賴美國高通驍龍,小米手機雖然銷量高,但是大部分的利潤都被歪果仁賺走了,據媒體報道,小米之前80%的訂單使用的都是高通晶元。

此外,根據CCASS網站數據顯示,美國券商持有小米股東佔比較大,其中摩通持股量為25.3億股,佔比12.35%,花旗銀行持股量20.93億股,佔比10.22%,摩根士丹利持股量4.8億股,佔比2.34%,三者合計持股量達到24.91%。歐資券商匯豐持股量為55.35億股,佔比為27.01%,瑞銀持股佔比5.16%,渣打持股佔比2.56%。

任正非曾經說過:一個 科技 公司想要不斷前行、發展長遠,就必須要不斷地研發,他認為一家合格的公司研發費用率要持續高於10%。

對於任正非的說法,雷軍曾經提出了質疑。

2018年4月,雷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自己是做技術的,過去兩年手機的研發是我自己管的,我一直都在做研發。研發費用的本質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越多越好,微軟不就成了日不落帝國?其實,幾乎所有的重大創新都是小公司乾的,搜索引擎是(規模很小時候的)谷歌乾的吧?你看,蘋果的研發費用佔比很低,微軟很高,IBM很高,沒用呀。」

「我不同意華為(研發費用率要持續高於10%)的說法,我覺得是他們不懂研發,(高管)不(親自)做研發。我們小米所有的創始人都是研發背景,我們幹了一輩子研發。干研發,沒有錢是不行的,但是也不是某些公司機械的理解,沒有10%投研發就不行,那是胡扯。當年,喬布斯對此也是嗤之以鼻,當年蘋果投2%在研發,微軟投多少錢?IBM投多少錢?他們譏笑蘋果沒有創新。喬布斯說,那是因為你們效率太低了!」

所以,很多時候,一個公司掌舵人的看法決定了公司要走的路,華為和小米分別是「技工貿」和「貿工技」的典型代表。